一、研究性学习在华东师大二附中(论文文献综述)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1](2021)在《追求卓越,培养创造未来的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文中指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简称"华东师大二附中")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对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以"追求卓越,培养创造未来的人"为办学目标,深入探索早期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并完善创新教育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普通高中学段育人模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王强[2](2020)在《专题学习运用于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索 ——以《老人与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整本书阅读有较深的课程研究潜力和广泛的教学应用价值。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整本书阅读这个表述出现18次,并且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大类课程中。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发展,专题学习在面对实然问题的解答中更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权利,将知识传递转为知识建构,这使高中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升。整本书阅读更多指向文本本身的阅读,而专题学习是开放的文本阅读,读写共生的结合,能够在听、说、读、写方面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能力的提升。本研究的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是以《老人与海》为核心阅读材料,基于驱动性学习任务,借助互联网手段,学生对原着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研究。本研究适应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在立足于高中生的精神成长,探索出一条最优化,有效的教学模式。在遵循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结合昆明市呈贡区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与学生情况,设计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活动方案。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进入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相关论述。分别谈及实施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考虑;探讨了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特点、评价方法和理论依据。其次是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的框架构建,分别讨论策略建构和程序构建,以此为教学设计提供支持。第二部分是《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本部分主要涉及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第三部分是《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与反馈。该部分主要对《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情况及对实践探索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并进行相关内容反思,为教师教学提供教学建议。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出发,以《老人与海》为例进行整本书阅读。在兼顾了整本书阅读的现状与专题学习的形式及校情与学情情况下,积极探索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探寻自由、自主的阅读学习中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阅读问题,力求能对今后的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和改进有所帮助。同时,希望本研究能给相关教育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李晶晶[3](2020)在《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是一项让学有兴趣、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素质全面的中学生一展所长、以竞赛为中心的课外教育活动,对激发学生兴趣、普及学科知识、渗透学科前沿、促进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其存在之广、影响之大、争议之多都使之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而竞赛活动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湖南省是竞赛的大省、强省,以湖南省化学竞赛为点,既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又能突出湖南特色、结合湖南智慧,还能以点带面,勾勒我国奥林匹克竞赛现状的面,揭示我国奥林匹克竞赛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化学竞赛的成就、困境与出路。首先从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研究的理论基础,描摹出化学竞赛发展现状的大体框架,再结合近三十年来获湖南省化学竞赛省二等奖以上选手的发展状况调查,通过访谈与部分竞赛选手、竞赛专家共同探讨化学竞赛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湖南方案。此外,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借鉴湖南优秀经验的同时对学科竞赛中客观存在的具体问题深入分析,力求守正创新、拨乱反正,为学科竞赛的破旧立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本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直面问题——整体设计。从实际问题、真实现象出发,通过分析文献,明确研究的问题,形成明晰的思路,选取恰当的方法,规划研究的内容。第二部分(第2章):历史考量——精准定位。回顾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历史成就与重要举措,从历史层面定位化学竞赛的价值与功能。第三部分(3、4章):正向思维——守正创新。研究、调查成功的化学竞赛开展正例——湖南省化学竞赛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回顾湖南化学竞赛历史,调查湖南化学竞赛发展现状,总结湖南在化学竞赛中的举措与特点,为学科竞赛的发展提供参考。第四部分(第5章):逆向思维——拨乱反正。通过文献和调查总结化学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反推学科竞赛健康发展。第五部分(第6章):总结展望——助推发展。总结对策,反思不足,展望未来,助力学科竞赛良性发展。
余柏青[4](2019)在《《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教学》创办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历史学刊物。至2010年12月,该杂志已出版613期。它以基础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和务实的办刊风格。自创刊以来,它为繁荣国家历史教学及史学研究,建立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交流等,均作出突出贡献。此前,学界只是零星地、局部地研究《历史教学》,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为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拓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强化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与相关学术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对《历史教学》60年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历史教学》是在以下四个背景下创办起来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京津地区的几位历史学者敏锐地感觉到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迫切需求,因此创办一种专供历史教师阅读的刊物,《历史教学》应运而生。第二,知识分子心态使然。新中国成立使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经历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紧跟政治,渴望跟上时代的变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三,《历史教学》创刊申请得到了天津军政委员会批准,在办刊过程中又得到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黄松龄的大力支持;第四,李光璧、傅尚文、杨生茂等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份同人刊物《历史教学》就此诞生,并且很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杂志领域的一面旗帜。《历史教学》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专业师生、历史教学研究工作者、教研员等。据不完全统计,5901位署名作者在《历史教学》共发表了10546篇作品。《历史教学》的作者群体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而稿源又集中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学》编辑部等三个单位。其组织架构可以从下列四个时期来进行分析:1951年1月创刊到1954年8月属于同人办刊时期。1954年9月到1959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1959至1966年、1979年复刊后至1985年,这两个时期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管理。1986年开始至2010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1951年1月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的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分同人办刊、政府改造、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同人办刊阶段,知识分子办刊主动紧跟政治形势,在“教”与“学”方面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特点。政府改造以后,天津人民出版社成立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辑《历史教学》。该时期的“大家小文章”“问题解答”等学术性研究文章,“看似写来不难”“结果非高手莫办”,至今都传为美谈。1959年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曲折发展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被迫停刊。1979年1月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到1985年是《历史教学》的复刊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学和史学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逐步得到恢复;1986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特色重建时期。这个阶段重建教学特色后,学术研究文章发表对杂志发展而言存在着两难处境。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是《历史教学》继续偏重教学与学术“滑坡”时期。前期,杂志研究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量与评价,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培养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途径。后期,由于杂志管理失控,编辑出现许多乱象,学术论文弱化的趋势明显。在同类刊物崛起及网络迅猛发展的双重冲击下,《历史教学》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2001年3月到2010年12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和“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平稳过渡、“黄金”发展、分刊后继续发展三个阶段。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阶段,它呈现“不温不火”状态;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黄金”阶段。杂志编辑部组织对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教材进行讨论,将受众群体聚焦到《历史教学》平台;发表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和“听课随笔”,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表中青年专家访谈录,使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2007年1月以后分中学版和高校版,《历史教学》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历史教学》从创刊以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变化及其对出版物的影响。在1957-1978年,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历史教学》紧跟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导致杂志的内容有时出现偏离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轨道。一本杂志能坚持办刊多年,而且现在还在良性健康地发展,这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将同人刊物纳入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之中,由国家提供办刊经费,这是一本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杂志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它不完全是市场反映的结果,杂志的发展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研究《历史教学》不但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变化特点,而且要从中透视在中国政治变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心态及思想变化动态。《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发展历史,终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教学文章要抓教改典型,抓教学的前沿问题,使杂志发挥引领作用。《历史教学》兼顾历史研究与学术研究,采用高校版与中学版的办法解决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问题。中学版是《历史教学》的根基和发行量的基本保证,保持中学版的内容和质量是这本杂志能够存活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学社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合并,严重制约着杂志的发展。《历史教学》被某所大学收入麾下,或是转移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社。无论哪种归宿,对《历史教学》都是福音。
施洪亮[5](2017)在《普通高中学校特质的内生发展路径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解读对象》文中研究指明高中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在当前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如何提升内涵、深化改革与发展,也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为此,本研究选择了以学校特质内生发展路径为论文选题。论文首先围绕选题进行了文献梳理,提出了不同于特点、特色的学校特质概念。特质是指一所学校整体上所具有的内在独特品质和呈现出来的独特型态,具有相对稳定性、整体弥漫性和表里统一性。特质由学校内生、积淀渐成,它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及发展策略中,呈现在学校的组织形态、制度及各项活动和环境中,体现在教师队伍的精神状态及行为方式上,其教育价值与成效,最终由学生的身心发展质量、精神面貌与个性品质集中呈现。在明确了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长时段、分阶段为纵轴,以学校发展内外环境、关键事件、基本策略和特质发展状态为横轴,纵横交织的分析个案的框架。进而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个案研究、访谈等方法,对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近60年学校发展中生成的特质及其内生过程进行了深度解读,梳理了二附中特质内生发展路径,包括:特质萌芽期(特质以全息"基因"的方式生成)、文革逆境期(特质隐而不显)、第二次腾飞期(特质初步形成,在学校多领域得到体现)、转创特色期(因校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特质开始游离)、第三次腾飞期(特质在积淀中丰富成熟,在学校教育教学各领域得到体现)和提升自觉期(有意识提炼,特质凝聚为"追求卓越"的自觉认识,努力使学校教育的诸方面都发生更高层次的发展)等六大阶段。通过个案研究的具体分析,本论文提出了对普通高中特质内生力路径具有一定普适价值的若干思考与建议。首先,学校特质是"内生"的,不是"外加"的,它往往先蕴含于具有整体性的全息式基因中。其次,学校特质是持续内生、长期积淀形成的,不是短期效应,一般需经数十年转化、发展、整合、深化,才能渐成校内共识、校外认同的鲜明的"学校特质"。其三,学校特质的内在发展路径是学校特质在内部生成并发展的过程记录,发展的动力主要靠内生力,不是仅由外力推动或外部环境造成的,内力要善于辨识、转化外力,不能排斥外力,亦不能随外力摇摆。其四,学校特质的内生发展路径每个阶段都包含着"学校自我"的清晰意识、策略行动、阶段形成,并实现自我累进与突破等方面,每个阶段的发展最终会提升为自觉的内生机制,使学校发展阶段持续,呈现自觉、主动的自组织状态。
何晓文[6](2014)在《让卓越成为习惯——华东师大二附中“卓越教育”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们总习惯用"金牌学校"称呼华东师大二附中,把一系列的"第一"与学校联系在一起:第一批教育部直属重点中学、第一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联系中心"(APEID)中学成员单位、上海参加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荣获金牌总数第一的学校、第一所推
王建建[7](2009)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机制的构建 ——以西安市长庆二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课改的一大亮点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它与学校中原有的学科课程有着很大的差异。2007年陕西省全面进入新课改,研究性学习在全省各个中学开始实施。经过实际调研发现研究性学习在各个学校进展并不顺利,急需一个校本管理机制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导航作用。而以前对研究性学习的校本管理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目标是以西安市长庆二中为例制定一所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的校本管理体制,旨在构建陕西省普通高中实施的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样本,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提供一套校本管理模式,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在陕西省的顺利实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和演绎归纳法。在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和校本管理机制的理论研究进行探讨,总结出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再结合长庆二中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机制。该体制包括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实施方案制定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原则、组织结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程序、实施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实施的支撑条件等几部分。管理制度包括研究性学习教师教研制度、课题开展相关制度、研究性学习教师奖励制度、校内设施使用制度和研究性学习安全制度,用于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机制制定完成以后,从2008年秋季在长庆二中进行实施,总体来说,课程开展顺利,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一些反馈信息,对制定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为了使其对其他学校有推广性,笔者在陕西省其他6所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了验证,这6所学校的老师对本校本管理机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结合他们学校给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使得本校本管理机制具有普适性,可以为陕西省各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参照。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性学习在国内外的开展和研究状况进行分析,阐述本文研究的文献基础、目的、意义、研究思路以及方法。第二部分通过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理论综述,分析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的特点、原则和要素,探寻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构建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机制的基本框架。第三部分依照《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关于学校管理的建议,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结合以长庆二中的实际校情,制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第四部分2008年9月开始,笔者制定的校本管理机制在长庆二中落实实施,在实践过程中根据长庆二中实际实施的情况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使本方案更加有效。为检验本方案在陕西省其他学校实施的有效性和推广性,选择陕西省5所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验证。第五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过程进行整体反思。
陈胜庆[8](2009)在《追求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文中指出本刊新增辟了一个栏目"名师之路"。本期在该栏目中刊登了陈胜庆老师的"追求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一文。我们希望全国各地中学地理名师、高校地理教育专家来稿,让全国中学地理教师分享名师成果,并以名师为榜样,不断提升中学地理教学水平,为我国地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黄端端[9](2008)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实践与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承担起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方法遭到冲击,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课程形态呼之欲出,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性学习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全国各地、各个学校、各个年级、各门学科都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实践。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教学实践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地理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认识与剖析。首先通过文献检索方法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产生、现状、概念、特点进行简单阐述;其次结合实践经验,重点探讨了地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必修1)的结合;最后,通过教育实验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在高中地理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孙明娟[10](2007)在《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实施现状综述与剖析》文中指出本文在追溯研究性学习思想发展的背景与脉络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实施现状,并对其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二、研究性学习在华东师大二附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在华东师大二附中(论文提纲范文)
(1)追求卓越,培养创造未来的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理想信念教育:扣好创新的第一粒扣子 |
N个百分百育人模式:好奇心苏醒与创新爝火的点燃 |
从实验班到卓越学院: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规范路径 |
(2)专题学习运用于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索 ——以《老人与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 |
二、关于专题学习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进入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
第一节 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基本问题探讨 |
一、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理论依据 |
二、开展专题化整本书阅读学习的考虑 |
三、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特点 |
四、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
第二节 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框架构建 |
一、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建构 |
二、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程序构建 |
第二章 《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说明 |
一、《老人与海》教学价值分析 |
二、《老人与海》书目版本及参考资料选择 |
三、《老人与海》学习目标及课时安排 |
第二节 《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
一、第一课段“作家作品”:知人论世,感悟精神 |
二、第二课段“冰山原则”:原作深读,风格探索 |
三、第三课段“人与自然”:互文阅读,见仁见智 |
四、第四课段定向·拟题·写作:为有源头活水来 |
第三章 《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反馈 |
第一节 《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情况 |
一、实施情况概述 |
二、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成效反馈 |
第二节 《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反馈与反思 |
一、学生反馈 |
二、教师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研究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小结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创新 |
2 化学竞赛概述 |
2.1 国际化学竞赛 |
2.1.1 国际化学竞赛的由来 |
2.1.2 国际化学竞赛的发展 |
2.1.3 国际化学竞赛的运作 |
2.2 中国化学竞赛 |
2.2.1 中国化学竞赛伊始 |
2.2.2 中国化学竞赛的发展 |
2.2.3 全国化学竞赛的运作 |
2.2.4 中国化学竞赛的成绩 |
2.2.5 我国化学竞赛发展的基本特征 |
2.3 化学竞赛教育的性质与功能 |
2.3.1 化学竞赛的教育性质 |
2.3.2 化学竞赛的教育功能 |
3 化学竞赛在湖南的发展 |
3.1 湖南化学竞赛的有序开展 |
3.2 湖南化学竞赛成就概览 |
3.2.1 名校资源丰富 |
3.2.2 发展势头劲猛 |
3.2.3 化学实力扎实 |
3.2.4 办赛经验丰富 |
3.3 成绩说明了什么? |
3.4 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选手发展状况的调查统计 |
3.4.1 调查对象 |
3.4.2 调查内容 |
3.4.3 结果分析 |
3.5 与湖南省化学竞赛选手、教练的访谈讨论 |
3.5.1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选手的访谈 |
3.5.2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专家的访谈 |
3.5.3 湖南选手、专家剖析湖南竞赛成绩突出之因 |
3.5.4 湖南选手、专家眼中化学竞赛的问题与困境 |
3.5.5 湖南选手、专家对如何抓好化学竞赛的建议 |
4 湖南省在化学竞赛中的举措与特点 |
4.1 湖南省在化学竞赛中的举措 |
4.1.1 入门引导 |
4.1.2 学生选拔 |
4.1.3 书籍推荐 |
4.1.4 组织安排 |
4.1.5 培训步骤 |
4.1.6 学校管理 |
4.1.7 竞赛历程 |
4.1.8 注意事项 |
4.2 湖南省化学竞赛的特点 |
4.2.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4.2.2 重视选手选拔,关注选手心理 |
4.2.3 坚持“四定”,分步培训 |
4.2.4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
4.2.5 巩固基础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
4.2.6 学好理论与搞好实践相结合 |
4.2.7 化学竞赛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
4.2.8 体系完备,开放合作 |
5 竞赛八问 |
5.1 “诺奖”之问——竞赛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
5.2 “公平”之问——竞赛真的公平吗? |
5.3 “功利”之问——功利驱动下的竞赛健康吗? |
5.4 “拔苗”之问——竞赛是否有拔苗之嫌? |
5.5 “偏科”之问——竞赛是否有碍学生全面发展? |
5.6 “增负”之问——竞赛是否有增负之嫌? |
5.7 “应对”之问——新时代、新高考、新政策、新状况下的竞赛何去何从? |
5.8 “发展”之问——未来竞赛该走向何方?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应对策略 |
6.1.1 以顺应时代为发展前提 |
6.1.2 以科学理论为发展指导 |
6.1.3 以历史经验为实践基础 |
6.1.4 以国外竞赛为重要参考 |
6.1.5 以增加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 |
6.1.6 以提升教师素质为重要手段 |
6.1.7 以“互联网+竞赛”为未来学科竞赛发展的重要方向 |
6.1.8 以研究、反思为学科竞赛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
6.2 研究结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问卷调查 |
附录三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专家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选手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章程 |
附录六 :湖南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组织管理实施细则 |
致谢 |
(4)《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概况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创办背景和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创办背景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需要 |
三、天津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支持 |
四、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 |
第二节 《历史教学》的组织架构 |
一、同人办刊时期的组织架构 |
二、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三、天津市教育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四、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第三节 《历史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编辑出版责任机制 |
二、稿源与作者群体 |
三、印刷、发行及价格 |
第二章 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1951.1-1966.6) |
第一节 同人办刊时期的“教”与“学” |
一、主动紧跟政治形势 |
二、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教” |
三、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学” |
第二节 学习苏联与坚持特色 |
一、政府接管后的办刊方针 |
二、1956 年版教材的特点及讨论 |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法 |
四、“大家小文章”与问题解答 |
第三节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曲折发展 |
一、曲折发展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 |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学术研究 |
第三章 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1-1991.3) |
第一节 复刊时期的拨乱反正 |
一、历史教学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 |
二、及时反映史学界的研究动态 |
第二节 教学特色的重建与学术文章水准 |
一、教学特色的重建 |
二、重建特色的两难处境 |
第四章 偏重教学和学术“滑坡”(1991.4-2001.5) |
第一节 高考的能力立意与能力培养的教学 |
一、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渐趋稳定 |
二、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测量与评价体系形成 |
三、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弱化与编辑乱象 |
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及原因 |
二、编辑出现乱象的表现及原因 |
第五章 平稳过渡和“黄金”时代(2001.6-2010.12) |
第一节 平稳过渡时的“不温不火” |
一、初步探讨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 |
二、继续配合人教社的教材修订 |
三、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 |
第二节 独立办刊形成特色 |
一、2003 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 |
二、21世纪初历史课程设置与编写教材专题讨论 |
三、研究性学习与“聂马之争” |
四、有重大影响的中青年着名学者访谈录 |
第三节 分版后的发展趋势 |
一、中学版和高校版的特点 |
二、专家引领中学教学研究 |
三、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
四、研究高考试题引领高中教学 |
第六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
第一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
二、《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
第二节 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策略 |
一、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
二、发展的现实隐忧及策略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普通高中学校特质的内生发展路径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解读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核心问题的提出 |
(二) 问题提出的实践背景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普通高中 |
(二) 学校特质 |
(三) 内生发展路径 |
三、文献述评 |
(一) 中国近40年高中教育改革发展过程述评 |
(二) 关于学校特色及特色学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述评 |
(三) 关于学校发展及学校特质内生发展的路径研究述评 |
四、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五、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过程 |
第二章 学校特质内生发展路径的理论初探 |
一、学校特质概念的理论架构 |
(一) 学校特质概念的由来 |
(二) 学校特质的内涵解读和分析框架 |
二、学校内生力和内生发展路径简析 |
(一) 学校内生力的概念解读 |
(二) 学校特质的内生发展路径 |
三、学校特质内生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一) 学校特质内生发展路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
(二) 学校特质内生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特质内生发展路径的个案解读(上) |
一、特质萌芽期(1958-1965) |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
(二) 关键事件 |
(三) 基本策略 |
(四) 学校特质发展状态及评析 |
二、文革逆境期(1966-1976) |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
(二) 关键事件 |
(三) 基本策略 |
(四) 学校特质状态及评析 |
三、二次腾飞期(1977-1990) |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
(二) 关键事件 |
(三) 基本策略 |
(四) 学校特质状态及评析 |
第四章 华东师大二附中特质内生发展路径的个案解读(下) |
一、转创特色期(1991-2001) |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
(二) 关键事件 |
(三) 基本策略 |
(四) 学校特质状态及评析 |
二、三次腾飞期(2002-2010) |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
(二) 关键事件 |
(三) 基本策略 |
(四) 学校特质状态及评析 |
三、提升自觉期(2011至今) |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
(二) 关键事件 |
(三) 基本策略 |
(四) 学校特质状态及评析 |
第五章 二附中学校特质内生发展的再思考 |
一、二附中学校特质的基本表现 |
(一) 站在时代浪尖,敢为人先、勇于自我突破的改革魄力 |
(二) 尊重学术、自由民主、实事求是,按教育本真办学的大学附中气质 |
(三) 在优势背景下坚持向内用力,用研究推动改革和发展的卓越师生 |
(四) 在逆境中转危为机、愈挫愈勇、奋斗制难的智慧力量 |
(五) 开放大气、放眼全球,兼济天下,携手同行共担当的气度 |
(六) 以人为本,爱在二附中,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 |
二、二附中学校特质内生发展路径的基本经验 |
(一) 二附中特质内生发展过程中的多重选择 |
(二) 二附中学校特质内涵理解的提升 |
(三) 二附中特质发展路径的独特性思考 |
三、个案研究的所得所思 |
(一) 如何提升普通高中学校特质的价值品位? |
(二) 学校特质研究之于教育集团化有何积极意义?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主要附件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让卓越成为习惯——华东师大二附中“卓越教育”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 基因与命脉: 因改革而生, 为卓越而行 |
(一) 从教学创新到金牌学校 |
(二) 从金牌学校到金牌精神 |
(三) 从金牌精神到卓越文化 |
二、 习惯与追求: 卓然独立, 越而胜己 |
(一) 卓越:卓然独立, 越而胜己 |
(二) 习惯:习以为常, 一以贯之 |
三、 探索与实践: 德智并重, 师生同进 |
(一) 培育卓越学生———以德育引领卓越素质的实现 |
(二) 发展卓越教师———以卓越的教师引领卓越学生 |
(三) 造就卓越学校———以丰富的课程涵养卓越智慧 |
(7)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机制的构建 ——以西安市长庆二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状况 |
1.2.2 国内研究性学习课程发展的现状 |
1.2.3 陕西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概况 |
1.2.4 研究性学习文献综述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本研究的目的 |
1.3.2 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路方法 |
1.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机制的理论概述 |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
2.1.1 研究性学习 |
2.1.2 校本管理 |
2.1.3 机制 |
2.1.4 研究性学习的校本管理机制 |
2.2 研究性学习课程校本管理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 |
2.2.1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
2.2.2 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的要素 |
2.2.3 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的特点 |
2.2.4 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的原则 |
2.3 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机制构建的政策依据 |
2.3.1 国家教育部政策 |
2.3.2 陕西省教育厅文件 |
2.4 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机制的基本框架 |
2.4.1 制定全校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指南、条例或方案 |
2.4.2 建立必要的制度,为课程实施提供质量保障 |
2.4.3 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完善课程实施的资源保障 |
第3章 构建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机制——以长庆二中为例 |
3.1 长庆二中学校概况 |
3.2 选择长庆二中的原因 |
3.3 建立长庆二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
3.4 建立长庆二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制度 |
第4章 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机制有效性验证 |
4.1 在长庆二中的实施过程 |
4.1.1 理论培训 |
4.1.2 课题申报 |
4.1.3 课题评审 |
4.1.4 课题开展过程 |
4.1.5 学生中期汇报 |
4.1.6 成果交流 |
4.1.7 多元评价 |
4.2 反馈与完善 |
4.2.1 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界定 |
4.2.2 学生的外出管理 |
4.2.3 教师的工作量计算 |
4.3 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在其他学校的验证 |
第5章 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的总结与思考 |
5.1 总结 |
5.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实践与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文文摘 |
绪言 |
1.地理研究性学习概述 |
1.1 地理研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 |
1.2 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情况 |
1.2.1 国外情况 |
1.2.2 国内情况 |
1.3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
1.3.1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
1.3.2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
1.3.3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1.4 地理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1.4.1 可行性 |
1.4.2 必要性 |
2.地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必修1)的结合 |
2.1 高中地理(必修1)"活动"栏目与研究性学习 |
2.2 高中地理(必修1)"问题研究"栏目与研究性学习 |
3 高中地理(必修1)研究性学习课题与实施 |
3.1 高中地理(必修1)研究性学习课题 |
3.2 高中地理(必修1)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具体案例 |
3.2.1 案例(一)——正午太阳高度与楼间距的测量 |
3.2.2 案例(二)——闽江河口湿地野外考察 |
4.高中地理(必修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分析 |
4.1.实验目的意义 |
4.2.实验设计与过程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
4.3.2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
4.4 实验的不足 |
5.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
5.1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挑战 |
5.2 地理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一定要充分 |
5.3 地理研究性学习有乐趣,但不等同于游戏 |
5.4 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合理安排学生的角色 |
5.5 地理研究性学习中要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10)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实施现状综述与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 |
二、“研究性学习”思想的发展脉络及现实意义 |
三、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实施现状综述与剖析 |
(一) 目前所取得的成果 |
(二)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1.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偏颇 |
2.研究性学习没有立足于“校本开发” |
3.教师教学方式落后 |
4.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缺乏管理保障 |
5.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展开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
四、研究性学习在华东师大二附中(论文参考文献)
- [1]追求卓越,培养创造未来的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J].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人民教育, 2021(01)
- [2]专题学习运用于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索 ——以《老人与海》为例[D].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D]. 李晶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D]. 余柏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普通高中学校特质的内生发展路径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解读对象[D]. 施洪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让卓越成为习惯——华东师大二附中“卓越教育”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J]. 何晓文. 中小学校长, 2014(06)
- [7]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校本管理机制的构建 ——以西安市长庆二中为例[D]. 王建建. 陕西师范大学, 2009(06)
- [8]追求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J]. 陈胜庆. 地理教学, 2009(03)
- [9]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实践与效果分析[D]. 黄端端.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9)
- [10]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实施现状综述与剖析[J]. 孙明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