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召回制,离我们有多远(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明[1](2021)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保健食品安全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保健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平稳运行。时至今日,保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治理水平、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衡量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与其它可控性疾病不同,保健食品安全问题不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得到有效的控制。恰恰相反,随着保健食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机械生产的集约化,保健食品安全事故在近几年不断涌现。历史经验表明,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保健食品安全事故都有可能出现。因此,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保健食品安全,应该建立完善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应该全面考量保健食品监管的各个方面,这是因为,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任何环节都能直接对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产生重大的影响。虽然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目前来看,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来说,我国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制度尚不完善;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监管手段单一;保健食品内部举报人制度尚不完善;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出发点是建立现代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核心,也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重中之重。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强调理论基础、应该重视理论建设。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理论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基石,也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重要保障。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是一个涵盖多个学科的重大课题,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应该深入探索相应的经济学理论、政治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以及法律价值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构还应该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总结出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思路。通过对国内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实践的考察,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坚持法治原则、效率原则和信息化原则,应该重视法律制度建设、监管主体建设和社会公众的作用。具体而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健全保健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在确立保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保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的路径选择。除此以外,还应该从技术层面完善保健食品监管风险评估制度。监管主体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重视监管主体监管能力的提高,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转变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应健全保健食品监管问责制度、应完善保健食品监管信用体系、应健全内部举报人制度。企业以及保健食品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等也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提高企业自我监督的意识、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潘玉[2](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认为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张亚楠[3](2017)在《撤点并校背景下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研究 ——基于万峰湖镇的考察》文中认为小规模学校是指位于乡镇以下、学生少于100人的村级完全小学或教学点。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则是适应我国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而设立的规模较小的学校,是保证民族村落学龄儿童能够就近入学的重要力量。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会长期存在,并且成为民族村落学校的主流类型。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尤其是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长期执行,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处于地方布局调整政策的边缘,面临着生存危机。留存下来的小规模学校由于投入不足、重视不够,普遍处于“小而差”、“小而弱”的状态,其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于当前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的多重困境,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于2012年9月全面“叫停”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撤并,对于小规模学校的政策发展趋势也开始从撤销、合并转变为适当保留、积极扶持,社会各界正逐渐认识到小规模学校对于义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保证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的正常运行、改善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小规模学校的办学质量,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法的研究方法,在宏观分析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特殊性及价值的基础上,以万峰湖镇小规模学校为样本,从微观层面透视了当前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的现实生存状态,及其发展面临的困境,旨在改善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困境,为小规模学校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找出适合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的特色发展路径。论文的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即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策背景、小规模学校的由来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探讨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意义。论文第一章对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进行了概述,首先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四个方面介绍了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的特殊性,然后分析了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所具有的教育改革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以及教育公平价值。在论文第二章,首先阐释了研究设计的主要过程,包括调查点的选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田野调查的操作策略。第二部分结合在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的田野调查,阐释了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现状,包括小规模学校的概况,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过程,布局调整后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状态。在论文第三章,重点剖析了目前万峰湖镇小规模学校的发展面临着的诸多困境,具体表现在学校生源不足、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办学特色不明显几个方面。在论文第四章,在对调查资料和调研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了反思,主要从支持乡村教师,关爱弱势儿童和发展民族教育的视角,阐释了笔者对当前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的所思所想。在整篇论文中,第二、三、四章是笔者详细阐释的章节,也是本研究的重点。最后,在论文的第五章,笔者对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进行了展望,认为其未来发展趋势为:第一,抱团发展,实现小规模学校结盟共赢;第二,化被动为主动,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第三,创新教学模式,定向培养全能型教师;第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办特色精品学校。
王燕[4](2009)在《召回制度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WTO多轮谈判,各种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已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却出现了新型的非关税壁垒——TBT,同时也出现了既是贸易壁垒又是规避贸易壁垒手段的一种制度一召回制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已经严重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但是,出口产品遭遇召回的数量也是节节攀升。因此,研究召回制度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两者的成本收益及福利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用博弈论分析了召回制度与TBT的产生机理,并对两者产生的机理进行异同分析,得出两者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都是企业或国家为了保护企业自身或国家市场而进行竞争的一种手段,他们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但两者实施的主体并不一样,召回制度的实施既可以是单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政府而后者则必须是国家政府。本文从成本收益角度对召回制度与TBT进行了深度比较研究,召回制度是用短期的利益损失来换取长期的利益回报,而且能够给企业产生一种无形资产—良好的企业形象;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却与召回制度相反,它是用长期的利益损失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利益回报,因为经常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会遭受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报复。接着通过福利效用来分析召回制度与TBT的优劣,得出的结论是召回制度在短期内会出现福利水平的下降,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却会使得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即使是出口产品的召回也能带来进口国福利的增加,主要表现在进口国消费者能够享受更高质量的产品,即消费效用水平的提高;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却是单纯的利益转移,即出口国的利益损失转移到进口国去了,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总量却是保持不变的。应该看到,无论从成本收益还是从福利效用方面,对进口国还是出口国,召回制度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相比都是百益而无一害的。召回制度将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一种主流趋势,国家应尽量避免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而扩大召回制度,企业也应该充分应用召回制度这种新型的营销措施参与市场竞争。
蔡承颖[5](2009)在《刍议我国产品召回制》文中认为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让大众的目光再次投向了产品召回制度的建立上,本文将从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概念入手,从基本法律、法律责任、立法层次就产品召回制度的起源,现状以及其体系建立之意义等多方面对产品召回制度加以阐述,着重分析我国现有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存在的缺漏,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建议,包括完善现有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体系,采用细化法律责任以加大惩罚力度,完善召回制度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健全产品信息系统等,以期对立法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詹洪春,张皓臣,吴马[6](2006)在《记住历史 相信未来——本刊二周年回顾》文中认为"解读医药政策法规,分析医药发展趋势,传播经营管理理念,展示医药科研成果,报道医药临床进展,促进医药产业发展"是本刊始终不谕的宗旨……忆往昔,从《中国医药导报》的前身《医药产业资讯》杂志创刊到现在两年的时间里,医药行业风云变幻,医药卫生改革波澜起伏,作为一本综合性的医药卫生刊物,围绕着医药卫生行业发生的诸多新闻事件,我们杂志以敏锐的新闻洞察力,独特的视角,精心选题策划、采访、组稿,倾力打造医药产业最前沿、最有价值的报道,以飨读者。从创刊号中"中国医药产业何去何从"的报道开始,我们开始了对中国医药行业发展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的透视。从解读卫生体制改革到医药营销市场分析;从报道中医药名牌战略发展的"六名会议"到关注中医药产业危机;从分析民营医院的发展之路到民营医院的危机公关;从报道医院管理年到关注550万元天价医疗事件;从策划民营医院突围在即到人才是民营医院的发展动力;从解读卫生部向医疗资源不合理开刀到医疗器械企业如何按套路出拳;从报道政府投资别卖错了东西到北京市东城区构建新型社区卫生模式……如此一系列的活动、报道,不仅记录了医药卫生行业两年来的世事变迁,同时也记录了我们杂志的成长。本期,我们将我们曾经刊发过的内容分别以"活动篇""、报道篇""、调查篇"的形式来回顾,一起重温我们曾经走过的历程,我们相信未来会更加灿烂。
唐冬蕾[7](2006)在《美国药品召回制度的启示与借鉴》文中认为药品关系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旦上市后的药品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目前,针对缺陷药品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保障患者的利益已经建立了药品召回制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我国也发生了多起药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其中多数为跨国药企召回了其缺陷药品,这引起我国政府、医药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关注,为什么我国还没有药品召回制度?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此也极为重视,并已开始为建立我国药品召回制度作了一些准备工作。 美国是最早实行药品召回制度的国家,其制度规范、程序严谨、可操作性强,FDA通过实行药品召回制度,降低了缺陷药品对社会公众的危害,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美国的药品召回制度及其实施经验是值得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借鉴的。因此,本文对美国药品召回制度进行了重点介绍,旨在借鉴美国的药品召回制度,为我国建立完善的药品召回制度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此外,本文还对发生在我国境内的跨国药企召回缺陷药品事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上述事件的分析探讨目前我国建立药品召回制度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实施障碍以及为我国医药企业建立自身的召回制度提供借一鉴。 通过对美国药品召回制度的详细介绍和我国建立药品召回制度的现状分析,本文主要从政府、医药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建立我国药品召回制度的具体建议:在我国建立药品召回制度的初级阶段应以“强制召回为主、自愿召回为辅”,并应尽快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以及出台具体的召回管理办法和惩戒办法。当我国已建立起药品召回制度并经历了初级阶段后,这时应实行“自愿召回为主、强制召回为辅”的药品召回制度。
左右,胡宗利[8](2005)在《千呼万唤中国版药品召回制》文中研究表明近来,欧阳信似乎显得有些疲惫,这与以前在记者面前所表现出的那份意气风发有着天壤之别。作为一家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医药批发公司负责人,欧阳信必须时刻倾听上游和下游的不同声音,以便调整经营策略。就在默沙东公司宣布对“万络”实施召回的当天晚上,欧阳信立刻召开公司中高层会议,讨论这次召回所带来的影响。虽然,药品本身可退回厂家,但欧阳信必须为由此产生的流通和管理费用买单。“说实话,我们支持药品召回,这是企业经营的诚信问题。”但让他心烦的是医药流通企业低利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应如何规避类似事件所增加的成本?直到现在,欧阳信还在思考。
肖楠[9](2004)在《普通消费者眼中的缺陷汽车召回》文中认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发布已有半年多,施行也已经两个多月,各种媒体对《规定》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解读,但大多集中在厂家与政府机关的观点与反应。对于这样一个出于公众安全考虑出台的规定,理应听听消费者的声?
西人[10](2002)在《召回制,离我们有多远》文中研究说明 中国人全面了解三菱帕杰罗,大约是在日本实施召回制之后。仅仅一个小零件的隐患就毁掉了中国市场上的一个大品牌,让喜欢三菱车的中国消费者颇为惋惜。然而,惋惜归惋惜。再让谁坐上帕杰罗,恐怕都会犯嘀咕。本来嘛,满世界的车多了去了,何必弄一"地雷"在屁股下面轱辘。可是,有一件事让人们一直心生问号,除了三菱帕杰罗,在中国的马路上来回转悠的车辆,就再没有隐患了
二、召回制,离我们有多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召回制,离我们有多远(论文提纲范文)
(1)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有利于完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法律体系 |
(二)有利于完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理论 |
(三)有利于提高保健食品安全标准、减少保健食品安全事故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一)保健食品的定义 |
(二)保健食品与其它相似概念的区分 |
(三)保健食品的特征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及法律控制机制 |
一、保健食品风险控制的基础——保健食品的多元价值 |
(一)保健食品的文化价值 |
(二)保健食品的经济价值 |
(三)保健食品的社会价值 |
二、保健食品的特殊风险 |
(一)一般食品的风险特性 |
(二)保健食品风险的特殊性及分类 |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概念 |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含义 |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内容 |
四、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意义 |
(一)保障人体健康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
(二)构建有效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的需要 |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法治化的需要 |
第二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保健食品相关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
(一)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制度存在的问题 |
(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存在的问题 |
(三)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存在的问题 |
二、政府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一)监管手段相对不足 |
(二)多元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
三、行业协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一)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规范性 |
(二)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正当性 |
(三)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自律性 |
四、社会公众及企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一)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安全立法 |
(二)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监管决策 |
(三)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监管执法过程 |
(四)企业缺少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 |
第三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理论基础 |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法律价值基础 |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秩序价值 |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效益价值 |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公平正义价值 |
(四)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对生命健康权的保障价值 |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政治学基础 |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需要行政权力介入 |
(二)消费者权利需要行政权加以保障 |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经济学基础 |
(一)保健食品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
(二)保健食品的市场失灵理论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的思路与原则 |
一、域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及借鉴 |
(一)美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
(二)欧盟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
(三)香港地区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
(四)域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经验的借鉴价值 |
二、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思路 |
(一)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路 |
(二)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具体思路 |
(三)加强企业自我监督 |
(四)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公众的协同作用 |
三、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应坚持的原则 |
(一)安全性原则 |
(二)社会整体效率原则 |
(三)坚持法治原则 |
第五章 完善政府主导下控制保健食品安全风险的具体措施 |
一、健全保健食品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 |
(一)健全中国特色保健食品监管法律体系 |
(二)完善保健食品监管法律的重点 |
二、保健食品相关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
(一)强化保健食品的风险评估 |
(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机制的完善 |
(三)健全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
三、提高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相关措施 |
(一)转变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监管理念 |
(二)健全保健食品监管问责制度 |
(三)建立约谈机制 |
(四)完善保健食品监管信用体系 |
(五)健全内部举报人制度 |
第六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辅助性措施 |
一、完善企业自我监督的相关措施 |
(一)提高企业在经营中的守法意识 |
(二)增强企业在经营中的社会责任 |
二、发挥行业协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
(一)明确行业协会性质,保障行业协会的规范性 |
(二)理清行业协会关系,保障行业协会的正当性 |
(三)健全行业协会制度,保障行业协会的自律性 |
三、发挥社会公众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
(一)健全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立法的途径 |
(二)提升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决策的能力 |
(三)提高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执法的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2)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撤点并校背景下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研究 ——基于万峰湖镇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1.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策背景 |
2.小规模学校的由来及其存在的必要性 |
(二)文献综述 |
1.研究渊源和脉络 |
2.主要研究成果 |
3.研究述评 |
(三)理论基础 |
1.教育公平理论 |
2.教育均衡理论 |
(四)研究意义 |
一、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概述 |
(一)小规模学校的概念界定 |
(二)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的特殊性 |
(三)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价值 |
二、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现状调查 |
(一)研究设计 |
1.调查点的选取 |
2.研究的主要内容 |
3.田野调查的操作策略 |
(二)万峰湖镇小规模学校的布局调整 |
1.万峰湖镇小规模学校的概况 |
2.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过程 |
3.布局调整后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状态 |
三、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困境分析 |
(一)生源流失多 |
1.高年级合并 |
2.多次移民搬迁 |
(二)办学条件差 |
1.基础设施不足 |
2.信息化设备短缺 |
(三)师资力量薄弱 |
1.专业教师缺乏 |
2.教师培训问题多 |
(四)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
1.课程开设不齐 |
2.教学方式落后 |
(五)特色发展不明显 |
1.特色发展意识不强 |
2.特色发展的片面化 |
四、对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的反思 |
(一)从支持乡村教师的视角 |
1.明确小规模学校的价值和定位 |
2.给乡村教师更多自主探索空间 |
(二)从关爱弱势儿童的视角 |
1.关注弱势儿童教育更需以人为本 |
2.为弱势儿童提供多元化教育选择 |
(三)从发展民族教育的视角 |
1.撤点并校需关照民族地区的文化环境因素 |
2.重视民族学校教育与传统教育形态的共生 |
五、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趋势展望 |
(一)抱团发展,实现小规模学校结盟共赢 |
(二)化被动为主动,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 |
(三)创新教学模式,定向培养全科型教师 |
(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办特色精品学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文章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其它 |
附录 |
后记 |
(4)召回制度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写作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召回制度概念、分类及其特点 |
1.2.2 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特征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召回制度的研究 |
1.3.2 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 |
1.3.3 召回制度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比研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框架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1.6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2 召回制度与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机理的比较 |
2.1 召回制度产生机理的博弈分析 |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机理的博弈分析 |
2.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在动机一次性博弈分析 |
2.2.2 技术性贸易壁垒一般化的博弈分析 |
2.3 召回制度与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机理的比较 |
3. 召回制度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本收益比较 |
3.1 召回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 |
3.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本收益分析 |
3.3 召回制度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成本收益的比较 |
3.4 案例分析 |
4 召回制度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福利效应比较 |
4.1 召回制度的福利效应分析 |
4.1.1 强制性产品召回的经济效应 |
4.1.2 自主性召回的福利效应 |
4.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福利效用分析 |
4.2.1 进口国的经济效应 |
4.2.2 出口国的福利效应 |
4.3 召回制度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福利效应比较 |
4.4 案例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召回制度优于技术性贸易壁垒 |
5.1.2 从技术性贸易壁垒到召回制度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 |
5.2 对我国企业积极实施召回和政府完善召回制度的建议 |
5.2.1 我国召回制度的不足 |
5.2.2 对企业降低召回成本的建议 |
5.2.3 对政府完善召回制度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刍议我国产品召回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事件回顾 |
二、产品召回制度溯源 |
三、各国产品召回制度 |
四、我国召回制度之现状 |
五、召回制度建立之意义 |
六、结语 |
(7)美国药品召回制度的启示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药品召回制度适用中应明确的基本问题 |
1.1 “缺陷药品”的含义 |
1.2 召回制度的内涵 |
1.3 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现状 |
2. 美国药品召回制度简介及跨国药企召回事件分析 |
2.1 美国药品召回制度简介 |
2.1.1 美国药品召回制度的一般性指导原则 |
2.1.2 美国药品召回制度的行业指导原则 |
2.2 发生在我国境内的跨国药企召回事件分析 |
2.2.1 中美史克公司召回康泰克 |
2.2.2 拜耳公司召回拜斯停 |
2.2.3 默克公司召回万络 |
2.2.4 阿斯利康公司召回普米克气雾剂 |
3. 我国建立药品召回制度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建立药品召回制度的必要性 |
3.1.1 建立药品召回制度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
3.1.2 建立药品召回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 |
3.2 我国建立药品召回制度的可行性 |
3.2.1 法律依据 |
3.2.2 企业实施药品召回制度的意识增强 |
3.3 我国建立药品召回制度的障碍 |
3.3.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不完善 |
3.3.2 社会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品召回的错误认识 |
4. 美国药品召回制度对我国药品召回的启示 |
4.1 政府的职责 |
4.1.1 建立完善的ADR监测体系 |
4.1.2 加强药品召回制度的宣传 |
4.2 医药企业的职责 |
4.2.1 建立快速反应系统 |
4.2.2 建立药品召回标准操作规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原创性声明 |
使用授权声明 |
致谢 |
(8)千呼万唤中国版药品召回制(论文提纲范文)
药物不良反应困扰国人 |
撤出代替不了召回 |
药品召回制, 离我们还有多远 |
四、召回制,离我们有多远(论文参考文献)
- [1]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D]. 李泽明.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8)
- [2]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撤点并校背景下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研究 ——基于万峰湖镇的考察[D]. 张亚楠. 西南大学, 2017(02)
- [4]召回制度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比较研究[D]. 王燕. 江西财经大学, 2009(S1)
- [5]刍议我国产品召回制[J]. 蔡承颖. 法制与社会, 2009(18)
- [6]记住历史 相信未来——本刊二周年回顾[J]. 詹洪春,张皓臣,吴马. 中国医药导报, 2006(31)
- [7]美国药品召回制度的启示与借鉴[D]. 唐冬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10)
- [8]千呼万唤中国版药品召回制[J]. 左右,胡宗利. 医药产业资讯, 2005(01)
- [9]普通消费者眼中的缺陷汽车召回[N]. 肖楠. 机电商报, 2004
- [10]召回制,离我们有多远[J]. 西人.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