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明清时期与宁波商帮的发展

浙东明清时期与宁波商帮的发展

一、明清浙东学术与宁波商帮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吴琦,周黎安,刘蓝予[1](2019)在《地方宗族与明清商帮的兴起》文中研究表明明清商帮的兴起是16世纪以来中国商业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但目前学界对于明清商帮兴起的定量研究仍是空白。本文首次构建了1368—1840年间明清商帮县级层面的截面数据,考察了地方宗族、科举及宗族竞争对于明清商帮兴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口密度、人均田赋、盗乱、交通及其他相关变量后,地方宗族的发达程度对明清商帮的兴起具有显着正效应,而当地的科举文化倾向于削弱宗族的正效应。本文还进一步发现,地方宗族之间的竞争也对明清商帮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盟雨[2](2019)在《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初衷源于反思当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逾越“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在城市建设当中树立“文化自信”的切实途径。另一方面,宁波是典型的港口城市,拥有完整的港口发育史。其在平洋型地貌的城市发展中也颇具特色。在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海洋经济等战略的推进下,城市港口作为水陆中转的交通枢纽在国家发展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因此本研究尝试立足传统,提出“城市山水系统”概念。聚焦于宁波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甬江流域”。在此区域视野下,重点关注古代背景下的清时宁波建设情况。并通过基础研究、文化研究、营造研究以及价值与反思四个版块,全面阐述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营造思想”,回应主题。第一,基础研究,即本文前三章内容。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整理、舆图分析以及相关图纸的复原等研究方法,立足系统论思想,建构出组成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三大子体系:“山水本底体系”、“山水建构体系”以及“山水意象体系”,并揭示其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还原历史中甬江地区的地貌形态、水利格局、聚落分布及其发展概况。梳理城市山水系统建设脉络以及发展动因。第二,文化研究,为本文第四章内容。立足基础研究,揭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营造传统”。提出系统建设中“天-地-人”的“三才”思想,以及营造实践的理论原则。其次,通过上述“营造传统”,结合城市山水系统的“构成要素”,二者经纬交错,实现营造文化的理论转译。推得城市山水系统营造过程中“象位”、“量度”、“场域”、“焦点”、“共感”五个方面的建设思想。第三,营造研究,即本文第五章内容。重点论述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思想”,回应标题。全面且深入探讨“象位”、“量度”、“场域”、“焦点”、“共感”五大方略在宁波甬江地区的具体实践。第四,价值与反思,即本文第六、七章的内容。通过前文研究,总结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启示,并提出在当今城市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方面。综上得出本文结论,即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特点:第一,“趋中”与“去中”的辩证发展;第二,“多元”与“开放”的文化精神;第三,“水城”与“港城”的双重属性;第四,“纡害”与“归利”的营城之道;第五,“政治”与“经济”的明确取向;第六,“自由化”与“范型化”的建设理念。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研究视角创新:立足系统论,通过山水要素与人居建设互动的文化转译,归纳区域视野下城市山水系统的具体形态及其实践思想。第二,研究内容创新: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跨学科领域成果,完善宁波甬江地区地域景观研究的基础理论,填补研究空白。

张玲玉[3](2019)在《月湖景区导游词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交流与日增多,特别是旅游业的不断升级改造,吸引了海量的国外游客来中国参观学习,这对外宣工作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导游词作为一种外宣材料,英译质量却不尽人意。本翻译报告一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任务描述,包括翻译报告的背景、意义及文本介绍。第二部分是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工作和翻译时注意的问题。第三部分是理论基础,简单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及其衍生的翻译补偿策略和采取补偿策略的必要性。第四部分翻译中的难点及案例分析,通过具体词句和语言风格的转换说明翻译补偿策略在月湖景区的导游词中的使用情况。第五部分为翻译任务的三大总结:一,探索文化负载词句较为妥当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翻译补偿策略;二,探索三种翻译补偿策略在月湖导游词中的使用频率,得出文化补偿策略使用最频繁,语用补偿策略使用的较频繁,审美补偿策略最不频繁;三,总结此次翻译实践的心得,包括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应对策略及注意事项。

覃燕玲[4](2018)在《论清代浙江商人的慈善活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中国古代民间慈善事业在明清时期走向顶峰,清代时期的民间慈善事业发展尤为兴盛。与此同时,清代浙江商人的实力逐渐增强,开始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参与民间慈善活动,其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清代的民间慈善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前人有关研究并运用收集整理的地方志资料,对清代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人文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借鉴历史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和概念,从而对清代浙江商人慈善活动的时空分布、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和历史意义做出了较为系统地分析总结。第一章论述清代浙江商人与慈善活动的时空分布,该章节主要在大量地方志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的区域概况,对清代的浙江商人进行列表统计,分析浙江商人与慈善活动的发展进程与地域分布状况。第二章对清代浙江商人慈善活动的内容分类阐述,浙江商人的慈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类型多样,社会救助范围广泛。该章节则依据慈善活动的内容和性质主要分为灾变应对、日常救助、公共设施建设、建立善会善堂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主要探究影响清代浙江商人慈善活动的因素,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和视角进行分析总结。首先从浙江地区的地域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进行分析;其次从商人的主观思想探讨其对慈善事业的价值取向,商人以利他主义的人文关怀投入慈善,以获取精神满足和功利诉求;最后从清代社会变迁的角度,“绅商”合流的趋势成为推动清代浙江商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章总结清代浙江商人慈善活动特点与历史意义,清代浙江商人慈善活动的特点表现为慈善内容的多样性、慈善事业的传承性和慈善发展的时代性。浙江商人在清代活跃的慈善活动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董珊珊[5](2018)在《浙商的伦理禀赋及其当代建构 ——基于“韦伯命题”的分析维度》文中指出浙商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地快速崛起的代表性商帮,造就了“浙江奇迹”的出现。从中国伦理文化与浙商兴起的关联分析,浙商的崛起及浙江经济繁荣发展的背后,源起于浙江的地域性伦理文化。抛开“韦伯命题”的正确与否,韦伯在书中却表达出了一个关于经济发展与伦理文化的一般性命题: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内蕴了某种伦理文化的支撑。倘若没有这种伦理文化作为支撑,任何形态的社会经济发展或许都难以解释。这不禁使我们考虑,使得当代浙江经济取得重大成就的伦理文化支撑因素,以及作为浙商主体的精神源泉。因此,探究浙商的伦理禀赋,以及在社会转型的现实境遇下,对浙商伦理进行当代建构,这对新时代浙商的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主要内容为:首先,总结了新教伦理的“韦伯命题”要旨,阐述了新教伦理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兴起的主要原因,进而将“韦伯命题”的伦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维度指向浙商。本着并非机械式地套用韦伯在新教伦理中的逻辑进路,而先是分析了浙商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条件与基本情况,包括浙商的地缘环境,地狭人稠状况下浙商产业的发展情况及历史中浙商的演变,浙商的群体特征等,为追溯浙商发展的伦理文化本源做好铺垫。其次,着重挖掘了浙商崛起的地方性伦理基础——浙东学派的伦理思想。主要通过探究浙东学派与理学家的伦理思想比较中,从哲学根源到人性论,再到实践论,层层剖析,体现出浙东学派独具特色的地方性伦理文化特质。重要的是,人性中追求财富等的合理性欲望得到道德上的认同,这同韦伯强调的新教伦理的要义如出一辙,进而揭示出浙东学派的伦理文化蕴含的浙商精神,对涵养浙商崛起发挥了主要作用。本章自始至终贯穿着浙东学派的伦理思想这一主线作为行文基础,具体思路为:第一步,追溯到浙商发展的哲学基础。“道不离器”是浙商事功思想的哲学根源,而浙商作为“人”,也是世间万物的一员,由此,“性情中和”是浙商发展的人性论根基。第二步,探究浙商的实践思想。浙商在哲学根基的保障下,在实践中,一方面,秉持经验世界里圣人之道的最终目的——进德修业;另一方面,坚守着实践生活的经商之道——义利并存。第三步,总结了浙东学派的思想家所营造的社会氛围,将“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和“工商皆本”的从政思想有效结合,进一步激发了浙商经商致富的活力。再次,分析了社会转型期浙商伦理的现实境遇,提出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路径对浙商伦理进行当代建构,以契合新时代发展的浙商伦理所涵养的浙商精神,指引浙商更好地发展。从中分析了日本“伦理法人会”的思想和实践活动,这对浙商伦理进行当代建构具有可借鉴性。进而,结合我国社会转型下浙商伦理的现实境遇,提出了当代浙商伦理建构的现实路径。最后,对“韦伯命题”进行回应。通过对浙商伦理的考察可看出,以浙东学派为主的儒家伦理为浙商发展提供了伦理文化的支撑,是浙商引领的浙江经济迅猛崛起的主要因素,这与“韦伯命题”强调的伦理文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关联观点如出一辙。

张婷婷[6](2017)在《基于明清江南士绅儒学意识嬗变的商帮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研究人文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为区域经济文化尤其是江南地域现代商帮、商会发展提供历时与共时的研究基础。明清以来,士绅阶层儒学意识发生嬗变,传统的利义观从"利义离"转向"利义合"。伴随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商帮(浙商商会,苏商商会,泰山会,江南会等)逐渐形成,通过士绅儒学的继承创新,努力引导新时代的精英阶层能够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多的正面积极作用。

张婷婷[7](2016)在《嬗变与重构:基于明清江南士绅儒学意识的商帮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旨在研究人文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为区域经济文化尤其是江南地域现代商帮、商会发展提供历时与共时的研究基础。首先,从明清商帮形成及近代转型过程中江南士绅阶层变异分化的描述入手,旨在梳理士绅合流背景下儒学对商人的影响。其次,根据士商的主要行为,探讨儒学意识在徽商、洞庭、龙游、宁波商帮中的体现,并对徽商的兴衰及宁波商帮近代成功转型进行儒学归因。最后,分析明清传统商帮文化现代因子,并比较苏商、浙商文化,旨在证明江浙地区经济繁荣与增长可以归因为区域商帮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伴随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商帮(浙商商会、苏商商会、泰山会、江南会等)逐渐形成,通过士绅儒学的继承创新,努力引导新时代的精英阶层能够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多正面积极的作用。

魏艳伟[8](2016)在《关于明清时期宁国商人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宁国府地区已经出现了弃农经商的现象,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宁国府人外出经商越来越多,明中后期宁国商人初步形成,清代康嘉时期发展至鼎盛,清末宁国商人逐渐衰落。本文选取明清时期的宁国商人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明清时期宁国商人的兴起、所经营的行业以及与徽商的异同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部分绪论,概述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现状以及对研究的重难点和方法作必要的交待。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宁国商人的兴衰问题。宁国商人兴起于明代中后期,是由时代背景的影响、地理环境的限制、徽商的示范和带动以及居民谋生观念的转变等因素形成的商人群体。清末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宁国商人逐渐衰落。第三部分梳理了宁国商人经营的包括竹木业、茶业、纸业、烟草业、丝绸业、粮食业、伞业、书业等行业。第四部分将宁国商人与徽商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比较。从地理环境的细微差别、会馆自组织范围的大小、资本积累方式的明显差异、投资方向的大同小异、重视商业道德和教育的程度差别几个方面作了初步的比较。最后结语部分提出了一点笔者浅论。宁国商人兴衰的历史以及留下的宝贵财富,留给我们许多方面的启示,昭示后人进一步思索和探究,并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

耿宁飞[9](2014)在《近代宁波商帮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宁波商帮是近代中国十大商帮的后起之秀,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结合而成。其形成过程可追溯到明末清初,代表了该地区的商业传统。近年来,学术界在形成点、形成原因、文化渊源及精神、经营理念、转型等方面深入研究。当然在有些领域还不深入,有待学者进一步挖掘。

黄文杰[10](2014)在《宁波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与意义生成的基本途径探究》文中提出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背依四明山,面朝大海;以水为魂、依河衍生。几千年来,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互相撞击,塑造了地域独特而厚重的文化意象。这些意象对于已有一定人文素养基础的高中生,既适合作心灵的旅行,又充满探知的挑战。本文以走向山水、追寻宁波文化为依托,融文学、史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于一体,探求宁波乡土意象所蕴含的语文价值,并集走、读、访、研、摄、写、评等诸多学习方式,以“确定对象”“拓展阅读”“实地走访”“创作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探索建立乡土意象意义生成的基本途径。按照“水路”,分时尚水都、山水诗路、运河流韵、面朝大海四个部分在三年中完成对宁波乡土意象的探访、体验、表达与研究,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学习资源,利用“宁波文化论坛”等网站作为创作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达到打开学生语文学习视界,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内容;第二部分阐述乡土意象与意义生成的概念;第三部分阐述选题展开的理论依据;第四部分是系列化解读宁波的乡土意象;第五部分通过具体案例,阐析“自足型”“互文型”“圆融型”三种意义生成的基本途径;第六部分为讨论与展望,讨论实施本研究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情况,展望本研究对走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的意义。论文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对宁波乡土意象及语文价值展开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其一,引入意象思维、直觉感悟、缄默知识等具有语文特质的概念,实践软性地顺应、呼唤和引导具有语文学科特性的教学方式,探索语文教学“乡土人”培养的可能途径,力图突破语文言语能力训练低效的困境;其二,从“教学事件”具体案例出发,并以质性分析的方式具体评价学生“身体力行”乡土意象意义生成状况。既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尤其是走读类综合性实践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案例,也对诸如宁波这样的地域乡土文化研究提供独特的思维视角。另外,对因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不平衡,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不平衡,全球对乡土文化的冲击,使人类在乡土精神培育的领域出现的情感扁平化、道德情感冷漠化、宗教情感消逝等问题的探索,也有着积极意义。

二、明清浙东学术与宁波商帮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清浙东学术与宁波商帮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宗族与明清商帮的兴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宗族与商帮:历史背景
    (一)宗族
    (二)商帮
    (三)宗族和商帮
三、研究范围、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一)研究范围
    (二)实证模型
        1.被解释变量。
        2.主要解释变量。
    (三)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一)基准回归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三)宗族、科举与商帮
五、地方宗族竞争与明清商帮的兴起
六、结论

(2)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城市问题之反思
        1.1.2 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1.2 研究意义
        1.2.1 探索以山水要素为核心的城市风景研究方法
        1.2.2 解读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的传统思想
        1.2.3 助力完善中国城市传统山水环境研究理论
    1.3 概念辨析
        1.3.1 城市
        1.3.2 山水
        1.3.3 城市山水系统
        1.3.4 营造思想
    1.4 研究范畴
        1.4.1 时间范畴
        1.4.2 空间范畴
    1.5 研究综述
        1.5.1 城市相关研究
        1.5.2 城市山水系统相关研究
        1.5.3 宁波城市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实地调查研究
        1.6.2 系统分析方法
        1.6.3 地志、舆图分析
        1.6.4 提炼、比较、归纳、总结
    1.7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基础内容
    导言
    2.1 环境基础
        2.1.1 中国地理环境
        2.1.2 宁波地理环境
        2.1.3 小结
    2.2 相关理论
        2.2.1 中华文化的思想传统
        2.2.2 系统思想的借鉴总结
        2.2.3 山水环境的尺度界定
        2.2.4 地志舆图的要素提取
        2.2.5 城市功能的重新解构
        2.2.6 审美主体的认知原理
    2.3 系统析要
        2.3.1 建构思想
        2.3.2 系统特质
        2.3.3 诠释方法
    2.4 系统组成
        2.4.1 山水本底体系
        2.4.2 山水建构体系
        2.4.3 山水意象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发展脉络与动因
    导言
    3.1 发展脉络
        3.1.1 史前-先秦:沧海桑田的变迁
        3.1.2 秦汉:三江聚落的繁盛
        3.1.3 六朝-唐五代:山水秩序的初奠
        3.1.4 两宋:人居网络的完善
        3.1.5 元明清:曲折发展中的转型
        3.1.6 小结:脉络梳理
    3.2 发展动因
        3.2.1 人居环境的需求
        3.2.2 宗教信仰的流变
        3.2.3 礼乐思想的要求
        3.2.4 科学技术的革新
        3.2.5 山水观念的改变
        3.2.6 政定民安的取向
        3.2.7 经济发展的趋势
        3.2.8 城市港口的发展
        3.2.9 外地移民的渗透
        3.2.10 市井文化的繁荣
    3.3 本章小结
4.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文化
    导言
    4.1 营造传统
        4.1.1 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三才”思想
        4.1.2 城市山水系统实践的理论原则
    4.2 文化体现
        4.2.1 宜以安人:山林川谷,天材之利
        4.2.2 巧以利人:以天之利,立人之纪
        4.2.3 美以感人:取象天地,神形之境
    4.3 本章小结
5.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思想
    导言
    5.1 象位
        5.1.1 城市选址
        5.1.2 秩序呼应
        5.1.3 间架构建
    5.2 量度
        5.2.1 水利骨架
        5.2.2 耕地区划
        5.2.3 聚落单元
    5.3 场域
        5.3.1 支撑型场域
        5.3.2 政权型场域
        5.3.3 教化型场域
        5.3.4 利济型场域
    5.4 焦点
        5.4.1 山水胜景型焦点
        5.4.2 建筑设施型焦点
    5.5 共感
        5.5.1 意象格局
        5.5.2 城市“八景”
    5.6 本章小结
6.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启示与传承
    导言
    6.1 启示
        6.1.1 维护山水本真的人地秩序
        6.1.2 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
        6.1.3 把握不同尺度的发展策略
        6.1.4 鼓励不同领域的学科交流
    6.2 传承
        6.2.1 延续山水脉络,注重城市发展的体翼关系
        6.2.2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乡统筹的发展策略
        6.2.3 发挥港城优势,对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6.2.4 整合人文资源,形成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余论
    7.1 全文总结: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特点
        7.1.1 “趋中”与“去中”的辩证发展
        7.1.2 “多元”与“开放”的文化精神
        7.1.3 “水城”与“港城”的双重属性
        7.1.4 “纡害”与“归利”的营城之道
        7.1.5 “政治”与“经济”的明确取向
        7.1.6 “自由化”与“范型化”的建设理念
    7.2 创新点
    7.3 余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月湖景区导游词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3 Process Description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sis
    2.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2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2.3 Necessity of Adopting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Challenges and Resolutions in Translation
    3.2 Case Analysis
        3.2.1 The Lexical Perspective
        3.2.2 The Syntactic Perspective
        3.2.3 The Textual Perspective
        3.2.4 The Stylistic Perspectiv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4)论清代浙江商人的慈善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清代浙江商人与慈善活动的时空分布
    第一节 清代浙江商人的发展进程与地域分布
        一、清代浙江商人的发展进程
        二、浙江的区域范围和地域划分
        三、浙江商人的数量统计与分布
    第二节 清代浙江商人慈善活动的发展与分布
        一、发展进程
        二、地域分布
第二章 清代浙江商人慈善活动的类型
    第一节 灾变应对
        一、自然灾害之赈济
        二、人为祸患之救助
    第二节 日常救助
        一、资助婚丧嫁娶
        二、存恤鳏寡孤独
        三、代偿赋役借贷
        四、其他救助活动
    第三节 公共设施建设
        一、交通设施建设
        二、教育设施建设
        三、水利设施建设
    第四节 建立善会善堂
        一、育婴堂
        二、施棺类善堂
        三、其他善会善堂
第三章 清代浙江商人慈善活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因素
        一、经济发展的推动
        二、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思想文化因素
    第三节 浙江商人的慈善价值观
        一、利他主义
        二、功利诉求
    第四节 绅商合流的社会趋势
        一、商人向绅商的转变
        二、商人通过慈善事业参与地方管理
第四章 清代浙江商人慈善活动的特点与历史意义
    第一节 清代浙江商人慈善活动的特点
        一、慈善内容之多样性
        二、慈善事业之传承性
        三、慈善发展之时代性
    第二节 明清时期浙江商人慈善活动的历史意义
        一、推动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有助于维护地方社会的稳定
        三、弘扬浙江商人的慈善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浙商的伦理禀赋及其当代建构 ——基于“韦伯命题”的分析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浙商的形成与主要特征 第一节
    浙商的地缘环境 第二节
    历史中浙商的演进 第三节
    浙商群体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浙商崛起的地方性伦理基础 第一节
    哲学基础:从“道不离器”到“性情中和” 第二节
    实践思想:从“进德修业”到“义利并存” 第三节
    社会氛围:“经世致用”与“工商皆本”的结合 第四章
    转型期浙商伦理的当代建构 第一节
    转型期浙商伦理的现实境遇 第二节
    浙商伦理当代建构的必要与可能 第三节
    浙商伦理当代建构的现实路径 余论
    对“韦伯命题”的回应 第一节“韦伯命题”的要旨 第二节
    浙商伦理考察对“韦伯命题”的回应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明清江南士绅儒学意识嬗变的商帮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南士绅儒学意识嬗变
    1、义利观嬗变
    2、商人自身的思想嬗变:从轻商向重商的嬗变,以商为荣
    3、士商态度嬗变:乐与之交游;积极为商人立传;描写商人商妇的小说戏曲流行
    4、儒生入仕目的嬗变
    5、儒学知识向现代技能的转变,士绅阶层的嬗变
二、儒学伦理与徽商文化
    1、徽商的利义观
    2、艰苦创业,白手起家
    3、徽商崇文重教
    4、徽商还注重血缘、地缘、业缘关系,讲究徽州宗法
三、吴文化与洞庭商帮
    1、物产富饶,经济发达,稳重求成
    2、科举之风兴盛,由儒入贾,低调内敛
    3、善于审时度势
四、浙东学派与龙游、宁波商帮文化
    1、龙游商帮“无远弗届”
    2、宁波商帮敢为天下先
五、徽商衰落和宁波商帮转型成功的原因

(7)嬗变与重构:基于明清江南士绅儒学意识的商帮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江南士绅身份界定及阶层嬗变
三、儒学伦理在明清徽商、洞庭商帮、龙游商帮和宁波商帮文化中的构建
    1. 儒学伦理与徽商文化
    2. 吴文化与洞庭商帮
    3. 姑蔑文化与龙游商帮文化,浙东学派与宁波商帮文化
四、商帮文化的嬗变与重构
    1. 政治的亲疏转变
    2. 经营方式从道德向制度约束转变
    3. 儒学伦理的转变
五、现代苏商、浙商文化传承与创新

(8)关于明清时期宁国商人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一) 关于商帮的研究
        (二) 宁国商人研究
    三、徽商的界定
    四、基本思路
    五、重难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宁国商人的兴衰
    第一节 宁国商人的兴起
        一、宁国商人的形成及原因
        二、宁国商人的性质及属性
    第二节 宁国商人的衰落
第三章 宁国商人的经营行业
    第一节 竹木
    第二节 茶叶
    第三节 纸
    第四节 烟草
    第五节 其他行业
第四章 宁国商人与徽商的异同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细微差别
    第二节 会馆自组织范围的大小
    第三节 资本积累方式的明显差异
    第四节 投资方向的大同小异
    第五节 重视商业道德和教育的程度差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近代宁波商帮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宁波商帮
    1. 形成过程
    2. 宁波帮形成的原因
二、宁波帮精神及其文化渊源
    1. 宁波帮精神
    2. 宁波帮精神的文化渊源
三、宁波商帮经营理念
四、其他研究
五、研究不足之处
    1. 新领域研究不深入
    2. 资料运用不充分

(10)宁波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与意义生成的基本途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宁波乡土意象
        1.4.2 意义生成
2. 概念界定
    2.1 乡土意象
        2.1.1 意象
        2.1.2 乡土意象
        2.1.3 城市与村落
    2.2 语文价值
        2.2.1 语文价值的概念
        2.2.2 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
    2.3 意义生成
        2.3.1 乡土意象的认知来源
        2.3.2 乡土意象意义生成的规律
    2.4 小结
3. 理论依据
    3.1 实践哲学的理论依据
    3.2 接受美学的理论依据
    3.3 心理学学习理论
    3.4 语文知识重构的理论依据
    3.5 小结
4. 宁波乡土意象的解读
    4.1 “时尚水都”的乡土意象
        4.1.1 概述
        4.1.1.1 海曙月湖
        4.1.1.2 江北外滩
        4.1.1.3 东钱湖
        4.1.2 “时尚水都”文人文学作品
        4.1.3 “时尚水都”民间文学作品
        4.1.4 “时尚水都”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分析
    4.2 “山水诗路”的乡土意象
        4.2.1 概述
        4.2.1.1 余姚四明山
        4.2.1.2 奉化溪口
        4.2.1.3 慈溪上林湖
        4.2.2 “山水诗路”文人文学作品
        4.2.3 “山水诗路”民间文学作品
        4.2.4 “山水诗路”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分析
    4.3 “运河流韵”的乡土意象
        4.3.1 概述
        4.3.1.1 河姆古渡
        4.3.1.2 慈城古镇
        4.3.1.3 鄞州高桥
        4.3.2 “运河流韵”文人文学作品
        4.3.3 “运河流韵”民间文学作品
        4.3.4 “运河流韵”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
    4.4 “面朝大海”的乡土意象
        4.4.1 概述
        4.4.1.1 象山石浦
        4.4.1.2 宁波帮博物馆区
        4.4.1.3 北仑港
        4.4.1.4 杭州湾大桥
        4.4.2 “面朝大海”文人文学作品
        4.4.3 “面朝大海”民间文学作品
        4.1.4 “面朝大海”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分析
    4.5 小结
5. 宁波乡土意象意义生成方式
    5.1 概述
        5.1.1 宁波乡土意象意义生成方式的种类
        5.1.2 乡土意象语文价值的意义生成的评价
        5.1.2.1 量化评价
        5.1.2.2 质性分析
    5.2 自足型意义生成
        5.2.1 概述
        5.2.2 “自足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
        5.2.3 “自足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分析
    5.3 互文型意义生成
        5.3.1 概述
        5.3.2 “互文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
        5.3.3 “互文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分析
        5.3.3.1 《〈风雨祠堂〉的宁波元素》的质性分析
        5.3.3.2 微电影剧本《只道寻常一条绳》的质性分析
    5.4 圆融型意义生成
        5.4.1 概述
        5.4.2 “圆融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
        5.4.3 “圆融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分析
    5.5 小结
6. 讨论与展望
    6.1 宁波乡土意象体系与语文素养
        6.1.1 宁波乡土意象体系的构成
        6.1.1.1 传奇水系与宁波文明的繁衍
        6.1.1.2 宁波人的日常生活意象
        6.1.1.3 宁波的民俗与节日意象
        6.1.1.4 石骨铁硬、生香活色的宁波话
        6.1.1.5 影响宁波文明发展的人物形象体系
        6.1.2 乡土意象与心理图式的生成
        6.1.2.1 乡土意象与认知图式
        6.1.2.2 情境与乡土心理地图
        6.1.3 乡土意象与语文素养的发展
        6.1.3.1 象思维与语文思维
        6.1.3.2 想象能力与语文素养
        6.1.3.3 人格素养与语文素养
    6.2 走读活动与语文学习的变革
        6.2.1 走读活动与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6.2.1.1 走读活动与体验式课程教学
        6.2.1.2 走读活动与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6.2.1.3 走读活动与语境化口语教学
        6.2.1.4 走读活动与研究性学习
        6.2.2 走读活动与能力素养目标
        6.2.3 走读实践活动的指导策略
        6.2.3.1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学习资源
        6.2.3.2 利用“宁波文化论坛”等网站作为创作交流平台
        6.2.3.3 给予充分的时间和学习支持
        6.2.3.4 指导学生展开协作学习
        6.2.3.5 发展学生的信息、摄影等技术水平
        6.2.3.6 创设监控机制与展示平台
        6.2.4 走读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
        6.2.4.1 主体性原则
        6.2.4.2 综合性原则
        6.2.4.3 探究性原则
        6.2.4.4 建设性原则
    6.3 乡土意象开掘与走向未来的语文教学
        6.3.1 从共性教学到个性教学
        6.3.2 从静态知识走向动态生成
        6.3.3 从技能养成走向价值生成
        6.3.4 从背离学科本位走向回归学科本位
    6.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文化散文《天一生水》
附录 B:文化散文《烟水月湖》
附录 C:文艺评论《〈风雨祠堂〉的宁波元素》
附录 D:微电影剧本《只道寻常一条绳》
附录 E:《慈城“慈孝文化”与春天的约会》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明清浙东学术与宁波商帮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宗族与明清商帮的兴起[J]. 吴琦,周黎安,刘蓝予.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9(05)
  • [2]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思想研究[D]. 马盟雨.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月湖景区导游词翻译报告[D]. 张玲玉. 宁波大学, 2019(06)
  • [4]论清代浙江商人的慈善活动[D]. 覃燕玲. 西南大学, 2018(01)
  • [5]浙商的伦理禀赋及其当代建构 ——基于“韦伯命题”的分析维度[D]. 董珊珊. 浙江财经大学, 2018(05)
  • [6]基于明清江南士绅儒学意识嬗变的商帮文化研究[J]. 张婷婷. 明日风尚, 2017(02)
  • [7]嬗变与重构:基于明清江南士绅儒学意识的商帮文化研究[J]. 张婷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04)
  • [8]关于明清时期宁国商人的几个问题[D]. 魏艳伟. 云南大学, 2016(02)
  • [9]近代宁波商帮研究综述[J]. 耿宁飞. 黑河学院学报, 2014(02)
  • [10]宁波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与意义生成的基本途径探究[D]. 黄文杰. 宁波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浙东明清时期与宁波商帮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