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烃源岩特征及其油气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湘飞,周成刚,韩长伟,刘永彬,王雷,荆晶,刘利文,刘军[1](2020)在《巴楚隆起北缘吐木休克断裂活动期次再认识及其对油气勘探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吐木休克断裂是塔里木盆地西部的一条大型基底卷入断裂,构成塔里木盆地次级构造单元阿瓦提凹陷和巴楚隆起的边界,由于断裂附近大量地层的缺失,难以确定断裂活动时间。通过对吐木休克断裂带典型地震剖面的系统解释,根据剖面特征,将其自西向东划分为5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沉积地层展布特征及其接触关系,重新厘定了吐木休克断裂的活动期次。结果表明吐木休克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晚加里东期已开始逆冲活动,早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发生大规模冲断活动,巴楚隆起北缘构造在此时已形成雏形,喜山期为继承性冲断活动并最终定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巴楚北缘油气成藏演化模式,认为吐木休克断裂上盘第一排构造带的碳酸盐岩圈闭及断裂下盘碎屑岩断鼻圈闭是下步有利勘探区带,关键是加强油气保存条件评价,巴楚北缘仍具有较好油气勘探前景。
易士威,李明鹏,郭绪杰,杨帆,缪卫东,林世国,高阳[2](2019)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勘探领域的重大突破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发育大面积膏盐岩盖层,盐下发育大面积优质烃源岩、大面积优质白云岩储层,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良好的成藏条件使其成为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大战略接替领域。塔里木盆地的寒武系盐下勘探领域在不同地区的生-储-盖空间配置关系、构造稳定性、断裂发育状况和保存条件存在很大不同,这不仅控制了寒武系盐下的成藏及演化,而且决定了气藏能否得以保存,最终决定着寒武系盐下大气藏的有利发育区带和勘探突破方向。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的生-储-盖配置可划分为生-储-盖叠置、生-储叠置、储-盖叠置3种类型;保存条件可划分为盖层完整持续稳定、盖层完整中期稳定、盖层完整持续活动、缺乏区域盖层持续稳定4种类型;成藏区带可划分为原位持续成藏、原位调整成藏、稳定古隆起多期成藏、活动古隆起晚期成藏4种类型。在生-储-盖叠置、构造演化持续稳定、未受断层破坏的良好保存区,即原位持续成藏区是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寻找大气区的有利勘探方向,在该有利区带内,肖尔布拉克组的大型孤立白云岩台内滩是大气藏勘探突破的最有利目标。
李文强,郭巍,孙守亮,杨绪海,刘帅,侯筱煜[3](2018)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古生界油气藏成藏期次》文中认为本文利用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8口井53块样品开展了流体包裹体的荧光观察和显微测温、测盐系统分析,并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确定了研究区古生界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次及成藏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古生界油气藏曾发生过2期4个幕次的油气运聚事件,即:海西晚期的早成藏阶段,其可进一步划分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距今309.40289.20 Ma)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距今262.90241.20 Ma)2个幕次;喜马拉雅晚期的晚成藏阶段,主要以高成熟油充注及天然气成藏为主,其可划分为新近纪晚期(距今6.314.17 Ma)和第四纪早期(距今2.311.62 Ma)2个幕次。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认为,2期油气运聚事件分别受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构造运动控制,印支—燕山期构造抬升中止了烃源岩演化,形成了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2个重要的油气成藏时期。
朱心健,陈践发,伍建军,王艺繁,张宝收,张科,贺礼文[4](2017)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原油碳同位素组成及油源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干酪根样品以及古生界原油样品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台盆区古生界原油的成因和来源。台盆区寒武系至少发育下寒武统以及中—上寒武统2套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差异的烃源岩,其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偏轻,中—上寒武统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相对偏重,而奥陶系烃源岩则介于两者之间。台盆区古生界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较大,其d13C值为-35.2‰-28.1‰,其中d13C值为-34.0‰左右相对富集轻碳同位素的原油应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烃源岩,d13C值为-29.0‰左右相对富集重碳同位素的原油应主要来源于中—上寒武统烃源岩,碳同位素组成居中的原油不能排除寒武系烃源岩的贡献。分析认为,寒武系烃源岩具有主力烃源岩的条件,台盆区深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张纪智[5](2017)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天然气、原油为研究主体,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原油物性、轻烃、甾烷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中分子量烃等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天然气和原油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成藏地质条件,研究了天然气和原油的成因及来源,建立了适用于台盆区奥陶系的油~源、油~油对比指标;分析了油气的成藏期次,研究了油气成藏过程;总结了研究区油气的分布特征、主控因素以及成藏模式。取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奥陶系天然气为成熟的油藏伴生气,以及高~过成熟的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均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来源。(2)研究区原油及凝析油均为腐泥型母质来源的成熟~高成熟油;轻烃普遍存在散失,说明成藏时间较早;轻烃配对参数均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不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原油及凝析油和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质量色谱检测均发现了指示强还原、厌氧沉积环境的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中~上奥陶统烃源没有检测出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原油及凝析油的中分子量烃配对参数均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来源。(3)通过对台盆区奥陶系各区块原油及凝析油的油~源、油~油对比,以原油的轻烃配对参数、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中分子量烃配对参数这三项油~源、油~油对比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的油~源、油~油对比指标。(4)通过对台盆区奥陶系各研究区块储层包裹体分析,储层薄片观察,地球化学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各区块油气的成藏过程。哈拉哈塘奥陶系存在三期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的油气聚集和破坏;②晚海西期油气的补充;③喜山期天然气的充注。轮南地区奥陶系存在四期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奥陶系油气的聚集和破坏;②晚海西期奥陶系油气的补充和破坏;③印支~燕山期油气的补充;④喜山期天然气的充注。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存在三期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的油气聚集和破坏;②晚海西期油藏的调整转移和油气的补充;③喜山期天然气的充注。和田河奥陶系存在三期的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油气的聚集及破坏;②晚海西期天然气的补充与散失;③喜山期次生气藏的形成。(5)通过绘制台盆区奥陶系原油密度、原油含蜡量,天然气干燥系数等值线图,总结了台盆区奥陶系油气的分布特征。塔北隆起带原油密度由南至北总体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原油含蜡量在轮南断垒带、桑塔木断垒带和哈拉哈塘南部深埋区相对较高;天然气干燥系数总体由南至北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塔中隆起带靠近Ⅰ号断裂带Ⅰ区域的原油密度相对较低;原油含蜡量较高部位主要分布在Ⅰ号断裂带与走滑断裂共同作用的交互带;天然气干燥系数总体呈远离Ⅰ号断裂带逐渐变小的趋势。(6)分析了研究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主要有:①优质烃源岩的分布及热演化史对油气分布的控制;②古隆起及其构造演化对油气分布的控制;③断裂~裂缝体系对油气分布的控制;④储层(缝洞体)分布对油气分布的控制。(7)总结了研究区各区块的成藏模式。分别为:①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油气藏早期成藏并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中期补充~后期轻微调整的成藏模式;②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藏早期聚集并破坏~中期补充~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③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早期聚集并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中期补充~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④和田河地区奥陶系气藏早期聚集并破坏~中期补充与散失~晚期成藏的成藏模式。
朱心健,陈践发,贺礼文,王艺繁,张威,张宝收,张科[6](2017)在《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斯2井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是塔里木盆地西部的重要构造单元,部署在麦盖提斜坡带上的重点探井罗斯2井在奥陶系底部的蓬莱坝组获得成功,在该区新层系的油气勘探获得突破。阐明罗斯2井油气的成因、来源对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系统研究罗斯2井原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探讨罗斯2井的油气源以及成因特征,研究表明罗斯2井原油中甾萜类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很低,受热演化影响较为明显,基本不能作为生源或其他地球化学特征的判识参数,而原油的金刚烷、甲基菲等成熟度参数表明其成熟度较高,与该区的寒武系烃源岩可比,全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偏重,综合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与烃源岩对比认为其应来源于中上寒武统烃源岩。罗斯2井天然气干燥系数较高,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偏重,为典型高—过成熟干气,并根据与原油的相关关系认为也应来自于中上寒武统烃源岩。
王凯,方石,袁魏,姜文超,赵健,钱海[7](2015)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纪同生断裂及其对砂质分散体系的控制》文中认为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系地震资料解析基础上,利用生长指数反映该区断层发育情况,并通过井约束反演得出该区的砂体展布,研究该区断层对砂体的控制作用。铲式同生逆断层是该区主要的断层类型,包含有蛇头背斜、冲起构造等典型的逆冲构造样式;断层在平面上多呈弧形,走向以近北西向为主;研究区受北东向挤压形成两套倾向相反的平行逆冲断层,断层组合型式为"向斜式逆冲断层系"。该区同生断层对砂质分散体系的控制作用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当同生逆断层走向与物源方向近正交时,其对砂体分散的控制表现为"遏止作用";当同生逆断层走向与物源方向斜交时,其对砂体分散的控制表现为"疏导作用"。
戈一伟[8](2014)在《塔里木盆地塔西北地区寒武系烃源岩评价》文中认为塔西北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地区,主要包含有柯坪隆起,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阿瓦提断陷。该研究区域地质情况复杂,是塔里木盆地与南天山陆内构造带交叉发育的地区,有巨大的油气潜力。虽然该区域经历过多次勘察,但是针对该区寒武系烃源岩详细资评工作尚不全面,其空间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和演化史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总体的勘探程度不高。本文旨在对塔西北地区寒武系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优质烃源岩的发育与沉积相的关系,对重点区域进行油气资源量计算,对今后的油气资源探索做出有益的指引和规划。塔西北寒武系烃源岩按岩石类型划分包括泥质岩烃源岩和碳酸盐岩烃源岩。泥质岩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柯坪隆起和巴楚隆起,柯坪隆起泥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以肖尔布拉克剖面为代表,高丰度的烃源岩厚度约6~8m。巴楚地区泥质烃源岩贡献有限。总的来看,泥质岩烃源岩厚度以巴楚隆起北部为中心向四周歼灭,最厚处约40m。碳酸盐岩烃源岩在塔西北地区广泛分布,厚度分布以巴楚为中心,向东北方向阿瓦提断陷,西南方向麦盖提斜坡和东南方向歼灭,最厚处约200m。综合“八五”、“九五”及“三次资评”研究成果,结合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源岩的实际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塔西北地区烃源岩有机碳下限0.5%较为合适,在高成熟度的地区可降低为0.4%。塔西北地区烃源岩中等—好级别,潜力巨大。有机质类型以III型为主。塔西北地区烃源岩属于中等—数于过成熟演化阶段,成熟度多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总体来看,塔西北寒武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且成熟度高,是塔里木盆地的重要优质烃源岩。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是与沉积相密切相关的。泥质烃源岩往往发育在如陆棚相(具上升洋流的陆棚相、正常陆棚相),局限台地相和盆地等这些低能环境中。碳酸盐岩烃源岩多发育在蒸发台地相、斜坡相、潮坪相等高能环境。巴楚地区沉积相大多为台地相;柯坪地区沉积相多为陆棚相、盆地相;麦盖提地区和阿瓦提地区沉积相以浅海陆棚相为主。这与寒武系泥质岩烃源岩和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分布是相符合的。通过热演化史模拟分析:加里东晚期—海西早中期,寒武系烃源岩达到生排高峰期。以液态烃成藏为主;海西晚期,普遍达到高成熟阶段,生成湿气、凝析油气;喜山晚期,全部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至今处于干起阶段。运用成因体积法进行测算巴楚隆起的资源量油为7.245×108t,气为2.602×108t,油加气为9.847×108t;麦盖提斜坡资源量为油7.993×108t,气为3.915×108t,油加气为11.908×108t。巴麦地区的总资源量为21.755×108t。经对比资源结构油比气更占优势。认为巴楚—麦盖提地区潜力巨大,建议重点勘探。
丁勇,贾存善,邵志兵[9](2013)在《巴楚—麦盖提地区主要油气藏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巴楚—麦盖提地区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区。玉北地区玉北1井在奥陶系鹰山组测试获25.2 m3/d的海相工业油气流。玉北奥陶系油藏与巴什托(普)油气田的原油是否同源是困扰该地区油气勘探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玉北1井、巴什托(普)主要油气藏(田)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油—油对比、油源对比等综合分析,并类比塔河奥陶系原油进行了巴楚—麦盖提地区主要油气藏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分析。综合研究认为玉北地区奥陶系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塔河奥陶系原油相近。通过烃源有机相类比,认为玉北地区奥陶系原油可能来自塔西南地区中下寒武统斜坡相烃源岩;巴什托轻质油推测主要来自盆地—陆棚相寒武系烃源岩,部分来源于海陆交互相石炭系。
何登发,李德生,何金有,吴晓智[10](2013)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和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类比及勘探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已有近60年的油气勘探历史,目前已发现了柯克亚、巴什托普、亚松迪、和田河、阿克莫木5个油气田和山1井、柯东1井2个油气藏。对于该一直被寄予厚望的地区,如何深入认识其油气地质条件,加快勘探进程,获得更多的油气发现,始终是石油地质学家与油气勘探家努力追求的目标。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天然气勘探近10年来取得重大突破。进行2个坳陷的石油地质类比研究是解剖与揭示西南坳陷油气地质条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立足于库车与西南坳陷已有的油气勘探资料和现有认识,从比较大地构造学与石油地质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二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二者虽然在盆-山边界具有逆冲、走滑-逆冲性质,具有现今陆内前陆盆地结构,为不同性质的盆地转换、叠加形成,坳陷内部具有"分块、分带、分层"的特点,油气聚集受断裂带控制明显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更多地体现出彼此的差异性。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大地构造背景,深部地质结构,基底性质,构造演化,地质结构,构造变形,烃源岩及其演化,储盖组合,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油气分布规律等12个方面。其中,大地构造背景差异(库车坳陷与古亚洲洋相关,西南坳陷与特提斯体系相关)及地质结构特点的不同(库车坳陷主体为新生界与中生界叠加,西南坳陷主体为新生界与古生界叠加)是决定其油气成藏差异性的根本因素。石油地质类比表明,西南坳陷的油气勘探需要新的石油地质学理论与新的勘探思维。新的石油地质学理论要明确阐述"古老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后期强烈构造活动中保存的部位、状态、类型与可能机制";新的勘探思维迫切需要建立新的三维地质结构概念,整体、动态的勘探观与立体勘探思维,既重视山前带的复杂构造圈闭,也要重视斜坡带的隐蔽圈闭如奥陶系潜山、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岩性圈闭,同时要密切关注逼近寒武系烃源岩的白云岩圈闭。
二、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烃源岩特征及其油气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烃源岩特征及其油气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勘探领域的重大突破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生储盖条件 |
2.1 烃源岩 |
2.2 储层 |
2.3 盖层 |
2.4 生-储-盖配置 |
2.4.1 生-储-盖叠置型 |
2.4.2 生-储叠置型 |
2.4.3 储-盖叠置型 |
3 保存条件 |
3.1 盖层完整持续稳定型 |
3.2 盖层完整中期稳定型 |
3.3 盖层完整持续活动型 |
3.4 缺乏区域盖层持续稳定型 |
4 成藏区带类型 |
4.1 原位持续成藏型区带 |
4.2 原位调整成藏型区带 |
4.3 稳定古隆起多期成藏型区带 |
4.4 活动古隆起晚期成藏型区带 |
5 寒武系盐下勘探实践 |
5.1 轮南—古城台缘带 |
5.2 塔中隆起 |
5.3 巴楚隆起 |
6 重大突破方向和有利勘探区带 |
7 结论 |
(3)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古生界油气藏成藏期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石油地质背景 |
2 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 |
3 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时期的确定 |
3.1 荧光观测结果分析 |
3.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测盐结果分析 |
3.3 油气充注期次划分和成藏时期确定 |
4 油气成藏历史 |
5 结论 |
(4)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原油碳同位素组成及油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 样品与实验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原油及烃源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
3.2 原油分类及油源分析 |
3.3 地质意义 |
4 结论 |
(5)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油气成因与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
1.2.1 油气成因研究现状 |
1.2.2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
1.2.3 油气源对比研究现状 |
1.2.4 油气成藏时期研究现状 |
1.2.5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关键技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3 关键技术 |
1.4 论文投入的主要工作量 |
1.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研究区位置 |
2.2 构造分区及特征 |
2.2.1 构造分区 |
2.2.2 构造演化 |
2.3 地层发育与分布 |
2.4 各研究区块油气勘探现状 |
第3章 烃源岩特征 |
3.1 烃源岩分布与热演化史 |
3.1.1 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分布 |
3.1.2 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分布 |
3.1.3 烃源岩热演化史 |
3.1.4 烃源岩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第4章 储层特征 |
4.1 塔北地区储层特征 |
4.1.1 储层岩性 |
4.1.2 储集空间类型 |
4.1.3 物性特征 |
4.2 塔中地区储层特征 |
4.2.1 储层岩性 |
4.2.2 储集空间类型 |
4.2.3 储层物性特征 |
4.3 和田河气田储层特征 |
4.3.1 储层岩性 |
4.3.2 储集空间类型 |
4.3.3 物性特征 |
第5章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研究 |
5.1 台盆区奥陶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
5.1.1 天然气组成特征 |
5.1.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
5.2 台盆区奥陶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
5.2.1 原油物性特征 |
5.2.2 原油轻烃特征 |
5.2.3 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5.2.4 原油碳同位素 |
第6章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及对比指标的建立 |
6.1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 |
6.1.1 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 |
6.1.2 原油碳同位素 |
6.1.3 轻烃特征 |
6.1.4 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 |
6.1.5 中分子量烃配对参数 |
6.2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指标的建立 |
6.2.1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方法适用性论述 |
6.2.2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指标 |
第7章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研究 |
7.1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成藏基本特征 |
7.2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过程分析 |
7.2.1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油气藏 |
7.2.2 轮南奥陶系油气藏 |
7.2.3 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 |
7.2.4 和田河地区奥陶系气藏 |
7.3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总结 |
7.3.1 油气分布特征 |
7.3.2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
7.4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藏成藏模式 |
7.4.1 哈拉哈塘、轮南奥陶系油气藏成藏模式 |
7.4.2 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成藏模式 |
7.4.3 和田河奥陶系气藏成藏模式 |
7.4.4 总结 |
第8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索引 |
(6)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斯2井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样品及地质背景 |
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
2.1 原油的正构烷烃地球化学特征 |
2.2 饱和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 |
2.3 芳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 |
2.4 金刚烷类化合物成熟度特征 |
2.5 芳烃类化合物成熟度特征 |
2.6 原油全烃碳同位素 |
3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
3.1 天然气组分特征 |
3.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
4 结论 |
(7)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纪同生断裂及其对砂质分散体系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纪同生断层几何特征 |
2. 1 研究区断层剖面几何特征及其典型构造样式 |
2. 2 研究区断层平面几何特征及其平面组合类型 |
3 巴—麦地区志留纪各时期同生断层发育情况及其对砂体的控制 |
3. 1 巴—麦地区志留纪各时期同生断层发育情况 |
3. 1. 1 柯坪塔格组同生断层发育情况 |
3. 1. 2 塔塔埃尔塔格组同生断层发育情况 |
3. 1. 3 依木干他乌组砂同生断层发育情况 |
3. 2 巴—麦地区志留纪各时期砂体发育情况及同生断层对砂体的控制作用 |
3. 2. 1 柯坪塔格组砂体展布特征及同生断层对砂体的控制作用 |
3. 2. 2 塔塔埃尔塔格组砂体展布特征及同生断层对砂体的控制作用 |
3.2.3依木干他乌组砂体展布特征及同生断层对砂体的控制作用 |
4 巴—麦地区志留纪同生逆断层对砂质分散体系的控制作用模型 |
5 结论 |
(8)塔里木盆地塔西北地区寒武系烃源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课题来源 |
1.2 研究现状 |
1.2.1 海相烃源岩评价指标体系与进展 |
1.2.2 寒武系烃源岩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理概况 |
2.2 区域构造格局 |
2.3 沉积环境 |
2.4 寒武系地层 |
第3章 寒武系烃源岩分布 |
3.1 泥质岩烃源岩空间分布 |
3.2 碳酸盐岩烃源岩空间分布 |
第4章 寒武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 海相烃源岩评价标准 |
4.2 寒武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4.2.1 有机质丰度 |
4.2.2 有机质类型 |
4.2.3 有机质成熟度及热演化 |
第5章 不同沉积环境烃源岩发育规律 |
5.1 泥质岩源岩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 |
5.2 碳酸盐岩烃源岩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 |
5.3 烃源岩发育模式 |
第6章 寒武系烃源岩评价 |
6.1 巴楚—麦盖提地区寒武系烃源岩条件评价 |
6.1.1 烃源岩综合评价 |
6.1.2 油气资源量预测 |
6.1.3 资源结构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巴楚—麦盖提地区主要油气藏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
1.1 原油轻烃 |
1.2 原油饱和烃色谱 |
1.3 生物标志化合物反映的生源特征 |
1.4 芳烃反映的生源沉积环境 |
2 油源对比 |
2.1 原油族群划分 |
2.2 烃源岩 |
2.2.1 寒武系 |
2.2.2 奥陶系 |
2.2.3 石炭系 |
2.3 油源对比 |
2.3.1 类异戊二烯烃 |
2.3.2 碳同位素 |
2.3.3 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 |
3 结论 |
(10)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和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类比及勘探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库车坳陷与西南坳陷的相似性 |
2 库车坳陷与西南坳陷的差异性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深部地质结构 |
2.3 基底性质 |
2.4 构造演化 |
2.4.1 库车2期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2.4.2 塔西南3期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2.5 地质结构 |
2.6 构造变形机制与构造带成因 |
2.7 圈闭样式 |
2.8 烃源岩及其热演化 |
2.9 储盖组合 |
2.9.1 储集层特征 |
2.9.2 封盖层与储盖组合发育特征 |
2.10 含油气系统 |
2.11 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 |
2.11.1 库车坳陷“源内油气短距离垂向运聚晚期成藏模式” |
2.11.2 西南坳陷“油气长距离垂向运聚与调整 (裂解) 成藏模式” |
2.12 油气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
2.12.1 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与油气分布特点 |
2.12.2 西南坳陷的地质结构与油气分布特点 |
3 勘探启示 |
3.1 油气成藏模式差异导致勘探对象不同 |
3.1.1 山前带 |
3.1.2 麦盖提斜坡 |
3.1.3 巴楚隆起 |
3.2 多重地质结构与多套含油气系统需要开展立体勘探 |
四、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烃源岩特征及其油气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巴楚隆起北缘吐木休克断裂活动期次再认识及其对油气勘探的启示[J]. 陈湘飞,周成刚,韩长伟,刘永彬,王雷,荆晶,刘利文,刘军. 地质科学, 2020(01)
- [2]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勘探领域的重大突破方向[J]. 易士威,李明鹏,郭绪杰,杨帆,缪卫东,林世国,高阳. 石油学报, 2019(11)
- [3]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古生界油气藏成藏期次[J]. 李文强,郭巍,孙守亮,杨绪海,刘帅,侯筱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03)
- [4]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原油碳同位素组成及油源探讨[J]. 朱心健,陈践发,伍建军,王艺繁,张宝收,张科,贺礼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6)
- [5]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D]. 张纪智.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4)
- [6]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斯2井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源分析[J]. 朱心健,陈践发,贺礼文,王艺繁,张威,张宝收,张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04)
- [7]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纪同生断裂及其对砂质分散体系的控制[J]. 王凯,方石,袁魏,姜文超,赵健,钱海. 世界地质, 2015(01)
- [8]塔里木盆地塔西北地区寒武系烃源岩评价[D]. 戈一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9]巴楚—麦盖提地区主要油气藏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J]. 丁勇,贾存善,邵志兵. 石油实验地质, 2013(06)
- [10]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和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类比及勘探启示[J]. 何登发,李德生,何金有,吴晓智. 石油学报,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