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一、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岩,矫梦璐,冯丽媛,何雷,杨海永,张博洋[1](2021)在《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病变造成脑损伤,从而导致的痴呆,是发病率仅低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类痴呆。目前,电针疗法广泛应用到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同时,相关的实验研究发现,电针疗法具有促进血管再生、调节神经递质等作用,可减轻神经损伤,保护脑组织,促进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就近几年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梳理。

张宇豪[2](2020)在《基于海马突触传递效能和可塑性探讨电针改善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通督调神”电针“百会”、“神庭”是否通过调节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大鼠海马突触传递效能和可塑性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从而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方法:取2月龄雄性SD大鼠(280-300g)60只,随机选取12只作为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另外48只SD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闭塞(2-Vessels Occlusion,2-VO)手术制备VD模型,通过小动物核磁共振的3D-TOF血管成像和新物体识别行为学检测进行模型检验;将造模成功的36只VD模型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每组12只,通过新物体识别指数比较其行为学基线是否一致;电针组采取电针“百会”、“神庭”穴进行干预,疏密波2/20Hz,30min/次,1次/天,5天/周,共4周;非穴组采用电针双侧胁下非经非穴,参数和时间与电针组一致,模型组和假手术组进行同等条件下抓取固定,不予电针干预;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以空间为参考的学习记忆功能;分离和制备海马活体脑片,采用膜片钳电生理记录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3-CA1区场电位特征,包括Input-output(I/O曲线)、配对脉冲异化比率(Paired-pulse facilitation ratios,PPR)以及100Hz高频刺激(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HFS)诱发的场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免疫蛋白印记(Westen blotting,WB)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的亚基Nr2B、α-氨基-3羟基-5甲基-4受体(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receptor)的亚基GluR1以及钙-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II(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I,CaMKⅡ)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1)VD大鼠模型检验:大鼠造模后进行小动物磁共振3D-TOF血管成像检测,结果显示双侧颈总动脉消失,周围新生代偿细小毛细血管,表明2-VO手术成功;新物体识别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组大鼠1h物体偏爱系数明显降低(P<0.01),24h检测的物体偏爱系数亦降低(P<0.01);(2)电针“百会”、“神庭”对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电针干预后,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在大鼠为期4天的定位航行实验中,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三组大鼠在第2、3、4天的逃避潜伏期时间均增加(P<0.05);而电针组相比模型组和非穴组,在第3、4天的逃避潜伏期相对缩短(P<0.05)。在记忆测试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三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的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增加(P<0.05);提示电针“百会”、“神庭”可以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和记忆提取能力。(3)电针“百会”、“神庭”对VD模型大鼠海马CA3-CA1区I/O曲线和PPR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I/O曲线在10μA、20μA、30μA、40μA、50μA、60μA、70μA、80μA、90μA刺激时电压均值显着降低(P<0.01);而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I/O曲线从20μA刺激电流开始电压均值便显着增高(P<0.01);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四组大鼠海马CA3-CA1区基础场电位刺激6个时间间隔(10ms、20ms、50ms、100ms、200ms和500ms)的PPR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电针“百会”、“神庭”可以提高VD模型大鼠海马CA3-CA1区的基础传递效能,但对突触前神经递质的释放无影响。(4)电针“百会”、“神庭”对VD模型大鼠海马CA3-CA1区LTP的影响:通过100Hz的HFS诱发,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3-CA1区fEPSP振幅相比基线增幅达70%以上,说明海马CA3-CA1区长时程增强(Long-tern potentiation,LTP)诱导成功;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海马CA3-CA1区fEPSP显着降低(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而电针组较模型组海马CA3-CA1区fEPSP升高(P<0.05);电针组与非穴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电针“百会”、“神庭”可以增强VD模型大鼠海马CA3-CA1区LTP进而促进其突触可塑性。(5)电针“百会”、“神庭”对VD模型大鼠海马Nr2B、GluR1以及CaMKⅡ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海马Nr2B、AMPAR和CaMKⅡ蛋白及其磷酸化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总蛋白磷酸化水平亦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电针组较模型组各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P<0.05),总蛋白浓度亦有不同程度增加;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电针“百会”、“神庭”可以通过调节Nr2B、GluR1以及CaMKⅡ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从而改善VD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结论:电针“百会”、“神庭”可以提高VD模型大鼠海马CA3-CA1区基础突触传递效能和突触可塑性进而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上调突触后受体及其钙信号传导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有关。

于珺[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现代,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世界疾病负担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新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心理不健康状态人群包含相当数量的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患者,涉及人群广泛,但现有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于药物治疗范畴,治疗方法的有限性呼吁人们加强相关研究。除药物治疗外,针灸调神成为国内治疗心身疾病以及身心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针灸调神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界临床、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庄礼兴教授在靳三针疗法治神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神针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神志病、心身疾病及身心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借助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庄礼兴教授门诊病历的分析,探索调神针法的病种、临床用穴等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使用调神针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拍照、笔记的方式收集庄礼兴教授门诊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有病历进行初步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信息录入计算机,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原始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针灸处方等信息。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将所有病历按照未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调神为辅分类并标记调神针法使用情况。根据下一步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类型将规范化处理之后的原始数据库划分为附有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一般信息数据库、诊断数据库、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库、针灸处方数据库。对纳入本研究的病历的数据挖掘步骤如下:(1)使用SPSS Statistics对患者一般信息、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主辅情况、中西医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针灸处方等进行频数分析,以了解纳入病历的整体情况,并初步观察调神针法临床使用的整体情况。(2)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针刺取穴进行聚类分析,观察取穴的大致分组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调神为主、调神为辅病历针刺取穴的分组情况。(3)使用SPSS Modeler制作针刺取穴的网状图以观察取穴之间的相关情况,并对中西医诊断、针灸处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及针刺取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观察这些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中西医诊断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诊断对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影响;针刺取穴的频数分析、网状图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针刺取穴在调神为主、为辅病历中的使用规律。(4)使用SPSS Statistics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与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进行决策树分析,以观察影响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具有较明显分辨力的因素。(5)在对症状的频数分析基础上,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频数高的前28个症状进行因子分析,观察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公因子,总结每个症状公因子可能涉及的脏腑、经络,并据此探讨症状公因子提示的病机。结果:从频数分析可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共527例,使用调神针法的病历共221例,占病历总体的41.9%。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病历在性别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但在不同年龄段中性别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调神病历数量在各月和各节气中也有涨落变化,但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诊断方面,病历总体共涉及117个西医诊断,调神病历涉及其中69个,全部病历均为调神病历的西医诊断有失眠、运动障碍、癫痫、小儿抽动障碍等共48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颈椎病、腰痛、颈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共21个;病历总体共涉及中医诊断45个,调神病历涉及的中医诊断共37个;所有病历都为调神病历的中医诊断有不寐、颤证、郁证、痫证等共20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腰痹、项痹、痹症、面瘫病等共17个。现病史方面,主诉持续时间为12个月时调神针法的病历数量更多;症状、体征方面,失眠、头晕、头痛等共34个症状或体征在调神病历中的频数较高,失眠、纳差、入睡困难在调神为主的病历中出现频数较高;舌象和脉象在是否使用调神针法和调神为主或为辅病历中没有表现明显的倾向。针灸处方方面,调神病历中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还包括穴位埋线、耳穴、皮肤针等治疗方法;全部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等调神为主的取穴和头部督脉排针表现出较高频次,是调神主要使用的取穴;其他毫针针刺取穴中督脉腧穴使用频数最高。配合使用耳穴疗法的病历约占调神病历整体的43.4%,使用频数较高的耳穴为肝、交感、心、缘中、肾、神门、皮质下。可见并非所有就诊患者都有使用调神针法的必要性,且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病历在一般信息、诊断、现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调神针法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酌情配合其他方法。调神病历的97个取穴可聚类为3个大类:C1包含取穴较复杂,可大致分为治疗面瘫病等面部疾病的取穴、百会和后顶以及其他77个取穴;C2包含百劳、颈阿是、头部督脉排针、晕听区、风池,是治疗以颈肩部经气不利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常用的取穴;C3包含申脉、照海、神庭、印堂、三阴交、四关、四神针,是调神为主病历的主要取穴。可见,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分属于不同类。从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西医诊断为癫痫、运动障碍、失眠的病历和中医诊断为痫证、郁证、颤证、不寐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针法;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帕金森病、儿童抽动障碍、癫痫、运动障碍和中医诊断为瘈疭、痫证、郁证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为主的取穴;症状与取穴方面,调神为主的取穴与痴呆、耳聋、耳鸣、腹痛、关节痛等12个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与痴呆、关节痛、面痛、心悸的相关程度较高;头部督脉排针与痴呆、颈痛、失眠、头痛、心悸、足痛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调神针法取穴之间的网状图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之间联系紧密度高,而头部督脉排针与调神为主取穴的联系程度低,这与系统聚类结果一致,取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也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同时使用的可能性小,两组取穴的配穴情况区别明显。结合调神病历取穴的频数分析和多阶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调神为主的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是最核心的取穴,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是较常用的配穴,神门、内关、百会、素髎、水沟均是较少使用的配穴,头部督脉排针在调神为辅的病历中发挥调神的作用。从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的决策树分析可知,影响是否使用调神针法的节点有:头晕、入睡困难、头痛、纳差、上肢震颤、颈痛、耳鸣,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影响使用调神为主或为辅取穴的节点有:查体、辅检阳性、入睡困难、瞤目频繁、头痛,共形成5条决策树路线;区别使用调神为辅或不使用调神针法的主要节点有:头晕、神疲、耳鸣、头痛、言语不利、面痛、大便溏、有相关既往史,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多数决策树路线具有参考价值,但决策树总体拟合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对症状的因子分析可见,28个症状可提取为15个公因子,公因子提示调神病历中具有共性的病机在脏腑方面与心(脑)、肝、胆、脾、肾有关,在经络方面主要与督脉、太阳经、少阳经有关。结论:调神针法可划分为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和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主要适用于神志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适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用穴有区别:调神为主治疗思路用穴以四神针、神庭、印堂为核心取穴,以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内关、神门、百会、素髎、水沟为加减取穴;调神为辅治疗思路的用穴中,头部督脉排针是主要起到调神作用的取穴,配合治疗躯体原发病的其他取穴使用。

张鑫,张丽丹,彭晓燕,万婷,李敏[4](2017)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概况》文中认为血管性痴呆(VD)是世界第二大痴呆疾病,也是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类型。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与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VD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之势。在VD的治疗中,"通督调神"针法作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一种特色疗法,经过大量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其有效性与科学性得到了患者与医学界的广泛认同。该针法是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一种补充与创新,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鑫,李敏,彭晓燕,万婷,张丽丹[5](2017)在《百会穴、大椎穴在血管性痴呆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血管性痴呆(VD)是世界第二大痴呆疾病,也是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类型。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与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VD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之势。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缺血性脑病方面具有较为肯定的临床疗效。百会和大椎作为各类针灸疗法治疗VD的核心取穴,作用关键,在临床中运用极广,然而现代研究尤其是其作用机理的探讨尚显匮乏,鲜见报道。文章拟从中医理论依据、现代研究及作用机制方面,对百会穴、大椎穴在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作用作一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张震[6](2016)在《交通任督法干预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组织AchE活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行为学的观察、海马组织乙酰胆碱酯酶及炎性因子IL-6的测定及海马CA1区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探讨交通任督法对VD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假手术组10只,手术组50只。手术组采用王蕊等提供的缺血再灌注配合硝普钠降压法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手术组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尼莫同组,每组10只,开始进行治疗。针刺组选用交通任督针法针刺,尼莫同组选用尼莫同治疗,假手术组、模型组灌服相应蒸馏水进行对照,治疗两个疗程共14天,中间休息一天,治疗结束后,首先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结束后,麻醉大鼠,每组先随机取出两只大鼠,经心脏灌注后,将大鼠断头,取出脑组织,将脑组织固定于4%多聚甲醛溶液,3天后石蜡包埋,冠状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I区的病理形态学;各组内其余8只大鼠麻醉后,断头,于冰台上剥离出大鼠的海马组织,称重、匀浆,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海马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及炎性因子IL-6的含量。结果(1)交通任督法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显示: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均游泳路程比较,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延长(P<0.05);针刺组、尼莫同组较模型组缩短(P<0.05);针刺组、尼莫同组同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交通任督法可以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交通任督法对大鼠海马组织CA1区病理形态的影响在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观察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形态正常;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排列疏松,细胞溶解、变形,染色体边集、固缩、甚至消失;针刺组、尼莫同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较模型组有所改善。(3)交通任督法对大鼠海马组织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影响各组大鼠海马组织AchE含量相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AchE含量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针刺组、尼莫同组大鼠海马组织AchE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假手术组大鼠海马组织AchE含量与针刺组、尼莫同组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交通任督法可以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AchE的含量。(4)交通任督法对大鼠海马组织炎性因子IL-6含量的影响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炎性因子IL-6含量相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IL-6含量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针刺组、尼莫同组大鼠海马组织IL-6含量较模型组降低(P<0.05);假手术组大鼠海马组织IL-6含量与针刺组、尼莫同组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交通任督法可以降低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IL-6的含量。结论本研究表明,交通任督法可以较好的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海马组织中Ach的代谢、减轻海马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

王忻玥[7](2016)在《电针对VD大鼠海马CA1区AVP拮抗Aβ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通过对比观察治疗组与模型组间,血管性痴呆大鼠(Vascular Dementia, VD)经过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APP、AVP、Aβ等各指标的变化,探索电针干预下大鼠脑内AVP、Aβ在神经突触传递效率的作用。此外,比较针疗1组(AVP V1受体阻滞剂+电针)、针疗2组(单纯电针)中AVP、Aβ等指标的不同,同时结合行为学结果,探寻电针干预下AVP拮抗Aβ的具体作用靶点。方法:将120只成年雄性的SPF级SD大鼠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针疗1组、针疗2组。实验造模方法采用改良后的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four-vessel occlusion,4-VO)法:先用电凝永久性阻断大鼠双侧椎动脉,再用微血管夹可逆性地同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通过此方法可成功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动物模型,造成大鼠的空间记忆、学习能力下降等行为学改变,然后用水迷宫筛选出合格血管性痴呆大鼠。此外,针疗1组于海马CA1区注射AVP V1受体阻滞剂。治疗时西药组:吡拉西坦悬浊液灌胃,针疗1组及针疗2组使用同样的电针治疗。观察不同的治疗方法下血管性痴呆大鼠各指标的改变,包括用Morris水迷宫作行为学测试,Western Blot、荧光PCR法测海马区APP、AVP、Aβ1-40、Aβ1-42的基因与蛋白表达,ELISA检测α/β/γ三种分泌酶含量的变化。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定位航行试验:与其余各组比较,模型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西药组、针疗1组、针疗2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内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针疗2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的缩短较西药组明显,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疗1组与西药组、针疗1组与针疗2组,此两对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空间探索试验:与其余各组比较,模型组120秒内跨越原平台次数成绩最差,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西药组、针疗1组、针疗2组)120秒内跨越原平台次数增加,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治疗组内进行两两组间比较,三组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2、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A β1-40:与模型组比较,三组治疗组的Aβ1-40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治疗组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针疗2组Aβ1-40蛋白表达量减少较其他两组明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西药组与针疗1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β1-42:与模型组比较,针疗组(针疗1组、针疗2组)的A β1-4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两者均P<0.01)但西药组与模型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组内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针疗组(针疗1组、针疗2组)Aβ 1-42蛋白表达含量减少均较西药组明显,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针疗组之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AVP:与模型组比较, 三组治疗组的AVP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治疗组内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针疗2组的AVP蛋白表达量最高,较其余两组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P<0.01);而针疗1组AVP蛋白表达量最低,对比有显着性差异(两者均P<0.01)。APP:与模型组比较,三组治疗组的APP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治疗组内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针疗组(针疗1组、针疗2组)APP蛋白表达含量减少较西药组明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针疗组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荧光PCR法检测结果Aβ1-40:与模型组比较,三组治疗组的Aβ1-40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两者均P<0.01);三组治疗组内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针疗2组的Aβ1-40基因表达水平较其他两组依然有下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其与西药组的对比结果在统计学意义更为明显(P<0.01),但西药组与针疗1组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A β1-42:与模型组比较,三组治疗组的A β1-42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治疗组内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针疗组(针疗1组、针疗2组)的A β1-42基因表达水平下降较西药组明显,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两组针疗组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VP:与模型组比较,三组治疗组的AVP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上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治疗组内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针疗2组的AVP基因表达水平最高,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针疗1组的AVP基因表达水平最低,与其余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PP:与模型组比较,三组治疗组的APP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治疗组内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针疗2组的APP基因表达水平最低,其次为针疗1组,西药组为最高,三者相互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4、Elisa法检测结果a-分泌酶:与模型组比较,三组治疗组的α-分泌酶含量均明显增加,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治疗组内进行两两组间对比,与西药组比较,针疗组(针疗1组、针疗2组)的α-分泌酶含量明显增加,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疗2组的α-分泌酶含量的增加与其余两组对比则差异更为显着(P<0.01)。β-分泌酶:与模型组比较,三组治疗组的β-分泌酶含量明显减少,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治疗组内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针疗组(针疗1组、针疗2组)β-分泌酶含量减少均较西药组明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针疗组间对比并无明显差异。Y-分泌酶:与模型组比较,三组治疗组的γ-分泌酶含量明显减少,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治疗组内进行两两组间比较,Y-分泌酶含量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针“百会”、“大椎”穴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表现为逃避潜伏期的缩短,机制可能与电针能降低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APP、A β1-40、Aβ1-42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及β、γ-分泌酶含量,并同时提高AVP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及α-分泌酶含量有关。2、自泌AVP以Aβ拮抗剂的形式有效阻断或减弱Aβ对海马神经元的毒害作用,具体表现为:AVP能以A β1-40、A β1-42拮抗剂的形式抑制对神经元的损害,在Aβ降解与清除上有积极作用;同时,虽然其并无直接抑制Aβ单体形成作用,但能通过提高α-分泌酶含量,对APP减少生成Aβ有积极作用,继而对血管性痴呆病理上有所改善。

贾睿帼,张茜,张佳音,张闯,梁玉磊,许晓康,张会珍[8](2016)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优势突出,但所选择的频率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2000年以来不同频率电针治疗VD的实验研究结果总结发现,不同频率电针治疗本病均获得良好效果。

张茜[9](2016)在《不同频率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细胞Glu-NMDAR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2Hz、100Hz及2/100Hz三种不同频率电针对拟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的行为学、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病理形态学、海马组织谷氨酸、Ca2+含量及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蛋白表达影响的干预效应,以探讨电针治疗VD的作用机制及其适宜频率,为临床电针治疗VD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用Morris水迷宫对SD大鼠进行行为学测试,将筛选出的学习记忆功能正常的大鼠随机分为待造模组和假手术组。VD大鼠模型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加腹腔注射硝普钠的方法制备,假手术组大鼠仅将双侧颈总动脉分离出,腹腔不注射硝普钠,不阻断血流。待双侧颈总动脉阻断1min以后,为保证大鼠脑组织充分缺血,观察术中大鼠的翻正反射是否消失,虹膜是否呈苍白色。造模术后,再将存活的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100Hz电针组、2Hz电针组、100Hz电针组。术后第3d开始干预。三个电针组处方选用“后三里”(双)、“膈俞”(双)、“大椎”、“百会”,先用毫针刺入,再接通电针仪,分别施以变频2/100Hz、低频2Hz、高频100Hz电刺激,10分钟/次,1次/天,连续治疗15d。假手术组、模型组均采用同电针组相同的体位固定,10分钟/次,1次/天,连续固定15d。于造模后第17d进行跳台实验检测其行为学,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将大鼠断头处死,冰袋上迅速取出大脑组织,分离出右侧海马组织,加生理盐水,制成10%的海马组织匀浆,12000r/min,4℃,离心5min,提取上清液,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海马组织谷氨酸、Ca2+含量,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左侧大脑组织用浓度为10%的甲醛溶液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1不同频率电针对V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跳台实验学习成绩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反应时间明显延长,且错误次数增多,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三种频率电针均可缩短反应时间,减少错误次数,较模型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各电针组之间两两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跳台实验记忆成绩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潜伏期明显缩短,且错误次数显着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三种频率电针均可明显延长潜伏期,减少错误次数,较模型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各电针组之间两两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不同频率电针对V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水肿明显,细胞排列散乱、疏松,细胞形状不规则,部分细胞核深染、固缩,核仁碎裂,甚至核仁消失;三个电针组大鼠海马区锥体细胞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锥体细胞脱落减少,水肿减轻,细胞排列较整齐、紧密,细胞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核仁较清晰。3不同频率电针对VD大鼠海马组织谷氨酸含量的影响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谷氨酸含量显着升高,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三种频率电针均可降低大鼠海马组织谷氨酸含量,较模型组均有显着差异(P<0.01),但各电针组之间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不同频率电针对VD大鼠海马组织Ca2+含量的影响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Ca2+含量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三种频率电针均可降低大鼠海马组织Ca2+含量,较模型组均有显着差异(P<0.01),但各电针组之间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5不同频率电针对VD大鼠海马组织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三种频率电针均可降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较模型组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但各电针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2Hz、100Hz、2/100Hz三种频率电针干预均可改善V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的缺血性损伤,提高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模型大鼠海马组织谷氨酸含量,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调节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信号转导系统,减少海马神经细胞Ca2+含量,从而减轻其对V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的兴奋毒性,对抗神经细胞损伤,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但三种不同频率电针的干预效应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

张全爱[10](2013)在《针灸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学习记忆障碍是诸多脑老化疾病共有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研究表明:针灸并不能有效的解决脑老化疾病形成的实质性病理改变,而是主要集中在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方面。下面就近5年来有关的实验报道做一综述。1行为学评价方面刘氏等采用穿梭箱实验观测各组大鼠联合型学习能力的变化,分析针刺对大鼠学习能力的影响。针刺血海、足三里后,针刺组被动回避潜伏期与非穴组比较明显缩短(P<0.01),其主动回避反应率较模型

二、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VD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VD的认识
3 针灸干预VD的机制
    3.1 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
    3.2 促进血管再生
    3.3 对自由基系统的影响
        3.3.1 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降低丙二醛表达
        3.3.2 调节一氧化氮的表达
    3.4 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
    3.5 减轻炎性反应
4 小结

(2)基于海马突触传递效能和可塑性探讨电针改善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认识
    2 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3 电针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可能机制
    4 海马调控学习记忆的突触可塑性机制
    5 电针对海马突触可塑性和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6 研究假说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设备耗材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VD模型建立
        2.2 电针“百会”、“神庭”干预方法
        2.3 小动物磁共振3D-TOF扫描
        2.4 学习记忆能力测试
        2.5 膜片钳电生理记录技术检测大鼠海马CA3-CA1 区场电位
        2.6 突触可塑性相关调节蛋白定量检测
    3 统计方法
        3.1 行为学数据分析
        3.2 大鼠海马CA3-CA1 区场电位数据分析
        3.3 突触可塑性相关调节蛋白表达定量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实验结果
    1 VD大鼠模型检验结果
        1.1 小动物磁共振3D-TOF血管成像检测结果
        1.2 新物体识别行为学实验检测结果
    2 电针“百会”、“神庭”对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3 电针“百会”、“神庭”对VD模型大鼠海马CA3-CA1区I/O曲线和PPR的影响
    4 电针“百会”、“神庭”对VD模型大鼠海马CA3-CA1区LTP的检测结果
    5 电针“百会”、“神庭”对VD模型大鼠海马Nr2B、GluR1和CaMKⅡ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讨论
    1 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2 电针对 VD 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3 电针对VD大鼠海马突触传递效能的影响
    4 电针对 VD 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5 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现代精神心理问题概况
    第二节 “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研究概述
        一、各家“调神”“治神”针法概况
        二、“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的临床研究
        三、“调神”“治神”相关针法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调神”“治神”相关中医理论研究
第二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简介
    第一节 调神针法简介
    第二节 调神针法研究现状
        一、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经验总结
        二、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三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频数分析
        二、系统聚类分析
        三、关联规则
        四、决策树分析
        五、因子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二、调神针法使用路径
        三、调神针法的“调神”思想源流
        四、数据挖掘与名家经验总结
        五、创新点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4)“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理论研究概况
2 临床治疗及机制研究概况
    2.1 临床治疗研究
    2.2 临床作用机制的研究
3 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概况
    3.1 调节神经递质释放
    3.2 抗氧自由基
    3.3 影响血管活性物质
    3.4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形态学的改变
4 结语

(5)百会穴、大椎穴在血管性痴呆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理论依据
2 现代医学理论依据及作用机制
    2.1 现代解剖学依据
    2.2 作用机制
        2.2.1 神经递质的反馈作用
        2.2.1. 1 乙酰胆碱(Ach)
        2.2.1. 2 单胺类神经递质
        2.2.1. 3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2.2.1. 4 一氧化氮(NO)
        2.2.1. 5 神经肽
        2.2.2 抗氧自由基方面
        2.2.3 抗炎性作用
        2.2.4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 结语

(6)交通任督法干预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组织AchE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实验内容
2.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及饲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3.实验方法
    3.1 模型制备
    3.2 实验分组与治疗
    3.3 指标检测
    3.4 组织学观察
    3.5 统计学处理
4.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的定位航行试验检测
    4.2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A1区病理形态学观察
    4.3 海马组织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测定
    4.4 海马组织炎性因子IL-6 含量的测定
5.讨论
    5.1 中医对痴呆的认识
    5.2 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5.3 选穴依据
    5.4.VD模型的复制
    5.5.学习记忆能力测试
    5.6 交通任督法可以改善V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病理损害
    5.7 交通任督法可以改善V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5.8 交通任督法可以降低V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炎性因子IL-6 的活性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电针对VD大鼠海马CA1区AVP拮抗Aβ及学习记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1.1.1 病名及病位认识
        1.1.2 病因病机认识
    1.2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1.2.1 体针
        1.2.2 电针
        1.2.3 头针
        1.2.4 针药结合疗法
        1.2.5 其他疗法
    1.3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1.3.1 对自由基的影响
        1.3.2 改善血管活性物质
        1.3.3 调节中枢神经递质
        1.3.4 抑制细胞凋亡
        1.3.5 改善海马神经元脱失
        1.3.6 其它方面的影响
第二章 实验设计依据
    2.1 实验模型的选择
    2.2 本研究穴位的选择
    2.3 本研究药物的选择
        2.3.1 西药的选择
        2.3.2 AVP受体阻滞剂的选择
    2.4 行为学检测的选择
    2.5 实验室检测指标的选择
第三章 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化学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分组
        3.2.2 实验技术路线图
        3.2.3 造模方法
        3.2.4 AVP受体阻滞剂注射
        3.2.5 动物模型标准依据
        3.2.6 处理及治疗方法
        3.2.7 Morris水迷宫测试
        3.2.8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
        3.2.9 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法)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3.2.10 Elisa测α、β、γ分泌酶活性
        3.2.11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一般情况
        3.3.2 Morris水迷宫观察结果
        3.3.3 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蛋白表达结果
        3.3.4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表达结果
        3.3.5 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分泌酶含量的结果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行为学结果讨论
        4.1.1 定位航行实验结果讨论
        4.1.2 空间探索实验结果讨论
    4.2 实验室指标结果的讨论
        4.2.1 APP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讨论
        4.2.2 A β1-40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讨论
        4.2.3 A β 1-42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讨论
        4.2.4 AVP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讨论
        4.2.5 Elisa结果讨论
    4.3 结论
    4.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低频电针在治疗VD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2 高频电针在治疗VD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3 变频电针在治疗VD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4 问题与展望

(9)不同频率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细胞Glu-NMDAR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进展[J]. 王东岩,矫梦璐,冯丽媛,何雷,杨海永,张博洋. 针灸临床杂志, 2021(04)
  • [2]基于海马突触传递效能和可塑性探讨电针改善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机制[D]. 张宇豪.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D]. 于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概况[J]. 张鑫,张丽丹,彭晓燕,万婷,李敏. 辽宁中医杂志, 2017(08)
  • [5]百会穴、大椎穴在血管性痴呆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探讨[J]. 张鑫,李敏,彭晓燕,万婷,张丽丹. 辽宁中医杂志, 2017(04)
  • [6]交通任督法干预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组织AchE活性的影响[D]. 张震. 山西中医学院, 2016(03)
  • [7]电针对VD大鼠海马CA1区AVP拮抗Aβ及学习记忆的影响[D]. 王忻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进展[J]. 贾睿帼,张茜,张佳音,张闯,梁玉磊,许晓康,张会珍.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6(01)
  • [9]不同频率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细胞Glu-NMDAR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D]. 张茜.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 [10]针灸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实验研究进展[A]. 张全爱. 2013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 2013

标签:;  ;  ;  ;  ;  

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