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计算方法

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计算方法

一、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新岩[1](2021)在《复合地基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都是当前实际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牵扯面十分之广。正是由于优化设计与方案比选二者的关联环节众多,计算并制定设计方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方可完成。且在这处理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通常是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类似工程经验对初选方案进行计算与反复验算,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当今行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逐步融入到工程行业中,为传统工程行业注入了新的力量,也为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创造了新的可能性,极大程度上加快了复合地基综合优选领域的蓬勃发展。本文结合复合地基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两个模块的特征,从两个层面分别对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进行细致拆分与整合。一方面针对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进行深入探讨,以CFG桩复合地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多桩型复合地基(碎石桩+CFG桩)为例,深入研究了复合地基设计规范知识,进行了优化设计的关键参数分析,并分别建立了三类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充分发挥其特性,最大限度的得到模型的最优解;另一方面,针对复合地基的方案比选,应用灰色理论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构建出基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复合地基综合评价模型,并借助MATLAB程序开发将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灰色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编写成计算机程序,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是一个科学可靠的综合比选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配合MATLAB的工具箱开发功能,将优化设计模块与综合比选模块进行结合,开发出一个能够集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为一体的“优中选优”系统,将工程的经济效益与时间成本发挥到了极致。

何振华[2](2021)在《高速公路改扩建黏土路基加宽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国省道提质升级和瓶颈路段建设的要求,考虑节约经济投入、减小施工周期和提高公路交通量承载能力等客观要求,对已有公路进行改扩建是非常实用的技术举措。根据高速公路以往的拓宽经验,对原有路基进行加宽,新填筑的路基将与老路基产生相互作用,在施工期与工后运营阶段产生差异沉降,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的预测和处治方法的优化是高速公路拓宽问题的工程关键。本文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改扩建工程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对比当前国内主要高速公路的沉降标准,提出本工程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基本控制标准,并以此为标准,利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新老路基施工期和后期运营阶段的路基和地基的沉降变形特征。在施工阶段,随着填筑过程的进行,新路基表面沉降逐渐增大,同时旧路基侧面因受到新路基的荷载作用而向内侧产生位移,但工期沉降总体较小。在工后运营期,由于新老地基的固结度不同,老地基固结沉降小,新地基沉降大,新老路基产生一定的差异沉降,在工后运营15年后路基固结基本完成。(2)研究拓宽路基拼接带常用处治措施适应能力大小,对开挖台阶尺寸与暴露时间、加筋处治技术的筋材铺设层位、铺设层数进行设计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台阶尺寸过小或过大都会使沉降变大,而暴露时间则会影响开挖台阶的回弹量,从而影响路基的最终沉降。单层加筋时路表或路基底部加筋的处治效果优于中部加筋,加筋的铺设层位越多,沉降量越小,但全层加筋比地表和路表上下两层加筋的处治效果并未提升太多。(3)研究不同软土条件下的公路拓宽工程变形特性及变化规律,分析不同软弱土类型、软弱土层厚度、新旧路基土质差异等不利因素对路基的影响变化。得到三种软弱土的固结速率由高到低为高液限土、软塑状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随着软弱土层厚度的增加,地基的沉降均增大,对于厚度大于6m的深厚软基,单一的开挖台阶或路基加筋处治并不足以消除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到安全水平,还需进行复合地基处理研究。(4)研究复合地基的处治桩类型、桩体长度、桩间距等因素对拓宽路基沉降特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预应力管桩和水泥搅拌桩处治深度的差异,并基于两种桩在本工程中的最大软土处治厚度计算提出了复合地基桩长和桩间距优化设计参数。分析得出预应力管桩的处治深度高于水泥搅拌桩。预应力管桩在其最大软土处治厚度12m下的最优桩参数为桩间距3m、桩长16m,水泥搅拌桩在其最大软土处治厚度9m下的最优桩参数为桩间距2.5m、桩长21m,其它小于最大软土处治厚度的工况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对桩参数进行放宽。

邹长春[3](2021)在《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工作性状研究》文中提出劲性水泥土复合桩是一种基于SWM工法,将刚性芯桩打入水泥土搅拌桩而形成的复合桩型。复合桩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材料,刚性芯桩的存在使得复合桩桩身截面强度得到提高,桩顶外荷载通过芯桩向水泥土外桩传递,再由水泥土外桩逐渐向地基土中传递,解决了水泥土外桩易发生桩体强度破坏、桩体下部材料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劲性复合桩充分利用了两种材料的优势,在我国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借鉴楔形桩优良的单桩承载特性,对其进行改良,提出一种适用于加固深厚软土地基的新型桩基技术-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工作特性,设计了不同楔角、不同芯长比和不同平均截面含芯率的复合桩共4组模型试验,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了不同影响参数以及不同组合形式对复合桩竖向承载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荷载沉降关系计算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通过多组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室内大比例模型试验的对比,获得竖向荷载作用下复合桩桩顶荷载-沉降关系、内芯、外芯轴力沿深度变化,以及内芯侧阻力分布、复合桩桩侧、桩端荷载分担比等演化规律,深入研究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承载机理。2)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合理三维桩土受力分析模型,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工作性状,对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和补充分析,主要阐述了试验各试桩桩身应力分布情况,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芯桩桩体参数、水泥土外桩桩体参数、土体参数以及不同组合形式对复合桩的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全面探讨了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状。3)基于Mohr-colomb理论和荷载传递法,采用合理假设,引入复合桩复合段侧阻力增大系数ω,得到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竖向荷载下荷载传递微分方程,根据所建立的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荷载沉降关系的微分方程,建立了相应的迭代计算模型,并通过一系列迭代计算获得了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的桩顶荷载-沉降关系。

呼思林[4](2021)在《崇礼铁路跨越防空洞段路基沉降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跨越防空洞的情况不可避免,增加了路基沉降控制难度;在黄土地区,黄土特有的湿陷性使路基沉降控制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依托新建崇礼铁路,以DK16+083~DK16+276跨越防空洞段地基为研究对象,结合黄土特性及地下防空洞情况,建立研究段路基有限元模型,提出了柱锤冲扩桩法与防空洞水泥砂浆回填相结合的处理措施。对选定措施处理后路基进行沉降现场监测并预测其工后沉降,验证选定措施地基处理效果。本文运用路基沉降监测、有限元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提出了柱锤冲扩桩与防空洞水泥砂浆回填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措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实现对防空洞隐患的消除,且在不同防空洞洞径断面及活载施加前后沉降控制效果较好,验证了选定方案的合理性。(2)基于路基段地质条件及防空洞概况,建立不同工况有限元路基模型,分别探究不同桩长、桩径、桩间距、水泥砂浆弹性模量对复合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的影响,得出柱锤冲扩桩桩体参数中桩长、桩径、桩间距对沉降值均有一定影响,桩长敏感度更高;在远大于加固区黄土模量前提下,水泥砂浆弹性模量变化对沉降值影响较小;研究并选定柱锤冲扩桩与防空洞水泥砂浆回填处理措施参数为桩长20m、桩径0.6m、桩间距1.2m、水泥砂浆弹性模量50MPa。(3)对选定措施处理后路基进行沉降变形监测,分析其沉降特性。分别采用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Asaoka法、三点法与实测数据拟合,得出双曲线法拟合相关系数与精度较高,其预测工后沉降值为13.70mm,满足规范限值要求,验证了选定处理措施沉降控制效果。上述研究成果已在崇礼铁路DK16+083~DK16+276跨越防空洞段地基的处理设计与施工中进行了成功应用,由沉降监测及工后沉降预测结果可知,总体施工顺利且效果良好。所得相关结论和成果,可为日后同类型工程的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参考,有一定研究价值。

王英华[5](2021)在《硬软互层泥岩地质条件下的微型桩复合地基模型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广西首府南宁市城市基础建设的蓬勃发展,南宁市涌现出大量高层建筑及大荷载构筑物。此类高、重、大的建(构)筑物所涉及的基础工程问题日益复杂,其对持力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第四系松散沉积层上的浅层地基无法承受如此大的上部结构荷载,进而第三系泥岩层取代了以往的第四系地层作为主要的地基持力层。由于第三系泥岩生成及赋存环境的特殊性,加之后期人类活动扰动等各类因素相互作用下,使得其试验参数离散性、变异性很大,实践中其力学特性往往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第三系泥岩中的硬软互层或夹层层理构造泥岩,具有更复杂的力学特性,硬软互层中的软层泥岩对地基强度和变形影响特别大;加之硬软互层泥岩相关理论研究现阶段并不太成熟,地区性条例与规程也不多见,若仅仅套用一般规范和经验,一味地采用深挖及桩基,就使得浅部的泥岩承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深基坑及深桩基施工中又有水的不利作用及人工扰动,常有泥岩持力层承载特性发生较大变化的隐患出现,这就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及重大浪费。鉴于此,本文提出用干钻植入注浆微型钢管桩来加固处理硬软互层泥岩地基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并对此微型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以某高层筏基的微型桩复合地基设计为例,计算出合适的桩长及地基沉降计算深度值,以此为依准,建立四组36个桩单元地基模型;先用分层总和法公式分别算出四组天然地基和两组微型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值,再从36个桩单元地基模型中选取30个进行建模,并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验证,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中揭示微型桩与泥岩的相互作用机理。桩单元小筏基模型研究后又拓展到大筏基模型的研究,在对多个大筏板地基模型的分析中得出其地基沉降性状。研究表明微型桩复合地基相对于原天然地基的承载能力有较大提高,控制沉降变形也有较好效果,采用注浆微型钢管桩处理此特殊泥岩地基是可行的,能达到预期目的。研究还得出:小尺寸基础下浅层硬软互层泥岩天然地基的强弱变化越快均匀性越差,其承载力越低,沉降变形越大;大筏板下深厚硬软互层泥岩天然地基的均匀性对沉降变形影响不大;桩端持力层的强弱对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沉降变形都有一定影响;增加桩长对控制沉降比较有效;筏基的差异沉降明显,中部大、周边小;微型桩桩身受力复杂,要注意桩身强度足够等一些规律,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仝云蒙[6](2021)在《CFG桩网复合地基处理桥头跳车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与桥梁间的不均匀沉降会引发高频的桥头跳车问题,威胁公路设施和行车安全。由于桥台刚度和路基刚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且路基的沉降与桥台相比要大上许多,基于以上原因,会导致连接处出现错台现象。而CFG桩网复合地基有具有沉降变形小,工后沉降容易控制,降低工程成本等优势,所以本文采用CFG桩网复合地基来处理桥头跳车问题。CFG桩网复合地基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地基处理形式,由桩、筋带、土体三者协同作用承担荷载,因此具有排水、加筋、防护等多种功能。但综合前人此方面的研究情况来看,桩网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有待更深层的探究,因此针对桩网复合地基,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分析了CFG桩网复合地基的基本含义及组成以及桩网复合地基各部分的作用机理、设计参数、沉降的计算方法以及施工工艺。(2)基于Midas GTS NX有限元模拟平台建立CFG桩网复合地基静力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不同桩间距、桩径、桩长、桩体模量以及褥垫层模量等参数,来探究这些参数对桩网复合地基的沉降、轴力以及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并对比试验结果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3)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立CFG桩网复合地基在冲击荷载作用下不同车辆荷载和行车速度的动力响应分析模型。经分析发现在冲击荷载作用下路面各位置的振动响应有很大的差异,车辆载重和行车速度对桩网复合地基有比较大的影响。

曹睿思[7](2021)在《复合地基上闸站结合工程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白屈港闸站位于江阴市滨江经济开发区陈泗港与长江交汇处,距长江口约350m。由于地质条件较差,设计使用了水泥土搅拌桩来加固地基。为了研究复合地基上的白屈港闸站安全稳定状况,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研究复合地基压缩模量计算方法,并采用ABAQUS软件对白屈港闸站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复合地基“代表单元体”,用有限元法进行无侧向变形压缩试验数值模拟,经过单桩、四桩和九桩“代表单元体”数值模拟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选取四桩“代表单元体”来计算得出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比较合理。(2)选取桩长、面积置换率、桩体压缩模量、桩间土压缩模量、下卧层土压缩模量这五种影响复合地基压缩模量参数,通过对比分析复合地基在这五种参数影响下的沉降、应力应变和压缩模量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影响复合地基压缩模量参数的敏感性,得出这五种参数对复合地基压缩模量影响大小的顺序分别是:面积置换率、桩体压缩模量、桩间土压缩模量、桩长、下卧层土压缩模量。并进一步应用MATLAB软件实现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关于这五种参数的复合地基压缩模量神经网络预测模型。(3)基于预测模型计算的白屈港闸站复合地基压缩模量,确定了复合地基的变形模量。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白屈港闸站结构及复合地基三维整体有限元分析模型,充分地考虑了闸站结合结构与复合地基之间的整体效应,分析了在不同工况下闸站结构的位移、应力、地基承载力及底板内力与配筋情况。结果表明,白屈港闸站具有较好的整体稳定性和结构安全性。

葛建东[8](2021)在《CFG桩在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建设高铁具有任务重,线路里程较长,跨越区域大等特点。高速铁路的高速运行对其地基稳定性要求比较高,而我国领土广阔,软土地基分布广泛,很多高速铁路建设势必会出现在软土地基地区,针对该软基,大量工程实例采用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相较于常规的钻孔灌注成桩,CFG桩复合地基不仅具有强度大、工期短、效率高等优点,而且在桩体混凝土配制中使用了粉煤灰,避免资源的浪费,具有更高的工程经济性。但同样较多工程实践表明,CFG桩加固的复合地基力学特性并未充分发挥,其计算理论仍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本文针对高铁建设中的软基处理问题,以潍莱高铁DK69+420.77~DK72+571.30段为工程背景,从CFG桩加固机理、计算理论、现场检测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CFG桩在理论、试验及数值模拟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进行综述,总结现阶段CFG桩存在的主要问题。对CFG桩承载特性、加固机理、承载力及沉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论证CFG桩加固软基的高效性,总结在工程应用中各计算方法的优缺点。(2)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该软基加固方案比选,确定CFG桩加固方案。依据工程地质及理论计算对CFG桩的主要参数进行适用性设计,使用该参数加固地基后进行单桩承载力抗压静载试验、桩身完整性低应变检测及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并对检测试验结果进行评价及分析。(3)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分析软件对CFG桩复合地基现场静载试验进行模拟,对各级荷载下检测试验沉降结果与数值模拟沉降结果作对比分析,论证该条件下数值模拟的合理有效性,为后续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有效支撑。(4)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CFG桩加固软基的三维模型,在列车循环荷载下,通过加固前后的模拟对比,论证该软基进行CFG桩处理的必要性及有效性。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地基加固效果的主要因素(布桩方式、桩长、桩身强度、桩径、桩间距、褥垫层厚度),分析各因素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计算对CFG桩复合地基加固参数进行优化。

张亮[9](2021)在《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西部地区建筑工程建设事业蓬勃发展,CFG桩复合地基因其低成本等优点得以广泛应用。西部黄土地区已有高层建筑用于地基处理。但高层建筑采用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地基处理时,加固区桩土相互作用显着,其效果会改变加固区桩、土承载特性,但目前鲜有针对高层建筑的复合地基设计理论,现有桩土复合体理念对高层建筑而言并非合理,简单依靠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的设计方法可能导致风险,近年来较多的高层建筑CFG桩复合地基病害事例也说明了这一点。基于此,本文基于桩土相互作用就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开展研究工作,探讨单桩复合地基试验结果能否反映多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基于西安某实例高层建筑CFG桩复合地基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及实际复合地基沉降观测结果,分析了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在地基应力、承载力和变形方面与实际复合地基的差异性,指出了因地区性沉降经验修正系数难以确定使得沉降验算难以实施,基于现场试验变形控制标准确定的承载力也难以达到控制变形的目的,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但实际复合地基产生了较大沉降,沉降的实测值远大于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说明CFG桩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不能反映多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表明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在高层建筑应用中具有局限性。基于单桩复合地基和实际多桩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桩长、桩径和桩距下桩身轴力、侧摩阻力、桩间土及下卧层竖向和水平向应力及变形特点,并且比较了两者承载特性差异。在相同荷载下,单桩复合地基桩轴力沿深度逐渐减小,轴力峰值位于桩顶,但多桩复合地基桩轴力沿深度先增大在减小,轴力峰值位于顶面以下一定深度。单桩复合地基中上部桩侧阻力大于多桩复合地基,但单桩复合地基中下部桩侧阻力却小于多桩复合地基。同一荷载下,单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压缩小于多桩复合地基,其桩间土压缩削减桩侧摩阻力并使得桩下沉,存在桩间土压缩沉降→桩侧摩阻力减小及桩身下沉→桩间土压缩和桩侧摩阻力达到稳定→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稳定的过程,出现桩土协同下沉现象导致的复合地基沉降增加,两者下卧层附加应力分布也差异较大,在邻桩桩端荷载叠加作用的影响下使多桩复合地基下卧层压缩量大于单桩复合地基。通过对比单桩复合地基和多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点,总结其区别主要为在加固区桩体上半部侧阻力的“削弱作用”和桩体下半部侧阻力的“增强作用”,对下卧层为应力“叠加效应”。基于两者主要区别,提出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并针对下卧层附加应力的传递特征提出下卧层附加应力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算,验证了所建议的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侯思强[10](2020)在《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传力机制及设计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中桩土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较等长桩复合地基更为复杂,且具体表现及原因也有所不同。在传统的以承载力为基准的设计理念中,现有规范通过承载力发挥系数这一概念对不同桩型、土体的发挥和相互作用进行综合描述,这一系数的确定,大多数情况下仍以经验确定为主,各组成部分发挥系数相互独立,不能很好体现桩土相互作用的工作机理。本文运用数值模拟、室内模型试验及理论分析手段对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竖向荷载作用下的传力机制进行研究,特别是对桩土单元的荷载分担及变形刚度发挥过程进行了探讨,改进了既有基于等沉降准则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基于离散元-有限差分耦合方法对长短桩复合地基褥垫层进行分析,基于发挥土体承载特性,认为在上部结构达到允许最大沉降条件下,有效褥垫层厚度应大于阻滞区的高度,并且验证了采用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计算褥垫层模型的合理性;(2)综合考虑复合地基桩侧摩阻的分布模式及桩土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计算模型。为了达到满足承载特性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沉降,充分利用桩土刚度的目的,对长短桩复合地基中不同参数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并从相互作用角度诠释了影响产生的机理,得出:长桩或短桩桩长增大时,均能够有效增大整体竖向抗压刚度,而增大长桩桩长或减小短桩桩长,由于增大了桩端距离减小桩端相互作用,导致短桩和长桩的桩体单元刚度提高;褥垫层厚度的增大相当于在基底增加了一层刚度为褥垫层刚度的弹簧,导致整体竖向抗压刚度降低。将桩体及其正上方土体视为一个整体对桩体进行分析,褥垫层厚度的增大降低了这一整体的单元刚度,减小了桩体分担荷载及桩体单元刚度,提高了土体荷载分担以及土体单元刚度;桩端持力层刚度的增大相当于桩端弹簧刚度增大了一个固定值,导致整体抗压刚度提高。就桩体单元分析,相同刚度增大量,长桩单元刚度增长幅度小于短桩,导致长桩荷载随桩端持力层刚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在基底应力增大到转折点时,桩端持力层的增强导致的桩体上刺入增大,整体刚度反而随桩端持力层的增强逐渐降低,同理桩土单元刚度、长短桩桩土应力比均在转折点之后呈现反转。桩径的增大通过增大桩端和桩侧受力面积两方面提高了桩体单元刚度及整体刚度,但桩端和桩侧面积分别与桩径的二次方和一次方呈正比例,所以桩径的增大虽然同时增大了长桩和短桩分担荷载,但桩土应力比及长短桩发挥系数反而呈减小的趋势。(3)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与室内模型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复合地基型式下,复合地基整体及桩土单元承载特性及刚度演化规律。其中承载特性通过相同基底应力各组成部分的分担荷载进行分析,刚度则通过相同基底沉降条件下各组成部分的分担荷载进行阐述。复合地基整体部分由单桩复合地基到四桩复合地基,受到加载板尺寸增大以及桩体增多造成的桩桩相互作用造成的影响,削弱了整体刚度。桩体在不同地基型式变化过程中承载特性及刚度表现也有所不同,主要受土体相互作用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由单桩桩基过渡到单桩复合地基,土体由被动受力演变为主动承担基底应力,对桩体产生了下拉作用削弱了桩体单元刚度。由单桩复合地基过渡到四桩复合地基,桩体增多导致桩桩相互作用效应增大,并且土体受力面积增大导致相同应力下土体沉降增大,使得桩体受到了额外的附加沉降。在桩土共同影响作用下,四桩复合地基桩体单元刚度小于单桩复合地基。土体单元刚度变化主要受地基尺寸及桩体分担荷载作用的影响。天然地基过渡到单桩复合地基,桩体较土体分担了更多的荷载。但在相同基底沉降条件下,通过刚度分配原则对土体分担荷载与桩体单元刚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土体分担荷载单元刚度受桩体刚度主导,桩体单元刚度较小时,土体分担荷载较大,将基底沉降与土体分担荷载曲线割线斜率视为土体单元刚度,则桩体单元刚度越小,土体单元刚度越大。土体单元由单桩复合地基过渡到四桩复合地基时,桩体置换率未发生改变,土体主要受尺寸效应的影响,由于相同应力条件下,土体面积尺寸越大,土体沉降也越大,所以四桩复合地基中土体单元刚度小于单桩复合地基中土体单元刚度。(4)分别考虑长桩、短桩、土体单元刚度及桩土单元分担荷载受群桩效应影响的不同程度,由单桩复合地基桩土刚度计算四桩复合地基时,长桩、短桩、土体单元刚度修正系数均小于1,且通过试验及数值模拟得出单元刚度修正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长桩桩单元刚度修正系数、短桩桩单元刚度修正系数土体单元刚度修正系数。(5)通过对桩土单元刚度的分析,引入刚度修正系数,给出了改进的基于等沉降准则的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修正计算公式的可靠性并分析了计算误差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在保证精确度基础上,该方法偏于安全。

二、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地基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复合地基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2 复合地基处理智能决策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复合地基的特征分析与系统搭建
    2.1 复合地基的特征分析
        2.1.1 复合地基的定义与分类
        2.1.2 复合地基的关键设计参数
        2.1.3 复合地基的方案比选原则
    2.2 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的搭建
        2.2.1 优化设计模块的设计
        2.2.2 综合比选模块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研究
    3.1 CFG桩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3.1.1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的设计分析
        3.1.2 CFG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1.3 CFG桩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3.1.4 优化变量
        3.1.5 约束条件
        3.1.6 目标函数
        3.1.7 CFG桩智能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3.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
        3.2.1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的设计分析
        3.2.2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2.3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3.2.4 优化变量
        3.2.5 约束条件
        3.2.6 目标函数
        3.2.7 水泥搅拌桩智能优化设计模型
    3.3 组合桩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
        3.3.1 碎石桩+CFG组合桩复合地基处理的设计分析
        3.3.2 碎石桩+CFG组合桩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3.3 碎石桩+CFG组合桩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3.3.4 优化变量
        3.3.5 约束条件
        3.3.6 目标函数
        3.3.7 碎石桩+CFG组合桩智能优化设计模型
    3.4 算法验证
        3.4.1 GA函数的遗传计算
        3.4.2 优化模型计算流程
        3.4.3 CFG桩的模型实现
        3.4.4 水泥搅拌桩的模型实现
        3.4.5 碎石桩+CFG组合桩的模型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复合地基智能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
    4.1 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遵循原则
        4.1.2 层次结构的确定与构建
    4.2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确定
        4.2.1 指标集的建立与表示
        4.2.2 基于FAHP的权重计算
    4.3 灰色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模型构建
        4.3.1 灰色模糊评价值的确定
        4.3.2 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综合评价
    4.4 算法验证
        4.4.1 建立评价指标集
        4.4.2 基于FAHP复合地基处理方案指标权重的计算
        4.4.3 灰色模糊评价值的确定
        4.4.4 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综合评判
    4.5 本章小结
5 智能综合评价分析系统的开发
    5.1 系统技术平台及开发工具
        5.1.1 系统技术支持平台
        5.1.2 系统开发工具
    5.2 系统框架及功能特点
        5.2.1 系统框架搭建
        5.2.2 系统的功能与优势
    5.3 系统核心模块
        5.3.1 用户进入界面
        5.3.2 主界面说明
        5.3.3 优化设计模块
        5.3.4 综合评价分析模块
    5.4 工程实例应用
        5.4.1 建筑工程概况
        5.4.2 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5.4.3 工程设计要求
        5.4.4 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的应用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2)高速公路改扩建黏土路基加宽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道路改扩建发展现状
        1.2.2 道路改扩建工程新旧路基处治技术研究现状
        1.2.3 道路拓宽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现状
        1.2.4 道路工程复合地基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加宽技术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2 有限元计算方法
        2.2.1 岩土本构模型
        2.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2.3 拓宽路基沉降特性分析
        2.3.1 沉降变化特性
        2.3.2 沉降曲线变化规律
    2.4 高速公路加宽工程沉降控制标准
    2.5 本章小结
3 新老路基拼接技术研究
    3.1 路基台阶开挖技术研究
        3.1.1 不同台阶尺寸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3.1.2 单次台阶开挖暴露时间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3.2 土工格栅加筋技术研究
        3.2.1 土工格栅的分类
        3.2.2 土工格栅加筋效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软土条件对拓宽路基差异沉降影响研究
    4.1 软土的特性
    4.2 软土对拓宽路基的工程危害
    4.3 软土条件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软基处理技术研究
    5.1 复合地基处治技术应用
        5.1.1 模型的建立
        5.1.2 不同类型桩的处治效果与适用范围分析
    5.2 复合地基处治效果影响因素
        5.2.1 不同桩间距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5.2.2 不同桩长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工作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楔形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水泥土搅拌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劲性复合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文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试验研究
    2.1 试验概况
    2.2 试验目的
    2.3 试验方案
        2.3.1 材料制备
        2.3.2 测量元件粘贴及安装
        2.3.3 试验步骤
        2.3.4 加载装置和测量系统
    2.4 水泥土强度分析
    2.5 复合桩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2.5.1 桩顶荷载沉降结果分析
        2.5.2 荷载传递分析
        2.5.3 荷载分担占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数值模拟研究
    3.1 概述
        3.1.1 FLAC~(3D)软件介绍
        3.1.2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3.2 分析模型建立和基本参数
        3.2.1 基本假定
        3.2.2 计算简图和模型参数
        3.2.3 分析计算参数
        3.2.4 具体建模步骤
    3.3 数值结果分析
        3.3.1 地应力平衡结果
        3.3.2 荷载沉降对比验证分析
        3.3.3 复合桩桩身应力分析
        3.3.4 复合桩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3.5 不同组合形式对复合桩承载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荷载传递分析
    4.1 概述
    4.2 荷载传递分析方法
        4.2.1 基本假定
        4.2.2 荷载传递分析模型
        4.2.3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桩顶荷载沉降解析方法
        4.2.4 荷载传递函数模型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4.2.5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荷载沉降分析的迭代方法
    4.3 算例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崇礼铁路跨越防空洞段路基沉降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黄土地基处理措施研究
        1.2.1 黄土分布与类别
        1.2.2 黄土湿陷变形机理
        1.2.3 黄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3 防空洞处理措施研究
    1.4 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1.4.1 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1.4.2 地基沉降预测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崇礼铁路工程地质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理位置
        2.2.2 区域地形地貌
        2.2.3 土壤类型
        2.2.4 气候及水文地质条件
        2.2.5 路基概况
    2.3 DK16+083~DK16+276 段工程地质概况
    2.4 DK16+083~DK16+276 段地基处理措施选用
    2.5 本章小结
3 地基处理方案比选分析
    3.1 有限元计算理论
        3.1.1 有限元法简介
        3.1.2 ABAQUS软件介绍
    3.2 模型的建立
        3.2.1 土体本构模型
        3.2.2 模型尺寸设计
        3.2.3 模型基本假设与参数选取
        3.2.4 模型边界条件
        3.2.5 荷载条件
    3.3 数值模拟分析方案
    3.4 线路偏移方案可行性研究
    3.5 防空洞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3.6 不同地基处理措施沉降控制效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地基沉降影响因素研究及适用性分析
    4.1 数值模拟分析方案
    4.2 桩体尺寸及布置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4.2.1 桩长对沉降特性的影响
        4.2.2 桩径对沉降特性的影响
        4.2.3 桩间距对沉降特性的影响
        4.2.4 桩体尺寸及布置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3 水泥砂浆弹性模量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4.4 地基处理方案沉降控制效果研究
        4.4.1 不同防空洞洞径断面沉降控制效果研究
        4.4.2 活载下地基处理方案沉降控制效果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地基处理措施沉降控制效果评价
    5.1 处理措施效果评价内容
    5.2 监测方案
    5.3 沉降预测方法及拟合评价指标
        5.3.1 沉降预测方法
        5.3.2 沉降拟合评价指标
    5.4 沉降特性研究
    5.5 工后沉降预测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硬软互层泥岩地质条件下的微型桩复合地基模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岩力学特性与层状岩体研究现状
        1.2.2 泥岩地质条件下的基础研究现状
        1.2.3 复合地基桩的研究现状
        1.2.4 微型桩的研究现状
    1.3 复合地基理论综述
        1.3.1 复合地基的形成条件
        1.3.2 复合地基的作用效应
        1.3.3 复合地基的传力机理
        1.3.4 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1.3.5 面积置换率
        1.3.6 桩土荷载分担比和桩土应力比
        1.3.7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1.3.8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1.3.9 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微型桩复合地基设计
    2.1 工程地质概况
    2.2 南宁盆地泥岩工程力学特性
        2.2.1 硬软互层泥岩的力学特性
    2.3 微型桩处理硬软互层泥岩地基的设计计算
        2.3.1 微型桩的桩长计算
        2.3.2 地基沉降计算
        2.3.3 地基沉降计算值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型桩桩单元地基数值建模
    3.1 有限元法及ABAQUS软件概述
    3.2 数值模型详述
        3.2.1 基本假定
        3.2.2 模型分类编号
        3.2.3 地基模型建模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桩单元地基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1 单桩单元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4.1.1 单桩单元基础板底中心点p-s曲线
        4.1.2 泥岩体竖向应力分布
        4.1.3 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比
        4.1.4 桩侧土压力
        4.1.5 桩侧摩阻力
        4.1.6 桩身应力分布
        4.1.7 桩端应力
    4.2 三桩单元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4.2.1 三桩单元基础板底中心点p-s曲线及桩顶位移变化曲线
        4.2.2 泥岩体竖向变形和应力分布
        4.2.3 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
        4.2.4 桩侧土压力
        4.2.5 桩侧摩阻力
        4.2.6 桩身应力分布
        4.2.7 桩端应力
    4.3 四桩单元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4.3.1 四桩单元基础板底中心点p-s曲线
        4.3.2 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
        4.3.3 桩侧土压力
        4.3.4 桩侧摩阻力
        4.3.5 桩身应力分布
        4.3.6 桩端应力
    4.4 二十五桩单元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4.4.1 二十五桩单元基础板底中心点p-s曲线及桩顶位移变化曲线
        4.4.2 泥岩体竖向应力和沉降分布
        4.4.3 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
        4.4.4 桩侧土压力、侧摩阻力和桩身应力分布
        4.4.5 桩端应力
        4.4.6 桩间土剪应力
    4.5 不同组同类型桩单元地基承载特性对比分析
        4.5.1 基础板底中心点p-s曲线
        4.5.2 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
        4.5.3 桩侧土压力和桩侧摩阻力
        4.5.4 桩端应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筏基下硬软互层泥岩地基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5.1 大筏基下硬软互层泥岩地基设计计算
        5.1.1 大筏基下天然地基沉降计算
        5.1.2 大筏基下复合地基设计计算
    5.2 大筏基下硬软互层泥岩地基模型数值模拟
        5.2.1 大筏基下天然地基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5.2.2 大筏基下复合地基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6)CFG桩网复合地基处理桥头跳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桩网复合地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CFG桩网复合地基的基本理论
    2.1 CFG桩网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
        2.1.1 CFG桩网复合地基的定义和组成
        2.1.2 CFG桩的作用机理
        2.1.3 褥垫层的作用机理
        2.1.4 土工格栅的作用机理
        2.1.5 路堤填土的土拱效应
    2.2 CFG桩网复合地基的设计参数
        2.2.1 影响CFG桩网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因素
        2.2.2 CFG桩网复合地基的参数设计
    2.3 CFG桩网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
        2.3.1 CFG桩配合比
        2.3.2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2.3.3 CFG桩网复合地基加固区压缩量计算
        2.3.4 CFG桩网复合地基下卧层压缩量的计算
    2.4 CFG桩网复合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和施工工艺
        2.4.1 CFG桩网复合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2.4.2 CFG桩网复合地基的施工工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CFG桩网复合地基的静力有限元分析
    3.1 Midas GTS NX软件的介绍
        3.1.1 Midas GTS NX软件的特点
        3.1.2 Midas GTS NX软件的功能
    3.2 模型的建立
        3.2.1 工程概况
        3.2.2 模型的基本参数
        3.2.3 计算工序
    3.3 计算结果分析
    3.4 CFG桩网复合地基沉降因素的分析
    3.5 桩间距对桩网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
        3.5.1 桩间距对桩网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3.5.2 桩间距对桩网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影响
    3.6 桩长对桩网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
        3.6.1 桩长对桩网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3.6.2 桩长对桩网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影响
    3.7 桩径对桩网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
        3.7.1 桩径对桩网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3.7.2 桩径对桩网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影响
    3.8 桩体模量对桩网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
        3.8.1 桩体模量对桩网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3.8.2 桩体模量对桩网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影响
    3.9 褥垫层模量对桩网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
        3.9.1 褥垫层模量对桩网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3.9.2 褥垫层模量对桩网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影响
    3.10 CFG桩网复合地基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比较
        3.10.1 工程概况
        3.10.2 软土地基的处理
        3.10.3 桩网复合地基的试验结果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CFG桩网复合地基的动力响应分析
    4.1 桩网复合地基动力分析理论和稳定性分析方法
        4.1.1 桩网复合地基动力分析理论
        4.1.2 桩网复合地基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
        4.1.3 桩网复合地基动力计算模型的确定
    4.2 基于车辆冲击荷载下桩网复合地基的动力响应分析
        4.2.1 车辆冲击荷载的简化
        4.2.2 冲击加载及影响参数分析
    4.3 基于车辆载重下的桩网复合地基动力响应分析
    4.4 基于行车速度下的桩网复合地基动力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7)复合地基上闸站结合工程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地基变形(沉降)分析研究进展
        1.2.2 闸站结合工程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路线
第2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复合地基压缩模量计算
    2.1 基于“代表单元体”的复合地基压缩模量数值计算方法
    2.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2.3 材料破坏准则及本构模型
    2.4 复合地基参数及“代表单元体”模型
    2.5 计算结果与分析
        2.5.1 单桩“代表单元体”计算结果
        2.5.2 四桩“代表单元体”计算结果
        2.5.3 九桩“代表单元体”计算结果
        2.5.4 群桩效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地基压缩模量影响参数及预测模型
    3.1 桩因素对复合地基压缩模量影响
        3.1.1 桩长对复合地基压缩模量的影响
        3.1.2 面积置换率对复合地基压缩模量的影响
        3.1.3 桩体压缩模量对复合地基压缩模量的影响
    3.2 土因素对复合地基压缩模量影响
        3.2.1 桩间土压缩模量对复合地基压缩模量的影响
        3.2.2 下卧层土压缩模量对复合地基压缩模量的影响
    3.3 复合地基压缩模量使用BP神经网络实现的预测模型
        3.3.1 BP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3.3.2 MATLAB中BP神经网络的实现
        3.3.3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白屈港闸站工程有限元分析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特性表
        4.1.2 地质资料
        4.1.3 地基处理
    4.2 闸站工程结构分析计算模型
        4.2.1 计算模型与网格划分
        4.2.2 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
        4.2.3 计算工况及基本荷载
    4.3 计算结果分析
        4.3.1 闸站结构位移分析
        4.3.2 闸站结构应力分析
        4.3.3 闸站结构承载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CFG桩在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CFG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现状
        1.2.2 试验研究现状
        1.2.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CFG桩复合地基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CFG桩复合地基理论分析
    2.1 CFG桩复合地基概述
        2.1.1 CFG桩复合地基的定义及组成
        2.1.2 CFG桩受力特性
    2.2 CFG桩复合地基褥垫层作用机理分析
        2.2.1 褥垫层概述
        2.2.2 褥垫层作用机理
    2.3 CFG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分析
    2.4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分析
        2.4.1 规范法计算公式
        2.4.2 基于规范法的改进公式
    2.5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分析
    2.6 CFG桩复合地基加固区沉降计算方法
        2.6.1 复合模量法
        2.6.2 应力修正法
        2.6.3 桩身压缩量法
        2.6.4 规范法
    2.7 CFG桩复合地基下卧层沉降计算
        2.7.1 应力扩散法
        2.7.2 当量层法
        2.7.3 等效实体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潍莱高铁CFG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地质情况
        3.1.2 水文情况
        3.1.3 气候与气象特征
    3.2 方案选择
    3.3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
    3.4 CFG桩复合地基施工
    3.5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3.5.1 试验仪器及设备
        3.5.2 检测依据
        3.5.3 试验方法
        3.5.4 试验结果分析
    3.6 桩身完整性低应变检测
        3.6.1 检测仪器及设备
        3.6.2 低应变法检测原理
        3.6.3 试验方法
        3.6.4 试验结果分析
    3.7 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
        3.7.1 试验仪器及设备
        3.7.2 检测依据
        3.7.3 试验方法
        3.7.4 试验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节
第4章 CFG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单元法概述
    4.2 基于本文建模的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4.2.1 弹性模型
        4.2.2 Mohr-Coulomb弹塑性模型
    4.3 CFG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数值模拟
        4.3.1 工况及材料参数选取
        4.3.2 模型基本假设及边界条件
    4.4 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研究
    5.1 CFG桩复合地基计算模型
        5.1.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5.1.2 模型基本假设及边界条件
        5.1.3 列车循环荷载
        5.1.4 接触单元参数设置
        5.1.5 材料模型及参数选取
    5.2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5.2.1 CFG桩加固及布桩方式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5.2.2 桩长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5.2.3 桩身强度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5.2.4 桩径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5.2.5 桩间距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5.2.6 褥垫层厚度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5.3 CFG桩复合地基加固参数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9)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CFG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2.1 承载力计算研究现状
        1.2.2 变形问题研究现状
        1.2.3 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内容
2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及变形监测
    2.1 概述
    2.2 工程概况
    2.3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及分析
    2.4 复合地基沉降监测结果及分析
        2.4.1 复合地基沉降验算
        2.4.2 复合地基沉降监测
    2.5 本章小结
3 CFG桩复合地基数值模型及参数
    3.1 前言
    3.2 桩、土本构模型
    3.3 桩-土接触模型
    3.4 模型材料参数
    3.5 数值模拟物理参数测定
    3.6 桩-土接触面参数的选取
    3.7 复合地基模型可靠性验证
        3.7.1 数值模拟模型确定
        3.7.2 模型可靠性验证
    3.8 本章小结
4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1 前言
    4.2 单桩复合地基与多桩复合地基桩轴力分析
        4.2.1 桩长变化对桩轴力的影响
        4.2.2 桩径变化对桩轴力的影响
        4.2.3 桩间距变化对桩轴力的影响
    4.3 单桩复合地基与多桩复合地基桩土相互作用分析
        4.3.1 单桩复合地基与多桩复合地基桩-土相对位移
        4.3.2 桩长变化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
        4.3.3 桩径变化对桩侧阻力的影响
        4.3.4 桩间距变化对桩侧阻力的影响
    4.4 单桩复合地基和多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应力分析
    4.5 单桩复合地基与多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变形分析
        4.5.1 桩长变化对桩间土沉降的影响
        4.5.2 桩径变化对桩间土沉降的影响
        4.5.3 桩间距变化对桩间土沉降的影响
    4.6 单桩复合地基与多桩复合地基下卧层附加应力分析
        4.6.1 下卧层附加应力竖向分布对比
        4.6.2 下卧层附加应力水平向分布对比
    4.7 多桩效应系数
    4.8 本章小结
5 考虑桩土作用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5.1 前言
    5.2 桩侧阻力的削弱与增强效应
    5.3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5.4 桩底沉渣对单桩承载力影响
    5.5 下卧层应力叠加效应
    5.6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验证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本人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本人已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附录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传力机制及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长短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2 桩桩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褥垫层传力机制的有限差分-离散元模拟研究
    2.1 引言
    2.2 分析方法
        2.2.1 Flac3D软件介绍
        2.2.2 PFC软件介绍
        2.2.3 离散元-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的实现
    2.3 建立数值分析模型
        2.3.1 颗粒流细观参数标定
        2.3.2 计算模型建立
    2.4 长短桩复合地基宏-细观传力机制分析
        2.4.1 褥垫层位移结果分析
        2.4.2 力链结果分析
        2.4.3 土压力系数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桩土协同工作机制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案设计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分组
    3.3 试验设计
        3.3.1 模型箱设计
        3.3.2 模型桩设计
        3.3.3 承压板设计
        3.3.4 试验用土
        3.3.5 加载方案
        3.3.6 试验测量元件的选取
    3.4 室内模型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3.4.1 单桩复合地基
        3.4.2 四桩复合地基
        3.4.3 单桩-四桩复合地基桩土相互作用机制对比分析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计算模型
    4.1 引言
    4.2 计算假定及基本计算单元的建立
        4.2.1 MAPLE软件概述
        4.2.2 计算假定
        4.2.3 基本计算单元
    4.3 桩土相互作用计算模型
        4.3.1 桩土相互作用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4.3.2 长桩-土-短桩相互作用计算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3.3 连续性条件与边界条件的联立及求解
        4.3.4 褥垫层的基本理论及计算方法
        4.3.5 循环算法的实现
        4.3.6 整体计算流程
    4.4 算例验证及分析
        4.4.1算例1
        4.4.2算例2
        4.4.3算例3
    4.5 长短桩复合地基变参数研究
        4.5.1 长短桩桩长
        4.5.2 褥垫层厚度
        4.5.3 桩端持力层
        4.5.4 桩径
    4.6 本章小结
5 桩长影响的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计算模型建立
        5.2.1 模型建立
        5.2.2 参数确定
    5.3 基于桩长变化的刚性桩复合地基传力机制分析
        5.3.1 实例验证及基本承载特性分析
        5.3.2 短桩单元刚度变化
        5.3.3 长桩单元刚度变化
        5.3.4 土体单元刚度变化
        5.3.5 基于相互作用的复合地基桩土性状随地基型式演化规律分析
    5.4 基于刚度折减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5.4.1 基于等沉降准则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
        5.4.2 现场实例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情况
        5.4.3 静载荷试验试验结果
        5.4.4 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及对比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MAPLE编程源代码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地基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研究[D]. 陈新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高速公路改扩建黏土路基加宽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D]. 何振华.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工作性状研究[D]. 邹长春.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2)
  • [4]崇礼铁路跨越防空洞段路基沉降控制研究[D]. 呼思林.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硬软互层泥岩地质条件下的微型桩复合地基模型数值模拟研究[D]. 王英华. 广西大学, 2021(12)
  • [6]CFG桩网复合地基处理桥头跳车问题研究[D]. 仝云蒙.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7]复合地基上闸站结合工程有限元分析[D]. 曹睿思. 扬州大学, 2021(08)
  • [8]CFG桩在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葛建东.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9]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研究[D]. 张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10]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传力机制及设计理论研究[D]. 侯思强.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的计算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