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宽带网络必须构筑宽带服务的生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屈盈[1](2021)在《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服务迁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轨星座宽带网络具有大时空尺度、拓扑结构时变、资源异构性强等显着区别于传统地面网络的特性。边缘计算技术运用到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能够更加显着地降低任务处理时延和带宽消耗,其已在传统地面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和部署。另外,低轨星座宽带网络拓扑和用户流量的高动态变化,会增加网络延迟及丢包率,导致网络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和用户体验质量(Quality of Experience,Qo E)严重下降。近年来,为降低网络高动态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业界开始关注将地面网络中的服务迁移技术引入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架构中,以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架构的性能。本文针对新一代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设计了其边缘计算架构。由于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节点种类多、异构性强,本文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作为边缘计算架构的控制层,而将低轨道卫星作为架构中的服务实施层。由于低轨卫星上的计算、存储资源有限,本文利用多种资源虚拟化技术(包括轻量级虚拟化技术)来提高低轨卫星的资源利用率。同时,当低轨卫星与控制中心出现通信中断时,低轨卫星处于离线状态,无法及时同步控制中心下发的数据信息导致低轨卫星无法及时完成任务。因此,本文设计了低轨卫星边缘控制模块,使得卫星节点能够自主工作,保障了用户所需服务的连续性。基于上述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架构,本文综合考虑了低轨星座宽带网络的高动态性和业务应用之间的依赖关系,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基于细粒度服务划分和联合优化的服务迁移策略。该策略能够根据低轨卫星节点间上下行流量变化进行服务迁移决策。策略首先利用最大流算法找出最优带宽路径上的所有节点,并将其作为预选的迁移节点集合。然后,策略综合考虑服务迁移时延和传输能耗的收益情况进一步缩小迁移节点的匹配范围,最后结合节点与服务间的资源利用率均衡情况来选择最佳服务迁入节点。本文基于开源网络仿真架构NS-3研发了针对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架构的仿真系统,对论文提出的服务迁移策略进行了性能测试与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有效降低11%的任务完成时延、减少高达58%的迁移能耗,能够显着改善低轨星座宽带网络在拥塞场景下的吞吐量和丢包率指标,优化其带宽使用情况,有效提升网络性能。
罗廷锦[2](2020)在《数字鸿沟与中国欠发达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 ——以云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贫困治理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消除贫困,经济学界的先贤们不断探索致贫原因,并提出了诸多反贫困战略和对策,形成了众多反贫困理论。然而,很多反贫困理论和对策主要是基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贫困,把贫困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仅从单一的经济维度来探讨贫困形成的原因及反贫困战略。其实,贫困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形成贫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导致贫困的原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进入21世纪,学术界掀起了从多维视角研究贫困问题的热潮,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反贫困理论,而且还对反贫困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着力于数字鸿沟视角,应用解剖麻雀的研究方法,以点带面,问题为导向,以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云南为例,理论联系实践,深入研究数字鸿沟与贫困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科学全面的分析数字鸿沟与贫困之间存在的静态、动态和空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缩小数字鸿沟措施的减贫效应,探讨数字鸿沟对贫困的作用与影响,基于缩小数字鸿沟,提出相应的反贫困对策建议。现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1.梳理中国反贫困历程与国际组织反贫困计划。建国以来,中国通过6个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反贫困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即将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脱贫攻坚工作的结束并不是扶贫的终点,而是一个新征程的开始,是如何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起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国际组织的反贫困计划,拓展扶贫思路,探索扶贫开发的新途径。在信息化社会,由于数字鸿沟拉大贫富差距,加深贫困,要消除贫困就必须首先消除横亘于前的数字鸿沟。2.以典型欠发达地区云南为例,通过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对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资本匮乏和基础设施落后已不是主要的致贫原因,虽然资金匮乏还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进行扶贫资金投入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贡献率尤为重要。在信息社会,信息革命带来数字红利,助力反贫困工作的同时,贫困人口信息技术能力的匮乏已成为致贫的主要因素。3.使用FGLS和PAVR模型,检验和分析数字鸿沟与贫困的静态和动态关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综合指数。总体上,数字鸿沟与贫困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步缩小,但各地区缩小幅度不同,造成地区间差距在扩大,说明地区间数字鸿沟和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拉大。FGLS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数字鸿沟与贫困存在显着性正相关关系。PAVR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鸿沟与贫困不仅对自身产生正向冲击,贫困加深贫困,数字鸿沟加大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与贫困相互间也会产生正向冲击,数字鸿沟直接作用于贫困,加深贫困;贫困也同样作用于数字鸿沟,加大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与贫困不仅对各自当期产生影响,还会对相互间的滞后期产生作用。从FEVD检验结果来看,贫困对自身产生较大影响,并持续较长时间,说明治理贫困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贫困也对数字鸿沟产生较大、且持续较长时间的影响,加大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因素,并对贫困产生较长时间的影响;数字鸿沟也会对自身产生较大影响,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影响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贫困加大数字鸿沟,数字鸿沟进一步加深贫困,形成循环积累因果关系。4.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缩小数字鸿沟的减贫效应。结果显示,在信息化社会,缩小数字鸿沟对贫困产生显着性影响,缩小数字鸿沟能明显降低贫困程度,数字鸿沟变得越小,贫困程度也会变得越轻;随着时间的推移,缩小数字鸿沟的减贫效应逐渐增大;基础设施条件好、相对越富裕的地区,减贫效应越大。因此,缩小贫困地区的数字鸿沟,也是一条重要的减贫措施。5.使用Moran模型检验数字鸿沟与贫困的自相关性。结果显示,数字鸿沟与贫困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与空间聚集度成正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空间聚集度在逐步减弱,不过贫困聚集度减小的速度慢于数字鸿沟,说明贫困的治理难度大于缩小数字鸿沟。同时,由于数字鸿沟与贫困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使得较为贫困的地区如迪庆州、怒江州、昭通市等地的贫困得到进一步强化,较为富裕的地区如昆明市、玉溪市等地的贫困得到进一步减缓;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如怒江州、迪庆州等地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而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如昆明市、玉溪市等地的数字鸿沟得到进一步缩小。所以,数字鸿沟与贫困同经济发展一样,区域间会形成“回波效应”,中心地带的发展会弱化属于从属地位的边缘地带和边远农村落后地区的发展,强化处于起支配地位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拉大二者间的信息差距和贫富差距。6.从空间计量的角度,加入空间权重,使用空间SDM模型对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空间依存与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分布上,数字鸿沟与贫困呈显着性正相关关系,数字鸿沟不仅显着性影响本地区的贫困,还通过溢出效应显着性影响邻近地区的贫困,贫困程度越深的地区,数字鸿沟对贫困的影响越大。收入水平和数字鸿沟一样,也对贫困具有显着性影响。数字鸿沟二级指标与贫困的SDM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和信息环境对贫困具有显着性影响,而信息意识对贫困的影响不显着。因此,需要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居民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缩小数字鸿沟,加速农村地区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现代经济发展,让身处中心地带的发达地区的发展通过“扩散效应”惠及广大边远农村地区,缩小贫富差距,减小贫困地区数字鸿沟和贫困的外溢性。7.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前面的分析,本文从六个方面提出缩小数字鸿沟的反贫困对策建议,旨在为新时期脱贫攻坚,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减缓相对贫困建言献策。
Ivan Sarafanov[3](2020)在《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互联网经济与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各国企业和消费者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规模的数字化不仅引起经济理论和国民经济结构根本性的变革,但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贸易规则及新型合作机制探索的关注度。学术界认为,互联网交易和数据跨境自由流动是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后,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和必要手段。随着互联网和新的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由跨境数据流动构成的数字产品贸易正在促进全球货物、服务、人员、资金和信息流动,以及改变各类企业的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例如,当中小企业拥有接入互联网、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等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它们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客户,并随时参与全球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链体系。数字贸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互联网上消费品的销售和在线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包括使全球价值链得以实现的数据流、使智能制造得以实现的服务以及无数其他电子交易平台和应用程序。不过,当前数字产品贸易除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还被视为各种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日益增多的领域之一。这些保护政策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宽容到严格的发展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严谨的数据管理制度。即数字贸易的出现使得传统贸易壁垒的作用大大降低,导致类似于金砖国家这样的大型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国内市场而保持着很多新型“虚拟”贸易壁垒和数据限制性政策。在这种背景下,若金砖国家将继续提高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或提出更严格的数据限制性措施,这是否必然会增加数据密集型行业内的企业运营成本,进而导致整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降低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本文以金砖国家为例,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衡量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建立一种科学的定量分析框架。首先,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和政策措施的梳理和总结,本文对金砖国家采用的新型和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具体保护政策和措施作了一个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发现其主要特点和问题,并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资料库。此外,使用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计算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种指标,衡量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本文发现,根据数字贸易限制指数评估结果,金砖国家呈现“一高、三中、一低”贸易保护程度结构,其中中国采取的保护水平最高,同时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保护度属于中等以下水平,而南非的水平最低。根据数据限制指数评估结果,在金砖国家范围内中国、俄罗斯和印度数据保护程度最高并正在逐步提升,而南非与巴西维持相对较低的保护程度。其次,为了计算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本文建立多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本文根据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个反映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的指标,构建数字贸易保护强度综合指数(DTPSI)作为模型的自变量。为了计算模型的因变量,本文使用GTAP 10数据库建立Levinson-Petrin非参数估计模型对金砖国家2004-2014年间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计。最终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基础上,模拟分析三种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方案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发现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如邮电和通信服务、金融和保险业和公共服务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在性质上不属于数据密集度很高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受到了负面影响。此外,由低级保护政策所带来的负效应缺乏弹性,因此不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很大的下滑压力,而中级和高级数字贸易保护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富有弹性,因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再次,本文采用GTAP 10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将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值代入到模型当中,进一步分析限制跨境数据流动的数字贸易壁垒措施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产生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发现,随着数字产品贸易保护强度水平的提升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由于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使用大量的数据本地化措施导致的损失更大一些。从各行业的产出规模来看,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导致的数据自由流动限制使得所有国家数据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生产规模萎缩,而数据密集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出水平受到影响最小。从进出口贸易规模来看,由于金砖国家采取的一半以上数字贸易壁垒政策使用于限制国内数据跨境出口(传输),因而使得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贸易下降,而进口贸易上升。最后,为了克服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政策对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值和进出口贸易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本文尝试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两种合作框架和运行机制的实现方案。其中第一个是全面考虑发展中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需要,以WTO为主和TiSA协议为辅GATS“+”多边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第二个则为了加强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联系,包括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贸易运行机制及软环境合作领域“三位一体”的合作框架。本文认为,金砖国家之间须要加强内部协调,尽快开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多边数字贸易合作,制定有效的监管办法,促进数字贸易发展并努力实现互联网领域消费者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和国家安全等目标。
陈丹[4](2019)在《TR移动公司光纤宽带整合营销研究》文中指出在“宽带中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规划、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等政策的推动下,光纤宽带成为电信运营商重点发展的业务。中国移动在网络提速降费的过程中,2018年三季度出现自2014年以来营业收入首次下滑。在信息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光纤宽带作为信息化生活及物联网生态的基础,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仍然较大。TR移动面对电信、联通及广电的竞争压力,依靠移动通信业务所积淀的成本优势,暂时在用户规模上占据了铜仁地区宽带市场的领先地位,但如何实现光纤宽带由“规模型业务”转变为“规模+效益型业务”,成为TR移动需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以光纤宽带应用的问题视角,用营销学的方法开展研究。通过收集TR移动公司的网络资源、用户分布、营销现状等相关数据资料,并结合对铜仁地区宽带市场问卷调查的调研结果,指出TR移动公司光纤宽带现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宏观和微观环境,明确了TR移动公司现阶段及后期的SWOT定位。同时,本文运用整合营销的理论,对光纤宽带营销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顾客为核心,与目标群体实现双赢;降低顾客成本,重视新媒体传播形式;方便顾客,提升渠道整合与IT支撑;顾客有效沟通,重视接触点整合。本文对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也进行了制定。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能为TR移动公司光纤宽带的营销管理提供参考,稳固并拓展用户资源,继续保持市场领导者地位。
庞靓[5](2019)在《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时代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而身处互联网时代浪潮中的人类,也愈发清晰的意识到,互联网给世界带来的并非都是美好的礼物,还有信息爆炸带来的泥沙俱下。诚如尼葛洛庞帝所言“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网络信息技术将计算机从孤独、封闭中解放出来,形成民主开放、自由共享的互联网络,网络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是网络经济在创造高速膨胀价值的同时,也不难注意到风起云涌后,网络信息污染,网络失信递增,网络侵权严重和网络犯罪的猖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唯有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让互联网的成果真正惠及14亿人民。只有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换来网络空间的天朗气清,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明天。然而,现有关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经济领域或产业生态经济领域,鲜有以互联网发展为背景,分析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面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应用传统的生态经济学理论,难以寻求出一条适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以期探索出适应新时代的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鉴于此,本论文立足于信息生态学、网络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对网络经济、网络生态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厘清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深入探讨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和标志。进而运用系统学、社会学以及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借助DEMATEL分析方法探讨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结合我国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状况,进一步提出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通过研究,力求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拓展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并为网络生态的健康、网络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网络生态、网络经济及其相互关系。对相关概念清晰的界定和对基础理论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后续研究。笔者首先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含义和类型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关联的内容。笔者在深入剖析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又相互适应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在空间、时间结构和功能上的关联,只有对两者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进行辨别,才能对两者的协调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2)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及标志。笔者首先阐释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接着,通过头脑风暴法与德尔菲法,在对专家的意见进行一致性判断检验之后,提出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主要包括网络经济能助力网络生态建设和网络生态环境能支撑网络经济发展两个维度,并对各个标志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3)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笔者通过专家访谈收集了各位专家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看法,又结合调查问卷,对专家的意见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借助T检验,判断专家评价结果与检验值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从而最终确定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思想观念、技术研发、制度体系和资金投入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之上,基于DEMATEL法找到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并对其中关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4)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本文在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志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观念保障、技术保障、制度保障、机构保障和资金保障5个方面提出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策略,为保障我国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具体的保障策略包括:培养主体的协调发展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主体网络安全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提高网络硬件设备制造水平、提高网络平台建设水平、建设网络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完善网络信息异化的修复制度、设置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专门机构设置、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技术研发资金投入。
河娜(Ha Na)[6](2018)在《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主题是“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一直备受中国媒介人的关注,但全面系统研究韩国有关成就及揭示其动因的论着迄今还是空白。本论文尝试开展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工作,以望能为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以及中国新媒介的成长发展都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从韩国新媒介产业领域当中选取核心的五大产业——互联网产业、移动新媒介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数字电视产业进行分析与考察,在探寻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态势的同时,着重展开对其各个不同领域的新媒体产业之内涵及特征的解析与阐释,尽可能详细剖析出其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中的特点与兴起的动因。本文运用当今最新的产业报告、政府机构政策报告以及相关学术资料,梳理并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整体风貌,力图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动因。立足于对韩国新媒介产业的发展动因,通过探讨韩国新媒介产业背后的韩国国民性等文化因素,进一步对韩国文化创意市场做出全新的解读。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运用较为详实的一手资料,通过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和“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这三项有机联系之内容的考察,全面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与展望进行了呈现。二是从“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和“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这四个互为关联的不同侧面,来阐释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兴起发展所具备的特点。三是通过对“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及“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产业动态变化的分析,来梳理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并对其未来趋势做以展望。四是将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为研究对象,从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详细分析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和展望。五是通过对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的发展进程的整理分析,在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与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背景下,来阐述在韩国数字电视产业影响下重构和发展。本文最后对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进行概观论述、并对其发展动因进行分析、建议与总结,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并蓄与包容的韩国新媒体产业进行文化定位,并对其新媒体领域的后续研究作出概要铺垫。
国务院[7](2017)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发[2016]7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2月15日(此件公开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信息通信技术变革实现新突破的发轫阶段,是数字红利充分释放的扩展阶段。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围绕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信息化发展,直面"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产业链重组,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加快信息化发
国务院[8](2017)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国发[2016]7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2月15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信息通信技术变革实现新突破的发轫阶段,是数字红利充分释放的扩展阶段。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围绕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信息化发展,直面"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产业
张小娟[9](2015)在《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文中指出智慧城市是近几年进入人们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的城市发展的新概念、新模式,学术界也从不同视角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模型构建进行了形态各异的探索性分析。围绕“什么是智慧城市”这一核心问题,本文从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来源出发,结合城市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以及智慧城市的典型观点等剖析了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系统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中的共词分析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归纳了智慧城市的主要构成维度,通过规范的理论分析,分析了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最后结合本文关于智慧城市系统理论的探讨对广州智慧城市系统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通过研究表明:(1)智慧城市是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谋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向,以信息技术的人工智能和人的智慧为重要手段,通过充分整合城市各类资源推进城市的创新运作,进而实现城市核心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城市运行发展全面优化的城市。以系统思考的方法来看,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智慧城市系统是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智能和人的智慧在城市情境中的良好耦合,推动城市发展全面优化的城市系统形态。(2)智慧城市系统是由各类要素或子系统复合而成的复杂巨系统,它的要素主要包括战略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系统和空间系统五个子系统。从结构方面来看,智慧城市系统具有特定的层次结构特征,主要体现为它具有复杂程度由低到高的物理层、活动层、战略层三大层次。(3)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刻画了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系统所包含的主要构成因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表达了不同构成因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方式。它通过战略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系统、空间系统五大子系统以及战略层、活动层、物理层三大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智慧城市系统形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机制。本文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探索性地研究分析了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要素与结构,形成了一些关于智慧城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2)结合规范的理论分析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并详细地分析了系统模型中的结构关系,揭示了智慧城市系统形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机制。(3)发展了城市系统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从战略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系统、空间系统五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城市系统。
岳宇君[10](2013)在《我国三网融合的多视角解读》文中指出自从莫尔斯电码、贝尔电话的出现及相关技术的不断革新,人类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改变,并依然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近些年,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状况已在逐步地发生转变,电信业遵循着“语音→语音+数据→语音+数据+视频”的演化,广电业沿着“广电视频→广电视频+数据→广电视频+数据+语音”的方向演进。不同的演进轨迹,最终“殊途同归”——走向“网络融合”。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出现了一系列的典型融合新业务,如广电播控与电信固网融合产生了IPTV、广电播控与移动互联网融合产生了手机电视、互联网渠道和广电集成内容融合产生了网络电视等。2010年初,我国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经过近两年的试点工作来看,存在一些影响三网融合发展的因素:行政干预、业务双向准入壁垒、歧视性竞争、共建共享难以实现和缺乏良性盈利模式等影响融合推进的因素。这些因素既有来自三网融合规制不完善的制约,也有缘于技术、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的限制。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融合障碍、对策分析和国外启示等上,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但这些研究偏重于宏观阐述,缺乏微观研究和实证分析。三网融合模糊了传统的产业边界,原分属于不同产业的行动主体以自身的优势资源进入融合业务领域。若不能很好地解决三网融合面临着体制、市场和技术等问题,三网融合将不易有突破性进展。需要从我国三网融合长远发展规划着眼,微观上理清各行动主体的障碍和目标,既包括企业部门,也包括规制部门;中观上分析企业主体如何竞争、合作,如何共生耦合,实现促进三网融合发展;宏观上研究三网融合的规制政策,既包括融合产业发展政策,也包括分业监管如何实现融合。本文将文献分析、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合作博弈分析、共生理论分析和制度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的统一、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全方位地把握三网融合的全貌,深入考察三网融合的核心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尝试从行动者网络视角、共生演化视角、竞合视角和制度视角探讨三网融合,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提出有利于三网融合发展的融合模式和监管机制。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三网融合研究,构建研究框架,通过行动者网络的组构研究三网融合发展战略和融合模式;思考行动者-网络理论,使其成为三网融合研究范式。借助共生理论研究三网融合企业行动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对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共生耦合机制分析,构建三网融合共生模块框架。应用合作博弈理论分析三网融合中的竞争、合作,借助互补企业知识研究融合新业务的投资、定价等,借助Stackelberg模型探讨三网融合“非对称进入”。借助多元动态博弈理论,寻求三网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国外宽带建设“公私合作”的做法,为我国宽带建设提供启示性建议。本文内容共分为7章:第一章绪论。结合我国三网融合现状,概括地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以及主要创新点。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介绍和梳理行动者-网络理论、合作博弈理论、共生理论和制度理论。系统分析三网融合定义、动力、技术、业务、产业和监管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三网融合研究总结,并给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三章行动者网络视角解读三网融合。构建三网融合行动者网络分析框架,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三网融合发展战略,并以上海市三网融合为例进行发展模式案例研究。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三网融合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仍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第四章共生演化视角解读三网融合。借助共生理论研究行动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并分析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共生耦合机制,获得政府优惠和管制措施对三网融合的影响。构建三网融合共生模块框架,研究了三网融合的共生环境,弄清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第五章竞合视角解读三网融合。将合作博弈理论导入三网融合研究,对利益分配、合作机制进行探讨。借助互补企业知识和合作博弈理论对融合新业务的投资、定价等进行分析。运用Stackelberg模型研究三网融合“非对称进入”。第六章制度视角解读三网融合。研究了监管强度、政策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规制重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应用多元动态博弈理论,探寻制度演化规律。研究国外宽带建设“公私合作”的做法,为我国宽带建设提供启示性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研究三网融合。结合三网融合的特征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特点,划分内生、外生因素,构建三网融合行动者网络分析框架。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三网融合发展战略,并以上海市三网融合为例进行发展模式案例研究。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三网融合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仍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2、共生演化视角研究三网融合。针对三网融合的应用,分析共生思想、融合共生系统、共生模式和融合层次化。分无机制约束的共生耦合机制和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共生耦合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分析工具是动态进化博弈理论。创造性地构建三网融合共生模块框架,增强政策建议的针对性。3、竞合视角研究三网融合。引入合作博弈理论,将理论与融合问题融为一体,对三网融合企业行动主体进行分析。在融合新业务的开展上,将互补概念和合作博弈理论结合起来,获得企业投资、定价的策略选择。借助Stackelberg模型研究三网融合“非对称进入”,提出政策建议。4、制度视角研究三网融合。从政府规制强度分析、政策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规制重构的路径选择和具体对策建议四个方面探讨较优监管政策选择。借助制度演变理论,结合多元动态博弈理论,依照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特点,构建多元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三网融合制度的演进。通过研究国外宽带建设“公私合作”的做法,获得政府角色、合作伙伴选择和合作程序等方面的启示。
二、发展宽带网络必须构筑宽带服务的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宽带网络必须构筑宽带服务的生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服务迁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边缘计算技术在低轨星座宽带网络中的应用 |
2.1 低轨星座宽带网络 |
2.2 边缘计算技术概述 |
2.3 边缘计算技术在低轨星座宽带网络中的适用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服务迁移策略研究 |
3.1 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服务迁移需求分析 |
3.1.1 服务迁移场景分析 |
3.1.2 服务迁移技术挑战 |
3.1.3 服务迁移性能评价指标 |
3.2 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服务迁移策略总体设计 |
3.2.1 支持服务迁移的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架构 |
3.2.2 基于节点预选和优选的服务迁移策略设计方案 |
3.3 基于细粒度服务划分的迁移节点预选 |
3.3.1 目标系统建模 |
3.3.2 服务迁移节点预选策略设计 |
3.4 基于细粒度服务划分和联合优化的迁移节点优选 |
3.4.1 服务时延计算 |
3.4.2 服务迁移收益与能耗计算 |
3.4.3 资源供需匹配模型设计 |
3.4.4 服务迁移评价模型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服务迁移策略仿真实现 |
4.1 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架构仿真测试系统构建 |
4.2 服务迁移策略的仿真实现与部署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性能测试与评估 |
5.1 性能指标定义 |
5.2 实验参数设置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数字鸿沟与中国欠发达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 ——以云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创新点 |
1.2.4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反贫困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贫困 |
2.1.2 反贫困 |
2.1.3 数字鸿沟 |
2.2 反贫困理论的阐释 |
2.2.1 促使资本形成的反贫困理论 |
2.2.2 促使结构转换的反贫困理论 |
2.2.3 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反贫困理论 |
2.2.4 综合反贫困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 |
2.3.2 国内研究 |
2.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章中国反贫困实践及国际组织反贫困计划 |
3.1 建国以来中国反贫困实践概述 |
3.1.1 “救济式扶贫”(1949-1978) |
3.1.2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1978-1985) |
3.1.3 区域大规模开发扶贫(1986-1993) |
3.1.4 整村推进扶贫攻坚(1994-2000) |
3.1.5 综合开发攻坚扶贫(2001-2010) |
3.1.6 精准定点脱贫攻坚(2011-) |
3.2 国际组织反贫困计划:传统扶贫向数字扶贫转变 |
3.2.1 世界银行 |
3.2.2 联合国 |
3.2.3 世界经济论坛 |
3.2.4 对中国反贫困的启示 |
第四章 云南案例: 欠发达地区贫困与数字鸿沟现状分析 |
4.1 云南的反贫困历程 |
4.2 贫困现状分析 |
4.2.1 已脱贫人口收入情况 |
4.2.2 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
4.2.3 贫困地区收入与消费情况 |
4.2.4 贫困人口的年龄和健康状况 |
4.2.5 贫困人口的职业和家庭构成 |
4.2.6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及医疗服务状况 |
4.3 致贫原因统计分析 |
4.3.1 缺少技能和能力已成为致贫的主因素 |
4.3.2 教育落后迟滞信息技术发展加剧贫困 |
4.3.3 贫困人口主动“丧失”劳动能力 |
4.4 贫困地区数字鸿沟现状分析 |
4.4.1 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
4.4.2 贫困地区信息设备使用效率低 |
4.4.3 信息使用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分析 |
4.5 数字红利与数字鸿沟对贫困的影响 |
4.5.1 数字红利加速反贫困 |
4.5.2 数字鸿沟加深贫困 |
第五章 数字鸿沟与贫困的静态与动态关系实证分析 |
5.1 贫困的测度与指标构建 |
5.1.1 贫困单一测度指标 |
5.1.2 多维度贫困指标 |
5.1.3 贫困测度指标构建与解释 |
5.2 数字鸿沟的测度与指标构建 |
5.2.1 数字鸿沟测度指标变化与发展 |
5.2.2 数字鸿沟测度指标构建与解释 |
5.3 数字鸿沟与贫困指数计算与结果 |
5.3.1 数字鸿沟与贫困综合指数的计算 |
5.3.2 数字鸿沟与贫困综合指数结果分析 |
5.4 数字鸿沟与贫困静态关系实证分析 |
5.4.1 静态关系估计选择 |
5.4.2 FGLS估计结果及分析 |
5.4.3 实证结论 |
5.5 数字鸿沟与贫困动态关系实证分析 |
5.5.1 PVAR模型及检验步骤 |
5.5.2 平稳性检验 |
5.5.3 滞后阶数确定 |
5.5.4 GMM估计 |
5.5.5 脉冲响应分析 |
5.5.6 FEVD检验 |
5.5.7 实证结论 |
5.6 缩小数字鸿沟减贫效应实证分析 |
5.6.1 模型的选择 |
5.6.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
5.6.3 实证结果分析 |
5.6.4 实证结论 |
第六章 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空间关系实证分析 |
6.1 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空间计量研究 |
6.1.1 空间数字鸿沟 |
6.1.2 空间贫困 |
6.2 模型的选择 |
6.2.1 空间自相关模型 |
6.2.2 SDM模型 |
6.2.3 空间权重矩阵 |
6.3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6.3.1 数据来源 |
6.3.2 选择变量说明 |
6.4 数字鸿沟与贫困的空间SDM检验与分析 |
6.4.1 空间自相关检验 |
6.4.2 空间SDM实证结果分析 |
6.5 实证结论 |
第七章 缩小数字鸿沟,防止返贫的对策建议 |
7.1 重视缩小数字鸿沟的减贫效应,健全防止返贫的长效保障机制 |
7.1.1 减缓贫困需要缩小数字鸿沟 |
7.1.2 建立健全缩小数字鸿沟的组织保障长效机制 |
7.2 补齐信息技术教育短板,提高贫困地区居民信息素养能力 |
7.2.1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 |
7.2.2 加大人力资本开发 |
7.2.3 着力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
7.3 完善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接入鸿沟 |
7.3.1 加大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
7.3.2 完善农村信息应用服务平台 |
7.4 强化信息应用与保护,减小使用鸿沟 |
7.4.1 完善信息应用条件 |
7.4.2 加强信息监管与保护 |
7.5 加快智慧农村、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 |
7.5.1 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
7.5.2 构建统一完备的城乡信息服务体系 |
7.5.3 完善农村数字化物流集散中心建设 |
7.6 强化信息扶贫与其他扶贫措施融合,提高扶贫成效 |
7.6.1 信息技术与产业扶贫融合 |
7.6.2 信息技术与教育扶贫融合 |
7.6.3 信息技术与金融扶贫融合 |
7.6.4 信息技术与医疗救助融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1978-2020年扶贫标准、全国绝对贫困人口数及贫困发生率 |
附录-2 2016-2019年云南省贫困县分布情况 |
附录-3 2016-2019年云南省深度贫困县分布情况 |
附录-4 2016-2018年云南各地州市贫困村分布变化情况 |
附录-5 深度贫困地区怒江州2018年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
附录-6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布情况 |
附录-7 信息扶贫典型案例 |
附录-8 农村居民互联网及信息使用现状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与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 |
(3)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3.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际经济学贸易壁垒理论综述 |
2.1.1 国际贸易壁垒的概念界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利弊因素 |
2.1.2 国际贸易壁垒主要类型 |
2.2 数字贸易理论、发展情况及规则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2.3 数字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研究的文献综述 |
2.3.1 国内研究综述 |
2.3.2 国外研究综述 |
2.4 关于度量数字贸易壁垒的行业和经济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
2.5 国内外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征分析 |
3.1 金砖国家社会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概述 |
3.1.1 金砖国家组织成立和发展历程、结构及主要经济合作领域 |
3.1.2 金砖国家成员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
3.1.3 金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演变情况概述 |
3.1.4 金砖国家成员国内外贸易规模及其结构 |
3.2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概述 |
3.2.1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分析 |
3.2.2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分析 |
3.2.3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领域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
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情况分析 |
3.3.1 云计算概念界定、基本功能、发展规模及其对数字贸易起到的作用 |
3.3.2 云计算服务主要类型、发展优势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
3.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水平及市场规模分析 |
3.4 金砖国家数字内容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3.4.1 金砖国家计算机和手机游戏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4.2 金砖国家视频点播和音乐流媒体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4.3 金砖国家数字出版电子图书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5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数字支付和电子交易记录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
3.5.1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与网络销售发展情况分析 |
3.5.2 金砖国家数字支付发展情况 |
3.5.3 金砖国家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领域主要壁垒和限制措施分析及其水平评估 |
4.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含义、主要类型和特点分析 |
4.1.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的含义 |
4.1.2 数字产品新型贸易壁垒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
4.2 新型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
4.2.1 数据保护与隐私政策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
4.2.2 数据本地化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
4.2.3 私人和公共网络安全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
4.2.4 有关知识产权政策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
4.3 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
4.3.1 市场准入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
4.3.2 与投资相关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
4.4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与数据限制性政策保护程度评估 |
4.4.1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
4.4.2 金砖国家数据限制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模型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
5.1 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介绍 |
5.1.1 模型设定 |
5.1.2 研究方法介绍 |
5.2 指标选择、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介绍 |
5.2.1 数据密集型行业识别方法与实现步骤 |
5.2.2 基于L-P非参数方法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 |
5.2.3 建立金砖各国数字贸易保护强度指数(DTPSI)的方法与实现步骤 |
5.3 实证模型实现步骤及其结果 |
5.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5.3.2 面板数据模型豪斯曼检验 |
5.3.3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5.4 低级、中级和高级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15个行业TFP影响模拟分析 |
5.4.1 不同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方案对各行业TFP影响模拟方法与结果 |
5.4.2 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数据密集型行业TFP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
5.4.3 模拟分析结果主要结论和本章主要发现 |
第6章 基于GTAP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
6.1 GTAP10数据库和模型介绍 |
6.1.1 GTAP10模型的基本简介及其主要特点 |
6.1.2 GTAP模型使用于评估数字贸易壁垒影响的局限性 |
6.2 基于GTAP10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模拟分析 |
6.2.1 模拟方法介绍及其实现过程 |
6.2.2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下实际GDP变化模拟结果分析 |
6.2.3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产出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
6.2.4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进出口贸易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上升背景下的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与运行机制构建 |
7.1 全球与金砖国家现有数字产品贸易合作框架分析 |
7.1.1 多边与诸边贸易协定层面 |
7.1.2 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层面 |
7.1.3 金砖国家现有关于数字产品贸易政策及合作框架协议 |
7.2 金砖国家同世界其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的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
7.2.1 合作模式一:WTO框架内的多边协议–数字贸易领域多边协议 |
7.2.2 合作模式二:WTO框架内的诸边协议,以信息技术协定框架为主 |
7.2.3 合作模式三:《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框架内的诸边协议 |
7.2.4 以WTO为主Ti SA协议为辅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 |
7.3 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
7.3.1 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的基础条件和技术路线 |
7.3.2 以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合作模式 |
7.3.3 以BRICS支付系统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运行机制的实现 |
7.3.4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软环境建设合作领域及运行机制的实现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附录A 金砖国家采用的数据本地化及跨境数据流动限制政策 |
附录B NAICS行业与GTAP行业分类之间的一致性表 |
附录C 论文购买数据库和软件使用许可证明 |
附录D 简字缩语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TR移动公司光纤宽带整合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整合营销的概念及应用 |
2.1.1 理论体系及研究现状 |
2.1.2 整合营销的主要组成 |
2.2 信息消费升级 |
2.2.1 信息消费的定义 |
2.2.2 我国信息消费升级的主要表现 |
3 TR移动公司光纤宽带营销的现状及问题 |
3.1 TR移动公司简介 |
3.2 TR移动光纤宽带业务发展现状 |
3.2.1 光纤宽带业务介绍 |
3.2.2 宽带网络资源 |
3.2.3 用户规模及分布 |
3.2.4 业务管理结构 |
3.2.5 业务营销体系 |
3.2.6 装维支撑体系 |
3.2.7 客户服务体系 |
3.3 TR地区宽带市场情况问卷调查 |
3.3.1 问卷调查 |
3.3.2 问卷结果描述 |
3.4 TR移动光纤宽带营销现状及问题 |
3.4.1 营销现状 |
3.4.2 存在的问题 |
4 TR移动光纤宽带营销环境的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网络建设 |
4.2.2 竞争者 |
4.3 SWOT分析 |
5 TR移动光纤宽带整合营销策略 |
5.1 以顾客为核心 |
5.1.1 建立顾客数据库 |
5.1.2 构建全员营销机制 |
5.2 降低顾客成本 |
5.3 方便顾客 |
5.3.1 整合营销渠道 |
5.3.2 搭建支撑系统 |
5.4 顾客有效沟通 |
6 TR移动光纤宽带整合营销实施保障 |
6.1 制度保障 |
6.1.1 绩效激励制度 |
6.1.2 部门协作制度 |
6.1.3 职能管理制度 |
6.2 流程保障 |
6.2.1 业务流程保障 |
6.2.2 运作流程保障 |
6.3 团队保障 |
6.3.1 培养营销人才 |
6.3.2 培训营销队伍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5)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网络经济增长方式创新的动力 |
1.1.2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治理的需求 |
1.1.3 信息生态学科发展探索的方向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网络生态的研究现状 |
1.3.2 网络经济的研究现状 |
1.3.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 |
2.1 网络生态理论 |
2.1.1 网络生态的概念 |
2.1.2 网络生态的类型 |
2.2 网络经济理论 |
2.2.1 网络经济的概念 |
2.2.2 网络经济的类型 |
2.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关联理论 |
2.3.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 |
2.3.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关联的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及标志 |
3.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 |
3.1.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 |
3.1.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特点 |
3.1.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类型 |
3.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确定 |
3.2.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初步建立 |
3.2.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最终筛选 |
3.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具体含义 |
3.3.1 网络经济活动能助力网络生态建设 |
3.3.2 网络生态环境能支撑网络经济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
4.1 影响因素的确定 |
4.1.1 影响因素的初步确定 |
4.1.2 影响因素的最终确定 |
4.2 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 |
4.2.1 确定直接影响因素矩阵 |
4.2.2 确定综合影响因素矩阵 |
4.2.3 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 |
4.3 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 |
4.4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4.4.1 主体协调发展意识的影响 |
4.4.2 网络平台监管制度的影响 |
4.4.3 网络信息技术研发投入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策略 |
5.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保障策略 |
5.1.1 培养主体协调发展观念 |
5.1.2 提高网络空间法制观念 |
5.1.3 强化主体诚信自律意识 |
5.1.4 加强主体网络安全意识 |
5.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策略 |
5.2.1 网络信息异化的修复制度 |
5.2.2 网络侵权乱象的整治制度 |
5.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机构保障策略 |
5.3.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组织机构的设置 |
5.3.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机构的职责划分 |
5.4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资金保障策略 |
5.4.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 |
5.4.2 网络信息技术研发资金保障 |
5.5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技术保障策略 |
5.5.1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
5.5.2 提升网络平台开发建设水平 |
5.5.3 建设网络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访谈提纲 |
附录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重要程度调查表 |
附录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
附录4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重要程度调查表 |
附录5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相互关系调查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的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难点 |
六、核心概念诠释:新媒介、新媒介产业 |
第一章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
第一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
一、韩国互联网科技发展的脉络 |
二、韩国互联网产业应用的径路 |
第二节 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 |
一、电子商务(EelectronicCommerce) |
二、社区化电子商务(SocialCommerce;Socialshopping) |
三、家庭电视购物 |
四、互联网视频广告 |
五、物联网 |
第三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 |
一、信息通信市场竞争促进政策 |
二、互联网学校教育的推进 |
三、对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治理 |
第二章 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发展 |
第一节 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
一、模拟服务与移动通信的大众化(第一代:韩国从1980年至1990年段) |
二、移动通信时代的进化(1G到4G) |
三、韩国各时代移动技术的发展过程与特点 |
四、韩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实态 |
五、韩国的4G创造的新环境(LTE)与向5G的到来与展望 |
第二节 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 |
一、以On-demandService(立即响应式服务)为中心的移动媒体产业 |
二、韩国新媒体在MobileOnly(移动独占)时代 |
三、移动APP市场的动向分析 |
第三节 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 |
一、智能手机 |
二、金融技术(Fintech) |
三、移动办公与智能工作(MobileOffice&SmartWork) |
四、移动云计算 |
五、移动电子商务(Mobilecommerce) |
六、移动游戏 |
七、MobileAppcessory |
第四节 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 |
一、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发展趋势 |
二、韩国国内移动广告运营商相关动向 |
三、韩国移动广告的类型与发展 |
四、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展望 |
第三章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
第一节 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 |
一、韩国出版流通市场的现状 |
二、韩国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发展趋势 |
第二节 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 |
一、韩国图书定价策略的标准与细节 |
二、图书定价策略对韩国出版产业的影响 |
三、韩国出版着作权法动向 |
第三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
一、韩国数字出版的定义和范畴 |
二、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环境与动向 |
三、韩国数字出版研究的现状与课题 |
第四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 |
第四章 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 |
第一节 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
一、韩国动漫产业发展与动向 |
二、韩国动漫产业用户动向 |
第二节 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一、网络漫画(Webtoon)的定义和发展程序 |
二、OSMU(OneSourceMultiUse):创造出漫画之外的附加价值 |
第三节 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 |
一、作为韩流内容的网络漫画的地位 |
二、通过向海外市场进军克服韩国国内市场的局限 |
三、作为创造附加收入的核心内容的角色 |
四、韩国动漫产业政策目标 |
第四节 韩国卡通形象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
一、韩国卡通形象产业发展与动向 |
二、各时期卡通形象的变迁 |
三、韩国国内卡通形象的OSMU成功事例 |
四、卡通形象产业的展望及管理战略 |
第五章 韩国数字电视产业 |
第一节 从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 |
一、韩国电视发展的脉络 |
二、高清、数字电视的蓬勃兴起 |
第二节 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 |
一、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过程 |
二、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政府推动 |
第三节 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 |
一、广播电视与通信融合的主要进程 |
二、广播通信融合动向与实践 |
三、融合的法律体系 |
第六章 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动因 |
第一节 文化立国战略与新媒介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 |
一、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出台 |
二、政府的政策与支持 |
第二节 企业对新媒介产业的敏锐创新与积极投入 |
一、虚拟现实(VR)市场的发展战略:韩国Amway引进的AI“Dreame” |
二、移动游戏市场的规模营销与攻占缝隙市场 |
三、智能机器人(智能型)产业战略 |
四、借助平昌冬奥会,抢占世界5G服务制高点 |
五、以几家大公司为龙头,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 |
结语 |
参考文献与书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问题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智慧城市的概念综述 |
1.2.2 智慧城市的要素综述 |
1.2.3 智慧城市的模型综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智慧城市的相关概念 |
2.1.1 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 |
2.1.2 知识城市 |
2.1.3 创新型城市 |
2.1.4 创意城市 |
2.1.5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 |
2.2 系统科学理论 |
2.2.1 系统的一般定义 |
2.2.2 系统的等级与突现 |
2.2.3 系统的通讯及控制 |
2.2.4 系统的综合微观分析方法 |
2.3 城市系统理论 |
2.3.1 城市的含义 |
2.3.2 城市及城市系统的形成 |
2.3.3 城市系统的组成要素 |
2.3.4 城市系统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分析 |
3.1 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分析 |
3.1.1 智慧城市的概念缘起 |
3.1.2 智慧城市与相关概念 |
3.1.3 智慧城市的典型观点 |
3.1.4 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 |
3.1.5 智慧城市的内涵分析 |
3.1.6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
3.2 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内涵分析 |
3.2.1 智慧城市的系统隐喻 |
3.2.2 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内涵 |
3.2.3 智慧城市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特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分析 |
4.1 基于共词分析的智慧城市系统要素构成分析 |
4.1.1 研究设计 |
4.1.2 共词矩阵构建 |
4.1.3 共词矩阵的多元统计分析 |
4.1.4 高频关键词的归类分析 |
4.1.5 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特征分析 |
4.1.6 智慧城市的五大构成维度分析 |
4.1.7 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构成分析 |
4.2 智慧城市的战略系统分析 |
4.2.1 城市战略在城市“智慧”中的必要性 |
4.2.2 智慧城市战略的系统特征 |
4.2.3 智慧城市战略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
4.2.4 智慧城市战略系统的主要内容 |
4.3 智慧城市的社会系统分析 |
4.3.1 社会系统的含义 |
4.3.2 智慧城市社会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
4.3.3 智慧城市社会系统的主要内容 |
4.4 智慧城市的经济系统分析 |
4.4.1 经济系统的含义与要素 |
4.4.2 智慧城市经济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
4.4.3 智慧城市经济系统的主要内容 |
4.5 智慧城市的支撑系统分析 |
4.5.1 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 |
4.5.2 智慧城市支撑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
4.5.3 智慧城市支撑系统的主要内容 |
4.6 智慧城市的空间系统分析 |
4.6.1 城市空间的含义 |
4.6.2 信息社会时代流动空间的形成 |
4.6.3 智慧城市空间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
4.6.4 智慧城市空间系统的主要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城市系统的结构与模型分析 |
5.1 智慧城市系统的结构分析 |
5.1.1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智慧城市系统结构的层次特征 |
5.1.2 智慧城市系统的物理层分析 |
5.1.3 智慧城市系统的活动层分析 |
5.1.4 智慧城市系统的战略层分析 |
5.2 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构建 |
5.2.1 基于复杂开放系统通信与控制规律的智慧城市系统 |
5.2.2 基于有生命力系统模型的智慧城市系统 |
5.2.3 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描述 |
5.3 智慧城市系统模型的结构关系分析 |
5.3.1 战略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
5.3.2 社会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
5.3.3 经济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
5.3.4 支撑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
5.3.5 空间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分析 |
6.1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分析 |
6.1.1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
6.1.2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
6.2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分析 |
6.2.1 广州智慧城市的战略系统分析 |
6.2.2 广州智慧城市的社会系统分析 |
6.2.3 广州智慧城市的经济系统分析 |
6.2.4 广州智慧城市的支撑系统分析 |
6.2.5 广州智慧城市的空间系统分析 |
6.3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结构分析 |
6.3.1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物理层分析 |
6.3.2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活动层分析 |
6.3.3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战略层分析 |
6.4 广州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分析 |
6.4.1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模型的描述分析 |
6.4.2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模型的应用分析 |
6.5 管理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我国三网融合的多视角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结构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行动者-网络理论 |
2.1.2 共生理论 |
2.1.3 博弈理论 |
2.1.4 制度理论 |
2.2 三网融合的研究综述 |
2.2.1 概念研究 |
2.2.2 动力与过程研究 |
2.2.3 融合细节研究 |
2.3 三网融合研究现状的讨论 |
2.3.1 研究总结 |
2.3.2 综合评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三网融合:行动者网络视角的解读 |
3.1 三网融合的行动者网络分析框架 |
3.1.1 行动者网络分析思路 |
3.1.2 基于行动者-网络的分析框架 |
3.2 基于行动者-网络的三网融合发展战略分析 |
3.2.1 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 |
3.2.2 三网融合行动主体与强制通行点 |
3.2.3 转译分析 |
3.2.4 行动者网络的形成 |
3.3 三网融合发展模式案例研究:以上海为例 |
3.3.1 上海市三网融合发展历程 |
3.3.2 影响三网融合发展的因素分析 |
3.3.3 上海市三网融合行动者网络的组构 |
3.4 行动者-网络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
3.4.1 合理的发展路径和科学的实施步骤 |
3.4.2 完善的政策资源供给 |
3.4.3 重视各方利益的整合 |
3.4.4 案例研究的启示 |
3.4.5 关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思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三网融合:共生演化视角的解读 |
4.1 共生思想导入三网融合研究 |
4.1.1 共生思想 |
4.1.2 三网融合共生系统 |
4.1.3 三网融合共生模式分析 |
4.1.4 三网融合进程的层次化 |
4.2 无机制约束的共生耦合机制分析 |
4.2.1 研究假设 |
4.2.2 博弈模型构建 |
4.2.3 研究结论 |
4.3 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共生耦合机制分析 |
4.3.1 研究假设 |
4.3.2 博弈模型构建 |
4.3.3 研究结论 |
4.4 三网融合产业链共生耦合模式构建 |
4.4.1 三网融合共生耦合模块化分析 |
4.4.2 共生耦合结果分析 |
4.4.3 应对“共生耦合”的政策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三网融合:竞合视角的解读 |
5.1 企业行动主体的合作和竞争分析 |
5.1.1 三网融合对企业行动主体的影响 |
5.1.2 产业视角分析三网融合 |
5.1.3 产业链的重构 |
5.2 基于合作博弈的融合问题分析 |
5.2.1 合作博弈问题的提出 |
5.2.2 行动主体的合作机制 |
5.2.3 行动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
5.3 基于互补理论的企业主体竞合分析 |
5.3.1 概念分析及模型假设 |
5.3.2 模型研究 |
5.3.3 研究结论 |
5.4 三网融合“非对称进入”分析 |
5.4.1 模型描述及假设 |
5.4.2 模型的均衡解及讨论 |
5.4.3 研究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三网融合:制度视角的解读 |
6.1 三网融合对竞争与规制政策的挑战 |
6.1.1 三网融合对规制政策的影响 |
6.1.2 分业规制政策现状分析 |
6.1.3 有效监管是三网融合的保障 |
6.2 三网融合的较优监管政策选择 |
6.2.1 三网融合政府规制强度分析 |
6.2.2 政策设计着重考虑的问题 |
6.2.3 规制重构的路径选择 |
6.2.4 具体对策建议 |
6.3 规制政策演变的多元动态博弈分析 |
6.3.1 博弈模型的假设 |
6.3.2 博弈模型构思与构建 |
6.3.3 博弈模型延伸分析 |
6.4 宽带建设“公私合作”做法的探讨 |
6.4.1 “公私合作”做法的背景 |
6.4.2 国外电信业“公私合作”的做法 |
6.4.3 电信业“公私合作”做法的特征 |
6.4.4 对我国宽带建设的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
四、发展宽带网络必须构筑宽带服务的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服务迁移策略研究[D]. 屈盈.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数字鸿沟与中国欠发达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 ——以云南为例[D]. 罗廷锦.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3]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D]. Ivan Sarafanov.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5)
- [4]TR移动公司光纤宽带整合营销研究[D]. 陈丹. 贵州大学, 2019(06)
- [5]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庞靓.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8)
- [6]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D]. 河娜(Ha Na). 上海大学, 2018(06)
- [7]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J]. 国务院.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文告, 2017(02)
- [8]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J].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7(02)
- [9]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D]. 张小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10]我国三网融合的多视角解读[D]. 岳宇君.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