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电位术中监测脊髓功能的实验研究

诱发电位术中监测脊髓功能的实验研究

一、用诱发电位术中监测脊髓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松坤[1](2021)在《体感诱发电位特征分析在颈髓损伤与疾病中的应用:动物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颈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高、预后较差的疾病,随着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颈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体感诱发电位在临床上用来辅助脊髓疾病的诊断和术中脊髓功能监测。(1)目的:针对脊髓型颈椎病制作了大鼠颈髓慢性压迫模型分析,分析行为学、体感诱发电位和组织病理学随压迫时间的变化。方法:建立了大鼠C5节段慢性颈髓压迫模型,7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压迫1周、2周、4周、8周、12周、24周时行行为学评分、体感诱发电位、组织病理学评估。结果:在压迫1周时BBB评分最低,随着压迫时间逐渐升高,在压迫4周后达到平台期;SEP幅值在压迫1周时最低,随着压迫时间逐渐幅值逐渐恢复,压迫4周后逐渐稳定;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压迫2周时最少,脊髓后索髓鞘蓝染强度在压迫1周、2周、12周、24周时均小于对照组,脊髓前索髓鞘蓝染强度在术后4周、8周、12周、24周时均小于对照组。结果显示本模型在建模成功后1周-2周神经损伤最严重,4周后神经功能逐渐稳定,4周-8周为稳定期,8周-24周大鼠自发性恢复达到平台期,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本模型脊髓损伤在研究治疗时机的最佳观察窗口在压迫后4周内,研究脊髓损伤神经修复的最佳观察窗口在4-6周,大鼠损伤后6-8周成为研究干预方法的效果观察期,SEP可作为评价脊髓损伤程度的指标。(2)目的:在大鼠慢性颈髓模型上模拟不同减压时间行为学、SEP和组织病理学减压前后的变化。方法:在大鼠慢性颈髓压迫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取出压迫材料模拟手术减压,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减压组每组10只,不减压组和对照组各5只,分别在压迫1周、2周、3周、4周时进行模拟减压,在减压术后4周行行为学、体感诱发电位、组织病理学评估。结果:在压迫1周时减压,BBB评分较减压前改善,压迫2周时减压BBB评分较减压前无差别;在压迫1周时减压SEP幅值较减压前升高,在压迫2周时减压后相比压迫1周、对照组幅值降低;在压迫1周时减压脊髓后索髓鞘染色强度较减压前增大,在压迫2周时减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较减压前减少,相比压迫1周时减压损伤侧前角运动神经元和后索髓鞘染色强度降低。结论:在压迫1周时减压可改善脊髓功能和脊髓病理损伤,在压迫2周时减压其效果较1周时减压差,提示早期减压可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和改善脊髓病理损伤。(3)目的:对比SEP时频分析在大鼠颈髓压迫、挫伤、牵拉损伤模型的时频成分(TFCs)分布特征。方法:分别建立大鼠颈髓C5节段压迫损伤、挫伤、牵拉损伤模型,每组各10只,对照组10只,在损伤后行正中神经SEP数据采集,采集的SEP信号进行时频分析,提取TFCs分布区域进行分析。结果:取最大的成分为主成分,挫伤组主成分在潜伏期相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挫伤组相较压迫损伤组主成分潜伏期延长,各组SEP主成分在频率分布上无明显差异,挫伤组主成分能量值相较对照组降低;其他成分为次成分,比较各组次成分PDF(概率密度函数)分布,标记概率密度最高的三个位置为S1、S2、S3,各组S1、S2、S3有着相似的位置分布,在S1挫伤组、牵拉损伤组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3个损伤组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在S2挫伤组、牵拉损伤组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各组频率相差不大,在S3压迫组、挫伤组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3个损伤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压迫损伤组、挫伤组、牵拉损伤组的TFCs存在差异特征。综上,本模型脊髓损伤在研究治疗时机的最佳观察窗口在压迫后4周内,研究脊髓损伤神经修复的最佳观察窗口在4-6周,大鼠损伤后6-8周成为研究干预方法的效果观察期,早期减压可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和改善脊髓病理损伤,SEP可作为评价脊髓损伤程度的指标,不同损伤模式的SEP时频成分存在差异特征。

李榕[2](2021)在《体感与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测技术用于术中脊髓损伤精准诊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脊柱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各种脊柱脊髓病变的有效手段。由于在手术中经常需要对脊柱施加敲击(挫伤)、撑开(牵拉)或推移(错位)等操作,有可能造成脊髓神经损伤,此外脊髓血供不足也是一个危险因素。目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在术中检测到神经功能损害,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整体性进行监测,但对判断脊髓损伤原因和位置指向性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采用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变化模式以及组织学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用于识别术中医源性脊髓损伤的原因和位置。方法:本研究针对术中不同机械性脊髓损伤,设计了新型的脊髓损伤装置和特制椎夹建立挫伤、错位和牵拉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并通过组织学和电生理进行验证。此外,在颈椎、胸椎、腰椎节段分别建立错位、牵拉和挫伤脊髓损伤模型,评估诱发电位变化模式判定脊髓损伤位置的价值。最后通过分析不同模式脊髓损伤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变化特征,并结合组织学探讨神经病理学机制,进一步评价诱发电位模式变化识别脊髓损伤原因的价值。结果:1、挫伤导致脊髓组织出现明显的破坏和出血;脊髓牵张后未见明显的结构破坏,但可见散在的斑片状出血灶,主要集中在灰质边缘,涉及部分白质;脊髓错位导致组织明显破坏,轻微萎缩,导致灰质和腹侧白质的斑片状出血;同时三种不同机械性脊髓损伤均导致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降低和潜伏期延长。2、不同节段脊髓挫伤后均出现明显裂隙伤伴有空洞形成和出血。快蓝染色结果显示胸髓挫伤对皮质脊髓束和灰质组织破坏更严重。颈髓挫伤相比腰髓挫伤对灰质损害更严重。诱发电位结果显示颈髓挫伤后,上下肢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均消失;胸髓挫伤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波幅降低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为特征;而腰椎挫伤以下肢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的显着变化为主。颈椎牵拉以上肢和下肢运动诱发电位衰减为主;胸椎牵拉显示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伴下肢运动诱发电位消失主要改变;而腰椎牵拉表现以下肢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出现极大值分布为特点。但组织学染色仅见散在点状出血不伴有明显的组织破坏。颈椎错位损伤以上肢运动诱发电位衰减同时伴下肢运动诱发电位消失为特征;胸椎错位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波幅明显衰减伴运动诱发电位消失为主;此外,腰椎错位表现为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波幅延长以及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降低和潜伏期延长为主要改变。苏木素伊红染色显示不同节段的脊髓错位伤均导致脊髓组织出现萎缩、破裂和丢失。快蓝染色显示胸髓错位导致皮质脊髓束和白质丢失最严重的,而腰椎和颈椎错位以灰质的丢失更显着。3、挫伤、牵拉和错位机械性脊髓损伤导致原发性脊髓组织损害出现不同的空间分布和诱发电位模式差异,其中挫伤造成最大的组织损伤,表现为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更明显的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错位损伤导致白质组织(尤其是外侧白质)整体损失最多,表现出比挫伤更严重的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降低;而牵拉损伤观察到细胞外间隙扩大,表现出体感诱发电位波幅轻微下降,但伴有运动诱发电位消失。此外,组织学评价和诱发电位结果之间也呈现显着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设计了新型的脊髓损伤装置和特制夹具建立了不同机械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脊髓组织出现明显的破坏,符合临床相关机制的脊髓损伤过程。同一模式脊髓损伤在不同节段下表现出不同的病理表现,同时诱发电位模式的参数分布也出现相应的改变,进一步表明在术中联合判定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模式对判断和识别脊髓损伤位置有潜在价值。此外,三种不同机械性脊髓损伤导致脊髓组织损害出现不同的空间分布,同时诱发电位的变化模式也出现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综合分析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的模式变化可用于鉴别不同原因的脊髓损伤。

石博[3](2020)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临床疗效研究及电活性水凝胶在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二章无神经症状的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特点比较目的分析合并/未合并脊髓空洞的无神经症状的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Chiari malformation-associated scoliosis,CMS)患者的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并与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者进行比较,探讨Chiari畸形对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矫形手术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无神经症状的CMS患者共60例。于我院脊柱畸形手术患者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10例IS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在库中挑选年龄和身高与实验组相匹配的60例IS患者作为匹配对照组。测量3组患者年龄、身高和侧凸Cobb角。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比CMS和IS患者的术中SEPs潜伏期和波幅、MEPs波幅和异常SEPs发生率。结果CMS患者与IS患者或匹配的IS患者在术中SEPs潜伏期和波幅,MEP波幅和异常SEPs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合并有脊髓空洞的CMS患者(48/60)较未合并脊髓空洞的CMS患者(12/60)侧凸Cobb角大,SEPs波幅低(p<0.05)。在这两种CMS患者之间,年龄,身高,SEPs潜伏期,MEPs波幅或异常SEPs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无神经症状的CMS患者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各项指标与IS患者相似。此外,同未合并脊髓空洞的无神经症状的CMS患者相比,合并脊髓空洞的患者术前侧凸畸形更为严重、术中SEPs波幅也更低。第三章(第一节)SRS-Schwab 4级截骨术与半椎体全切术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中的临床疗效对比目的比较SRS-Schwab 4级截骨术和半椎体全切术在治疗单一非嵌顿性半椎体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行SRS-Schwab 4级截骨术(S组)和半椎体全切术的单一非嵌顿性半椎体合并CS的患者,并在半椎体全切术的患者中挑选出年龄、性别、弯型和顶椎位置与S组相匹配的患者(R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临床数据和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最短随访时间为2年。结果S组和R组均纳入了25例CS患者,患者平均手术年龄为10.1±5.2岁。术前两组的影像学参数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和局部后凸均较各自术前有着显着改善。S组患者术后(38.6±6.7°vs.35.2±5.6°,p=0.057)和末次随访时(38.4±7.0°vs.34.7±6.7°,p=0.062)的侧凸Cobb角的矫正效果与R组相似。S组平均术前局部后凸为39.8±8.9°,术后改善至11.3±6.0°,末次随访时保持在11.5±6.3°,R组术前平均为42.2±9.2°,术后为10.0±5.6°,并在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0.1±6.0°。R组患者的术中估计失血量为690.9±291.3 ml,手术时间为259.4±70.2 min;S组的术中估计失血量为502.2±223.8ml(p=0.023),手术时间为206.9±61.2 min(p=0.007)。随访期间,S组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和明显的矫正丢失,而R组有1例患者在第24个月的随访时出现了由假关节引起的断棒。结论同半椎体全切术相比,SRS-Schwab 4级截骨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在治疗单一非嵌顿性半椎体合并CS的患者中SRS-Schwab 4级截骨术取得了与半椎体全切术相似的矫形效果。第三章(第二节)SRS-Schwab 6级截骨术在严重先天性角状侧后凸畸形术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评估目的评估SRS-Schwab 6级截骨术在严重先天性角状侧后凸畸形(severe congenital angular kyphoscoliosis,SCAK)术中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行SRS-Schwab 6级截骨手术并随访超过2年的SCAK患者17例。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全脊柱站立位X线上测量侧凸Cobb角(coronal Cobb angle,CCA)、节段性后凸(segmental kyphosis,SK)、畸形角比率(deformity angular ratio DAR)、C7铅垂线与骶骨中线的距离,矢状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参数。分析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应用SRS-22量表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功能及疼痛的改善情况。比较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7例SCAK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平均随访30.8±16.4个月,术前平均DAR为33.4±9.9。患者平均SK术前为102.9±23.8°,术后矫正到35.8±19.5°(p<0.001),末次随访为43.5±19.2°,末次随访同术后即刻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255)。同时,平均术后CCA、SVA、SRS-22量表中的自我形象评分也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未见矫正丢失和功能恶化(p<0.05)。手术平均时间为324.0±108.6 min,平均术中估计失血量为2540.4±1463.1 ml。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均得到恢复。随访过程中,断棒共发生了3例,患者都接受了翻修手术,并在末次随访中观察到了坚固的骨性融合。结论SCAK患者行SRS-Schwab 6级截骨手术可有效矫正畸形,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第四章新型电活性水凝胶在周围神经损伤大鼠中的应用目的观察聚丙烯酰胺/聚苯胺共聚电活性水凝胶(polyaniline/polyacrylamideconductive polymer hydrogels,PPH)的导电性,细胞相容性和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利用共聚法制备PPH,并对其溶胀率、电导率等参数进行系统表征。将PPH样品与小鼠脑神经瘤(N2a)细胞共培养7d,观察PPH的细胞相容性。切除16只SD大鼠左侧10mm的坐骨神经,建立周围神经的离断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组,PPH组于神经离断处用PPH支架进行桥接,损伤组将神经两侧残端固定于附近的肌肉组织,术后每周对大鼠的运动功能和复合运动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进行检测,4周后检查大鼠外周神经HE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以及胶质源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PPH支架的溶胀率可达1800%以上,其导电率为4.35 S/m。将N2a细胞接种至PPH支架上7天后细胞生长良好,形态正常。相同时间点,PPH组术后的运动功能以及CMAP波幅恢复情况均较损伤组更好,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PPH组中可见PPH与周围组织存在轻度粘连,损伤组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较为严重。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切片均提示同损伤组相比,PPH组的髓鞘数量更多(p<0.05)也更清晰。此外,PPH组的胶质源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也较损伤组显着增多(p<0.05)。结论PPH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对大鼠10mm坐骨神经缺损展现出了良好的修复效果,表明了PPH可能成为替代受损外周神经的潜在生物材料。

黄常生[4](2019)在《腰椎侧方融合手术中间接减压前后下肢SEP变化与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间接减压前后下肢SEP的波幅变化与侧方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明确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并行侧方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52例,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检测麻醉平稳后切皮前下肢SEP的P40-N55的波幅,再测得术中撑开椎间隙植入融合器后的下肢SEP的波幅,计算前后SEP波幅的改善程度;术后3个月进行腰椎JOA评分,并计算JOA评分较术前的改善率;将JOA术后改善率>60%为1组,术后改善率≤60%为2组。统计学分析SEP波幅改善程度与JOA术后改善率之间的关系。结果:52例患者监测麻醉平稳后切皮前下肢SEP的P40-N55的波幅为1.315±0.7482uv,术中撑开椎间隙植入融合器后的SEP的波幅为1.758±0.8023uv,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t=14.502,P<0.05)。术前腰椎JOA评分为12.25±2.543分,术后3个月随访腰椎JOA评分23.25±3.067分,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t=24.199,P<0.05)。JOA评分术后改善率>60%(1组)34例,术后改善率≤60%(2组)18例。两组病人SEP波幅改善程度分别为53.97±37.44%及23.53±14.36%,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t=4.195,P<0.05)。SEP波幅改善程度与JOA术后改善率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pearson分析),得到JOA术后改善率与SEP波幅改善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2=0.302,P<0.05)。结论:侧方腰椎融合手术中下肢SEP波幅改善程度可提示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有一定临床价值。

李芒来,杨学军[5](2019)在《神经电生理监测降低脊柱外科手术神经损伤风险的作用和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近几十年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神经外科、脊柱外科和手足外科等学科手术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理应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可以减少或避免术中对脊髓或神经根的损伤,但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影响因素诸多,这些因素会对监测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导致监测结果的异常。目的:综述脊柱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录的有关脊柱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机制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影响因素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neurophysiologicmonitoring,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motor evoked potential,electromyogram,propofol,muscle relaxants";中文检索词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脊柱外科手术,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肌电图,丙泊酚,肌松剂"。纳入与脊柱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影响因素相关性高的文献共计52篇。结果与结论:①对近年来脊柱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的研究进展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现对脊柱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机制及神经电生理各方面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而关于单一影响因素的文献有限,但各研究直接关联性较大;②脊柱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目前已成熟且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术中神经损伤的风险,但其影响因素众多,会对监测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影响手术进程及结果;③了解并对相关因素采取措施,可以提高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准确性,降低神经损伤的风险。

路壮壮[6](2019)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急性颈髓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颈髓急性损伤的动物模型,探讨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motor evoked potential,TceMEP)监测急性颈髓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以及与下肢功能和颈髓损伤病理学的关系。方法取40只健康的新西兰白兔,体重在4.0~6.0 kg之间,不限雌雄,将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3个实验组,即轻度组(n=10),中度组(n=10),重度组(n=10)。对照组是用来排除麻醉和手术对TceMEP造成的影响,仅手术处理。实验组根据胶管不同粗度分为轻度压迫组(1mm),中度压迫组(1.5 mm),重度压迫组(2 mm)。实验组的新西兰大白兔被麻醉后,在高颈髓植入硅胶柱,连续观察TceMEP 2 h,排除麻醉药对各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并观察急性期颈髓波形的变化,记录稳定后的波形与基线比值,并分布在1 d,2 d后检测TceMEP波形。对照组(n=10)麻醉后手术处理,然后记录TceMEP,方法同上。各组手术前,麻醉清醒后1 h和术后1 d及2 d进行Tarlov运动功能评分,并在2 d后取颈髓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对照组麻醉前后,经过方差分析TceMEP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2,P>0.05);对照组麻醉前后TceMEP波幅比经方差分析无显着差异(F=0.003,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TceMEP潜伏期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5,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TceMEP波幅比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4,p>0.05)。在实验组颈髓压迫后,潜伏期立即延长,波幅立即减小,并在5 min内稳定。各实验组术后潜伏期,波幅比,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术前经配对t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TceMEP压迫后与压迫前的波幅比值与2 d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经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r值为0.9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TceMEP压迫后与压迫前的波幅比值与2 d后病理切片评分呈正相关,r=0.9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ceMEP与下肢功能和颈脊髓病理损伤相关。术中TceMEP可敏感的反映颈髓压迫性脊髓损伤,可在颈髓压迫缺血可逆期内发现缺血性损伤,有助于及时应用方法,避免不可逆的脊髓损伤。

路文文[7](2019)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设计与预警研究》文中指出在临床手术中,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神经外科、骨科、脊柱矫形、心血管外科及五官科的各种临床手术。术中人体神经信号系统监测已逐发展成为现代临床医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术中神经电信号生理检测,可以根据感觉神经和运动传导神经系统的电生理信号的改变、脑皮质生物电活动的改变以及脑部血流灌流的状态,客观地、有效地评估处于手术中危险状态下病人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因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经常被用来实时评估脊髓、神经结构的状态,提高医生或机器人操作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手术的风险。但是目前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还不是非常成熟和完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受各种外界因素(如麻醉、电干扰、机械故障等)噪声的干扰影响,经常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的监测结论,很难做到较高的准确预测率。本课题的研究基于辅助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术中神经电监测,利用BioRadio生理信号多通道监测设备,通过采集多通道的体感诱发电位、自发肌电图,分析后告知手术中的脊柱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构建了一种利用无线传输的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预警系统。对于数据采集模块重点研究了信号采集中的数据预处理,通过滤波算法对波形去噪,由于诱发电位受年龄、身高等因素影响比较明显,因此滤波后的数据最后还要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需求,设计出了软件界面,用来显示实时波形和实时预警信息,并通过UDP协议和手术机械臂通信,及时传递预警信号,防止手术机器人执行末端对脊柱进一步的神经系统损伤。课题分别进行了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进行了滤波算法和预警算法的测试,获得了期望的结果,完成了课题的预期目标。

李天扬,邱俊荫,丰成,史本龙,朱泽章,邱勇[8](2018)在《体感诱发电位联合运动诱发电位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 :评估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联合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CeMEPs)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矫形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8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行脊柱后路矫形手术的69例严重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侧凸或后凸Cobb角>90°)术中应用SSEPs和TCeMEPs监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中SSEPs和TCeMEPs的监测结果,分别计算单模式SSEPs、单模式TCe MEPs和联合应用SSEPs与TCeMEPs的成功率、报警率、真假阳性率、真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比较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58例患者SSEPs得到稳定的监测基线,其中5例监测改变达到报警标准,术后2例患者出现了神经损害,3例患者术中监测逐渐恢复,术后无明显神经损害。67例患者TCeMEPs得到稳定基线,术中预警3例,术后2例为真阳性,1例术后无神经损害。单模式SSEPs监测的成功率为84.1%(58/69),预警率为8.6%(5/58),真阳性率为3.4%(2/58),误检率为5.2%(3/58),真阴性率为91.4%(53/58),漏检率为0(0/58),阳性预测值为40%(2/5),阴性预测值为100%(53/53),敏感性为100%(53/53),特异性为94.6%(53/56)。TCeMEPs监测的成功率为97.1%(67/69),预警率为4.4%(3/67),真阳性率为3.0%(2/67),误检率为1.5%(1/67),真阴性率为95.5%(64/67),漏检率为0(0/67)、阳性预测值为66%(2/3),阴性预测值为100%(64/64),敏感性为100%(64/64),特异性为98.5%(64/65)。联合应用SSEPs和TCe MEPs监测的预警率为3.4%(2/58),真阳性率为3.4%(2/58),误检率为0(0/58),真阴性率为96.6%(56/58),漏检率为0(0/58),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为100%。三种模式的成功率、预警率、真阳性率、真阴性率、漏检率、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及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误检率及阳性预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联合应用SSEPs和TCeMEPs两种监测方法可提高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手术中神经监测的预警价值,降低术中不可逆神经损伤风险。

陈福林[9](2017)在《甲强龙治疗大鼠慢性颈脊髓损伤后的体感诱发电位及病理观察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椎管内放置聚氨酯压块建立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探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治疗该模型相应时间点的SEP变化与病理变化相关性。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依次编号,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n=20)与对照组(n=20),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行大鼠行颈6节段后路椎板切除,暴露脊髓,并将可膨胀高分子材料放置于颈5节段椎管内后方左侧,建立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在成功建立模型14天后,实验组大鼠尾静脉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滴治疗,对照组未行任何治疗;记录实验组治疗后第1天、2天、3天的BBB评分、SEP信号及脊髓损伤病理变化,且记录对照组同时间段的BBB评分、SEP信号及脊髓损伤病理变化。将SEP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得出数据,通过HE染色观察受压脊髓组织病理变化情况。最终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BBB评分:大鼠建模2周后至治疗后第3天期间,通过观察大鼠前肢运动评分,显示脊髓损伤后完全性前肢瘫痪的各组大鼠逐渐恢复运动功能,BBB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15d、16d时BBB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17d的行为功能均显着优于压迫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SEP信号:治疗后第3天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给药后实验组P波峰值的远远高于对照组,做统计学分析也表明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后第1天、第2天给药组及对照组的P波峰值的恢复情况,统计学分析后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后第3天P波潜伏期缩短在与对照组做统计学分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天、第2天给药组及对照组的P波潜伏期缩短,统计学分析后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所有实验组显微镜下可见不同程度脊髓受压处白质疏松,出现疏网状改变,部分可见脱髓鞘改变;神经细胞受压水肿;所有实验组中标本均可见到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数目减少,还可观察到胶质细胞出现不同程度肿大,小胶质细胞大量增生并包绕神经细胞的现象,其中建模后的脊髓标本中可见明显脊髓水肿、液化,可见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出血坏死,数量减少,大量空泡形成。结论:通过实验证明,BBB评分:大鼠慢性脊髓损伤模型建立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后第3天评分明显升高,证实是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于慢性脊髓损伤大剂量治疗在行为学上是有效的。SEP信号: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给药后第3天实验组P波峰值及潜伏期缩短恢复情况远远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在建立模型后至药物治疗第3天过程中,脊髓组织至细胞形态有所恢复。

高洁[10](2017)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对腰椎手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手术精确性的提升以及患者对预后期望值的提高,术中神经电生理的监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4]。其中,术中神经电生理的监测中的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成为腰椎手术必不可少的监测手段,他们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还能够及时的让术者全面的了解和判断在麻醉状态下患者神经功能的完整性,从而停止危险操作,最大程度减少神经损伤,降低医源性损伤,从而保证术中脊髓功能的完整[5-6]。然而大多数麻醉药物都会对神经电生理监测产生多种不同的影响,而且常常呈剂量依赖性,从而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产生了影响[7-10]。瑞芬太尼和七氟烷是目前神经外科手术中常用的麻醉药物[11,12]。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对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1、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对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影响的比较(1)目的:在手术进行前,采用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恒速泵注进行麻醉维持,监测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泵注对SEP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的影响。(2)方法:选择ASA分级Ι-Ⅲ级,择期进行腰椎手术且术中行SEP和MEP监测的患者共30例。将这3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纳入10例患者),分别记为0.2R组、0.4R组、0.6R组。嘱患者术前12小时严格禁食水。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建立两路静脉通道,同时监测无创动脉血压(NI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以及熵指数(Entropy)。麻醉诱导前给予面罩通气,吸入100%纯氧5分钟,然后用1%丁卡因喷雾反复喷喉黏膜充分表面麻醉;行Allen试验,结果阴性者用2%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ART)。各组麻醉诱导均采用咪达唑仑0.15mg/kg、瑞芬太尼2μg/kg,(不使用任何肌松药),当熵指数达到35-40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连接麻醉机控制呼吸,吸入氧浓度100%,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l2次/分,吸呼比1:2,使PETCO2维持在30-35mm Hg。麻醉诱导的同时行电生理监测电极的放置(记录电极使用针状电极,刺激电极采用表面黏贴电极。SEP记录导联为CZ’为负极,FZ为正极,地线置于肩部。刺激电极常选择放置在内踝的胫后神经,刺激强度范围为20-40mA,刺激频率常选择2.1-4.7HZ,叠加的次数为100次。观察并记录P40潜伏期、P40-N55波幅及各波形的分化程度。MEP监测在C1、C2放置刺激电极,互为刺激正负极。记录/参考电极在足拇展肌记录,电压刺激用5串,频率500HZ,刺激100-200V,刺激持续时间为0.1-0.5ms)。麻醉诱导后立即给予刺激,记录刺激的曲线和各个值作为基础值,然后进行气管插管。在手术开始前麻醉维持时恒速泵注瑞芬太尼的维持量分别为0.2R组0.2μg/kg·min、0.4R组0.4μg/kg·min、0.6R组0.6μg/kg·min。记录开始泵注的时间,分别于开始泵注后的5min、10min和15min对病人的ART、HR、熵指数进行记录,并同时观察不同时间点刺激后的SEP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及波形的变化情况。记录完成后试验结束,给予常规的麻醉维持。(3)结果:0.2R组、0.4R组和0.6R组术中SEP和MEP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4)结论:0.2-0.6μg/kg·min的瑞芬太尼恒速泵注对SEP和MEP监测影响不显着。目前瑞芬太尼在术中的常规恒速泵注剂量为0.2μg/kg·min,但在需要进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腰椎手术中,因要避免肌松药的使用,病人又要求完全制动,所以常需加大镇痛和镇静药物的剂量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试验第一部分的研究显示瑞芬太尼在0.2-0.6μg/kg·min剂量组既可以满足腰椎手术的需要,又不会对电生理监测产生影响,可以安全的用于腰椎手术的电生理监测。2、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对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影响的比较(1)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吸入七氟烷麻醉对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影响,以期为需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腰椎手术术中麻醉用药方案和麻醉药剂量及手术处理提供依据,以及探讨其相关机制。(2)方法:依照试验第一部分的选择标准,选择30例择期进行腰椎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分别记为0.2R+S组、0.4R+S组、0.6R+S组。麻醉诱导及监测方法同实验第一部分。记录基础值后,插管后接呼吸机立即吸入七氟烷,使MAC维持在0.5,随后各组恒速泵入瑞芬太尼,剂量如下0.2R+S组:0.2μg/kg·min、0.4R+S组:0.4μg/kg·min、0.6R+S组:0.6μg/kg·min。记录泵注时间,分别于开始泵注后的5min、10min和15min对病人的ART、HR、熵指数进行记录,并同时观察不同时间点刺激后的SEP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及波形的变化情况。记录完成后试验结束,给予常规的麻醉维持。(3)结果:0.2R+S组SEP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均不受影响;0.4R+S组SEP和MEP的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0.6R+S组的SEP和MEP的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明显或无法引出。(4)结论:七氟烷0.5MAC复合0.2μg/kg·min的瑞芬太尼较适于SEP和MEP的监测。当七氟烷的剂量维持0.5MAC不变时,瑞芬太尼大于0.4μg/kg·min时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

二、用诱发电位术中监测脊髓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诱发电位术中监测脊髓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体感诱发电位特征分析在颈髓损伤与疾病中的应用: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一览表
第1章 绪论
    1.1.颈髓损伤
        1.1.1.脊髓型颈椎病
    1.2.颈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1.2.1.颈脊髓挫伤模型
        1.2.2.颈脊髓压迫损伤模型
        1.2.3.颈脊髓牵拉损伤模型
        1.2.4.颈脊髓切割损伤模型
        1.2.5.模型动物的选择
        1.2.6.模型动物的行为学评估
    1.3.脊髓损伤的体感诱发电位评价
        1.3.1.体感诱发电位
        1.3.2.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形
        1.3.3.体感诱发电位成分的起源
        1.3.4.体感诱发电位的时频分析
    1.4.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大鼠慢性颈髓压迫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病理评估
    2.1.引言
    2.2.材料与方法
        2.2.1.实验动物
        2.2.2.实验材料与仪器
        2.2.3.压迫材料的制备
        2.2.4.实验分组
        2.2.5.大鼠的麻醉
        2.2.6.大鼠慢性颈髓压迫损伤模型的建立
        2.2.7.大鼠行为学评分
        2.2.8.体感诱发电位检测
        2.2.9.脊髓取材与固定
        2.2.10.脊髓切片组织学染色
        2.2.11.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2.3.实验结果
        2.3.1.术后一般情况
        2.3.2.大鼠行为学评分结果
        2.3.3.大鼠损伤侧SEP潜伏期和幅值分析
        2.3.4.大鼠组织学结果
    2.4.讨论
        2.4.1.颈髓压迫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2.4.2.本研究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
        2.4.3.压迫时间与BBB评分的变化
        2.4.4.压迫时间与SEP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
        2.4.5.压迫时间与组织病理学的变化
        2.4.6.本研究动物模型的不足
    2.5.本章小结
第3章 大鼠慢性颈髓压迫损伤模型模拟在不同减压时间点的疗效研究
    3.1.前言
    3.2.对象与方法
        3.2.1.实验对象
        3.2.2.实验仪器与试剂
        3.2.3.实验分组与流程
        3.2.4.大鼠的麻醉
        3.2.5.造模手术
        3.2.6.减压手术
        3.2.7 .大鼠行为学评分
        3.2.8.体感诱发电位检测
        3.2.9.脊髓取材及固定
        3.2.10.脊髓切片组织学染色
        3.2.11.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3.3.实验结果
        3.3.1.术后一般情况
        3.3.2.大鼠行为学评分结果
        3.3.3.大鼠损伤侧SEP潜伏期和幅值分析
        3.3.4.大鼠组织学结果
    3.4 .讨论
        3.4.1.不同减压时间点BBB评分的变化
        3.4.2.不同减压时间点SEP潜伏期和幅值的变化
        3.4.3.不同减压时间点组织病理学的变化
        3.4.4.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后预后因素
        3.4.5.本研究的不足
    3.5.本章小结
第4章 大鼠颈髓不同模式损伤的SEP特征分析
    4.1.前言
    4.2.对象与方法
        4.2.1.实验对象
        4.2.2.实验试剂及器械
        4.2.3.大鼠的麻醉
        4.2.4.大鼠压迫损伤模型的建立
        4.2.5.大鼠挫伤模型的建立
        4.2.6.大鼠牵拉损伤模型的建立
        4.2.7.SEP数据采集
        4.2.8.SEP时频分析
    4.3.实验结果
        4.3.1.主成分分析
        4.3.2.次成分分析
    4.4.讨论
    4.5.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5.2.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5.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己授权专利
致谢

(2)体感与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测技术用于术中脊髓损伤精准诊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诱发电位概述
        1.1.1 体感诱发电位
        1.1.2 运动诱发电位
    1.2 脊髓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1.2.1 挫伤模型
        1.2.2 横切损伤模型
        1.2.3 错位损伤模型
        1.2.4 压迫损伤模型
        1.2.5 牵拉损伤模型
        1.2.6 化学损伤模型
    1.3 不同模式脊髓损伤异质性研究现状
        1.3.1 原发性生物力学机制
        1.3.2 继发性分子学机制
        1.3.3 病理学改变
        1.3.4 临床诊断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模式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
    2.1 控制挫伤动量建立大鼠脊髓挫伤模型
        2.1.1 材料和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控制位移建立大鼠脊髓牵拉损伤模型
        2.2.1 材料和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控制位移建立大鼠胸脊髓错位损伤模型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4 节段性腰动脉结扎建立大鼠缺血脊髓损伤模型
        2.4.1 材料和方法
        2.4.2 结果
        2.4.3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诱发电位模式变化识别不同位置脊髓损伤
    3.1 不同位置脊髓挫伤的诱发电位模式变化
        3.1.1 材料和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2 不同位置脊髓牵拉的诱发电位模式变化
        3.2.1 材料和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3 不同位置脊髓错位损伤的诱发电位模式变化
        3.3.1 材料和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诱发电位模式特征识别不同模式脊髓损伤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临床疗效研究及电活性水凝胶在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的应用
        1. 脊柱畸形矫形术中常用的神经功能监测方法
        2. IONM 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三柱截骨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研究现状
        1.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
        2.SRS-Schwab 4 级截骨术(SRS-Schwab grade 4 osteotomy)
        3.全脊椎截骨术(VCR)
        4.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导电高分子聚合物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1. 周围神经损伤概述
        2. 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级
        3.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
        4. 神经修复所需的电学微环境
        5. 导电高分子材料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无神经症状的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术中电生理监测特点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评估
    第一节 SRS-Schwab4级截骨术与半椎体全切术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中的临床疗效对比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SRS-Schwab6级截骨术在严重先天性角状侧后凸畸形术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评估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型电活性水凝胶在周围神经损伤大鼠中的应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附录

(4)腰椎侧方融合手术中间接减压前后下肢SEP变化与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选择
        1.3 资料一般情况
    2.方法
        2.1 麻醉方法
        2.2 侧方腰椎融合术的手术方法
        2.3 SEP的检测方法
        2.4 腰椎JOA评分
        2.5 资料分析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患者SEP的 P40-N55 的波幅变化情况
    2.患者腰椎JOA评分情况
    3.患者JOA评分术后改善率分组的SEP波幅改善程度分析
    4.腰椎JOA术后改善率与SEP波幅改善程度相关分析
    5.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神经电生理监测降低脊柱外科手术神经损伤风险的作用和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2 结果Results
    2.1 监测机制
        2.1.1 解剖学基础
        2.1.2 监测方式
    2.2监测影响因素
        2.2.1 麻醉药物
        2.2.2 肌松剂
        2.2.3 其他因素
3 讨论Discussion

(6)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急性颈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髓损伤常见动物模型及神经电生理的种类和麻醉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7)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设计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分析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术中神经电监测系统的设计
    2.1 引言
    2.2 监测系统总体方案
    2.3 系统平台
    2.4 硬件系统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监测信号的处理和预警算法设计
    3.1 引言
    3.2 信号的预处理
        3.2.1 自发肌电图的信号预处理
        3.2.2 体感诱发电位的预处理
    3.3 自动预警机制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监测软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软件系统的设计目标
    4.3 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4.4 软件平台关键部分实现方案
        4.4.1 各模块界面开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系统测试
    5.1 引言
    5.2 实验条件
    5.3 动物实验
    5.4 测试实验
    5.5 软件系统响应时间检验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体感诱发电位联合运动诱发电位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监测方法
    1.4 预警标准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甲强龙治疗大鼠慢性颈脊髓损伤后的体感诱发电位及病理观察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器械
    1.4 实验试剂
    1.5 实验主要试剂的配置
    1.6 大鼠的麻醉
    1.7 实验动物分组
    1.8 大鼠慢性脊髓压迫模型的建立
    1.9 慢性脊髓损伤建模成功后大鼠的术后护理
    1.10 大鼠尾静脉留置针
    1.11 大鼠行为学评价
    1.12 SD大鼠测定SEP信号
    1.13 脊髓病理学观察
    1.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行为学检查
    2.3 HE染色
    2.4 SEP数据和数据分析图
3 讨论
    3.1 脊髓损伤模型实验过程
    3.2 对于大鼠慢性脊髓压迫模型的评估
    3.3 体感诱发电位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3.4 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过程
    3.5 大鼠建模后行为学评价
    3.6 大鼠慢性脊髓损伤HE染色
    3.7 MP对于脊髓损伤的影响
    3.8 SEP信号与病理染色的相关性分析
    3.9 实验偏倚和改进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髋臼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对腰椎手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一、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对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影响的比较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材料
        1.1.4 排除标准
        1.1.5 麻醉方法
        1.1.6 电生理监测
        1.1.7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HR、MAP、RE、SE
        1.2.2 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与基础值的比较
        1.2.3 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与基础值的比较
        1.2.4 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与基础值的比较
        1.2.5 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与基础值的比较
    1.3 讨论
        1.3.1 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1.3.2 对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1.4 小结
二、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对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目的
        2.1.2 对象
        2.1.3 材料
        2.1.4 排除标准
        2.1.5 麻醉方法
        2.1.6 电生理监测
        2.1.7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实验第二部分
        2.2.2 HR、MAP、RE、SE
        2.2.3 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与基础值的比较
        2.2.4 体感诱发电位波幅与基础值的比较
        2.2.5 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与基础值的比较
        2.2.6 运动诱发电位波幅与基础值的的比较
    2.3 结果
三、结论
    3.1 讨论
    3.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基本原则和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用诱发电位术中监测脊髓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体感诱发电位特征分析在颈髓损伤与疾病中的应用:动物实验研究[D]. 高松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体感与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测技术用于术中脊髓损伤精准诊断的实验研究[D]. 李榕.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临床疗效研究及电活性水凝胶在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应用[D]. 石博. 南京大学, 2020(09)
  • [4]腰椎侧方融合手术中间接减压前后下肢SEP变化与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D]. 黄常生.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5]神经电生理监测降低脊柱外科手术神经损伤风险的作用和影响因素[J]. 李芒来,杨学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16)
  • [6]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急性颈髓损伤的实验研究[D]. 路壮壮.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7]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设计与预警研究[D]. 路文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体感诱发电位联合运动诱发电位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 李天扬,邱俊荫,丰成,史本龙,朱泽章,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8(09)
  • [9]甲强龙治疗大鼠慢性颈脊髓损伤后的体感诱发电位及病理观察相关性[D]. 陈福林.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2)
  • [10]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对腰椎手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D]. 高洁.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标签:;  ;  ;  

诱发电位术中监测脊髓功能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