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审定的蔬菜新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冯雪妮[1](2020)在《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种植和新品种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杨凌是我国首个农业产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所在地,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物,分析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与新品种应用现状与问题,对于蔬菜产业发展和引领示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官网查询、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杨凌主要蔬菜种植与新品种选育和应用的现状与成就和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成就与问题:杨凌示范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且种植技术不断进步。以茄果类种植面积最大,平均每户栽培番茄约1067.2 m2,且以日光温室栽培为主;不同种类蔬菜的投入与经济效益差异很大,番茄栽培平均投入3460元/667m2,平均收入22400元/667m2,叶菜类种植面积最小。蔬菜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农资成本高,风险比较大,病虫害严重,栽培蔬菜种类较少,盲目跟风现象严重。(2)杨凌示范区蔬菜品种选育和应用成就与问题:科研机构与企业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有很大差异。过去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共审定了78个新品种,西安金鹏种苗有限公司共审定约66个新品种。然而,前者推广比例仅占24.4%,而后者推广比例达42.4%,表明科研机构重审定,而企业更重应用。(3)对蔬菜种植建议:(1)政府应尽可能地在农资投入等方面给予农户政策范围内的财政补助,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投入,保护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2)加强系统的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提升农户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3)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减少农业生产中农民的高成本风险;(4)通过科技扶贫的方式,由农林高校种植相关的专家教授对口进行科技帮扶与技术指导,引导其科学种植管理;(5)通过对种植成果突出的种植户进行嘉奖,并邀请其给其他农户讲授种植经验教训,带领技术比较弱的农户共同发展。针对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建议:(1)成立有关机构,实现科研部门、种植研发销售单位与农户的有机衔接,实现科研成果快速推广应用;(2)政府部门加大对育种单位的支持力度,鼓励育种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加大科研攻关,选育更多蔬菜新品种;(3)扶持示范园区引进优质栽培品种,进行大面积的栽培示范与推广,引导农民认识与喜爱更多的蔬菜新品种;(4)加强对已有蔬菜品种的管理,及时进行普查与登记,掌握它的特性和抗病性,通过筛选,推广出高产优质的蔬菜新品种;(5)建立完善的品种监督机制,掌握品种发展态势,为蔬菜新品种选育创造良好环境,使育种者利益得以保障。本研究分析了杨凌示范区的蔬菜种植与品种选育及应用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为促进杨凌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杨燕茹[2](2018)在《中国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及其适度性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种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农作物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随着农作物种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外资加速布局我国种业市场,玉米种业已成为外资涉足最广泛的领域之一。玉米种业如果对外开放不足,就不利于发展壮大,如果开放过度,又可能会带来产业安全问题。所以,正确认识我国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现状和对外开放的适度性,以最大程度确保玉米种业和国家粮食安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及其适度性进行分析。首先,构建玉米种业对外开放与适度性的概念框架,分别界定了对外开放的承诺水平、实现水平、适度性以及相应评估指标。然后,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定性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玉米种业产生的影响。接着,通过梳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现状和外资进入中国玉米种业的主要进程,对玉米种业在发展和对外开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出总结。最后,依据构建的概念框架和相应评估指标,实证评估中国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对外开放的适度性。评估结果表明,在我国引进外资和贸易进口总体政策更加开放的背景下,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承诺水平较低,但近几年相关政策法规有更加开放的趋势。受制于总体上较低的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承诺水平,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结果即实现水平也较低,从变化趋势来看,诸多指标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适度性的评估结果表明,从静态看,目前中国玉米种业属于开放比较不足,从动态看,玉米种业总体向着开放比较适度的方向发展,民族玉米种业的竞争力在适度开放过程中得到提升。根据开放水平及适度性的评估结果,玉米种业未来仍然要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只有坚持适度开放才能确保产业安全。此外,要不断提升民族种业竞争力以应对外资挑战。据此,提出进一步提升民族玉米种业竞争力的建议: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玉米种子产业结构,加大对玉米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张连平,刘晓燕,郭慧杰,王平,张冬[3](2017)在《北京市南繁50年工作历程及成效(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南繁科研育种成效据不完全统计,50年来,北京市育成了小麦、玉米、番茄、瓜类等优良品种超过1 000个,其中80%以上的品种都经过了南繁选育或加代。很多优良品种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北京市南繁工作有效促进了全市主要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种子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在北京市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米袋子""菜篮子"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现代种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玉明,李良俊[4](2016)在《江苏省水生蔬菜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现状与发展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江苏省水生蔬菜的生产、新品种选育及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介绍了近5年来江苏省育成的主要水生蔬菜新品种及其生产推广情况;分析了育种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育种方法不多、种苗繁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栽培新技术推广难等问题。提出了科学谋划、引领产业发展;强化育种和栽培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提升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务实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生产管理水平;重视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建议。
杨珍珍[5](2016)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湖南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焦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提高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植物新品种保护是新兴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激励植物育种者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农业育种的热情,从而增强了农业育种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利于种子产业的发展。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发展迅速,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湖南是农业大省,种子强省,研究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湖南种业的影响,能一定程度上推进种子培育的创新,加强种子企业的发展,能一定程度上加快科研机构、企业与学校的通力合作,能一定程度上加强国内种业产业的发展,站住国内种子主战场,抗衡国外跨国种子企业,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分析归纳法。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下湖南种业发展概况,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湖南种业育种创新、种子企业的影响,湖南种业种植推广情况,以及湖南种业发展相关的植物新品种管理与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查找出植物新品种保护下湖南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植物新品种产权意识相对薄弱、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与分布构成不尽合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创新的联动机制不强、种业龙头企业相对较少、主要农作物种植推广的面积发展不平衡、植物新品种权纠纷审理相关政策相对薄弱。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促进湖南植物新品种保护与种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为从社会引导教育、普及教育与专业培训、植物新品种保护人员和队伍管理与培训三个方面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系统宣传和普及;简化申请程序,缩短授权时间,提高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和均衡性;构建联动机制,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加强植物新品种使用权转让管理;构建种子企业以高标准的种子生产基地、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和种子企业人才、智力及科研支持的“基地+中心+人才库”的发展体系;科学规划,加大财政与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管理体系,加大保障措施,完善法律法规等。
肖显超[6](2015)在《厦门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提出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足以说明了种子份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常年农业用种数量在125亿公斤左右,是成为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蔬菜常年用种量约4万多吨,而商品化率约为60%,标志着蔬菜种子市场有着更大的潜力。本文研究工作是对国内外种业发展历程的回顾、基本现状以及厦门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基本薄弱环节、特点、针对这些情况对厦门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新的对策和措施,面临的几个突出性的问题一是种子企业研发经费不足、人才少、能力弱;二是种子企业规模小、品种意识观念不强;三是新品种审(认)定难度大,种子产业园基地难形成;四是种子生产加工方面还不是很完善、种子售后服务理念不太规范等等,提出了发展思路及对策。谁控制了种子,谁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本文采取了案例分析法、观察法、思辨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形式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如下:确定了厦门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定位、目标和转型提升方向,筹划了厦门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布局,从战略性资源的高度首次提出将厦门打造成“海峡种业之城”,三农工作在我市始终关系全局,意义重大的战略性工作,而种业在各项农业农村工作中则居于基础性地位,发展对策是确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把握当前发展机遇目标,从提高种业人才素质、推进种企商业化育种、做好审(认)定品种保护工作、构建种子储备平台、做强做大厦门种子种苗企业、提高保障体系等战略手段出发,吸引一批境内外种业人才和国际龙头种子企业落户厦门,实施品牌战略创新成果,不断加快推进厦门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形成以厦门为中心、以海西为纵深、辐射国内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新格局,力争把厦门打造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海峡种业之城”。
张扬勇,方智远,刘泽洲,于海龙[7](2013)在《2013第三届“中国蔬菜种业发展论坛”专题(二) 中国蔬菜育成品种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在收集并整理19782012年全国审(认)定、登记、备案、国家鉴定的蔬菜品种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分析了各蔬菜作物以及各省份育成品种情况,并比较了大白菜、甘蓝、番茄、辣椒、黄瓜等5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育成品种情况,发现我国主要蔬菜作物均经历过34代的品种更新,针对当前蔬菜产业形势和育种现状提出了建议。据农业部统计,2011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达0.20亿hm2(2.95亿亩),总产量达6.79亿t,总产值1.26万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0%以上,且超过了粮食总产值。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劳动力就业和国际农产品贸易平衡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蔬菜产业的
林楠[8](2013)在《福建省蔬菜种子产业现状与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种子是农业生产无可取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的丰收、农民的增收以及社会的稳定。面对国内外蔬菜种业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扬长避短,不断做大做强,是福建省蔬菜种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我国种业发展趋势为依据,深入研究了福建省蔬菜种子产业的现状、发展优势,认真分析了福建省蔬菜种业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调查法搜集数据与观点,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指出了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文章以福建省多家典型的蔬菜种子企业为调查对象,针对目前福建省蔬菜种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福建省蔬菜种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更好的规划与发展福建省蔬菜种子产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政策决策参考。
邵长勇[9](2010)在《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种业市场竞争关系已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市场关联度明显增强。由于我国种子出口目前还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面临着那些具备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的国际跨国种业集团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同在。新阶段、新环境,对我国种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析国际市场种子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关系,用实证来检验中国种子出口规模和结构的贸易模式,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的组织策略和政策建议,弥补已有研究实践操作性不强的缺陷,用来指导中国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提高种子质量、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及时优化产品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匹配的基本模式,借助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学等理论根基,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的组织策略和政策建议。论文包括以下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研究的目的、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做出分析总结和评论判断;介绍本文研究的视角、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并阐述论文主要贡献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阐明了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概念,对贸易理论作了系统的回顾,提出了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设计依据,为后文详细分析我国种子出口贸易作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研究中国种子产业的基本特征。从经济学、产品经济学角度,通过对现阶段中国种子市场的总体特征,提出了我国种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对中国种业市场的市场特质、经济学特性进行了分析论述。第四部分着重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分析,为后续几章分析需求因素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提供研究基础。第五部分是研究世界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通过数据资料分析,考察了中国种子出口结构的变动与世界种子进口需求变动的关系。第六部分运用恒定市场模型,就世界种子进口需求的变动因素对中国种子出口规模与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不同的世界种子出口市场,就进口市场的规模、产品和市场分布结构、产品竞争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出了对中国种子出口影响不同因素和发展趋势。第七部分从中国种子国内需求的总体情况着手,详细分析了水稻、玉米等八类作物种子的国内需求规模变动与特征情况,运用时间序列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模型,就中国种子国内需求变动因素对中国种子出口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第八部分分析了我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以来,对种子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第九部分从国外种子进口需求规模和需求变动角度,分析和提出了改进和优化中国种子出口贸易格局的发展建议。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中国种子的出口总量和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动趋势与世界种子的进口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世界种子需求的变动对中国种子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2、从整个世界种子的进出口贸易市场来看,中国种子的出口贸易与主要出口国之间既存在的激烈竞争,又与主要进口市场的具有互补性和适应性。3、世界种子进口需求的扩大是带动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增长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中国种子的产品结构的调整,对中国种子的出口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中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种子产品较少,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性,必须狠抓核心产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方智远[10](2010)在《积极应对蔬菜生产及市场变化》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蔬菜遗传育种一直得到政府的重视,为提高蔬菜产量,改进品质,增强抗病抗逆性调节供应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2001年审定的蔬菜新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审定的蔬菜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种植和新品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研究方法 |
1.1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和面临问题 |
1.1.1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和面临问题 |
1.1.2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和面临问题 |
1.2 国内外蔬菜新品种选育和应用概况 |
1.2.1 我国蔬菜品种选育和应用概况 |
1.2.2 国外蔬菜品种选育和应用概况 |
1.3 杨凌示范区农业基础条件和发展概况 |
1.3.1 杨凌示范区农业基础条件 |
1.3.2 杨凌示范区农业发展状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1.4.1 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现状及问题 |
2.1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现状 |
2.1.1 蔬菜种植规模和方式 |
2.1.2 蔬菜种类的品种结构 |
2.2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存在的问题 |
2.3 小结 |
第三章 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新品种选育和应用 |
3.1 主要蔬菜品种选育情况 |
3.2 主要蔬菜品种应用情况 |
3.3 蔬菜品种选育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
3.4 小结 |
第四章 对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和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建议 |
4.1 对蔬菜种植的建议 |
4.2 对蔬菜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建议 |
4.3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品种与生产状况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2010-2018)选育新品种 |
附录3 西安金鹏种苗有限公司选育新品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国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及其适度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研究 |
1.2.2 关于产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测度研究 |
1.2.3 关于产业对外开放水平的适度性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玉米种业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种子产业链 |
2.1.2 玉米种业 |
2.2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的界定 |
2.2.1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承诺水平 |
2.2.2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实现水平 |
2.3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适度性界定 |
2.3.1 适度性的界定与评估指标 |
2.3.2 竞争力的界定与评估指标 |
3 开放对中国玉米种业的影响 |
3.1 积极影响 |
3.1.1 丰富种质资源 |
3.1.2 借鉴营销理念 |
3.1.3 完善市场定位 |
3.1.4 提升研发水平 |
3.1.5 产生竞争效应 |
3.2 消极影响 |
3.2.1 推高种子价格 |
3.2.2 挤占种子市场 |
3.2.3 威胁粮食安全 |
3.2.4 陷入模仿陷阱 |
4 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现状及对外开放情况 |
4.1 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
4.1.1 种子市场规模 |
4.1.2 品种推广状况 |
4.1.3 种业研发能力 |
4.1.4 知识产权保护 |
4.1.5 市场监管能力 |
4.2 外资进入中国玉米种业的基本情况 |
4.2.1 研发情况 |
4.2.2 投资情况 |
4.2.3 贸易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及其适度性评估 |
5.1 基于规则层面的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承诺水平 |
5.1.1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承诺水平:政策法规变迁 |
5.1.2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承诺水平评估结果总结 |
5.2 基于结果层面的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实现水平 |
5.2.1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实现水平 |
5.2.2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深度实现水平 |
5.2.3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实现水平评估结果总结 |
5.3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适度性分析 |
5.3.1 竞争力绩效评估 |
5.3.2 竞争力潜力评估 |
5.3.3 适度性评估结果 |
6 主要结论与启示 |
6.1 主要结论 |
6.1.1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与适度性概念框架的主要发现 |
6.1.2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与适度性实证评估的主要发现 |
6.2 主要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江苏省水生蔬菜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现状与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苏省水生蔬菜生产现状 |
2 江苏省水生蔬菜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现状 |
2.1 莲藕新品种 |
2.1.1 脆秀 |
2.1.2 脆佳 |
2.2 水芹新品种 |
2.2.1 伏芹1号 |
2.2.2 秋芹1号 |
2.2.3 春晖 |
2.2.4 苏芹杂5号 |
2.3 慈姑新品种 |
2.3.1 紫金星 |
2.3.2 慈玉 |
2.4 芡实新品种 |
2.4.1 姑苏芡1号 |
2.4.2 姑苏芡2号 |
2.5 荸荠新品种 |
2.5.1 红宝石 |
2.5.2 红宝玉 |
3 江苏省水生蔬菜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
3.1 存在的问题 |
3.1.1 育种理论和技术研究有待进一步提升 |
3.1.2 新品种种子(种苗)繁育数量少 |
3.1.3 新品种配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难 |
3.2 发展思路 |
3.2.1 科学谋划,务实推进,引领江苏水生蔬菜产业的持续稳步发展 |
3.2.2 强化水生蔬菜新品种选育及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升水生蔬菜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
3.2.3 务实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全面提高水生蔬菜的生产管理水平 |
3.2.4 重视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益 |
(5)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湖南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的介绍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植物新品种的概念 |
2.1.2 植物新品种的特征 |
2.1.3 种子产业概念 |
2.1.4 种子产业化概念 |
2.2 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公约 |
2.2.1 UPOV公约对植物品种权的保护 |
2.2.2 TRIPS协议与植物品种权的保护 |
2.3 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 |
2.4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 |
2.4.1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设 |
2.4.2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概况 |
第3章 植物新品种保护下湖南种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湖南种业发展概况 |
3.2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湖南种业育种创新的影响 |
3.2.1 湖南与我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与授权数量比较分析 |
3.2.2 湖南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申请的分布情况 |
3.2.3 湖南种业自主创新情况分析 |
3.3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种子企业的影响——以隆平高科为例 |
3.3.1 隆平高科基本概况 |
3.3.2 隆平高科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分析 |
3.3.3 隆平高科主要种子产业体系情况 |
3.3.4 隆平高科种子科技创新成果情况 |
3.4 植物新品种保护前后湖南种业种植推广的情况 |
3.4.1 湖南各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
3.4.2 湖南各地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
3.4.3 湖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情况 |
3.4.4 湖南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构成情况 |
3.4.5 湖南主要农作物产量情况 |
3.4.6 湖南粮食作物产量情况 |
3.4.7 湖南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情况 |
3.5 湖南种业发展相关的植物新品种管理与政策分析 |
3.5.1 湖南种业发展的管理情况 |
3.5.2 湖南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情况 |
第4章 植物新品种保护下湖南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湖南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植物新品种产权意识相对薄弱 |
4.1.2 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与分布构成不尽合理 |
4.1.3 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创新的联动机制不强 |
4.1.4 种业龙头企业相对较少 |
4.1.5 主要农作物种植推广的面积发展不平衡 |
4.1.6 植物新品种权纠纷审理相关政策相对薄弱 |
4.2 湖南种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4.2.1 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和仅重视育种科技成果 |
4.2.2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定位和发展目标不够高远 |
4.2.3 科研单位、高等农业院校与企业的选育成果转移机制不健全 |
4.2.4 种子企业科技人才、智力与科研支持综合能力不平衡 |
4.2.5 政策扶持的导向性决定种植推广面积的不平衡 |
4.2.6 植物新品种相关法律法规配套不完善及执法不严 |
第5章 促进湖南植物新品种保护与种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
5.1 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系统宣传和普及 |
5.2 简化申请程序,缩短授权时间,提高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和均衡性 |
5.3 构建联动机制,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加强植物新品种使用权转让管理 |
5.4 构建种子企业“基地+中心+人才库”的发展体系 |
5.5 科学规划,加大财政与政策扶持力度 |
5.6 健全管理体系,加大保障措施,完善法律法规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厦门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国外种业发展历程 |
2.1 美国种业发展史 |
2.2 国外种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
2.2.1 重视种子质量生产环节 |
2.2.2 重视品种开发研究 |
2.2.3 重视种子质量管理体系 |
3 国内种业发展历程 |
3.1 基本现状 |
3.2 行政许可现状 |
3.3 重视种子法律法规 |
3.4 种子市场规模 |
3.5 种子市值排名 |
3.6 种子市场容量情况 |
3.7 种业企业利润 |
3.7.1 种子企业销售量对比 |
3.7.2 种子企业利润对比 |
3.7.3 种子企业销售额情况 |
3.8 种子企业人员结构的变化 |
3.9 种子企业科研现状 |
3.10 品种审(认)定与品种保护 |
3.11 骨干种子企业发展情况 |
3.12 中国种业精神 |
4 厦门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 |
4.1 基本概况 |
4.2 种子管理机构现状 |
4.3 厦门市种子企业发展现状 |
4.3.1 种子企业基本情况 |
4.3.2 打造本地特色品牌 |
4.3.3 对外交流优势明显 |
4.3.4 科技助推现代农作物种业 |
4.3.5 发挥种企中坚力量 |
4.4 厦门市现代农作物种业的薄弱环节 |
4.4.1 种子企业品种研发经费少、能力弱 |
4.4.2 种业产业园区征迁难 |
4.4.3 育、繁、推一体化经营水平低 |
4.4.4 品牌意识观念不强 |
4.4.5 种业人才和技术人员队伍弱化 |
4.4.6 行业管理难度加大 |
4.4.7 新品种审(认)定与品种保护的区别 |
4.4.8 种子生产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
4.4.9 售后服务经营理念不规范 |
5 厦门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对策 |
5.1 指导思想 |
5.2 发展机遇与目标 |
5.3 基本原则 |
5.3.1 坚持科技创新 |
5.3.2 加强交流合作 |
5.3.3 坚持统筹发展 |
5.4 发展对策 |
5.4.1 做强做大蔬菜种子种苗企业 |
5.4.2 提升现代农作物种业人才素质 |
5.4.3 做好市场质量监督管理 |
5.4.4 推进农作物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 |
5.4.5 严格做好品种审(认)定及保护工作 |
5.4.6 加强种业合作交流 |
5.4.7 构建完善种子储备制度平台 |
5.4.8 强化种子协会服务功能 |
5.4.9 提高种业保障体系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2013第三届“中国蔬菜种业发展论坛”专题(二) 中国蔬菜育成品种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
2 中国蔬菜育成品种概况 |
2.1 1959~2012年育成品种总体情况 |
2.2 审定、认定、登记(或备案)、国家鉴定的蔬菜品种情况 |
2.3 通过审定的蔬菜品种情况 |
3 主要蔬菜作物育成品种概况 |
4 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 |
5 体会和建议 |
5.1 需加强一些在蔬菜生产中地位日益重要但不受重视的作物育种 |
5.2 不仅要重视品种数量,更要注重品种质量和后期推广 |
5.3 进一步健全品种审定或登记制度 |
5.4 科研单位要多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
(8)福建省蔬菜种子产业现状与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分析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种子产业概念与特征 |
2.1 种子产业概念 |
2.2 种子产业的特征 |
2.3 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三章 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3.1 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 中国蔬菜品种选育 |
3.3 中国蔬菜种子的生产优势 |
第四章 福建省蔬菜种子产业现状分析 |
4.1 福建省气候条件 |
4.2 福建省蔬菜种植面积与产量 |
4.3 福建省蔬菜种子产业面临的机遇 |
4.4 福建省蔬菜种子产业的政策环境 |
4.5 福建省主要蔬菜品种与主推技术 |
4.6 福建省引进国外蔬菜良种市场份额情况 |
4.7 福建省蔬菜种子企业调查与分析 |
4.8 福建省蔬菜种子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五章 福建省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对策 |
5.1 产业建设方面 |
5.2 市场营销方面 |
5.3 政策支持方面 |
5.4 质量监督检测方面 |
5.5 科技创新方面 |
5.6 其他方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外种子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 |
1.3.2 种子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1.3.3 种子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3.4 种子出口结构相关研究 |
1.3.5 国内种子消费需求的相关研究 |
1.3.6 贸易壁垒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相关研究 |
1.3.7 国内外应用CMS模型分析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3.8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价 |
1.4 种子出口贸易国内外发展动态 |
1.4.1 国外发展动态 |
1.4.2 国内发展动态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数据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范围 |
1.6.2 数据说明 |
1.6.3 技术路线 |
1.7 拟解决的问题 |
1.8 研究的主要创新 |
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基于需求角度的贸易理论 |
2.2 需求影响贸易发展及其结构变动的机理 |
2.2.1 需求的概念 |
2.2.2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
2.2.3 需求模式的贸易效应 |
2.2.4 需求模式与贸易结构的关系 |
2.3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设计依据 |
2.3.1 研究视角的选择依据 |
2.3.2 研究途径的选择依据 |
2.3.3 实证方法选用依据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种子产业的特征 |
3.1 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3.1.1 国有种子公司 |
3.1.2 民营种子企业 |
3.1.3 育种科研单位 |
3.1.4 跨国种子企业 |
3.1.5 小结 |
3.2 中国种子产业的市场特质 |
3.2.1 市场结构二重性 |
3.2.2 种子需求价格弹性 |
3.2.3 行业进出门槛 |
3.2.4 消费主体购买行为 |
3.3 中国种子产业的经济学特征 |
3.3.1 中国种子产业交易费用特征 |
3.3.2 中国种子产业需求特征 |
3.3.3 中国种子产业供给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规模与结构特征 |
4.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状况 |
4.1.1 我国种子出口贸易概况 |
4.1.2 我国种子出口前景 |
4.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特征 |
4.2.1 产品结构特征 |
4.2.2 市场结构特征 |
4.3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种子出口量少,出口国家与地区狭窄 |
4.3.2 种子出口技术贸易壁垒增强 |
4.3.3 国家对种子技术及产品出口的限制增强 |
4.3.4 种子质量较差,品种不优 |
4.3.5 缺乏出口核心种子企业 |
4.3.6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
4.4 本章小结 |
5 世界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
5.1 世界种子进口需求变动规律 |
5.1.1 世界种子需求特征及其结构变动 |
5.1.2 世界种子进口需求特征 |
5.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变动关系 |
5.2.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规模关系 |
5.2.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结构关系 |
5.3 主要进口市场的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关系 |
5.3.1 日本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
5.3.2 美国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
5.3.3 欧盟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
5.3.4 东盟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
5.3.5 巴基斯坦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
5.3.6 孟加拉国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
5.4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种业市场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关系 |
5.4.1 中国种子的出口贸易与主要出口国家的竞争性 |
5.4.2 中国种子的出口与主要出口国家的互补性 |
5.5 本章小结 |
6 世界进口需求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检验 |
6.1 世界种子进口需求影响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变动的实证检验 |
6.1.1 数据说明 |
6.1.2 模型分解结果分析与评价 |
6.2 主要结论 |
7 中国种子国内需求变动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影响 |
7.1 中国种子国内需求总体情况 |
7.1.1 中国水稻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1.2 中国玉米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1.3 中国小麦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1.4 中国花生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1.5 中国豆类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1.6 中国油菜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1.7 中国棉花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1.8 中国蔬菜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
7.2 影响中国种子国内需求的主要因素 |
7.2.1 效益低是影响种子需求的最大制约因素 |
7.2.2 种子商品化率低 |
7.2.3 种子跨区自由销售仍有壁垒 |
7.2.4 种子质量意识淡薄,品种不优 |
7.3 中国种子国内需求与种子出口贸易关系协整 |
7.3.1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
7.3.2 种子出口总量与国内总需求的协整关系及因果关系 |
7.3.3 实证结果分析及评价 |
7.4 本章小结 |
8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影响 |
8.1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国内种子市场的影响 |
8.1.1 对种子可获性的影响 |
8.1.2 对种子市场结构的影响 |
8.2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种子出口的影响 |
8.2.1 进出口总量波动分析 |
8.2.2 分品种分析 |
8.3 本章小结 |
9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
9.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优化 |
9.1.1 依据世界进口规模变动的种子出口结构选择 |
9.1.2 依据竞争力变动的出口产品结构选择 |
9.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市场结构优化 |
9.2.1 依据进口需求规模的出口目标市场选择 |
9.2.2 依据竞争力的出口目标市场选择 |
9.3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区域贸易结构优化 |
9.3.1 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分析 |
9.3.2 区域贸易市场战略调整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论及研究展望 |
10.1 几点建议 |
10.1.1 农业先进国家种子出口的成功经验 |
10.1.2 发展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对策思考 |
10.2 主要结论 |
10.2.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规模显着扩大,但存在结构问题 |
10.2.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 |
10.2.3 世界进口需求变动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显着 |
10.2.4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不显着 |
10.3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研究成果 |
(10)积极应对蔬菜生产及市场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蔬菜生产和市场的变化 |
设施蔬菜栽培面积持续增加 |
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
蔬菜重点区域布局日益优化 |
蔬菜市场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
蔬菜加工业迅速发展 |
我国蔬菜育种及种业发展现状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蔬菜种子产业面临的挑战 |
对策及建议 |
四、2001年审定的蔬菜新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种植和新品种应用[D]. 冯雪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2]中国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及其适度性研究[D]. 杨燕茹.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3]北京市南繁50年工作历程及成效(下)[J]. 张连平,刘晓燕,郭慧杰,王平,张冬. 种子世界, 2017(02)
- [4]江苏省水生蔬菜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现状与发展思路[J]. 张玉明,李良俊.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8)
- [5]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湖南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杨珍珍.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6]厦门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 肖显超.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3)
- [7]2013第三届“中国蔬菜种业发展论坛”专题(二) 中国蔬菜育成品种概况[J]. 张扬勇,方智远,刘泽洲,于海龙. 中国蔬菜, 2013(23)
- [8]福建省蔬菜种子产业现状与发展的研究[D]. 林楠.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9]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D]. 邵长勇.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10]积极应对蔬菜生产及市场变化[J]. 方智远. 中国农村科技,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