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在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华从,洪海龙,陈秋月,竺宁,赵红叶[1](2021)在《制药工程专业“递进式”课程思政思考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结合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积累的课程思政经验,在专业课程授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凝练出制药工程专业"递进式"课程思政实施基本思路。"递进式"课程思政是根据专业教育中知识点传授、课程学习、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环节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通过教学设计在各环节融入思想政治元素,递进式开展知识思想政治、课程思政、专业思想政治和职业思想政治,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认同感、课程认同感、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各环节思想政治教育逐步递进、协同进行,显性思想政治与隐性思想政治相结合,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申秀丽,闻永举[2](2020)在《多种教学法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的应用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较强,以GMP为基本原则,核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而GMP条款多而乏味。笔者在多年教学基础上,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教学现状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革新本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师永清[3](2020)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西北民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为例》文中认为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构建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以工程学、化学、药学、生物技术和管理法规为主线的理论教学课程群和以培养面向生产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课程群.
程绎南,李文明,那日松[4](2020)在《农林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分析与建议》文中提出分析了《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建议开设课程,比较了化工医药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与标准建议课程设置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农林类院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及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类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在体现办学特色的同时应加强工程类课程开设的建议,以体现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工程特征,拓展人才的就业渠道和深造空间。
胡盛,张珩,冯驸,周红艳,谭志伟,余爱农,史伯安,段正超[5](2019)在《地方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文中认为课程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推动本科教学改革的根本着力点,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位置。制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制药工程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在制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与工程设计、生产组织、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立足于武陵山区特色药用资源,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主要讨论了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形成了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主线的具有武陵山区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效果明显,具有较强的推广和示范作用。
郭磊磊,郭心灵,杨俊杰[6](2019)在《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积极进行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模式,从明确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多层次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改革,为我国应用型本科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借鉴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教育质量。
刘哲鹏,梁会敏[7](2018)在《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分析当今制药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针对我国目前的髙校制药专业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本科教学改革方案,为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张磊[8](2017)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演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着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的多重挑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识别这些挑战并开发相应的专业设置治理体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是与专业层次结构相关的教育系统功能表达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两分法”和现行专业目录的框架下,两个教育层次的规模对等发展和二者总体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规模使得二者的并行发展呈现出一种双螺旋的运行模式。应用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范式分析发现,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专业层次适配是教育系统双螺旋专业发展模式中的结构要求,这种双螺旋的效率是实现教育系统特定功能的系统动力。通过构建和运算以专业关系为基础的各类关系矩阵,并结合系统耦合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对接和层次适配处于较为初级的自发为序的状态,表现在专业对接强度分布不均、专业层次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都有待提高等方面,这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因而,实现两个专业层次在专业结构上的良性互动以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演进并实现预期的教育功能是微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校际专业交往是中观层面关系到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和院校之间的专业资源配置问题。应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可以以矩阵形式构建并表达高校之间基于共同举办的专业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使用结构洞分析方法对这些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存在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现象。由于内生冲突的存在,院校无法在提升校际专业交往效率的同时提升交往资源的集中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力,因而陷入两难决策的困境中。面对影响校际专业关系强度的技术性因素、学科与专业的隔离效应因素、学校发展历史性因素以及教育主体对校际专业关系功能和作用认识的主观因素等原因,开展校际专业关系网络治理以提升校际专业交往资源配置效率和院校专业交往能力是中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就业为主要关系的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问题是宏观层面社会、教育与人的协同发展问题。在“社会—教育—人”的系统交互和社会与教育“母系统—子系统”的关系模式中,使用耦合分析方法和供需均衡分析方法对教育系统就业供需的专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专业供需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系统的专业供需处于整体上的供不应求状态,而在社会系统中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专业的供需又处于较大程度上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产生了“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它是教育系统专业设置的自发独立性与社会系统行业对专业需求的天然不均衡性二者冲突的系统表现,而这种冲突的解释和解决也必然需要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中进行。因此,调整专业与行业的供需关系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并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协同即成为宏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通过以上全局性的系统分析发现和识别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目前存在“微观上专业层次适配处于自发为序的状态”“中观上存在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宏观上存在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三个现象,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以设立不同的治理目标并开发相应的治理工具以及配套安排等治理要素。使用链理论对这些治理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可以发展出一个使各治理要素在横向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协调,在纵向层次上相互衔接和配套,在时间上保持延续和动态演进的三维治理链,该治理链体系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在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地区治理方面构建机制框架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
王旭辉[9](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周志旭,乐意,刘力,黄筑艳[10](2017)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课程系统化教学的探讨》文中提出制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适应药品质量要求的不断变化。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应掌握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具有系统思维和系统化管理的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医药企业的发展趋势。《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正是这样一门让学生掌握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相关技术和方法的课程。本文总结了长期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参考教材选用等的看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在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在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制药工程专业“递进式”课程思政思考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递进式”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基本思路 |
(一)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和“递进式”课程思政的提出 |
(二)“递进式”课程思政实施基本思路 |
三、疫情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开展“递进式”课程思政尝试与实践 |
(一)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相结合,开展知识思政 |
(二)将专业课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开展课程思政 |
(三)将专业教育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开展专业思政 |
(四)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开展职业思政 |
四、“递进式”课程思政实施过程经验与反思 |
五、结语 |
(2)多种教学法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应用传统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
1.1 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学生对理论内容缺乏兴趣 |
1.2 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
2 课程教学改革新举措 |
2.1 项目课堂教学法 |
2.2 案例教学法 |
2.3 实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进行体验式教学 |
2.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2.5 构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网络教学平台 |
3 结 语 |
(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西北民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
2 课程体系设置 |
2.1 理论课程 |
2.2 实践课程 |
2.3 教学课程进度 |
2.4 修读要求 |
3 构建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
3.1 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构建 |
3.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4 小结 |
(4)农林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分析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制药工程标准课程设置分析 |
2 农林类制药工程专业课程分析 |
3 农林类制药工程课程优化建议 |
3.1 工程类课程的重要性 |
3.2 医药、兽药、农药制药原理及工程的一致性 |
3.3 工程类课程开设偏少的弊端 |
3.4 农林类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优化建议 |
(5)地方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及特色 |
2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
3 制药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
4 制药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
5 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 |
(6)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OBE概述 |
2 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
2.1 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脱轨 |
2.2 培养过程缺乏实践性与创新性 |
2.3 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合理 |
3 OBE教育模式在应用型本科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 |
3.1 明确应用型本科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3.2 基于OBE理念反向构建课程体系 |
3.3 基于OBE理念改进实践教学体系 |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教学能力 |
3.5构建多层次的考核评价体系 |
4 结语 |
(7)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制药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
3“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内容探讨 |
4“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 |
5 结束语 |
(8)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
1.2.1 研究对象 |
1.2.2 核心概念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对于专业设置的认知差异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国内研究 |
1.3.4 研究评述 |
第2章 专业关系的研究范畴与分析方法 |
2.1 专业关系的分类及其量化 |
2.1.1 专业关系系统分类 |
2.1.2 专业关系的主体范畴、数据与标识 |
2.1.3 专业关系赋值规则及量化框架 |
2.2 专业与院校之间举办关系的量化考察 |
2.2.1 本科院校与本科专业的举办关系 |
2.2.2 举办高职专业的院校与高职专业的举办关系 |
2.3 基本理论与方法 |
2.3.1 基本理论 |
2.3.2 分析方法和工具 |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3章 微观分析:专业层次适配与教育系统发展 |
3.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与专业对接 |
3.1.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 |
3.1.2 专业对接的含义与内容 |
3.1.3 本科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对接关系 |
3.1.4 院校与专业的对接关系 |
3.2 专业层次相互关系的社会系统论 |
3.2.1 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论 |
3.2.2 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解释 |
3.2.3 专业对接之于教育社会系统的意义 |
3.3 适应—整合: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 |
3.3.1 专业对接与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关系 |
3.3.2 专业对接的基本单位与组织结构 |
3.3.3 专业对接关系的强度 |
3.3.4 专业对接强度的地区状态 |
3.4 整合—潜在模式维持:专业层次适配是双螺旋模式的结构要求 |
3.4.1 专业层次与双螺旋模式的社会系统关系 |
3.4.2 专业对接的双螺旋模式结构分析 |
3.4.3 双螺旋专业对接链的长度与层次适配 |
3.5 潜在模式维持—目标达成:双螺旋效率是教育功能实现的系统动力. |
3.5.1 专业层次双螺旋模式与教育功能实现的社会系统关系 |
3.5.2 专业对接指数 |
3.5.3 专业结构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 |
3.5.4 专业对接的耦合度分析 |
3.5.5 专业对接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
3.5.6 双螺旋模式的系统效率 |
3.6 小结与讨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特征及治理的原则、分类方法与空间 |
3.6.1 治理起点:地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性特征 |
3.6.2 专业层次适配地区特征的成因 |
3.6.3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空间 |
3.6.4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原则 |
3.6.5 专业层次适配的分类治理方法 |
第4章 中观分析:校际专业交往与院校专业发展 |
4.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 |
4.1.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的含义与特性 |
4.1.2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关系的内容 |
4.1.3 校际专业交往构建了校际专业关系存在形式的可能性空间 |
4.1.4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交往关系的强度 |
4.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是校际专业关系的社会存在表达形式 |
4.2.1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定义 |
4.2.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属性 |
4.2.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性及其意义 |
4.2.4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
4.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与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3.1 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3.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形成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机制 |
4.3.3 结构洞: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测量 |
4.4 地区院校专业交往能力的分类实证分析 |
4.4.1 类型一:举办高职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2 类型二:举办本科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3 类型三:全局专业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4 类型四:基于专业对接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4.5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比较分析 |
4.5 小结与讨论: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引致的院校专业发展治理需求 |
4.5.1 治理起点: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 |
4.5.2 治理难题:影响校际专业关系网络调整和演化的因素追溯 |
4.5.3 治理目标:提升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
4.5.4 治理工具 |
4.5.5 治理能力涵养 |
第5章 宏观分析:专业就业协调与社会事业发展 |
5.1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
5.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论 |
5.1.2 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冲突 |
5.1.3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 |
5.2 地区性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
5.2.1 研究方法设计 |
5.2.2 本科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
5.2.3 高职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
5.2.4 “需求导向”与“学科导向”的专业供需耦合差异 |
5.2.5 教育系统专业供需协调的“低水平发展陷阱” |
5.3 地区性就业供需行业结构耦合分析 |
5.3.1 研究方法设计 |
5.3.2 各行业的本科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
5.3.3 各行业的高职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
5.3.4 各行业的全局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
5.3.5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地区特征共性 |
5.3.6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层次和行业特性 |
5.4 小结与讨论:教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治理 |
5.4.1 治理起点: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 |
5.4.2 专业供需平衡的动力机制 |
5.4.3 治理目标:教育、社会与人的协同发展 |
5.4.4 治理思路 |
5.4.5 治理工具 |
第6章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及行动路径 |
6.1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原则 |
6.2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目标 |
6.3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工具 |
6.4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配套 |
6.5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与运行 |
6.5.1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概念 |
6.5.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 |
6.5.3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运行 |
第7章 结语 |
7.1 主要的发现与结论 |
7.1.1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分析的三个发现 |
7.1.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行动路径总结 |
7.2 创新与贡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T地区高等院校名单、标识及举办的专业数量 |
附录B: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部分) |
附录C:能与高职专业目录对接的本科专业名单 |
附录D:能与本科专业目录对接的高职专业名单 |
附录E:T地区举办的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对接院校数量关系 |
附录F:T地区本科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
附录G:T地区高职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
1.2 问题提出 |
1.3 文献回顾 |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
1.3.5 文献简评 |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
1.6.1 研究方法 |
1.6.2 变量说明 |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4.3 事实评估小结 |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
6.2.3 改进的思路 |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
后记 |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
(10)《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课程系统化教学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目标 |
2 课程内容设计 |
2.1 基本概念介绍 |
2.2 质量管理理念及质量管理工具介绍 |
2.3 子系统介绍 |
2.4 综合运用训练 |
3 教材及参考资料的选用 |
4 小结 |
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在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制药工程专业“递进式”课程思政思考与实践[J]. 周华从,洪海龙,陈秋月,竺宁,赵红叶. 教育教学论坛, 2021(36)
- [2]多种教学法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的应用探析[J]. 申秀丽,闻永举. 广州化工, 2020(24)
- [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西北民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 师永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4]农林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分析与建议[J]. 程绎南,李文明,那日松. 药学教育, 2020(01)
- [5]地方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胡盛,张珩,冯驸,周红艳,谭志伟,余爱农,史伯安,段正超. 药学教育, 2019(05)
- [6]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郭磊磊,郭心灵,杨俊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17)
- [7]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 刘哲鹏,梁会敏. 广东化工, 2018(16)
- [8]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D]. 张磊. 天津大学, 2017(01)
- [9]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 [10]《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课程系统化教学的探讨[J]. 周志旭,乐意,刘力,黄筑艳. 广东化工, 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