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丰三东铜(金)矿周边金银及金银多金属矿找矿新成果总结

鄂东丰三东铜(金)矿周边金银及金银多金属矿找矿新成果总结

一、鄂东封三洞铜(金)矿床周边外围金银及金银多金属矿找矿新成果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陈天迪,屈亚灿[1](2021)在《香炉山钨矿外围张天罗矿段矿体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张天罗矿段是香炉山特大型白钨矿床外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白钨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品位及形态等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矿体主要以充填交代为主,次受层间破碎带控制。含矿物质来源于高湖主岩体,地层、岩浆岩和构造是制约张天罗矿段矿体分布形态的重要因素。

杜后发[2](2021)在《江西金鸡窝叠加改造型铜矿特征和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九瑞矿集区地处扬子板块北缘,大别造山带以南,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该矿集区赋存于石炭纪地层中层状矿体的成因仍存诸多争议,是否存在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作用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选择位于矿集区东南端发育层控矽卡岩型矿体和层状含铜黄铁矿矿体的金鸡窝铜矿床,进行矿区地质学、岩体地质学、矿床地质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系统研究,重点探讨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元素赋存状态、同位素组成特征、成矿地质过程、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并建立成矿模式。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1)金鸡窝花岗闪长斑岩具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的同熔型(Ⅰ型)花岗岩类岩石特点,成岩年龄为144±1Ma,属于燕山早期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εHf(t)值为-4.09~-8.61,两阶段模式年龄(TCDM)为1.46~1.68Ga(均值为1.57Ga),与壳源岩石(>1.6Ga)重熔作用有关。(2)层状含铜黄铁矿矿体的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其次为胶状黄铁矿、闪锌矿、白铁矿等,占总量的65%~85%。据黄铁矿显微组构特征,可以分为同生沉积期的黄铁矿(PyⅠ)、变质期的黄铁矿(PyⅡ)、矽卡岩-热液期的黄铁矿(矽卡岩晚期阶段(PyⅢ)和热液阶段(PyⅣ))四种类型。黄铁矿(PyⅠ)可以进一步分为胶状黄铁矿(PyⅠ-1)和纹层状黄铁矿(PyⅠ-2)两种。(3)PyⅠ-1和PyⅠ-2有相同矿化作用的元素组合和较低的Co/Ni(<0.001~0.72),但PyⅠ-1与PyⅠ-2相比,富集Bi、Cu、Pb、Zn、Ag、Au、Mn等微量元素,可能反映了其形成于早期深部含金属硫化物的热液与海水混合快速沉淀阶段。PyⅡ富含Co、Ni、As,Co/Ni为0.03~6.19。PyⅢ和PyⅣ黄铁矿的Co、Ni含量及Co/Ni(1.07~29)变化较大,与矽卡岩-热液型黄铁矿特征相似;PyⅢ与PyⅣ相比,相对富集Co和Se,亏损As、Cu、Pb、Zn、Ag、Au。(4)PyⅠ-1中Cu、Pb、Zn赋存在黄铁矿晶格中,如Cu++Au3+(?)2Fe2+置换方式存在;其它类型黄铁矿中这些元素通常是细分散机械混入物。PyⅡ、PyⅢ、PyⅣ黄铁矿富集Co和Ni,两者显着正相关,以等价替代Co2+(?)Fe2+、Ni2+(?)Fe2+进入黄铁矿晶格中;Au在黄铁矿中以固溶体Au+的形式存在。(5)黄铁矿相对衍射强度高的晶面为(311)和(200),衍射峰尖锐且各特征衍射峰半高宽(FWHM)小,其晶胞参数a=5.4012~5.4365(?),空间群为Pa-3(205),Vol=157.56~160.68(?)3,其平均值分别为a=5.4243(?)、Vol=159.56(?)3,明显高于其理论值(5.4175(?)、159.01(?)),可能归因于Co、Ni、As、Cu+、Au+等微量元素类质同象进入黄铁矿晶格。PyⅠ→PyⅣ、PyⅢ→PyⅡ的拉曼谱峰Eg、Ag、Tg(3)的散射强度(I)和半高宽(FWHM)逐渐降低,与其形成温度逐渐升高有关。(6)矿区有两类硫同位素组成,一类是层状矿体黄铁矿δ34S值介于-0.3‰~+4.6‰,其中胶状黄铁矿(PyⅠ-1)和纹层状黄铁矿(PyⅠ-2)δ34S峰值与热变质期(PyⅡ)和矽卡岩-热液期(PyⅢ和PyⅣ)黄铁矿δ34S峰值具有明显差别,暗示本区硫可能存在两种硫源;另一类是围岩中黄铁矿δ34S值为-39.1‰~-45.1‰,说明此类硫是海水硫酸盐通过细菌还原作用所致。(7)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相对稳定,数据相对集中,μ值介于9.21~9.47之间,均值为9.39,K值变化范围为3.49~3.85,均值为3.74,含放射性铅少,为深源铅,具有壳幔混源特征。(8)江西金鸡窝铜矿床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晚古生代海底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作用。胶状黄铁矿可能形成于晚古生代海底热水沉积期,富集成矿元素,起着矿源层作用;而由于燕山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造成矿石组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其自身带来大量的含矿热液形成金属矿物和沿碳酸盐岩地层顺层交代形成层控矽卡岩型矿体。

郭俊[3](2019)在《湖北鸡笼山铜金矿床特征及控矿因素》文中研究指明鸡笼山铜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铜、铁、金等多金属成矿带典型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矿床受岩浆岩、围岩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属中低温热液叠加成因,矿化作用类型较多,成矿期较长,呈现多期次交替叠加成因的特征。矿体主要呈带状分布,赋予鸡笼山岩体与三叠系大冶组碳酸盐岩石的接触带及其附近,形状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大。矿种具工业价值的有:铜、钼、铁、铅、锌、锰以及金、银等。

李鹏志,安永福,刘延年,吴继兵,王泽华,杨三元[4](2018)在《矽卡岩型金矿床定位预测的地质方法》文中指出矽卡岩型金矿床定位预测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地质方法,主要流程为:在野外中-大比例尺专项地质填图、岩体成矿专属性评价、深部矿产地质调查等基础上,开展室内成矿条件分析、控矿构造解析;进而按成矿理论、成矿系统、成矿规律、成矿模式以及综合信息预测模型进行定位预测。应用地质预测方法及初步总结提出的"成矿系统+异常"的综合信息定位预测模型进行矽卡岩型金矿床定位预测,圈定了若干地区的找矿靶区,并在新疆天山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

韩颖霄[5](2017)在《鄂东南丰山矿田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和金、银、碲、铋赋存状态研究》文中提出丰山矿田位于鄂东南九瑞矿集区西部,为典型的燕山期花岗岩与下三叠统大冶组碳酸盐岩接触交代形成的铜金矿田,发育多个大中型矽卡岩金铜矿床和赋存于沉积岩中金矿床。本文以丰山矿田鸡笼山矽卡岩金铜矿床、丰山矽卡岩铜金矿床、竹林塘金矿床和曹家山金矿床为例,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研究方法,总结了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查明了金、银、碲和铋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富集规律,确定了区内赋存于沉积岩中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同时结合课题组SIMS锆石U-Pb测年和硫同位素研究,归纳分析了该类型低温金矿床与区内矽卡岩铜金矿床之间存在成因联系的证据,主要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鸡笼山矽卡岩金铜矿床金矿物包括银金矿和自然金,主要以包裹金、裂隙金等显微可见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铜矿、黄铁矿和黝铜矿中。丰山矽卡岩铜金矿床金矿物以银金矿为主,以包裹金赋存于黄铜矿和斑铜矿中。鸡笼山矿床和丰山矿床在石英-硫化物阶段均发育大量的含碲、铋的硫化物,暗示碲、铋在金的运移、富集和沉淀具有重要意义。(2)竹林塘金矿床和曹家山金矿床中金以显微金矿物赋存于矿石中,包括碲金银矿和一些碲-金矿物等。竹林塘矿床中金矿物赋存于绢云母-石英-黄铁矿的矿物集合体中;曹家山矿床中金矿物赋存于含锰方解石,与铅、铜硫化物共生。根据矿物组合、金的赋存状态、赋矿围岩等特征确定了竹林塘金矿床和曹家山金矿床属于远接触带浸染型金矿床。(3)归纳总结了丰山矿田中矽卡岩铜金矿床与远接触带浸染型金矿床存在成因联系的证据,认为这两种类型的矿床属于同一成矿系统,并建立了矿床组合模型。

崔春鹏[6](2017)在《长江中下游早期矿冶遗址考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地文博单位的协助下,2013年至2015年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对长江中下游早期矿冶遗址进行了系统考察。考察发现长江中下游存在着数量较多的早期青铜冶金遗址及采矿遗址。遗址的主体年代为西周,上限可能达到夏商之际,下限为春秋。各区域遗址上常见有夹砂红褐陶、印纹硬陶等共性特征的文化遗物,但文化内涵仍显现出本地特色。考察还发现,皖西南、皖南的冶金遗址大部分位于台墩之上,鄂东南、赣西北则岗地型偏多。但各区域冶金遗址均偏好“背山面水”、“向阳而居”以及选择能够通行水流的右侧。带有土垣、环壕的聚落可能与矿冶生产的防御有关,并依此从生产组织视角对矿冶遗址进行了初步分群。本研究还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架构了由炉渣揭示早期青铜冶金技术的考古科学方法,以期为长江中下游早期青铜冶金遗物的鉴别提供科学指导。研究发现,与鄂东南、赣西北、皖西南以锡为主要合金元素不同,皖南中西段存在以锡和砷为主要合金元素的两种体系。此外,鄂东南、皖南中西段还发现锑青铜的生产。考察研究对于理解赣北做为长江中下游锡料产地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长江中下游各区域越靠近赣北,青铜生产中锡信号越强烈,远离赣北的铜陵砷青铜渣比例明显增高。而且赣北的冶金考古背景较好,安徽、湖北地质报道中也都没有锡矿,暗示出锡的来源最可能是赣北,砷的来源在当地。长江水系在资源均衡方面应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长江中下游早期青铜冶金、青铜器铸造活动没有像商周中原地区那样实现了冶铸工序的分离以及严格垄断在高等级聚落内,中小型聚落甚至可以铸造青铜礼容器,青铜的生产与使用方面均保持着独立的本地特色,未能在当地发挥出如同中原一样的社会作用。这种青铜产业格局文化背景应属于中原体系之外的冶金生产。长江中下游早期矿冶遗址的田野考察与实验室工作对于长江流域早期文明史和社会复杂化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材料。

刀艳[7](2016)在《云南祥云宝兴厂Cu、Mo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成因》文中指出宝兴厂铜钼多金属矿床是金沙江-红河新生代斑岩成矿带中的重要矿区之一,矿区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不同类型富碱斑岩。本文对宝兴厂矿区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及岩浆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成岩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用宏观地质体穿切关系与微观精确定年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新厘定研究区岩浆侵位序列为正长斑岩(Ⅰ阶段)→斑状花岗岩+煌斑岩(Ⅱ阶段)→花岗斑岩+煌斑岩(Ⅲ阶段)→碱长花岗斑岩(Ⅳ阶段),证实矿区喜马拉雅斑岩体是同期多阶段岩浆脉动式活动的产物。其中,第Ⅱ阶段和第Ⅲ阶段为岩浆主要侵位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基性岩浆活动。(2)对已有可靠成岩年龄数据及本次新获得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确认矿区喜马拉雅期岩体形成年龄于38-33Ma之间,处在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带的岩浆活动高峰期(45~30 Ma)范围内,但略滞后于其北段岩浆活动高峰期。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时空分布分析显示,沿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从北段的玉龙→中段北衙、宝兴厂→南段铜厂等,岩浆活动年龄和成矿年龄逐渐变新,反映青藏高原深部物质流动有向高原东南部迁移的趋势。(3)矿区喜马拉雅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由早阶段至晚阶段具有由中酸性→酸性,并向碱度增强和逐渐富钾方向演化的特点。其中,由早阶段岩体至晚阶段岩体,Si02含量具有逐渐增高的趋势,A1203、CaO、Fe203、MgO和P205的含量有逐渐变低的趋势,分异指数(DI)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固结指数(SI)有逐步降低的趋势。暗色包体和煌斑岩的Si02含量在42.53%-54.98%之间,Si02、MgO、K20和全碱(K2O+Na2O)含量由早阶段煌斑岩+暗色包体→晚阶段煌斑岩依次升高,而A1203含量则依次降低。固结指数由暗色包体→早阶段煌斑岩→晚阶段煌斑岩逐渐增高,分异指数则相反且集中在40~50之间,暗示本区铁镁质岩浆岩结晶分异作用不强。其中,暗色包体和早阶段煌斑岩特征值相似或相近,揭示它们之间密切的演化关系。(4)不同阶段花岗质岩体、暗色包体和煌斑岩具相似的微量稀土元素特征:V、Co、Cu和Zn等过渡族元素轻微富集,Cr和Ni相对亏损,过渡族元素蛛网图均呈大致相同的“W”型,明显富集Rb、Ba、U、Th、Sr和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以及Nb、Ta(或“TNT”)异常亏损的特点。总体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存在微弱δEu负异常的特点,其中花岗质岩体和晚阶段煌斑岩∑REE较低,暗色包体和早阶段煌斑岩∑REE较高。(5)煌斑岩、暗色包体及花岗质岩体具有相近的Sr、Nd、Hf同位素的组成:总体具有高Sr、低Nd的特征,但暗色包体和煌斑岩εNd(t)高于寄主花岗质岩体,显示幔源组分较高,具有向Ⅱ型富集地幔端元演化的趋势;寄主花岗质岩体的εHf(t)全部为正值,暗色包体和煌斑岩的εHf(t)均为负值,岩体高Hf和低Nd的特征,指示难熔的古老岩石圈地幔与俯冲的地壳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矿区岩体Pb同位素组成具造山带铅特点,成因与壳-幔混合的岩浆作用有关;花岗质岩体的锆石的结晶标型揭示岩体在低温、偏碱环境下形成,且为以壳源为主的壳-幔混合成因,具有富水、富碱的特征,是利于成矿的岩浆系统;锆石总稀土含量很高,具有LREE强烈亏损、HREE富集的左倾配分型式,明显的正Ce异常,中等到弱的负Eu异常;锆石Hf同位素具有非常好的相似性,εHf(t)值散布于正值和负值(大部分为正值)之间,指示它们经历了比较显着的壳幔岩浆混合过程。因此,源区有显着的相关性又有区别,源区均具有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富集地幔的特点,其中铁镁质岩浆主要起源于大陆岩石圈地幔,而花岗质岩浆源区主要起源于壳幔混合区。(6)宝兴厂矿区富碱侵入体形成于后碰撞的板内环境,构造-岩浆活动经历了以挤压向伸展转换过渡为主的减压升温过程,非常有利于发生基性到中酸性的岩浆演化以及大规模的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矿区复式岩体经历源区部分熔融、壳幔混合以及结晶分异作用:花岗质侵入体和晚阶段煌斑岩为富集地幔源区相对高部分熔融(分别为15%和10%)的结果,暗色包体和早阶段煌斑岩为富集地幔源区低部分熔融(-3%)的产物;花岗质岩体地壳混染程度相对较高,煌斑岩混染程度相对较低;从花岗质侵入体→暗色包体→早阶段煌斑岩→晚阶段煌斑岩结晶分异程度依次升高;壳幔混合比例在0.44~0.60之间,主要集中在0.5附近。(7)矿区经历了地壳缩短加厚、软流圈上涌底侵、部分熔融和混合作用→热流升高、地壳减薄、壳幔混合的深部动力学作用过程,岩浆活动过程中产生流动分异和差异性上升,并沿红河断裂与程海断裂交汇处的局部引张区发生脉动式侵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据此,本文建立了陆内走滑动力学环境下岩浆脉动式侵位模型。模型指出:第1阶段岩浆岩的源区深度较大,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较高,酸性组分和结晶分异程度较低,形成正长斑岩墙:第Ⅱ-Ⅲ阶段的岩浆的源区深度变浅,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较低但规模大,有大量下地壳花岗质组分参与,酸性组分和结晶分异程度较高,依次形成与成矿有关的斑状花岗岩主岩体和含古老地壳基底物质的花岗斑岩岩枝(脉);第Ⅳ阶段岩浆的源区深度与第Ⅱ-Ⅲ阶段相似,但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最低,岩浆熔融规模小,分异程度高,仅形成岩墙状-脉状碱长花岗斑岩。岩浆主侵位阶段,还伴随有源区深度更大的小规模铁镁质岩浆侵入,形成矿区两阶段煌斑岩脉。

巩小栋[8](2015)在《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田成矿流体演化及成因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田位于长江中下游Cu–Au–Mo–Fe斑岩-矽卡岩成矿带的南缘,南岭W–Sn多金属成矿带的北部,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矿田,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钨矿区。前人主要对南岭地区钨矿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对在长江中下游南缘如大湖塘等钨矿的研究成果还很少,许多工作如成矿流体演化和矿床成因等内容仍未开展,影响了该区域的找矿勘查工作。有鉴于此,本文在充分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等手段开展综合研究,旨在理清大湖塘矿田成矿流体演化和成因机制等科学问题,以期为矿田和区域下一步找矿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如下认识和成果:(1)矿田石门寺矿床和狮尾洞矿床是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背景下的产物,隐爆作用发生的规模大小可能是造成二者在资源储量上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2)似伟晶岩是燕山期岩浆岩晚期结晶分异的产物,在其石英中发育的熔体包裹体主要成分含Si、Al、Na、K、Ca等元素以及W、Sn等成矿元素,暗示成矿流体来自于岩浆的分异,似伟晶岩可近似代表成矿流体演化的起点;(3)不同成矿阶段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绝大多数为富液相两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与南岭地区石英脉型和云英岩型钨矿研究结果相似。流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与阳储岭等斑岩型钨矿流体组分有着较大的相似性。流体与熔体的不混溶、自然冷却以及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可能是导致矿田金属矿物大规模沉淀的关键因素;(4)矿田的形成与长江中下游地区145Ma左右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锆石Hf同位素、矿石Pb同位素和辉钼矿Re含量等特征显示强烈的区域壳幔相互作用使得矿田在成岩成矿物质来源方面混入了较多的幔源组分而有别于南岭地区以壳源为主少量幔源组分的典型钨矿床,这也很可能是造成矿田钨和铜大规模共生的原因;(5)本文厘定燕山期花岗斑岩为矿田钨(铜钼)矿化的成矿地质体;而在矿田深部有寻找铌钽矿的潜力,白云母花岗岩可能为其成矿地质体。

王世伟,周涛发,袁峰,范裕,俞沧海,葛岭虹,石诚,池月余[9](2014)在《安徽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成岩序列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溪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典型的斑岩型铜金矿床,位于庐枞盆地北外缘、郯庐断裂内,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确定对该矿床成因研究及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采集沙溪矿床与成矿有关的主要岩浆岩样品(粗斑闪长玢岩、黑云母石英闪长玢岩、中斑石英闪长玢岩、细斑石英闪长玢岩和闪长玢岩)和与黄铜矿密切共生的辉钼矿,分别利用Cameca、LA-ICP-MS U-Pb和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获得矿床内主要岩浆岩的成岩年龄(130.60±0.97Ma、129.30±1.00Ma、127.10±1.50Ma、129.46±0.97Ma和126.7±2.1Ma)以及成矿年龄(130.0±1.0Ma),并重新厘定了沙溪岩体从早到晚岩浆的侵位序列。通过区域对比,提出长江中下游存在两阶段斑岩型铜金矿化,沙溪矿床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第二阶段形成的斑岩型矿床,沙溪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既不同于庐枞盆地,也不同于断隆区第一阶段的斑岩矿床,而是受郯庐断裂和长江断裂动力学演化联合作用的产物。

魏世昆,胡清乐,金尚刚,魏克涛[10](2013)在《鄂东南地区广义矽卡岩矿床的成因与深部找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义矽卡岩矿床是指与矽卡岩有成因联系的矿浆贯入型、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斑岩—矽卡岩型、层控—矽卡岩型、气成热液型等矿床类型组成的矿床亚系列。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源,与地幔隆起有关的深源成矿流体在"开合"率控制下,在深部与岩浆混熔或出熔,至浅部或熔离—贯入或接触交代或热液交代、充填成矿。这类矿床在时间上有不同成矿作用的叠加性,在空间上具有分带性,在成矿空间尺度上较传统狭义矽卡岩大为拓宽,在矿床类型上也不再拘束于接触交代型矿床。以铜录山—鸡冠咀矿田深部找矿为例进行介绍,并预测该区矿床深部及外围深部有较大找矿潜力。

二、鄂东封三洞铜(金)矿床周边外围金银及金银多金属矿找矿新成果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鄂东封三洞铜(金)矿床周边外围金银及金银多金属矿找矿新成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2)江西金鸡窝叠加改造型铜矿特征和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岩体
    2.5 矿产
第三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3.1 样品处理
        3.1.1 岩(矿)石薄片和粉末样品制备
        3.1.2 锆石挑选与制靶
    3.2 分析方法
        3.2.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2.2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3.2.3 多晶X-射线衍射分析
        3.2.4 原位激光拉曼谱峰分析
        3.2.5 锆石U-Pb、Lu-Hf同位素分析
        3.2.6 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3.2.7 硫化物原位S-Pb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岩体地质地球化学
    4.1 岩体地质特征
    4.2 岩石学
    4.3 矿物学
        4.3.1 斜长石
        4.3.2 黑云母
        4.3.3 角闪石
    4.4 年代学
        4.4.1 锆石形态学特征
        4.4.2 LA-ICP-MS锆石U-Pb年龄
        4.4.3 锆石微量元素及氧逸度特征
        4.4.4 锆石Ti含量温度计
    4.5 地球化学
        4.5.1 主量元素
        4.5.2 微量元素
        4.5.3 稀土元素
    4.6 锆石Lu-Hf同位素
第五章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
    5.1 矿床地质
        5.1.1 矿体
        5.1.2 矿石
        5.1.3 围岩蚀变
        5.1.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5.2 矿物学
        5.2.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2.2 硫化物矿物学特征
        5.2.3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统计特征
        5.2.4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
        5.2.5 黄铁矿晶体结构特征
        5.2.6 黄铁矿拉曼光谱特征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1 原位硫同位素
        5.3.2 原位铅同位素
第六章 矿床成因探讨
    6.1 成岩成矿时代
    6.2 成矿地质条件
        6.2.1 地层
        6.2.2 构造
        6.2.3 岩浆岩
    6.3 成矿物质来源
        6.3.1 硫的来源
        6.3.2 铅的来源
        6.3.3 铜的来源
    6.4 黄铁矿成因
    6.5 成矿过程
        6.5.1 成矿机制
        6.5.2 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4)矽卡岩型金矿床定位预测的地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矿床定位预测的地质方法
    2.1 野外地质方法
    2.2 室内综合研究方法
        2.2.1 地质分析
        2.2.2 地质预测
3 认识与结论

(5)鄂东南丰山矿田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和金、银、碲、铋赋存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侵入岩
    2.4 区域矿产
3 矽卡岩金铜矿床地质特征
    3.1 鸡笼山矽卡岩金铜矿床
    3.2 丰山矽卡岩铜金矿床
4 赋存于沉积岩中金矿床地质特征
    4.1 竹林塘金矿床
    4.2 曹家山金矿床
5 金、银、碲、铋赋存状态研究
    5.1 矽卡岩金铜矿床
    5.2 赋存于沉积岩中金矿床
6 丰山矿田金铜矿床成矿机制
    6.1 赋存于沉积岩中金矿床的成因类型
    6.2 成岩年龄
    6.3 硫同位素
    6.4 成矿作用分析
7 结论
    7.1 取得的主要认识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长江中下游早期矿冶遗址考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由炉渣探索早期青铜冶金技术的考古科学方法
        2.1.1 早期红铜渣研究进展与动态
        2.1.2 早期砷系青铜渣研究进展与动态
        2.1.3 早期锡系青铜渣研究进展与动态
        2.1.4 早期铅系青铜渣研究进展与动态
        2.1.5 早期锑青铜渣研究进展与动态
        2.1.6 常见早期青铜渣及其冶金技术
    2.2 长江中下游早期考古学文化及工作进展
        2.2.1 鄂东南
        2.2.2 赣西北
        2.2.3 皖西南
        2.2.4 皖南中西段
        2.2.5 小结
    2.3 长江中下游多金属矿产资源
    2.4 长江中下游早期矿冶遗址研究进展
    2.5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2.5.1 研究意义
        2.5.2 研究技术路线
        2.5.3 研究的创新性
3 长江中下游早期矿冶遗址田野工作概况
4 鄂东南-赣西北早期矿冶遗址田野工作及冶金遗物科学分析
    4.1 梁子湖流域
        4.1.1 大冶香炉山遗址
        4.1.2 大冶苦莲山遗址
        4.1.3 大冶叶家山遗址
        4.1.4 大冶张家墩遗址
        4.1.5 小结
    4.2 大冶湖流域
        4.2.1 大冶乌龟墩遗址
        4.2.2 大冶王公林遗址
        4.2.3 大冶木鱼墩遗址
        4.2.4 小结
    4.3 博阳河流域
        4.3.1 德安锡矿田
        4.3.2 德安思姑墩遗址
        4.3.3 共青城龟山遗址
        4.3.4 小结
    4.4 赤湖流域
        4.4.1 瑞昌檀树咀遗址
    4.5 赛湖流域
        4.5.1 九江神墩遗址
        4.5.2 瑞昌螺石口遗址
    4.6 本章小结
5 皖西南早期矿冶遗址田野工作及冶金遗物科学分析
    5.1 皖河流域
        5.1.1 怀宁月山采矿遗址
        5.1.2 怀宁老林嘴遗址
        5.1.3 怀宁金钩挂月遗址
        5.1.4 潜山天宁寨遗址
        5.1.5 小结
    5.2 大沙河流域
        5.2.1 潜山朱相屋遗址
        5.2.2 怀宁王家大墩遗址
        5.2.3 怀宁三元观遗址
        5.2.4 怀宁黄老屋遗址
        5.2.5 怀宁江古墩遗址
        5.2.6 怀宁城河遗址
        5.2.7 怀宁学墩遗址
        5.2.8 小结
    5.3 陈瑶湖流域
        5.3.1 枞阳汤家墩遗址
        5.3.2 枞阳牛形地遗址
        5.3.3 枞阳祖家墩遗址
        5.3.4 小结
    5.4 白荡湖流域
        5.4.1 枞阳陈家山遗址
        5.4.2 枞阳大印墩遗址
        5.4.3 枞阳龟山遗址
        5.4.4 枞阳神墩庄遗址
        5.4.5 枞阳余庄神墩遗址
        5.4.6 枞阳鞠隐神墩遗址
        5.4.7 小结
    5.5 本章小结
6 皖南中西段早期矿冶遗址田野工作及冶金遗物科学分析
    6.1 黄浒河流域
        6.1.1 南陵-铜陵大工山古矿区
        6.1.2 铜陵夏家墩遗址(发掘)
        6.1.3 铜陵神墩遗址
        6.1.4 铜陵竹园山遗址
        6.1.5 铜陵大墩子遗址
        6.1.6 小结
    6.2 顺安河流域
        6.2.1 铜陵凤凰山古矿区
        6.2.2 铜陵木鱼山遗址
        6.2.3 铜陵沙包墩遗址
        6.2.4 铜陵磨形山遗址
        6.2.5 铜陵大孤墩遗址
        6.2.6 铜陵小孤墩遗址
        6.2.7 小结
    6.3 漳河流域
        6.3.1 南陵牯牛山城址
        6.3.2 南陵象山小脚园遗址
        6.3.3 南陵苍溪吴家墩遗址
        6.3.4 小结
    6.4 九华河流域
        6.4.1 青阳庙前十字街遗址
    6.5 清溪河流域
        6.5.1 贵池七星墩遗址
        6.5.2 贵池船形山遗址
    6.6 本章小结
7 讨论
    7.1 时代与文化面貌
    7.2 地理特征
    7.3 青铜冶金
        7.3.1 锡青铜冶金
        7.3.2 铅青铜冶金
        7.3.3 砷青铜冶金
        7.3.4 小结
    7.4 矿料产地
        7.4.1 铜多金属矿料
        7.4.2 锡料
        7.4.3 砷料
    7.5 早期青铜渣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综合观察
    7.6 矿冶、防御与分群
        7.6.1 矿冶生产与防御性聚落
        7.6.2 矿冶遗址的分群
    7.7 矿冶与社会
        7.7.1 矿冶生活—以皖南中西段为例
        7.7.2 族群探索
        7.7.3 早期青铜产业格局
8 结语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长江中下游早期青铜冶金相关遗址自然地理简况
附录B 本文所引鄂东南、赣西北、铜陵、宁镇地区铅同位素比值数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云南祥云宝兴厂Cu、Mo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浆演化研究的历程
        1.2.2 主要新进展
        1.2.3 岩浆多阶段演化模式研究
        1.2.4 方法和手段
    1.3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岩浆演化研究现状
    1.4 宝兴厂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研究现状
        1.4.1 花岗质岩浆岩研究现状
        1.4.2 铁镁质岩浆岩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
    1.6 论文的创新性
    1.7 研究内容及方法
        1.7.1 本文研究内容
        1.7.2 测试方法
        1.7.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5 研究工作概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性深大断裂
        2.1.3 金沙江—红河喜马拉雅期斑岩带
        2.1.4 遥感线环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重力异常
        2.2.2 区域航磁异常
        2.2.3 壳幔结构
    2.3 矿区地层岩性
    2.4 矿区构造
        2.4.1 褶皱
        2.4.2 断裂
    2.5 岩浆岩类型及其分布
        2.5.1 花岗质岩浆岩
        2.5.2 铁镁质岩浆岩
    2.6 主要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
第三章 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体岩石学特征及岩浆演化序列
    3.1 矿区岩浆岩类型及其特征
        3.1.1 花岗质岩浆岩
        3.1.2 铁镁质岩浆岩
    3.2 岩体侵位序列的宏观地质证据
    3.3 岩体年代学研究
        3.3.1 正长斑岩年龄
        3.3.2 斑状花岗岩年龄
        3.3.3 花岗斑岩年龄
        3.3.4 碱长花岗斑岩年龄
        3.3.5 煌斑岩及暗色包体年龄
    3.4 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与红河断裂带岩浆作用关系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演化
    4.1 花岗质岩石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
    4.2 花岗质岩石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微量元素组成
        4.2.2 稀土元素组成
    4.3 煌斑岩及暗色包体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
        4.3.2 稀土元素特征
        4.3.3 微量元素特征
    4.4 全岩Sr-Nd-Hf-Pb同位素及变化
        4.4.1 全岩Sr-Nd-Hf同位素
        4.4.2 Pb同位素组成
    4.5 锆石群型特征
        4.5.1 锆石基本形态
        4.5.2 锆石标型特征
        4.5.3 锆石标型演化势
        4.5.4 锆石标型地质意义
    4.6 锆石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特征
        4.6.1 锆石微量元素组成
        4.6.2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4.6.3 锆石Hf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五章 成岩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5.1 成岩构造环境
        5.1.1 花岗质岩体构造环境
        5.1.2 煌斑岩和暗色包体的构造环境判别
    5.2 花岗质岩体和铁镁质岩体的成因
        5.2.1 花岗质侵入体的成因
        5.2.2 铁镁质暗色包体的成因信息
    5.3 煌斑岩成因机制
    5.4 岩浆源区特征
    5.5 岩浆演化
        5.5.1 部分熔融
        5.5.2 结晶分异
        5.5.3 壳幔混合作用
第六章 富碱侵入体侵位机制及成因模型
    6.1 岩浆起源深度
    6.2 富碱岩浆形成机制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6.3 岩浆侵位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及模型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的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8)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田成矿流体演化及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钨多金属矿床分布及类型
        1.1.2 钨多金属矿床研究进展
    1.2 大湖塘钨多金属矿田研究现状
        1.2.1 矿田交通及自然地理
        1.2.2 矿田地质勘查开发史
        1.2.3 矿田科研进展及存在问题
    1.3 技术路线及完成工作量
    1.4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演化史
    2.5 区域矿产概况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石门寺矿床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体特征
        3.1.5 矿物特征
        3.1.6 围岩蚀变
    3.2 狮尾洞矿床地质特征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矿体特征
        3.2.5 矿物特征
        3.2.6 围岩蚀变
    3.3 南北区矿床差异
4 矿田岩浆岩特征
    4.1 岩浆岩岩相学特征
    4.2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2.1 石门寺矿床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2.2 狮尾洞矿床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2.3 似伟晶岩地球化学特征
    4.3 岩浆岩成因类型
    4.4 岩浆岩源区判别
    4.5 岩浆岩区域对比
5 包裹体特征研究
    5.1 熔体包裹体
        5.1.1 熔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2 熔体包裹体成分测试
        5.1.3 熔体包裹体指示意义
    5.2 流体包裹体
        5.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2 流体包裹体盐度及均一温度
        5.2.3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
        5.2.4 流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
6 成矿流体演化及矿田成因机制
    6.1 成矿流体演化机制
        6.1.1 成矿流体来源
        6.1.2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6.2 矿田成因机制
        6.2.1 成矿物质来源
        6.2.2 成岩成矿时代
        6.2.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6.2.4 钨铜的共生机制
        6.2.5 白钨矿富集机理
        6.2.6 矿田成因
7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7.1 成矿地质体
    7.2 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7.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7.4 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8 结论
    8.1 主要成果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安徽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成岩序列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矿区地质特征
    2. 1 地层
    2. 2 构造
    2. 3 岩浆岩
    2. 4 矿化蚀变
3 岩浆岩类型
    3. 1 粗斑闪长玢岩( 图3a,b)
    3. 2 中斑石英闪长玢岩
    3. 3 黑云母石英闪长玢岩
    3. 4 闪长玢岩
4 分析方法和测试结果
    4. 1 锆石Cameca U-Pb测年
        4. 1. 1 样品采样
        4. 1. 2 测试方法
        4. 1. 3 定年结果
    4. 2 辉钼矿Re-Os测年
5 讨论
    5. 1 成岩年代及岩石侵位序列
        5. 1. 1 成岩时代
        5. 1. 2 侵位序列
    5. 2 成矿年代
    5. 3 区域对比
6 结论

四、鄂东封三洞铜(金)矿床周边外围金银及金银多金属矿找矿新成果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香炉山钨矿外围张天罗矿段矿体特征分析[A]. 陈天迪,屈亚灿. 江西地学新进展2021-江西省地质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江西省地质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2]江西金鸡窝叠加改造型铜矿特征和成因[D]. 杜后发.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3]湖北鸡笼山铜金矿床特征及控矿因素[J]. 郭俊. 科技创新导报, 2019(06)
  • [4]矽卡岩型金矿床定位预测的地质方法[J]. 李鹏志,安永福,刘延年,吴继兵,王泽华,杨三元. 化工矿产地质, 2018(04)
  • [5]鄂东南丰山矿田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和金、银、碲、铋赋存状态研究[D]. 韩颖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 [6]长江中下游早期矿冶遗址考察研究[D]. 崔春鹏.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5)
  • [7]云南祥云宝兴厂Cu、Mo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成因[D]. 刀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1)
  • [8]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田成矿流体演化及成因机制研究[D]. 巩小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3)
  • [9]安徽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成岩序列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J]. 王世伟,周涛发,袁峰,范裕,俞沧海,葛岭虹,石诚,池月余. 岩石学报, 2014(04)
  • [10]鄂东南地区广义矽卡岩矿床的成因与深部找矿[J]. 魏世昆,胡清乐,金尚刚,魏克涛.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3(S1)

标签:;  ;  ;  ;  ;  

鄂东丰三东铜(金)矿周边金银及金银多金属矿找矿新成果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