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化内涵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苏彦霏[1](2021)在《风流文化对朝鲜族舞蹈作品创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艺学[2](2021)在《“石头画”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褚尧[3](2021)在《短视频的文化叙事分析 ——以李子柒系列短视频为例》文中认为
王彬[4](2021)在《公共空间的生成与变迁 ——以黄桷坪“交通茶馆”为例》文中指出
张婷[5](2021)在《十三行时期外销茶叶包装设计与现代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三行时期,我国茶叶在中西方的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时期外销茶叶在欧美等国家享有崇高的地位,茶叶贸易的繁荣为茶叶包装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十三行外销茶叶包装做工精良,极具时代特性,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了十三行时期外销茶叶包装的发展背景和脉络,深入分析了十三行时期外销茶叶包装设计的特点。并结合现代中高端茶叶包装现状和趋势,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进行现代应用实践,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首先,分析了十三行时期外销茶叶包装的发展状况。这一时期,开放的通商政策为茶叶包装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繁荣的商品贸易为茶叶包装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多纬度的文化互鉴为茶叶包装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扩大了设计的空间,带动了茶叶包装的发展。其次,分析和总结外销茶叶包装的设计特征。外销茶叶包装种类繁多,它在选材、做工、装饰、造型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中西文化交融下的产物,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洛可可风格的元素,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具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最后,对十三行时期茶叶包装进行现代应用阶段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对茶文化和中高端茶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借鉴十三行时期茶叶包装的成功经验,设计出一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人性化、可持续性和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礼盒茶叶包装。包装品牌以四海友茗为品牌名称,依据设计元素提炼、打散、重构应用的方式进行设计,从而更好地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现代中高档茶叶包装提供了新的设计方向。
陈纵[6](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陈茜[7](2019)在《跑步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现状与特征研究 ——以上海跑步者、私家奔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跑步是最基础的有氧运动,长期坚持跑步不仅可以改善人体血液粘稠度,激发机体动能,还能磨炼个人意志,培育坚忍不拔的优质品性。在追求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大健康理念盛行的当下,跑步作为人类传统和便捷的运动方式乘着时代的东风形成了一股社会热潮。社交媒体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宠儿,其应用范围也已经全方位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逐渐成为当代人们获取各类新闻信息的主流渠道,在扩大政治影响力、经济引导力、文化渗透力、体育凝聚力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驱动连锁效应。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过程截然不同,社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新的变化。跑步运动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后成为大众选择率最高的体育运动,大众对跑步运动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面对这类社会现象,有必要深入分析探讨社交媒体中跑步运动的传播现状、特征与问题,并对传播过程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这对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健康跑步,扩大跑步运动的影响力大有裨益。本文以“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为研究框架,以微信公众号上海跑步者和私家奔跑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爬虫技术、采用访谈法、内容分析等方法对微信公众号跑步运动的传播现状与特征进行研究。了解跑步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现状及内容特点,发现社交媒体下跑步运动传播的问题,分析原因,在理论上丰富跑步运动传播研究的新视角,在实践上为跑步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文章主体部分,笔者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和反馈三个角度分析跑步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现状。从推文主题、推文来源、推文报道属性、报道差异和公众号后台数据层面对两个跑步微信公众号的样本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两个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的侧重点完全不同,上海跑步者以马拉松为主的跑赛为重心,而私家奔跑以推送跑步知识技巧、宣传科普知识为主。笔者也从主题层面、内容层面、渠道层面和效果层面分析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传播的新要素,其中包括传受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精准协作性和创新互动性。其次,笔者总结归纳了跑步微信号传播过程中的困境与借鉴,发现上海跑步者与私家奔跑的传播主体定位清晰、致力为跑者服务,内容丰富多样、打造亲民风格,同时创新线下活动、强化与跑者互动。上海跑步者和私家奔跑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包括原创性缺失、内容生产同质化,脱离母媒、传播渠道各自为营和传播平台功能限制、反馈机制闭塞等问题。最后,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宣传跑步运动,鼓励大众健康跑步,跑步微信公众号需要定位清晰,积极求变,精准传播。同时,针对传统媒体微信传播的问题,需要借力母媒、创新内容,共性兼顾个性、实现渠道共享,传播者更加需要提高权责意识、灵活反馈用户评论。
高赛玉[8](2017)在《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辽宁不仅是满族的发祥地,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清朝的陪都。其目前保存完好的皇宫、皇陵、寺庙等诸多传统建筑均为清朝所建,反映了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而大木作作为传统建筑结构和构造中的最重要部分,对传统建筑的风格、样式等均有重要的影响,可作为辽宁现代建筑文化的提取要素,因此对大木作的特色挖掘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目前对整个辽宁大木作的研究却还处于初始阶段。本文在深入解析了辽宁大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确定了辽宁102座清代建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统计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多学科交叉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辽宁清代建筑的大木作从整体的结构体系到局部的构造做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中,整体构架侧重于大木作的结构体系,以受力情况为分类标准对辽宁清代的木结构进行分类,将单层木构架分为:替力梁架、半插梁梁架、空间架构梁架及特殊梁架;多层木构架建筑分为台上式梁架、层叠式梁架、通柱式梁架、混合式梁架;组合木构架建筑分为共同架构组合式梁架和独立架构组合式梁架,挖掘辽宁地区的木构架特点并尝试阐述古代木结构的发展演变及其在辽宁地区的具体体现。局部构造做法部分则是将辽宁地区的大木作构造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从屋架中的歇山、硬山、攒尖到重要部位斗栱再到驼峰角背等细部构造,总结各部位的构造特点、阐述其构造做法并对其谱系与源流进行分析,对比中原等地的大木作进而总结出辽宁大木作的地域性特色。最后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角度解析了在辽宁这样特定的区域内,大木作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从其融合了满族文化、中原文化、蒙藏文化等多因素的历史条件下,窥探了在大木作背后承载的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碰撞交融的历史背景。并为辽宁建筑史的后续研究做基础。
麦教猛[9](2017)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过去五年工作回顾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不忘初心、锐意进取的五年,是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
黄泽元[10](2016)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本届政府工作回顾五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化内涵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化内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5)十三行时期外销茶叶包装设计与现代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国内背景 |
1.1.2 国外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十三行时期外销茶叶包装发展概况 |
2.1 康雍乾时期(1685-1796 年)的外销茶叶包装发展背景 |
2.2 嘉庆道光时期(1796-1842 年)的外销茶叶包装发展背景 |
2.3 十三行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外销茶叶包装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十三行时期外销茶叶包装设计特征 |
3.1 多样的功能形态 |
3.2 巧夺天工的工艺 |
3.3 丰富多姿的造型 |
3.4 中西合璧的纹样 |
3.5 十三行时期外销茶叶包装设计元素提取 |
3.5.1 广彩的社会价值 |
3.5.2 漆器的文化价值 |
3.6 十三行外销茶叶包装设计元素应用于现代茶叶包装的可行性 |
3.6.1 广彩的社会价值 |
3.6.2 “漆器”的实用价值 |
3.6.3 “人物”装饰题材的文化价值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中高档茶叶包装现状与趋势 |
4.1 茶文化概述 |
4.2 现代中高档茶叶包装现状分析 |
4.3 现代中高档茶叶包装消费心理分析 |
4.4 现代中高档茶叶包装发展趋势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外销茶叶包装设计应用实践——以广东茶叶包装为例 |
5.1 中高档茶叶包装设计定位 |
5.1.1 产品定位 |
5.1.2 品牌定位 |
5.1.3 消费者定位 |
5.2 中高档茶叶包装设计创新与应用 |
5.2.1 茶叶包装造型设计 |
5.2.2 工艺材料 |
5.2.3 平面设计 |
5.2.4 整体效果 |
5.3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致谢 |
(6)“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缘起 |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
1.2 研究的对象 |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
1.2.2 更新、改造设计 |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理论研究 |
二、策略建构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外文专着 |
中文专着 |
学位论文 |
期刊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7)跑步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现状与特征研究 ——以上海跑步者、私家奔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社交媒体研究综述 |
2.2 微信公众号研究综述 |
2.3 跑步运动研究综述 |
2.4 综述小结 |
3 研究对象、内容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个案分析法 |
3.3.3 文本分析法 |
3.3.4 专家访谈法 |
3.3.5 对比研究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跑步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现状分析 |
4.1.1 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 |
4.1.2 跑步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现状 |
4.2 跑步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现状分析 |
4.2.1 跑步微信公众号的主体研究 |
4.2.2 跑步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研究 |
4.2.3 跑步微信公众号的反馈研究 |
4.3 跑步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征分析 |
4.3.1 主体层面,传受多元化 |
4.3.2 内容层面,形式多样化 |
4.3.3 渠道层面,精准协作性 |
4.3.4 效果层面,互动创新性 |
5 跑步微信公众号的困境与借鉴 |
5.1 跑步微信公众号发展的困境 |
5.1.1 原创性缺失,内容生产同质化 |
5.1.2 脱离母媒,传播渠道各自为营 |
5.1.3 平台功能限制,反馈机制闭塞 |
5.2 跑步微信公众号的借鉴 |
5.2.1 定位清晰,致力跑者服务 |
5.2.2 内容丰富,打造亲民风格 |
5.2.3 形式多样,强化跑者互动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强化信源把控,创新跑步内容 |
6.2.2 共性兼顾个性,实现渠道共享 |
6.2.3 灵活互动反馈,实现权责统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8)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大木作营造技术的重要性 |
1.1.2 辽宁现代建筑创作的地域性 |
1.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对象的判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
1.3.1 建筑史研究概述 |
1.3.2 大木作结构体系分类研究 |
1.3.3 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构造作法研究 |
1.3.4 创新点及重要性 |
1.4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理论框架 |
第二章 辽宁的地域环境特点与清代建筑概况 |
2.1 辽宁的地理资源环境 |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2.1.2 气候特征 |
2.1.3 资源特点 |
2.2 辽宁的社会文化环境 |
2.2.1 汉族人口的流入 |
2.2.2 满族政权统治下的辽宁 |
2.2.3 蒙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
2.3 辽宁清代建筑的营建 |
2.3.1 清代的工官制度及建造准则 |
2.3.2 盛京工部 |
2.4 辽宁现存清代建筑调查 |
第三章 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结构体系分析 |
3.1 单层木构建筑结构体系 |
3.1.1 替力梁架 |
3.1.2 半插梁梁架 |
3.1.3 空间架构梁架 |
3.1.4 特殊梁架 |
3.2 楼阁木构建筑结构体系 |
3.2.1 台上式梁架 |
3.2.2 层叠式梁架 |
3.2.3 通柱式梁架 |
3.2.4 混合式梁架 |
3.3 组合木构建筑结构体系 |
3.3.1 共同架构组合式梁架 |
3.3.2 独立架构组合式梁架 |
第四章 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构造特点分析 |
4.1 屋架的构造特点分析 |
4.1.1 屋架的形式与举架分析 |
4.1.2 硬山屋架的构造 |
4.1.3 歇山屋架的构造 |
4.1.4 攒尖屋架的构造 |
4.2 斗栱的构造特点分析 |
4.2.1 斗栱的种类及模数制度 |
4.2.2 平身科斗栱及其构造 |
4.2.3 柱头科斗栱及其构造 |
4.2.4 角科斗栱及其构造 |
4.2.5 斗栱构造的其他变通处理 |
4.3 其他细部构造特点分析 |
4.3.1 抱头梁及穿插枋 |
4.3.2 雀替 |
4.3.3 驼峰与角背 |
4.3.4 宝瓶 |
4.3.5 檩垫枋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 |
致谢 |
(9)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实现健康较快发展 |
过去五年,我们着力建设重大产业、重大平台,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
过去五年,我们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 |
过去五年,我们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体制机制释放新活力 |
过去五年,我们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聚力扶贫攻坚,城乡统筹发展迈上新台阶 |
过去五年,我们始终坚守生态底线、践行绿色发展,生态优势更加明显 |
过去五年,我们集中财力办好民生实事、发展社会事业,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
过去五年,我们切实加强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
今后五年展望和2017年工作意见 |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持经济健康较快发展 |
(二)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三)以提质增效为方向,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
(四)以平台建设为支撑,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
(五)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
(六)以城市组团发展为路径,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
(七)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八)以精准扶贫为重点,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九)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
(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切实抓好政府自身建设 |
附件:2017年十件民生实事 |
有关注释: |
(10)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
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 |
2017年工作重点 |
(一)强化项目带动,激活发展要素,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二)打造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主导产业质量效益 |
(三)加快落实“双创”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 |
(四)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强化规划建设管理,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发展条件,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
(六)加大民生保障投入,改善公共服务条件,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
(七)加快职能转变,严格依法行政,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化内涵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风流文化对朝鲜族舞蹈作品创作的影响研究[D]. 苏彦霏. 延边大学, 2021
- [2]“石头画”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D]. 王艺学.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3]短视频的文化叙事分析 ——以李子柒系列短视频为例[D]. 褚尧.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4]公共空间的生成与变迁 ——以黄桷坪“交通茶馆”为例[D]. 王彬. 四川美术学院, 2021
- [5]十三行时期外销茶叶包装设计与现代应用研究[D]. 张婷.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6]“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跑步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现状与特征研究 ——以上海跑步者、私家奔跑为例[D]. 陈茜.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8]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特点研究[D]. 高赛玉.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4)
- [9]政府工作报告[N]. 麦教猛. 惠州日报, 2017
- [10]政府工作报告[N]. 黄泽元. 张掖日报,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