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信息化的重新审视(论文文献综述)
李茵[1](2021)在《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以及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得大数据成为科技创新引领与决策支撑的重要战略资源,科学研究与实践正在完成“假设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巨大转变,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利用能够为社会发展、政府治理、国家安全等提供新的动能。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丰富和拓展大数据应用创新领域,推动管理升级,给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带来许多新的重要课题。其中面向健康服务供给侧的决策支持、决策引导和决策创新中的数据驱动、数据价值转换问题即是管理学、数据科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更是情报学应对大数据环境开展智慧型情报服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健康医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医院管理和医院管理者的观念都随之变化。数据驱动对医院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提升医疗管理决策质量的角度出发,构建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分析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并展开实证研究,为数据驱动决策领域的研究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对策及建议。基于此,通过界定“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医院管理评价”与“数据驱动决策”等相关概念,以回顾数据驱动决策、面向医疗健康领域的数据驱动决策、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以及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半结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法、结构方程法、统计分析法、机器学习法分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并构建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围绕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这一核心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在已有BASM模型研究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管理决策场景的特殊性,探索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运行机理,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以梳理驱动的路径,理清其中的内在逻辑。该模型由处理过程模型及支持过程模型两部分构成,旨在分别回答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中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数据本身如何转化并如何嵌入到医院管理决策过程中,二是医院中能够支持并且推动数据驱动决策的途径是什么。第四章采用扎根理论进行了面向医疗管理领域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识别研究,编码面向医院管理者的半结构化访谈资料,经过饱和度测试,最终识别出了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第五章在对影响因素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一步验证影响因素,探讨相关变量的权重和关系。阐述各个因素对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关系,验证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模型。第六章整合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支持医院管理决策全过程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探讨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模型的内在联系。第七章根据已构建的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进行基于DRGs分组的医疗服务能力评价和医生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实证研究,修正和完善已构建的模型。具体内容如下:(1)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基于现有的数据驱动决策机制模型,结合医院管理实践,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该模型由处理过程模型及支持过程模型两部分构成,处理过程模型包括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处理过程。决策处理过程既是数据处理过程的最后阶段,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展示与应用,又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数据,前推已有数据的老化和错误,补充和修正数据处理过程。而数据处理过程以决策处理过程中的阶段性需求为导向,能嵌入到决策处理过程的所有阶段,为决策处理的全流程服务。支持过程模型主要涉及两用户一技术。两用户包括数据分析人员和管理者,使能技术是创建和改进能够嵌入到操作系统的分析工具,这三个主体不能割裂独立,而可以互相转化并可能同时存在,共同对数据和决策进行处理,支持处理过程模型运转。(2)系统分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影响因素。对主观及客观上影响管理者数据驱动决策的因素进行整合和相关分析,确定四个核心影响因素范畴分别是医疗数据质量,信息技术,医院组织管理和管理者信息素养,构建了影响因素模型,发现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能受到管理者信息素养、医院组织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正向影响,其中管理者信息素养最强,其次是医院组织管理和信息技术;医院组织管理对医疗数据质量、管理者信息素养、决策目标均有影响,对医疗数据质量的影响要强于管理者信息素养;医疗数据质量能够对信息技术产生正向影响;信息技术对决策目标具有正向影响。(3)构建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将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模型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打造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将医院数据质量标准化管理贯穿于医院管理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升医务人员的信息技术、高效化管理增效医院组织三个方面分析模型的实现,提出模型优化建议。(4)基于DRGs的肺癌医疗服务绩效分析实证研究。模拟医院管理中运用DRGs分组工具解决绩效问题的真实场景,应用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优化DRGs分组,优化绩效管理。研究最终确定性别、年龄、入院途径、离院方式、住院次数、医保付费方式、是否手术、合并症严重情况八个因素为影响肺癌医疗服务费用的因素,构建了8个DRGs分组,其中合并症严重程度、是否手术、住院次数是决策树分组的分类结点变量。选用医疗服务能力的指标(DRGs总权重、CMI)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完成绩效评价工作,实现基于数据驱动决策的绩效管理。
黄培清[2](2021)在《高职公共英语信息化教学实施效果调查分析——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通过对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公共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分析,认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须在理念更新、设计优化、评价跟进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舒茜[3](2020)在《平台设计视角下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教师适应性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必然选择的一种模式。信息化教学是新技术、新革命对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是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信息时代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目前,我国信息化教学处于理论实践向提升应用不断迈进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加入到信息化教学行列,为促进农村学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手段。本研究旨在揭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适应性影响机制,从平台设计特征与参与程度加以分析。研究依托希沃等信息化教学平台,以刚普及信息化教学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深入课堂实践,通过观察、访谈及调查等方法,在理论基础和实际调研的支持下,从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特征、教师参与度和教师适应性三方面提出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基于数据回收整理,借助SPSS20.0、AMOS24.0和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究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特征、教师参与度和教师适应性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实证分析相关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验证假设与模型。研究表明: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特征和教师参与度对教师适应性有显着正向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36.3%,表明教师参与度在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特征与教师适应性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特征对教师适应性的中介效应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教师参与度来实现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关于提高农村信息化教学教师适应性的思考与建议。本研究的研究设计与研究成果,以期对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实施有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开发者的针对性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荣胜[4](2020)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经济社会格局,关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从整个全球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历程来看,信息技术进步不断激发新产业的形成,驱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看,各国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和升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引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快速信息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期,我国在5G、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进步中,能否紧扣信息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信息产业、非信息产业以及产业生态能否跟得上信息技术升级的步伐,能否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率,这一系列问题一直萦绕在笔者的脑海,而现有研究成果无法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激发了作者的研究兴趣,特以“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为题,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拟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这不仅对丰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指导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实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对信息技术、产业升级以及二者之间关系方面最新、重大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借鉴,接受启迪。二是在理论上,重新审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揭示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探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和传导机制;一方面从全球语言、文字、纸张、电报、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区块链、AI等信息载体技术和信道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中,归纳新兴产业的形成和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考察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与特点,将二者对比分析,揭示“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本质。三是在实证上,选取能够反映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产业升级及其经济效应的指标体系,构建熵值法权重模型(Entropy Weighting Method)、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 Model)等计量模型,采用中介效应逐步法(Causal Steps Approach)以及超效率DEA包络分析等分析方法,测度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验证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内、产业间和产业生态化升级,分析居民消费支出在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考察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运营效率以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四是揭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四个方面的结论。一是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稳步上升。本文通过构建“二步三级”指标体系,在熵权法赋予各项指标权重基础上合成了信息技术水平发展指数,并且该指数显示2001-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指数稳步上升。二是验证了信息技术水平对产业升级具有较显着影响。从60个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信息技术发展对产业升级有显着影响的实证结果有48个,其中具有正影响的43%,负影响的占37%,二者占所有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的80%。三是消费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有一定中介效应。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内升级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在60个模型中,人均消费支出在其中的48个模型中起到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占比80%,说明人均消费支出在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和产业生态化升级的大部分指标均起到一定的中介效应。这也验证了信息技术直接或者通过消费间接驱动产业升级的基本论点。四是总体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相对稳定。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在2002-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运营效率的均值为1.0239。按照模型效率判断标准,该经济效率值大于1,反映该期间全国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整体上有效率。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着眼信息技术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供给侧同时,把信息类和非信息类产品的需求侧也考虑在内,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中实现了供给侧和需求侧在分析上的有机结合。第二,重新审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揭示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探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和传导机制,从全球语言、文字、纸张、电报、电话、计算机、互联网、5G、区块链、AI等信息载体技术和信道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实践中,归纳新兴产业形成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结合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实践阶段,对比分析了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特点和本质。第三,本文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和经济效应相结合,不仅研究了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和产业生态化升级的促进作用,证明了消费在该作用过程中起部分或完全的中介作用,而且还发现了我国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却伴随着某些年份、某些省份、某个阶段缺乏经济效率的问题。这对学术界和实践领域深刻、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杨烈龙[5](2020)在《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讯速进入各行各业,信息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本世纪来,企业信息化,给企业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提高生产管理效率,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推动着企业管理流程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和企业管理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各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很多企业信息化的支持下,实现经营和管理质量的提升,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比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以10年左右的时间,取得了很多传统企业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成果,这体现出信息化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H教育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面向教育领域的工程企业成长为一家面向“产教融合”,专业教育解决方案输出为主的教育技术服务企业。公司通过对行业产业链进行分析,抽取行业主流技术,采用主流商用设备,将企业级应用转化为实用的工程案例库,并将其融入高校教学和实验实训之中。帮助高校进行通信、云计算、智能制造、新型能源、智能汽车等专业实验室系统集成、专业课程建设、并参与部分教学等服务。公司目前有员工1000余人,项目部100余个。伴随公司的成长,一些信息系统续建成投入使用,对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竞争力都有很大提升。但是在公司从实验室硬件集成起步的工程服务公司向教育技术服务转型服务型公司的这个过程中,大家越发感受曾经好用的信息系统越来越不顺手。这些系统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论文梳理了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相关概念、理论,认为企业信息化要取得成功,不仅仅是在电脑设备和网络设备上投资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开发几个应用系统让大家使用就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做好实施信息化的过程管理。就像盖大楼需要首先做好设计、打好地基,要抓好盖楼的过程一样,企业信息化首先是做好规划工作,做好企业架构、业务架构、IT架构的研究、规划和设计,然后才能进行信息化实施,在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和监控,使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符合设计、工作过程符合流程规范、验收投产符合质量标准。同时还要注意做好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工作,找出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新的优化改进工作,使得信息化作用和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论文结合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案例分析,介绍了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组织结构、信息化管理流程和现有信息系统使用情况,然后对H教育公司信息化系统进行了评价指标设计和指标评价,对H教育公司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指标分析,发现H教育公司信息化投资水平并不低,但是在投资方向有所偏差,几个信息系统的使用效果在当前来看也不是很出色,信息没有实现共享,关键业务还没有信息化,信息化人才流失问题也突出。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H教育公司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在企业架构、业务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架构、信息系统和人才培养上都有改进空间。同时针对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探讨适合H教育公司管理和发展实际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对策建议。由于企业运营模式各种各样,企业信息化的结果和效果也各有不同。为了保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还希望企业管理者首先重视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加强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注意标准、规范、规划和过程管理。信息化工作可以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但是都需要从自身企业实际出发进行适当调整,适合企业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张锦[6](2020)在《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社会2.0时代的到来,国家层面作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学界也就信息技术如何辅助课堂教学开展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并以教学论体系中的教学手段要素为切入点来研究、构建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机制。即在反思已有研究对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关系研究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技术等方法对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相关概念、内涵、特征及价值意蕴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教学论话语体系特点,采用半结构访谈法、课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一线课堂教学变革进行现实考察,得出了技术手段驱动着课堂教学变革的结论。接着又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了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构成要素、关键要素间的机理分析、要素组合方式、运行保障等。具体而言,主要囊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笔者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内涵、价值意蕴进行了深入阐释,并指出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主要表现出方向性、整体性、渐近与复杂相统一性、依附性等特征。第二,笔者探讨了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机制所涉及的教师:改进课堂行动、不断超越自我;学生:拓宽学习路径、实现深度学习;教学内容:促进难易转化、实现化难为易;技术手段:促使内容可视化、增强教学效果等四个关键要素,并对关键要素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进而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机制的要素组合方式。第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硬件设施建设与更新、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创新教学软件开发与相关制度建设等是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机制的运行保障,其中,硬件设施建设与更新是技术手段驱学变革的核心;创新教学软件开发是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动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关键;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是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保障。
王彩英[7](2020)在《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四川省M县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不同程度的融入到人类生活的各领域并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教育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信息化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就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教育信息化。目前,许多偏远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和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覆盖,但却存在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率较低、维修难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了解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四川省M县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收集了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资料,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后,提出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存在着教师信息化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各维度发展不均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突发问题不重视、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不熟悉、信息化教学评价和反馈功能运用不充分的问题。接着,笔者分别从教师、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对影响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因素进行了深度挖掘,得出结论:影响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自身意识和能力不足;(2)学校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和支持不够;(3)家长观念与乡村文化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推行。针对以上的问题描述和原因分析,笔者对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1)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与能力;(2)创建有利的校园环境与制度;(3)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社会环境与文化。
刘凯月[8](2020)在《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深层次改革。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要素,是教师发展必备的专业能力,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颁布,以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推动教师信息化发展开创新局面。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着眼于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状况,分析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探索提升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路径。本研究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参考已有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研究的文献资料,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明确了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分析维度——信息素养、教学融合和学习发展。在此基础上,咨询一线教师、相关专家,构建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开发设计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问卷及访谈提纲,并且采用极端组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等对问卷进行探索和验证,确定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小学教师所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整体比较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小学教师在意识态度、信息责任、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和交流协作方面信息化水平较高,但在基础技能、评价诊断、自我反思和研究创新方面能力不足,其中基础技能和研究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结合访谈一线任课教师,从多个角度了解当前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发现隐藏的问题,总结归纳出影响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基于此再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策,从教师主体、学校环境和社会力量三方面来提升,教师主体策略包括强化信息化教学理念、重视教学实践的参与、深化研究创新意识;学校环境策略包括发挥领导者的作用、完善信息化环境建设、发挥优秀教师示范作用、改革教师培养模式;社会力量策略包括完善国家政策制度保障、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推动社会多方力量支持。
史晓凡[9](2020)在《家长参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教学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近些年的研究不断深入。采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在家庭学习中也可以运用信息化的学习手段,这就突出了家长在家庭辅导中的重要地位。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家长参与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此来达到家校共育的良好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前期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以及与部分基层教师的探讨,确定了包含家庭基本信息、家长对信息化教学认识、家长促进信息化教学的行为和学校信息化教学与家长的联系这四个维度的调查问卷。通过SPSS24.0数据分析软件对回收的样本进行统计描述、差异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了解家长参与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并得出影响家长参与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因素包括家长的个人因素、家长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以及学校信息化教学与家长的联系。并且论文撰写处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为主要的授课方式,这使得家长必须参与到学校信息化教学中,因此,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定的不可抗拒的因素也会产生影响。基于对本研究获得数据的分析,并结合与一些基层教师的研讨,从家长、学校、教师、国家和政府等角度提出了能够促进家长参与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策略建议。期望本研究能对丰富家长参与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所贡献。
张振康[10](2020)在《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以G镇Y学区为例》文中指出“互联网+”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不仅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而且影响学校信息化教学质量。随着“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以及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农村小学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吸引了一批青年教师服务乡村教育,青年教师在自身能力发展的同时,并有效带动区域内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已经成为顺应新时代农村教育转型发展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选取G镇Y学区的15位青年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观察、深度访谈等资料收集的方法,分析G镇Y学区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从现状中梳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并尝试构建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模型。发展模型主要包括了解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处于怎样的水平,整体把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几种发展方式,以及哪些因素影响了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生成与发展。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场域——农村学校,本研究拟从能力发展的背景、前提、生成的内在逻辑等三方面影响因素出发,最终从营造文化与创设环境;变革发展方式,满足发展诉求;加强专业学习,树立信息化教学使命;在反思中汲取“养分”,深化情感体验等四方面探讨适宜学区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本土化策略。并提出加强家校合作,变革乡村教学文化;缩小区域内硬件差距,建设学区数字化教学资源;立足学习主体,满足青年教师对培训的个性化需求;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调动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减轻青年教师工作负担,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变革能力测评方式,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发展内驱力等六方面的具体策略。
二、对信息化的重新审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信息化的重新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数据驱动决策的研究现状 |
1.3.2 数据驱动医疗健康领域决策的研究现状 |
1.3.3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研究现状 |
1.3.4 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3.5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 |
2.1 医院管理相关概念 |
2.1.1 医院管理 |
2.1.2 医院管理评价 |
2.1.3 医院管理者 |
2.2 决策支持相关理论 |
2.2.1 西蒙决策理论 |
2.2.2 数据驱动决策相关理论 |
2.3 信息链理论 |
2.3.1 信息链与信息技术 |
2.3.2 “信息”上溯到“数据”带来的变化 |
2.3.3 信息链视域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 |
2.4 BASM模型 |
2.4.1 BASM模型的产生 |
2.4.2 BASM模型的研究现状 |
2.4.3 基于BASM模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研究 |
2.5 相关研究方法 |
2.5.1 扎根理论 |
2.5.2 结构方程模型 |
2.5.3 决策树算法--CHAID |
2.6 相关应用场景 |
2.6.1 医疗服务绩效 |
2.6.2 DRG在医疗服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构建 |
3.1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驱动过程模型 |
3.1.1 数据驱动决策模式运行机制 |
3.1.2 BASM的过程模型 |
3.1.3 基于BASM过程模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构建 |
3.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要素分析 |
3.2.1 驱动要素 |
3.2.2 需求要素 |
3.2.3 支持要素 |
3.2.4 要素间关系 |
3.3 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中数据处理过程 |
3.3.1 医疗数据存在的问题 |
3.3.2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原则 |
3.3.3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过程 |
3.4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运行机制 |
3.4.1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信息链转化过程 |
3.4.2 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制定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研究问题与研究程序 |
4.1.1 研究问题 |
4.1.2 研究方法 |
4.1.3 研究程序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对象选取 |
4.2.2 资料收集 |
4.2.3 信效度检验 |
4.3 编码分析 |
4.3.1 开放式编码 |
4.3.2 主轴编码 |
4.3.3 选择性编码 |
4.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4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与阐释 |
4.4.1 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 |
4.4.2 影响因素分析 |
4.4.3 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5.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变量选择与界定 |
5.1.1 医疗数据质量维度 |
5.1.2 信息技术维度 |
5.1.3 医院组织管理维度 |
5.1.4 管理者信息素养维度 |
5.1.5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维度 |
5.2 相关研究假设 |
5.2.1 医疗数据质量 |
5.2.2 信息技术 |
5.2.3 医院组织管理 |
5.2.4 管理者信息素养 |
5.3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问卷修正 |
5.4 数据获取与统计分析 |
5.4.1 研究对象 |
5.4.2 样本量的选择 |
5.4.3 信度分析 |
5.4.4 样本分布 |
5.4.5 样本数据相关性 |
5.5 效度分析 |
5.5.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6 基于结构方程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检验修正 |
5.6.1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5.6.2 模型基本适配评估 |
5.6.3 假设检验的结果 |
5.7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
5.7.1 影响因素强度分析 |
5.7.2 医疗数据质量对信息技术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7.3 信息技术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7.4 医院组织管理对医疗数据质量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7.5 医院组织管理对管理者信息素养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7.6 医院组织管理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7.7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医疗数据质量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7.8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7.9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研究 |
6.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构建 |
6.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机制 |
6.2.1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目标 |
6.2.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特征 |
6.2.3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过程 |
6.3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
6.3.1 医疗数据质量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
6.3.2 信息技术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
6.3.3 医院组织管理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
6.3.4 管理人员素养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
6.4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对医院管理的提升策略 |
6.4.1 提升医疗数据质量 |
6.4.2 发挥信息技术使能作用 |
6.4.3 发挥医院组织管理支持作用 |
6.4.4 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养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实证研究 |
7.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
7.2 原发性肺癌患者的DRGS分组 |
7.2.1 数据基础 |
7.2.2 数据纳入 |
7.2.3 术语映射 |
7.2.4 DRGs分组结果对比 |
7.3 基于DRGS细分组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估 |
7.3.1 基于决策树的原发性肺癌患者DRGs细分组模型 |
7.3.2 基于DRGs细分组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估指标 |
7.3.3 医生医疗服务绩效指标统计结果 |
7.3.4 科室医疗服务绩效指标统计结果 |
7.4 讨论 |
7.4.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 |
7.4.2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创新 |
8.1 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病案组DRGS分组情况 |
附录2 医生组DRGS分组情况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与致谢 |
(2)高职公共英语信息化教学实施效果调查分析——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有效信息化教学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问题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信息化教学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
3.2 信息技术提升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
1) 信息化教学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
2) 信息化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
3.3 学生比教师更青睐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
4 结论与启示 |
4.1 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角色 |
4.2 教师应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 |
4.3 教师应合理而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完善信息化教学评价 |
5 结束语 |
(3)平台设计视角下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教师适应性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出 |
1.1.2 社会人才需求 |
1.1.3 学校教育发展需求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 |
1.2.1 研究现状 |
1.2.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设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过程 |
1.4.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2.1.2 期望理论 |
2.1.3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1.4 社会适应理论 |
2.2 信息化教学相关研究 |
2.2.1 信息化 |
2.2.2 信息化教学 |
2.2.3 信息化教学理念与模式 |
2.2.4 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特征 |
2.2.5 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
2.3 教师参与度相关研究 |
2.3.1 教师参与度的定义 |
2.3.2 教师参与度的维度 |
2.3.3 教师参与度的测量 |
2.4 教师适应性相关研究 |
2.4.1 适应 |
2.4.2 适应性 |
2.4.3 教师适应性 |
2.4.4 教师教学适应性评价 |
2.4.5 教师适应性影响因素 |
2.5 概念界定 |
2.5.1 平台设计视角 |
2.5.2 农村学校 |
第3章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现状分析 |
3.1 信息化教学平台——以希沃互动教学平台(EN5)为例 |
3.2 线上服务设计与调查 |
3.2.1 需求分析 |
3.2.2 线上服务设计 |
3.3 信息化教学应用现状分析 |
3.3.1 信息化教学设计层面 |
3.3.2 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层面 |
3.3.3 信息化教学实施层面 |
3.3.4 信息化教学评价层面 |
第4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4.1 研究变量 |
4.1.1 自变量 |
4.1.2 中介变量 |
4.1.3 因变量 |
4.2 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特征与教师参与度 |
4.2.1 交互性与教师参与度 |
4.2.2 创新性与教师参与度 |
4.2.3 整合性与教师参与度 |
4.3 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特征与教师适应性 |
4.3.1 交互性与教师适应性 |
4.3.2 创新性与教师适应性 |
4.3.3 整合性与教师适应性 |
4.4 教师参与度与教师适应性 |
4.5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5章 问卷编制与数据收集 |
5.1 问卷的结构 |
5.2 问卷的编制 |
5.2.1 教师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5.2.2 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特征调查问卷 |
5.2.3 教师参与度调查问卷 |
5.2.4 教师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 |
5.3 数据收集 |
5.3.1 样本的选取 |
5.3.2 数据的收集 |
第6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
6.1 数据处理工具与分析方法 |
6.1.1 数据处理工具 |
6.1.2 数据分析方法 |
6.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2.1 教师样本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6.2.2 基本信息描述分析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3.1 模型拟合度指标值 |
6.3.2 模型拟合度指标计算原理 |
6.3.3 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特征验证性因子分析 |
6.3.4 教师参与度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信效度检验 |
6.4.1 信度效度指标 |
6.4.2 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特征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
6.4.3 教师参与度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
6.4.4 信息化教学教师适应性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6.5 基于AMOS的信息化教学教师适应性模型检验 |
6.5.1 信息化教学教师适应性结构图 |
6.5.2 信息化教学教师适应性模型评价 |
6.5.3 信息化教学教师适应性模型结果分析 |
6.5.4 信息化教学教师适应性模型检验结果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思考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信息化教学教师适应性影响机制问卷 |
附录C 信息化教学教师适应性评价体系专家咨询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 |
2.1.1 信息技术及其测度 |
2.1.2 信息技术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
2.2 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 |
2.2.1 产业升级的概念 |
2.2.2 产业升级的测度 |
2.2.3 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和后续影响 |
2.2.4 产业升级路径 |
2.3 关于信息技术和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 |
2.3.1 信息化、工业化和工业结构升级 |
2.3.2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产业升级 |
2.3.3 智能化和产业升级 |
2.4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论与研究启示 |
2.4.1 研究成果评论 |
2.4.2 几点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 |
3.1 信息重要性向信息技术延伸 |
3.1.1 信息重要性向信息媒介延伸 |
3.1.2 信息媒介重要性向信息技术延伸 |
3.2 信息、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 |
3.2.1 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化路径 |
3.2.2 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趋势 |
3.2.3 信息革命浪潮与经济形态新概念的叠现 |
3.3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 |
3.2.1 直接动力机制 |
3.2.2 间接动力机制 |
3.4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 |
3.3.1 基本传导机制 |
3.3.2 互动传导机制 |
3.3.3 时序传导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分析 |
4.1 从语言到AI:全球信息技术的产业应用及特点 |
4.1.1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 |
4.1.2 信息技术产业应用的特点 |
4.2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和特点 |
4.2.1 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阶段 |
4.2.2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
4.3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的本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技术发展指标构建与测度研究 |
5.1 构建信息技术指标体系的原则 |
5.1.1 常见的信息技术水平测度方法 |
5.1.2 信息技术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 信息技术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求解 |
5.2.1 信息技术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2 模型的计算和求解 |
5.3 信息技术水平的测度分析 |
5.3.1 确定原始数据矩阵 |
5.3.2 利用熵值法计算权重 |
5.3.3 时间分异特征 |
5.3.4 空间分异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固定效应分析 |
6.1 模型构建 |
6.1.1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
6.1.2 变量设计 |
6.2 计量分析 |
6.2.1 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
6.2.2 变量平稳性检验 |
6.2.3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固定效应分析 |
6.3 实证研究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效应分析 |
7.1 经济效应分解及其测度模型 |
7.1.1 经济效应的核心:效率 |
7.1.2 经济效应的总括与分解:运营效率、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 |
7.1.3 经济效应的测度:超效率DEA模型及变量设定 |
7.2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2.1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总经济效率分析 |
7.2.2 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2.3 信息技术对产业间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2.4 信息技术对产业生态化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3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应特征分析 |
7.3.1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效率具有差异性 |
7.3.2 区域之间需要加强效率平稳性和均衡性 |
7.3.3 时间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效率趋于稳定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问题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问题 |
8.1.1 信息技术过于依赖规模扩张和非均衡发展 |
8.1.2 互联网信息技术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
8.1.3 消费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的中介作用有待挖潜 |
8.1.4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伴随着低经济效率问题 |
8.2 政策建议 |
8.2.1 给予信息制造业技术R&D适度政策倾斜 |
8.2.2 加大对信息化水平较低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
8.2.3 把握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产业升级新机遇 |
8.2.4 充分发挥消费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中的催化作用 |
8.2.5 激发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 |
8.2.6 鼓励信息产业优先开发新产品、打造新模式形成新动能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定义 |
(二)企业信息化要素 |
1.信息基础设施要素 |
2.信息资源要素 |
3.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要素 |
4.外部供应商 |
5.政策法规与规范标准 |
(三)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 |
1.使企业的组织架构更合理 |
2.推动企业管理流程分析、重组和优化 |
3.共享信息资源,使业务处理更快捷、准确、高效 |
4.整合企业资源,支持管理决策和服务客户 |
5.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 |
(五)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理论 |
1.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理论 |
2.企业架构理论 |
二、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其绩效评价 |
(一)H教育公司概况及其信息化管理背景与目标 |
1.H教育公司简介 |
2.H教育公司战略 |
3.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背景 |
4.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目标 |
(二)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现状 |
1.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的组织架构现状 |
2.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的业务流程现状 |
3.H教育公司信息系统现状 |
(三)H教育公司信息化水平绩效评价 |
1.H教育公司信息化水平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
2.H教育公司信息化水平绩效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
3.H教育公司信息化水平绩效评价结果 |
三、基于绩效评价结果的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
1.信息化管理机构缺失 |
2.信息系统还不完善 |
3.信息化应用状况不佳 |
4.信息化建设效益不佳 |
5.信息化管理人才问题突出 |
(二)H教育公司的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 |
2.信息化建设规划不合理 |
3.组织流程固化,活力不足 |
4.信息系统集成度不够,关键业务没有信息化 |
5.缺乏对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
四、H教育公司的信息化管理方案优化建议 |
(一)提升信息化管理重视度,优化信息化管理体系 |
(二)优化信息化建设规划 |
(三)改革组织,完善考核和激励制度 |
(四)补齐信息系统短板,实现数据共享 |
(五)加强对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研究创新 |
一、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基础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内涵 |
(三)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特征 |
(四)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意蕴 |
二、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现实考察 |
(一)考察方案设计 |
(二)考察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三)考察结论 |
三、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机制的理论建构 |
(一)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要素 |
(二)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机理分析 |
(三)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要素组合方式 |
四、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机制的运行保障 |
(一)硬件设施建设更新: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动力 |
(二)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核心 |
(三)创新教学软件开发: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 |
(四)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的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四川省M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1. 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引导 |
2. 教育信息化要求 |
3. 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需要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1. 乡村 |
2. 小规模学校 |
3. 信息化教学 |
4.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
(六)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 教育信息化理论 |
3 教育公平理论 |
一、 乡村小规模学校及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的现状分析 |
(一) 乡村小规模学校及其教师的基本情况 |
1. 乡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情况 |
2.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 |
(二)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情况 |
1.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整体情况 |
2. 信息化教学能力各维度具体情况 |
二、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主要问题 |
(一) 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
(二) 信息化教学能力各维度发展不均衡 |
(三) 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突发问题不重视 |
(四) 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不熟练 |
(五) 信息化教学评价和反馈功能运用不充分 |
三、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一)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
1. 信息化教学动机意识薄弱 |
2. 信息化教学知识与能力不足 |
(二) 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和支持不够 |
1. 学校缺乏对信息化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视 |
2. 学校缺乏完善的教师培养制度和方案 |
(三) 家长观念与乡村文化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推行 |
1.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
2. 乡村文化环境阻碍信息化教学发展 |
四、 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
(一)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与能力 |
1. 更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与意识 |
2. 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制度 |
(二) 创建有利的校园环境与制度 |
1. 多途径减轻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工作量 |
2. 建立健全多元化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
(三) 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社会环境与文化 |
1. 更新教师的培养与选拔模式 |
2. 筑构“三位一体”的教学信息化环境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8)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政策背景 |
(二)现实需要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 |
(二)国内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五、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创新点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工具选择 |
一、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
(一)理论依据 |
(二)框架分析 |
(三)测评指标 |
二、问卷设计 |
(一)问卷构成 |
(二)实施预测 |
三、访谈设计 |
(一)访谈提纲 |
(二)访谈方式 |
第二章 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问卷分析 |
(一)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的研究对象 |
(二)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
(四)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访谈分析 |
(一)关于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情况访谈分析 |
(二)关于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的访谈分析 |
三、讨论 |
(一)信息素养 |
(二)教学融合 |
(三)学习发展 |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 |
第三章 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
一、教师影响因素 |
(一)教师个体因素 |
(二)教师自身意识与技能 |
(三)教学实践的参与 |
二、学校影响因素 |
(一)领导重视程度 |
(二)软硬件环境支持 |
(三)教师榜样示范 |
(四)教师信息化培训 |
三、社会影响因素 |
(一)国家政策 |
(二)教育资金 |
(三)家长学生 |
第四章 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对策 |
一、教师主体层面 |
(一)强化信息理念,提升信息素养 |
(二)重视教学实践,推进教学融合 |
(三)深化创新意识,促进专业发展 |
二、学校环境层面 |
(一)加强组织引领,发挥领导者作用 |
(二)完善环境建设,保障可持续发展 |
(三)树立教师榜样,发挥示范作用 |
(四)创新培养模式,促进专业成长 |
三、社会力量层面 |
(一)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政策支撑 |
(二)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持续发展 |
(三)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社会支持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家长参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二)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研究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外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 |
(三)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
(四)国内影响家校合作因素的研究 |
二、理论基础 |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 |
(二)创新扩散理论 |
(三)交叠影响域理论 |
第三章 家长参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
一、实施过程 |
二、问卷设计与检验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检验 |
三、家长参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
(一)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统计 |
(二)平均值和标准差描述统计 |
第四章 家长参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策略与建议 |
一、家长参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差异分析 |
(二)相关分析 |
(三)回归分析 |
(四)数据分析结论 |
二、改进家长参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问题的策略与建议 |
(一)家长方面的改进策略 |
(二)学校方面的改进策略 |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策略 |
(四)给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议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的结论 |
(一)家长参与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
(二)影响家长参与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因素 |
(三)促进家长参与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以G镇Y学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促进区域内教师能力提升的客观需要 |
2.体现教师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 |
3.支持学生有效学习的现实诉求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分析 |
1.农村小学 |
2.青年教师 |
3.信息化教学 |
4.信息化教学能力 |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相关研究 |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相关研究 |
1.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研究 |
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3.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
(四)已有研究启示与反思 |
三、理论基础 |
(一)生成性学习理论 |
(二)科瑟根“六层面洋葱”模式 |
四、研究方法 |
(一)样本选择 |
1.样本选择缘由 |
2.样本概况 |
(二)资料收集方法 |
1.观察法 |
2.访谈法 |
3.实物分析法 |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分析 |
(一)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
1.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发展历程分析 |
2.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分析 |
3.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课堂实录分析 |
4.信息化教学反思与评价能力:教学反思与学生学习 |
(二)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方式 |
1.培训活动中“领路人与走路人”的发展方式 |
2.教研活动中搭建“核心小组”的发展方式 |
3.师徒结对中“捆绑”的发展方式 |
4.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发展方式 |
六、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一)境域因素:能力发展的背景 |
1.乡村教学文化催生青年教师“技术恐惧”的应用观 |
2.保守的家庭教育文化阻碍教学方式变革 |
(二)环境因素:能力发展的前提 |
1.校际资源配置差距明显,村级学校被边缘化 |
2.平台教学资源匹配性弱,本校资源库素材匮乏 |
(三)情感体验因素:能力生成的内在逻辑 |
1.教研文化因素:文化氛围束缚青年教师参与的主体意识 |
2.评价体系因素:评价体系不健全使青年教师成就感低下 |
3.工作量因素:非教学任务使青年教师自我发展意识逐渐湮灭 |
4.学生因素:信息素养薄弱使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降低 |
七、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模型构建 |
(一)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规律 |
1.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 |
2.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方式:外力与内力 |
3.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影响因素:外层与内层 |
(二)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模型 |
(三)发展模型的不足与反思 |
八、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策 |
(一)营造乡村教学文化,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
1.加强家校合作,变革乡村教学文化 |
2.缩小区域内硬件差距,建设学区数字化教学资源 |
(二)变革能力发展方式,满足青年教师发展诉求 |
1.立足学习主体,满足青年教师对培训的个性化需求 |
2.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调动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
3.减轻青年教师工作负担,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
4.变革能力测评方式,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
(三)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学习,树立崇高信息化教学使命 |
(四)在反思中汲取“养分”,深化青年教师情感体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对信息化的重新审视(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D]. 李茵. 吉林大学, 2021(01)
- [2]高职公共英语信息化教学实施效果调查分析——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黄培清.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2)
- [3]平台设计视角下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教师适应性影响机制研究[D]. 舒茜.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D]. 李荣胜. 西北大学, 2020(07)
- [5]H教育公司信息化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杨烈龙.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技术手段驱动式课堂教学变革机制研究[D]. 张锦.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7]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四川省M县的调查[D]. 王彩英.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D]. 刘凯月.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家长参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史晓凡.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以G镇Y学区为例[D]. 张振康.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