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第三季度获准入网通信电源一览表(论文文献综述)
宁静[1](2014)在《长田110kV变电站建设工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电力已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源,要科学合理的驾驭电力必须从电力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上理解和掌握其精髓,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运行效率。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经济运行,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作用。论文对德兴市现有变电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然后对德兴市负荷进行预分析,根据历年周边用电负荷情况、德兴市负荷预测结果及长田110kV变电站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德兴长田110kV变电站的建设非常必要,它可以满足德兴南部地区用电需求、改善地区电网结构,提高电网经济运行水平和供电可靠性、满足德兴市110kV变电容量平衡的需要。论文还给出了长田110kV变电站的设施设备设计方案和具体的施工方案,确保该工程能够按照标准和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
满颖[2](2011)在《华为技术公司发展研究:动态能力角度》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华为技术公司从创业到现在发展成为一流的跨国企业,只有短短20多年的时间。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华为技术公司在快速变化的高新技术产业环境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为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Teece的动态能力分析架构,从流程(process)、定位(position)、路径(path)等几方面,分析华为技术公司能力的动态演变过程.通过田野观察、文献综述、人员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并建立案例研究数据库,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过分强调企业“内在”或“外在”,是一种静态的分析,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识别机会,补充了现有战略管理理论的不足;本研究以华为做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扎根,论证了Teece动态能力理论三要素的合理性。实践意义:本研究将华为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讨论了华为技术公司在个阶段流程、路径和定位的演变,总结了华为获得成功的原因;华为敏锐把握环境的变化,抓住原有路径提供的技术机会,充分利用技术性资产所带来的独特优势来占领市场。这些研究结论为其他处于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中企业在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方向。研究限制:华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仅以动态能力观点来分析华为的发展过程,忽略其它如社会制度、人的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足;成立初期的资料较少,所以对于华为早期动态能力的分析可能会不够完全;动态能力理论是一个较新的理论,动态能力的量化建模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王明春[3](2008)在《兰州移动市场导向型网络维护管理模式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开始同INTERNET技术融合,移动通讯网络已慢慢开始由2G向3G发展。目前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所以提高移动通信企业资源管理、调整产业结构,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提高,才能有效地保证企业长远发展同时能够推动我国其它产业的发展。随着用户将选择营运商的主要因素从“资费水平”转向“服务质量”与“网络覆盖率”,而“服务质量”与“网络覆盖率”则由网络维护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的,企业必须提高由网络的维护与管理水平以此让用户满意,进而使企业能够在面对国内外竞争中能够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首先针对兰州移动公司网络维护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分析现存的网络维护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网络的发展规模、运行机制以及其工作流程,发现现有的网络维护管理模式存在的众多问题:管理中存在着结构滞后,流程多、成本高、缺乏柔性等;其次,本文通过运用分布式耦合分析,研究了兰州移动网络运行维护管理的现行成本、成本优化和柔性供应链优化等问题。即:在考虑上述问题以及供应链上多种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兰州移动网络维护仿真分析,并得出顾客服务柔性的改变,网络运营商的运行成本随之变化,致使在用户、服务水平与服务商品类型之间存在一个最佳均衡点,使得在高满意度的前提下,运行成本最低。结果也表明,这个平衡点的选取,与用户需求的变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兰州移动网络维护要想在未来的竞争增加优势,减低成本,需要建立以市场客户为导向的新的网络维护管理模式;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市场导向型网络维护管理模式的概念,并且指出了市场导向型网络维护管理模式的构建原则,并通过市场导向型网络维护管理的功能结构分析与关键流程的设计,为兰州移动的组织变革提供一种思路。为更好地在现有基础上构建新的运行机制与流程,本文还结合兰州移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市场导向型网络维护管理模式下的措施:建立以经济效益和市场劳动力价格为主体的工资分配机制和增长机制;建立服务监控体系,立足于社会各界和千家万户,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同时进行监控;建立完整的服务监督网络,以用户的评价,作为衡量服务好坏的唯一尺度;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监督网站,及时反馈服务信息,改正不足,促使员工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同时也提出一些模式改革实施原则、流程设计相适应的在维护方式、维修制度、组织结构等改革与优化建议措施,其中维护方式改革主要有建立维护中心、与网络管理中心;维修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取消之前的“大修”、“中修”及“不必要的维修项目和计表”建立集中修、工厂修、维修中心制度;运行维护的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有网络管理体系的调整与技术支持与维护体系的调整。利用以上的措施以对兰州移动网络维护管理进行改革与优化提供发展方向,从而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能够更好地降低网络维护管理的成本,促进公司的发展的同时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信息质量保证。
何革[4](2006)在《世纪人通讯设备公司基于漏斗法的销售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信息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讯设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过去五年,我国通讯设备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6%,远高于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增速和国际市场的平均水平。世纪人公司在面临通讯行业的高速发展中,由于缺乏对客户价值的正确认识,缺乏及时识别高价值客户的模型和支持系统,经常错过真正高价值的客户,而在一般客户上花费了过多的资源,造成客户维系费用和客户价值的背离,使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陷入了低效的泥沼。此外,企业也缺乏有效的员工监管制度和激励的政策,很难提升现有人才的进取心,甚至出现员工松散、不负责的工作态度。本文在对企业与客户关系本质的讨论基础上,首先对选题意义和背景作了简单的描述,提出了全文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文章对世纪人通讯设备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其行业分析、竞争地位分析和销售状况分析,利用SWOT分析法对其进行总结,并就世纪人公司引入漏斗法销售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阐述。接着,文章描述了世纪人公司基于漏斗法销售管理过程,包括计划制定、销售执行和过程控制。计划制定时先对客户类型进行了分析,然后就客户类型分别处于的状态进行解释,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作出计划。执行过程中行动,将思路化为具体的项目操作流程,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文中制定了过程控制加以规避。第四部分主要就世纪人公司现存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了一系列的保证措施。本文的最后介绍了有关漏斗法销售管理法的后续发展及研究展望,为今后的研究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
赵逸剑[5](2006)在《电信动力集中监控和管理系统》文中指出电信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源设备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质量以及空调效果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通信系统能否畅通及其通信质量。因此,为保障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及设备安全,提高运行设备维护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动力设备和环境设备及参量的集中监控和管理势在必行。 本文在分析了上海市电信有限公司长途通信部动力维护中心所管辖的动力设备分布和现有设备情况的基础上,对所设计的动力集中监控和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了研究。从合理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出发,确定采用分监控中心—总监控中心和监控单元—分监控中心—总监控中心的混合式拓扑结构形式。监控模块则直接与动力设备及空调设备相连接,采集有关信息。 本文分析并确定了电信动力集中监控和管理系统的组成,对系统各级的任务、性能、要求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设计。监控模块包括有数据采集装置、通用协议转换装置和电池组采集装置等。数据采集装置、通用协议转换装置和电池组采集装置将所采集到的信息统一变换为用RS232串口标准分别向上级传递数据。分监控中心以上的信息通过广域网传输,采用TCP/IP协议。同时分监控中心与总监控中心设置远程服务接口,通过主机的内置MODEM可提供远程访问服务,支持远程维护与操作。本文还确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和技术指标。 本文提出了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关于人员、设备和维护信息关联管理方面功能的思想。本文对动力设备运行辅助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设计、构成了电信动力集中监控和管理系统。 所设计的电信动力集中监控和管理系统采用的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起点高,同时该系统硬、软件采用模块化形式,增加和删减有关部件都很方便。因此为系统正常运行和今后的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增加了动力设备运行辅助管理系统,使得对人员的管理和设备的管理变得方便、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
张治河[6](2003)在《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研究进程表明,创新研究已深入到产业层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的主要依靠力量已从资源禀赋转为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终主要表现为产业创新能力已成共识。在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上,光电子产业已成为全球性焦点,世界各国纷纷创建“光谷”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争取竞争主动权。“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旨在提供科学的管理工具,使我国“光谷”建设和发展更健康,更有效。 在对“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鉴于课题包含三个前沿领域——“光谷”、产业创新和产业创新系统,故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对“光谷”、产业创新和产业创新系统的内涵和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同时深入研究了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化,尤其是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发展演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吸取了国内外先进的产业创新系统和技术系统研究成果,建立了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模型,以该模型为框架,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为对象,对产业创新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尝试性分析。 本研究紧紧围绕“三新”原则,积极追求理论概念上的新认识,技术、方法上的新突破和实践过程中的新效果,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 一.对产业创新理论进行了探索,阐述了产业创新的内涵,丰富了创新理论的内容。 二.对产业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探索,阐述了产业创新系统的内涵、要素和结构,进一步充实了产业创新管理的理论基础。 三.在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对罗艾·劳斯韦尔(Roy Rothwell)的“创新过程与政策工具的作用”模型进行了重大改进,将技术系统移入模型,创造性地加入了评价系统,创建了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就其功能型子系统进行了分析,为产业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工具。 四.在产业创新系统框架下对“武汉·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实证分析。 五.在研究以“光谷”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了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阐明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只能是带动,不能是“替代”的观点。认为“中国光谷”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带动;这种带动功能的实现途径是通过“光谷”的强大技术扩散功能,实现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保证功能实现的有效工具是产业创新系统。 本文作者认为,产业创新系统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拓展空间,本研究仅是该选题的开始而非结束。已经取得的成果均是建设性的,尚有许多领域需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要探索,尚需对更多的领域进行研究才能充分理解产业创新系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产业创新系统的规律。在“光谷”的建设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光电子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扩散,避免“光谷”形成“飞地”;加强通过产业创新系统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避免出现“光谷”的发展,是以某些区域的衰退为代价,光电子产业的繁荣是以某些产业的非自然衰落为代价。
曾军[7](2003)在《中国国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债问题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问题。特别是1998年我国实施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的国债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国债发行规模屡创新高,而且国债发行的品种、期限结构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国债二级市场进一步发展,可流通规模恢复并持续增加,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债的政策效应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国债实践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亟待研究的课题。尽管在国债理论方面国内外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因为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国债运作实践仍然是不充分的,随着国债运作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对国债的认识也会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国债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正在得以不断解决,但新的问题又在大量涌现;同时,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还将以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笔者将国债问题作为研究题目,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些重大问题作重新思考,其理论作用和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准确把握和透彻分析国债问题,论文在回顾和梳理我国国债实践和国债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以拓宽举债空间、实现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为主线,循着国债运行的轨迹,对国债从发行、使用、流通到偿还的整个循环进行了考察,并重点探讨了国债规模和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论文力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国债问题。 论文首先考察了国债的发行环节,研究了包括国债发行价格的确定、发行方式选择和发行结构的设计等问题。笔者通过对影响国债发行价格因素的分析和我国国债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考察,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在坚持市场化的前提下,消除垄断、扩大需求、促进竞争的完善我国国债价格形成机制的思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路。在发行方式的研究中,通过对目前各国几种国债发行方式的特征、发行成本和发行效率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在回顾和分析我国国债发行方式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债招标制度的措施。由于国债发行结构对国债流通、偿还和使用进而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笔者还重点分析了我国国债发行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和持有人结构,并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国债发行应当实现品种多样化、期限均衡化和持有人结构多元化的设计思路。 在国债流通环节,笔者主要研究了国债流通市场和国债衍生工具市场。国债流通作为国债发行的延续,它与国债发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此,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指出了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提高市场效率的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措施。目前,国债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笔者还对国债回购市场、国债期货市场和国债期权市场等国债衍生工具市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积极发展国债衍生工具市场的政策建议和防范国债衍生工具风险的措施。由于做市商制度和净价交易制度是提高市场流动性的核心制度,笔者分析了做市商制度的运作机理及其风险,研究了实施净价交易制度的意义,提出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从双边报价商到做市商的过渡的设想和改进净价交易制度的措施。最后,阐述了国债市场加强政府监管的必要性,论述了国债市场监管工具及其选择原则,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监管体系的思路。 在国债偿还环节,一笔者在梳理西方学者国债偿还理论的基础上,对国债偿还的方式和来源进行了比较分析,回顾了50年代以来国债偿还的历史,分析了国债偿还的特点,提出了实施国债的调换政策、采用多种还本付息方式、完善偿债基金和将国债利息支出列入经常性财政支出等改进我国国债偿还工作的若干思路。根据我国目前国债规模日益扩大的实际,论文还重点就我国中长期的偿债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考察财政偿债能力的观点,并结合我国近几年的国债实践,从财政自身相对偿债能力和财政宏观偿债能力两方面对我国中长期的偿债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只要财政收入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能够以一定幅度超过债务利率,就可以从动态上保证财政的偿债能力的结论。目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国债资金使用环节,笔者首先提出了国债资金的使用原则和效益评价指标,…而后对释偏阳年烯别‘998年布娜橇胆嘛旅琳弃的国雄资摊用伸挑枷行了实还两杨,总带了级五年来国稼实践的经羚,、惜出了国债漪衰使用中存在的问且,研摊提出了扒项目选项到项目用体资牵管理的一系列政策猜旅.同种.针对闻煎腻规堆式入手,在薪放即雄挤脚熟凛问私嘛甲俩挤脚教本晌内捅及沸嵘西方级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从资金、利率角度和使用领域、效果角度考察了我国国债的挤出效应,结论是:我国国债的挤出效应不明显,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挤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8](2001)在《全国第三季度获准入网通信电源一览表》文中认为
二、全国第三季度获准入网通信电源一览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第三季度获准入网通信电源一览表(论文提纲范文)
(1)长田110kV变电站建设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1 德兴市电网现状 |
1.2.2 工程建设必要性 |
1.3 当前国内外变电站现状及设计现状 |
1.3.1 国内外发展趋势 |
1.3.2 设计现状 |
1.4 变电站设计原则及内容 |
1.4.1 变电站设计原则 |
1.4.2 设计内容 |
第2章 长田 110kV 变电站建设工程概况 |
2.1 长田变电站工程概况 |
2.2 设计水平 |
2.3 变电站设计原则 |
2.4 设计范围 |
第3章 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 |
3.1 电力系统概况 |
3.1.1 德兴市电力系统概况 |
3.1.2 德兴电力负荷预测 |
3.1.3 德兴地区“十二五”电网规划 |
3.2 接入系统方案 |
3.2.1 变电站建设规模 |
3.2.2 110kV 接入系统方案 |
3.2.3 35kV 接入系统方案 |
3.2.4 10kV 接入系统方案 |
3.2.5 长田变远期接入系统设想 |
3.3 电气计算 |
3.4 无功补偿平衡及调相调压计算 |
3.4.1 无功补偿平衡 |
3.4.2 调相调压计算 |
3.5 线路型式及导线截面选择 |
3.6 系统对有关电气参数的要求 |
3.6.1 主变参数 |
3.6.2 短路电流水平 |
3.7 无功补偿容量 |
3.8 电气主接线 |
3.9 电力系统一次部分结论 |
第4章 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
4.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4.1.1 110kV 线路保护 |
4.1.2 110kV 母线保护 |
4.1.3 35kV 线路保护 |
4.1.4 故障录波 |
4.2 系统调度自动化 |
4.2.1 调度关系 |
4.2.2 调度自动化系统及电能计量系统现状 |
4.2.3 远动信息配置原则 |
4.2.4 接入系统方案及设备配置 |
4.2.5 电能计量系统 |
4.2.6 调度数据网及二次安全防护设备 |
4.3 系统通信 |
4.3.1 调度关系 |
4.3.2 相关赣东北地区电力光纤通信网现状 |
4.3.3 业务需求 |
4.3.4 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
4.3.5 变电站数据通信网接入 |
4.3.6 其它通信设施 |
4.4 变电站监控系统 |
4.4.1 设备配置 |
4.4.2 网络通讯设备 |
4.5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
4.5.1 110kV 主变保护 |
4.5.2 35(10)kV 线路、站用变压器、电容器保护 |
4.6 一体化电源系统 |
4.6.1 监控平台 |
4.6.2 交流电源子系统接线 |
4.6.3 直流电源子系统接线 |
4.7 其他二次系统 |
4.7.1 对时系统 |
4.7.2 智能辅助系统 |
4.8 二次设备组屏及布置原则 |
4.8.1 站控层设备组柜安装原则 |
4.8.2 间隔层设备组柜原则 |
4.8.3 过程层设备组柜方案 |
4.8.4 其他二次设备组柜方案 |
4.8.5 网络设备组柜方案 |
第5章 变电站站址选择 |
5.1 站址选择过程概述 |
5.2 站址区域概况 |
5.3 站址的征地、拆迁赔偿情况 |
5.4 站址地理条件 |
5.5 站址水文气象地质条件 |
5.5.1 工程流域概况 |
5.5.2 站址地质条件 |
5.6 进站道路和交通运输 |
5.7 站用电源 |
5.8 站址环境 |
5.9 通信干扰 |
5.10 施工条件 |
5.11 站址方案结论 |
第6章 变电站工程方案 |
6.1 电网概况 |
6.2 电气主接线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
6.2.1 电气主接线 |
6.2.2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
6.2.3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6.3 电气布置 |
6.3.1 配电装置选型 |
6.3.2 总平面布置 |
6.3.3 站用电及照明 |
6.3.4 电缆设施 |
6.4 站区总体规划和总布置 |
6.4.1 站区总体规划 |
6.4.2 站区总平面布置 |
6.5 建筑规模及结构设想 |
6.5.1 建筑规模及结构设想 |
6.5.2 地基处理方案 |
6.6 供排水系统 |
6.7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
6.7.1 室内气象参数 |
6.7.2 通风设计 |
6.7.3 空调设计 |
6.8 火灾探测报警与消防系统 |
6.8.1 站区总平面布置消防措施 |
6.8.2 站区建(构)筑物 消防措施 |
6.8.3 电气设施消防 |
6.8.4 消防给水系统 |
第7章 变电站建设的节能、环保、抗灾措施分析 |
7.1 系统节能分析 |
7.2 变电节能分析 |
7.2.1 变电站新技术应用 |
7.2.2 变电站节能措施分析 |
7.3 环保措施 |
7.4 结论 |
第8章 变电站建设的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 |
8.1 工程概况 |
8.1.1 变电部分 |
8.1.2 香屯对侧间隔部分 |
8.1.3 光纤通信工程 |
8.1.4 110kV 线路工程 |
8.1.5 35kV 配套线路 |
8.1.6 10kV 配套线路 |
8.2 投资估算 |
8.3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
8.4 经济评价 |
8.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华为技术公司发展研究:动态能力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
1.1.2 华为的崛起 |
1.1.3 理论初步 |
1.2 研究动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流程 |
1.5 论文结构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评论 |
2.1 战略管理理论回顾 |
2.1.1 60年代的环境适应范式 |
2.1.2 70、80年代的环境分析范式 |
2.1.3 90年代以后多种范式并存 |
2.2 主要战略管理理论 |
2.2.1 竞争战略理论 |
2.2.2 资源基础理论 |
2.2.3 动态能力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 |
2.4 动态能力理论分析 |
2.4.1 动态能力理论定义 |
2.4.2 动态能力理论内涵 |
2.5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策略 |
3.2 研究设计 |
3.3 资料收集 |
3.3.1 使用多种资料来源 |
3.3.2 建立案例研究数据库 |
3.3.3 组成一系列的数据链 |
3.4 资料分析 |
3.4.1 资料分析策略 |
3.4.2 资料分析技术 |
3.5 检验方法 |
3.5.1 建构效度 |
3.5.2 内在效度 |
3.5.3 外在效度 |
3.5.4 信度 |
第四章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
4.1 艰难的引进和成长 |
4.2 “巨大中华”的突破 |
4.3 竞争格局的变化 |
4.4 华为的发展历程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创立摸索期 |
5.1.1 创立摸索期发展历程 |
5.1.2 创立摸索期动态能力分析 |
5.2 茁壮成长展期 |
5.2.1 茁壮成长期发展历程 |
5.2.2 茁壮成长期动态能力分析 |
5.3 快速拓展期 |
5.3.1 快速拓展期发展历程 |
5.3.2 快速拓展期动态能力分析 |
第六章 研究发现 |
6.1 研究发现1 |
6.2 研究发现2 |
6.3 研究发现3 |
6.4 研究发现4 |
6.5 研究发现5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贡献 |
7.2.1 理论贡献 |
7.2.2 实践贡献 |
7.3 研究限制 |
7.4 未来研究方向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兰州移动市场导向型网络维护管理模式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2 理论基础 |
2.1 市场导向理论 |
2.1.1 市场导向的内涵 |
2.1.2 市场导向的意义 |
2.2 成本管理理论 |
2.2.1 成本管理的内容 |
2.2.2 成本管理的模式 |
2.2.3 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 |
2.3 网络维护管理 |
2.3.1 网络维护管理的内涵 |
2.3.2 网络维护管理的特点 |
2.3.3 网络维护管理支持环境 |
2.4 柔性管理 |
2.4.1 柔性管理的内涵 |
2.4.2 供应链柔性分析 |
2.5 本章小节 |
3 兰州移动网络维护管理模式现状 |
3.1 兰州移动网络维护管理模式 |
3.1.1 团队型与职能型的模式 |
3.1.2 维护需求型模式 |
3.1.3 现行网络维护管理模式的不足 |
3.2 兰州移动网络规模的发展情况 |
3.2.1 兰州移动网络的发展规模 |
3.2.2 网络发展规模存在的问题 |
3.3 兰州移动运行机制的现在分析 |
3.3.1 网络运行维护工作的主要内容 |
3.3.2 主要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
3.3.3 现有信息化系统 |
3.3.4 存在的问题 |
3.4 兰州移动网络维护管理面临的新形势与制约因素 |
3.4.1 兰州移动网络维护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
3.4.2 兰州移动网络维护管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
3.5 本章小节 |
4 兰州移动网络维护管理模式分析 |
4.1 兰州移动网络维护分布式耦合分析 |
4.1.1 耦合度的定义 |
4.1.2 网络耦合分布运算 |
4.2 兰州移动公司成本模型分析 |
4.2.1 现行成本分析 |
4.2.2 成本优化 |
4.3 供应链柔性化模型分析 |
4.4 兰州移动网络维护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兰州移动市场导向型网络维护管理模式的构建 |
5.1 兰州移动市场导向型网络维护管理模式的构建原则 |
5.1.1 市场性原则 |
5.1.2 协调性原则 |
5.1.3 开放性原则 |
5.1.4 实用性原则 |
5.2 兰州移动市场导向型网络维护管理模式的提出 |
5.2.1 网络维护管理模式的构建目标 |
5.2.2 网络维护管理模式的基本结构 |
5.2.3 网络维护管理模式的流程图 |
5.3 兰州移动市场导向型网络维护管理模式的功能结构 |
5.3.1 网络维护管理模式功能图 |
5.3.2 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 |
5.3.3 网络维护作业的功能结构 |
5.4 兰州市场导向型网络维护管理模式的流程设计 |
5.4.1 流程再造策略 |
5.4.2 业务流程设计 |
5.4.3 维护流程设计 |
5.4.4 维修制度设计 |
5.4.5 管理体系设计 |
5.4.6 相关配套的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世纪人通讯设备公司基于漏斗法的销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世纪人通讯设备公司的市场环境分析 |
2.1 国内通讯设备行业分析 |
2.1.1 国内通讯设备行业业务收入状况 |
2.1.2 国内通讯设备行业投资状况 |
2.1.3 国内通讯设备行业发展趋势 |
2.2 世纪人通讯设备公司的竞争地位分析 |
2.2.1 世纪人通讯设备公司 |
2.2.2 世纪人通讯设备公司市场前景分析 |
2.2.3 世纪人通讯设备公司用户分析 |
2.2.4 竞争对手分析 |
2.3 世纪人通讯设备公司的内部因素分析 |
2.3.1 世纪人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2.3.2 世纪人通讯设备公司的销售管理状况分析 |
2.4 世纪人通讯设备公司的SWOT 分析 |
2.4.1 世纪人公司的优势 |
2.4.2 世纪人公司的劣势 |
2.4.3 世纪人公司的机遇 |
2.4.4 世纪人公司的面临挑战 |
2.5 世纪人公司实施漏斗销售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5.1 世纪人公司实施漏斗销售管理的必要性 |
2.5.2 世纪人公司实施漏斗销售管理的可行性 |
第3章 世纪人公司基于漏斗法的销售计划及控制 |
3.1 世纪人公司基于漏斗法的销售计划制定 |
3.1.1 基于漏斗法的销售目标 |
3.1.2 基于漏斗法的客户类型划分 |
3.1.3 业务状态设计与界定 |
3.1.4 漏斗销售管理表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3.1.5 基于漏斗法的销售策略 |
3.2 世纪人公司基于漏斗法的销售执行 |
3.2.1 基于漏斗法的销售执行流程 |
3.2.2 漏斗销售管理的客户评价过程 |
3.2.3 基于漏斗法的销售执行力分析 |
3.3 世纪人公司基于漏斗法的销售控制 |
3.3.1 确立控制标准 |
3.3.2 评定活动成效并拟定控制报告 |
3.3.3 纠正偏差的手段 |
第4章 世纪人公司实施漏斗销售管理的保障措施 |
4.1 加强过程管理 |
4.2 造就过硬销售队伍 |
4.3 工作绩效考核与奖励 |
4.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4.4.1 建立团队求合力的文化 |
4.4.2 建立超越标杆的文化 |
4.4.3 建立基于执行力的文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电信动力集中监控和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目的和意义 |
1.2 电信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组成,功能和要求 |
1.2.1 电信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组成 |
1.2.2 电信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的通信 |
1.2.3 电信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的功能 |
1.2.4 系统软件 |
1.3 电信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的发展和方向 |
1.3.1 电信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的发展历史 |
1.3.2 电信动力集中监控系统存在问题 |
1.3.3 电信动力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所作的研究工作 |
第2章 监控和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电信动力集中监控和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 |
2.2 监控模块SM |
2.2.1 数据采集装置RTU |
2.2.2 通用协议转换装置UPC |
2.2.3 电池组采集装置BCMS |
2.3 监控单元SU |
2.4 分监控中心SS |
2.5 总监控中心SC |
2.6 监控和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
2.6.1 监控和管理系统的功能 |
2.6.2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用Visual Basic开发SQL数据库 |
3.1 SQL概貌及其特点 |
3.2 Visual Basic对SQL Server数据库访问 |
3.2.1 Visual Basic数据库访问技术 |
3.2.2 ADO数据访问技术 |
3.2.3 ODBC数据库访问技术 |
3.3 Visual Basic工程管理 |
3.3.1 工程的文件组成和管理 |
3.3.2 工程的设置 |
3.4 Visual Basic数据库访问控件 |
3.4.1 Data控件 |
3.4.2 ADO Data控件 |
3.4.3 DataList控件/DataCombo控件 |
3.4.4 DataGrid控件 |
3.4.5 MSChart控件 |
3.5 Visual Basic功能模块规划 |
3.5.1 窗体、模块和类模块的功能划分 |
3.5.2 Const模块 |
3.5.3 DbFunc模块 |
3.5.4 GeneralFunc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力设备运行辅助管理系统设计 |
4.1 动力设备运行辅助管理总体设计 |
4.1.1 系统功能描述 |
4.1.2 功能模块划分 |
4.1.3 系统流程分析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创建数据库 |
4.2.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2.3 创建表的脚本文件 |
4.3 设计工程框架 |
4.3.1 创建工程 |
4.3.2 Visual Basic的功能模块 |
4.3.3 Visual Basic的类模块 |
4.4 系统主界面设计 |
4.4.1 系统主界面的设计 |
4.4.2 在主界面中添加代码 |
4.5 登录模块设计 |
4.5.1 设计登录窗体 |
4.5.2 在登录窗体中添加代码 |
4.6 人员管理模块设计 |
4.6.1 人员信息编辑窗体设计 |
4.6.2 人员信息管理窗体设计 |
4.7 设备信息管理窗体设计 |
4.7.1 设备信息编辑窗体设计 |
4.7.2 设备信息管理窗体设计 |
4.8 设备维护管理模块设计 |
4.8.1 设备维护编辑窗体设计 |
4.8.2 设备维护管理窗体设计 |
4.9 备件管理模块设计 |
4.9.1 备件管理编辑窗体设计 |
4.9.2 备件管理窗体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动力设备运行辅助管理系统 |
5.1 动力设备运行辅助管理系统的配置 |
5.2 动力设备运行辅助管理系统 |
5.2.1 主界面和登录画面 |
5.2.2 人员管理画面 |
5.2.3 设备信息管理画面 |
5.2.4 设备维护管理画面 |
5.2.5 备件管理画面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体系与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创新理论的历史演化 |
2.2 产业创新与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光学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2.4 相关机构及学术刊物 |
2.5 国内外相关网站概况 |
第三章 产业创新的理论基础 |
3.1 与产业创新相关的重要概念 |
3.2 与产业创新系统相关的几个重要理论 |
第四章 产业创新 |
4.1 产业创新研究的历史回顾 |
4.2 产业创新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
4.3 产业创新的内涵 |
第五章 产业创新系统 |
5.1 系统 |
5.2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历史回顾 |
5.3 产业创新系统的内涵 |
5.4 产业创新系统的要素 |
5.5 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 |
5.6 产业创新系统的政策 |
5.7 产业创新系统的评价 |
5.8 产业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 |
第六章 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 |
6.1 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原则 |
6.2 产业创新系统的分析与构建基础 |
6.3 产业创新系统的模型及运行 |
第七章 “光谷”的产生与发展 |
7.1 “光谷”的概念 |
7.2 “中国光谷”产生的背景 |
7.3 国外“光谷”的产生与发展 |
7.4 国内“光谷”的产生与发展 |
7.5 国内外“光谷”发展态势 |
第八章 “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 |
8.1 “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的支撑条件 |
8.2 “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构建 |
8.3 “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功能分析 |
8.4 “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实证分析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主要成果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9.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鸣谢 |
附录 |
主要学术成果及学术活动 |
获奖证书 |
(7)中国国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中国的国债实践 |
一、 旧中国的国债 |
二、 革命根据地国债 |
三、 新中国的国债 |
第三节 国债理论的历史回顾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债思想 |
二、 西方国债思想的历史演进 |
三、 我国国债理论的发展 |
第四节 基本含义和研究范围 |
一、 关于国债的概念 |
二、 研究的思路、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债的发行 |
第一节 国债发行价格的确定 |
一、 国债发行价格的分类 |
二、 影响国债发行价格的因素分析 |
三、 我国国债发行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沿革和评价 |
四、 完善我国国债发行价格形成机制的思路 |
第二节 国债发行方式比较及选择 |
一、 国债发行方式的比较分析 |
二、 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的回顾 |
三、 我国国债招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第三节 我国国债的发行结构及其设计 |
一、 我国国债的品种结构及其设计 |
二、 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及其设计 |
三、 我国国债持有人结构及其设计 |
第二章 国债的流通 |
第一节 我国的国债流通市场 |
一、 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
二、 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国债流通市场 |
第二节 国债的衍生工具市场 |
一、 国债回购市场 |
二、 国债期货市场 |
三、 国债期权市场 |
四、 国债衍生工具的风险及其监管 |
第三章 国债的偿还 |
第一节 国债偿还的比较分析 |
一、 西方学者的国债偿还理论 |
二、 国债偿还方式和来源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我国国债的偿还现状及改进思路 |
一、 我国国债偿还的历史和现状 |
二、 改进我国国债偿还工作的思路 |
第三节 对我国中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
一、 对财政偿债能力的基本认识 |
二、 对我国财政自身偿债能力的分析 |
三、 对我国宏观偿债能力的分析 |
第四章 国债的使用 |
第一节 国债资金使用的原则和效益评价 |
一、 国债资金的使用原则 |
二、 国债资金使用的效益评价 |
第二节 我国国债资金的使用状况及对策 |
一、 关于我国国债资金建设性的论争 |
二、 我国国债资金使用情况的实证分析 |
三、 国债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四、 加强国债资金的管理,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 |
第三节 对我国国债挤出效应的分析 |
一、 国债挤出效应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
二、 对我国国债挤出效应的分析 |
三、 调整国债投向、避免挤出效应 |
第四节 积极运用国债政策促进西部大开发 |
一、 资金短缺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二、 国债是解决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现实选择 |
三、 继续完善国债投资,促进西部大开发 |
第五章 国债的规模 |
第一节 国债适度规模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
一、 国债适度规模的含义 |
二、 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 适度国债规模的确定 |
第二节 国债规模的度量及对我国国债规模的考察 |
一、 国债规模的度量指标 |
二、 利用上述指标对我国国债规模的考察 |
三、 控制国债规模 防范债务风险 |
第三节 隐性负债、或有负债及其风险化解 |
一、 政府债务的分类 |
二、 对我国政府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初步分析 |
三、 我国政府隐性债务、或有债务的特点及其影响 |
四、 我国隐性债务、或有债务风险的化解 |
第六章 国债政策及其可持续性 |
第一节 国债政策 |
一、 国债政策的涵义 |
二、 国债政策的目标及其政策工具 |
三、 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 |
四、 满足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国债政策 |
第二节 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
一、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内涵 |
二、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度量 |
三、 继续增发国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四、 实现我国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本人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声明 |
致谢 |
四、全国第三季度获准入网通信电源一览表(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田110kV变电站建设工程设计[D]. 宁静. 南昌大学, 2014(05)
- [2]华为技术公司发展研究:动态能力角度[D]. 满颖.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0)
- [3]兰州移动市场导向型网络维护管理模式设计研究[D]. 王明春.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4]世纪人通讯设备公司基于漏斗法的销售管理研究[D]. 何革. 湖南大学, 2006(06)
- [5]电信动力集中监控和管理系统[D]. 赵逸剑.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6]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 张治河.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3)
- [7]中国国债问题研究[D]. 曾军. 四川大学, 2003(01)
- [8]全国第三季度获准入网通信电源一览表[J].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 通信世界,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