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清洁生产信息库建设

重庆市清洁生产信息库建设

一、重庆市清洁生产信息数据库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郝宇杭[1](2021)在《工业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污染全过程防控研究 ——以长寿经开区为例》文中指出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工业园对于污染排放的管控方式只注重末端治理技术的不足,以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进行大气污染物“源头减排-中间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防控技术的研究。通过调查摸清了长寿经开区整体的大气污染情况和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现状。调研了园区9家天然气精细化工企业,明晰了各个企业的生产情况、原辅料用量,梳理了天然气制甲醇、天然气制乙炔和天然气制氢氰酸等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典型生产工艺及污染物排放状况,作为后续行业大气污染物清单编制及大气污染全过程防控技术选择的研究依据。为客观评价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控水平,研究选取园区内天然气精细化工片区某典型企业,在其厂界上设置监测点位,针对VOCS、无机物、醛酮类、醇类、恶臭、颗粒物等污染物开展为期一周的手工采样工作,掌握行业大气污染现状水平和变化规律。掌握了VOCs、无机物、臭气浓度和颗粒物以及个别醛酮物质浓度较高的现状,为开展大气污染全过程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项目按照有、无组织的排放形式分类,首次编制经开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特征污染物清单数据库。按照生产装置、储存系统、污水处理装置、其它设施四部分更精确地梳理出有、无组织排放污染物对应的排污节点。根据排放清单,摸清了行业年排放量最大的污染物有机组分为甲醇、非甲烷总烃、醋酸,无机组分为SO2、NOx。针对主要污染物VOCs和NOx,行业当前的污染控制仍以末端治理为主,源头和中间为全过程防控体系薄弱环节。为此按照“源头减排-中间控制-末端治理”的全过程防治思路,分析不同治理阶段主流技术,集成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全过程控制技术库。对理想状态下全过程技术实施后的预期减排效果进行了初步测算,采取全过程防控技术后VOCs最终预期减排效率为92.8%以上,预计减排376.02t;NOx最终预期减排效率可达94%,预计减排1179.65t。按照项目整体安排,本研究重点选取ZG公司开展典型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主要污染物VOCs的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示范。围绕天然气生产氢氰酸及其衍生物的工艺过程重点排放源,依据清单内容识别企业的各工艺环节具体排污节点和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现有的污染治理问题,再参考集成的技术库构建了ZG企业的污染物全过程防控体系。最终测算ZG公司VOCs年排放量预计减少25.25t,降低了84.25%。

贾淇深[2](2021)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进展状况与改进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性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于美好生存环境需要的增加,走绿色发展道路成为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产生了大部分的污染。但单纯靠环境管理手段约束企业环境破坏行为只是表层工作,只有将企业环境行为与其最重视的经济活动相联系,运用经济的手段来约束企业自觉改变企业环境行为,进而逐渐转变环境价值取向,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才是根本途径。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作为连接社会信用与企业环境信用的重要纽带,是兼备环境管理与经济管理双重功效的管理手段,其工作进展推进情况是否全面、是否深入对于资源能否流向绿色环保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从具体实践情况来看,我国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存在各地进展不一,相关政策措施不完善,评价体系差异大、不规范,评价结果应用力度不足和后续动态管理不完善等问题,这就造成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下去,也无法实现环境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形成政策合力,推动金融资源向环保领域流入的目标,既不利于提高环保企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不环保企业的惩戒,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绿色发展。因此,必须重视从实践现状中找出环境信用评价工作不能推进下去的现实原因,并及时改进,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推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深入开展,从而促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从生态危机、社会环境以及环境信用评价三个方面的背景进行介绍,提出本文研究存在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并对国内外环境信用评价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评述。其次,笔者在第二部分对环境信用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联系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理论进行具体说明,进而将基础理论贯穿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整个过程中去。第三部分从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政策状况与实践状况两个方面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状况进行深度总结,从而得出我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评价工作进展不平衡;相关政策不完善;不能完整表达环境信用评价目的;环境信用评价指标设计不合理;评价模式差异性较大,难以比较;评价结果应用力度不足;实施效果不佳;后续动态管理不完善等问题,进而在第四部分中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进一步完善环境信用评价相关政策;加快环境信用评价标准政策制定进度;建立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深化评价结果的社会化应用;建立统一的评价信息的数据库查询服务系统。

朱康文[3](2021)在《多级网格下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与可视化研究》文中指出农业面源污染(ANSP,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问题是各国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水污染防治中长期主要关注点源污染很长时间忽略了农业面源污染。根据2020年中国发布的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比重很高。当前农业面源污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相继出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多项文件提出长江经济带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特征等导致农业面源污染较重,需加快推动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庆市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生态地位,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重庆具有农村比例高、肥药施用强度大、丘陵山地占比高、雨量大且集中等本底特点,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潜在大、驱动强、范围广。同时结合国家对网格化管理应用于现代农业管理中的重视,网格化管理将是解决多级尺度下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防控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为确保区域及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重庆亟需开展网格化管理模式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与可视化平台构建以提升风险防控与信息化能力。本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的研究热点、趋势和问题,发现当前存在多尺度下研究需求差异明显、多级尺度下的风险测度研究路径不统一、测度结果可视化能力与需求不符等关键问题。因此以重庆市不同尺度范围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关键问题开展多级网格下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与可视化研究,以统一多级网格下的风险测度研究路径与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区县级网格为相对宏观的研究尺度,重点在于识别大尺度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时空演变趋势。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以GIS技术为支撑自行构建涵盖压力动能、转化动能、消纳动能三个维度的风险测度PTA3D模型,采用重心、核密度等方法揭示农业面源污染时空演变规律,并探讨风险评价精度、影响因素。(2)乡镇级网格尺度为宏观政策落地层级,重点在于识别未来发展模式选择影响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演变趋势。以涪陵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CLUE-S等模型开展自然发展、耕地保护情景模式下的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采用输出风险模型揭示各网格风险概率时空演变规律,探讨风险程度对输出系数变化的响应情况。(3)村落级网格尺度为政策具体实施层级,重点在于识别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阻力、输移路径及景观优化效果。以南沱区域为研究对象,以逐日水位数据为基础开展出露期、淹没期水位线、土地利用等空间要素解译,引入源汇过程构建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不同时期农业面源污染的阻力面、风险等级、传输路径等,探讨阻力模型及景观优化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4)泛地块网格尺度为农户操作层级,重点在于分析高精度数据支持下农户行为视角的田间管理的具体实践与优化调控效益。以睦和村为研究对象,引入低空遥感-无人机多光谱技术获取影像、NDVI指数等6种高分遥感数据,引进随机森林算法开展地物分类与泛地块划分,通过农户行为调研确定各地物的肥药施用情况,探讨随机森林算法精度及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的影响因素与消减工程效果。(5)以多级网格尺度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数据为基础,结合各尺度管理需求差异在B/S框架下构建多级网格下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可视化平台,并探讨风险管理与防控策略。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区县尺度下自建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PTA3D模型精度符合实际,引入的重心分析、核密度分析等地理学方法可以有效识别风险演变情况。研究发现:(1)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有较为明显的低风险向高风险转化的趋势(高风险、极高风险比例分别从2000年的17.82、16.63上升到2015年的18.10、16.76)。(2)都市区风险明显高于渝东南和渝东北,从高到低等级的风险区域的重心位置呈现自西向东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高风险、极高风险区域有明显的向东转移趋势(2000-2015年,二者的重心分别按照东偏北1.68°和12.08°运动了4.63km和4.48km)。(3)核密度结果显示高风险主要集聚在都市区,渝东北、渝东南风险存在集聚程度较低且上升的趋势,全市集聚区域的空间破碎度在增加且出现分散集中的趋势。(4)将河流水质、岸线一定范围内地类面积分别与模型测算结果进行空间分析发现模型测度结果可以反映区域真实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情况。(5)风险驱动分析显示地类构成对风险强度影响明显,“源地”占比高的区域风险明显增强,而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区耕地被占用是推动高、极高风险区域重心向东运动的因素之一。(6)通过这种研究路径识别出的预防和控制关键区、高和极高风险集聚区域作为关键区域进行防控可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2)乡镇尺度下引进的CLUE-S模型取得很好的未来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效果,并为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风险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等提供很好的支撑。研究发现:(1)涪陵区各镇街、子流域2010-2015年期间风险概率明显降低,尤其是靠近大木山、武陵山区域。(2)结合CLUE-S、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的Kappa系数为0.75,属高度一致级别。(3)未来的情景模拟有利于识别区域各镇街、子流域在不同发展情景下TN、TP输出风险概率演变情况及其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长江以北、乌江以西区域的乡镇风险明显偏高,148、150号等子流域在两种发展模式下均存在风险增高趋势。(4)调整自然发展情景下TP输出系数进行风险变化响应分析反映出子流域输出风险等级对于耕地输出系数变化(即化肥施用水平调整)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例如第3、75、104、141、202、211、259、292、330、398、461号等子流域对输出系数调减的波动响应。(6)通过这种研究路径识别出的乡镇、子流域风险特征可以有效应用于未来地类结构优化或肥药施用水平管控,达到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防控目的。(3)村落尺度下引进的阻力模型有利于识别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阻力值、风险区域、传输路径和分析景观优化效果。研究发现:(1)“源-汇”理论下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识别区域内不同风险等级的空间位置、输移路径、风险防控关键区域等方面效果较好。(2)阻力面分析显示阻力值整体呈现“西部低、东部高、高值分散、低值连片”的特点,其中阻力值最高值中a2(>25°耕地)>a6(≤2°耕地)>a3(15°-25°耕地)>a5(2°-6°耕地)>a1(农村居民点)>a4(6°-15°耕地)。(3)季节性水位涨落条件下淹没期比出露期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更大、传输路径阻力更小、低等级传输路径更多,其中路径阻力值为1级的路径数量呈现a4>a5>a1>a3>a6>a2。(4)水体附近不同范围内“源地”向“汇地”的转换对于风险调控作用明显,水域附近50m和100m范围内耕地调整为林地情景下,a2在1级的输移路径数量相比现状情景分别降低13.79%和53.66%。(5)通过这种研究路径识别出的风险分布、输移路径等可以结合景观优化进行有效防控。(4)泛地块尺度下引进的低空遥感-无人机技术、随机森林算法、农户调研等方法在地物分类、负荷风险测度、防控措施效益分析中取得较好效果。研究表明:(1)低空遥感-无人机手段获取的厘米级高分数据极大提升了地物精细分类基础数据精度和栅格内信息纯度,随机森林算法下精细化地物分类精度高达90.05%,有利于泛地块网格划分。(2)基于农户行为调研发现存在劳动力下降、人口老龄化及作物高肥高药施用问题进而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较高。(3)经测算TN、TP施用强度低于200 kg/hm2的泛地块网格比例较低,水质监测结果也反映出区域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4)对人工湿地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消减能力分析发现可以大幅消减污染物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区域内的悬浮物、总磷、总氮、铵态氮、硝态氮、COD通过人工湿地后分别消减了近86.67、54.66、81.11、10.67、83.85、59.42%。(5)通过这种研究路径识别出的农户行为、泛地块风险特征及人工湿地消减能力可很好的应用于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防控。(5)综合多级网格尺度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结果与管理需求开展可视化平台构建取得较好效果。研究表明:(1)建立信息化、可视化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防控平台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提高防控能力。(2)基于B/S框架、Web Storm工具开展可视化平台开发,具有技术丰富多样、过程轻量快速、可视效果美观等优点。(3)可视化平台可以很好的展示多级网格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结果,更好的发挥地理学在农学领域的优点,充分体现出地理空间数据的价值,为管理、决策工作提供了数字化、高效化、科学化的手段。总体上,本论文融合农学、地理学、计算机学等学科同时考虑各尺度在管理、防控方面的需求差异,为多级网格尺度下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路径与方法提供了统一风险研究范式,可有效解决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路径不统一、研究参考性低、成果借鉴性差、结果可视性弱等问题。

张昊[4](2020)在《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人口老龄化与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对当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提出挑战。将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支撑的智慧养老嵌入养老服务体系,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也是为迎合信息社会发展潮流和抓住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时代机遇。为此,本文聚焦如何在智慧养老视域下,运用智慧养老的理念、技术和智慧,提升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的能力和水平问题,旨在从智慧养老角度为优化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系统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在问题定位上,智慧养老对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具有创新模式意义,但是智慧养老并非脱离传统养老模式而单独存在。本文并未简单地将智慧养老视作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加以界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新的观念能量、技术能量和智慧能量,将之注入传统养老模式之中,藉此借助信息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同时,在智慧养老视域下探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不应仅局限于强调养老服务技术手段的变革,还应强调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合作共赢理念以及敬老尊老的伦理哲学和文化意涵,更应在理念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等相融合的基础上系统施策。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养老构成了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必要的条件和要素。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在理论上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其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也即构建出一种科学、理性和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指导中观层面形成稳定和可靠的养老服务模式,促进相关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化运转。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倾向于这一路径,因为其养老人口规模相对有限、地域空间相对较小,而且人口老龄化进程是建立在坚实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稳定的社会保障和殷实的国民收入等基础上,是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于人口结构上的自然结果,呈现出“有备而老”或“边富边老”的老龄化特征。对此,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更有利于发挥其优势和效能。其二,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型路径,也即从中观实践角度,对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自发性转型历程进行经验提炼和推广,从而助推养老服务体系的迭代升级,完成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过程。就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养老服务供需现状而言,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不同地域、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人口特质、养老传统都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另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诸如“计划生育”政策、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差异等衍生的政策性不利后果、资源配置不均衡、养老成本攀升等挑战,以及“未备而老”和“未富先老”的等结构性困局,缺乏西方国家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具备的物质、体制、人才和技术等基础条件。因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更加适合通过中观层面的养老服务模式的整合升级,以自下而上的渐进性方式为主,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的优化。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我国既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单要素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研究深入度也较高。但是,从整体思路出发,聚焦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及其优化路径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同时,从研究角度看,对于养老服务过程中智慧养老问题的探讨,多是从技术角度对其实践应用情况的碎片化梳理,较少从内在逻辑、观念、技术、管理等综合角度进行系统性解读,对其理论基础、优化路径反思的研究少之又少。由此,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成果、总结已有研究观点的基础上,按照以下步骤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展开研究:首先,在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部分,出于对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在供给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的关系类型、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升级中的风险把控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的理想愿景等问题的思考,综合利用供给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渐进理论和合作治理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得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在充分回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统合性的研究架构。其次,基于本文研究框架,对利用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和理论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方面,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实践变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的运行现状及其不足出发,系统地认识和提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亟需升级的现实需求,从而厘清了通过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亦即本文研究的现实关怀和出发点。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有针对性地讨论了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从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角度看,智慧养老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价值嵌入、技术赋能、交互增慧三个层面,在具体作用的发挥上包含“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三重逻辑。再次,在理论逻辑上辨明理想图景的基础上,本文从实践探索角度对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已有进展进行了总结,亦同时对本文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检验、呈现和细化。基于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本文选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典型案例,分别对应我国处在实践前沿的三个养老服务体系的“智慧化”模式。通过展示不同的“智慧化”模式的运作过程与特色,对如何通过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理想愿景落地等,进行了实践梳理和系统呈现。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厘清我国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需求、逻辑理路以及实践样态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国外智慧养老及其嵌入养老服务体系的实践做法,对国外智慧养老的“线上社区”“智能居家”以及“合作型科技助老”等三个主要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从其制度基础、运作机制等方面出发,提炼了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启示。总体而言,通过对需求与愿景、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探讨,可以发现智慧养老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一个系统性创新路径。通过价值嵌入、技术赋能和人人交互,智慧养老可以在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方面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提质增效。不过,智慧养老在优化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功能设计时,需要注意克服客观的温度落差、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等潜在的障碍,走出常见的误区,并在其配套性制度和保障性机制的建立完善方面进行新的反思和探索。从长期发展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席卷的浪潮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已来。在此形势下,正确的改革姿态应当是迎难而上,破解智慧养老的现实梗阻,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不断迭代升级。

孙连枝[5](2020)在《政府及大客户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影响 ——考虑地区差异》文中提出近些年来,制造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仅带来了生态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也导致社会问题频发。这些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将制造业的粗放发展方式推到风口浪尖之上,将社会和环境问题纳入经济活动中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制造企业立足的必然要求。且随着外包的兴起,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往来逐渐增加,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可持续的管理业逐渐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因此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大量学者开始研究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水平建言献策。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不仅事关企业内部的可持续管理,还关系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和协调,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从多个利益相关者处获得资源和支持,因而其管理活动和决策也会受到外部利益相关者影响。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聚焦于外部利益相关者中的政府及大客户,来探讨二者对制造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外,虽然研究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的文献不在少数,但是鲜有研究关注到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的地域差异性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政府及大客户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关系,并基于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异性,分析政府及大客户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不同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故本文以2012-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34家制造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并运用chow检验分析组间系数差异,验证本文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在东部地区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具有显着的影响。具体来说,企业行政联系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具有负向显着作用,政府政策和法规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具有正向显着作用。(2)大客户在西部地区具有显着的影响,具体来说,客户集中度的短期效应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负向显着相关,客户集中度的长期效应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正向显着相关,表明客户集中度高的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能对提高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水平起到促进作用,而客户集中度高的“一锤子买卖”的短期供应链合作行为则会对企业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起到阻碍作用。(3)政府及大客户的作用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体现在西部地区客户集中度对制造企业实施可持续供应管理的影响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显着差异。企业行政联系的影响在中部和东部存在显着差异。

罗红廷[6](2020)在《公共卫生运动与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生”,在近代中国的语境中被赋予了国家、民族等多重意蕴,成为近代中国摆脱落后、贫弱的重要工具,由此引发了“卫生救国”思潮的广泛传播。在“卫生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真正导致国人病弱的原因并非是个人卫生的不讲求,而是缺乏“公共卫生”的推行,故自20世纪初,公共卫生事业开始在国内被大力推广,成为城市市政和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抗战爆发后,作为战时中国首都的重庆无论是其政治地位,还是国际地位都得以空前提高,然而此时重庆的城市卫生状况却与其陪都的城市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此前虽经过战前重庆城市卫生治理以及新生活运动的开展,但城市内部的清洁状况依然堪忧,市民的卫生观念也十分缺乏,从而使得市民的健康状况以及城市的宜居程度都大打折扣。基于此,国民政府及社会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当局改进陪都重庆的城市公共卫生,并希望借此能够实现强健市民身体、促进陪都城市发展以及为抗战服务等目的。为保障公共卫生事业开展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同时也能够完成国民政府有关陪都卫生的行政命令起见,战时重庆市政当局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运动,这些卫生运动不仅开展频繁,而且种类多样,几乎涉及了公共卫生的各个领域。在运动开展的具体过程中,首先通过清洁运动、疫病防治运动的实施,进一步充实了战时重庆城市的公共卫生设施和环卫系统,实现了对重庆市政建设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其次,凭借疫病防治运动、夏令卫生运动以及民族健康运动的推行,充分带动了市民对公共卫生运动参与,让市民在亲身参与卫生运动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我的公共卫生意识,改造自身的不良卫生习惯,从而促进对市民现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培养,改变其过去“只讲私而不顾公”的落后卫生认知;此外,鉴于重庆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对建设战时中国首都城市形象的重要意义,战时重庆市政府推动实施了灭鼠运动、清洁运动以及规矩运动,通过此三大公共卫生运动的开展,不仅极大缓解了市内的鼠患以及由鼠患带来的居住问题,也改造了战时重庆的市容市貌以及市民的陈规陋习,推动了清洁整肃的首都形象得以形成。透过战时重庆市政当局对陪都城市公共卫生的治理,可以看出战时重庆城市公共卫生运动的实施虽是基于对城市卫生问题的改良,但其最终的实施效果却达到了促进城市市政完善、市民观念进步以及城市形象良好等多个方面。而就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而言,无论是市政的完善还是市民观念的进步,抑或是城市面貌的良性发展,都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都市的必由之路。由此,根据战时重庆城市公共卫生运动对重庆城市发展的促进,我们可以说:城市公共卫生进步的意义不仅停留于卫生本身,实则也意味着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提升。所以,卫生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促进意义是应当,也是值得被肯定的。

蔡佳敏[7](2020)在《四川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4年2月新生活运动在蒋介石的倡导下于南昌发起,意图以改变国民日常生活习惯、国民道德,实现国家民族复兴。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第一期推行清洁规矩运动,以此为基础实现国民的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它有对国民言行生活进行规范的一面,同时也有提高国民素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一面。在蒋介石的推动下,各省逐渐成立新生活运动促进会,推行新生活运动,四川地区各县市也积极响应。四川地区抗战前的新生活运动以1935年3月四川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在重庆的重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初期因组织涣散,以及四川地区还未统一,新生活运动进展缓慢。1935年3月以后四川地区新生活运动才逐渐步入正轨。通过新生活运动,可以看到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为将四川地区建设成为民族复兴根据地,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对四川地区进行革新,新生活运动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从日常生活、以及意识上对川民进行规范,以塑造国民政府所需要的现代国民。但通过对其推行主体及推行过程的分析,发现它很难达到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构想。其关键在于它推行的内容,因为不能解决四川民众的实际需要,无法得到川民的认同,因此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但新生活运动在推行过程中,所制定的一些生活和行为标准,在改良社会习俗,提高川民素质等方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任艳娟[8](2020)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交通运输系统低碳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战略,交通运输业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也逐渐增加,对于资源密集型的交通运输业来说,进行低碳减排的要求刻不容缓。为此我国于2015年向联合国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明确了2030年碳减排自主行动目标。重庆作为国家首批低碳经济发展试点城市之一,面临着承担低碳减排任务的压力与责任。因此选取重庆交通运输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交通运输低碳模型以实现2030碳减排自主行动目标,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重庆客货运输系统的现状、能耗与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本文系统模型的研究方向。其次,根据政府文件和已有文献梳理分析交通运输系统的低碳减排影响因素,并根据本文研究目标将其划分为经济、能源、环境和运输4大类,17小类。再次,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能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最次,以17小类构建模型系统中的122个变量,变量涵盖交通运输低碳减排系统的所有重要因素。(2)然后,根据对交通运输与经济、能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构建因果回路图,以此确定系统间反馈关系及系统边界。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进行系统模拟,构建系统存量流量图,通过建立方程量化系统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历史数据对参数进行设定。针对表函数这一特殊时间序列,引用ARMA模型以GDP增长率为例进行时间序列的预测,并分别通过Eviews软件和Matlab软件确定ARMA模型有效性。(3)最后,基于情景分析理论,利用Vensim软件,从结构性策略、技术性策略、管理性策略三方面提出六种调整策略。根据调整策略设置20种情景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与运输结构的调整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显着,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由于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过低所以相对不明显;能源强度和排放强度的优化都存在技术性难度大的特点,推广清洁能源的道路任重道远;环保投资调整可作为辅助性手段。最后基于研究目标,通过综合政策模拟确定了在2030年实现碳减排自主目标的策略。

王雷蕾[9](2019)在《重庆市J区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因城镇化率大幅提升,我国开始推行智慧城市,这种高效率的城市管理手段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物联网、云平台储存、大数据、天眼、卫星遥感等技术来实现各类数据的跨时空运用让智慧城市拥有了高效的管理手段。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智慧城市的子平台,开始慢慢用新的管理方法在传统行业发光发热。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多数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的,以公共物品出现并无偿提供给广大城市居民。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也非常迅猛,除了生态和环境效益外,园林绿化还能够满足人们休闲和健身文化的社会效益。在园林绿化管理中,要建立行业、行政平台、信息公开平台、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平台,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提高城市园林绿化行政管理效率。本文以重庆市J区为例,分析了现阶段该区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存在机构整合期间部门权责不清晰、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人员知识储备不足、各部门之间缺乏的沟通、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等问题,并对国内一些先进的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经验进行了整合分析。有针对性的开展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公共产品理论及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突出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地位、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使管理标准化、加强培训提升管理力量、改进管理模式跳出固有思维、加强沟通交流,凝聚管理力量、建立绩效评价机制、与公众建立联系等。

俞薇[10](2019)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环境治理不力,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急剧上升,不断增多的二氧化碳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提高了地表温度,引起了全球气候显着变化,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全球气候变化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气候治理这一全球性问题也愈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出台了重要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要求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三种灵活减排方式之一,在该机制运行下附件一国家(有减排义务)可以在非附件一国家(无减排义务)开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而获取“核证减排量”(CERs)用于完成本国的减排承诺。这种减排方式有助于附件一国家实现低成本减排,同时可促使没有强制义务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参与到全球的减排行动中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由此而来。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取得了很好的运行效果,全球7807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中国项目占比达总数的一半左右。随着中国政府气候治理自主意识不断加强,2012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建立了中国本土化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至今已有2891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成功获得审定,共签发了4760万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s Reductions,CCER)。同时,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在积极建设中。官方估算全国统一市场建成后,中国市场将成为覆盖30-40亿吨碳配额的全球第一大碳市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若考虑到期货等衍生品,规模可达5000亿元人民币。按照目前碳交易试点设定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以5-10%的抵消比例进入配额市场计算,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规模将达60-500亿元人民币,从业人数达数十万。虽然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从成本、技术、公平和规范等方面看,这些效果还未达到最优,同时随着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推进,社会各界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显然,为了解决这一重要课题,必须厘清究竟是哪些因素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产生影响且怎样影响。另一方面,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后发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一直保持高度关注,但绝大多数文献都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的研究上,只有少数文献围绕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开展研究,明显缺乏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现实需要和有关学术研究的薄弱现状,本文提出了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这一选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够明确回答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和怎样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以便为进一步提高该效果的政策设计提供依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是基于中国国情,以中国自主建立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地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初步构建了一个运用环境经济、生态补偿等理论分析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路径,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理论内容起到了一定的丰富作用。在现实意义方面,中国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一条,绿色是新发展理念中的一大理念,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之一。这“四个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作为市场化的减排工具,是控制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气候治理方式。无疑,本文的研究与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高度契合,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本文在梳理分析了既有相关文献基础上,沿以下思路展开研究:第一,结合环境产权理论、排污权交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生态补偿理论,明确界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概念。第二,探索性地提出了八因素(电力消费、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资金支持、外商投资、政策设计和抵消市场)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上述要素的作用机理。第三,详细阐述国内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及其运行现状、存在问题。第四,根据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选取面板数据负二项式模型、面板数据Tobit模型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实证方法,分别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数量效果、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效果以及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有一定独创性地将多层线性模型运用在分析单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项目减排量影响因素的实证中。最后,通过上述研究过程,逐步解答研究问题,得出研究结论,最终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从电力消费、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影响因素的角度看,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在减排潜力高的地区能取得较好的运行效果;第二,资金因素至关重要,金融支持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来自人力资本的影响不显着;第三,外商投资因素已不再重要,说明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已基本摆脱清洁发展机制的影响,逐渐形成自主运行的态势;第四,来自碳排放抵消市场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说明碳排放抵消政策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应有的支撑作用还发挥得不够;第五,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企业在项目开发时优先考虑的是市场和政策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因地制宜合理引导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完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第二,加强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资金支持,进一步丰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融资渠道;第三,完善碳排放权抵消市场的建设,加强其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支撑作用;第四,完善顶层政策设计,激励更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行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第一,在研究对象上,聚焦剖析中国本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第二,在理论上初步建立了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八因素分析框架;第三,在实证方法上,将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这一计量方法运用在分析单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第四,在研究结论上,得到了外商投资和人力资本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不显着等与现有文献不同的结论。本文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是:第一,实证数据年份跨度有限,这是因为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发展时间较短,导致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数据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二,尚未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因素纳入研究,主要原因是中国碳市场启动较晚,CCER交易数据缺乏、价格信号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市场调节作用,因此无法选取价格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二、重庆市清洁生产信息数据库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市清洁生产信息数据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污染全过程防控研究 ——以长寿经开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然气化工行业发展综述
        1.2.2 末端治理与全过程防控技术发展
    1.3 研究来源、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
    2.1 长寿经开区总体概况
        2.1.1 长寿经开区简介
        2.1.2 长寿经开区行业概况
    2.2 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概况
        2.2.1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总体概况
        2.2.2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企业生产信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环境现状及防控水平
    3.1 园区天然气化工企业实地监测
        3.1.1 污染源厂界监测
        3.1.2 监测方法
        3.1.3 监测结果
    3.2 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3.2.1 VOCs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3.2.2 醛酮监测结果分析
        3.2.3 醇类、无机物及臭气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3.2.4 PM_(2.5)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3.3 经开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污染防控水平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4.1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有组织废气排放清单编制
        4.1.1 企业废气有组织排放清单
        4.1.2 企业有组织排污节点
    4.2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无组织废气排放清单编制
        4.2.1 企业废气无组织排放清单
        4.2.2 企业无组织排污节点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全过程大气污染防控技术集成
    5.1 当前行业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评估
        5.1.1 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企业当前VOCs治理技术评估
        5.1.2 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企业当前NO_x治理技术评估
    5.2 VOCs全过程防控技术集成
        5.2.1 VOCs全过程控制技术-源头减排
        5.2.2 VOCs全过程控制技术-中间控制
        5.2.3 VOCs全过程控制技术-末端治理
    5.3 NO_x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
        5.3.1 NO_x全过程控制技术-源头减排
        5.3.2 NO_x全过程控制技术-中间控制
        5.3.3 NO_x全过程控制技术-末端治理
    5.4 污染物减排潜力预测
        5.4.1 VOCs全过程控制技术预期减排潜力
        5.4.2 NO_x全过程控制技术预期减排潜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然气精细化工企业VOCs全过程防控减排示范
    6.1 ZG公司简介
        6.1.1 企业厂区布置
        6.1.2 企业生产信息
    6.2 ZG公司VOCs污染分析
        6.2.1 ZG公司VOCs排放来源
        6.2.2 ZG公司VOCs现有治理问题
    6.3 ZG公司VOCs污染物全过程防控研究
        6.3.1 源头减排
        6.3.2 过程控制
        6.3.3 末端治理
        6.3.4 VOCs减排测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1)论文发表情况
    (2)科研参与情况

(2)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进展状况与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综述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环境信用理论概述
    2.1 环境信用理论基础
        2.1.1 生态文明理论
        2.1.2 环境保护理论
        2.1.3 社会公众参与理论
        2.1.4 环境信用理论
    2.2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理论
3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状况
    3.1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政策状况
        3.1.1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总体状况
        3.1.2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内容状况
    3.2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践状况
        3.2.1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披露状况
        3.2.2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施效果状况
    3.3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主要问题
        3.3.1 评价工作进展不平衡
        3.3.2 环境信用评价相关政策不完善
        3.3.3 不能完整表达环境信用评价目的
        3.3.4 环境信用评价指标设计不合理
        3.3.5 评价模式差异性较大,难以比较
        3.3.6 评结果应用力度不足
        3.3.7 实施效果不佳
        3.3.8 后续动态管理不完善
4 改进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环境信用评价相关政策
    4.2 加快环境信用评价标准政策制定进度
    4.3 建立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
    4.4 深化评价结果的社会化应用
    4.5 建立统一的评价信息的数据库查询服务系统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3)多级网格下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与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污染防治与信息化管理需要
        1.1.2 重庆市污染防治的现实需要
        1.1.3 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领域研究亟需推进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热点
        1.2.2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研究领域
        1.2.3 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研究趋势
    1.3 风险测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切入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特色
第2章 区县尺度下基于面板数据的风险测度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路径与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基于“压力-转化-消纳”过程的风险测度模型构建
        2.3.2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风险测度模型各维度的因子结果
        2.4.2 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综合结果与演变
        2.4.3 风险防控关键区域识别
    2.5 讨论
        2.5.1 风险测度模型的精度评估
        2.5.2 风险区域重心运动的驱动分析
    2.6 小结
第3章 乡镇尺度下基于情景模拟的风险测度
    3.1 研究区概况
    3.2 研究路径与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
        3.3.1 基于CLUE-S、Markov模型土地利用情景预测
        3.3.2 输出风险模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2010年、2015年输出风险时空变化
        3.4.2 2020年、2025 年、2030年多情景下输出风险演变
    3.5 讨论
        3.5.1 限制区和子流域的引入使成果更利于实际管理
        3.5.2 土地利用演变是输出风险变化的主要驱动之一
        3.5.3 未来输出风险概率对输出系数变化的响应程度高
    3.6 小结
第4章 村落尺度下基于源汇过程的风险测度
    4.1 研究区概况
    4.2 研究路径与数据来源
    4.3 研究方法
        4.3.1 MCR模型构建
        4.3.2 景观优化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源地”识别
        4.4.2 最小累积阻力基面测算
        4.4.3 阻力面测算及风险分区结果
        4.4.4 风险传输路径识别结果
        4.4.5 景观优化成效分析
    4.5 讨论
        4.5.1 阻力面识别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防控
        4.5.2 如何消减季节性水位涨落对污染风险的负面影响
        4.5.3 水域附近林草景观对污染物阻隔作用明显
        4.5.4 景观优化有利于降低风险
    4.6 小结
第5章 泛地块尺度下基于低空遥感的风险测度
    5.1 研究区概况
    5.2 研究路径与数据来源
    5.3 研究方法
        5.3.1 无人机多光谱数据获取与处理
        5.3.2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地物精细化分类
        5.3.3 泛地块级网格划分
        5.3.4 污染风险排放调研与测算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特定时期典型地物的各指数信息结果
        5.4.2 随机森林算法识别地物结果
        5.4.3 地物分类结果野外实地精度校验
        5.4.4 泛地块尺度污染负荷排放风险分析
    5.5 讨论
        5.5.1 低空遥感与随机森林算法结合适用于地物精细化分类
        5.5.2 高强度的TN、TP施用水平对水质威胁风险高
        5.5.3 人工湿地构建有利于降低污染风险
    5.6 小结
第6章 风险测度可视化平台构建与防控策略分析
    6.1 可视化平台构建方法
        6.1.1 需求分析
        6.1.2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与数据库构建
        6.1.3 风险测度可视化平台架构
    6.2 可视化平台构建结果
        6.2.1 平台界面
        6.2.2 各级网格尺度下风险可视化图层情况
    6.3 可视化平台下的管理与防控策略分析
        6.3.1 区县级尺度网格下管理与防控策略
        6.3.2 乡镇级尺度网格下管理与防控策略
        6.3.3 村落级尺度网格下管理与防控策略
        6.3.4 泛地块级尺度网格下管理与防控策略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与参与课题

(4)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一)供给理论
        (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三)渐进理论
        (四)合作治理理论
    二、分析框架
第二章 现实关照: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与升级需求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变迁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成效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升级需求
        (一)社会多元化需求要求服务模式升级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要求服务能力升级
        (三)内在实效性目标要求服务机制升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想图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
    一、智慧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一)嵌入:基于价值引领的养老模式重塑
        (二)赋能:基于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支撑
        (三)增慧:利用系统功能操作中的人人交互
    二、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三重逻辑
        (一)以“虚拟化”填补供需发展堕距
        (二)以“智能化”补足主体能力短板
        (三)以“一体化”提升整体运行效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践探索: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基本模式
    一、“虚拟化”商业运营模式
        (一)会员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二、“智能化”公益对接模式
        (一)积分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三、“一体化”生态共建模式
        (一)派单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域外经验:国外智慧养老实践模式参鉴
    一、“线上社区”养老模式
        (一)“线上社区”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线上社区”养老的运作机制
    二、“智能居家”养老模式
        (一)“智能居家”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智能居家”养老的运作机制
    三、合作型科技助老模式
        (一)合作型科技助老的制度基础
        (二)合作型科技助老的运作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未来进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前景
    一、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可能限度
        (一)客观存在的温度落差
        (二)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三)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
    二、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路径策略
        (一)以“量身定制化”增加服务人情味
        (二)以“包容性智慧”提升服务可及性
        (三)以顶层驱动和分层整合增强服务协同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政府及大客户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影响 ——考虑地区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三、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第二节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测量
        一、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三、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测量
    第三节 政府的概念与测量
        一、企业行政联系
        二、政府政策和法规
    第四节 大客户的概念与测量
        一、客户集中度的定义
        二、客户集中度的研究内容
        三、客户集中度的测量
第二章 研究假设
    第一节 企业行政联系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第二节 政府政策和法规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第三节 客户集中度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第四节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性
第三章 模型设定与数据收集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取与处理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所在行业及分布统计
        二、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回归分析
        一、分组回归检验结果
        二、组间系数差异检验结果
        三、结果讨论
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政策建议
        一、双管齐下,市场配置为主,政府监管为辅
        二、因地制宜,挖掘利益相关者在不同地区中的作用
        三、企业联动,培育供应链企业长期稳定关系
    第二节 本文创新点
        一、关注大客户作用,重视供应链长期关系
        二、剖析地区差异,强调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6)公共卫生运动与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及相关概念阐释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第一章 “卫生公共化”: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背景
        一、战前重庆公共卫生的概况
        二、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动因
    第二节 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推行政策与措施
        一、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推行政策
        二、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推行措施
    第三节 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概况
        一、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重要组织机构
        二、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三、战时重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力求完善”:公共卫生运动与战时重庆市政建设
    第一节 清洁运动与公共卫生设施的完善
        一、清洁运动的推行
        二、清洁运动与清洁设施问题的解决
        三、清洁运动与重庆公共卫生设施的完善
    第二节 疫病防治运动与城市环卫系统的改良
        一、疫病防治运动的推行
        二、疫病防治运动与城市粪污处理系统的优化
        三、疫病防治运动与城市环卫系统的改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乎卫生”:公共卫生运动与重庆市民卫生观念和习惯培养
    第一节 疫病防治运动与市民疫病观念的改变
        一、疫病防治运动与落后疫病观念的摈弃
        二、疫病防治运动与科学疫病观念的养成
    第二节 夏令卫生运动与市民卫生习惯的培养
        一、夏令卫生运动的推行
        二、夏令卫生运动与市民卫生陋习的改造
        三、夏令卫生运动与市民卫生习惯的养成
    第三节 民族健康运动与市民卫生观念的形成
        一、民族健康运动的推行
        二、民族健康运动与市民落后卫生观念的革除
        三、民族健康运动与市民现代卫生观念的树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俾壮观瞻”:公共卫生运动与重庆城市形象塑造
    第一节 灭鼠运动与重庆居住环境的改造
        一、灭鼠运动的推行
        二、灭鼠运动与重庆鼠患问题的缓解
        三、灭鼠运动与重庆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
    第二节 清洁运动与重庆公共环境的整洁
        一、清洁运动与重庆城市清洁问题的解决
        二、清洁运动与重庆市容的改善
    第三节 规矩运动与陪都公共秩序的整顿
        一、规矩运动的推行
        二、规矩运动与重庆城市秩序的整改
        三、规矩运动与陪都城市秩序的改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四川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主要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结构及创新与不足
2 四川新生活运动兴起的背景
    2.1 新生活运动的理论渊源及全国新生活运动的开展
        2.2.1 新生活运动的内容及理论来源
        2.2.2 新生活运动的目标以及具体方案
    2.2 四川的基本情况
        2.2.1 四川战略地位提高
        2.2.2 四川地区的社会状况
3 四川新生活运动的组织机构——四川新生活运动促进会
    3.1 领导机构及人员构成
    3.2 行动组织——劳动服务团
    3.3 经费问题
    3.4 主要工作
4 四川新生活运动的推行过程
    4.1 初步兴起——1934年2 月至1935年3 月
    4.2 四川新生活的主要活动——1935年3 月至1937年7 月
        4.2.1 清洁规矩运动
        4.2.2 三化方案
5 四川新生活运动的特点效果问题及影响分析
    5.1 四川新生活运动的特点
    5.2 四川新生活运动的效果及问题分析
    5.3 四川新生活运动的影响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交通运输系统低碳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1.2.2 系统动力学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2.1.1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起源
        2.1.2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内涵
    2.2 交通运输系统的低碳减排
        2.2.1 交通运输系统低碳减排概述
        2.2.2 交通运输系统能耗与碳排的计算方法
    2.3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2.3.1 系统动力学理论
        2.3.2 建模步骤与软件
        2.3.3 适用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庆交通运输的低碳减排系统分析
    3.1 重庆交通运输系统现状分析
        3.1.1 重庆市交通系统总体现状
        3.1.2 重庆市交通系统能耗和排放情况
    3.2 交通运输系统低碳减排的影响因素
    3.3 重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能源、环境的相关关系分析
        3.3.1 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分析
        3.3.2 交通运输与能源的关系分析
        3.3.3 交通运输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庆交通运输系统低碳减排的SD模型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4.1.1 系统界限确定
        4.1.2 模型假设分析
        4.1.3 系统因果关系
    4.2 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
        4.2.1 低碳减排系统存量流量图
        4.2.2 模型变量说明
        4.2.3 模型变量表达式
        4.2.4 变量方程推导
    4.3 模型参数设定
        4.3.1 表函数参数设置
        4.3.2 表函数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4.4 模型检验
        4.4.1 模型结构适合性检验
        4.4.2 模型行为适合性检验
        4.4.3 模型实际一致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庆交通运输系统低碳策略的情景分析
    5.1 情景分析法概述
    5.2 交通运输低碳策略的情景分析
        5.2.1 结构性策略模拟
        5.2.2 技术性策略模拟
        5.2.3 管理性策略模拟
    5.3 重庆交通运输低碳减排的实现策略
        5.3.1 重庆交通运输低碳减排的情景设置
        5.3.2 重庆交通运输低碳减排的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ARMA模型的Matlab实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重庆市J区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管理
        2.1.2 城市园林绿化及管理
        2.1.3 电子政务及数字化城市管理
        2.1.4 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电子政务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重庆市J区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重庆市J区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的现状
        3.1.1 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
        3.1.2 重庆市J区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
        3.1.3 重庆市J区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的管理团队
    3.2 重庆市J区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3.3 重庆市J区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机构整合期间部门权责不清晰
        3.3.2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3.3.3 管理人员知识储备不足
        3.3.4 各部门之间缺乏的沟通
        3.3.5 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及监督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先进的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模式
    4.1 深圳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模式
    4.2 安阳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模式
    4.3 天津市和平区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模式
    4.4 本章小结
5 完善重庆市J区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突出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地位
    5.2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使管理标准化
        5.2.1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5.2.2 强化质量管理,制定质量管理计划
    5.3 加强培训,提升管理力量
        5.3.1 注意人才配比,优化管理队伍
        5.3.2 强化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5.3.3 提高管理意识,化被动为主动
    5.4 改进管理模式,跳出固有思维
        5.4.1 强化数字化平台的管理功能,实现精细化管理
        5.4.2 引入集成管理方法
        5.4.3 加入风险管理模块
        5.4.4 转变管理理念,由数字化向智慧化发展
    5.5 加强沟通交流,凝聚管理力量
        5.5.1 加强沟通引导,融洽管理关系
        5.5.2 适度实行扁平化管理
        5.5.3 解决协作矛盾,实现平台共享
    5.6 建立绩效评价机制,与公众建立联系
        5.6.1 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5.6.2 与公众建立联系,提供便民化的管理服务
        5.6.3 引入公众满意理念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理论分析
    第一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含义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原理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特点和功能定位
    第二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产权理论
        二、排污权交易理论
        三、比较优势理论
        四、生态补偿理论
    第三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流程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流程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的特点
    第四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界定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
        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
        五、三种效果的关系分析
第二章 影响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第一节 电力消费、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一、电力消费
        二、经济水平
        三、技术水平
    第二节 人力资本、资金支持和外商投资: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一、人力资本
        二、资金支持
        三、外商投资
    第三节 政策设计和抵消市场: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一、政策设计
        二、抵消市场
第三章 国内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第一节 国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方法及效果现状
        一、清洁发展机制运行方法
        二、清洁发展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第二节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方法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管理架构
        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管理办法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政策发展及走向
    第三节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现状分析
        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现状分析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现状分析
第四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第一节 研究假设和变量说明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面板数据计数模型
        一、计数模型
        二、面板数据模型
        三、面板数据计数模型
    第三节 模型运算过程
        一、基于CCER项目数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二、基于CCER可再生能源类项目数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三、实证结果概述
第五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第一节 地区CCER项目减排总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三、面板Tobit模型
        四、基于CCER项目减排总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五、基于CCER可再生能源类项目减排总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六、实证结果概述
    第二节 单个CCER项目减排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多层线性回归模型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三、模型建立过程
        四、实证结果概述
        五、CCER项目数量、单个项目减排量和减排总量实证结果对比
第六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资金支持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二、技术人才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三、政策设计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四、抵消市场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成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流程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识别和检验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和估计
        一、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二、模型设定
        三、模型识别
        四、模型估计
        五、模型评价
        六、实证结果概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在减排潜力高的地区取得较好运行效果
        二、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本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影响分别为显着和不显着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已逐渐摆脱清洁发展机制影响
        四、抵消市场尚未发挥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应有的作用
        五、市场和政策是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满意度的首要因素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合理引导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二、加强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资金支持
        三、深化抵消市场建设
        四、完善顶层政策设计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活动简介
附录 ACCER项目业主企业开发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四、重庆市清洁生产信息数据库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污染全过程防控研究 ——以长寿经开区为例[D]. 郝宇杭.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8)
  • [2]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进展状况与改进建议[D]. 贾淇深.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多级网格下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测度与可视化研究[D]. 朱康文. 西南大学, 2021(01)
  • [4]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D]. 张昊. 吉林大学, 2020(03)
  • [5]政府及大客户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影响 ——考虑地区差异[D]. 孙连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6]公共卫生运动与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1937-1945)[D]. 罗红廷. 西南大学, 2020(01)
  • [7]四川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7)[D]. 蔡佳敏.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交通运输系统低碳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任艳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重庆市J区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雷蕾. 重庆大学, 2019(05)
  • [10]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 俞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重庆市清洁生产信息库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