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83种药品有了最高零售价(论文文献综述)
吴越[1](2019)在《处方药价格管制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涉及医疗卫生领域的药品价格一直是社会和国际上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我国的药价不断上涨、医药费用不断增加,卫生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达到6%。在2015年取消药价管制之前,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最高限价和行政性降价措施,但是我国的药品仍然处于一个比较高的价格水平。在政府取消药价管制之后,尝试通过医保支付标准来降低药品价格,带量采购等政策的降价幅度和我国药品价格的构成反映了我国的药品价格仍旧虚高。放松价格管制依旧没有解决我国药品价格虚高的现状。本文以处方药为价格管制的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文献综述的总结分析,结合药品的必需品特性、医生与患者的不对称信息与道德风险、第三方支付下的道德风险,论述了政府管制处方药价格的理由。同时介绍了药价管制的主要几种方式和管制过程中的信息失真的问题。其次,根据文献总结和理论分析,形成了药品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提出了5个药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假设,分别为医生收受回扣、批发商集中度低、医院从药品销售上获取利润、无分级诊疗、政府不管制药价会导致药价虚高或高企。在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的过程中,选取适用于此类研究问题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选取26个典型代表国家,通过收集案例国家条件和结果变量的经验数据资料,对相关变量进行赋值,构建fsQCA3.0软件分析所需的真值表,通过布尔代数逻辑归纳简化的最小化公式,得到了2个导致药价虚高或高企的核心关键条件变量,分别为医生收受回扣和政府不管制药价。通过回归经验案例来验证这2个相关研究假设,进一步论证了政府不管制药价或者没有基于真实市场交易价格的药价管制和医生普遍收受回扣是使得药价虚高或高企的关键因素,验证了政府应当对药价实施管制政策这一假设。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分析了中国药价管制的政策变化、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国外药价管制的实践经验,从明确政府主体角色、采取综合管制政策、健全联动体制、完善药价信息平台和监管的法律法规这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处方药价格管制的政策建议。
李晓先[2](2018)在《我国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度发展,国家逐年加大了对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人民健康水平也都得到很大提升。然而,国家在逐年增加卫生投入的情况下,居民医疗负担却不减反增,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居高不下的医药费用。为此国家从1997年开始陆续出台了包括药品降价政策、集中采购政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与取消最高零售价等一系列药品价格管理政策,经历了直接干预管理到放开由市场决定价格的转变,最终目的都是为使药品价格降下来,切实减轻居民医疗负担。通过阅读现有文献发现,学者对政府干预时期的药品降价政策、集中招标采购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如有的学者认为,药品价格管理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控制了药品价格的上涨,优化了医院内部结构;而更多的学者认为,这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另外,现有的研究仅仅分析了如降价政策或集中采购政策单一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更多的是对局部地区实施效果的定性分析,未能把这一系列政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整体分析。在这些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分析了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的模式,并梳理了2006年后政策干预时期与市场调节两个时期的药品价格管理政策,通过Wind数据库获得相关指标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与事件分析法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角度综合分析我国药品价格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宏观方面,两个时期的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对与药品相关的消费价格指数与零售价格指数在短期内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负向影响;第二,在中观方面,药品价格管理政策的实施仅对企业的营业收入产生微弱影响,而对企业利润率、上市公司股价变动均无显着影响,也不会加重亏损企业的亏损情况;第三,微观方面,药品价格管理政策的实施对居民的医疗卫生支出并未产生显着影响。通过进一步分析原因发现,这一系列药品价格管理政策未能实现初衷,并不单单是政策本身的不合理,而是包括政府、医疗机构、采购平台、医药企业在内多方面共同存在问题制约与抵消了政策的实施效果。最后,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张航[3](2018)在《我国药品价格政府规制政策实施效果测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品具有如下特性:效用无价性、消费及使用知识专业性及需求价格弹性小等特性,药品的特性决定了药品的特殊性,特殊的性质也决定了药品与全国民众的健康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国民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不断受到药品价格虚高、药品市场价格秩序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政府制定药品价格规制政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是为了有效控制日益上涨的药品价格从而进一步缓解居民“看病贵”问题。不可否认,大部分价格规制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药品价格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药品价格规制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甚至有些政策的实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消极的影响。因而,政府在出台一系列的药品价格规制政策后,对国家和地方生物药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药品价格的控制上是否有效果,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学者们对药品价格规制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也展开了探索性的研究。但从以往的文献来看,对药品价格规制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仍较为缺乏,而对药品价格规制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测度,一方面有利于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科学化,另一方面对国家和地方下一步出台药品价格政策也有一定的正面指导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药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及规制理论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分四个阶段对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台的药品价格规制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并描述性地分析了每一阶段药品价格规制政策实施对药品价格的影响;再次,利用药品相关的价格指数建立了时间序列ARIMA模型,从计量经济学角度来定量的测度2008年至2017年期间我国药品价格规制政策对药品价格指数的影响;最后,根据测算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马丽欣[4](2016)在《完善我国药品定价机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政府从政府定价、集中采购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三方面加强了对药品定价机制的干预,但是药价虚高和以药养医问题还未得到明显缓解,又出现了低价药短缺的问题,扰乱了药品价格市场秩序。为了理清政府干预存在的问题,找出药价问题的根本原因,本文基于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分析了生产、流通、零售各环节政府和市场分工对药价形成的影响,论证了政府职能的边界,得出我国药价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干预药价机制的越位和在药品审批、药价监管和医疗服务定价的缺位,并提出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放开药品价格、缩小集中采购范围、鼓励电商平台发展加强竞争、逐步实现医药分业、完善医疗保险和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审批和信息指导,推动医疗、医药和医保联动改革等政策建议。
李伟[5](2014)在《药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研究——兼论江西药品价格改革与政策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药品价格市场化改革,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定价机制,使市场在药品价格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应进一步提高政府药品价格调控水平,实现药品价格治理体系合理化,提升药品价格治理能力。就江西而言,一是要强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坚持药品价格市场化改革导向,让药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二是要强化药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完善药品价格管理各项政策,为药品生产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支持。
常以[6](2013)在《医疗机构补偿与药品价格联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药品费用过快增长让各国医疗卫生费用持续快速增长,不仅挤占了大量政府财政预算,也让各国财政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更让普通患者感到“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越发严重。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令广大专家和学者头痛不已。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我国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现状,发现当前医疗机构由于财政补偿不足,被迫通过药品收入和医疗服务收入弥补政策性经营亏损。在中国历次医疗卫生改革中,由于缺乏公平、有效的医疗补偿制度和严格、合理的药品定价制度,致使药品费用始终处于加速上涨态势,这同时也让中国卫生经费持续走高。随着我国“新医改”逐步推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改革面临着在有限医疗费用制约下,如何实现全民统一医疗保险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后实现城乡居民医疗统一的世纪难题。我们应充分认识现阶段医疗机构补偿和药品价格面临的诸多问题和矛盾,认识到将补偿与药品价格联动考虑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对实现我国“新医改”承诺的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重点人员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中国医疗机构补偿体系和药品定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数理逻辑推导法和数学模型建模分析法,揭示出中国医疗机构扭曲的补偿现状,运用信号模型分析法和竞争者博弈分析法,得出解决中国药品价格屡降不降的本质原因;提出将药品定价与医疗机构补偿机制联动考虑的新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药品定价机制的模型和措施。文中,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医疗保障制度与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发现了医疗机构因财政补偿不足,被迫以药品收入和医疗服务收入弥补亏空的严峻现实。其次,从微观角度,对我国现行的三种药品定价政策逐一做了数学推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三种药品定价的政策建议;运用竞争者博弈理论对医疗机构补偿和药品价值链进行了经济学分析;通过对药品价值链重要环节有关人员深度访谈和药品价值链过程实证分析,剖析了我国药品价值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本文提出医疗机构补偿和药品价格联动机制的设想,并通过有关地区的试点经验和卫生经费数据,检验并论证了联动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实际运用的可行性。
姜明欢,王乐,王文娟,王潇,方宇,杨世民,朱岩冰,张抗怀[7](2013)在《陕西省公立医院和零售药店基本药物价格及可获得性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陕西省公立医院和零售药店基本药物的价格及可获得性状况,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推行提供实证支持和对策建议。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健康行动组织(HAI)共同制定的WHO/HAI调研手册,利用其中的标准化调研方法对120家公立医院和120家零售药店的38种基本药物进行调研。结果与结论:公立医院和零售药店的基本药物可获得性存在差异,原研药的零售价远远超过国际参考价,最低价格仿制药的零售价相对合理,公立医院和零售药店基本药物的可负担性情况基本一致。零售药店的平均可获得性均高于公立医院;零售药店和公立医院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高低分布基本一致;无论在公立医院还是在零售药店,原研药的零售价均较高,最低价格仿制药的零售价相对合理;公立医院原研药的中位价格比(MPR)值高于零售药店,最低价格仿制药的中位MPR值低于零售药店;无论在公立医院还是在零售药店,原研药的可负担性均较差,最低价格仿制药的可负担性均良好。结论:加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力度,制定合理的基本药物补贴、采购机制和价格,加强政府监管,是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康、顺利推进的必要措施。
彭翔,申俊龙[8](2012)在《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效果分析——基于江苏省的数据》文中提出江苏省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通过竞争降低药品价格的目的,但是问题在于医院不采购部分价格降低幅度较大的药品。为了改进药品集中采购制度,需要引入医疗保险部门,注重对药品生产企业的资质审查,建立对中标情况的监测体系,加强对违约行为的处罚力度。
姜明欢,方宇,王文娟,王乐,王潇,杨世民,朱岩冰,张抗怀[9](2012)在《陕西省公立医院和零售药店基本药物价格及可获得性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陕西省公立医院和零售药店基本药物的价格及可获得性状况。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健康行动组织(HAI)共同制定的WHO/HAI调研手册(第二版),利用其中的标准化调研方法对120家公立医院和120家零售药店的38种基本药物进行调研。结果公立医院和零售药店的基本药物可获得性存在差异,原研药的零售价远远超过国际参考价,最低价格仿制药的零售价相对合理,公立医院和零售药店基本药物的可负担性情况基本一致。结论零售药店的平均可获得性均高于公立医院;零售药店和公立医院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高低分布基本一致;无论在公立医院还是在零售药店,原研药的零售价均较高,最低价格仿制药的零售价相对合理;公立医院原研药的中位MPR值高于零售药店,最低价格仿制药的中位MPR值低于零售药店;无论在公立医院还是在零售药店,原研药的可负担性均较
彭翔[10](2012)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分析框架与治理机制引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看病贵”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药品价格的控制和调整。而在新医改背景下对我国药品价格问题进行研究,需要以更宽的视角研究药品价格的形成机制。药品的物品属性决定了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基本原则,是全文分析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公共物品定义演变的分析,本文认为在社会医疗保险的制约下,药品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而对药品物品谱系的进一步划分是:作为国家政策载体的药品,属于公共政策所衍生的公共物品;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是一个社会的刚性需求,也应当被看做公共物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除去基本药物以外的药品,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医保目录以外、同时又不是政府特定政策载体的药品,属于私人物品。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是研究我国药品价格问题的落脚点。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要素包括:价格主体、权力配置、运作方式、价格形式与体系。价格主体及其权力配置决定了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运作方式,运作方式最终产生相应的价格形式和价格体系。本文进一步认为,药品价格主体的互动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博弈机制,而这种博弈机制是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诸要素的直观反映形式。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我国的计划价格阶段,也就是药品价格管制机制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期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阶段,也是药品价格管理机制不断探索、完善的阶段;2009年以来,是在新医改的推动下药品价格治理机制初现端倪的阶段。药品价格管理机制是当前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内容,本文对我国药I品价格管理机制的政策效应和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在政策效应方面,各个利益主体因为自身议价能力的不同而产生了在药品价格利益分配中的地位差异;在运行效果方面,目前实施的药品集中采购发挥了竞争对药品价格的降低作用,对药品价格弹性的分析结果则表明了我国在药品处方环节存在“大处方”、“开贵药”的情况。对当前中成药价格形成机制的案例分析表明,价格管理部门在药品价格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价格管理部门对最高零售价格的调整不及时或失当。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对如何完善我国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思考。对我国而言,因为政府在医疗保健筹资体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药品生产企业的数量过多、力量分散,而政府又有干预制药产业和医药行业的政策传统,所以政府不可避免地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乃至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本文认为,由于医保目录内药品的准公共物品特性既不适合采取完全的市场定价,也不适合采取完全的政府定价,而政府主导的、基于多中心——合作治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能够适合药品公共性的特殊要求。本文构建了我国新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框架:物价部门、制药企业、医保机构、卫生部门是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四个治理中心;医保机构(或卫生部门)和制药企业分别拥有需方权力和供方权力,其权力配置应当是均衡的。价格管理部门在中立的地位行使影响药品价格的权力;运行机制是一种合作博弈机制,医保机构与制药企业之间是平等的博弈关系,价格管理部门通过指导价格划定双方行动选择的范围;价格形式包括反映价值的价格和反映供需的价格,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的指导价格是反映价值的价格,而医保机构和制药企业博弈所形成的价格为反映供需状况的价格。在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的药品指导价格范围之内,围绕着最终供需价格应当形成一个价格体系。在分析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为了构建药品价格治理机制,本文就所关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制度上的解决路径。一是修正力量失衡,让医保部门参与药品价格形成;二是重视协商手段,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三是建立博弈标准,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四是坚持集中采购制度,完善这一权宜之计。
二、383种药品有了最高零售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83种药品有了最高零售价(论文提纲范文)
(1)处方药价格管制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药价虚高的原因 |
1.2.2 药价管制的争论 |
1.2.3 药价管制的政策 |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总结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处方药价格管制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处方药 |
2.1.2 价格管制 |
2.2 处方药的消费特征 |
2.2.1 作为必需品的药品 |
2.2.2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
2.2.3 第三方支付与道德风险 |
2.3 处方药价格管制的经济学理由 |
2.4 处方药价格管制的常用方式 |
2.4.1 直接价格管制 |
2.4.2 间接价格管制 |
2.5 价格管制中的信息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处方药价格的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
3.1 医药市场各环节与药品价格的关系 |
3.2 处方药价格的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
3.2.1 推销环节中医生的回扣行为 |
3.2.2 流通环节中批发商的集中度 |
3.2.3 销售环节中医院的药品利润 |
3.2.4 处方环节中分级诊疗下的医生行为 |
3.2.5 支付环节中政府的管制政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处方药价格管制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及适用性 |
4.1.1 定性比较分析法的方法原理 |
4.1.2 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的适用性 |
4.2 案例国家的选择和经验资料的获取 |
4.2.1 案例国家选择的依据 |
4.2.2 经验数据资料的来源及说明 |
4.3 结果变量和条件变量的确定及赋值 |
4.3.1 变量的确定及赋值的说明 |
4.3.2 结果变量的赋值标准及情况 |
4.3.3 条件变量的赋值标准及情况 |
4.4 经验数据的处理和结果分析 |
4.4.1 二分数据表的确定和真值表的构建 |
4.4.2 结果条件组合的分析及相关研究假设的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外处方药价格管制的比较分析及政策建议 |
5.1 中国药价管制的政策历程及实施效果 |
5.1.1 中国药价管制政策及机构的变化 |
5.1.2 中国药价管制政策的实施效果及问题 |
5.2 中外药品价格管制政策的对比分析 |
5.2.1 国外药价管制政策及实践经验 |
5.2.2 药品价格管制政策的对比分析 |
5.3 中国药品价格管制的政策建议 |
5.3.1 明确政府在药价管制中的角色 |
5.3.2 采取综合性的药价管制政策 |
5.3.3 健全相关利益主体的联动体制 |
5.3.4 完善药品信息平台和监管的法律法规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我国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拟创新处与不足 |
第2章 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实施效果测度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1.1 卫生经济学 |
2.1.2 卫生政策评价理论 |
2.1.3 公共产品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药品 |
2.2.2 药品价格 |
2.2.3 药品价格政策 |
2.3 药品价格机制与管理模式 |
2.3.1 药品价格机制 |
2.3.2 我国药品价格管理模式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我国药品价格管理政策与实施效果现状 |
3.1 我国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内容 |
3.1.1 政府干预时期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内容(1997-2015年) |
3.1.2 市场管理期间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内容(2015年-至今) |
3.2 药品价格政策实施效果定性分析 |
3.2.1 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对宏观价格指数的影响 |
3.2.2 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对医药制造业的影响 |
3.2.3 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对居民个人的影响 |
3.3 我国药品价格管理政策本身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1 药品价格管理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
3.3.2 我国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实施效果的测度 |
4.1 实证方法介绍 |
4.1.1 多元回归模型 |
4.1.2 事件分析法原理 |
4.2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及整理 |
4.2.0 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数据来源与整理 |
4.3 实证分析 |
4.3.1 宏观指标实证分析 |
4.3.2 行业指标实证分析 |
4.3.3 居民个人指标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药品价格政府规制政策实施效果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的背景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框架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 |
1.4.1 国内研究文献 |
1.4.2 国外研究文献 |
1.4.3 文献评述 |
1.5 创新与不足 |
2 药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及其规制理论分析 |
2.1 药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
2.1.1 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
2.1.2 药品价格形成的运作模式 |
2.1.3 药价的定价模式 |
2.2 药品价格规制的理论分析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规制俘虏理论 |
2.3 药品价格规制的必要性 |
2.3.1 由于药品的特殊性决定 |
2.3.2 基于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要求 |
2.3.3 药品价格改革的实践证明 |
3 我国药品价格规制政策 |
3.1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药品价格规制政策 |
3.1.2 价格规制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
3.2 第二阶段:逐步放松监管时期(1979-1995年) |
3.2.1 逐步放松监管时期的政府药品价格规制政策 |
3.2.2 价格规制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
3.3 第三阶段:整改时期的药品价格规制政策(1996-2007年) |
3.3.1 整改时期药品价格规制政策 |
3.3.2 价格规制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
3.4 从新医改到现在药品价格规制政策(2008年至今) |
3.4.1 从新医改到现在的药品价格规制政策 |
3.4.2 价格规制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
4 我国政府药品价格规制政策实施效果的测度 |
4.1 模型中指标的选取及药品价格规制次数统计 |
4.1.1 模型的介绍及指标的选取 |
4.1.2 药品价格规制统计 |
4.2 ARIMA模型的构建 |
4.3 建模过程 |
4.3.1 平稳性检验 |
4.3.2 差分平稳化 |
4.3.3 模型定阶与参数估计 |
4.3.4 模型的检验 |
4.4 全部模型及检验结果分析 |
4.4.1 对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用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影响 |
4.4.2 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 |
4.5 对药品价格管制政策效果的评价 |
4.5.1 药品价格管制政策对药品相关的价格指数的影响 |
4.5.2 药品价格管制政策对药品相关的价格指数的影响在城乡的差异 |
4.5.3 不同药品价格管制政策对药品相关的价格指数的影响比较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药品政策实效的原因分析 |
5.3 政策建议 |
5.3.1 规范医疗机构的用药 |
5.3.2 完善我国药品价格规制体制建设 |
参考文献 |
论文数据 |
致谢 |
(4)完善我国药品定价机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政府干预及其对药价的影响 |
(一) 低价药短缺 |
(二) 药价虚高仍持续 |
(三) 药品收入仍被用作医疗服务成本的补偿 |
三、我国药品定价机制研究 |
(一) 政府干预下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
1、生产环节。 |
2、流通环节。 |
3、零售环节。 |
(二) 问题的成因分析 |
1、政府定价机制不合理。 |
2、集中采购制度宗旨被扭曲。 |
3、监管存在漏洞。 |
4、单调药价未考虑医疗服务补偿机制。 |
四、药价改革的政策建议 |
(一) 将药品定价权交还市场 |
(二) 集中采购逐渐限于低价药品和进口药品 |
1、低价药品储备。 |
2、进口药品采购。 |
(三) 鼓励电商平台参与竞争 |
(四) 逐步实现医药分业 |
(五) 完善医疗保险和医疗机构补偿机制 |
(六) 加强政府监管、审批和信息指导 |
(5)药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研究——兼论江西药品价格改革与政策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药品定价机制发展现状 |
(一) 明确政府制定价格的范围。 |
(二) 出台政府制定价格办法。 |
(三) 加强市场药品价格监测。 |
(四) 降低药品零售价格。 |
二、我国药品定价机制的缺陷 |
(一) 药品价格管理力量薄弱。 |
(二) 药品定价存在扭曲现象。 |
(三) 新药审批把关不严。 |
(四) 药品价格监管不力。 |
三、药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思路 |
(一) 积极稳妥推进药品价格市场化改革。 |
(二) 构建“支付基准价”为核心的药价新机制。 |
(三) 对低价药品和新药价格实行动态管理。 |
(四) 加强市场药品价格调控和监管。 |
四、江西药品价格改革与政策完善 |
(一) 放开省管非处方药价格。 |
(二) 提高基本药物价格管理与医保支付政策的协调性。 |
(三) 严格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 |
(四) 完善药品招标制度, 防止无序低价竞争。 |
(五) 运用价格杠杆助推江西医药产业发展升级。 |
(6)医疗机构补偿与药品价格联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 创新点 |
第二章 医疗保障制度与医疗机构补偿机制 |
2.1 医疗保障制度概述 |
2.1.1 医疗保障制度 |
2.1.2 医疗保障制度历史回顾 |
2.2 医疗保障制度理论研究 |
2.2.1 国家干预主义经济理论 |
2.2.2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
2.2.3 医疗保障制度及主要模式 |
2.3 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研究 |
2.3.1 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定义 |
2.3.2 国际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比较 |
2.3.3 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定量分析 |
2.3.4 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实证分析 |
案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药品定价机制研究 |
3.1 药品与药品定价机制概述 |
3.1.1 药品概述 |
3.1.2 药品定价机制概述 |
3.2 药品定价机制研究 |
3.2.1 药品统一定价管制政策分析及建议 |
3.2.2 药品单独定价管制政策分析及建议 |
3.2.3 药品差比定价政策分析及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疗机构补偿与药品价值链经济学分析 |
4.1 问题的提出及产生逻辑 |
4.1.1 问题的提出 |
4.1.2 问题产生的逻辑 |
4.2 药品价值链概述 |
4.2.1 药品生产环节 |
4.2.2 药品采购环节 |
4.2.3 药品使用环节 |
4.3 医疗机构补偿概况 |
4.3.1 全额收支分离返还补偿 |
4.3.2 医保预付补偿 |
4.3.3 商业分成间接补偿 |
4.3.4 自主收支直接补偿 |
4.3.5 财政补偿 |
4.4 药品价值链问题成因和经济学分析 |
4.4.1 药品价值链问题成因 |
4.4.2 药品价值链问题经济学分析 |
4.4.3 医疗补偿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
4.4.4 药品价格的经济学分析 |
4.4.5 药品集中采购的经济学分析 |
4.4.6 药品价值链实证分析 |
案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疗机构补偿和药品价格联动机制 |
5.1 联动机制问题的提出 |
5.1.1 联动机制提出的背景 |
5.1.2 联动机制思考的逻辑 |
5.2 联动机制必要性的实证分析 |
5.3 联动机制可行性的实证分析与具体措施 |
5.3.1 我国医疗机构补偿的实证分析 |
5.3.2 联动机制的具体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情况 |
致谢 |
附件 |
附表 |
(7)陕西省公立医院和零售药店基本药物价格及可获得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调研机构的确定 |
1.2 调研药品的确定 |
1.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1.3.1 OBs、LPGs |
1.3.2 可获得性 |
1.3.3 中位价格比、25%分位数及75%分位数 |
1.3.4 可负担性 |
1.4 调研的实施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药物可获得性 |
2.2 基本药物价格 |
2.3 基本药物可负担性 |
3 讨论与建议 |
3.1 加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对基本药物的认知度 |
3.2 在零售药店中设立基本药物专柜, 政府对零售药店销售基本药物给予相应财政补贴 |
3.3 对公立医院药品进行价格成分调查, 调整药品采购机制, 控制公立医院药价虚高现象 |
3.4 提高药品质量, 对基本药物进行合理定价, 保障公立医院和零售药店基本药物的供应 |
3.5 加强政府监管, 控制OBs价格, 在定价时参照国际参考价 |
3.6 依据公众用药需求, 定期更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
(8)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效果分析——基于江苏省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标零售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模型构建 |
2. 数据来源 |
3. 模型估算 |
4. 讨论 |
二、药品集中采购的降价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
1. 模型构建 |
2. 数据来源 |
3. 模型估算 |
4. 讨论 |
三、药品集中采购中标药品的销售情况 |
四、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对策建议 |
1. 引入医疗保险部门 |
2. 注重对药品生产企业的资质审查 |
3. 建立对中标情况的监测体系 |
4. 加强对违约行为的处罚力度 |
(10)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分析框架与治理机制引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1.2.3 现有文献的启示 |
1.2.4 本文的研究空间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概念界定 |
1.3.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3.4 技术路线 |
1.3.5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可能的不足 |
第二章 药品的物品属性辨析:价格形成机制的逻辑起点 |
2.1 公共物品与药品属性的相关分析 |
2.1.1 公共物品定义的演变 |
2.1.2 药品物品属性的界定 |
2.1.3 药品的特殊性 |
2.2 基于物品属性的药品分类 |
2.2.1 公共政策所衍生的公共物品:作为政策载体的药品 |
2.2.2 准公共物品:医保目录内药品 |
2.2.3 由于刚性需求而属于公共物品:基本药物 |
2.2.4 私人物品:医保目录外的药品 |
2.3 药品物品属性与药品价格的相关分析 |
2.3.1 药品价格的功能 |
2.3.2 药品价格与医疗服务价格的关系 |
2.3.3 药品价格的内在要求 |
小结 |
第三章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一个分析框架 |
3.1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解析 |
3.1.1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界定 |
3.1.2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 |
3.2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要素解析 |
3.2.1 价格主体 |
3.2.2 权力配置 |
3.2.3 运作方式 |
3.2.4 价格形式及体系 |
3.3 不同物品属性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 |
3.3.1 政府供给的公共物品 |
3.3.2 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医保目录内药品 |
3.3.3 基本药物 |
3.3.4 作为私人物品的药品 |
小结 |
第四章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对文件和数据的考察 |
4.1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演变:对政策文件的考察 |
4.1.1 药品价格管制机制时期 |
4.1.2 药品价格管理机制探索与完善时期 |
4.1.3 药品价格治理机制探索时期 |
4.1.4 医疗领域物品属性演变与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演变的内在联系 |
4.2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政策效应分析:药品价格管理机制的政策手段 |
4.2.1 增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
4.2.2 减少了消费者的福利 |
4.2.3 政府行为的错位 |
4.2.4 医院垄断地位的加强 |
4.3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运行效果分析:对数据的考察 |
4.3.1 集中采购环节 |
4.3.2 医生处方环节 |
小结 |
第五章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问题分析:基于中成药的案例 |
5.1 中成药及中成药价格概述 |
5.1.1 中成药使用的特点:廉 |
5.1.2 中成药成本的特点:受原料价格影响大 |
5.1.3 中成药原料——中药材的特点:价格影响因素多 |
5.2 当前中成药价格主体博弈状况:分主体分析 |
5.2.1 中成药生产企业 |
5.2.2 中医院 |
5.2.3 价格管理部门 |
5.2.4 集中采购部门 |
5.2.5 医保部门 |
5.3 中成药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及改进探讨 |
5.3.1 价格主体:从缺失到补足 |
5.3.2 权力配置:从失衡到纠正 |
5.3.3 运作机制:从失范到回归 |
5.3.4 价格体系:从僵化到动态化 |
小结 |
第六章 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治理机制的引入 |
6.1 国外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借鉴:物品属性与制度逻辑的统一 |
6.1.1 英国:公共物品与药品价格协商 |
6.1.2 德国:准公共物品与药品价格制约 |
6.1.3 美国:私人物品与控制药品价格的集体行动 |
6.1.4 日本:准公共物品与制定药品价格的政府行为 |
6.1.5 国外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制度逻辑 |
6.2 治理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基于新医改的制度逻辑 |
6.2.1 新医改的制度逻辑 |
6.2.2 治理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中的适用性 |
6.3 新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框架 |
6.3.1 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主要行动主体 |
6.3.2 药品价格治理中心的权力配置 |
6.3.3 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运行机制 |
6.3.4 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价格形式与体系 |
6.4 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优势 |
6.4.1 对价格治理自发性的尊重 |
6.4.2 对集体行动逻辑的遵循 |
6.4.3 体现了多中心治理的优势 |
6.4.4 对价格主体自利性的承认 |
6.4.5 在我国现实国情下政府权力的恰当行使 |
小结 |
第七章 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构建路径与对策建议 |
7.1 修正力量失衡:引入医保部门 |
7.1.1 医保部门参与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必要性 |
7.1.2 建立医保部门参与的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设想 |
7.2 建立协商机制:药品价格谈判 |
7.2.1 药品价格谈判主体及其地位的平等性 |
7.2.2 药品价格谈判的依据与标准 |
7.2.3 药品价格谈判的目标确定 |
7.2.4 政府的监管 |
7.3 重视博弈标准:改进政府定价 |
7.3.1 对政府定价作用的重新认识 |
7.3.2 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 |
7.4 坚持集中采购:完善权宜之计 |
7.4.1 药品集中采购的现实必要性与临时性 |
7.4.2 完善药品集中采购的措施 |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
8.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
8.1.1 对药品物品属性的辨析 |
8.1.2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 |
8.1.3 对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历史的考察 |
8.1.4 对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实证与案例分析 |
8.1.5 对新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探讨 |
8.2 进一步讨论 |
附录 涉及或影响药品价格的政策文件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四、383种药品有了最高零售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处方药价格管制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D]. 吴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2]我国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 李晓先. 江西财经大学, 2018(12)
- [3]我国药品价格政府规制政策实施效果测度研究[D]. 张航. 江西财经大学, 2018(12)
- [4]完善我国药品定价机制问题研究[J]. 马丽欣. 财政监督, 2016(21)
- [5]药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研究——兼论江西药品价格改革与政策完善[J]. 李伟. 价格月刊, 2014(08)
- [6]医疗机构补偿与药品价格联动机制研究[D]. 常以. 沈阳药科大学, 2013(11)
- [7]陕西省公立医院和零售药店基本药物价格及可获得性比较研究[J]. 姜明欢,王乐,王文娟,王潇,方宇,杨世民,朱岩冰,张抗怀. 中国药房, 2013(04)
- [8]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效果分析——基于江苏省的数据[J]. 彭翔,申俊龙. 江苏商论, 2012(10)
- [9]陕西省公立医院和零售药店基本药物价格及可获得性比较研究[A]. 姜明欢,方宇,王文娟,王乐,王潇,杨世民,朱岩冰,张抗怀. 2012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十二五”医药科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 2012
- [10]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分析框架与治理机制引入[D]. 彭翔. 南京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