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观察诊断蜂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洲,郭兴启,赵光栋,王丽君,候俊斌,郭得政,郭慧娟,单文璐[1](2021)在《秋末蜜蜂病毒病混合感染诊断实例》文中研究指明山东莒县部分乡镇蜂群短期内死亡严重,通过对典型发病蜂场临床症状调查和实验室病毒检测,确诊发病蜂场病因主要为蜜蜂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克什米尔病毒、残翅病毒混合感染,究其原因为秋季治螨不彻底、蜂群饲喂不足、饲养管理不善所造成,建议蜂农更新养殖理念,饲养强群,彻底治螨,搞好蜂场环境卫生,在蜜源匮乏季节要及时饲喂,避免盗蜂发生,从而提高蜂群的抗病能力。
郭春艳,李绍荣,王祖红,李丽,刘亮先[2](2019)在《蜂针输穴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蜂针输穴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例采用蜂针输穴疗法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蜂针经穴疗法,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关节肿胀的数目及关节压痛的数目均减少(P<0.05),晨僵持续的时间缩短(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对关节肿胀的数目、关节压痛的数目及晨僵持续的时间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RF、CRP及ESR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RF、CRP及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蜂针输穴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的水平,不仅缩短治疗疗程,而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科研、教学及临床上推广应用。该疗法的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王思璀[3](2016)在《唐代知识阶层笔下的医学叙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对医学领域更加关注。中国古代医疗社会史已经成为当前史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经出版有关专着多达数十种。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来自台湾、香港和部分大陆综合性院校的历史学、文化学研究者,传统的专业医学史的研究人员基本缺如。以往医史学界所关注的主要是医学理论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医学教育的进步、医政制度的变革、以及名医的生平、思想等成就性内容,而对患者的病痛体验、医家的社会地位、现实医事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留意较少。本研究选取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之期唐朝为切入点,以唐代知识分子自撰的诗词、文章、笔记、小说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历史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其中与医学相关的部分进行爬梳、整理、分析、讨论。希望通过对史料的扩充,窥见唐人对于医学、生命和疾病等问题的真实观念看法,并了解当时医生、患者的现实生存状态。以期更加生动、细致的勾画唐代医学发展的整体面貌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并对传统线性模式的中国医学史有所扩充。对唐代多种类型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后,得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蒐集到唐代287位诗人创作的与疾病相关的诗歌2337首,统计分析后对唐代知识分子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病证依次是眼病、消渴、头风、疮疡、耳病、足疾、肺病、痹症与风病、以及瘴、疟、疠等。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唐代知识分子间流行避居静地、自修医药、参禅调气、撰遣病文等应对疾病的方法;而疾病给其带来的压力主要体现在身体不适、声誉受损、仕途挫折、经济困窘、亲友疏远几个方面。辑录出与医药、疾病相关的司法判文62条,分别出自45位以上官员或士子之手,涉及案件37例。这些判文的内容从药物流通、医患关系、诈病避责、残障歧视、保健制度流于形式、得疾染病责任难明、治病养疾冲撞刑律等七个方面,反映了唐代社会医事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搜集与帝王健康状况相关的诏令9则,与官医社会地位相关的诏令内容25条。前者主要包括帝王涉疾手敕、康复诏、疾愈德音等;后者主要包括涉及主治医者如何安置之遗诏、遗诰;涉及医官职位转迁的赦文、德音、制诰;以及调整医家薪水的特别诏令等。将诏文内容与其他材料结合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唐代医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了先稍有降低后又逐步提升的变迁过程。但相对于此前的南北朝和其后的两宋金元,唐代医人的社会地位似乎仍然处于历史的低潮。究其原因,可能与时代背景与疾病谱的改变、从业者的医疗行为是否端正、医学自身的发展进步规律、知识分子对于医学参与程度等几方面都有关联。整理分析了笔记、小说中带有夸张、想象成分之涉医故事43则。研究后发现大多数看似荒唐玄怪的事件背后都有某种现实基础,其夸张、臆想情节的出现多因受时代局限与民众心态的影响;少部分缺少可考根据的故事是文人墨客为借医喻政,或各个宗教为吸引信徒而刻意设计。而此类奇异怪诞涉医故事在唐代大量涌现主要与当时之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风格、医学探索的实践与局限、中医学理论的特殊解释方式、佛道二教思想对社会的广泛影响等因素有关。总体而言,通过以上对唐代知识阶层医学、疾病书写的研究,补充了部分过去唐代医学史研究中较少被关注的内容,对某些过去存在争议的问题给出了新见解,并在一些具体医事史实方面有新的发现,为今后更加生动、细致地勾勒有唐一代社会医疗活动的整体面貌提供了参考。
吕倩倩[4](2016)在《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多种炎性细胞渗出为主,伴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改变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014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强调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以反复发作性气短喘息、不明原因的胸闷和慢性咳嗽为临床表现,并具有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工业化,全球哮喘患者已经增加至1.6亿,WHO报道,在全世界范围计算,哮喘相关的经济花费明显高于艾滋病和结核病的总花费。我国哮喘患者高达2000万,其中儿童哮喘患病率达0.12%-3.34%。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生活压力,也给我国医疗体系带来巨大的医疗负担。因此,我们需要探索“高效”、“低成本”的治疗方式,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临床路径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证据。哮喘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中医对哮病的诊治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制定标准化的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是将中医诊治哮病的方法通过临床路径进行总结和规范,在改善诊疗质量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发扬中医特色。为探讨哮病中医临床路径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本课题对我院呼吸科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住院患者实施我院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方案,运用统计学方法评价我院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对中医症候疗效、ACT表评分、住院费用、住院天数、中医特色使用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通过观察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对哮病的疗效,初步评估我院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和临床效果,为哮病的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提供临床依据,也为进一步制定和验证呼吸专科其他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提供参考和可借鉴的经验。研究方法:将广州市中医医院呼吸专科60例符合哮病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按我院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制定的路径方案治疗,对照组按对照组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按尼莫地平法计算,分为无效、有效、显效、临床痊愈)、ACT表得分(分为未得到控制、部分控制、完全控制),并对比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总费用、中医特色使用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研究成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共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1例患者因失访而剔除,共59例患者参与本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均具有可比性,两组有效率均达100%;两组ACT表得分统计比较显示观察组随访病人治疗前ACT表得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3个月随访ACT表得分观察组较对照组高;观察组治疗可以使患者出院时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较入院时下降;观察组的平均住院天数显着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平均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显降低;观察组中医特色疗法使用较对照组多,含中药、中成药、无烟艾灸仪、穴位敷贴、穴位注射、中药热奄包。研究结论:我院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疗效较确切,无变异,可缩减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中医特色治疗使用增多,医患沟通增加,医护服务质量提高,得到患者的肯定,临床可推广。
徐雁南[5](2015)在《清阳止哮汤治疗哮病·发作期·热哮(肠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古往今来,医者思索脏腑相干之玄妙,从大肠论治哮病获得显着疗效。现代医学也从分子细胞学、分子生态学等诸多角度阐述肠道疾病与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密切关联。本课题从六腑实火之肠胃湿热角度出发,立泄热导滞、肃肺平喘之法,将属于热哮(肠胃湿热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患者随机设置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验证哮病从“火”论治的现实价值,拓展研究哮病发病机制的新思路,增加哮病中医药治疗的新方法。方法: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及病例纳入标准,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的门诊及住院病例60例。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舒利迭加用清阳止哮汤组)和对照组30例(舒利迭组),两组同时备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用于哮喘急发救急之时。治疗前,对两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主次症、FEV1%及硫酸沙丁胺醇使用次数等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差异。并通过为期1周的临床观察,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主次症改善情况、肺功能FEV1%及硫酸沙丁胺醇使用次数的试验数据,客观评价清阳止哮汤在治疗哮病·发作期·热哮(肠胃湿热证)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结果明显优于(P<0.01)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哮病主症(喘促、喉间哮鸣)的改善方面具有显着差异(P<0.05),兼次症(胸膈满闷、腹胀及腹痛,便秘或腹泻)的改善具有显着优势,差异明显。通过临床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肺功能FEV1%的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观察期内硫酸沙丁胺醇使用次数较观察期前1周减少,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课题以严谨的态度及科学的方法在临床观察中求证得出用清阳止哮汤治疗哮病·发作期·热哮(肠胃湿热证)疗效显着,具有正确性、可行性。
吴艳艳,周婷,贾慧茹,王星[6](2014)在《蜜蜂慢性麻痹病诊断实例》文中研究表明北京市某规模化养蜂合作社的蜂群短期内死亡严重,疑似蜜蜂慢性麻痹病。通过对发病蜂场临床症状调查和实验室病毒检测,结合对无症状蜂场病原检测后,确诊发病蜂场病因主要为蜜蜂慢性麻痹病与蜜蜂微孢子虫混合感染;另外,无症状蜂场处于该疫病潜伏期,并有疫病暴发和流行风险。建议蜂农进行蜂群疫病自查与送检,争取早发现早治疗,避免更大损失。
吴文娟[7](2014)在《咳喘宁对哮喘大鼠肺组织干扰素-γ和白介素-5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咳喘宁对哮喘大鼠肺组织INF-γ和IL-5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哮喘的机制。方法:5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其按体重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A组)和造模组;造模组以鸡卵蛋白(OVA)为过敏原、氢氧化铝为佐剂致敏SD大鼠,并连续2周予OVA雾化吸入激发制备哮喘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哮喘模型组(B组)、布地奈德干预组(C组)和咳喘宁干预组(D组)。咳喘宁干预组与布地奈德干预组分别予咳喘宁口服液1.7g/kg,布地奈德0.175mg/kg,正常组与哮喘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雾化。雾化7d后,处死大鼠,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大鼠肺泡灌洗液中IL-5;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INF-γ,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肺组织ING-γ的平均光密度;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及淋巴细胞计数;并观察支气管肺组织的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1.咳喘宁干预组大鼠的气道基膜轻微增厚,粘膜下水肿少见,未见黏液栓形成,局部炎性细胞浸润少。哮喘模型组上述变化较严重。2.咳喘宁干预组大鼠的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低于哮喘模型组(P<0.01),与布地奈德干预组比较,变化不大(p>0.05)。3.咳喘宁干预组大鼠的肺泡灌洗液中IL-5水平,低于哮喘模型组(p<0.05),与布地奈德干预组比,变化不大(p>0.05)。4.咳喘宁干预组大鼠肺组织INF-γ的平均光密度,高于哮喘模型组(p<0.05),与布地奈德干预组比,变化不大(p>0.05)。结论:咳喘宁可降低哮喘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提示咳喘宁可能通过上调INF-γ水平表达,降低IL-5的水平表达来减低气道炎症。
关杉[8](2013)在《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及临床缓解期中医证素分布和证候学特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GINA2004年估计当时全球约有3亿病例,儿童和成人哮喘患病率分别约为3.3%-29%和1.2%-25.5%,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此给个人及社会造成的负担不断增加。中医药治疗哮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本研究通过临床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处理的方式,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在中医证素分布和证候学方面的特征,探讨该病的发病和病机特点,以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并为临床辨证分型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收集172例处于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成人支气管哮喘病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中医证候信息。其中老年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1.53:1,患者年龄最大65岁,最小16岁,年龄分布以56-65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的41.3%;有明确职业过敏原接触史者19例。存在家族过敏史者12例,占7.0%,个人过敏史者104例,占77.9%。病程最长的50年,最短的2个月,平均病程12.3年。病程≤5年者占总例数比例最高,其次是6-10年。近67%的患者均以吸入或接触特定致敏原为最主要的诱发方式;8.7%患者因吸入冷空气或干燥环境诱发;少数患者因阿司匹林、运动或情志因素诱发。数据分析处理方面,首先参考朱文锋《证候辨证素量表》将所采集到的症状和体征转化为映射到53个规范化辨证要素的诊断权值。然后观察所涉及到的证素的分布特点。具体方法为:设定观察阈值,将诊断权值大于观察阈值的证素进行提取并系统聚类,再参考聚类结果对证素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分析。最后进行证素辨证并观察证候学特征。具体方法为:设定诊断阈值,并将诊断权值大于诊断阈值的证素进行提取和组合,从而得到证型;将证型进行描述性统计,由此得到支气管哮喘的证候学特征。研究结果证候分布所有涉及到的证候中,构成比在50%以上的有11条,包括吐痰、自汗、咳嗽、气喘、容易感冒、气短及脉弦、胸闷、倦怠乏力、痰色白、腰膝酸软。10%以上的证候共有37条,基本反映了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及临床缓解期的主要症状舌脉,其中吐痰、自汗、咳嗽、气喘四症所占频数最多。对证候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呼吸道证候中出现频率大于30%的有:吐痰、咳嗽、气喘、气短、痰色白、喉中哮鸣音、痰少质稀。全身证候中出现频次大于30%的有:自汗、容易感冒、胸闷、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眼花、头晕、失眠、身体困(酸)重。舌脉方面,构成比大于10%的舌苔有苔薄白、舌苔腻、舌苔黄和舌苔白。构成比大于10%的舌质有舌边齿印、舌红、舌黯(暗)红、舌淡红。构成比大于30%的脉象有脉弦,大于10%的脉象有脉细、脉数、脉滑、脉沉。证素分布所有涉及到的证素中,构成比大于30%的病位证素有肺、表、肾、脾,大于10%的有肝、心,涉及心神[脑]及胃者最少。构成比大于30%的病性证素有气虚、痰、阳虚、构成比大于10%的有阴虚、气不固、饮、血虚、湿、气滞、火[热],构成比小于10%的有寒、阳亢、水停、血瘀、气陷。所涉及的病位证素集中分布于肺、肾、脾、表,病性证素集中分布于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以及痰、湿、饮、水停周围。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血阴阳亏虚,78.5%(135例)患者存在水液代谢障碍。证候学特点本次调查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证型为肺气虚证,其次为痰浊阻肺证、肺肾气虚证、脾气虚证、肺脾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阴虚证,肺气阴两虚证,肝阴虚化火证。此外存在脏腑兼证4例,为肺气虚兼肝郁气滞证、肺气虚兼肝肾阴虚证、肺脾气虚兼肝肾阴虚证,以及病位尚不明确的气虚证5例,气阴两虚证2例。结论1脏腑元气亏虚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基础,其主要病位在肺,常伴有脾肾亏虚,虚损的性质以气(阳)虚为主。2痰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郭峰[9](2009)在《OSF癌变侵袭转移的临床研究及其与Wnt途径异常激活关系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隐匿性、与咀嚼槟榔有关的口腔黏膜疾病,OSF可以癌变成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临床上观察到此类患者的局部复发与颈部淋巴转移率要高于其它非OSF癌变鳞癌,预后较差,提示OSF癌变鳞癌可能存在有别于非OSF癌变鳞癌不同的生物学行为,然而目前关于OSF癌变鳞癌生物学行为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甚少。Wnt途径是一类在生物体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控制着众多生命活动过程,对细胞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最近几年针对Wnt途径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关系的研究开始引起关注,却未见Wnt途径在OSF癌变鳞癌中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OSF癌变鳞癌生物学行为进行临床与机制研究。通过已被确诊的OSF癌变鳞癌临床病例,对OSF癌变鳞癌病例与非OSF癌变鳞癌病例的临床特点与生物学行为进行对比研究,以补充与完善关于OSF癌变生物学行为方面的临床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以及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对Wnt途径的几个关键分子在OSF癌变鳞癌等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观察其在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从而探讨Wnt信号途径在OSF癌变鳞癌侵袭转移机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通过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OSF癌变鳞癌病例后对其复发转移率控制的优劣,提出手术治疗OSF癌变鳞癌的推荐术式,以提高OSF癌变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材料与方法:对2002年1月~2008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经手术治疗的口腔黏膜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病例分为OSF癌变鳞癌组及非OSF癌变鳞癌组。对其病例分布、发病部位、临床特征、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等进行统计比较分析;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2例OSF癌变鳞癌与48例非OSF癌变鳞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的石蜡包埋切片进行染色,检测组织中β-catenin、Wnt2、E-cadherin、TCF-4以及CD44v6的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OSF癌变鳞癌组织与非OSF癌变鳞癌组织及各自癌旁组织中β-catenin、E-cadherin及TCF-4的mRNA水平的变化;收集45例OSF癌变鳞癌患者,对其中25例采用原发灶扩大癌旁组织、与颈部淋巴组织连续垂直切除、个体化皮瓣修复的手术方法并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比较研究,将其研究结果供临床应用。所得结果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OSF癌变鳞癌组复发转移率(43.12%)高于非OSF癌变鳞癌(30.77%),预后较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β-catenin的易位表达1.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β-catenin的表达为细胞膜阳性(强染色率93.33%);2.OSF癌变鳞癌组织呈现β-catenin胞膜染色减少乃至消失(强染色率7.69%),非OSF癌变鳞癌组织亦存在β-catenin胞膜染色减少(强染色率2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F癌变鳞癌组织β-catenin胞浆内积聚率达61.5%,非OSF癌变鳞癌组织则达57.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F癌变鳞癌组织β-catenin核易位率达59.6%,非OSF癌变鳞癌组织则未发现β-catenin的核易位现象;3.OSF癌变鳞癌癌旁组织与非OSF癌变鳞癌癌旁组织比较,β-catenin包膜强染色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7.7%,86.7%,P<0.01);4.荧光实时定量RT-PCR结果:OSF癌变鳞癌组织(1.10)与非OSF癌变鳞癌组织(1.70)之间β-catenin 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F癌变鳞癌癌旁组织(0.87)与非OSF癌变鳞癌癌旁组织(0.85)之间β-catenin 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Wnt2的异常表达1.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Wnt2表达为阴性;2.OSF癌变鳞癌组织可见Wnt2的高表达(染色率达78.84%)与非OSF癌变鳞癌组织的4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SF癌变鳞癌癌旁组织Wnt2染色率为34.62%,而非OSF癌变鳞癌癌旁组织无Wnt2染色;3.Wnt2的表达与β-catenin膜染色呈负相关(r=-0.956,P=0.011),与β-catenin胞浆积聚呈正相关。四.E-cadherin的表达1.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为细胞膜阳性,强染色率达93.33%;2.OSF癌变鳞癌组织中E-cadherin膜表达明显减少,强染色率3.85%;非OSF癌变鳞癌组织中E-cadherin强染色率53.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SF癌变鳞癌癌旁组织中E-cadherin强染色率57.69%,非OSF癌变鳞癌癌旁组织E-cadherin强染色率64.4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膜E-cadherin与β-catenin的膜表达呈正相关(r=0.962,P=0.038),Wnt2与膜E-cadherin的减少或消失存在负相关(r=-0.919,P=0.027),β-catenin的易位与膜E-cadherin的减少具有伴随关系。4.荧光实时定量RT-PCR结果:OSF癌变鳞癌组、OSF癌变鳞癌癌旁组、非OSF癌变鳞癌组、非OSF癌变鳞癌癌旁组等4组中E-cadherin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黏膜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4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TCF-4及CD44v6的表达1.正常口腔粘膜中,TCF-4的表达表现为细胞核弱阳性(20%);CD44v6的表达表现为细胞膜阳性(40%);2.TCF-4在OSF癌变鳞癌组织染色率69.23%,在非OSF癌变鳞癌组织48.8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F-4在OSF癌变鳞癌癌旁组织染色率50%,在非OSF癌变鳞癌癌旁组织22.2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44v6在OSF癌变鳞癌组织染色率40%,在非OSF癌变鳞癌组织82.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4v6在OSF癌变鳞癌癌旁组织染色率57.7%,在非OSF癌变鳞癌癌旁组织48.8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D44v6的表达与TCF-4呈正相关(r=0.949,P=0.014)。5.荧光实时定量RT-PCR结果:OSF癌变鳞癌TCF-4 mRNA表达量较其它4组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它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采用扩大癌旁组织切除、原发灶与颈部淋巴组织连续垂直切除、个体化皮瓣修复等与传统治疗手段相比,可以明显减少OSF癌变鳞癌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2%与40%);结论:一.OSF癌变鳞癌临床上表现为更具侵袭性和转移性的生物学行为;二.Wnt途径在OSF癌变鳞癌中处于异常活化状态;三.OSF癌变鳞癌中Wnt2的表达上调导致β-catenin在胞浆/胞核的积聚,促使Wnt/β-catenin途径的活化,该途径的活化在OSF癌变鳞癌形成和肿瘤播散上具有重要作用;四.Wnt途径的活化导致细胞黏附分子E-cadherin与CD44v6表达的改变,进而促进OSF癌变鳞癌的侵袭与转移;五.扩大原发灶切除边界以及原发灶-颈部连续垂直切除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可作为手术治疗OSF癌变鳞癌的推荐术式。
蒋柳平[10](2006)在《山羊痘诊断与免疫防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羊痘(Goat pox)是由山羊痘病毒(Goat pox virus,GPV)引起的一种高密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山羊生产最严重的疾病之一。1997年被国际兽医局(OIE)列为A类重大动物传染病,在我国该病属一类动物疫病。2003年,广西柳州市的柳江县、鹿寨县、柳城县和柳南区的山羊群发生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皮肤和可视粘膜丘疹为主要特征的疫病。通过对典型病例剖检、病原分离、电镜观察和动物感染试验,证明发生的疫病为山羊痘。该病在广西首次出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柳州市各县区都有山羊痘发生,其中养羊较多的柳江县、融安县和鹿寨县最为严重。本次山羊痘疫情流行区域广,传播速度快,无明显季节性,其发病无年龄和性别差异。全市共有248群山羊发病,其发病率为8.33-100%,死亡率为1.67-77.5%。平均发病率为25.28%,平均死亡率为4.89%。病羊表现在皮肤无毛处和嘴巴、鼻子、肛门、乳房、股内侧、尾内侧等毛少地方均可见明显的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痘疹结节,严重病例在有毛地方也长有痘疹结节。其病理变化表现为口腔牙龈、口腔黏膜、喉头也有大小不一的白色痘疹结节;舌黏膜上的结节常见破溃而形成溃疡;肺部可见融合的实变区和大量分布在肺表面的白色结节;瘤胃、真胃黏膜有弥漫性结节丘疹;消化道黏膜也有丘疹形成。通过采取疫情普查、封锁、消毒、限制动物流动、紧急免疫、扑杀等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国内还未见有一个统一的、快速的诊断监测方法,而目前市场上很难购买.到山羊痘的诊断试剂。关于山羊痘防治方面有不少的报道,但是大多只是限于疫苗接种和对有临床表现山羊的治疗,而在疫苗接种后进行免疫效果检测很少有报道。因此,建立简便,快捷的诊断监测方法对山羊痘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建立了一种简便快捷、特异性、稳定性良好的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期望为山羊痘的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的诊断、疫苗免疫后抗体的监测和有效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运用建立的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方法,对山羊痘活疫苗的不同的接种方法和剂量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山羊免疫抗体的影响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疫苗皮内注射和皮下注射方法产生的免疫抗体随时间不同存在差异;不同批次的山羊疸活疫苗效价无差异;母羊比公羊有更好的免疫应答,不同年龄段的免疫有可能出现差异。
二、临床观察诊断蜂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观察诊断蜂病(论文提纲范文)
(1)秋末蜜蜂病毒病混合感染诊断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病情况 |
二、临床观察 |
三、初步诊断 |
四、诊断及结果 |
五、防治建议 |
1. 及时清理病死蜂 |
2. 隔离与消毒 |
3. 加强保温,及时补充优质饲料 |
4. 药物防治 |
六、讨论 |
(3)唐代知识阶层笔下的医学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术语释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术语释义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三、学术史回顾 |
(一) 唐代(中古时期)医学史研究 |
(二) 中医通史与专门史中的唐代医学 |
第一章 蕴藏于唐人诗歌中的病与痛 |
一、寓于诗歌中的疾病表达 |
(一) 呻吟自身病痛之作 |
(二) 慰问亲友病况之作 |
(三) 咏外事而自比之作 |
(四) 悲悯他人病苦之作 |
(五) 以病为喻说理之作 |
二、知识阶层主要罹患病种 |
(一) 眼病 |
(二) 消渴 |
(三) 头风 |
(四) 疮疡 |
(五) 耳病 |
(六) 足疾 |
(七) 肺病 |
(八) 痹症与风病 |
(九) 瘴、疟、疠、痁 |
三、文人士子中流行的应对措施 |
(一) 避居颐养 |
(二) 检方种药 |
(三) 参禅修道 |
(四) 撰诗作文 |
四、疾病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影响 |
(一) 疾病所致的身心不适与生活不便 |
(二) 作为隐喻的疾病 |
(三) 被顽疾牵绊的仕途 |
(四) 沉重的经济负担 |
(五) 亲戚故友日渐疏远 |
五、非典型患者白居易 |
(一) 诗魔的疾痛书写 |
(二) 白乐天病史自陈 |
(三) 就医与自我调摄 |
(四) 在疾病中如此深 |
六、小结 |
第二章 涉医判文与唐代医事之种种 |
一、药物流通的规范与乱象 |
二、医疗争端的处理与民间医疗需求 |
三、诈病的是是非非 |
四、面对残疾之矛盾情绪——唐代人的身体观 |
五、日趋仪式化的卫生保健制度 |
六、生病之错在于谁 |
七、当治病养疾与律令恒典相冲突 |
八、其他涉医疾案例 |
九、小结 |
第三章 从帝王诏令涉医内容看唐代官医社会地位的变迁 |
一、唐代帝王健康状况及辞世缘由考 |
(一) 唐代皇帝的疾病及治疗情况 |
(二) 唐代帝王的辞世缘由 |
二、与官医地位相关之诏令梳理简析 |
(一) 唐代君主遗诏中的涉医内容 |
(二) 涉及医人职位及转迁的诏令 |
(三) 与官医薪酬相关之诏令 |
三、唐代官医社会地位的变迁 |
(一) 唐代知名医人的任官情况 |
(二) 诏令与唐代医人社会地位之变迁 |
四、唐代医人社会地位同前后时期相比较 |
五、唐代医人社会地位变迁的原因探析 |
(一) 社会大环境的变迁及由此带来的疾病谱的更改 |
(二) 医疗行业部分参与者的末俗行为 |
(三) 医学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
(四) 知识分子对于医学的参与程度 |
六、小结 |
第四章 唐代笔记、小说中的医学想象 |
一、身体的扭曲与异化 |
二、蹊跷恢诡的奇疾怪病 |
(一) 饮食怪癖 |
(二) 身中生异物 |
(三) 鬼神作祟 |
(四) 其他异病 |
三、匪夷所思的治疗方法 |
(一) 异方奇药 |
(二) 异能奇术 |
四、技能精奇的拯救者 |
(一) 术业精妙之名医 |
(二) 别有专长之治疗者 |
(三) 偶得异术之常人 |
五、荒诞想象背后的历史因由推测 |
(一) 唐代文学作品的表现风格 |
(二) 医学探索的实践与局限 |
(三) 中医理论的特殊解释方式 |
(四) 佛、道二教的思想影响 |
六、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4)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哮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病名来源 |
二、病因病机 |
三、辩证分型 |
四、治疗 |
第二节 国内外临床路径发展概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一般资料 |
一、对象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入院检查项目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含量估算 |
二、分组方法 |
三、观察组方案 |
四、对照组方案 |
第三节 观察内容和方法 |
一、观察项目 |
二、评价方法 |
三、统计学数据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病例收集 |
二、一般资料 |
三、观察指标 |
第五节 研究结论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施行“哮病中医临床路径”之必要性 |
第二节 实施“哮病中医临床路径”之有效性 |
一、疗效评价 |
二、中医辩证分析及用药分析 |
三、中医特色疗法 |
第三节 对本病中医临床路径的患者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的观察 |
第四节 对本病中医临床路径患者满意度的评价 |
第五节 对实施本中医临床路径的认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清阳止哮汤治疗哮病·发作期·热哮(肠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哮病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3 问题与展望 |
实验研究 |
1 诊断标准 |
2 病例选择 |
3 研究方法及统计分析 |
讨论 |
1 哮病因于火 |
2 肠胃湿热证的成因 |
3 肠胃湿热证的治疗 |
4 疗效分析与结论 |
5 体会与思考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蜜蜂慢性麻痹病诊断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病情况 |
二、临床观察 |
三、初步诊断 |
四、实验室诊断及结果 |
五、防治建议 |
六、讨论 |
(7)咳喘宁对哮喘大鼠肺组织干扰素-γ和白介素-5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语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和哮喘模型制备 |
2.2 治疗方案 |
2.3 标本的提取 |
2.4 肺泡灌洗液(BALF)的细胞计数及分类 |
2.5 ELISA法检测BALF中白介素-5(IL-5)的水平 |
2.6 肺组织病理特点(HE染色) |
2.7 肺组织中干扰素-γ(INF-γ)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各组大鼠BALF中细胞总数与分类 |
2 各组大鼠BALF中IL-5的浓度 |
3 各组大鼠肺组织HE染色病理结果 |
4 各组大鼠肺组织INF-γ的含量 |
讨论 |
1 哮喘的发病状况 |
1.1 现代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2 哮喘的发病机制 |
2.1 气道炎症与哮喘 |
2.2 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
3 咳喘宁对哮喘治疗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附图 |
附录二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及临床缓解期中医证素分布和证候学特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古代文献研究 |
2 因机论治 |
3 临床治疗 |
4 中西医结合研究 |
5 中医证候学与证素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支气管哮喘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发病因素 |
3 发病机制 |
4 诊断 |
5 分型 |
6 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及临床缓解期中医证素分布和证候学特点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职业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 |
2 禀赋与体质与哮喘发病密切相关 |
3 由证素分布和证候学特点浅谈病机和治疗 |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OSF癌变侵袭转移的临床研究及其与Wnt途径异常激活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癌变生物学行为的临床观察 1.1 |
临床资料与方法 1.2 |
结果 1.3 |
讨论 第二章 |
OSF癌变鳞癌中Wnt途径异常激活状态的初步研究 2.1 |
材料与方法 2.2 |
结果 2.3 |
讨论 第三章 |
连续垂直切除法在OSF癌变舌鳞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3.1 |
临床资料与方法 3.2 |
结果 3.3 |
讨论 第四章 |
全文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山羊痘诊断与免疫防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山羊痘概述 |
1.病原特性 |
2.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 |
3.病理变化 |
4.诊断技术 |
5.防控技术 |
6.山羊痘防制中存在的问题 |
7.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山羊痘抗体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方法的建立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广西柳州山羊痘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山羊痘活疫苗临床免疫效果观察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四、临床观察诊断蜂病(论文参考文献)
- [1]秋末蜜蜂病毒病混合感染诊断实例[J]. 王海洲,郭兴启,赵光栋,王丽君,候俊斌,郭得政,郭慧娟,单文璐. 中国蜂业, 2021(01)
- [2]蜂针输穴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A]. 郭春艳,李绍荣,王祖红,李丽,刘亮先. 第二届世界蜂疗大会、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3]唐代知识阶层笔下的医学叙事[D]. 王思璀.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观察[D]. 吕倩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5]清阳止哮汤治疗哮病·发作期·热哮(肠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 徐雁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5(05)
- [6]蜜蜂慢性麻痹病诊断实例[J]. 吴艳艳,周婷,贾慧茹,王星. 中国蜂业, 2014(07)
- [7]咳喘宁对哮喘大鼠肺组织干扰素-γ和白介素-5的调节作用[D]. 吴文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及临床缓解期中医证素分布和证候学特点的临床研究[D]. 关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9]OSF癌变侵袭转移的临床研究及其与Wnt途径异常激活关系的初步研究[D]. 郭峰. 中南大学, 2009(02)
- [10]山羊痘诊断与免疫防制技术研究[D]. 蒋柳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