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经络推拿与健身(论文文献综述)
胡振飞[1](2021)在《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对患有脾胃病的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以寻求一条预防和辅助治疗大学生脾胃系统疾病的非医疗健康干预方案。方法: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九套健身气功功法可调理人体脾胃脏腑的动作进行提炼、筛选、重组,制定出一套以健身气功为运动形式的运动干预方案。运用实验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从曲阜师范大学招募并筛选出42名患有脾胃病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根据症状得分随机分成人数相等且症状无显着性差异的实验一组、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将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引入到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大学生脾胃病的治疗中,并持续十二周的功法干预。其中,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每周的锻炼频率分别为3次与5次;对照组不接受功法干预,维持正常的课程学习与生活。在实验前、第四周、第八周及第十二周后,采用中医脾胃病症状量化标准量表进行4次测量,对实验一组、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脾胃病胃系症状、肠系症状以及全身症状的数目和症状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脾胃病症状程度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一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胃系症状、肠系症状、全身症状以及脾胃病总体症状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4周和第8周末均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胃系症状、全身症状和脾胃病总体症状得分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肠系症状得分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结果与实验一组相同,均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4周和第8周末同样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胃系症状、全身症状和脾胃病总体症状得分产生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肠系症状得分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2、脾胃病症状数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一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胃系症状、肠系症状、全身症状以及脾胃病总体症状数目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4周和第8周末两组症状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之间仅有胃系症状数目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症状数目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和实验第4、8周末测量的结果与实验一组无异,均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全身症状数目和脾胃病总体症状数目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胃系症状数目产生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肠系症状数目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3、脾胃病证候疗效的评价结果显示,实验一组、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脾胃病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92.9%和14.3%,实验一组、二组与对照组的证候疗效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本实验制定的健身气功干预方案不仅可有效缓解大学生脾胃病胃系、肠系和全身的症状程度,还可有效减少大学生脾胃病胃系和全身的症状,可作为大学生预防和治疗脾胃病的一种新手段。
李阔[2](2021)在《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人类文明前所未有之高度发达的今日,却依然面临诸多复杂乃至超出当下思境的问题而亟待解决。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寻求破解良策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回溯“历史的经验”,即从浩瀚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谋求先贤探索道路之上的得失与成败而为现实提供重要参考系。观中国传统体育史与医学史的发展脉络,“体医融合”的一大特征造就了中医运动处方体系。此种以中医生理、病理、养生等理论为底层思想,构建独具传统体育特色的导引术以达到养生、祛病之效的运动疗法发轫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又历经后世千年,一直绵延至今而不曾失落。有鉴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三重证据、考证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旨在探研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的历史分期,对具有代表性的传世典籍、出土文献及文物予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就其实质内容及发展特点进行凝练与总结,从而为当下中医运动处方的复原、创编乃至临床研究等方面提供源头活水。主要成果如下:——在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分期方面:(1)夏商为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萌芽期。“巫医合一”的文化背景下巫者承担着“大舞”、“禹步”与导引特征高度相近的行为,从而衍生出养生、祛病功效,视之为先导阶段。(2)两周至春秋战国为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奠基期。一方面,以《易》为代表的典籍提出三层级“象思维”而为导引动作的设计提供思想基础,“忧患意识”为“治未病”提供创发先导。另一方面,《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提出“治未病”思想而突出处方目的在于防治未病、截断欲病,以“结构-功能-神明”之三层级分类方法构建中医身体观,并以此确立“绵缓运动观”、“因时运动观”、“运动调神观”而旨在“中和”的养生原则,形成“中和身体观”。(3)秦汉为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专着建构期。马王堆《导引图》与张家山《引书》成为运动处方体系形成的标志,即上承《易》、《内经》所奠基的“道论”而创发“形而下”的导引技术。针对处方术势的考证解析,认为《导引图》与同绘一帛之上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及《却谷食气》相联相应,在不同类别的运动处方中呈现“仿生取象-因时运动-循经导引”的运动养生框架。《引书》则构成了“四时导引-炼筋与节-祛内外病”的运动养生框架。——在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特点方面:(1)“巫崇神灵”到“取象为法”为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创发特点之发展。上古巫文化统摄下的巫者思想深层是崇尚神灵力量而沟通天地,在巫事活动中衍生出导引之前身,春战时期易学之“象思维”建立起“拟象-意象-法象”的三层级模型取代巫文化而为导引处方构建的基石。(2)春战时期的“治未病”思想、“中和身体观”转至汉代《引书》、《导引图》为中医运动处方“养生之道”至“养生之术”的落实。(3)发展至汉代的中医运动处方以处方目的、机制、对象、疗法为内容体系而建构,为中医运动处方的“传承三代”与“开新后世”提供典型范式。
江毅[3](2021)在《形气神兼养的中医养生理论探讨与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初步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现代的疾病谱上,对人类生命健康危害最大的已成为慢性病,人类罹患疾病的因素,也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发展为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的身心共患疾病。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和身体机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等有着密切联系。不当的生活方式、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强的养生意识在慢性的整个过程中,已成为了促进或加重慢性病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医“治未病”不离形神共养、精气神并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形、气、神的养生理论进行梳理和探讨,探求动形养生的机理,为传统养生功法的推广使用探究深层次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在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中梳理“真气”、“元神”以及形气神合一的动形养生有关的记载,理清其内涵。(2)通过演绎法,由中医体系中最基本、最根本的阴阳理论出发,对“真气”、“元神”的来源、特点、生理、病理、养生进行发微,探求其本质和机理。(3)通过归纳法,探寻“真气”、“元神”发挥推动生命作用的机理进行阐释,对形、气、神兼养的理论进行论述。(4)通过实验研究法,在偏颇质大学生人群中观察健身气功·养生功十二法对睡眠、疲劳、焦虑等与身、心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知:真气源于命门之先天元气,与脾胃运化的后天水谷气和大自然之清气相合充养流注全身,并赖后天水谷精气充养,其盛衰与后天脾胃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在脏为“藏真”,在经络则为经气,其病机与元气病机有同有异,对其养护包括惜精养元、保持三焦和经络的畅通、顺应天时、调和脏腑和避其毒气。在先天命门之火的作用下,先天元精和先天元气形成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元神即生于此变化之中,其地位和元气一致,均归属先天,其特性主动却倚静、主生主宰却不主用、不能离开形体而存在、是生命力的外在体现、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则安,寒、热、痰湿、情志过极、当静不养会伤神,对其养护需合于自然阴阳之道、养心少欲、调形养气、惜精培元、经络和畅。(2)通过演绎法,一、探究出一度被认为等同的“真气”与“元气”实为有同有异、相互联系的两种人体之气,“真气”是源于先天元气,与后天谷气“并而充身”的精微物质,真气为用,元气为体。二、明晰了元神源于元精化元气形成的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中,而又反作用于这种关系,对其进行调控,形成了元精、元气、元神的先天三位一体的体系。三、养生需形、气、神兼养。(3)通过归纳法,一、元神在由元精、元气二者阴阳运动变化产生后,进而反过来通过对阴阳消长比例的调节,使气有了不同的升降特性,从而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推动和维持生命活动,调节元气在不同部位的聚散形成脏腑并稳定其气机升降功能。即元神源于阴阳变化,而本质亦为调节一身之阴阳,并以此对阴阳的调节合于术数、应四时阴阳消长以及与外界刺激相合,在先天主生的特性下,生出识神。二、在练习气功“入静”时,心越清静,元神受到干扰越少,故能使“真气从之”,此为养生功法“调心”的原理。三、基于“脑为元神之府”、“命门为元神之根”、以及论证的“心为元神之用”,提出了“脑-心-命门”为元神轴心的概念。四、提出了真气和元神通过心神相联系,当心神入静,识神宁息,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则先天之气与先天之神同气相求,使人体之气达到最自然的状态,再与肢体之形的运作相合,以达到气愈练愈壮,愈练愈顺的练气效果。以此阐释了为传统养生功法中,“调心”是“调身”、“调息”的枢纽,其的实质是达到“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境界,从而达到形、气、神三者和谐共养的效果。(4)通过试验研究,观察到健身气功·养生功十二法对偏颇质在校大学生的睡眠、焦虑等产生显着良性影响,对疲劳状态无显着性影响。研究结论:养生需以整体观为根本,形、气、神兼养,形为生命之基,气为身体之用,神为生命主宰。传统养生功法通过“调身”、“调息”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通过形体动作引领真气运行,通过“调心”,人心静而神安,以元神的自然之性导引具有天真之性的真气,达到“三调合一”的“恬淡虚无”的境界,使人体在传统养生功法的作用下,气和、神安、体健。
吉涛[4](2021)在《推拿结合易筋经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推拿结合易筋经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型)的临床疗效,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即推拿结合易筋经治疗组,对照组即单纯推拿组。对照组按本研究的推拿操作手法治疗,每日一次,7日一疗程,连续治疗4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易筋经功法锻炼,每日一次,每次45min,7日一疗程,连续治疗4疗程。对比治疗前、治疗后VAS和JOA评价指标的变化,随后对两组数据统计分析,对比二者差异,观察推拿结合易筋经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型)的临床疗效。结果:1.经治疗,两组患者的VAS和J O A评分皆显着恢复(p<0.0 5),说明两种治疗手段均有效。2.经治疗,观察组的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 5),说明推拿结合易筋经锻炼治疗手段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来说更为有益。结论:1.推拿结合易筋经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型)与单纯的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型),两者均可改善患者疼痛、提高JOA指数,临床疗效良好。2.推拿结合易筋经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型)可显着缓解患者疼痛、提高JOA指数,与单纯推拿组相比更有优势,且经济适用,值得临床推广。
薛鼎鼎[5](2021)在《基于中医理论对意守丹田的养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意守丹田功法是传统养生气功中的基础功法,其功法特点为简单有效、自主性强、方便习练,具有较好的养生保健作用。而中医理论是指导中医传统气功功法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对丹田学说的主要内容、学术思想和理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确立丹田学说在传统气功功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探讨意识活动在传统气功习练过程中的意义;最后从中医理论的角度科学阐释意守丹田功法的养生效应,并提出理论依据。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总结分析法,从意守丹田的功法要领、身体反应、意识运用、现代研究等方面深入挖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意守丹田功法的养生原理,科学阐释其在传统气功锻炼、传统武术技击、传统中医“治未病”方面的养生效应,探讨其内在养生原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明确了丹田学说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基础,阐明了意识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科学解释了意守丹田功法的在传统气功和中医“治未病”方面的养生原理。本文的目的在于运用中医理论研究意守丹田功法的养生效应,为中医气功的发展传承以及实际推广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王异之[6](2020)在《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肌力、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为临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早期介入、简单、易行的运动训练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按纳入、排除标准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SPSS 25.0软件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三组,即常规组、八段锦组和八段锦+动作观察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案,八段锦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行八段锦训练,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在八段锦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动作观察,并尽力模仿训练,八段锦组与八段锦+动作观察组两组,每次20min,每天1次,一周训练6天,共干预4周,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徒手肌力评定量表(Muscle Manual Test,MMT)、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改良BI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上肢运动功能、肌力、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并对各项数据收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结束后,常规组脱落1例,八段锦组脱落2例,最终常规组完成研究例数29例,八段锦组28例,八段锦+动作观察组30例,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基线资料比较患者入组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偏瘫侧、上肢Brunnstrom分期、八段锦上肢运动评分、FMA-UE评分、MMT分级、MAS分级、MBI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4周后对比,运动功能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患者的FMA-UE评分差异明显(F=3.254,P=0.044),进行两两比较,常规组和八段锦组在干预4周后差异并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干预4周后的运动功能显着高于常规组(P<0.05)和八段锦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肌力的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4周后进行对比,肌力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患者的肌力对比差异明显(F=9.376,P=0.009),进行两两比较,采用KW检验对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常规组和八段锦组在干预4周后肌力差异并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干预4周后的肌力显着高于常规组(P<0.05)和八段锦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肌张力的变化情况三组患者采用KW检验,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干预4周后,三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均得到提升,与干预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三组患者的MBI评分差异明显(F=3.327,P=0.041),对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常规组和八段锦组在干预4周后差异并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干预4周后的生活自理能力MBI指数显着高于常规组(P<0.05)和八段锦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训练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肌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对患者的肌张力变化无影响。
赵富生(Teo Hoo Seng)[7](2020)在《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中国与新加坡的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源头、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和明确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探讨在新加坡更有效地推广和应用中医(针灸)治未病的策略和方法。方法:第一部分利用人工查阅历代医籍并用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采取归纳法、逻辑推理法,对有关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起源、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进行研究整理;其中涉及中医(针灸)治未病思想的概念、起源与源流、应用、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体质与亚健康治未病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新加坡的历史、人文、地理、教育、国民生活饮食习惯、体质与健康、老龄化与慢性病、医疗体系与开支,以及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团体、教育、法规、科研、刊物与现状。同时为了解新加坡执业中医师对中医(针灸)治未病的认知及其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本研究开展了网络和纸质版问卷调查,调查时间段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之间。在谷歌doc google(Doc.google.com)调查问卷软件自设30道题目,总共发出600份问卷,回收541份问卷,完整有效问卷共计509份,有效率84.8%。全部数据人工输入到谷歌(doc Google)的自设表格里,这些输入数据由谷歌网站Google Forms(Doc.google.com)自动统计后提取结果,全部原始数据保存至微软Excel电子表中,再进一步进行结果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在中医治未病方面的现况及新加坡问卷调查结果,综合讨论新加坡与中国在中医治未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讨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有益的建议。结果:一、中医治未病博大精深,从古至今被诸多医家所重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未病方法与思想。当代人们比以往更注重养生,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不断加强,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食疗、药膳等中医方法,使得机体阴阳平衡,不为外邪所伤。现代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正确的饮食起居,调节情志,改善体质,防病于未然。中国中医治未病发展日趋成熟,但在建立健全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建设、医患互动性、市场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使中医治未病在中国尚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主要作用。二、新加坡中医注重养生保健,调理防病,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要求。本次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大多数了解和认同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并认为食疗、情志调节和练功等方式是中医治未病的选择方式;其次,对于已病之人则需要以中医师介入治疗和调养为主;再者,中医治未病适用病症主要为慢性病、情志病、老年病及各种痛症,施治场所主要在中医医疗机构;并认为在收费方面不能比普通中医治疗费用高。超过半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都曾有应用针灸治未病的经历,并且超过一半取得有效或显着有效的结果。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中医师认为,针灸治未病应用范围广,疗效好且方便、安全,只是担心患者不接受或不能坚持;并且对中医针灸治未病在新加坡的发展前景持乐观的态度。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对自身及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应用情况不满意,他们认为:第一,治疗水平需要提高;第二,制约新加坡中医治未病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大众不了解;第三,政府和中医机构对民众应加大宣传,而且应将中医治未病纳入政府的医疗保障体系。三、中国与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现况对比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在此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如下:1.教育与宣传方面:加强中医师的教育和培训;利益相关者的教育与沟通;大众的知识和理念、自主健康和推广宣传。2.政策与实施方面:加大政府的政策的和财力支持,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医保:社区健康管理;全民健康计划;实施对民间宣传:中西医结合;社区中医体质辨识体检;“以老护老”计划;以针灸为中医治未病开路。3.临床科研方面:研究项目的选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医(针灸)治未病健康管理;循证医学研究中医(针灸)治未病;临床研究未病人群。结论:未病养生,防于未然;潜病未发,救于萌芽;病初即治,以防变证;病愈调护,防止复发,为中医治未病主要基石。现代医学逐渐从疾病医学转为健康(预防)医学,给中医治未病带来了与当今主流医学接轨的机遇。而针灸疗法则是最方便和重要的切入主流医学的疗法。新加坡由于地缘政治与历史因素,形成了新加坡式中医特色。中医治未病在新加坡的状况是:1、中医治未病思想还未普及化;2、中医治未病有关的产业尚未形成可行模式和规模;3、中医治未病的发展生态系统及条件尚未成熟,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对中医师有效的继续教育、对民众健康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中西医的融合程度等因素,将是中医(针灸)治未病及相关的治疗养护措施在新加坡落实与推广成败的关键因素。
Luis Eduardo Roux[8](2020)在《中医气功八段锦对高血压患者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目的是研究中医气功八段锦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影响观察,确定八段锦气功是否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调整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高血压患者,半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为气功练功组,空白对照组。气功练功组,通过互联网连接的远程教育与监督下进行操作与练功,完全学习并练习了八段锦气功,练功时间共30天,同时记录与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记录练习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共由3个老师进行教学操作,这些教功法的导师都经过统一的培训与练习教功技术,保持一致的教学方法。空白对照组,则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方式记录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观察时间同练功组为30天。两组患者都是在原有的基础治疗方式下,观察10天,仍为高血压的情况下进行纳入测试。并签属知情同意书,表示同意进行实验观察。结果与分析:所选择的60例,无脱落与剔除的病例。一般资料观察:被诊断为高血压的受试者中(n=60,平均年龄60岁,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36岁,女性48岁,男性12岁)。治疗前,两组的年龄、性别、血压比较,均为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所变化。收缩压方面:在气功练功组中,观察到83.33%的患者收缩压降低,而对照组中只有46.67%的患者收缩压降低。舒张压方面:观察到练功组中舒张压降低了70%,而对照组中舒张压降低了43.33%。练功组比较日常练习前后的压力测量结果,发现83.37%的病例接近正常压力,而16.13%的病例偏离正常压力。两组互相比较,收缩压观察,两组患者的t检验中的P<0.05,表明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舒张压观察,结果P值>0.05,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对照组和练功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练八段锦气功,能够很好地调节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但对于舒张压的影响意义不大。我们观察到八段锦练习组在练习前后之间的平均总收缩压变化中,有97%(153.38 mm Hg)下降,只有3%的压力上升。收缩压(5.18mm Hg)64%的平均变化超过5 mm Hg。无论收缩压是高是低,我们评估了73.33%的患者接近正常收缩压120mm Hg。关于练习前后舒张压的平均变化,我们观察到平均数值降低了70%(61.18mm Hg),而30%(5.98mm Hg)升高。舒张压下降50%,与正常的理想的血压舒张压80mm Hg期望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以mm Hg计算的总偏差中,血压值减少的部分占了93.24%,而仅有6.76%是增加的。在我们的实验中,患者无不良反应,很乐意接受此种中医治疗的调整方法。我们仍然需要分析这些人高血压变化的原因。练中医八段锦气功,简单方便,无副作用,而且能与大自然亲近,吸收吐纳大自然之气。而且如上述结果所示,对机体,对高血压患者有一些调整作用。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对所获得数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遵循适当的中医八段锦的练功方法,在运用健身气功的基本前提下,坚持锻炼,对身体的血压有很好的调整作用。同时进行了八段锦气功练习的远程教学,在现代通讯技术的指导下,也能够获得在我们课堂进行练功与实践课的效果,这种练功方式也能够取得显着成效。故此,建议广大民众,可以通过学习,每天练习八段锦气功,减少与调适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
杨彬彬[9](2020)在《传统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中英文数据库检索传统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传统功能锻炼或结合其他保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制定中英文检索策略、检索式,在国内外主要中英文数据库检索传统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0年1月1日。2、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研究,并根据Cochrane评估人员手册推荐的风险偏倚评估表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提取数据并绘制表格。3、分组干预:(1)功能锻炼VS其它保守疗法(理疗、推拿、针灸等);(2)功能锻炼+理疗VS理疗;(3)功能锻炼+牵引VS牵引;(4)功能锻炼+推拿VS推拿;(5)功能锻炼+针灸VS针灸;(6)功能锻炼+中药VS中药;(7)功能锻炼+牵引+理疗VS牵引+理疗;(8)功能锻炼+牵引+推拿VS牵引+推拿;(9)功能锻炼+针灸+推拿VS针灸+推拿。结局指标:总有效率、复发率、VAS、JOA评分、ODI评分、腰椎前屈最大肌力。4、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将异质性较高的效应值进行敏感性分析,判断结果是否稳定,并使用森林图对结果进行解读,最后利用漏斗图分析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情况。结果:1、最终纳入60项研究,共计6443例患者,治疗组3323例,对照组3120,各研究的样本量在24-926人。2、功能锻炼VS单纯理疗、针灸或推拿等其他保守疗法:共纳入4项研究,4个结局指标定量分析为:总有效率的OR=2.02,95%CI[0.25,16.39],P>0.05;VAS的MD=-0.10,95%CI[-1.13,0.93],P>0.05;JOA评分OR=-0.23,95%[-3.71,3.24],P>0.05。表明单纯功能锻炼在总有效率、VAS、JOA评分方面对比其它保守疗法并未有优势。ODI评分的MD=0.93,95%[0.02,1.84],P<0.05,表示其它保守疗法在降低ODI评分方面优于单纯传统功能锻炼。3、功能锻炼+推拿VS推拿:本组共纳入14项研究,5个结局指标定量分析为:总有效率的OR=4.84,95%CI[2.87,8.18],P<0.05;复发率OR=0.20,95%CI[0.12,0.35],P<0.05;VAS的MD=-1.17,95%CI[-1.30,-1.05],P<0.05;JOA评分的MD=2.64,95%CI[1.81,3.47],P<0.05。结果表明,功能锻炼+推拿对比单纯推拿治疗在提高总有效率、降低复发率、降低VAS和提高JOA评分方面均有优势。腰椎前屈最大肌力的MD=25.86,95%CI[-15.67,67.40],P>0.05,分析原文献后推断功能锻炼+推拿在增加腰椎前屈最大肌力方面可能比单纯推拿有优势。4、功能锻炼+针灸VS针灸:本组研究纳入14篇文献,4个结局指标:总有效率的OR=3.84,95%CI[2.51,5.88],P<0.05;VAS的MD=-1.65,95%CI[-2.60,-0.71],P<0.05;JOA评分的MD=4.17,95%CI[1.62,6.72],P<0.05;ODI评分的MD=-9.97,95%CI[-16.12,-3.81],P<0.05,表明功能锻炼+针灸在提高总有效率、降低VAS、提高JOA评分、降低ODI评分方面均优于单纯针灸组。5、功能锻炼+理疗VS理疗:共纳入2篇文献,1个结局指标:总有效率的OR=2.88,95%CI[0.97,8.60],P>0.05,分析原文献后推断功能锻炼+理疗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可能比单纯理疗有优势。6、功能锻炼+牵引VS牵引:共纳入3篇文献,1个结局指标:JOA评分的MD=3.62,95%CI[2.66,4.57],P<0.05。结果表明,功能锻炼+牵引对比单纯牵引治疗更能有效提高JOA评分。7、功能锻炼+中药VS中药:本组纳入4篇文献,1个结局指标:总有效率的OR=3.60,95%CI[1.80,7.22],P<0.05。结果表明功能锻炼+中药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优于中药。8、功能锻炼+针灸+推拿VS针灸+推拿:共纳入14篇文献,3个结局指标:总有效率的OR=3.55,95%CI[2.69,4.69],P<0.05;复发率的OR=0.39,95%CI[0.17,0.87],P<0.05;JOA评分的MD=1.86,95%CI[1.19,2.53],P<0.05,说明功能锻炼+针灸+推拿在提高总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和提高JOA评分方面均优于针灸+推拿。9、功能锻炼+牵引+推拿VS牵引+推拿:共纳入2篇文献,1个结局指标:VAS的MD=-1.05,95%CI[-1.35,-0.75],P<0.05。结果表明,功能锻炼+牵引+推拿对比牵引+推拿方案更能降低患者VAS。10、功能锻炼+牵引+理疗VS牵引+理疗:共纳入4篇文献,1个结局指标:总有效率的OR=2.33,95%CI[0.85,6.37],P<0.05。结果表明,功能锻炼+牵引+理疗在总有效率方面对比牵引+理疗方案可能存在优势。结论:虽然单纯传统功能锻炼治疗LDH对比其它保守疗法不具有优势,但在传统功能锻炼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推拿、牵引、中药等保守疗法确实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腰椎活动功能,降低远期复发率。但因纳入的文献质量普遍不高,方法学不够严谨,可能使传统功能锻炼治疗LDH的疗效产生偏倚,使得本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受到影响。为此,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应该更加严格地制定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案,遵循更科学的随机分配方式,增加盲法的实施机会,以提高临床研究的整体质量,并更多地开展单种干预措施相对比的临床研究,为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提供更可靠的参考。
维加[10](2020)在《古典文献中柔性推拿手法的整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归纳总结古典文献中关于柔性推拿手法材料与方法:中医推拿由来已久,被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1]。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是由摩挲、按矫、按摩逐渐推拿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名词的变化,而且包含了数千年来从事按摩医学的医生不断总结、创新和发展的结果。推拿医学是中国古代治疗伤病的一种方法,是目前中医的一个组成部分。按摩是指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术和力量,以刺激某些特定部位,达到恢复或提高人体活力,促进疾病恢复的一种方法。推拿是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的一种中医疗法[2-3]。由于中医推拿手法方法简便,且无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因此几千年来在中国不断的得到发展完善,现已广泛发扬至世界各地,因此,中国采用按摩法治疗疾病已受到世界的重视。中国的中医学理论源远流长,推拿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而中国的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对于柔性推拿的记录众多[4]。中医有阴阳的定义,手法也分阴阳,柔性手法属阴。定义为:1缓慢的2轻柔的3静态的这样的手法为柔性手法中医推拿在本质上属于自然科学内容,虽然不及西方医学具有严谨的科学理论系统,但推拿按摩在中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历经历史选择与实践,发展至今已拥有较为完善的柔性推拿系统,其手法、穴位选择等均有复杂的选择方向,而相较于其他中医学科,推拿按摩还具有更加理想的实用效果,因此更加适合与现代医学进行结合,从而提升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虽然近年来中医研究的深入与社会对中医的重视程度提升,通过深入挖掘柔性推拿的历史发展轨迹,深入探析古典文献中关于柔性推拿的研究信息,相信历史上隐藏的中医推拿的宝贵经验将被重新解读[5]。结合中国的中医药古典,针对柔性推拿手法进行统一的整理分析,本课题以《黄帝内经》、《伤寒》、《千金要方》等古文医学典籍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柔性推拿手法的起源与发展,并搜集大量中医药古籍资料信息,对柔性推拿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结论:柔性推拿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源于殷商时期,发展于汉唐时期,并在宋元明后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伤寒》、《千金要方》等古文医学典籍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与讨论;同时民间存在大量的医学名作与散落各地的抄本,其均能见证柔性推拿的发展历程;因此,本次研究结合中国的中医药文献,针对柔性推拿手法进行统一的整理分析具有十分理想的临床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柔性手法是古典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柔筋正骨的功效过去手法分类时,没有重视把手法分为刚性和柔性的区分,我的研究补充和完善了手法的分类方法
二、浅谈经络推拿与健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经络推拿与健身(论文提纲范文)
(1)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研究 |
1.4.1.1 脾胃病的病因 |
1.4.1.2 治疗脾胃病的原则 |
1.4.1.3 治疗脾胃病的方法 |
1.4.1.4 脾胃病诊断与疗效评价的方法 |
1.4.2 大学生脾胃病的研究 |
1.4.2.1 大学生脾胃病的调查现状 |
1.4.2.2 大学生脾胃病的致病因素 |
1.4.3 健身气功在脾胃病领域中的研究 |
1.4.3.1 健身气功在脾胃病治疗中的研究 |
1.4.3.2 健身气功对人体脾胃脏腑的影响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大学生脾胃病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制定 |
3.1.1 大学生脾胃病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制定的原则 |
3.1.2 大学生脾胃病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动作的筛选 |
3.1.3 动作编排顺序、音乐选择和数量设置的理论依据 |
3.1.4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运动频率、强度、时间与内容 |
3.2 实验结果 |
3.2.1 脾胃病症状得分结果的比较 |
3.2.2 脾胃病症状测试数目的比较 |
3.2.3 实验组和对照组脾胃病证候疗效评价的比较 |
3.2.4 实验组不同性别大学生脾胃病症状干预效果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实验结果分析 |
3.3.1.1 大学生脾胃病症状数目改变的分析 |
3.3.1.2 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程度改变的分析 |
3.3.2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分析 |
3.3.2.1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各式动作对脾胃脏腑影响的分析 |
3.3.2.2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整体作用 |
3.3.2.3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可用作大学生防治脾胃病的干预手段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中医运动处方的养生智慧奠基于先秦两汉 |
1.1.2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先秦两汉之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与实践是传统体医融合的典范 |
1.1.3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医运动处方与现代医学运动处方的不可通约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概念界定 |
1.6.1 中医运动处方 |
1.6.2 导引 |
1.6.3 先秦两汉时期 |
2 文献综述 |
2.1 运动处方的形成与发展 |
2.1.1 现代医学运动处方的形成与发展 |
2.1.2 中医运动处方的形成与发展 |
2.2 中医运动处方养生的相关研究 |
2.2.1 基于导引历史发展的养生思想研究 |
2.2.2 基于现代科学的养生研究 |
3 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之萌芽与发展 |
3.1 夏商时期:“巫医同源,巫士未分”的养生思想萌发 |
3.1.1 巫觋文化之“舞”与后世导引术关联的三重证据 |
3.1.2 小结 |
3.2 周至春战时期:“取象为法”与“身体观照”的养生思想奠基 |
3.2.1 渊薮于《易》 |
3.2.2 纵深于《内经》 |
3.2.3 小结 |
3.3 秦汉时期:“形而上”道论到“形而下”方技的运动处方专着建构 |
3.3.1 方技之术,生生之具——中医运动处方的划分与目的 |
3.3.2 两文一图,共为长帛——马王堆《导引图》、《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 |
3.3.3 治身之道,与天地求——张家山《引书》 |
3.3.4 三重证据:简、帛、书之互证 |
3.3.5 小结 |
4 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特点之凝练 |
4.1 由“巫崇神灵”到“取象为法”:中医运动处方创发思想的转捩 |
4.2 由“道”而“术”: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身体化转捩 |
4.3 由“传承”而“开新”: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内容体系建成 |
4.3.1 处方目的:“养生”与“祛病” |
4.3.2 处方机制:“炼筋与节”与“脉潮于气” |
4.3.3 处方对象:精英的神仙之学与大众的入俗之流 |
4.3.4 处方疗法:治疗原则与方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分期方面 |
5.1.2 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特点方面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形气神兼养的中医养生理论探讨与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初步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形气神兼养的健康理论 |
1 形、气、神健康理论探讨 |
1.1 形为身之基,有形则生命有所倚 |
1.1.1 《黄帝内经》中“形”的内涵 |
1.1.2 《黄帝内经》中的形体健康 |
1.2 气为身之用,气和则生命得其常 |
1.2.1 真气与元气密切相关 |
1.2.2 真气与气血津液 |
1.2.3 真气与脏腑之气 |
1.2.4 真气与经脉之气 |
1.2.5 真气虚则百病由生,真气病不离元气失常 |
1.3 神为身之主,得神则生机有所彰 |
1.3.1 元神源于先天,与元精、元气三位一体 |
1.3.2 元神的特性 |
1.3.3 元神本质系调控一身之阴阳 |
1.3.4 阴阳失和,元神乃病 |
2 形、气、神的养生理论探讨 |
2.1 养形之道,贵在全形 |
2.1.1 保全形体,无过其用 |
2.1.2 脏腑安和,经络畅达 |
2.1.3 饮食为养,起居为调 |
2.1.4 运动养形,动则体健 |
2.1.5 调神养形,整体同调 |
2.2 养气之道,贵在和顺 |
2.2.1 惜精养元 |
2.2.2 通调气机 |
2.2.3 顺应天时 |
2.2.4 调和脏腑 |
2.2.5 调和气血 |
2.2.6 谨避邪毒 |
2.2.7 调节情志 |
2.3 养神之道,求之于心 |
2.3.1 阴阳调谐,元神得养 |
2.3.2 “婉然从物”乃健康之要 |
3 人之常平需形气神兼养 |
3.1 “脑-心-命门”是元神调控的轴心 |
3.1.1 脑为元神之府 |
3.1.2 命门为元神之根 |
3.1.3 心为元神之用 |
3.2 形气神兼养是养生之道 |
3.2.1 形为神之基 |
3.2.2 神为形之机 |
3.2.3 气为身之用 |
3.2.4 形气神三者密不可分,三位一体 |
第二部分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实证研究 |
4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 |
4.1 功法原理 |
4.1.1 意守清静,便于凝神 |
4.1.2 气息相随,意在调息 |
4.1.3 引体令柔,以身导气 |
4.2 功法医理 |
4.2.1 理论基础 |
4.2.2 各式医理 |
5 实证研究 |
5.1 受试对象 |
5.1.1 对象来源 |
5.1.2 纳入标准 |
5.1.3 排除标准 |
5.2 干预措施 |
5.3 观察指标和统计方法 |
5.4 结果 |
5.4.1 基本情况 |
5.4.2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
讨论 |
6.1 形神合一与养生功法 |
6.2 结果探讨 |
6.3 本研究创新点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传统养生功法作用现代机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推拿结合易筋经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汇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研究进展 |
1.1 中医认识概况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证型 |
1.4 中医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发病机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西医治疗方法 |
3. 推拿的认识 |
3.1 推拿手法在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 |
3.2 推拿手法在其它疾病中的应用 |
4. 易筋经的认识 |
4.1 易筋经的历史渊源 |
4.2 易筋经的现代应用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操作方法 |
3. 疗效评价指标 |
3.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3.2 JOA下腰痛评分量表 |
3.3 疗效评价及标准 |
4. 推拿异常情况的处理 |
5. 统计学处理 |
6. 结果分析 |
6.1 基线资料分析 |
6.2 结果分析 |
6.3 两组治疗后疗效分析比较 |
讨论 |
1. 推拿的治疗作用分析 |
2. 易筋经锻炼的治疗作用分析 |
3. 疗效评价指标 |
3.1 视觉模拟评分法 |
3.2 JOA下腰痛评分量表 |
4. 结果与分析 |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个人简历 |
(5)基于中医理论对意守丹田的养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丹田的理论研究 |
1 丹田的理论渊源 |
1.1 丹田的提出 |
1.2 丹田名称及其位置的梳理 |
1.2.1 上丹田 |
1.2.2 中丹田 |
1.2.3 下丹田 |
1.3 各家对“丹田”的观点 |
1.3.1 传统中医 |
1.3.2 传统气功 |
1.4 丹田病的古代临床总结 |
1.4.1 丹田的病证 |
1.4.2 丹田病证的舌脉 |
2 丹田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2.1 丹田学说的形成 |
2.2 丹田学说的发展成熟 |
3 中医理论体系与丹田学说 |
3.1 精气血津液相关 |
3.2 藏象理论相关 |
3.3 经络理论相关 |
4 中医理论基础与丹田学说 |
4.1 丹田学说对心肾相交思想的影响 |
4.2 丹田学说对命门学说的影响 |
第二部分 意识的理论探析 |
5 意识的概念 |
5.1 心理学 |
5.2 中医学 |
5.3 传统气功 |
6 意识的运用 |
6.1 心理学中意识的运用 |
6.1.1 冥想 |
6.1.2 心理暗示 |
6.1.3 正念 |
6.2 中医学对意识的运用 |
6.2.1 意识与神志 |
6.2.2 意识与情志 |
6.2.3 意识与脏腑 |
6.3 传统气功中意识的运用 |
6.3.1 意守 |
6.3.2 存想 |
6.3.3 入静 |
第三部分 基于中医理论对意守丹田的养生应用研究 |
7 意守丹田的理论研究 |
7.1 意守部位 |
7.2 意守方法 |
7.2.1 静守 |
7.2.2 动守 |
7.2.3 联守 |
7.3 意守过程的身体反应 |
7.3.1 正常反应 |
7.3.2 异常反应 |
7.4 意守前后的注意事项 |
8 意守丹田的养生应用研究 |
8.1 意守丹田在气功锻炼中的养生应用 |
8.2 意守丹田在传统武术练习中的养生应用 |
8.3 意守丹田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养生应用 |
9 结论 |
9.1 关于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丹田学说研究 |
9.2 关于在功法中运用意识的重要性研究 |
9.3 关于意守丹田功法的养生原理研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丹田学说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6)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认识 |
1.1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认识 |
1.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认识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康复方法 |
2.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康复方法 |
3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作为干预方法的理论依据 |
3.1 八段锦及其相关研究 |
3.2 动作观察疗法及其相关研究 |
4 创新点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及处理原则 |
1.6 中止、脱落标准及处理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例数估算 |
2.2 抽样及随机分组方法 |
2.3 分配隐藏和盲法 |
2.4 干预方法 |
2.5 基线资料 |
2.6 评价指标及标准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原则 |
2.10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三组患者完成试验情况及流程图 |
2 三组患者基线比较 |
2.1 干预前三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2.2 干预前三组患者评价指标比较 |
3 干预前后效果分析比较 |
3.1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 |
3.2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肌力比较 |
3.3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肌张力比较 |
3.4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
2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
3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上肢肌力的影响 |
4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上肢肌张力的影响 |
5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
1.1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
1.1.1 未病养生防于未然 |
1.1.2 潜病未发救于萌芽 |
1.1.3 病初即治以防变证 |
1.1.4 病愈调护防止复发 |
1.1.5 临床应用举隅 |
1.2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与源流 |
1.2.1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 |
1.2.2 理论起源与萌芽时期(远古至春秋战国) |
1.2.3 理论形成时期(秦至西汉) |
1.2.4 理论发展时期(东汉至宋金元) |
1.2.5 理论成熟时期(明清至现代) |
1.3 古代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 |
1.3.1 张仲景 |
1.3.2 华佗 |
1.3.3 葛洪 |
1.3.4 孙思邈 |
1.3.5 刘完素 |
1.3.6 李东垣 |
1.3.7 朱丹溪 |
1.3.8 张景岳 |
1.3.9 赵献可 |
1.3.10 李时珍 |
1.3.11 叶天士 |
1.4 针灸治未病 |
1.4.1 针灸治未病溯源 |
1.4.2 古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 |
1.4.3 逆针灸防病 |
1.4.4 针灸与自愈力 |
1.4.5 针灸提高免疫力 |
1.4.6 针灸治未病的现代应用 |
1.5 体质辨识治未病 |
1.5.1 体质与亚健康 |
1.5.2 古代体质辨识应用 |
1.5.3 古代中医体质分类 |
1.5.4 现代中医体质辨识应用 |
1.5.5 现代中医体质分类 |
1.6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 |
1.6.1 中国中医(针灸)治未病政策与实施 |
1.6.2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与发展 |
第二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
2.1 新加坡简介及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
2.1.1 新加坡简介 |
2.1.2 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
2.2 新加坡中医师治未病应用状况与认知问卷调查 |
2.2.1 背景和目的 |
2.2.2 对象、方法与数据 |
2.2.3 问卷调查分析与讨论 |
2.2.4 问卷调查结果 |
第三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展望 |
3.1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展望 |
3.1.1 教育与宣传 |
3.1.2 政策与实施 |
3.1.3 临床科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8)中医气功八段锦对高血压患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气功概念 |
1.2 气功类型 |
1.3 气功在医学中的历史演变 |
1.3.1 气功健康与气功医学 |
1.4 气功与中医的关系 |
1.4.1 气功对经络和穴位的影响 |
1.4.2 气功的补和泄 |
1.4.3 气功对脏腑的调节作用 |
1.4.4 如何运用气功导引气 |
1.4.5 气功原理 |
1.4.6 适合人员类型、气候特点和做法 |
1.5 气功与高血压的现代研究 |
1.6 阿根廷医学气功的研究 |
1.6.1 需要增加气功在阿根廷医学中的应用 |
1.7 远程学习健康气功的特点 |
1.7.1 初始状态的基本学习 |
1.7.2 基本状态的运动形式 |
1.7.3 中级状态的运动整合 |
1.7.4 集成状态——结合内部和外部 |
1.8 气功健康教学适应远程学习 |
1.8.1 解释 |
1.8.2 提醒 |
1.8.3 建议 |
1.8.4 演示 |
1.9 易学且行之有效的八段锦 |
1.9.1 八段锦简史 |
1.10 西方气功教学的当前问题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样本大小和案例源的估计 |
2.1.2 病例来源 |
2.2 临床实验标准 |
2.2.1 诊断标准 |
2.2.2 临床实验标准 |
2.3 患者分组 |
2.4 流程图 |
2.4.1 患者技术路线 |
2.4.2 技术数据路径 |
2.5 实验方法 |
2.5.1 练功组治疗方法 |
2.5.2 对照组治疗方法 |
2.6 不良反应 |
2.7 数据处理 |
2.8 统计软件 |
2.9 结果和分析 |
2.9.1 一般数据分析 |
2.9.2 比较年龄和性别 |
2.9.3 比较收缩和舒张压力 |
2.9.4 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讨论与体会 |
3.1 气功的优势性,世界推广势在必行 |
3.2 本研究的结果对临床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
3.3 问题和观点 |
3.3.1 样本大小 |
3.3.2 试验研究 |
3.3.3 流行病下的环境 |
3.3.4 患者去留比例评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9)传统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祖国医学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LDH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肾、脾、肝与LDH的关系 |
1.2 外邪侵袭与LDH的关系 |
1.3 外伤与LDH的关系 |
2 LDH的辨证分型 |
3 LDH的中医治疗 |
3.1 内治法 |
3.2 外治法 |
第二部分 传统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技术路线图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方法及具体步骤 |
1.4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5 结局指标 |
1.6 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 |
1.7 统计分析 |
2 检索的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特征 |
META分析结果 |
1 功能锻炼对比其他保守疗法 |
1.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1.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估 |
1.3 META分析结果 |
2 功能锻炼+推拿对比推拿 |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估 |
2.3 META分析结果 |
3 功能锻炼+针灸与针灸对比 |
3.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价 |
3.3 META分析结果 |
4 功能锻炼+理疗与理疗对比 |
4.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4.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价 |
4.3 META分析结果 |
5 功能锻炼+牵引与牵引对比 |
5.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5.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价 |
5.3 META分析结果 |
6 功能锻炼+中药与中药对比 |
6.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6.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价 |
6.3 META分析结果 |
7 功能锻炼+针灸+推拿与针灸+推拿对比 |
7.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7.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价 |
7.3 META分析结果 |
8 功能锻炼+牵引+推拿与牵引+推拿对比 |
8.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8.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价 |
8.3 META分析结果 |
9 功能锻炼+牵引+理疗与牵引+理疗对比 |
9.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9.2 纳入研究的风险偏倚评价 |
9.3 META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传统功能锻炼治疗LDH的机理探讨 |
1.1 增加肌肉力量 |
1.2 增强机体的柔韧性、协调性 |
1.3 减少组织粘连,促进局部循环 |
2 传统功能锻炼治疗LDH的疗效分析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1 文献质量的局限性 |
3.2 研究设计的局限性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10)古典文献中柔性推拿手法的整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1.中医古典中柔性推拿的概念 |
2.中医古典中对于柔性推拿的研究分析 |
3.中医古典中柔性推拿的发展历程 |
4.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关于推拿按摩的记录与研究 |
实验结果 |
讨论 |
总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中医柔性推拿调治身体健康的临床研究 |
中医柔性推拿调治身体健康作用机理的阐述与研究 |
中医柔性推拿用于调治身体健康具体方法窥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浅谈经络推拿与健身(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的干预研究[D]. 胡振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之研究[D]. 李阔. 扬州大学, 2021(09)
- [3]形气神兼养的中医养生理论探讨与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初步实证研究[D]. 江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推拿结合易筋经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吉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中医理论对意守丹田的养生应用研究[D]. 薛鼎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D]. 王异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D]. 赵富生(Teo Hoo S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中医气功八段锦对高血压患者影响的研究[D]. Luis Eduardo Roux.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传统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D]. 杨彬彬. 暨南大学, 2020(03)
- [10]古典文献中柔性推拿手法的整理分析[D]. 维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