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国叶蛋白的大规模商业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辛小丽[1](2020)在《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的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复合酶酶解法提取了紫花苜蓿叶蛋白,利用聚丙烯凝胶电泳法对该蛋白进行了分子量确定;利用湿热美拉德法针对该蛋白的抗氧化性与乳化性的功能缺陷进行了改善,制备出了抗氧化能力较强的美拉德产物,并对抗氧化产物进行了应用。这为紫花苜蓿叶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开发新型天然的抗氧化剂提供了实验依据,为新型抗氧化壁材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其内容如下:(1)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复合酶酶解法提取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时间89 min,温度36℃,溶液pH值5.3,在此条件下蛋白提取率可达到54.78%,相比于单一的纤维素酶酶解法与果胶酶酶解法提取率分别提高了18.03%、10.78%;(2)利用湿热美拉德反应对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抗氧化性进行改善,结果表明:在pH=9.0,底物配比(m紫花苜蓿叶蛋白:m木糖)为1:3,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30 min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最显着,在此条件下制备出的抗氧化产物的总还原能力达到1.25,DPPH·清除率达到47.55%,HO·清除率达到20.49%。与未改性的苜蓿叶蛋白相比总还原能力提高了0.41,DPPH·清除率提高了46.10%,HO·清除率提高了18.31%;对抗氧化产物的应用,当芯材添加量为0.2mL,进风温度为180℃,蠕动速度为25 r/min时产物的胶囊化效率可达到80.72%;(3)利用湿热美拉德反应对紫花苜蓿叶蛋白的乳化性进行改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8.1,底物配比(紫花苜蓿叶蛋白:亚麻籽胶)为1:1,温度90℃,时间124 min,在此条件下苜蓿叶蛋白的乳化性可达到200.78m2/g,与未改性的苜蓿叶蛋白相比乳化性提高了24.50 m2/g。
谢艺潇,孙红,王雨,杨富裕[2](2018)在《木本植物叶蛋白提取工艺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叶蛋白是从植物茎叶中提取的高质量蛋白浓缩物,其氨基酸种类丰富且均衡,是一种高营养蛋白。到2020年,预计我国畜牧业总需蛋白将有50%的缺口,而叶蛋白是世界上最大的蛋白质来源,对我国来源广、基数大的木本植物资源进行叶蛋白提取利用,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介绍木本植物新鲜叶片和干燥叶片叶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其副产品的利用方式,指出我国叶蛋白现有提取工艺研究概念上的混淆和操作上的不足,提出对浸提方法和析出方法进行拆分式优化、区分所用木本植物品种及收割期的建议,展望包括培育新品种、加强生物方法高速浸提研究在内的木本植物叶蛋白提取研究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对于木本植物叶蛋白的提取研究,国外研究报道较少,我国也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叶蛋白提取工艺较为复杂,诸多因素对其结果均有影响。针对木本植物固有的生物特性,找到对应的提取工艺,对其进一步加工及工业化生产利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刘海彬[3](2016)在《桑叶、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泡沫分离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叶蛋白是指绿色植物的茎叶中提取的粗蛋白,它来源广泛,营养丰富,不含胆固醇,具有抗衰老,增强体质等功效。叶蛋白中不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以满足机体的需要,而且含有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因此叶蛋白具有很高的利用和开发价值。叶蛋白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缓解人们对蛋白质的需求,同时提高了了叶蛋白自身的利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经济效应;泡沫分离法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与传统的提取方法相比较,可以将提取的各个因素结有效合起来提高分离效果。本实验是以桑叶和紫花苜蓿为原料,以回收率和富集比为指标衡量进行叶蛋白的泡沫分离效果,实验结果如下。首先我们以桑叶和紫花苜蓿为原料进行泡沫分离。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实验采用取12.5 g粉末,在温度60℃条件下,以质量分数0.7%的氢氧化钠溶液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20,机械搅拌20 min,提取两次,作为叶蛋白的原液,然后用响应面法对蛋白质的浓度、装液量,pH值、气速四个单因素进行优化,用泡沫分离法进行分离,以回收率和富集比为指标得到最佳工艺为pH值为7.0、蛋白质质量浓度为87.5 mg/L、装液量为600 mL、气体流速为600 mL/min,其回收率为90.2%、富集比为7.64;桑叶叶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实验采用用取12.5g粉末,在温度60℃条件下,以质量分数0.7%的氢氧化钠溶液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20,机械搅拌20 min,提取两次,作为叶蛋白的原液,然后用响应面法对蛋白质的稀释倍数、离子强度p H值、温度四个单因素进行优化,用泡沫分离法进行分离,以回收率和富集比为指标,得到最佳工艺为稀释40倍、pH值5.5、离子强度0.18 mol/kg、温度25℃,其回收率为92.50%,富集比为7.63。然后以紫花苜蓿叶蛋白为原料制备抗氧化肽。制备工艺研究:实验在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最佳分离工艺的基础上,收集紫花苜蓿叶蛋白。然后用响应面法对酶的浓度、温度、酶解时间、pH值四个因素进行优化,以清除率为指标,得到最佳工艺,最佳工艺为碱性蛋白酶的浓度3.0%、温度65℃、pH值为11.6、酶解时间4.5 h,清除率为65.31%;抗氧化肽的组成分析:在抗氧化肽的制备工艺下,将制备好的抗氧化钛用16%三氯乙酸在35℃水浴10 min,然后用离心速度为5000r/min的离心机离心30分钟,选取上清液。将上清液作为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到氨基酸可能分别为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组氨酸(His)、酪氨酸(Tyr)、缬氨酸(Val)、亮氨酸(Leu)、苯丙氨酸(PHe)、色氨酸(Trp)和赖氨酸(Lys)。
乔璐[4](2014)在《桑叶蛋白的提取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桑叶Moru alba L.)从医药到食用、饲喂蚕虫,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1993年被国家卫生部正式列为“药食两用”农产品之一。桑叶中含有多种功能成分,而且,在植物叶片中,其蛋白质的含量较高且氨基酸组成理想。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桑树栽种面积,桑叶资源丰富,但一直以来,对桑叶的利用十分有限,尤其对桑叶蛋白的开发还鲜见报道。本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市桑叶为研究材料,优化确定桑叶蛋白的提取工艺,比较不同季节桑叶蛋白品质的差异,并考察桑叶蛋白的功能特性,对桑叶蛋白相关产品的开发及桑叶蛋白水解肽的制备工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做出初步的探究,以期为桑叶的进一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有:(1)优化桑叶蛋白的提取方法,确定了桑叶蛋白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0.4%的NaCl水溶液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30(g/mL),400W超声处理20mmin,再40℃浸提80mmin,于pH2-3酸沉絮凝,沉淀干燥即得桑叶蛋白。影响桑叶蛋白提取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加盐量>料液比。用本实验确定的工艺提取桑叶蛋白,得率为10.23%,其蛋白质含量为56.8%。(2)通过研究4-11月桑叶整个采收期8个月桑叶蛋白含量的变化,发现4-9月整个春夏季桑叶中蛋白含量较高,9月之后,桑叶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通过对不同季节桑叶蛋白氨基酸组成的研究发现,桑叶蛋白中至少含有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0%-40%,桑叶蛋白氨基酸比值系数平均分为70.61,营养价值较高;第一限制氨基酸为异亮氨酸;桑叶蛋白品质最佳季节为春季及初秋。(3)通过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桑叶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发现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桑叶蛋白的功能特性有较大影响。在pH5.0附近即处于桑叶蛋白等电点附近时,桑叶蛋白的溶解性、吸水性、起泡性、乳化及乳化稳定性均最小;在溶液中NaCl浓度为0-0.4mol/L时,桑叶蛋白的各项功能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在NaCl浓度高于0.6mol/L后,桑叶蛋白的溶解性、吸水性和起泡性均随着浓度的升高开始上升,乳化性在浓度高于0.8mol/L后又出现下降,而乳化稳定性总体变化趋势则与乳化性正好相反;蔗糖浓度的持续增加使得桑叶蛋白的溶解度和起泡性随之持续降低,但其吸水性却与溶解性相反,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吸水性也随之升高;在20℃至70℃的温度范围内,桑叶蛋白的溶解性、吸水性显现出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40℃、60℃达到最大,因此,过高温度会对叶蛋白的溶解性和吸水性产生较大影响,而吸油性和起泡性则随温度的升高而持续增大;乳化性及其稳定性对温度的变化不太敏感,变化幅度较小。(4)结合所得的桑叶蛋白提取工艺,研制出桑叶营养粉。通过考察β-环糊精及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等酶的添加对所得产品的溶解性、色泽、澄清度及可溶性固形物与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确定了如下工艺:桑叶粉中按照料液比1:30添加0.4%NaCl溶液,400W超声20mmin后,添加中性蛋白酶10000U/g、纤维素酶100U/g、果胶酶50U/g和5%p-环糊精,50℃恒温水浴浸提50min,真空浓缩,喷雾干燥,得到溶解性良好的桑叶营养粉,得率为14.5%。经检测,所得桑叶营养粉蛋白质含量为24.79%,含18种氨基酸(γ-氨基丁酸含量28.95ug/g),含糖量72.17%,黄酮含量0.047%,灰分含量为7.93%,含水量为3.175%。所得营养粉溶解性极佳,色泽呈浅黄棕,汤色透亮,气味甜香,口感细腻。(5)以不同蛋白酶的水解进程和水解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为指标,确定了桑叶蛋白水解肽的制备工艺:桑叶蛋白底物浓度为5%(w/v),40℃水浴溶解30min,以碱性蛋白酶为桑叶蛋白水解用酶,添加量为8000U/g,于55℃、pH8.0-9.0条件下水解4h,调节pH至3.0以下,离心,取上清液,脱盐,干燥,得桑叶蛋白水解肽。通过5种体外抗氧化模型对桑叶蛋白水解肽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实验证明:桑叶蛋白水解肽有较强还原能力;对DPPH-、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且表现出显着的量效关系;并且能明显的抑制亚油酸体系的氧化作用。
陈瑜[5](2010)在《碱溶酸沉法提取几种豆科牧草叶蛋白之最佳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从苜蓿、白三叶、小冠花三种豆科牧草的最佳收割期研究开始,继而研究了碱溶酸沉法提取以上豆科牧草叶蛋白的最优工艺参数,并对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叶蛋白进行功能性质的测定。本文系统阐述了豆科牧草作为新蛋白资源开发、应用的问题,为解决蛋白短缺提供科学依据。1、牧草的质和量明显的受着生长土壤、生长阶段等影响。试验根据牧草不同生长阶段,比较了牧草营养期、孕蕾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结荚期营养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从牧草整体利用效率来看,苜蓿、白三叶、小冠花作为提取叶蛋白原材料的最佳收割期分别为初花期、现蕾期、现蕾期前后。2、豆科牧草由于蛋白含量较高,具备提取叶蛋白原料基本条件。试验研究了业已用于工业生产蛋白的方法——碱溶酸沉法提取苜蓿、白三叶、小冠花三种豆科牧草最优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与正交优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碱溶酸沉法提取苜蓿、白三叶、小冠花叶蛋白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如下:苜蓿:液料比32:1、打浆时间1.5min、碱溶pH10、碱溶时间15min、酸沉pH2.7、酸沉时间29min、;离心速度4500r/min、离心时间25min。在此条件下,苜蓿叶蛋白提取率能达到56.38%,叶蛋白产品中粗蛋白含量为57.55%。白三叶:液料比24:1、打浆时间1.1min、碱溶pH10、碱溶时间19min、酸沉pH4、酸沉时间28min、;离心速度4000r/min、离心时间25min。在此条件下,白三叶叶蛋白提取率能达到60.54%,叶蛋白产品中粗蛋白含量为56.59%。小冠花:液料比31:1、打浆时间2min、碱溶pH9.7、碱溶时间15min、酸沉pH3.8、酸沉时间21min、;离心速度4000r/min、离心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小冠花的蛋白提取率能达到58.51%,叶蛋白产品中粗蛋白含量为49.17%。3、通过测定苜蓿、白三叶、小冠花三种豆科牧草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叶蛋白的功能性质,并与大豆分离蛋白比较。结果表明,豆科牧草叶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起泡稳定性相当,后者吸水性、乳化作用及起泡性好于前者,但前者吸油性显着高于后者。
沈紫微,张蕴薇,陈本建[6](2009)在《牧草叶蛋白的利用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叶蛋白是一种从新鲜牧草或其他青绿植物汁液中提取的浓缩粗蛋白质产品,其营养价值对人类和动物均具有益作用,而牧草是叶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幅员辽阔,牧草资源广泛,对于叶蛋白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本文概括了牧草叶蛋白研究、利用现状,包括提取方法、生产工艺以及叶蛋白营养价值的研究概况,利用价值的研究进展,并简述了国外叶蛋白商品化生产,展望了牧草叶蛋白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叶蛋白的利用和发展提供借鉴。
闫景彩,陈金龙,陈瑜[7](2009)在《草蛋白豆腐的营养价值研究》文中认为为给新型牧草加工产品草蛋白豆腐的技术转化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以自制之不同原料配比的3种苜蓿Medicago sativa蛋白豆腐和3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蛋白豆腐为代表性样品,测定了其干物质、粗蛋白、脂类、总糖、不溶性膳食纤维、总灰分、钙质、类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及其蛋白质的氨基酸含量;并以普通豆腐为对照,评价了6种草蛋白豆腐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所制6种草蛋白豆腐与普通豆腐粗蛋白、总糖含量相若;并表现出脂类含量较低而富含不溶性膳食纤维、钙质和类胡萝卜素的特点;6种草蛋白豆腐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总含量及氨基酸评分明显高于普通豆腐;其中4种草蛋白豆腐的限制性氨基酸仅赖氨酸1种,其余2种草蛋白豆腐的限制性氨基酸有赖氨酸和含硫氨基酸2种;草蛋白豆腐的必需氨基酸构成较普通豆腐更为均衡,其中尤以白三叶豆腐为好。
谢正军[8](2009)在《苜蓿叶蛋白和酶法制备抗氧化肽的研究》文中认为苜蓿叶蛋白是以苜蓿叶为原料,经压榨取汁、汁液中蛋白质分离和浓缩干燥而制备的蛋白质浓缩物(Alfalfa Leaf Protein Concentration,简称ALPC)。苜蓿叶蛋白属“功能性蛋白质”,主要由叶绿体内基质蛋白和细胞质内溶解性良好的细胞质蛋白等组成。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是一种具有高开发价值的新型蛋白质资源。但目前国内外对苜蓿叶蛋白的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于蛋白质的提取和利用。但对其蛋白质的功能机理及其水解后的蛋白肽和氨基酸组成研究甚少,特别是水解肽的生物活性研究更是鲜见报道。因此利用苜蓿叶蛋白研究和开发具有某种功能的生物活性肽,就具有较好的理论研究和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以不使蛋白质变性为前提,采用碱提酸沉的基本路线,以压块苜蓿为材料,通过不同的加水量、调节pH值、浸泡时间等处理以寻求最佳的提取可溶性苜蓿叶蛋白浓缩物(Soluble Alfalfa Leaf Protein Concentration,简称SALPC)的工艺与参数。得到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料液比为1∶7(w/w),碱提pH为9.0,浸泡时间为50min,酸沉pH为4.0。影响蛋白提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酸沉pH>碱提pH>浸泡时间>料液比。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提取SALPC,其提取率为57.87%,蛋白质含量高达87.38%,明显高于资料报道的其它提取方法50%-65%的得率。SALPC在pH值6~10范围内有较好的氮溶解指数NSI,最大值为77.32%。其次以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水解度DH为考察指标,研究了SALPC的酶解工艺,从5种商品蛋白酶中确定了最适水解酶为碱性蛋白酶Alcalase FG 2.4L。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其水解SALPC的较适宜的条件为:水解温度60℃,pH值为8.0,SALPC的底物浓度为5%(w/v),[E]/[S]为4.0%(w/w)。酶解后的苜蓿叶蛋白水解物(Alfalfa Leaf Protein Hydrolysate,简称ALPHs)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5000以下,其中相对分子质量小于3000的组分比例为93.03%,小于1000的组分比例为67.86%,对DPPH·有较好的清除率。尽管通过酶解工艺的优化而获得分子质量相对较为集中、生物活性较强的组分,但蛋白质酶解液的成分仍然复杂多样,有必要对ALPHs进行超滤分离。其次在碱提酸沉法和水解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盐分,这些盐分可能会干扰ALPHs生理活性的分析和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对ALPHs的吸附性能和脱盐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相对分子质量为3 000的聚砜膜对ALPHs进行超滤分离的最适工艺条件为:操作压力0.35 MPa ,操作温度25℃,ALPHs浓度35 g/L,超滤后的ALPHs中相对分子质量1000~500的组分含量由21.85%提高到27.91%,500~130的组分含量由21.64%提高到30.83%,130以下的组分含量从4.91%提高到7.61%。并且疏水性氨基酸的质量百分比从32.00%提高到33.98%。这些疏水性氨基酸的增加使得超滤后的ALPHs在各个浓度上对DPPH·清除率都有所提高。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对ALPHs的静态吸附与解吸的效果优于其它4种树脂。动态吸附解吸试验表明:ALPHs以50 mg/mL、0.5 BV/h流速上样、1 BV/h的流速水洗、1.5 mL/min的75%的乙醇解吸,ALPHs的脱盐率为92.21%,处理后ALPHs中疏水性氨基酸的质量百分比从33.98%提高至36.69%,脱盐后ALPHs在各个浓度上对DPPH·清除率都有所提高。ALPHs在6种体外抗氧化模型中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有较显着的量效关系。这说明ALPHs是良好的电子供体和氢供体,能明显抑制亚油酸体系的过氧化作用,具有清除O2-·、·OH及DPPH·能力,对金属Fe2+具有较好的螯合作用。其清除自由基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肽类对过渡金属离子的螯合来实现的;当ALPHs的浓度为GSH的3~5倍时,可达到与GSH相当的抗氧化效率。小鼠体内抗氧化试验的结果表明,ALPHs能显着降低小鼠体内MDA的含量(p<0.01),显着提高血清和心脏,特别是肝脏组织中SOD和GSH-Px的活性(p<0.01),充分说明ALPHs对小鼠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利用Sephadex G-15凝胶色谱将ALPHs分成了4个组分A、B、C和D。并分别检测了各组分的还原能力和对不同自由基的捕获能力,结果发现组分ALPHs-D为抗氧化活性最高的组分,其余三组分的抗氧化能力依次为B>C>A。利用半制备RP-HPLC将ALPHs-D分成了10个组分,以自由基捕获率为考察指标筛选出ALPHs-D-6为较强抗氧化活性的组分,经RP-HPLC分析为单一峰。结合氨基酸组成分析和MALDI-TOF-TOF二级质谱分析鉴定出抗氧化活性肽ALPHs-D-6的相对分子量为521.2,氨基酸序列为EYDP(Glu-Tyr-Asp-Pro)。
文静[9](2008)在《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生育期对叶蛋白提取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分析了苜蓿的整个生长季内的种群高度和营养物质含量,得出:其种群高度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而下降;随着苜蓿植株的日渐成熟,干物质中粗蛋白质的含量逐渐下降,粗纤维的含量逐渐上升,营养物质含量在苜蓿的初花期阶段达到一个最佳的耦合点,所以苜蓿单位面积上蛋白质产量以初花期为最高。其次以苜蓿为原料,采用直接加热的方法进行提取叶蛋白(LPC)最优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提取叶蛋白最优化的参数为:料水比例1:3,NaCl浓度为0.2%,加热温度85℃,加热时间为7min。最后讨论了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叶蛋白提取的影响。以公农一号苜蓿、敖汉苜蓿、MagnumV苜蓿为原料,进行不同茬次各生育期对叶蛋白提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苜蓿提取叶蛋白的最佳时期在初花期,此时公农一号苜蓿、敖汉苜蓿、MagnumV苜蓿的叶蛋白得率分别为3.42%、3.14%、3.65%,粗蛋白含量高达60%之多;三个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第一次刈割,各个生育期的叶蛋白得率和蛋白提取率,均为公农一号苜蓿优于MagnumV苜蓿优于敖汉苜蓿;第二次刈割和第三次刈割,由于MagnumV苜蓿品种自身特性,叶蛋白的得率和提取率,均为MagnumV苜蓿优于公农一号苜蓿和敖汉苜蓿;在三个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公农一号苜蓿,敖汉苜蓿,MagnumV苜蓿中,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叶蛋白的得率和提取率都逐渐减小。
杨春波[10](2007)在《苜蓿叶蛋白的提取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苜蓿叶蛋白因具有来源广泛、营养丰富、不含动物性胆固醇,具有防病治病,防衰抗老,强身健体等特点而备受关注,还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维生素及天然色素。被FAO认为是一种具有高开发价值的新型蛋白质产品。本论文以压块苜蓿为材料,通过不同的加水量、浸泡时间、加热温度和PH值等处理提取饲用苜蓿叶蛋白,以寻求最佳的提取工艺。同时,用酶法(纤维素酶)和机械法(组织捣碎机)相结合对细胞进行破壁提取苜蓿叶蛋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得到最优的提取条件:浸泡时间为30 min,料液比为1:7,加热温度为80℃,pH值为4.0。影响蛋白提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浸泡时间>温度>pH值>加水量。酶法破壁与机械法破壁相结合的提取工艺提取苜蓿叶蛋白,它的提取率为34.2%,粗蛋白的干基含量为50.03%。提取率高于机械破壁的17.75%~26.04%,更高于酶法破壁的9.05%~12.02%。并且蛋白质的干基含量提高到质量百分比50.03%;另一方面,采用酸度法和离心法相结合的方法提取苜蓿食用蛋白质,得到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9.72%(干基),明显高于饲用蛋白的50.03%。也高于资料报道的50%~65%。苜蓿叶蛋白带有很深的绿色和浓烈的青草味,使得苜蓿叶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为了脱去叶蛋白的绿色及大部分草腥味和提取天然色素,对苜蓿叶蛋白进行脱色和去味处理,脱去叶蛋白的绿色及大部分草腥味。确定最佳的浸提溶剂是无水乙醇。最优的浸提条件为:浸提温度为60℃;浸提时间为6小时,料液比为1:17。同时,本试验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蛋白质浓度、温度、pH值和氯化钠对苜蓿叶蛋白的四种功能特性(吸水性质、溶解性质、乳化特性和泡沫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叶蛋白虽没有良好的溶解性,但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和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如能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改进它的溶解性,定会增加苜蓿叶蛋白的应用范围。最后,分析了苜蓿叶蛋白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烘焙特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营养强化程度和影响机理,为苜蓿叶蛋白在食品工业上的利用提供工艺参数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苜蓿叶蛋白是良好的天然营养强化剂和面团改良剂(弱筋剂),在面粉中添加苜蓿叶蛋白能有效调节湿面筋量和筋质强度,弱化面筋,使制品品质酥松,解决了单纯使用面粉制作饼干时筋力过高的问题。添加苜蓿叶蛋白的曲奇口感酥松,不粘牙;断面结构呈细密的多孔状。曲奇具有良好的色泽和组织结构,并带有清淡而悦人的青草味。曲奇中苜蓿叶蛋白的最佳添加量为2%。
二、法国叶蛋白的大规模商业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国叶蛋白的大规模商业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的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紫花苜蓿叶蛋白的营养价值和研究进展 |
1.2 叶蛋白常见的提取方法 |
1.2.1 直接加热法 |
1.2.2 盐析法 |
1.2.3 酸性加热法 |
1.2.4 有机溶剂法 |
1.2.5 其他提取方法 |
1.3 蛋白功能性质改善的方法 |
1.3.1 物理改性 |
1.3.2 酶法改性 |
1.3.3 化学改性 |
1.4 美拉德反应概述 |
1.4.1 美拉德反应原理 |
1.4.2 美拉德反应在改善蛋白质功能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复合酶解法提取紫花苜蓿叶蛋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样品预处理 |
2.3.2 测定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制作 |
2.3.3 紫花苜蓿叶蛋白提取过程 |
2.3.4 评价指标的测定方法与计算方法 |
2.3.5 紫花苜蓿叶蛋白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2.3.5.1 不同酶制剂下提取紫花苜蓿叶蛋白 |
2.3.5.2 不同配比下提取紫花苜蓿叶蛋白 |
2.3.5.3 不同酶用量下提取紫花苜蓿叶蛋白 |
2.3.5.4 不同时间下提取紫花苜蓿叶蛋白 |
2.3.5.5 不同温度下提取紫花苜蓿叶蛋白 |
2.3.5.6 不同pH值下提取紫花苜蓿叶蛋白 |
2.3.6 响应面实验设计 |
2.3.7 紫花苜蓿叶蛋白分子量的确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酶制剂对提取率的影响 |
2.4.2 不同酶配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
2.4.3 不同酶用量对提取率的影响 |
2.4.4 不同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
2.4.5 不同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2.4.6 不同pH值对提取率的影响 |
2.4.7 响应面实验设计及结果 |
2.4.8 回归模型差异性显着性检验及方差检验分析 |
2.4.9 3D响应面图、最佳工艺条件确定及验证 |
2.4.10 紫花苜蓿叶蛋白分子量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拉德反应对紫花苜蓿叶蛋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提取 |
3.3.2 糖类的筛选 |
3.3.3 紫花苜蓿叶蛋白抗氧化产物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3.3.3.1 不同配比下抗氧化产物的制备 |
3.3.3.2 不同pH值下的抗氧化产物的制备 |
3.3.3.3 不同时间下的抗氧化产物的制备 |
3.3.3.4 不同温度下的抗氧化产物的制备 |
3.3.4 褐变程度的测定 |
3.3.5 接枝度的测定 |
3.3.6 DPPH·清除率的测定 |
3.3.7 HO·清除率的测定 |
3.3.8 总还原能力的测定 |
3.3.9 抗氧化产物傅里叶红外光谱 |
3.3.10 苜蓿叶蛋白抗氧化产物的应用 |
3.3.10.1 微胶囊壁材的制备 |
3.3.10.2 不同单因素条件下美拉德产物微胶囊的制备 |
3.3.10.3 测定虾青素标准曲线的制作 |
3.3.10.4 微胶囊中总虾青素的测定 |
3.3.10.5 微胶囊中表面虾青素的测定 |
3.3.10.6 微胶囊效率的计算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糖类的筛选 |
3.4.2 反应底物配比对产物褐变程度及接枝度的影响 |
3.4.3 反应pH值对产物褐变程度及接枝度的影响 |
3.4.4 反应时间对产物褐变程度及接枝度的影响 |
3.4.5 反应温度对产物褐变程度及接枝度的影响 |
3.4.6 反应底物配比对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4.7 反应pH值对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4.8 反应时间对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4.9 反应温度对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4.10 美拉德产物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3.4.11 不同因素对微胶囊效率的影响 |
3.4.11.1 虾青素油含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3.4.11.2 进风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3.4.11.3 蠕动速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拉德反应对紫花苜蓿叶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样品预处理 |
4.3.2 美拉德产物的制备 |
4.3.2.1 不同pH值下美拉德产物的制备 |
4.3.2.2 不同配比下美拉德产物的制备 |
4.3.2.3 不同时间下的美拉德产物的制备 |
4.3.2.4 不同温度下的美拉德产物的制备 |
4.3.3 中间产物的测定 |
4.3.4 褐变程度的测定 |
4.3.5 乳化性的测定及计算公式 |
4.4 响应面实验设计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因素对产物褐变程度、中间产物的影响 |
4.5.1.1 pH值对产物褐变程度、中间产物的影响 |
4.5.1.2 底物配比对产物褐变程度、中间产物的影响 |
4.5.1.3 温度对产物褐变程度、中间产物的影响 |
4.5.2 不同因素对紫花苜蓿叶蛋白乳化性、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4.5.2.1 pH值对乳化性、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4.5.2.2 底物配比对乳化性、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4.5.2.3 时间对乳化性、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4.5.3 响应面实验设计及结果 |
4.5.4 模型的差异性显着性检验及方差检验分析 |
4.5.5 3 D响应面图、最佳工艺条件确定及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木本植物叶蛋白提取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木本植物叶蛋白简介 |
1.1 叶蛋白来源 |
1.2 叶蛋白组成 |
1.3 叶蛋白营养价值 |
1.4 木本植物提取叶蛋白的优势 |
2 叶蛋白浸提方法 |
2.1 新鲜叶片叶蛋白浸提方法 |
2.1.1 Na Cl添加量对提取的影响 |
2.1.2 打浆时间对提取的影响 |
2.1.3 料液比对提取的影响 |
2.1.4 纱布层数对提取的影响 |
2.1.5 收割期、叶片新鲜程度和品种对提取的影响 |
2.2 干燥叶片叶蛋白浸提方法 |
3 叶蛋白析出方法 |
4 副产品利用 |
5 研究展望 |
(3)桑叶、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泡沫分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叶蛋白的开发与利用 |
1.1.1 叶蛋白的发展状况 |
1.1.2 叶蛋白工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1.1.3 叶蛋白的营养价值 |
1.1.4 叶蛋白常见的提取方法 |
1.1.4.1 直接加热法 |
1.1.4.2 酸性加热 |
1.1.4.3 有机溶剂法 |
1.1.4.4 发酵分离法 |
1.1.4.5 其他分离方法 |
1.2 泡沫分离发展状况 |
1.2.1 泡沫分离的原理 |
1.2.2 泡沫分离发展 |
1.2.3 泡沫分离在蛋白质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4 泡沫分离的特点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2.1 桑叶、紫花苜蓿叶蛋白的分离 |
1.3.2.2 抗氧化肽的制备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泡沫分离法分离桑叶叶蛋白 |
2.1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方法 |
2.1.3.1 桑叶蛋白的提取 |
2.1.3.2 蛋白标准曲线的测定 |
2.1.4 桑叶叶蛋白泡沫分离的单因素试验 |
2.1.4.1 稀释倍数的影响 |
2.1.4.2 pH值的影响 |
2.1.4.3 离子强的度影响 |
2.1.4.4 温度的影响 |
2.1.4.5 响应面实验设计 |
2.2 结果与分析 |
2.4.1 单因素对桑叶叶蛋白泡沫分离的影响 |
2.4.1.1 稀释倍数的影响 |
2.4.1.2 pH值的影响 |
2.4.1.3 离子强度对桑叶叶蛋白泡沫分离的影响 |
2.4.1.4 温度的影响 |
2.4.2 响应曲面法设计桑叶叶蛋白泡沫分离工艺优化 |
2.4.2.1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
2.4.2.2 响应面实验分析及优化 |
2.3 实验的验证 |
2.4 小结 |
第三章 泡沫分离法分离紫花苜蓿叶蛋白 |
3.1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方法 |
3.1.3.1 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提取 |
3.1.3.2 蛋白标准曲线的测定 |
3.1.4 紫花苜蓿叶蛋白泡沫分离的单因素试验 |
3.1.4.1 蛋白质浓度的影响 |
3.1.4.2 pH值的影响 |
3.1.4.3 装液量的影响 |
3.1.4.4 表观气速的影响 |
3.1.5 响应面实验设计 |
3.1.6 试验的验证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单因素对泡沫分离紫花苜蓿叶蛋白的影响 |
3.2.1.1 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浓度的影响 |
3.2.1.2 溶液的pH值的影响 |
3.2.1.3 装液量的影响 |
3.2.1.4 表观气速的影响 |
3.2.2 响应曲面法设计紫花苜蓿蛋白的分离工艺优化 |
3.2.2.1 响应面的设计 |
3.2.2.2 响应面分析与试验模型拟合 |
3.2.2.3 模型验证 |
3.3 小结 |
第四章 抗氧化肽的制备 |
4.1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的材料 |
4.1.2 实验的方法 |
4.1.2.1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4.1.2.2 蛋白质水解度的测定 |
4.1.2.3 多肽标准曲线的绘制 |
4.1.2.4 多肽溶液的前处理 |
4.1.3 多肽水解的单因素实验 |
4.1.3.1 碱性蛋白酶的浓度对蛋白质水解的影响 |
4.1.3.2 时间对蛋白质水解的影响 |
4.1.3.3 温度对蛋白质泡沫分离的影响 |
4.1.3.4 pH值对蛋白质泡沫分离的影响 |
4.1.4 响应面实验设计 |
4.2 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
4.2.1 水解度与抗氧化性的关系 |
4.2.2 多肽含量与抗氧化性的关系 |
4.2.3 蛋白质水解的单因素实验 |
4.2.3.1 碱性蛋白酶的浓度对蛋白质水解的影响 |
4.2.3.2 水解时间对蛋白质水解的影响 |
4.2.3.3 温度对蛋白质泡沫分离的影响 |
4.2.3.4 pH值对蛋白质泡沫分离的影响 |
4.2.4 响应曲面法设计水解紫花苜蓿蛋白的工艺优化 |
4.2.4.1 响应面的设计 |
4.2.4.2 模型验证 |
4.3 小结 |
第五章 抗氧化肽的纯化和成分分析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的材料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1.3.1 制备色谱的色谱条件 |
5.1.3.2 多肽的测定 |
5.1.3.3 DPPH值·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5.1.3.4 多肽的水解 |
5.1.3.5 氨基酸的柱前衍生 |
5.1.3.6 分析色谱的色谱条件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抗氧化肽的制备 |
5.2.2 抗氧化肽的的成分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桑叶蛋白的提取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1 植物叶蛋白 |
1.1 叶蛋白的研究概况 |
1.2 叶蛋白的提取工艺 |
1.2.1 叶蛋白的分离提取 |
1.2.2 叶蛋白的干燥 |
2 桑叶 |
2.1 桑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研究进展 |
2.2 桑叶蛋白 |
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3.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3.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桑叶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桑叶蛋白提取实验 |
2.2.1 提取方法的选择 |
2.2.2 影响超声波辅助提取桑叶蛋白工艺参数的选择 |
2.2.3 超声波辅助提取桑叶蛋白工艺的优化 |
2.3 桑叶蛋白得率的计算 |
2.4 桑叶蛋白中基本化学成分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提取方法的选择 |
3.2 桑叶蛋白提取实验 |
3.2.1 加盐量的变化对桑叶蛋白提取的影响 |
3.2.2 料液比对桑叶蛋白提取的影响 |
3.2.3 浸提温度对桑叶蛋白提取的影响 |
3.2.4 浸提时间对桑叶蛋白提取的影响 |
3.2.5 不同酸沉pH对桑叶蛋白提取的影响 |
3.2.6 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 |
3.3 桑叶蛋白中基本化学成分 |
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时期桑叶蛋白品质的比较分析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桑叶蛋白的提取 |
2.2 不同月份桑叶蛋白得率的计算 |
2.3 桑叶蛋白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
2.4 不同季节桑叶蛋白中氨基酸的组成 |
2.5 营养评价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不同月份桑叶蛋白得率及其蛋白含量 |
3.2 桑叶蛋白氨基酸含量测定 |
3.4 桑叶蛋白的营养价值分析 |
4 结论 |
第四章 桑叶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桑叶蛋白的提取 |
2.2 桑叶蛋白功能特性的测定 |
2.2.1 溶解性的测定 |
2.2.2 吸水性的测定 |
2.2.3 吸油性的测定 |
2.2.4 起泡性的测定 |
2.2.5 乳化性及其稳定性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pH值对桑叶蛋白的功能特性的影响 |
3.2 盐离子浓度对桑叶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
3.3 蔗糖浓度对桑叶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
3.4 温度对桑叶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桑叶营养粉的制备工艺初探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工艺流程 |
2.2 酶解条件的确定 |
2.2.1 单酶添加量对桑叶浸提效果的影响 |
2.2.2 复合酶对桑叶浸提效果的影响 |
2.2.3 酶解温度的确定 |
2.2.4 酶解时间的确定 |
2.3 β-环糊精的添加对桑叶浸提液品质的影响 |
2.4 正交试验 |
2.5 成分分析 |
2.5.1 可溶性同形物(TSS)含量测定 |
2.5.2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5.3 黄酮含量的测定 |
2.5.4 水分的测定 |
2.5.5 灰分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结果 |
3.1.1 酶的添加对桑叶浸提液的影响 |
3.1.2 酶解温度的确定 |
3.1.3 时间对桑叶浸提液品质的影响 |
3.1.4 β-环糊精的添加对桑叶浸提液品质的影响 |
3.1.5 正交试验 |
3.2 桑叶营养粉的制备工艺 |
3.3 成品品质分析 |
4 结论 |
第六章 桑叶蛋白水解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1.1 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桑叶蛋白的提取 |
2.2 桑叶蛋白最适水解用酶的筛选 |
2.2.1 桑叶蛋白的酶解 |
2.2.2 桑叶蛋白水解肽的脱盐 |
2.2.3 不同酶解水解肽对DPPH·的清除能力的测定 |
2.3 桑叶蛋白水解肽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2.3.1 还原力的测定 |
2.3.2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清除能力的测定 |
2.3.3 对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的测定 |
2.3.4 对亚油酸自氧化抑制能力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桑叶蛋白最适水解用酶筛选 |
3.1.1 不同蛋白酶对桑叶蛋白的酶解 |
3.1.2 不同酶解水解肽对DPPH·的清除能力 |
3.2 桑叶蛋白水解肽的抗氧化能力 |
3.2.1 桑叶蛋白水解肽的还原能力 |
3.2.2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能力 |
3.2.3 对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 |
3.2.4 对亚油酸自氧化抑制能力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碱溶酸沉法提取几种豆科牧草叶蛋白之最佳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植物叶蛋白研究概况 |
2 叶蛋白营养价值及应用 |
2.1 食用方面 |
2.2 饲用方面 |
2.3 其它方面 |
3 叶蛋白提取研究概况 |
3.1 叶蛋白提取原理 |
3.2 叶蛋白提取原料选择 |
3.3 叶蛋白提取方法 |
3.3.1 细胞破碎 |
3.3.2 碱溶酸沉法 |
3.4 溶液中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
4 叶蛋白的功能性质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试验一 苜蓿、白三叶、小冠花的最佳收割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材料及样品制备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苜蓿不同生育期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 |
2.2 白三叶营养物质随生长时间的动态变化 |
2.3 小冠花营养物质随生长时间的动态变化 |
3 讨论 |
试验二 碱溶酸沉法提取几种豆科牧草叶蛋白最佳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试剂、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叶蛋白提取流程图 |
1.3.2 单因素试验 |
1.3.3 正交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碱溶酸沉法提取苜蓿叶蛋白工艺优化 |
2.1.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1.2 正交优化结果 |
2.2 碱溶酸沉法提取白三叶叶蛋白工艺优化 |
2.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2 正交优化结果 |
2.3 碱溶酸沉法提取小冠花叶蛋白工艺优化 |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3.2 正交优化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试验三 叶蛋白的功能性质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叶蛋白基本成分测定 |
1.3.2 蛋白功能性质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叶蛋白基本组分含量 |
2.2 叶蛋白溶解性 |
2.3 叶蛋白其它功能性质 |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论文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草蛋白豆腐的营养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草蛋白豆腐及普通豆腐制取 |
1.3.1 白三叶草蛋白豆腐 (以下简称白三叶豆腐) 制作 |
1.3.2 苜蓿草蛋白豆腐 (以下简称苜蓿豆腐) 制作 |
1.3.3 普通豆腐制作 |
1.4 样品测定 |
1.4.1 样品风干 |
1.4.2 豆腐中类胡萝卜素全量测定 |
1.4.3 豆腐中氨基酸含量测定[23] |
1.4.4 营养成分测定[24] |
1.5 豆腐蛋白的氨基酸构成评价 |
1.5.1 氨基酸评分法[21] |
1.5.2 氨基酸分的分布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草蛋白豆腐的营养成分及与普通豆腐比较 |
2.2 7种豆腐蛋白质的氨基酸构成评价 |
2.2.1 氨基酸构成及评分 |
2.2.2 氨基酸分的分布 |
3 小结与讨论 |
(8)苜蓿叶蛋白和酶法制备抗氧化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叶蛋白 |
1.1.1 叶蛋白的营养价值 |
1.1.2 叶蛋白的提取方法 |
1.2 苜蓿叶蛋白 |
1.2.1 苜蓿叶蛋白的基本组成 |
1.2.2 苜蓿叶蛋白的营养价值 |
1.2.3 苜蓿叶蛋白的应用价值 |
1.2.3.1 饲料工业 |
1.2.3.2 食品工业 |
1.2.3.3 医用价值 |
1.3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
1.3.1 抗氧化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
1.3.2 活性肽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 |
1.4.1 改变蛋白质提取工艺以获取性能更好的可溶性苜蓿叶蛋白 |
1.4.2 控制酶解苜蓿叶蛋白以获得具有确切生物功能的活性肽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可溶性苜蓿叶蛋白浓缩物(SALPC)制备工艺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及主要仪器 |
2.2.1 材料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压块苜蓿叶原料的成分分析 |
2.3.2 蛋白质或多肽的疏水值的计算 |
2.3.3 压块苜蓿叶可溶性蛋白浓缩物(SALPC)的提取方法 |
2.3.4 影响SALPC 提取率主要因素与水平的选择 |
2.3.5 影响SALPC 提取率主要工艺条件的优化 |
2.3.6 SALPC 提取率的计算 |
2.3.7 蛋白质氮溶解指数NSI 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苜蓿叶主要成分分析 |
2.4.2 影响SALPC 提取率的单因素实验 |
2.4.3 影响SALPC 提取率的正交实验 |
2.4.4 SALPC 成分分析 |
2.4.5 SALPC 的氨基酸组成及特点分析 |
2.4.6 SALPC 的溶解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可溶性苜蓿叶蛋白(SALPC)酶解工艺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制备苜蓿叶蛋白抗氧化肽的工艺路线 |
3.3.2 分析方法 |
3.3.3 SALPC 酶解用酶的筛选实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蛋白酶的筛选 |
3.4.2 不同DH 的Alcalase FG 2.4L 酶解物对DPPH·清除能力的影响 |
3.4.3 酶解条件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苜蓿叶蛋白酶解物(ALPHs)超滤和脱盐工艺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 |
4.2.2 主要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膜通量的测定 |
4.3.2 超滤工艺参数对膜通量的影响 |
4.3.3 超滤分离纯化ALPHs |
4.3.4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4.3.5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试验 |
4.3.6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解吸试验 |
4.3.7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动力学试验 |
4.3.8 DA201-C 大孔吸附树脂动态吸附和解吸试验 |
4.3.8.1 不同流速对DA201-C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 |
4.3.8.2 不同样品浓度对 DA201-C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 |
4.3.8.3 DA201-C 大孔吸附树脂的动态解吸和脱盐 |
4.3.9 蛋白质或多肽含量的测定 |
4.3.10 脱盐率的测定 |
4.3.11 ALPHs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 |
4.3.12 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
4.3.13 ALPHs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超滤分离纯化ALPHs |
4.4.2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ALPHs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苜蓿叶蛋白酶解物(ALPHs)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 |
5.2.2 主要仪器 |
5.3 方法 |
5.3.1 还原能力的测定 |
5.3.2 对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清除能力的测定 |
5.3.3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能力的测定 |
5.3.4 对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的测定 |
5.3.5 螯合金属离子能力的测定 |
5.3.6 在亚油酸体系中抗氧化能力的检测—硫氰酸铁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ALPHs 的还原能力 |
5.4.2 ALPHs 清除DPPH·的能力 |
5.4.3 ALPHs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 |
5.4.4 ALPHs 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 |
5.4.5 ALPHs 螯合金属离子的能力 |
5.4.6 ALPHs 对亚油酸体系自氧化的抑制能力 |
5.4.7 ALPHs 体外抗氧化性的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苜蓿叶蛋白酶解物(ALPHs)体内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仪器 |
6.2.1 材料 |
6.2.2 主要仪器 |
6.3 方法 |
6.3.1 动物分组及喂养 |
6.3.2 测试样品的制备 |
6.3.3 血清、肝脏和心脏匀浆中SOD 的测定 |
6.3.4 血清、肝脏和心脏匀浆中GSH-Px 的测定 |
6.3.5 血清、肝脏和心脏匀浆中丙二醛(MAD)的测定 |
6.3.6 统计学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ALPHs 对小鼠体重及行为的影响 |
6.4.2 ALPHs 对小鼠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6.4.3 ALPHs 对小鼠肝脏组织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6.4.4 ALPHs 对小鼠心脏组织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6.4.5 ALPHs 体内抗氧化活性的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ALPHs 中抗氧化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仪器 |
7.2.1 材料 |
7.2.2 主要仪器 |
7.3 实验方法 |
7.3.1 凝胶色谱分离抗氧化活性肽 |
7.3.2 半制备RP-HPLC 分离抗氧化活性肽 |
7.3.3 RP-HPLC 分析抗氧化活性肽 |
7.3.4 抗氧化肽氨基酸组成分析 |
7.3.5 MALDI-TOF-TOF 质谱分析 |
7.3.6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7.3.7 多肽疏水值的计算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凝胶色谱分离ALPHs |
7.4.2 半制备RP-HPLC 分离ALPHs 的组分D |
7.4.3 抗氧化活性肽结构鉴定 |
7.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申请专利 |
致谢 |
(9)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生育期对叶蛋白提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苜蓿概况 |
1.2 国内外叶蛋白的研究概况 |
1.3 叶蛋白的研究背景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供试材料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试验设计 |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温度对叶蛋白提取的影响 |
3.2 正交试验 |
3.3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各生育期对叶蛋白提取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参数因子对提取叶蛋白的影响 |
4.2 苜蓿的刈割期对叶蛋白提取的影响 |
4.3 苜蓿品种、生育期与刈割次数对提取叶蛋白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苜蓿叶蛋白的提取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叶蛋白 |
1.1.1 叶蛋白的营养价值 |
1.1.2 叶蛋白的提取方法 |
1.1.3 叶蛋白肽的研究 |
1.2 苜蓿叶蛋白 |
1.2.1 苜蓿叶蛋白的基本组成 |
1.2.2 苜蓿叶蛋白的营养价值 |
1.2.3 苜蓿叶蛋白的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的研究历史、进展状况、合作情况 |
1.3.1 国内 |
1.3.2 国外 |
1.3.3 合作 |
1.4 课题的科学意义、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科学意义 |
1.4.2 存在的问题 |
1.4.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苜蓿叶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饲用苜蓿叶蛋白实验方法 |
2.3.1 压块苜蓿原料的分析 |
2.3.2 提取工艺的选择 |
2.3.3 浸提液的选择 |
2.3.4 机械破壁方法的选择 |
2.3.5 影响蛋白提取率细化因素的选择 |
2.4 食用苜蓿叶蛋白的提取 |
2.5 苜蓿叶蛋白提取率的计算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成分分析 |
2.6.2 饲用苜蓿叶蛋白的提取 |
2.6.3 食用苜蓿叶蛋白的提取 |
2.7 结论 |
第三章 苜蓿食用叶蛋白脱腥、脱色工艺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有机溶剂法 |
3.3.2 其他脱腥、脱色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有机溶剂法 |
3.4.2 其他脱色方法 |
3.5 结论 |
第四章 苜蓿食用叶蛋白的功能特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 |
4.3 方法 |
4.3.1 苜蓿食用蛋白的变性温度测定 |
4.3.2 苜蓿食用蛋白的功能特性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苜蓿蛋白的变性温度 |
4.4.2 苜蓿叶蛋白的功能性质 |
4.5 结论 |
第五章 苜蓿食用叶蛋白的营养分析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 |
5.2.2 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苜蓿叶蛋白组分测定 |
5.3.2 曲奇的配料与工艺 |
5.3.3 面团粉质曲线的测定 |
5.3.4 面团拉伸曲线的测定 |
5.3.5 曲奇的质构特性的测定 |
5.3.6 面团的粘弹性测定 |
5.3.7 感官评定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苜蓿叶蛋白的营养价值 |
5.4.2 面团的粉质曲线 |
5.4.3 面团的拉伸特性 |
5.4.4 苜蓿叶蛋白对面团粘弹性的影响 |
5.4.5 苜蓿叶蛋白对曲奇焙烤特性的影响 |
5.4.6 添加苜蓿蛋白的曲奇感官评定 |
5.4.7 苜蓿蛋白在其它面制品中的应用 |
5.5 结论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四、法国叶蛋白的大规模商业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的改善研究[D]. 辛小丽.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2)
- [2]木本植物叶蛋白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 谢艺潇,孙红,王雨,杨富裕. 世界林业研究, 2018(03)
- [3]桑叶、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泡沫分离行为研究[D]. 刘海彬. 青海师范大学, 2016(02)
- [4]桑叶蛋白的提取与应用研究[D]. 乔璐. 浙江师范大学, 2014(02)
- [5]碱溶酸沉法提取几种豆科牧草叶蛋白之最佳工艺研究[D]. 陈瑜.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4)
- [6]牧草叶蛋白的利用及研究进展[A]. 沈紫微,张蕴薇,陈本建. 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论文集, 2009
- [7]草蛋白豆腐的营养价值研究[J]. 闫景彩,陈金龙,陈瑜. 草业科学, 2009(08)
- [8]苜蓿叶蛋白和酶法制备抗氧化肽的研究[D]. 谢正军. 江南大学, 2009(04)
- [9]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生育期对叶蛋白提取的影响[D]. 文静. 吉林农业大学, 2008(11)
- [10]苜蓿叶蛋白的提取与应用研究[D]. 杨春波. 江南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