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抗感染化疗药物耐药与合理应用学术会议纪要

全国抗感染化疗药物耐药与合理应用学术会议纪要

一、全国细菌耐药与抗感染化疗药物合理应用学术会议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熊自超[1](2021)在《赣州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SWOT法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神经外科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Intracranial infection,ICI)现状及临床分布,确定ICI危险因素,根据ICI影响因素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追踪、观察并评价干预效果,为降低ICI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赣州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就其术后ICI发生率和季节、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原菌、耐药性等临床分布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ICI影响因素,通过态势分析法(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WOT)制定相应的综合干预措施并应用于试验组(2020年7~12月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2019年7~12月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ICI发生率。结果:(1)2015~2019年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共2597例,ICI发生率为6.47%;ICI发生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由2015年的6.85%下降至2018年的6.12%,后上升至2019年的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五年间ICI发生率春季4.27%、夏季9.81%、秋季6.79%、冬季5.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ICI平均发病时间为(10.23±2.19)d,术后8~14 d的ICI构成比最高38.10%,其次术后3~7 d为32.73%。(4)五年间不同性别IC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ICI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44岁患者ICI发生率最低4.17%,≥60岁患者ICI发生率最高8.91%。(5)168例ICI共分离出病原菌8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占61.73%,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占35.80%;G-以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为主,G+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为主。(6)AB对头孢他啶、美罗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仅对替加环素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50%;PA对亚胺培南及氨曲南的敏感率<30%。SA及SE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仅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SA对克林霉素及红霉素的耐药率均为43.75%,SE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唑西林、克林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及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50%。(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等级、术前住院天数≥7 d、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术前刀片刮除备皮、手术时间≥4 h、术后留置引流管及术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漏为开颅术后ICI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试验组ICI发生率3.20%,对照组ICI发生率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VD病区开颅术后ICI发生率较高。(2)ICI发生率夏季最高,其次秋季,冬春季较低。(3)ICI平均发病时间为(10.23±2.19)d,主要为开颅术后3~14 d。(4)不同性别之间ICI发生率无显着差异,但不同年龄组ICI发生率有显着差异。(5)ICI病原菌以AB和PA等G-为主,其次为SA和SE等G+。(6)ICI主要病原菌AB、PA、SA和SE耐药性严重,AB仅对替加环素及阿米卡星较为敏感,PA对亚胺培南及氨曲南较为不敏感,SA及SE仅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100%敏感。(7)术后ICI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等级、术前住院天数≥7 d、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术前刀片刮除备皮、手术时间≥4 h、术后留置引流管及术后CSF漏。(8)根据术后ICI影响因素,采用SWOT法制定并实施相应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ICI发生率。

张杰[2](2021)在《MALDI-TOF MS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同源性分析及早期鉴定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MALDI-TOF MS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同源性分析的应用研究目的:探究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同源性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非重复菌株150株,经耐药表型筛选出CRKP;利用MALDI-TOF MS采集CRKP的质谱图,分别运用SARAMIS软件中的相似性分型和identical masses分型进行同源性分析;以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为参考标准,将CRKP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同源性三组,评价MALDI-TOF MS在分析CRKP同源性分析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耐药表型筛选出55株CRKP;三组同源性分析显示:高度同源组中,应用SARAMIS软件自带的identical mass分型和相似性分型分析,大多identical mass集中分布(60%80%),相似性>80%,与PFGE结果较为一致;中度同源组中,identical mass>70%,相似性>85%,显示菌株间高度集中,跟PFGE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低度同源组中,identical mass<70%,相似性<80%,与PFGE结果类似,能较好体现菌株间的差别。结论:MALDI-TOF MS自带的SARAMIS软件目前仅在高度同源和低度同源菌株中,可作为分析同源性的初筛方式。第二部分MALDI-TOF MS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早期鉴定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MALDI-TOF MS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早期鉴定能力。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150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参照2020版CLSI M100 30th药敏标准执行。PCR作为耐药初筛的参考标准。采用MALDI-TOF MS收集CRKP和碳青霉烯酶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sensitive Klebsiella pneumoniae,CSKP)的质谱图,各自选取其中20株菌株图谱,建立产CRKP和CSKP的超级图库(Super-spectra)。选择除建库以外的KPN菌株验证是否耐药,并根据耐药表型和PCR方法,判断验证结果是否准确。结果:150株KPN经耐药表型筛选出CRKP 55株和CSKP 95株。根据建库要求,选取建库质谱图,建立出CRKP和CSKP的超级图库(Super-spectra);设置error值<0.5,二者重合率达80%,并根据对比图发现,4154.4m/z、8310.7m/z、10880.8m/z、3579m/z及10079.3m/z这五个峰可作为区分CRKP和CSKP的特征峰。选取除建库以外的110株KPN进行验证,CRKP准确率91.43%(32/35),CSKP准确率90.67%(68/75),新建的Super-spectra鉴定KPN是否对碳青霉烯酶耐药的准确率为90.91%(100/110)。结论:通过MALDI-TOF MS建立Super-spectra,可快速鉴定CRKP,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和院内感染控制水平。

刘一瑾[3](2021)在《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目的:分析某院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变迁,为临床SA血流感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某院2012年1月~2019年12月SA血流感染住院患者的药敏数据和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是否行有创操作及预后等),删除年龄<18岁和关键数据缺失的病例后共纳入130例。根据年份将患者分为2012~2015年组(n=43)和2016~2019年组(n=87),对八年来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SA耐药性的变迁以及甲氧西林耐药株(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八年来本院共收治成人住院患者406217人次,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3.2/10000,从2012年的1.8/10000上升至2019年的3.0/10000,卡方趋势检验分析表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2.SA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130例SA血流感染患者中男性88例(67.7%),女性42例(32.3%),平均年龄61.4±17.4岁。其中包括医院获得性感染77例(59.2%),社区获得性感染53例(40.8%)。患者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40例,30.8%)、肾脏内科(36例,27.7%)、呼吸内科(6例,4.6%)和内分泌科(6例,4.6%)等。114例(87.7%)患者有基础疾病,其中98例(75.4%)患者合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疾病。以心血管疾病(82例次,63.1%)、肾脏疾病(56例次,43.1%)和糖尿病(51例次,39.2%)最为常见。100例(76.9%)患者感染前行侵袭性操作,包括留置静脉管73例(56.2%)、保留导尿72例(55.4%)和机械通气24例(18.5%),其中有47人次(36.2%)住院期间行两种及以上有创操作。患者的感染主要源于肺部感染59例(45.4%)、血液透析导管感染38例(29.2%)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35例(26.9%)。有7例(5.4%)感染来源不明,39例(30.0%)合并了两种或两种以上部位感染。130例患者中28d预后良好96例(73.8%);预后不良34例(26.2%),其中院内死亡14例(10.8%)。3.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八年来,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均100.0%敏感,耐药率低于30.0%的有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高于60.0%的有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与2012~2015年相比,2016~2019年SA对常用抗菌药物(除苯唑西林和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但其中仅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A的检出率为22.3%,随着年度的变迁,MRSA的检出率从2012年的18.6%上升至2019年的24.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八年来,该院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维持在1.8/10000~4.1/10000,随着年度的变迁,呈现显着上升趋势。2.SA血流感染患者以男性居多,主要分布在ICU和肾脏内科。患者多合并有基础疾病且行侵袭性操作的比例较高,感染来源以肺部和血液透析导管感染为主。3.八年来,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完全敏感,对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保持在30.0%以下,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在60.0%以上。与2012~2015年相比,2016~2019年SA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着下降,MRSA的检出率无显着性变化。第二部分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目的:1.分析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加强对MRSA感染的防治。2.建立本院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该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1.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20年12月150例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2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建模组(n=130),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验证组(n=20)。根据建模组检出的病原菌是否对甲氧西林耐药,将建模组分为对甲氧西林耐药(MRSA组,n=29)组和甲氧西林敏感(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组,n=101)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得到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偏回归系数(β值)建立回归方程,即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β0+危险因素1×β1+危险因素2×β2+…+危险因素X×βX,将模型应用于建模组患者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P>0.05时拟合较好),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得出感染MRSA的分值临界值。再将模型应用于验证组,观察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度。2.选取验证组中确诊SA血流感染前进行过经验性用药的17例患者,根据其经验性用药是否与模型相符,分为恰当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n=8)和不恰当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n=9),从28d预后、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三个方面,对该模型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住ICU(OR=5.595,95%CI:2.073~15.100,P=0.001)、医院获得性感染(OR=4.044,95%CI:1.311~12.471,P=0.015)、感染来源≥两个部位(OR=3.421,95%CI:1.225~9.550,P=0.019)和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OR=3.499,95%CI:1.110~11.028,P=0.033)是MRSA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抗菌药物应用中,确诊前2周内应用三四代头孢菌素(OR=3.120,95%CI:1.124~8.661,P=0.029)与MRSA血流感染有关。2.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回归方程=-1.427+入住ICU×1.722+医院获得性感染×1.397+感染来源≥两个部位×1.230+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1.252。经Hosmer-Lemeshow检验P=0.566>0.05,拟合优度较好。ROC曲线下面积(AUC)=0.835(95%CI=0.762~0.908,P<0.001),模型判别敏感度为72.4%,特异度为79.2%,感染MRSA的分值临界值为11.5。验证组在模型下预测的总体准确率为80.0%,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5.7%。3.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效果评价与不恰当经验抗感染治疗组的临床预后相比,恰当经验抗感染治疗组预后不良和院内死亡的比例降低,住院费用减少,住院时间缩短,两组在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入住ICU、医院获得性感染、感染来源≥两个部位和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是MRSA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2周内应用三四代头孢菌素与MRSA血流感染有关。2.本研究建立的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分值临界值为11.5,总体有效率较高,可用于临床预测MRSA血流感染。3.采用本研究建立的MRSA风险预测模型,针对性的选择抗菌药物,可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戚晨冬[4](2020)在《临床药师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药学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药物合理使用为切入点,通过观察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辅助药物的合理使用评价及干预,以及药学监护实践,讨论临床药学服务的研究,探索临床药师在泌尿前列腺科的药学服务模式及工作重点,并根据泌尿外科疾病诊疗的特点,建立泌尿前列腺科专属药学服务。方法:本研究首先回顾性分析260例泌尿前列腺外科病房住院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和辅助用保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制定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和辅助治疗使用保肝药物的评价标准,初步评估使用合理性。然后临床药师通过回顾性干预、阶段性专项干预及药学支持下的行政考核等形式,干预泌尿前列腺外科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和辅助用保肝药物使用的管理后,回顾性分析399例经药学服务干预后在泌尿前列腺外科病房住院的患者围手术期两种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及辅助用保肝药物关于用药适应症、药物选择等合理使用情况。进一步调研泌尿前列腺外科1 12例患者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使用情况,采用药物利用评估方法建立“泌尿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DUE标准”,制定对应的干预措施进行干预验证,干预时间为半年。通过回顾性分析药学干预后的24例泌尿前列腺外科因结石住院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干预结果验证。最后,结合临床药师参与1例围手术期使用奥氮平引起谷草转氨酶升高的严重不良反应,展开适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的个体化药学服务实践。结果:(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均无差异(P>0.05),在手术后均为甲级愈合,均未出现继发医院感染病例,均无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可以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相关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对比。(2)干预前、后组两组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中、给药途径的指标合理性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符合泌尿系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药物种类占比要求,从干预前33.8%上升至干预后87.5%,其中第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占比分别由干预前的0%、21.5%、2.7%上升至干预后的35.1%、26.1%、21.5%。干预前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的选择的合理比例较低,为33.8%;但在临床药师进行干预后该指标的合理比率显着提升,达到87.5%。干预前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的选择合理的比例为14.6%,干预后合理比例升高至85.0%。(3)药学干预前泌尿前列腺外科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药物适应证符合率为57%,使用后72h肝功能监测符合率为58%,给药频次符合率为57%,使用前72h内进行细菌培养符合率为90%;药学干预后泌尿前列腺外科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药物适应证符合率为75%,使用后72h肝功能监测符合率为100%,给药频次符合率为96%,使用前72h内进行细菌培养符合率为100%。(4)在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保肝药使用的禁忌症的指标中,干预前与干预后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准。干预前组在肝功能正常病例数占比达到94.2%的情况下,有83.1%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使用了保肝药物;干预后组在临床药师进行宣教后,肝功能正常病例数占比达到93.0%,同时辅助治疗保肝药物辅助治疗使用保肝药比例降至16.5%。在泌尿前列腺外科干预前组中,围手术期使用的保肝药物主要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病例数达到175例,占比67.3%。在经过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后,在干预后组中还原性谷胱甘肽的使用数量为0例,而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的使用病例数也大幅降至66例,占比为16.5%;同时,干预前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保肝药的使用合理数及合理比例较低,为22.3%;但在临床药师进行干预后该指标的合理比率达到90.5%。(5)临床药师协助发现分析1例少见的奥氮平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升高的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医生采纳了临床药师建议,患者谷草转氨酶升高的严重不良反应得以纠正,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泌尿前列腺外科手术患者用药,可提供规范化的药学监护和药学服务,明显提高了泌尿前列腺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围手术期辅助药物及前列腺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药物用药合理性,降低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保障前列腺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DUE模式运用于泌尿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临床使用管理,较为规范地促进了医院泌尿前列腺外科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合理使用,效果显着,为建立专科药学服务模式提供借鉴。

曾转萍,姚振江,周俊立,赵晓蓉,黄晓晖[5](2011)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我国流行现状概述》文中提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的一种耐药形式。SA主要定植在人皮肤表面,也存在于约三分一的健康人群的鼻前庭。他能引起各种感染,从轻微的皮肤感染到术后伤口感染、以及严重的肺炎和败血症等。青霉素应用以后,金葡菌感染死亡率迅速下降。但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

尹朝伦,陈兰[6](2005)在《MRSA检出与大陆地区临床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

焦扬[7](2003)在《解毒活血法治疗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耐药细菌性肺炎是指由于感染耐药细菌而引起的细菌性肺炎。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及不合理使用等原因,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从中医药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角度开展对耐药菌感染的病因、病机、证侯和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前景。 本研究从中医药学角度对耐药细菌感染的病因、病机、证侯和治疗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全文分为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三个部分,现摘要如下: 1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运用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感染微生态学内容,探讨了耐药细菌性肺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规律。1.1细菌的耐药性与耐药细菌性肺炎1.1.1细菌的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抗菌药物不能将细菌杀灭或抑制其生长,从而导致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失败。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是指细菌对多种结构与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抗生素同时产生耐药。1.1.2耐药细菌性肺炎耐药细菌性肺炎是指由于感染耐药细菌而引起的细菌性肺炎。1.1.3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细菌耐药性可以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又称天然耐药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固有耐药性是始终如一的,是细菌的种属特异性所决定的。获得耐药性是指正常情况下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影响细菌获得耐药性的发生有三个因素,药物使用的剂量、细菌耐药的自发突变率及其质粒介导耐药性的优劣地位。获得性耐药可以由于染色体突变或由于质粒的介导而产生。1.1.4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产生抗性的过程就是染色体或质粒上基因的表达过程,细菌获得耐药性可以通过产生钝化酶、改变药物的作用靶位、改变细胞壁的屏障功能或主动外排机制来实现。1.1.5现代医学的对策现代医学针对细菌耐药的对策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WP=6>制度,控制院内感染;加强药政管理,尽量避免将人类临床应用的抗生素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以避免对医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和耐药性消除剂。1.2中医对耐药细菌性肺炎的认识急性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从风温肺热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来看,包括了细菌性肺炎等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因此耐药细菌性肺炎属于风温肺热病范畴。风温肺热病的原发病因是风热病邪,痰瘀则是风温肺热病的继发病因。由于风热病邪犯肺,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津液停聚为痰。而痰浊停滞不化,气机不畅,肺朝百脉之职失司,影响血液的循行,又导致瘀血阻于肺络。因为患者的内伤基础,和毒邪伤正,导致肺气不足,因此痰热壅肺、瘀阻肺络,正气不足是基本病机,使病程延长,缠绵难愈。本病的转归及预后决定于感邪的轻重和正气的强弱以及患者的体质因素。1.3导师经验与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中医诊疗思路1.3.1从毒论治理论与耐药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导师姜良铎教授的从毒论治治疗思想认为,毒是指一切有害于人体的或能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或因素。来源于人体之外的称为外来之毒,由身体内部产生的称为内生之毒。耐药细菌是一种外来的风热毒邪,感染后能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导致耐药细菌性肺炎等疾病,还产生继发于外来之毒的内生之毒痰浊和瘀血,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又会引起二重感染,形成新的内生之毒,使病情加重而且复杂化。1.3.2从外感病的内伤基础看耐药细菌性肺炎的病机外感病发病与机体原有内伤基础的状态关系密切,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的体质、内伤基础相关,无内伤时的外感病临床经过典型,内伤基础的存在常常导致外感病的非典型性与复杂性,呈现显着的个体差异性与复杂的临床证候。耐药细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决定了耐药细菌性肺炎的患者存在气血阴阳的不足,在内伤基础上感受外来之毒,受内伤基础的影响,发病有急有缓,典型者表现为恶寒发热,咳嗽咳痰;有的患者发病隐袭,发热不甚,本虚明显;有的在证候演变上不表现出明显的卫表证,直接出现痰热瘀毒阻肺的里热证,且胶着在肺不移,病程长,病情重,预后较差。1.3.3治法方药本病的发生由于感受外来之毒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司而生痰化瘀成毒,邪袭为标,正虚为本,标本之间,病邪是加重病情发展的主要因素,故以祛邪为主。耐药细菌性肺炎感染过程中,因感受的耐药菌毒毒力强,邪气易化痰生瘀,肺络闭郁不通,邪气在肺经郁滞不去,故治疗时要早用解毒活血之法。由于疾<WP=7>病有内伤基础,肺虚为本,在治疗中应针对病机适当应用益气扶正之品,以鼓舞肺气,祛邪外出。治疗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即加黄芩、知母、贝母、丹参、泽兰、生黄芪,共取解毒活血,化痰益气之效。2临床研究2.1对象与方法选择65例住院的耐药细菌性肺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患者入组时有关临床资料的观察,就耐药菌感染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归纳,观察症状学包括主症、次症、舌象、脉象的特点,对证候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热在肺卫证和痰热壅肺证患者进行解毒活血,化痰益气法疗效观察。60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

佘丹阳,袁桂清[8](2003)在《第二届全国细菌耐药性与抗感染化疗药物临床应用学术会议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袁桂清,李家泰,单爱莲,李群,王进[9](2001)在《全国细菌耐药与抗感染化疗药物合理应用学术会议纪要》文中研究说明

李银娇[10](2020)在《云南食用菌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及抗生素抗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对食用菌内生细菌的研究主要偏向于抗菌活性及代谢产物,因此对食用菌中内生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另外依赖传统培养法及生物形态学鉴别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使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来鉴定分析内生菌菌落更加方便准确。本研究以三种云南野生食用菌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培养结合分子生物技术来分离和鉴定其内生细菌。通过对12株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基因组装,分析其含有的耐药基因、耐药机制及其毒力因子。同时研究分离株对于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合耐药基因注释结果分析其耐药表现型和基因型。主要研究结果为:1.以云南常见食用菌为研究对象,其中黄谷熟(Lactarius)5份、青头菌(Russulavirescens)2份、鸡油菌(Cantharelluscibarius Fr.)1份各采摘自不同地点,通过试剂盒法来提取细菌基因组DNA,最终从3种食用菌8个样品中分离得到56株细菌菌株,分属于14个种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西地西菌属(Cedecea)、沙雷氏菌属(Serratia)、Lelliottia菌属为优势菌群,数据分析表明不同种食用菌和同种不同地的食用菌中均存在菌落结构的差异性和相似性。2.通过对12株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细菌基因组组装,分析基因注释,12株食源性致病菌中基因组蛋白功能较显着的为氨基酸转运与代谢功能;每个样品中包含的耐药基因均超过15种,每个样品含有的毒力因子超过30种。3.通过药敏实验表现型和PCR基因型来研究56株分离株的抗生素耐药性。结果显示:56株菌株对抗生素耐药率最高的是阿莫西林98.21%,万古霉素达91.07%,青霉素达94.64%;耐药率最低的是氧氟沙星为0,环丙沙星为1.69%、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为3.57%。对耐药基因检测的结果为:检出率最高的是磺胺类中sul1基因,高达53.57%;除去未检出的菌株,检出率最低的是磺胺类的sul2和sul3基因,均为1.79%;四环素类的6种耐药基因仅tet K和tet M被检出,分别是8.92%和23.21%;β内酰胺类bla TEM、blavim、bla SHV均有检出,检出率分别是25%、21.42%、23.21%;氨基糖苷类四种耐药基因中aad B未检出,其余aac(3’)-IIa检出率为3.57%,acr B为1.79%%,aad A1为37.5%;氯霉素类Cat检出率为14.29%,flo R未检出;多肽类基因Van C检出率为3.57%,EmgrB未检出;喹诺酮类三个基因均有检出,分别为Gyr A 8.92%,Gyr B 39.29%,Par C 37.5%。表现型和基因型符合率最高的是氨基糖苷类90.48%,最低的是喹诺酮类2.94%。综上所述,食用菌内生细菌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分离菌株对多种抗生素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基因在分离株间广泛存在。

二、全国细菌耐药与抗感染化疗药物合理应用学术会议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细菌耐药与抗感染化疗药物合理应用学术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赣州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SWOT法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开颅术后ICI研究现状
        1.1.1 国外开颅术后ICI现状
        1.1.2 国内开颅术后ICI现状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方法
        2.3.1 诊断标准
        2.3.1.1 CVD诊断标准
        2.3.1.2 高血压诊断标准
        2.3.1.3 糖尿病诊断标准
        2.3.1.4 ICI诊断标准
        2.3.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2.3.3 术后ICI目标性监测
        2.3.4 术后ICI调查
        2.3.5 观察指标
        2.3.6 干预措施
        2.3.6.1 内因分析
        2.3.6.2 外因分析
        2.3.6.3 策略分析
    2.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开颅术后ICI时间分布
        3.1.1 各年度及平均ICI发生率
        3.1.2 各季节ICI发生率
        3.1.3 术后ICI发病时间分布
    3.2 开颅术后ICI人群分布
        3.2.1 术后ICI性别分布
        3.2.2 术后ICI年龄分布
    3.3 开颅术后ICI病原学特征
        3.3.1 病原菌分布
        3.3.2 主要G-药敏结果
        3.3.3 主要G+药敏结果
    3.4 开颅术后ICI危险因素分析
        3.4.1 开颅术后ICI单因素分析
        3.4.2 开颅术后IC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干预情况
        3.5.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3.5.2 两组患者术后ICI发生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开颅术后ICI发生率
    4.2 开颅术后ICI临床分布
        4.2.1 季节性
        4.2.2 发病时间
        4.2.3 性别
        4.2.4 年龄
        4.2.5 病原学
    4.3 开颅术后ICI危险因素
        4.3.1 年龄≥60岁
        4.3.2 合并糖尿病
        4.3.3 术前住院天数≥7 d
        4.3.4 术前刀片刮除备皮
        4.3.5 手术等级
        4.3.6 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
        4.3.7 手术时间≥4 h
        4.3.8 术后留置引流管
        4.3.9 术后CSF漏
    4.4 开颅术后ICI干预研究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神经外科CVD病区开颅术后ICI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综述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研究现状及控制进展
    参考文献

(2)MALDI-TOF MS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同源性分析及早期鉴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MALDI-TOF MS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同源性分析的应用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MALDI-TOF MS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早期鉴定的应用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英语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 C 个人简历
    附录 D 综述 MALDI-TOF MS 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3)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临床药师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药学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师
    1.2 泌尿前列腺疾病概述
    1.3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
    1.4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辅助治疗药物应用的现状
    1.5 药物利用评价体系
    1.6 课题立项依据
第二章 临床药师干预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研究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资料来源
        2.2.2 入选条件及排除标准
        2.2.3 建立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标准
        2.2.4 药学服务干预措施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围手术期患者基本情况
        2.3.2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2.3.3 围手术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术后情况
        2.3.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临床药师运用DUE方法对泌尿前列腺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管理实践
    3.1 引言
    3.2 资料与方法
        3.2.1 资料来源
        3.2.2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泌尿外科临床使用DUE标准建立
        3.2.3 基于DUE标准的药学干预措施
        3.2.4 基于DUE标准的干预结果评价
        3.2.5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患者基本信息情况
        3.3.2 建立泌尿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DUE标准表
        3.3.3 干预前药物利用评价情况
        3.3.4 药学干预结果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床药师干预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辅助用保肝药物使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资料与方法
        4.2.1 资料来源
        4.2.2 入选条件和排除标准
        4.2.3 建立辅助用保肝药合理性评价标准
        4.2.4 药学服务干预措施
        4.2.5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围手术期患者基本情况
        4.3.2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辅助用保肝药物应用情况
        4.3.3 围手术期患者使用保肝药物的术后情况
        4.3.4 围手术期辅助用保肝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临床药师参与1例围手术期用药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
    5.1 引言
    5.2 病例资料
    5.3 病例分析
    5.4 病例讨论
    5.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6)MRSA检出与大陆地区临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MRS流行病学与定义[1~8]
2 MRSA的耐药机制[6~11, 14]
3 MRS实验室检出方法学[9~25]
    3.1 OXA (苯唑青霉素) 耐药筛选试验
    3.2 常用各种方法结果判断
    3.3 特别说明
4 MRS检出的临床意义[18~20, 24, 25]
5 MRS国内研究状况[2~30]
6 MRS的危害与警示[18~30]

(7)解毒活血法治疗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文献综述
    1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 中医药对抗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 我院细菌流行分布及耐药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细菌的耐药性与耐药细菌性肺炎
        1.1 细菌的耐药性
        1.2 耐药细菌性肺炎
        1.3 细菌耐药发展简史
        1.4 细菌耐药的流行情况及其严重性、危害性
        1.5 细菌耐药产生原因
        1.6 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1.7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1.8 现代医学的对策
    2 中医对耐药细菌性肺炎的认识
        2.1 病因
        2.2 病机
        2.3 预后转归
    3 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中医诊疗思路
        3.1 从毒论治理论与耐药细菌性肺炎的病因
        3.2 从外感病的内伤基础看耐药细菌性肺炎的病机
        3.3 治法方药
        3.4 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2.1 耐药细菌性肺炎的发病和证侯特征研究
        2.2 解毒活血化痰益气法疗效观察
    3 讨论
        3.1 耐药细菌性肺炎的发病和证侯特征
        3.2 疗效探讨及临床体会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8)第二届全国细菌耐药性与抗感染化疗药物临床应用学术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感染致病原的流行现状
二、 临床重要致病菌的耐药现状
三、细菌耐药机制相关研究
四、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

(9)全国细菌耐药与抗感染化疗药物合理应用学术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细菌耐药监测研究
二、细菌耐药性基础研究
三、抗感染药物治疗研究

(10)云南食用菌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及抗生素抗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仪器设备表
主要略缩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云南野生食用菌与内生菌的研究
        1.1.1 云南野生食用菌简介
        1.1.2 内生菌概念及普遍存在性和生物多样性
        1.1.3 食用菌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1.2 食源性致病菌研究现状
    1.3 细菌菌种鉴定的方法
        1.3.1 16SrRNA序列分析
        1.3.2 MALDI-TOF MS鉴定技术
        1.3.3 高通量测序
    1.4 细菌耐药性研究
        1.4.1 耐药性的产生及危害
        1.4.2 耐药基因的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云南食用菌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
        1.6.2 内生细菌中的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组装及分析
        1.6.3 分离内生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第二章 云南食用菌内生细菌菌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的采集及前处理
        2.3.2 两种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比较
        2.3.3 内生菌的分离与纯化
        2.3.4 分子鉴定
        2.3.5 数据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选择
        2.4.2 内生细菌的分离
        2.4.3 内生细菌分子鉴定
        2.4.4 菌种鉴定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5 讨论
第三章 内生细菌中的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组装及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基因组装使用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亲缘关系比对
        3.3.2 细菌基因组组装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亲缘关系比对
        3.4.2 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组装
    3.5 讨论
第四章 分离内生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1 菌株
        4.2.2 药敏片
        4.2.3 其他试剂
    4.3 药敏实验的方法和判定标准
        4.3.1 培养基选择
        4.3.2 菌液准备
        4.3.3 药敏片贴片
        4.3.4 抑菌圈测量和判定标准
        4.3.5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4.3.6 耐药性基因型研究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药敏实验结果
        4.4.2 耐药基因型分析
        4.4.3 多重耐药谱分析
        4.4.4 56株菌株耐药性表现型与基因型符合率分析
        4.4.5 基因注释匹配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全国细菌耐药与抗感染化疗药物合理应用学术会议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赣州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SWOT法干预研究[D]. 熊自超. 南昌大学, 2021(01)
  • [2]MALDI-TOF MS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同源性分析及早期鉴定的应用研究[D]. 张杰.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D]. 刘一瑾.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临床药师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药学服务研究[D]. 戚晨冬.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我国流行现状概述[J]. 曾转萍,姚振江,周俊立,赵晓蓉,黄晓晖.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1(04)
  • [6]MRSA检出与大陆地区临床研究现状[J]. 尹朝伦,陈兰.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5(03)
  • [7]解毒活血法治疗耐药细菌性肺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焦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2)
  • [8]第二届全国细菌耐药性与抗感染化疗药物临床应用学术会议纪要[J]. 佘丹阳,袁桂清. 中华医学杂志, 2003(05)
  • [9]全国细菌耐药与抗感染化疗药物合理应用学术会议纪要[J]. 袁桂清,李家泰,单爱莲,李群,王进. 中华医学杂志, 2001(01)
  • [10]云南食用菌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及抗生素抗性的研究[D]. 李银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全国抗感染化疗药物耐药与合理应用学术会议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