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县农民增收途径多

江县农民增收途径多

一、绛县农民增收门路广(论文文献综述)

拉珍[1](2021)在《西藏农牧民合作社的减贫效应研究 ——以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为例》文中提出关于贫困的研究不是静态的现象,而是家庭和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改变的动态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管是地区发展差距还是个体贫富差距均由贫困衍生而来,由此带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问题长期困扰人类的生活,影响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对于缓解相对贫困,尤其是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问题是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西藏作为集民族地区的深度贫困区,农牧民的减贫依然面临着贫困人口基数大、扶贫对象贫困程度深、减贫任务时间紧,脱贫目标高标准等更为复杂的形势。从根本上说,要彻底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不仅有赖于外部力量的介入,更需注重内生动力的培育,需要源自农村乡土的新动能。农牧民合作社源于乡土,内嵌在农村和牧区,与农牧户有着天然的交织。在精准识别贫困户、衔接贫困户与外部资源、支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升贫困户可行能力等方面,农牧民合作社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并且,作为农村“弱者的联合”,合作社具有天然的益贫性,以农牧民合作社为主流形式的产业扶贫为西藏农牧区的减贫事业提供了极为可取的发展路径。对此,本文从多维贫困的视角上,基于扎西岗乡农牧民合作社的调研数据,可以了解到农牧民的基本收入状况和生存模式以及农牧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减贫成效,并最终为促进合作社的稳健发展和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提供对策建议。本文以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研究对象,以多维贫困的视角去做实地田野调查,并利用调研收集的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的方法呈现加入合作社和未加入合作社的差别,着重分析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对于收入和福利两方面的效应如何,并针对分析得到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点。第二部分:对贫困、多维贫困、合作社、减贫和倾向得分法进行概念界定,分析了国内外对贫困及合作社的研究现状,对绝对视角下的贫困理论、相对视角下的贫困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分别进行了论述,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农牧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通过在调研过程中选取的三个典型合作社的案例,呈现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和减贫成效。引述的三个案例分别为政府资助,专门帮助贫困户增收的合作社;自己出资成立,并通过雇佣关系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的合作社;村级妇女联合集资创立,实现自家门口就业的妇女编织合作社,并最终得出的案例启示为:不同组建形式的合作社产生的减贫效应略有差别;此外,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能实现家庭经济增收的同时,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而未加入合作社的农牧民虽然也能间接性的实现家庭经济的增收,但只起到短期暂时性的减贫功效。第四部分:使用对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7个行政村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扎西岗乡农牧民合作社的减贫效应,将减贫效应从收入效应和福利效应两个维度去考量,把是否加入合作社作为自变量,家庭人均年收入和社会福利作为因变量,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并构建一元和多元logistic模型,进行PSM核匹配发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和未参加合作社对收入效应和福利效应的差别,即加入合作社相对于不加入合作社,会给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平均值带来2028.969元人民币的增长,且加入合作社可平均提高贫困农牧户1.63的福利指数。第五部分:根据前文的分析,得出了合作社对贫困户从收入和福利两方面都具备减贫的作用,但目前在扎西岗乡乃至西藏农牧区仍然存在农牧户加入合作社的思想意识薄弱、存在很多“空壳合作社”,导致政府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很难有效推行、合作社资金周转困难、销售渠道窄、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对此,从农牧民、合作社成员、合作社负责人、政府四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体现为:1.从研究的视角上:研究合作社的减贫效应从收入效应和福利效应两种维度进行探讨研究,目前国内研究合作社的减贫效应,很少把收入效应和福利效应相结合去解释合作社的减贫作用,本文结合这两个部分加以分析其减贫作用,这对于以后研究合作社的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2.从研究的范围上:虽然本文仅以一个乡的合作社为例进行研究农牧民合作社的减贫效应,但在调研对象的选取,本文不再以之前学者通用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和非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作为自变量,而是以整体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抽取了加入合作社和未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因此,这可能在研究合作社对贫困户的减贫效应上更具有代表性。

徐婷[2](2019)在《肥料革命 ——集体化时期山西农业生产中的肥料问题研究(1949-1962年)》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而肥料又是粮食的基础,因此肥料无疑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社会生产水平制约,国家为农业生产供应的商品肥料基本上处于“寅吃卯粮”的状况,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贯彻以农家肥料为主的方针,引导农民进行积造肥料。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的肥料问题是在“革命与生产”政治话语的背景下围绕农家肥的积造投问题展开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大跃进”时期,山西省通过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将农民组织起来,分区对农业进行指导,因地制宜的提高粮食产量;第二阶段是“大跃进”时期,为了紧跟中央形势,实现粮食的持续跃进,山西各人民公社将积肥、造肥问题摆在了农事活动的首要地位;第三阶段,1960年冬到1962年,为了解决社员向农业社投肥中的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山西各地实行了基本投肥制度,标志着积肥制度走向制度化,随之政府将积肥的重点转移到农业投资和肥料技术的现代化革命上,兴办了许多化肥工业。本文致力于探讨集体化时期国家在号召农民进行积肥、造肥和投肥的历史进程中,对农业、农村、农民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国家、技术干部、农民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生成图景。

宋丽丽[3](2019)在《河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生产与流通相互促进的关系已得到普遍认可,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依靠在农产品流通领域起到决定作用的农产品经纪人,因此,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支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能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河北省农产品经纪人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挖掘河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河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本文从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的背景入手,在整理国内外学者对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从概念界定、理论依据、农产品经纪人的特点、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重要性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原则五个方面奠定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继而,结合河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农产品经纪人的类型,并通过理论分析法梳理出构建河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指标体系,进而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目标数据的统计分析,深入挖掘出当前河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存在整体素质较差、内部管理有待加强和外部支持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全面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提高农产品经纪人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农产品经纪人的外部支持等三个方面提出完善河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的对策。

卜新章[4](2017)在《《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文中提出《人民画报》创刊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第一本用图片来报道新闻的刊物,创刊以来发行面广量大,至今从未间断。本文以《人民画报》创刊以来的涉农报道为研究对象,以画报中的农民幸福为主题,对画报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涉农报道进行分类统计,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文本分析和媒介话语分析,分析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叙事与表意,以及画报对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探究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话语内容、话语立场、话语倾向,从而发现画报在涉农报道叙事表意中承担的角色,发现农民幸福的话语建构中潜藏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逻辑。过渡时期(1949-1956),《人民画报》的涉农报道对农民的幸福进行了肯定,并对农民的幸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渲染,丰收景象、农民生活条件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农民沉浸在幸福之中。同时对农民幸福的内容和归因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强调农民幸福的获得是共产党的领导,强调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战胜生产建设中的困难,才能获得丰收、获得幸福,从而引导农民对共产党、组织集体、互助合作的认同,并推演出互助合作的集体归宿就是农民的幸福。探索时期(1957-1976),农民的幸福尽管在内容上延续了前一时期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然而在集体归宿方面的幸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并越来越趋向于对物质幸福内容的替代,幸福的内容还越来越超越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成为战天斗地、建设贡献的精神超越,成为超越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好愿望,成为社会主义集体归宿的自豪,成为文化革命斗争中的狂热激情,从而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的附庸,以致农民幸福的内容被异化,幸福的概念被偷换。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9),画报的涉农报道见证了共产党工作中心和经济体制的转变,见证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见证了中国农民的主体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逐步发挥,基本还原了农民幸福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而建构了这一时期农民幸福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报道中体现出农民幸福的个人立场、媒介立场、官方立场,宣传农民富裕幸福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富裕幸福的方法途径,对农民追求物质富裕幸福进行了肯定和鼓动。新世纪以来(2000-2016),画报的涉农报道对农业的发展没有进行过多的炫耀,也没有太多的农民富裕幸福的叙事,而对“三农”发展过程的很多问题进行了呈现。同时,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话语较为集中,城乡关系、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发展成为新世纪画报涉农报道的主旋律。在这些涉农报道中,展开了城乡发展和农民幸福的追问,交织着农民增收的方法、途径和追求,进行着农民幸福与不幸的综合叙事,演绎了农民幸福的丰富内涵,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幸福的进一步追求,并通过共产党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措施,阐释了国家存在和领导的意义。将《人民画报》60多年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纳入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发展轨迹中,从话语转变的角度对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进行传播政治经济学观照时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幸福的叙事具有明显的特点和转向,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对话语建构起决定作用。过渡时期和探索时期,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话语铺天盖地,农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幸福、个人和集体方面的幸福得到了全面铺陈,同时更倾向于精神的和集体的幸福,并呈现为一边倒的农民非常幸福的倾向,没有任何农民不幸或问题的负面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幸福的话语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在画报建构的物质幸福、精神幸福和农民主体性地位之间的关系和重点呈现出独具时代的特征,在幸福话语建构的媒介立场上出现了迥然不同。新世纪以来,尽管报道话语与改革开放以来的话语一脉相承,但在进行农民幸福的话语呈现时,出现了很多农民不幸的批评话语,呈现出农民幸福与不幸均衡报道的话语转向。在这些转向的背后,体现出党报媒介话语的霸权和意志,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控制和转变,呈现出《人民画报》作为媒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操控逻辑。也能发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民画报》已然成为共产党的宣传手段,在需要解决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社会控制效果。

田拂晓[5](2014)在《宁夏隆德县梯田化建设成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隆德县2013年农村人均基本农田3.2亩,水浇地面积达8.6万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15.6%。林地55.3万亩,草地8.2万亩,林草覆盖度达到42.8%。地埂造林种草6.6万亩,利用程度达到68.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km2,治理程度达到72%。农民人均有粮420kg,人均纯收入1502元。梯田建设使县域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初步形成了集防洪、灌溉、人畜供水于一体的多功能水利工程体系和布局合理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梯田化建设成效显着。

丁志伟[6](2014)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实现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方略,探求“三化”协调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谋求发展的新使命,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稳步前行、促进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的现实选择。中原经济区是我国中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作用较强的传统农区和国家“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示范区,伴随着中部崛起、全国主体功能区开发、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等战略的不断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进一步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必将进一步复杂和激化,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也必将成为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因此,研究城市-区域系统整合下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三化”协调发展状况,对于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意义重大。从“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出发,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以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城市-区域系统整合下“三化”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在城市-区域系统整合视角下明晰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探讨中原经济区城市-区域系统“三化”协调运转的内在机理,评价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水平,提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城市-区域系统组织途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城市-区域系统理论,解析了“三化”的互动机理。在城市-区域系统内,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支撑系统的协同运转并组成“三位一体”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心城市是城市-区域系统的核心和发动机,承担着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创新发展等功能,其新型工业化成果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生产力资源和农产品加工支撑,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链动力、城市建设资金和就业容量;中心城市的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通过乘数、涓滴效应,通过城镇化作用沿廊道载体向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区扩散,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大的区域中心带动机能和群体带动机能;广大的乡村基质平台为城市-区域系统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提供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保障,使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整体功能更强大。(2)在“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状态方面:①“单化”的发展状态。从时序特征看,1995年以来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先缓后急”的上升态势,在2005年之后快速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在2002年之前呈现波动变化,2002年之后呈稳步提升的趋势;新型农业现代化水平除1997年出现小幅下降外不断提高,且2002年之后上升幅度较大。从空间分布看,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呈现比较类似的空间格局,郑州、济源位于高水平区域,第二、三等级城市围绕两者形成西北部的集中分布区,较低、低水平区分布在东南部广大区域,形成西北-东南的分异格局。新型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相比,后三种类型的区域占据了绝对主导并形成大范围连绵分布区,高水平区、较高水平区分布范围小且在郑州及其北侧小范围集中,整个区域的分布格局极其不平衡且局部差异大。②“双化”协调状态。从时序特征看,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双化”协调整体呈波动上升状态:19951997年稳步增长,19982004年波动下降,2005年后波动上升且近期上升幅度较大。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双化”协调特征表现为:19952006年之间呈现波动下降状态,2006年以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双化”协调特征表现为:19951998年呈现缓慢上升状态,19992004年呈现波动下降,2005年以来呈现波动上升且2009年以来上升幅度较大。从“双化”整体分布格局看,II级、I级协调等级区占据了绝对主导并形成大范围连绵分布区,V级、IV级协调区仅为郑州、济源,III级协调等级区发育不充分,整个区域的分布格局极其不平衡且局部差异大。③总体协调状态。从时序特征看,中原经济区“三化”的综合协调度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状态:19951998年缓慢上升,19992004年波动下降,2005年以来呈现波动上升且2009年以来上升幅度较大。从空间分布看,“三化”协调发展的总体协调度与“双化”类似,但II级、I级协调等级区个数明显增多,空间分异的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强化。(3)在“三化”协调发展的耦合状态方面:①城镇与城镇的耦合状态:从城镇体系四大结构看,等级层次结构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中心镇与新型社区的数量和级别不尽合理,城镇体系的规模序列处于中等发育水平尚未形成完整的序列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空间布局结构须根据战略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优化。②城镇与产业的耦合状态: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内部结构逐渐优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势头迅猛,但仍面临承接产业转移、调控升级等难题;产业结构偏离度与理想状态均有较大差异,第二产业偏离度最大,第一产业偏离度次之,第三产业偏离度最小;城镇化虽率以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提高,但城镇化整体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同期的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比重。③城镇与区域的耦合状态: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带动能力不强,核心增长板块的辐射范围不够大,省辖市市区空间综合影响范围不均衡。④城镇与乡村的耦合状态:虽然城乡各项建设快速发展,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改革不断推进,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新型社区规划建设成效与问题并存,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从城乡差距的单指标和综合指标分析看,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须进一步加强。⑤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耦合状态: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系统有序度水平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资源环境子系统有序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时不堪重负而出现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承载力大幅下降等资源环境问题。从三个系统有序度组成的综合协调度指数看,其值由1995年的0.3770以年均2.36%的增长幅度升至2011年的0.5467,整体变化呈较好的发展趋势。这表明,虽然在该阶段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系统造成了一定损害,但系统整体协同水平处于较好的上升状态,未出现停滞不前或退化。(4)在“三化”协调发展的趋势状态方面:“三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协整关系,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互促共同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不是新型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新型农业现代化不是新型工业化的格兰杰原因,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通过脉冲分析发现,虽然中原经济区“三化”之间相互作用,但新型农业现代化不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格兰杰原因,新型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影响不明显;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冲击对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的正向拉动作用缺乏持续性,有时还会削弱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能力。(5)在城市-区域系统整合研究框架下,结合“三化”的状态评价结果,提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优化组织路径:①针对“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状态评价,从时空定位和整合的视角制定“三化”推进策略。②结合“三化”协调的耦合状态评价,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优化组织应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从优化城镇体系的功能组织,增强城镇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推动城镇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等5方面着力推进;其中,在城镇体系组织方面,应从提高郑汴一体化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组建现代化郑汴都市区,构建富有中原特色的五级城镇体系结构,形成联动的区域增长板块等方面进行功能组织。本研究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1)在城市-区域系统框架下,解析了“三化”在城市-区域系统内协调运转的机理,并提出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区域组织途径,能够弥补已有研究对“三化”协调功能组织研究的不足,也能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之路提供理论参考。(2)基于城市-区域系统理论构建了“三化”协调状态评价的多维度分析框架。一方面基于“单化”发展水平、“双化”协调状态、“三化”总体协调状态3个层面评价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状态,另一方面从城镇与城镇、城镇与产业、城镇与区域、城镇与乡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评价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耦合状态;此外,基于VAR模型评价了“三化”的发展趋势,确定了“三化”的调控目标和重点,提出了“三化”协调发展的优化组织路径。这不仅有助于揭示“三化”在城市-区域系统内相互作用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开放性,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综合判断“三化”的调控方略,还能为制定合理的城市-区域系统组织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曹玉生[7](2013)在《高台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就高台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

刘鑫,曾国良[8](2012)在《关于羌族农民收入差异分析及增收的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只有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实现农村小康才有基础、农村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发展。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对北川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本,北川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北川县在2009年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综合排序中位于第13位,处于中间位置,和一些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分析北川县农民收入的现状、形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持续稳定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结合北川县的实际,就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吕韬[9](2012)在《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条件下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方式,农民在这种经营方式下很难富裕,为什么?因为家庭联产承包制条件下的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大市场联结之间存在矛盾,这使农民一直处于农业生产的最低端,农民要想增收,则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我国农村如何在承包责任制的农业体制中进行规模化、市场化经营升级完成农业的产业化变革?本文尝试性提出通过提供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桥梁来解决家庭联产承包制条件下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大市场联结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充分引进服务经济,共享农业信息化服务带来的利益。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提出了对《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这个问题的研究。首先对我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背景进行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思路、框架和方法;其次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接着对我国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发展阶段和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构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践创新体系,有效的推动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通过实践创造了五种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类型,并通过典型案例分别分析了各种服务模式类型在实践中的应用;紧接着提出了中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研究和对比,分析其有益的建设经验,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最后对我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了建设意见和对策以完善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本文尝试性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结构图的形式,简单明了的展示了各国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架。运用了服务经济理论研究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实现这些理论之间的有机融合,从而丰富了服务体系建设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及其依据,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对现代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框架进行了构建。本章是全文的导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部分:总结了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本理论。在融入全球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中,服务经济理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交易费用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规模经营理论、产业链理论、帝·克拉克理论、后发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两个农业“飞跃”理论。从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部分: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阶段进行的简要的介绍和概括,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有效的服务模式研究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后又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简略的阐述了我国服务体系的分类和构成。本章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定性,归纳好的建设经验,从中受益。第四部分:本论文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全国各地实践过程中,创新出了许多新型的服务模式,主要有政府为依托的“政府+农户”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带头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的“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以及村级服务站、农村经济人等各种民间服务模式。这些创新模式给我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不少的活力,有力的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归纳了建设过程中的不足的方面,例如体制不活、运行机制不完善、政策投入不够、建设缺乏规范性等,各种服务模式的发展还有待完善。本章对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并加入了案例分析。详细的陈述了各模式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为全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广提供了示范作用。第五部分:发达国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早己构建完成并在其农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保证了他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中保持着较高的竞争力。本章主要介绍了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四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其服务体系构建各有特点,根据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现状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服务体系。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体系构建模式为我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的有益的经验和有效借鉴。第六部分:最后一部分主要针对我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足,分别从农户需求、政府服务机制、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完善农业批发市场建设、改革农村金融这几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有效服务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

刘子剑[10](2010)在《福建订单农业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订单农业是以契约(订单)为载体的一种农业产业化模式,产生于19世纪中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订单农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订单农业在全国各地得到迅猛发展。我省的订单农业于80年代中期在莆田等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早期的萌芽,并在9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十几年来,我省订单农业发展较快,订单规模逐年扩大、订单农产品品种日趋多元化、订单期限由短期向中长期发展,较好地发挥了农业经纪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协助解决我省分散的、小规模农产品生产与入世后农产品大市场流通的矛盾,推动了我省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农民的增收致富。本课题以福建省订单农业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对福建订单农业的发展现状、模式、特点、利弊以及存在制约因素等进行深入的归纳和分析,提出了应结合福建订单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规范推广农业合同示范文本、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探索培育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以及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等对策建议,以供我省有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决策参考,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我省订单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进步。

二、绛县农民增收门路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绛县农民增收门路广(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农牧民合作社的减贫效应研究 ——以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点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多维贫困
        2.1.3 合作社
        2.1.4 减贫
        2.1.5 倾向得分法(PSM)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关于贫困及多维贫困的综述
        2.2.2 关于合作社减贫作用的综述
        2.2.3 综合评述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理论基础
        2.3.1 贫困理论
        2.3.2 规模经济理论
第三章 扎西岗乡农牧民合作社的现状分析
    3.1 调研地的概况
    3.2 案例获取
        3.2.1 案例选择依据
        3.2.2 调研方式和问卷形式
        3.2.3 问卷的信度检验
    3.3 案例分析
        3.3.1 墨竹工卡其米拉康禽类养殖合作社
        3.3.2 东嘎藏式传统工艺品公司
        3.3.3 扎西岗村妇女编织合作社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农牧民合作社对贫困户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变量选择
        4.1.2 数据来源
    4.2 农牧民合作社对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4.2.1 建立模型
        4.2.2 收入效应的分析
        4.2.3 福利效应的分析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改变原有生存模式
        5.2.2 实现经济增收,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5.2.3 合作社的建设面向市场化,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5.2.4 加快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合作社成员的培训
        5.2.5 加大合作社品牌的宣传力度,尽力放大品牌的特色性
        5.2.6 加大政府关注力度,推出更多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附录 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农牧民合作社相关情况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肥料革命 ——集体化时期山西农业生产中的肥料问题研究(1949-196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说明
    四、研究方法、资料
第一章 组织起来:肥料与增产的历史建构过程
    一、肥料种类
    二、民众口中的肥料与生产
    三、文献中的肥料与生产
第二章 惜粪如金:集体化时期山西积肥研究
    一、养猪积肥
    二、拾粪
    三、城粪下乡
第三章 土洋并存:集体化时期山西造肥研究
    一、晋南农业区旱地麦田绿肥压青技术
    二、集体化时期山西的土化肥研究
第四章 多面实践:集体化时期山西投肥实践
    一、基本投肥制度
    二、陵川县张庄生产大队
    三、壶关县川地生产大队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河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
    2.1 基础概念界定
        2.1.1 经纪人
        2.1.2 农村经纪人
        2.1.3 农产品经纪人
        2.1.4 三者的关系
    2.2 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
        2.2.1 商品流通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3 农产品经纪人的特点
    2.4 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2.4.1 连接买卖双方的“桥梁”
        2.4.2 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2.5 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原则
        2.5.1 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2.5.2 自主自愿的原则
        2.5.3 科技创新的原则
        2.5.4 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原则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北省农产品经纪人发展现状
    3.1 农产品经纪人基本概况
    3.2 农产品经纪人的类型
        3.2.1 信息服务型
        3.2.2 销售服务型
        3.2.3 科技服务型
        3.2.4 加工服务型
        3.2.5 综合服务型
    3.3 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3.3.1 农产品经纪人的整体素质
        3.3.2 农产品经纪人的组织程度
        3.3.3 农产品经纪人的信息化程度
        3.3.4 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问题分析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4.2 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因子分析
        4.2.1 指标体系
        4.2.2 统计分析
        4.2.3 结果分析
    4.3 农村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4.3.1 整体素质较差
        4.3.2 内部管理有待加强
        4.3.3 外部支持不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5.1 全面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
        5.1.1 重视培养法律意识和诚实守信观念
        5.1.2 加强培训教育体系建设
        5.1.3 改进经营方式
    5.2 提高农产品经纪人内部管理水平
        5.2.1 发展经纪人协会
        5.2.2 鼓励兴办龙头企业
        5.2.3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5.3 加强农产品经纪人的外部支持
        5.3.1 创造规范的政策环境
        5.3.2 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5.3.3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3.4 创造有吸引力的融资环境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关键概念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画报摄影图像的意义与叙事
    第一节 摄影图像的符号意义
    第二节 《人民画报》涉农封面摄影图像解读
    第三节 《人民画报》涉农报道的图像叙事
第三章 农民幸福“神话”的共识制造(1950-1956)
    第一节 农民日常生活的幸福“神话”
    第二节 集体幻想中农民幸福的“神话”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中幸福的“农民阶级”
    第四节 参政地位中隐匿的农民幸福
    第五节 制造共识——农民幸福“神话”的建构目的
第四章 农民幸福的内容扭曲与话语异化(1957-1976)
    第一节 生产跃进“神话”中农民幸福的浮夸
    第二节 人民公社中农民幸福的意识形态绑架
    第三节 文化革命“霸权”中农民幸福的政治异化
    第四节 政治话语汇流中农民幸福的主体异化
第五章 农民幸福价值标准的本体归位(1977-1999)
    第一节 谨慎改革过程中迟到的农民幸福话语
    第二节 农民利益诉求中经济建设话语的汇流
    第三节 意识形态转变下幸福价值标准的回归
    第四节 政治话语范式转换中农民主体的自由解放
第六章 农民幸福的本质追问与终极追求(2000-2016)
    第一节 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议程”与“框架”
    第二节 “问题”议程中农民幸福本质的话语追问
    第三节 “增收”议程中农民幸福的经济本质
    第四节 “新农村”议题中内涵扩张的幸福本质
    第五节 “城市化”议题中农民幸福本质的终极追求
第七章 农民幸福话语的政治经济逻辑
    第一节 农民幸福“神话”背后的政治合法性确认
    第二节 农民幸福话语的意识形态操控
    第三节 农民幸福价值观转变的经济发展逻辑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宁夏隆德县梯田化建设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隆德县梯田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2 梯田化建设是县域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
    2.1 水土流失得以有效扼制,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2.2 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2.3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2.4 农民生产、生活方面发生显着变化

(6)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索引
表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2.1 研究地域范围的界定
        1.2.2 区域概况及研究单元界定
        1.2.4 数据来源与说明
    1.3 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关键技术
        1.5.3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相关概念
        2.1.1 “三化”的概念辨析
        2.1.2 协调与“三化”协调
    2.2 国外研究述评
        2.2.1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发展的模式
        2.2.2 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有关理论模型研究
        2.2.3 城镇化、工业化的不同影响因素分析
        2.2.4 国外研究的评析与启示
    2.3 国内研究述评
        2.3.1 “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
        2.3.2 “三化”互动的机理与实现途径
        2.3.3 “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分析
        2.3.4 “三化”协调与城乡一体化
        2.3.5 “三化”协调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2.3.6 “三化”协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3.7 “三化”协调的定量评价
        2.3.8 国内研究的评析与启示
    2.4 启示
3 研究的理论支撑与框架设计
    3.1 基础理论
        3.1.1 系统理论
        3.1.2 城乡一体化理论
        3.1.3 区域整体理论
        3.1.4 城市相互作用理论
        3.1.5 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理论
    3.2 核心理论
        3.2.1 城市-区域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2.2 城市-区域系统整合
        3.2.3 城市-区域系统整合与“三化”协调发展
    3.3 研究的框架设计
4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状态
    4.1 中原经济区“单化”的发展水平
        4.1.1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4.1.2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4.1.3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4.2 中原经济区“双化”协调发展的状态
        4.2.1 评价理念与评价方法
        4.2.2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双化”协调发展的状态
        4.2.3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双化”协调发展的状态
        4.2.4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双化”协调发展的状态
    4.3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总体状态
        4.3.1 评价理念与评价方法
        4.3.2 “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
    4.4 小结
5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耦合状态
    5.1 “三化”耦合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5.1.1 “三化”耦合的内涵
        5.1.2 “三化”耦合的主要内容
    5.2 城镇与城镇的耦合状态
        5.2.1 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结构的状态
        5.2.2 城镇体系规模序列结构的状态
        5.2.3 城镇体系职能类型结构的状态
        5.2.4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的状态
    5.3 城镇与产业的耦合状态
        5.3.1 基本发展状况
        5.3.2 耦合状态分析
    5.4 城镇与区域的耦合状态
        5.4.1 评价方法
        5.4.2 结果分析
    5.5 城镇与乡村的耦合状态
        5.5.1 基本发展状况
        5.5.2 基于单指标的城乡统筹发展状态
        5.5.3 基于综合指标的城乡统筹发展状态
    5.6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耦合状态
        5.6.1 基本理念
        5.6.2 评价模型
        5.6.3 结果分析
    5.7 小结
6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优化组织
    6.1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趋势分析与控制论证
        6.1.1 “三化”协调发展的趋势分析
        6.1.2 “三化”协调发展的控制论证
    6.2 基于“三化”基本状态的优化组织
        6.2.1 “三化”协调发展的时序定位和整合
        6.2.2 “三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定位与整合
    6.3 基于“三化”耦合状态的优化组织
        6.3.1 总体优化组织理念
        6.3.2 优化城镇体系的功能组织
        6.3.3 推动城镇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6.3.4 增强城镇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
        6.3.5 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6.3.6 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1.1 “三化”在城市-区域系统中的运行机理
        7.1.2 “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状态
        7.1.3 “三化”协调发展的耦合状态
        7.1.4 “三化”在城市-区域系统中的优化组织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致谢

(7)高台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现状
二、主要做法及特点
    ㈠主要做法
        1. 依托能人带动发展。
        2. 依托龙头企业创办发展。
        3. 依托基层供销社改制发展。
        4. 依托基层服务部门领办发展。
        5. 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㈡主要特点
三、存在的问题
四、工作对策

(9)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现代农业服务业的相关发展理论
    2.1 交易费用理论
    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3 规模经营理论
    2.4 产业链理论
    2.5 佩蒂·克拉克定理
    2.6 后发优势理论
    2.7 比较优势理论
    2.8 两个农业“飞跃”理论
第3章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阶段及其建设现状分析
    3.1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阶段
    3.2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4章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创新
    4.1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分类分析
    4.2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
    4.3 中国在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模式
    5.1 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模式
    5.2 法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模式
    5.3 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模式
    5.4 日本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模式
    5.5 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征分析
    5.6 国内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比
第6章 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6.1 依据农户需求制定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2 确立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机制,改革政府职能
    6.3 巩固村集体经济的基础地位,完善其农业服务功能
    6.4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升其农业服务能力建设
    6.5 加强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提高其与农民利益的耦合机制
    6.6 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多元化服务力量
    6.7 改革农村信用社的运营体制,提高其三农建设服务能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福建订单农业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我省订单农业发展状况
    2.1 目前我省订单农业发展总体情况
    2.2 我省订单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2.2.1 起步萌芽阶段
        2.2.2 发展壮大阶段
        2.2.3 逐步规范阶段
3 我省订单农业发展现状
    3.1 订单模式类型多样
    3.2 订单规模逐年扩大
    3.3 订单农产品品种日趋多元化
    3.4 订单期限由短期向中长期发展
    3.5 推动企业做强农户致富
    3.6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4 我省订单农业发展的利弊
    4.1 我省订单农业发展的利处
        4.1.1 增加收入是农民积极响应订单农业最切实的愿望
        4.1.2 订单农业大大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1.3 有利于引导我省农业结构的调整
        4.1.4 有利于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
    4.2 订单农业的弊处
5 目前制约我省订单农业的几个因素
    5.1 信息不对称
    5.2 对农业订单的认识不到位
    5.3 农业订单的制订及履行不规范
    5.4 自然风险对订单的履行影响较大
    5.5 政府职能错位
    5.6 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天不足"
6 农业订单对未来我省农业发展的影响
    6.1 树立品牌并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6.2 加快我省农业科技进步
7 解决制约我省订单农业因素的对策建议
    7.1 制订完善农业订单示范文本
    7.2 扶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7.3 探索建立订单农业保障新模式
    7.4 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7.5 探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联社
        7.5.1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作用显着
        7.5.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具备可行性
        7.5.3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的措施
    7.6 发挥政府相关部门职能
        7.6.1 加强宣传培训力度
        7.6.2 制定落实相关政策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绛县农民增收门路广(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农牧民合作社的减贫效应研究 ——以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为例[D]. 拉珍. 西藏大学, 2021
  • [2]肥料革命 ——集体化时期山西农业生产中的肥料问题研究(1949-1962年)[D]. 徐婷. 山西大学, 2019(01)
  • [3]河北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 宋丽丽. 燕山大学, 2019(03)
  • [4]《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D]. 卜新章.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5]宁夏隆德县梯田化建设成效[J]. 田拂晓. 价值工程, 2014(28)
  • [6]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D]. 丁志伟. 河南大学, 2014(01)
  • [7]高台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J]. 曹玉生. 甘肃农业, 2013(23)
  • [8]关于羌族农民收入差异分析及增收的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J]. 刘鑫,曾国良. 贵州民族研究, 2012(03)
  • [9]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吕韬. 长江大学, 2012(01)
  • [10]福建订单农业调查研究[D]. 刘子剑.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江县农民增收途径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