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

一、老年痴呆 重在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谢静,许力,刘晓林,刘东亮,王春,刘明洁[1](2021)在《社区内老年痴呆三级多模式综合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研蚌埠市各个社区管辖内,三级甲等医院神经精神科医生指导下,社区医生和照护者协同参与的老年痴呆多种方式协调下共同管理的效果,为防治老年痴呆及其并发症发生的策略制定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参考。方法对蚌埠市主要社区管理的老年痴呆患者200例进行相关基本情况调查,随机分为实验组(进行三级多模式综合管理组)和对照组(未进行三级多模式综合管理组干预)两组,每组各100例。制定治疗方案,实验组由三甲医院神经精神科专科医生全程参与和指导,在社区开展有关老年痴呆病人的护理常识宣讲时相互合作,在患者及家属中开展相关的老年痴呆的知识技能宣教工作,激发社区监督管理患者及照护者的积极性,开展各项指导性工作,分析比较加强多模式综合管理与未加强多模式综合管理组患者发生老年痴呆并发症的概率。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服药依从性、老年痴呆生活质量评分(QOL-AD)、并发症发生率、神经精神科量表(NPI)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Barthel指数和康奈尔痴呆抑郁量表(CSDD)实施效果评价,中国家庭看护者自我效能感调查表(SEQCFC)比较三级多模式管理前后照护者自我效能感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接受干预前的各项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服药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QOL-AD、NPI、Barthel指数、CSDD、SEQCFC一致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实验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胜过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三级综合管理的实验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远小于未加强组(P<0.05),且实验组的患者服药依从性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综合干预可对老年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康复进程施加积极影响,能提高该患者群体在社区的生存质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加强三级甲等医院神经精神科医生指导的综合管理和基层社区医院的卫生服务的有机结合,由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医生、社区医院及家庭护理者一起参与的老年痴呆三级多种方式共同管理策略,能够显着延缓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进程,使得服药依从性有所上升、发生相应并发症的概率降低,对改善认知功能的预后、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直观的应用价值。

黄斌[2](2020)在《头顶一颗珠对SCOP诱导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头顶一颗珠醇提物防治东莨菪碱(SCOP)诱导的AD模型大鼠认知记忆障碍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6组:正常组、AD模型组、头顶一颗珠醇提物治疗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盐酸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n=10),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头顶一颗珠治疗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溶解后的头顶一颗珠醇提物灌胃两周,阳性对照组灌胃盐酸多奈哌齐,AD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蒸馏水。在灌胃第8天进行水迷宫训练,在水迷宫训练的同时除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均注射东莨菪碱2 mg/kg,注射半小时后进行水迷宫训练,灌胃第14天即腹腔注射治疗的第7天开始进行水迷宫测试,观察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测试后进行灌流并取大鼠脑海马组织匀浆,用ELISA酶联免疫反应法及比色法检测大鼠脑海马组织胆碱能系统酶活性情况,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突触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运用尼氏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海马CA1和CA3区尼氏体损伤情况;通过高尔基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海马CA1区树突棘形态及密度变化情况。结果:1.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东莨菪碱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逃避潜伏期延长且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而头顶一颗珠用药组能够缩短其逃避潜伏期,增加穿越求生平台的次数,说明头顶一颗珠醇提物能改善AD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2.ELISA结果显示头顶一颗珠醇提物可降低AD模型大鼠脑海马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表达;比色法结果显示头顶一颗珠醇提物可升高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3.免疫印迹实验显示头顶一颗珠用药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Synapsin-1、Synaptophysin、NMDA等突触蛋白及突触相关激酶表达水平均增高,并对药物具有剂量依赖性;4.尼氏染色结果表明头顶一颗珠醇提物可增加海马尼氏体数量,促进神经元修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5.高尔基染色结果显示头顶一颗珠醇提物可增加AD模型大鼠脑海马树突棘密度及复杂性。结论:头顶一颗珠醇提物可有效改善东莨菪碱诱导的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脑海马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提高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调节胆碱能系统,同时能够提高AD模型大鼠脑海马组织中突触蛋白水平,促进神经元及突触发育并增加树突棘密度。

杨青[3](2020)在《黄连解毒汤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心肝火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心肝火旺型)的临床疗效,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是否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AD的方案,同时也为AD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及临床证据。方法本研究共入组48例AD(心肝火旺型)患者,并将入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分别为中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西药治疗组,每组16例患者。治疗上,中医治疗组选用黄连解毒汤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选用黄连解毒汤及盐酸多奈哌齐片合用,西医治疗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治疗指标评估上,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后评估各例患者的认知功能(MMSE量表、Mo CA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量表)、中医证候积分(包括智能减退、烦躁易怒、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咽干口燥、大便干、小便赤)。并且在治疗前对入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水平及情绪抑郁情况(HAMD量表)进行评估。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水平、MMSE、Mo CA、ADL、HAMD、中医证候等评分比较上,各组间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在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MMSE评分较治疗前有显着提高(P<0.05);中西结合治疗组的MMSE评分与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治疗组的MMSE评分与中医治疗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在治疗12周后,各组Mo C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着提升(P<0.05)。中西结合治疗组的Mo CA评分与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治疗组Mo CA评分与中医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治疗12周后,各组ADL评分较治疗前有显着提升(P<0.05)。中西结合治疗组的ADL评分与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治疗组ADL评分与中医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治疗12周后,中医治疗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除“大便干”症状外,其余症状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P<0.05),西医治疗组在“智能减退、面红目赤、大便干”症状上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P<0.05)。中西结合治疗组的中医证候(除“咽干口燥、大便干、小便赤”等症状外)评分与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治疗组在“小便赤”与中医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三组患者经12周治疗后,总体有效率分别为53.33%、87.50%、80.00%,中西结合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与单纯中医治疗组、单纯西医治疗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连解毒汤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心肝火旺型)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医治疗组或西医治疗组。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认知功能均有一定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各组患者的大多数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疗效显着。黄连解毒汤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心肝火旺型)是一种安全、可行及有效的临床治疗,值得被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余超超[4](2020)在《预电针调控中缝背核GSK3 β/mTOR通路防治AD样大鼠认知损伤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结合国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研究日趋重在防治的主流研究趋势,结合衰老、表观遗传修饰与AD病理发生发展的高度相关性,以中缝背核GSK3β/m TOR信号通路介导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和自噬清除过程为切入点,旨在探讨预针刺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初步阐明预针刺防治AD样病理大鼠认知损伤的效应及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以期为促进、推广针灸“治未病”防治AD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3月龄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在相同的环境下饲养,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予D-半乳糖(120mg/kg/天)连续腹腔注射7周。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自造模第一日起予针刺百会、肾俞干预。百会穴向前平刺3-5mm,肾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3-5mm,接上HANS-200A型电针治疗仪,一对导线分别接百会和肾俞穴,左右侧肾俞隔日交替使用。电针频率50Hz,电流1m A,以穴位局部颤动为佳,留针20min,每日1次,共治疗7周。预针刺组不接电针仪。另外,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在造模的第7周,加予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2’-deoxycytidine处理(腹腔注射给药,0.4mg/kg/天)。正常组、模型组在其他组干预时进行相同的抓取捆绑固定。各组大鼠干预结束后进行开放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等行为学检测。行为学实验结束后进行新鲜海马、中缝背核组织取材和灌注取材并进行指标检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微管情况、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和突触间隙宽度;应用高尔基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中缝背核GSK3β、GSK3β-p Tyr216、GSK3β-p Ser9、m TOR、m TOR-p S2448、LC3I/LC3II、Tau-5、Taup S262、PHF-1、DNMT1的蛋白表达水平,海马Tau-5、Tau-p S262、PHF-1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中缝背核PHF-1的表达及定位,应用免疫荧光检测中缝背核DNMT1、GSK3β的表达及定位;应用RT-PCR法检测中缝背核GSK3βm RNA表达水平;应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中缝背核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结果1.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的认知损伤,且预电针的保护效应强于预针刺(1)旷场实验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较之正常组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DNMT1抑制剂可加重此抑郁样行为(P<0.01),而预电针+DNMT1抑制剂组、预电针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却得到明显缓解(P<0.01)。另外,预电针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均显着高于预电针+DNMT1抑制剂组(P<0.01)。同时,预针刺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高于模型组(P<0.01)但均低于预电针组(P<0.05;P<0.01),说明预电针防治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抑郁情绪的效应强于预针刺。(2)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着延长(P<0.01),抑制剂组的逃避潜伏期较之模型组显着延长(P<0.01),其他干预组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的逃避潜伏期较之模型组均显着减短(P<0.01)。同时,预电针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较预针刺组短(P<0.01)。空间探索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在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显着降低(P<0.01)。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在目标象限中的探索时间均延长(P<0.01),且其运动轨迹亦主要集中分布在目标平台周围,而抑制剂组大鼠在目标象限中的探索时间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预电针干预较预针刺干预的保护效应更佳。2.预电针、预针刺均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损伤和神经元微管损伤,且预电针的保护效应强于预针刺(1)树突棘高尔基染色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大鼠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的树突棘密度显着降低(P<0.01),而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海马CA1区的树突棘密度与模型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变化。同时,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均能升高AD样大鼠海马CA1区的树突棘密度(P<0.05,P<0.01),且预电针组大鼠的树突棘密度较预针刺要高(P<0.01)。(2)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和突触间隙结果: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间隙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变化。而在影响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显着减小(P<0.01),抑制剂组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预针刺、预电针干预能够提高突触后致密带厚度(P<0.01),且预电针+抑制剂能逆转抑制剂的突触损伤效应,提高突触后致密带厚度(P<0.01)。但是,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神经元微管结果:正常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轴突内微管排列紧密、致密,成交叉致密网状结构,微管无异常断裂现象。模型组大鼠CA1区神经元轴突内微管稀疏,以断裂形式散在分布,可见自噬体存在。抑制剂组大鼠神经元轴突内微管固缩,微管排列杂乱无章,呈云絮样分布,线粒体固缩变性,可见自噬体。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神经元轴突内微管分布稀疏,但较抑制剂组、模型组致密、微管长度较长,无云絮样分布。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大鼠CA1区神经元轴突内微管致密、排列均匀,无明显异常断裂现象,可见自噬体分布。3.预电针、预针刺均能抑制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GSK3β/m TOR信号通路和NFTs的沉积,但预电针仅在抑制tau蛋白磷酸化效应上强于预针刺(1)中缝背核NFTs免疫组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NFTs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NFTs水平均降低(P<0.01)。抑制剂组和模型组比较,NFTs水平显着升高(P<0.01),而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NFTs水平较之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另外,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大鼠NFT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缝背核、海马tau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中缝背核tau-5,PHF-1和tau-p S262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较之模型组,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tau-5,PHF-1和tau-p S262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而抑制剂组tau-5,PHF-1和tau-p S262相对表达量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仍高于正常组(P<0.01)。另外,预电针较预针刺更能显着抑制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P<0.05或P<0.01)。(3)中缝背核GSK3β/m TOR通路相关蛋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SK3β、GSK3β活性位点GSK3β-p Tyr216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GSK3β抑制位点GSK3β-p Ser9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较之模型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GSK3β-p Tyr216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或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GSK3β-p Ser9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抑制剂组大鼠GSK3β、GSK3β-p Tyr216的相对表达量较之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GSK3β-p Ser9的相对表达量却显着降低(P<0.01)。同时,与模型组比较,预电针+抑制剂干预能显着下调中缝背核区GSK3β、GSK3β-p Tyr216水平(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而GSK3β-p Ser9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却无统计学差异。另外,预针刺和预电针抑制GSK3β活性的作用大小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缝背核区m TOR,m TOR活性位点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LC3I/LC3II比值显着升高(P<0.01)。较之模型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LC3I/LC3II比值显着降低(P<0.01)。另外,较之预电针组,预针刺组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预电针+抑制剂组干预能够上调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P<0.01或P<0.05)。4.预电针、预针刺均能够降低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并抑制GSK3β基因的转录及表达,但预电针仅在抑制GSK3β基因转录的效应上强于预针刺(1)中缝背核DNMT1 WB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缝背核DNA甲基转移酶DNMT1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较之模型组,DNMT1抑制剂组DNMT1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中缝背核区DNMT1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或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另外,预电针对DNMT1抑制剂的阻断效应要强于预针刺(P<0.05)。(2)中缝背核DNMT1免疫荧光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DNMT1阳性细胞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抑制剂组DNMT1阳性细胞率显着降低(P<0.05),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DNMT1阳性细胞率显着升高(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P<0.01),且预电针对DNMT1抑制剂的阻断效应要强于预针刺(P<0.05)。(3)中缝背核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显着下降(P<0.05),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水平(P<0.01)。预针刺和预电针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另外,通过对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位点比较分析发现,位点118、215、284、26、57、221、205等位点为针刺效应靶点。(4)中缝背核GSK3βRT-PCR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说明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转录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水平(P<0.01),且预电针较预针刺干预更能显着降低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P<0.01)。(5)中缝背核GSK3β免疫荧光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GSK3β阳性细胞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抑制剂组GSK3β阳性细胞率无统计学差异,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GSK3β阳性细胞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间中缝背核区GSK3β阳性细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模型鼠的抑郁情绪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预电针的保护效应较之预针刺佳。通过抑制NFTs沉积、减轻神经元微管损伤和突触功能障碍可能是预电针、预针刺防治AD样病理模型鼠认知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2.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通过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模型鼠中缝背核GSK3β/m TOR通路,从NFTs的生成和自噬清除两方面途径抑制中缝背核NFTs的沉积,且预电针较预针刺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效应强,但在促进NFTs自噬清除的效应上无差异。3.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上调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抑制GSK3β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从而抑制GSK3β/m TOR通路,进而抑制NFTs的生成和促进其自噬清除。但预电针仅在抑制GSK3β基因转录的效应上强于预针刺,提示其他表观遗传修饰机制可能参与预电针对GSK3β基因转录的抑制作用。

唐瑭[5](2020)在《品管圈在降低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噎食发生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将品管圈模式应用于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噎食发生情况以及进一步评价干预效果,通过品管圈小组活动工具,分析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噎食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对应的改善措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的噎食发生率有无差异和精神科护士专业技能水平有无差异,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噎食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从而降低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噎食发生率,提高精神科护士专业技能水平,为避免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为精神科护理人员提供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对策提供参考,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法:选取安徽省某三级医院精神科老年患者进餐次数为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2月1日到3月31日即现况把握阶段符合标准的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进餐次数428例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7月1日到8月31日即对策实施阶段符合标准的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进餐次数428例为品管圈干预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精神科护理,品管圈干预组患者应用品管圈对策实施干预,运用品管圈小组活动工具,分析发生噎食原因,针对原因制定相对应的对策。分别在品管圈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在精神科老年病房收集噎食缺陷例数,对精神科护士进行精神科护士专业技能水平考核,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的噎食发生率,精神科护士专业技能水平,评价品管圈干预效果。结果:1.对照组和品管圈干预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噎食发生率、文化程度、认知情况、对服用药物了解情况、自理能力、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合并服用除精神类药物以外的药物等方面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品管圈活动显着降低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的噎食发生率,对照组在精神科病房收集共计428次进食中,发生噎食次数为26次,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噎食次数为11次,老年痴呆症患者发生噎食次数为15次,总噎食率为6.07%。品管圈干预组精神科病房收集共计428次进食中,发生噎食次数为5次,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噎食次数为3次,老年痴呆症患者发生噎食次数为2次,总噎食率为1.17%,结果可见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的噎食发生率显着降低,对照组与品管圈干预组两组结果比较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统计整理,解析了导致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噎食发生的重要因素,为进食过快、吞咽功能障碍和药物影响三个因素,并最终通过这三个重要因素分析出导致噎食的真因。4.通过品管圈标准流程和使用品管圈手法、工具对真因解析,提出了降低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噎食发生率的相应有效对策,分别是加强噎食风险评估和延长进餐时间;提高患者进餐干预措施效果和加强吞咽功能治疗训练;加强对患者噎食相关知识宣教;加强医护沟通和培训药物专科内容。5.品管圈活动提高了精神科护士的岗位胜任力,一方面品管圈活动有助于精神科护理人员噎食抢救技能的提升。品管圈实施前后分别对同一个护理团队的15名护士进行了噎食抢救操作考核,考核分数由对照组的(81.33±5.41)分提高到品管圈干预组的(92.73± 1.71)分,两组统计学比较t值为-7.4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一方面品管圈活动有助于精神科护理人员专科理论水平的提升,品管圈实施前后分别对同一个护理团队的15名护士进行了精神类药物相关知识考核,考核分数由对照组的(75.93±4.03)分提高到品管圈干预组的(90.87±3.07)分,两组统计学比较t值为-10.47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圈员们在QCC手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能力,活动自信心,责任荣誉感,工作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雷达图直观的表示出本次品管圈的无形成果取得显着的成效。结论:1.品管圈质量管理工具应用可以降低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噎食发生率,提高精神科护士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了精神科护士的岗位胜任力。2.通过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品管圈员的工作热情、个人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品管圈手法运用及团队精神明显提高,同时整个科室医护人员的团队凝聚力进一步提高,值得推广。3.品管圈质量管理工具可以实现临床护理工作流程标准化,改进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有助于提高护士自身职业价值,优化优质精神科护理服务水平。

王永炎,王燕平,张华敏,纪鑫毓,张占军[6](2019)在《积极老龄化应成为中医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老龄化状况加剧的社会进程中,以中医学观念为指导,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点,鼓励老年人积极地面对老年生活,保持身心健康状态且将自己作为社会的重要资源,融入并参与社会活动,这是促进维护脑健康的重要环节。从"中医对脑及脑老化的认知重在过程观察""脑健康体检与轻度认知障碍警示防治""老年人群轻中度认知障碍的‘以证统病’的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观察治疗"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认为积极老龄化应成为中医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希望推荐进入中国脑科学研究计划。

赵晶晶[7](2019)在《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适合临床老年科护士的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为制定针对性痴呆护理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根据检索策略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同时检索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等痴呆专业性网站,获得与痴呆护理教育有关的文献。2.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知识条目池,结合研究目的自行设计痴呆护理教育知识需求问卷,调查临床老年科护士的痴呆护理教育知识需求,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框架。3.运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拟定的函询问卷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框架。4.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1.了解了国内外痴呆护理教育的发展概况,确定以HEDN颁布的痴呆护理教育课程(第3版)和痴呆技能:英国劳动力核心能力框架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的痴呆护理教育知识条目6个一级指标,69个二级指标。2.临床老年科护士的痴呆护理教育知识需求总体较高,护士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痴呆患者症状管理,痴呆沟通与支持,痴呆预防与筛查方面‖,护士对痴呆护理涉及的伦理法律知识和护理员压力管理方面的知识需求较低,护士期望增加环境管理,疾病的早期诊断与识别,患者与家属心理护理等方面知识点,综合文献回顾和问卷调查结果,初步构建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81个二级指标。3.共函询了21名痴呆相关领域专家,两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的群体权威系数为0.87。其中第一轮有18位专家提出意见,第二轮有5位专家提出意见,两轮函询的肯德尔系数分别为0.239和0.266。第一轮中均数<3.50的有3项,变异系数>20%的有6项;第二轮中有一项变异系数>20%,其余指标均符合纳入标准。最终确立的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89个二级指标。4.层次分析法结果显示,痴呆患者症状管理所占比重最大,占比为0.307,其次是痴呆概述,占比为0.244,再次是痴呆沟通与支持,占比为0.193,然后是痴呆预防与筛查,占比为0.144,最后痴呆护理员压力管理和痴呆伦理与法律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0.063和0.049。结论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总体知识需求较高;最终形成的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包括6个一级条目,89个二级条目;构建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各级指标权重设置较为合理,可以为医疗机构开展针对性的痴呆护理教育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何佳[8](2019)在《小组工作介入预防老年痴呆症的服务与评估 ——以武昌福利院老年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人口老龄化国家之一,随着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地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中老年痴呆症就是常见的老年疾病之一。在药物治疗短期无法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形下,非药物治疗老年痴呆症成为了另外的途径。社会工作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之一,在国外老年痴呆症的预防与治疗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综合我国的老龄化现状,从预防方面入手能够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的困境。近两年有部分国内的学者开始尝试将社会工作的方法运用到老年痴呆症的预防领域,但社会工作介入老年痴呆症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实务经验处于缺乏的阶段,社会工作的介入有较大的可发展空间。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笔者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介入预防老年痴呆症的服务。笔者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了解了福利院的多数高龄老人存在认知下降的问题并且存在较高的患病风险。因此,笔者通过招募和筛选组员选取了武昌区福利机构的8名具有较大患病几率但符合小组要求的高龄老人作为服务对象,运用小组工作的形式,从了解老年痴呆症的表现与症状、有效预防知识的学习、记忆力的训练、新技能新技巧的学习与获得、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来减小老年痴呆症发生的概率,从而达到预防的效果。运用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方法来评估成效:在过程评估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来调整活动的内容,通过组员的回馈来评估每节活动的效果;通过整体分析计算目标达成情况、量表的前后测平均值的变化、对小组成员进行访谈以及后期的跟进回访来进行结果评估。在服务后,组员对老年痴呆症的表现与症状已经掌握;小组活动中学习到的预防知识也得到了掌握和运用;小组目标的达成达到了预设值;量表的前后测数据也有了变化,大部分组员在后测中分数得到了提高。通过对本次服务的整个过程的观察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社会工作介入老年痴呆症的预防领域有助于加强老人对老年痴呆症基础知识的了解,科学地认识老年痴呆症,树立正确的认知;2.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介入预防老年痴呆症,可以增强老人的记忆力,提升老人的活动水平以及改善老人的认知情况;3.健脑操和手语操作为新型的活动方式对老人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值得继续挖掘使用并推广。

范松梅[9](2019)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环球网时政新闻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家间交流、交往日益密切,新闻传播在国家文化身份塑造和软实力较量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中国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民众不再满足于阅读本土新闻报道。由于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用词准确、短小精炼、传播迅速,时政新闻成为了民众了解国际政治及国家立场的首选。然而,中英时政新闻在词汇、句法和篇章上均存在差异,增加了阅读和理解难度。因此,高质量的翻译对于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在克里斯蒂安·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笔者结合自己在环球网“时政&军事”频道为期8个月的翻译实践,完成了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实践文本皆来自于环球网大编译平台指定的各国英文网站,属于信息型文本。在实践过程中,笔者立足“功能加忠诚”原则,在准确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力求做到“忠诚”于译文读者,实现原文与译文“功能”上的对等。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描述,介绍翻译背景,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分析文本特点;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涵盖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以及译后校对,重点介绍“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并指出该理论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第三部分是翻译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探究如何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第四部分是翻译实践总结,阐述翻译实践中的收获、不足以及实践体会,彰显功能翻译理论对于时政新闻翻译的指导意义,以期为时政新闻翻译工作提供借鉴。通过翻译实践及撰写报告,笔者对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和诺德功能翻译理论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竭力为日后在该领域的翻译工作夯实基础。

李佳,于昌健[10](2019)在《日本“黄金计划”对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构建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国际社会日益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本作为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为应对老龄化浪潮对养老服务体系的挑战,日本政府先后于1989年颁布《促进老年人健康与福利的十年规划战略》(即"黄金计划"),1994年通过"新黄金计划",2000年制定"21世纪黄金计划"。一系列"黄金计划"的出台为日本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以日本为借鉴,概括总结各时期黄金计划的主要内容及其成效,有助于我国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及具体的实施细则;逐步加大住宅型养老设施建设,重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注重多措并举的护理人员人才培养等有益经验,最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二、老年痴呆 重在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痴呆 重在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内老年痴呆三级多模式综合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3.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两组老年痴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两组患者长期规律服用老年痴呆药物情况比较:
    3.两组患者老年痴呆并发症情况比较:
    4.两组患者老年痴呆生活质量评分及抑郁评分比较:
    5.两组干预前后ADL及神经精神量表评分比较:
    6.两组干预前后照护者自我效能感比较:

(2)头顶一颗珠对SCOP诱导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3)黄连解毒汤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心肝火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痴呆诊断标准
    2.2 AD的诊断标准
    2.3 AD的中医症状及分级标准
    2.4 痴呆分级标准
    2.5 纳入标准
    2.6 排除标准
    2.7 剔除标准
    2.8 终止标准
    2.9 签署知情同意书
3 研究方案
    3.1 实验分组
    3.2 研究用药
    3.3 疗效观察指标
    3.4 临床疗效及研究安全性评定
    3.5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脱落情况
    4.2 一般资料对比
    4.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各量表的基线对比
    4.4 三组患者治疗后各量表评分对比
    4.5 三组患者治疗后总体有效率对比
    4.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中医对AD的认识
    2 西医对AD的认识
    3 黄连解毒汤的由来及现代认识
    4 疗效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致谢

(4)预电针调控中缝背核GSK3 β/mTOR通路防治AD样大鼠认知损伤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1.3 干预方法
        1.4 实验动物行为学评估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旷场实验结果
        2.2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3.讨论
    结论
实验二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和神经元微管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方法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
        1.3 透射电镜观察
        1.4 高尔基染色观察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突触超微结构比较
        2.2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神经元微管结构比较
    3.讨论
    结论
实验三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GSK3β/mTOR通路及NFTs沉积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方法
        1.2 免疫组化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1.3 WB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1.4 取材方法
        1.5 中缝背核中NFTs表达水平
        1.6 中缝背核中GSK3β/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及海马、中缝背核中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水平
        1.7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NFTs水平
        2.2 各组大鼠海马区、中缝背核区tau蛋白磷酸化水平
        2.3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mTOR通路相关蛋白水平
    3.讨论
    结论
实验四 预电针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NFTs沉积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和干预方法
        1.2 WB和免疫荧光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1.3 PCR和重亚硫酸盐测序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1.4 取材方法
        1.5 中缝背核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1、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
        1.6 中缝背核神经元中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
        1.7 中缝背核神经元中GSK3βmRNA的表达水平
        1.8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 的蛋白表达水平
        2.2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DNMT1 免疫荧光结果
        2.3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
        2.4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
    3.讨论
    结论
讨论
    1.中缝背核NFTs沉积是AD的早期病理现象
        1.1 中缝背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1.2 中缝背核的病变与AD发病的关系
        1.3 中缝背核的NFTs沉积早于其他脑区
    2.GSK3β/mTOR信号通路是影响NFTs沉积的关键
        2.1 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形成NFTs
        2.2 GSK3β/mTOR信号通路调控NFTs的形成和自噬清除
    3.GSK3β的表观遗传调控参与AD的发病
        3.1 GSK3β与 DNA甲基化
        3.2 GSK3β与微小RNA
        3.3 GSK3β与组蛋白修饰
    4.表观遗传修饰异常是衰老发展为AD的重要机制
    5.模型动物的选择
    6.针灸“治未病”的应用—AD防治策略的潜在选择
        6.1 针灸“治未病”的理论内涵
        6.2 “益肾调督”是针灸防治AD的重要取穴原则和实施途径
    7.电针频率的选择依据
结语
本研究的创新点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致谢

(5)品管圈在降低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噎食发生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报告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2.4 品管圈干预方法
    2.5 技术路线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品管圈活动降低了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的噎食发生率
    3.2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精神科护士的岗位胜任力
第4章 讨论
    4.1 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噎食发生率高的原因分析
    4.2 本品管圈对降低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噎食发生率的意义
    4.3 本品管圈对提高精神科护士专业技能水平的意义
    4.4 本品管圈活动对提升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的意义
第5章 小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噎食发生因素及相关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积极老龄化应成为中医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脑及脑老化的认知重在过程观察
2 脑健康体检与轻度认知障碍警示防治
3 老年人群轻中度认知障碍的“以证统病”的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观察治疗

(7)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资料收集
        4 统计学方法
        5 质量控制
    结果
        1 文献回顾结果
        2 问卷调查结果
        3 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质量控制
    结果
        1 初步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2 德尔菲法研究结果
        3 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确立
        4 层次分析法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8)小组工作介入预防老年痴呆症的服务与评估 ——以武昌福利院老年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及相关实务回顾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理论基础
    1.5 资料收集方法
2 服务设计
    2.1 服务对象
    2.2 服务思路
    2.3 小组目标
    2.4 小组特征
3 小组介入过程
    3.1 第一节小组活动:我了解它——痴呆症
    3.2 第二节小组活动:正确生活,健康你我
    3.3 第三节小组活动:爱“记”才会赢
    3.4 第四节小组活动:跃动指尖
    3.5 第五节小组活动:黏土也疯狂
    3.6 第六节小组活动:折纸小能手
    3.7 第七节小组活动:“美丽”的离别
4 小组工作介入结果分析
    4.1 过程评估
    4.2 结果评估
5 结论与反思
    5.1 结论
    5.2 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MOcA量表

(9)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环球网时政新闻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任务背景
    1.2 翻译文本分析
        1.2.1 词汇特征
        1.2.2 句法特征
        1.2.3 篇章特征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理论知识准备
        2.1.2 专业知识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审校
第3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的“功能加忠诚”
        3.1.1 名词优势的弱化
        3.1.2 四字结构的运用
        3.1.3 词语搭配的优化
    3.2 句子层面的“功能加忠诚”
        3.2.1 句子重心的调整
        3.2.2 句子语态的转换
        3.2.3 句子长度的把控
    3.3 篇章层面的“功能加忠诚”
        3.3.1 篇章逻辑的建构
        3.3.2 篇章信息的整合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经验与收获
    4.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日本“黄金计划”对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构建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金计划”出台背景
二、“黄金计划”主要内容及修订改进
    (一) “黄金计划”主要内容
        1.“旧黄金计划”主要内容。
        2.“新黄金计划”主要内容。
        3.“21世纪黄金计划”主要内容。
    (二) “黄金计划”修订改进
        1. 不断增加人财物投入力度。
        2. 不断扩展对老年人的帮助范围。
        3. 不断重视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养老服务。
三、“黄金计划”主要特点及具体成效
    (一) “黄金计划”主要特点
        1. 倡导“就地养老”。
        2. 以连续性、自主性照护为目标进行资源整合。
        3. 医养结合重点在“养”。
    (二) “黄金计划”具体成效
四、“黄金计划”对我国长期照护服务构建的启示
    (一) 构建以居家护理服务为中心, 社会化服务为辅助的护理形式
    (二) 相关配套设施与制度支撑
    (三) 提升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和完善培训体系
    (四) 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治理
    (五) 推进住宅应对对策和社区建设
    (六) 重视对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发展、投入和研发
结语

四、老年痴呆 重在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内老年痴呆三级多模式综合管理的研究[J]. 谢静,许力,刘晓林,刘东亮,王春,刘明洁.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1(17)
  • [2]头顶一颗珠对SCOP诱导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D]. 黄斌.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3]黄连解毒汤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心肝火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青.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预电针调控中缝背核GSK3 β/mTOR通路防治AD样大鼠认知损伤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D]. 余超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品管圈在降低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噎食发生率中的应用[D]. 唐瑭. 长江大学, 2020(04)
  • [6]积极老龄化应成为中医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J]. 王永炎,王燕平,张华敏,纪鑫毓,张占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1)
  • [7]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D]. 赵晶晶. 青岛大学, 2019(02)
  • [8]小组工作介入预防老年痴呆症的服务与评估 ——以武昌福利院老年人为例[D]. 何佳.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环球网时政新闻翻译实践报告[D]. 范松梅. 天津大学, 2019(06)
  • [10]日本“黄金计划”对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构建的启示[J]. 李佳,于昌健. 现代日本经济, 2019(03)

标签:;  ;  ;  ;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