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岗位不同管法不同 企业一年大变样(论文文献综述)
王贵[1](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事关当下,决胜未来的重大战略考量。在当前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党的自身建设重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和重要。进入新时代,中国在综合国力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各种风险挑战与不确定性因素接踵而至,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执政考验;在国内,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高质量成为新常态,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触动了社会的深层次矛盾,风险挑战不断增多。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新时代之前一段时间存在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致使部分党员干部腐败变质、党的优良作风变味,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弱,遭遇了严重的危险和考验,党的自我革命的提出正是顺应时代要求,党的治理实践的需要而做出的理论回应。党的自我革命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思想精髓的忠实继承,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对党的自身建设的深刻理论总结;汲取了苏联共产党兴衰变幻的惨痛教训,借鉴了域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治理的经验;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积累的重要理论探索、实践总结,这些形成了党自我革命重要的理论资源。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作为新时代党自身建设重要理论探索,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彰显治党的时代要求。党的自身建设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下,直面问题,刮骨疗毒、去腐生肌,在自我净化、完善、革新与提高的革故鼎新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促进党的建设全方位的革新,始终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带头示范效用,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把党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变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党思想的探索,体现了相应的理论特质,是党自身建设理论的创新探索。自知方能知不足。党加强自身建设必须以直面危机、审视问题为现实基础,坚持实事求是、辩证分析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把敢于创新、打破禁锢、典型示范、勇于实践熔铸到党自身建设的科学认识中去。理论创新是最基础的创新。党的自我革命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回归政党政治本色,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坚持内外兼修,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在优良政治文化的熏陶和培育中,形成更高层级文化强党之路。自我革命是敢于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显着标识,塑造了新时代革命者、人民利益的实现者和维护者的光辉形象。党的自我革命理论还必须落到实处方能发挥效用。党是永远的革命者,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政治领导、强化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矫正领导干部权力观和利益观,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建设,以规矩定方圆,用革命手段把反腐败进行到底,构建起党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联动机制,让党的自我革命有着明确的目标使命,在社会的变化中校准自我革命的航向,运用好监督执纪问责的联合力量,扎紧“制度笼子”、浇筑为政失范“堤坝”,久久为功、方得始终。党的自我革命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效长久之策,要始终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长用多用批评和自我批评锐利武器,形成党“惩治-纠偏-育新”的全过程自我革命新机制。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时代出卷,党的自我革命是最好的答卷,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建理论,保证党的生机活力,避免陷入“成功者陷阱”,回答了党“继续成功”的未来之问。理论以回答现实之需为要。十八大以来,党通过大刀阔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让党心归位,民心聚拢,党的执政地位更为稳固,人民政治参与度、认同感、获得感持续提升,强大政党领导的强国之路,必将未来可期。
武松[2](2021)在《一个卫生院长的“经营”之道——与翟结兵院长的“座谈纪要”》文中研究指明去年秋天,在珠海参加中国农村卫生协会活动时,邂逅安徽省太湖县徐桥镇中心卫生院翟结兵院长,因是熟人,见面话题不断,于是就在宾馆房间"座谈"了一番。翟是一位质朴的院长,"经营"着一个规模中等的乡镇卫生院,其很多理念和做法不仅与当前基层卫生政策契合,也有"同理心"下的人情世故,更有发展基层卫生事业的实践与体会,引起我很多共鸣。在此将"座谈"记录作一整理,与大家分享。
杨红光[3](2021)在《云播智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明的冲突是一个精心炮制的巨大的谎言;超小型武器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首次提出"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并给出商业模式;"人工智能+高失业率+老龄化"时代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题记引章春节刚过,王先生择日远游。出新区、环沿海、经湘赣、达云贵、上青藏、转川渝、至陕甘、经晋冀、回京城,整整三个月,一向足不出城的王先生,把大海、江湖、沙漠、戈壁、岩层、天路、雨林、雪域,一一收眼底。
禹海红[4](2021)在《羊把式:东乡人融入城市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羊把式是东乡族民间对精通活羊屠宰、分解和买卖之人的称呼,兰州市七里河区集中了一群羊把式。他们自1980年代开始从事清真羊肉的屠宰和销售工作以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新城市群体,在兰州市清真生鲜牛羊肉的供应市场中首屈一指。本文以位于兰州市小西湖附近的羊把式为田野调查对象,旨在通过描述羊把式在兰州从事牛羊肉屠宰和销售网络的形成路径,来展示该群体融入城市的方式;继而从他们所处时代对于该行业网络体系和行业本身的形塑结果,来反映羊把式城市融入的现状。笔者通过分析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发现兰州小西湖一带的羊把式,已经完成了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和过渡,其行业的形成路径不仅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还可被看作少数民族积极融入城市的典型案例。因此,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路径展开分析和讨论。首先,笔者从生态位角度出发,讨论生态环境对于世居民族生存方式的影响,着重从东乡县的生态环境对东乡族生活的影响入手,通过第一代羊把式对“靠天吃饭”的传统生计方式的思考和质疑,认为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引起的思维转变是迫使羊把式在1980年代离开生长的故乡的内在动因。其次,笔者重点从改革开放初期即羊把式刚到兰州时,城市管理部门出台的各项政策、城市功能定位两方面,描述其为外来务工者或创业者提供谋生土壤、从外部拉扯东乡人离开故乡,辗转至举目无亲的兰州,并在小西湖落地生根、报团取暖的外部原因。随后,对东乡人融入城市社会的初步探索:寻找生存地域和实践行业格局作一分析。再次,羊把式作为一种职业分类,对于东乡人而言其门槛并不高,因此他们在从肉摊→肉铺→牛羊肉批发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实践机制。笔者从把握行业机遇、跨越行业门槛、搭建行业场域三方面对羊把式们的从无到有,再到规模化的销售网络过程展开讨论;从行业的建构过程和结果展现羊把式逐步融入城市的实践探索。最后,羊把式作为较早衣锦还乡的模范,他们在乡土社会中的影响力随着财力的增加而与日俱增。因此,在羊把式打造行业前景的摸索、创新行为中,反哺故乡成为他们共同的选择。不仅如此,这一章节中的二代羊把式,既是其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也是壮大其行业,实现东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贡献者,更是少数民族完成城市融入,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者。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第一,东乡族羊把式这一小群体摆脱贫困、建构行业的探索历程,为农民或少数民族较好地融入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也从老百姓层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第二,羊把式通过其行业与城市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融入了城市文化的要素,尽管融入之路依然有待接续,但目前的结果仍具有成功性。第三,羊把式群体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在场”,脱贫、致富、做城里人、反哺家乡、振兴乡村的前提离不开不断繁荣富强的国家和国际环境。
张晓琳[5](2021)在《基于场所记忆的单位大院评价及更新策略研究 ——以邯郸市为例》文中指出单位大院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结合工作单位建设的集住宅、绿地、服务场所于一体的小型社会单元,兼具物质与人文价值,其承载的场所记忆更是塑造地方特色的关键。现有研究多为对空间的定性分析,缺乏对认知主体的关注和对场所构成的细致量化。本文试图从场所记忆感知视角切入,将之与单位大院更新进行关联分析,为单位大院场所记忆的延续提供理论方法,为老旧住区更新与活力营造、工业文化保护及城市特色塑造等方面提供实践支撑。文章围绕场所记忆、单位大院与感知评价三方面论述,构建感知综合评价体系,形成更新策略。首先,建构理论基础:梳理国内外场所记忆、单位大院相关理论实践,阐述建立关联构建的必要性,明确单位大院场所记忆内容(记忆主体—大院居民、客体—物质与非物质记忆、基质—城市记忆、媒介—信息来源)与建构过程(感知、储存、组织、再现)。其次,进行实地调研:梳理邯郸市单位大院发展历程与特征,聚焦企业、事业、高校三类单位大院,从职住两方面梳理场所记忆要素。第三,构建量质结合的单位大院场所感知评价体系:质化部分旨在明晰记忆主体构成、偏好与认知渠道;量化部分针对记忆客体,运用层次分析法预设影响因子以初步构建评价体系,运用德尔菲法筛选影响因子并进行权重赋值与体系修正,最后确定测度方法。第四,发放问卷与数据整理:每类各选取1-2个典型单位大院,运用数理统计工具明晰感知概况,对比分析发现各类单位大院的现状问题,总结更新侧重点。最后,在明确更新原则的前提下,生成延续场所记忆的单位大院更新策略,分别从场所记忆基质、主体、媒介、客体四方面阐述。本文创新点体现在以下方面:理论层面上,将场所记忆理论引入单位大院更新,围绕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概念进行评价与更新策略研究;研究方法上,运用量质结合分析方法科学严谨地构建了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评价体系;研究对象上,丰富了研究版图,首次关注到华北工业城市—邯郸市的单位大院。通过系统整理企业、事业、高校三类单位大院的场所记忆内容,提出针对性更新策略:依托城市记忆工程、提炼意象;重构主体公共性、搭建多维交往平台;拓展记忆渠道,鼓励记忆实践;建构空间可达、环境舒适、活力交往的大院环境设施与涵盖记忆主题、记忆单元、记忆线路、记忆之场的多维叙事场所;丰富活动庆典,重现记忆情境,再造场所认同。最终达到延续单位大院场所记忆、发扬城市特色的目的。
周文婷[6](2021)在《双因素理论视角下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才引进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双因素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改进相关人才引进工作的建议。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深圳市单独管辖不久的新区,根据该区发展战略规划,该区需进入发展快轨道,因此提高人才引进成效对该区显得至关重要。研究发现,深汕特别合作区目前已经从夯实人才管理基础、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落实人才配套设施、用活深圳市现有的引才政策等方面对人才引进工作的改善进行了实践探索,但该区仍然需要加大引才力度才能满足该区发展的需求。通过保健和激励因素分析可以站在人才的角度考虑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该区人才引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产生的根源。保健因素方面分析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聚集经济和产业基础较弱、人才聚集软环境支撑较弱、人才聚集的保障性社会生活环境较差;激励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现有的人才引进机制没有发挥明显的激励作用、该区实现人才自我价值的机会尚未彰显、人才向往的高品质工作生活环境缺乏。接着,从保健因素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即产业发展体系相比不够健全、人才政策政策实施载体不健全、城市发展起步较晚;从激励因素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即人才激励政策缺乏自身优势、对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因素重视不够、城市品牌效应不强等。因此,我们从保健因素方面做好,即要政府部门对该区实施人才引进方面的公共管理时注重形成集聚人才产业基础、提升人才聚集的软环境、加快完善城市保障性工作生活环境等;从激励因素方面来说,即要从出台该区特色人才引进政策、提升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提升人才的归宿感和社会认可度、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品牌效应等方向努力。
张世第[7](2021)在《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研究 ——基于工作家庭冲突视角》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由此对教师的教学投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水平教学需要教师情感、精力、时间的全面投入,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和课堂效果的好坏。难以平衡的工作家庭冲突是困扰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的主要问题。当代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走上工作岗位,参与社会劳动,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与此同时她们还担负着照顾家庭、养育孩子的重担。乡村女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学生基础薄弱、家长配合度低。完成日常教学工作需要付出双倍的教学投入,导致工作家庭之间的冲突在乡村女教师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乡村女教师不得不在工作和家庭之间艰难的寻找平衡点。展现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的现状,能加深对乡村女教师的理解和认识,从而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乡村女教师提高教学投入的积极性。本研究运用了质的研究方法,前后七次深入调研地点,历时21天进行访谈。采用“目的性抽样”原则,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年龄、家庭背景、教学成绩进行考量,选取了七名研究对象进行访谈。研究者对近18万字访谈文本进行分析,划分出教学投入的现状、教学投入的转折、教学投入的愿景三种类属。在社会互动论、角色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基于家庭视角的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的基本情况。从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的现实矛盾这一维度出发,分别从教学时间投入、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情感投入三个方面揭示乡村女教师工作家庭之间的现实矛盾。乡村女教师所面临的这些冲突对教学投入感具有消极影响而工作家庭之间的同化和顺应是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的转折点,经过思想和行为上一系列同化和顺应,乡村女教师在时间、精力、情感上的教学投入度提升。教学投入历经工作和家庭的消极影响后,又通过同化顺应调整过程,最后会达到一种理想状态。工作家庭只有彼此之间相互适应,力求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研究发现乡村女教师教学经验和技能欠缺是造成教学时间投入过长的深层原因;自我提升的内在动机是乡村女教师教学精力投入的动力源泉;对学生和故乡的情感是乡村女教师扎根乡村的情感支撑。由于质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不奢求能进行大范围推广,只求尽量还原七位乡村女教师的现实状态,使人们怀着新观念、新思维去重新认识乡村女教师。
邓家豪[8](2021)在《框架理论视域下《重庆日报》2020年脱贫攻坚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重庆日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策划多项脱贫攻坚专栏专版报道行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全面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本文以新闻框架为理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和案例分析法,梳理《重庆日报》2020年脱贫攻坚报道概况,分析其框架特征,总结《重庆日报》2020年脱贫攻坚报道不足之处和优化策略。首先,梳理统计《重庆日报》2020年脱贫攻坚报道概况,对样本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其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报道视角以官方为主的多重视角,新闻来源主要是独家新闻,消息来源主要为权威信息。其次,分析宏观层面的报道主框架,得出《重庆日报》2020年脱贫攻坚报道主题主要包括政策解读、脱贫路径、先进典型、脱贫成果四种。再次,对《重庆日报》2020年脱贫攻坚报道中观层面的结构框架进行新闻图式分析。发现《重庆日报》2020年脱贫攻坚报道结构框架成熟稳定、平衡合理、系统全面。最后,依据新闻文本的风格和图片使用情况,从叙事表达和叙事类型分析《重庆日报》2020年脱贫攻坚报道微观层面的叙事框架。发现叙事表达为报道倾向以正面为主,语言真实客观,图片聚焦脱贫变化;叙事类型为“竞赛”、“征服”、“加冕”。最终得出研究结论为:《重庆日报》2020年脱贫攻坚报道框架存在报道体裁失衡,深度报道偏少;问题意识不足,主题框架不平衡;批评监督报道作用不够;叙事表达方式比较固化单一;内容同质化,传播效果有待加强等少许不足,并从报道体裁要重视深度报道,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报道主题应平衡建构系统主题与重点主题;报道倾向要正面宣传与批评监督互为支撑;报道形式应创新语言表达,加强大数据可视化图表;报道效果要增强融合传播进行优化改进,希望能为党报关于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有效衔接报道提供实践指导。
犹〖FP00000382SP〗[9](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认为各位代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一、2020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新余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在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感恩奋进、笃定?
包莉莉[10](2020)在《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开展生活垃圾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部署、着力推动的民生“关键小事”,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深入推进生活垃圾治理能够有效破解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加快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步伐。浙江作为“两山”理念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垃圾分类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于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随着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公众知行合一、源头分类减量、基础设施短缺等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程度阻碍了乡村振兴发展步伐,不能较好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结合当前实际,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结合公共治理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尝试通过对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当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的研究状况和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要举措、工作成效,并指出社会治理氛围不浓厚、法治环境对不良行为的约束力不强、垃圾治理基础保障不完善等当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对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等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本文在前期大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实践,就深入推进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出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健全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源头治理和全程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二、岗位不同管法不同 企业一年大变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岗位不同管法不同 企业一年大变样(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重点难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党自我革命理论的提出 |
第一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时代背景 |
一、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新挑战 |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
三、政党治理的现实状况对党自我革命提出新发展 |
第二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思想资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自身建设的重要论述 |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党自身建设的论述 |
第三节 自我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
一、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践历程 |
二、国际共运史上马克思主义政党成败的经验教训 |
三、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选择 |
第二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 |
第一节 把握自我革命理论的科学内涵 |
一、目标体系: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 |
二、外在压力: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意志 |
三、内生动力: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四、行为体系:“四个自我”否定中实现肯定 |
第二节 党自我革命的时代要求 |
一、根本原则: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二、基本要求:党的建设全方位自我革命 |
三、关键环节:加强反腐倡廉与干部队伍建设 |
四、总体目标: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
第三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的理论特质 |
第一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显着特点 |
一、与时俱进直面问题的时代性 |
二、哲学高度的科学性和人民性 |
三、破解难题的革命性和实践性 |
第二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创新探索 |
一、党建理论的新认识 |
二、治党文化的新探索 |
三、政党形象的新塑造 |
第四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理论的深化探索 |
第一节 增强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自我革命的根本途径 |
一、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 |
二、树立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 |
三、夯实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根基 |
第二节 健全党的外在约束是自我革命的基本要求 |
一、坚定不移反腐败是自我革命的强力抓手 |
二、构建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的协同机制是党自我革命的重要保证 |
三、健全监督执纪问责机制是党自我革命的有效方式 |
第三节 构建长效机制是党自我革命的持久保障 |
一、建立学习与教育的长效机制 |
二、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 |
三、构建党全过程自我革命机制 |
第五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理论的价值意蕴 |
第一节 自我革命的理论意义 |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
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 |
三、探索了长期执政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保持生机活力的路径 |
第二节 自我革命的现实意义 |
一、引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方向 |
二、增强党的凝聚力和人民政治认同感 |
三、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一个卫生院长的“经营”之道——与翟结兵院长的“座谈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对“经营”乡镇卫生院的理解 |
二、“经营”好“政府办”这块金字招牌 |
三、“经营”好医疗业务才是“王牌”。 |
四、“经营好”卫生院的人才梯队建设 |
五、“经营”好卫生院职工的人气 |
六、“经营”好一个品牌 |
(3)云播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引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4)羊把式:东乡人融入城市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城镇化的新阶段 |
(二)脱贫攻坚的成果 |
二、文献回顾 |
(一)关于兰州市东乡族的研究 |
(二)关于东乡族羊文化的研究 |
(三)关于少数民族城市融入的研究 |
三、概念、理论与方法 |
(一)基本概念 |
(二)理论指导 |
(三)研究方法 |
四、田野经历与田野点概况 |
(一)田野调查经历 |
(二)田野点概况 |
第一章 走出东乡:羊把式离乡的内隐性动因探析 |
第一节 东乡县概况 |
一、自然环境 |
二、民族与人口 |
第二节 传统文化认同引发的自省 |
一、家族文化 |
二、传统的乡土文化 |
第三节 民族文化认同给予的自信 |
一、东乡羊文化 |
二、性别文化 |
小结 |
第二章 初入兰州:羊把式融入城市的政策吸引和过渡空间探索 |
第一节 进城外因:改革开放后兰州各阶段的政策吸引 |
一、探索起步 |
二、重点开放 |
三、全面推进 |
四、“出·入”之间的动因分析 |
第二节 落脚小西湖:过渡空间里的抱团取暖 |
一、人们意识里的小西湖 |
二、形成生存地域的原因 |
三、抱团探索的行业格局 |
小结 |
第三章 建构行业:羊把式融入城市的实践机制探究 |
第一节 把握行业机遇 |
一、鸽子市牛羊肉屠宰点 |
二、通货膨胀引发转折 |
三、东乡手抓声名鹊起 |
第二节 跨越行业门槛 |
第三节 搭建行业场域 |
一、开拓行业实体空间 |
二、搭建利益关系网络 |
三、制定行业运作规则 |
小结 |
第四章 寻求超越:羊把式的行业前景和融入现状探讨 |
第一节 超越自身寻突破 |
一、落籍兰州 |
二、重视教育 |
三、重构性别分工 |
第二节 超越族群寻振兴 |
一、走出小家伍 |
二、跨民族交往 |
第三节 超越区域寻创新 |
一、公司化经营 |
二、作坊式经营 |
小结 |
结语 |
一、跨民族 |
二、跨区域 |
三、跨血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在读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基于场所记忆的单位大院评价及更新策略研究 ——以邯郸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创新点 |
1.4.1 研究理论层面 |
1.4.2 研究方法层面 |
1.4.3 研究对象层面 |
1.5 核心问题 |
1.5.1 确定单位大院场所记忆内容 |
1.5.2 构建场所记忆感知综合评价体系 |
1.5.3 形成延续场所记忆的单位大院更新策略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综述法 |
1.6.2 实地调研法 |
1.6.3 对比研究法 |
1.6.4 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
1.6.5 交叉研究法 |
1.7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框架 |
1.7.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概念研究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2.1.1 场所文脉理论 |
2.1.2 集体记忆理论 |
2.1.3 单位共同体理论 |
2.1.4 其它相关理论 |
2.2 场所记忆概念解析 |
2.2.1 场所记忆的界定 |
2.2.2 场所记忆的特征 |
2.2.3 场所记忆的作用 |
2.2.4 场所记忆的构成要素 |
2.2.5 场所记忆的认知过程 |
2.2.6 场所记忆的相关实践 |
2.3 单位大院概念解析 |
2.3.1 单位与单位大院 |
2.3.2 单位大院空间布局 |
2.3.3 单位大院职能类型 |
2.3.4 单位大院保存现状 |
2.4 场所记忆与单位大院更新的关联构建 |
2.4.1 单位大院延续场所记忆的必要性 |
2.4.2 场所记忆引入单位大院更新的挑战与机遇 |
2.5 单位大院场所记忆的构成 |
2.5.1 记忆基质——单位大院区域历史环境 |
2.5.2 记忆主体——单位大院居民 |
2.5.3 记忆媒介——场所认知渠道 |
2.5.4 记忆客体——单位大院场所环境要素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邯郸市单位大院概况梳理 |
3.1 邯郸城市空间特色与工业文脉 |
3.1.1 城市空间特色 |
3.1.2 工业文脉 |
3.2 邯郸市单位大院发展历程及类型分布 |
3.2.1 发展历程 |
3.2.2 类型及分布特征 |
3.3 单位大院物质记忆要素 |
3.3.1 生产工作区物质记忆要素 |
3.3.2 生活区物质环境要素 |
3.4 单位大院非物质记忆要素 |
3.4.1 生产工作区非物质记忆要素 |
3.4.2 生活区非物质记忆要素 |
3.5 单位大院更新实践历史调查 |
3.5.1 邯钢百家村生活区更新实践 |
3.5.2 铁路大院更新实践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框架构建 |
4.2 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概况问卷设计 |
4.2.1 评价理论方法 |
4.2.2 评价内容确定 |
4.3 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量化评价体系构建 |
4.3.1 评价内容具体化 |
4.3.2 影响因子预设与评价体系预构建 |
4.3.3 影响因子筛选与评价体系修正 |
4.3.4 确定测量方式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邯郸市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评价数据分析 |
5.1 评价对象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1 企业单位大院 |
5.1.2 事业单位大院 |
5.1.3 高校单位大院——河北工程大学家属院 |
5.1.4 评价数据来源 |
5.2 记忆主体分析 |
5.2.1 三类单位大院对比分析 |
5.2.2 企业大院对比分析 |
5.2.3 事业大院对比分析 |
5.2.4 高校单位大院分析 |
5.2.5 现状问题总结 |
5.3 记忆媒介分析 |
5.3.1 三类单位大院对比分析 |
5.3.2 企业大院对比分析 |
5.3.3 事业大院对比分析 |
5.3.4 高校单位大院分析 |
5.3.5 现状问题总结 |
5.4 记忆客体感知量化分析 |
5.4.1 三类单位大院对比分析 |
5.4.2 企业大院对比分析 |
5.4.3 事业大院对比分析 |
5.4.4 高校单位大院分析 |
5.4.5 现状问题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场所记忆的单位大院更新策略 |
6.1 更新原则 |
6.1.1 以人为本 |
6.1.2 延续承启 |
6.1.3 协调适宜 |
6.1.4 灵活多样 |
6.1.5 物质与非物质并重 |
6.2 邯郸市单位大院场所记忆现状问题及对策 |
6.3 基于记忆基质的单位大院更新策略 |
6.3.1 依托记忆工程,开展记忆延续行动 |
6.3.2 提炼城市意象符号,编制场所记忆语汇 |
6.3.3 建设城市范围内的单位大院记忆名片 |
6.4 基于记忆主体的单位大院更新策略 |
6.4.1 鼓励老年群体参与营造 |
6.4.2 搭建多维居民交往平台 |
6.4.3 设立“政府—居民—社会”组织联结模式 |
6.5 基于记忆媒介的单位大院更新策略 |
6.5.1 拓宽宣传手段与力度 |
6.5.2 扩充记忆载体品类 |
6.5.3 鼓励自筑、共筑、公助的记忆实践 |
6.6 基于记忆客体的单位大院更新策略 |
6.6.1 空间可达性 |
6.6.2 环境舒适性 |
6.6.3 空间交往性 |
6.6.4 历史记忆感知度 |
6.6.5 场所认同感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A 邯郸市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概况问卷 |
附录 B 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因素专家问卷 |
附录 C 邯郸市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感知测度问卷 |
附录 D 邯郸市各类单位大院记忆要素整理 |
附录 E 邯郸市邯钢单位大院场所记忆数据整理 |
(6)双因素理论视角下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才引进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理论基础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问卷调查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5 研究思路、创新及不足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的创新性 |
1.5.3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才引进现状分析 |
2.1 人才引进基本情况 |
2.1.1 引进人才的数量和结构 |
2.1.2 人才引进管理机构和平台建设 |
2.2 人才引进需求情况 |
2.2.1 区域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
2.2.2 区域高标准发展定位对人才的需求 |
2.2.3 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
2.3 人才引进的实践探索 |
2.3.1 夯实人才管理基础 |
2.3.2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
2.3.3 落实人才配套设施 |
2.3.4 用活深圳市引才政策 |
第3章 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才引进问题与原因分析 |
3.1 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 |
3.1.1 保健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
3.1.2 激励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 人才引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基于保健因素方面的原因 |
3.2.2 基于激励因素方面的原因 |
第4章 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才引进优化建议 |
4.1 基于保健因素方面的建议 |
4.1.1 形成集聚人才产业基础 |
4.1.2 提升人才聚集的软环境 |
4.1.3 加快完善城市保障性工作生活环境 |
4.2 基于激励因素方面的建议 |
4.2.1 出台特色人才引进激励政策 |
4.2.2 提升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
4.2.3 提升人才的归宿感和社会认可度 |
4.2.4 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品牌效应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后记 |
附录 问卷调查 |
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才引进工作总体评价调查问卷 |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7)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研究 ——基于工作家庭冲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由 |
(一)教师教学投入状况对学校教学水平产生着直接影响 |
(二)乡村工作场域使乡村女教师的教学投入和其它群体相比具有独特性 |
(三)基于家庭视角关注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有助于平衡工作家庭关系 |
(四)个人研究的兴趣点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贡献 |
(二)实践价值 |
四、研究方法 |
(一)个案研究法 |
(二)访谈法 |
(三)实物分析法 |
五、核心概念 |
(一)乡村女教师 |
(二)教学投入 |
(三)工作家庭冲突 |
六、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学投入的现状研究 |
(二)关于教学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三)关于提高教学投入的策略研究 |
(四)关于工作家庭关系的研究 |
第一章 选题依据与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一)社会互动论 |
(二)角色冲突理论 |
(三)性别角色预期理论 |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对象 |
三、质性研究的相关问题 |
(一)选择质的研究方法的原因 |
(二)研究的信度、效度、推广度问题 |
(三)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 |
第二章 寻梦蓝陵镇 |
一、儿时的“大都市” |
二、蓝陵镇的速写画 |
(一)自然条件 |
(二)地理位置 |
(三)经济发展状况 |
(四)婚育文化 |
(五)教育基本情况 |
三、蓝陵小学的七位教师 |
(一)TLN老师:“求偶难”的青年教师 |
(二)DGH老师:和未婚夫两地分居的文艺女青年 |
(三)MQQ老师:知足常乐平淡就好 |
(四)LMC老师:一个因离婚而备受争议的老师 |
(五)SDY老师:不服输的女强人 |
(六)CQ老师:谁说女子不如男 |
(七)LLH老师:爱子心无尽 |
第三章 教学投入的现实矛盾: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
一、教学时间投入:完成基本教学工作和家庭事务之间的矛盾 |
(一)备课时间的紧促与单身妈妈的倔强 |
(二)教学时间冗长与养育子女的艰辛 |
(三)课后辅导答疑抢占时间与婆媳关系紧张 |
二、教学精力投入:职业长期发展与家庭之间的矛盾 |
(一)工作不专注与青年女教师择偶难 |
(二)培训进修与中年女教师的婚育变化 |
(三)教学精力投入不足与老年教师的家庭重担 |
三、教学情感投入:工作家庭双重压力导致精神压力大 |
(一)成绩出来后我差点“自闭”了 |
(二)做噩梦老梦见孩子出事 |
(三)蹲在考场门口嚎啕大哭 |
第四章 教学投入的转折:工作和家庭的同化顺应 |
一、同化:为教学投入得到有效保障扫清障碍 |
(一)找回女性工作重心,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 |
(二)打破“职业天花板”的顶层束缚 |
(三)赋权增能,为家庭生活争取时间 |
二、顺应:工作和家庭的相互妥协与适应 |
(一)工作和家庭既有明晰边界又适当跨界增益 |
(二)提升乡村女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家庭幸福感 |
(三)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争取家庭成员的支持 |
第五章 教学投入的愿景:合作共生互利共赢 |
一、教学时间的有效投入的保障: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
(一)家务活合理分工是教学专注的前提 |
(二)家庭幸福美满,工作更有干劲 |
二、教学精力投入的持续动力:工作和家庭各美其美 |
(一)婚姻:教师身份护航有底气去选择好的伴侣 |
(二)生育二胎:领导的包容理解更心甘情愿投入工作 |
(三)子女教育:学校新建幼儿园,教师子女免费入园 |
三、教学情感投入的根脉:融入乡村 |
(一)教的值:学生变亲人 |
(二)教学相长:教育学生和教育孩子道理是相通的 |
(三)要对的起学生:热土难离,贡献绵薄之力 |
结语 |
一、分析与讨论 |
(一)乡村女教师教学经验和技能欠缺是造成教学时间投入过长的深层原因 |
(二)自我提升的内在动机是乡村女教师教学精力投入的动力源泉 |
(三)对学生和故乡的情感是乡村女教师扎根乡村的情感支撑 |
二、研究展望 |
(一)延长田野调查实地调研的时长 |
(二)控制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框架理论视域下《重庆日报》2020年脱贫攻坚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脱贫攻坚报道的文献综述 |
1.3.2 新闻框架的文献综述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报道概况 |
2.1 样本与分析单位 |
2.2 类目建构 |
2.3 统计数据与分析 |
2.3.1 报道数量:总体多且特殊节点成高峰 |
2.3.2 报道体裁:消息占主体 |
2.3.3 报道版面:要闻版面为重点 |
2.3.4 报道对象:丰富多样 |
2.3.5 报道视角:官方为主的多重视角 |
2.3.6 新闻来源:独家新闻为主 |
2.3.7 消息来源:权威信源占主体 |
小结 |
第3章 《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报道主题框架 |
3.1 政策解读 |
3.1.1 脱贫攻坚行动文件 |
3.1.2 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措施 |
3.1.3 精准扶贫政策 |
3.2 脱贫路径 |
3.2.1 产业扶贫 |
3.2.2 金融扶贫 |
3.2.3 教育扶贫 |
3.2.4 文化扶贫 |
3.3 先进典型 |
3.3.1 脱贫攻坚楷模 |
3.3.2 脱贫攻坚奋进者 |
3.3.3 脱贫攻坚贡献者 |
3.4 脱贫成果 |
3.4.1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 |
3.4.2 贫困地区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
3.4.3 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 |
小结 |
第4章 《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报道结构框架 |
4.1 结构框架分类与统计 |
4.2 结构框架特征分析 |
4.2.1 成熟稳定 |
4.2.2 平衡合理 |
4.2.3 系统全面 |
小结 |
第5章 《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报道叙事框架 |
5.1 叙事表达 |
5.1.1 报道倾向以正面为主 |
5.1.2 语言真实客观 |
5.1.3 图片聚焦脱贫变化 |
5.1.4 图文结合丰富符号表达 |
5.2 叙事类型 |
5.2.1 “竞赛”叙事 |
5.2.2 “征服”叙事 |
5.2.3 “加冕”叙事 |
小结 |
第6章 《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报道不足与优化策略 |
6.1 《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报道存在的不足 |
6.1.1 报道体裁失衡,缺乏深度报道 |
6.1.2 问题意识不足,主题框架不平衡 |
6.1.3 批评监督报道作用不够 |
6.1.4 叙事表达方式比较固化单一 |
6.1.5 内容同质化,传播效果有待加强 |
6.2 《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报道框架优化策略 |
6.2.1 报道体裁:重视深度报道,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
6.2.2 报道主题:平衡建构系统主题与重点主题 |
6.2.3 报道倾向:正面宣传与批评监督互为支撑 |
6.2.4 报道形式:创新语言表达,加强大数据可视化图表 |
6.2.5 报道效果:增强融合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年工作回顾 |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要考虑 |
三、2021年工作安排 |
附件1 |
附件2 |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内容名词注释 |
(10)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生活垃圾 |
2.1.2 垃圾治理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治理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3 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现状分析 |
3.1 苍南县概况 |
3.2 调查问卷和访谈 |
3.2.1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 |
3.2.2 调查问卷、访谈的样本和范围 |
3.2.3 调查问卷数据处理和访谈结果处理 |
3.3 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要举措 |
3.3.1 以“垃圾革命”行动为载体推进生活垃圾治理 |
3.3.2 制定专项考核办法实现更好监督管理 |
3.3.3 利用舆论宣传阵地营造全民治理氛围 |
3.3.4 建设垃圾填埋场和堆放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
3.4 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要成效 |
3.4.1 源头管控的效果较为明显 |
3.4.2 分类处理的效果较为明显 |
3.4.3 典型示范带动的效果较为明显 |
4 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1 社会治理氛围不够浓厚 |
4.1.2 法治环境对不良行为的约束力不足 |
4.1.3 垃圾治理基础保障不完善 |
4.2 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思想改变未彻底 |
4.2.2 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 |
4.2.3 内外统筹管理不深入 |
5 国内生活垃圾治理的先进经验与启发 |
5.1 长兴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先进经验 |
5.2 安吉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先进经验 |
5.3 国内经验对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启示 |
6 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全民参与治理氛围 |
6.2 完善政策法规制度保障,强化执行力度 |
6.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内外协调管理 |
6.4 抓好源头治理,推动全程垃圾分类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情况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岗位不同管法不同 企业一年大变样(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D]. 王贵.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一个卫生院长的“经营”之道——与翟结兵院长的“座谈纪要”[J]. 武松. 中国农村卫生, 2021(11)
- [3]云播智慧[J]. 杨红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3)
- [4]羊把式:东乡人融入城市的路径研究[D]. 禹海红.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基于场所记忆的单位大院评价及更新策略研究 ——以邯郸市为例[D]. 张晓琳.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6]双因素理论视角下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才引进问题和对策研究[D]. 周文婷.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7]乡村女教师教学投入研究 ——基于工作家庭冲突视角[D]. 张世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8]框架理论视域下《重庆日报》2020年脱贫攻坚报道研究[D]. 邓家豪.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9]政府工作报告[N]. 犹〖FP00000382SP〗. 新余日报, 2021
- [10]苍南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D]. 包莉莉.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