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蚜天敌规律初探

棉蚜天敌规律初探

一、棉蚜天敌扩迁规律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兵[1](2021)在《不同田间处理措施对多异瓢虫种群动态及对棉蚜控制效果研究》文中指出

李可琢[2](2021)在《褐带蚜小蜂的发育、行为、实验种群特性及扩繁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褐带蚜小蜂Aphelinus maculatus Yasnosh是2016年的中国新纪录种,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蚜小蜂科Aphelinidae、蚜小蜂属Aphelinus,是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目前国内外对褐带蚜小蜂的描述只有标本采集地、两种寄主种类及成虫形态,关于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非常少。为有效挖掘利用褐带蚜小蜂,我们通过实验室饲养和观察,对褐带蚜小蜂的一系列生物学特征作了初步研究,同时也为人工大量繁殖和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褐带蚜小蜂形态、生活史及寄主变化褐带蚜小蜂雌性成虫比雄性成虫大,雌性成虫触角第三索节约正方形,而雄性成虫触角第三索节的长宽比约为2:1,且雄性成虫索节与棒节密生长且粗壮的刚毛。褐带蚜小蜂非成熟阶段分为卵、幼虫和蛹,其中幼虫有3龄。可通过形状、上颚和气门区分幼虫的虫龄。1龄幼虫细长,2龄幼虫纺锤形,3龄幼虫球形并有较小尾巴。1龄和2龄幼虫的上颚不明显,咽部发育良好;3龄幼虫上颚发育良好,形状看起来像一根锋利的尖刺从宽三角形基部一角突出,基部透明,端部深黄,有7对气门,1对在中胸,其余6对分别依次位于第2到第7腹节。随着蜂幼虫的发育,寄主蚜虫体内可见一个棕色点(内寄生蜂幼虫的中肠),点变得越来越大、颜色越来越深。当寄生蜂发育为蛹(包括预蛹)时,寄主蚜虫体变为黑色僵蚜,且死亡。在26±1°C下,褐带蚜小蜂完成卵到成虫的生活史需11.5-14 d。2.褐带蚜小蜂成虫行为褐带蚜小蜂羽化时间集中在6:00-10:00 am。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交配过程可分为求偶、交配前期、交配及交配后期4个阶段,交配时间短,平均5.5±0.2 s。在观察的3 h内,1头雄蜂可与2-4头雌蜂交配,但雌蜂只交配1次。雌蜂和雄蜂都存在交配竞争现象。褐带蚜小蜂可进行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孤雌生殖的子代均为雄性,两性生殖的子代雌、雄兼有。产卵寄生过程可划分为寻找寄主、试探寄主、刺探寄主、产卵寄生或取食寄主和清扫梳理几个步骤。产卵寄生或取食寄主的决策与蚜小蜂产卵器刺入时间的长短有关,刺入时间大于4.8 min时,多会决策取食寄主。褐带蚜小蜂成虫喜欢取食低龄桃蚜,很少取食4或5日龄桃蚜;但可寄生各日龄桃蚜。一头雌蜂在24 h内可平均寄生14.8头、取食3.7头桃蚜。成虫寿命与羽化后补充营养有关,取食10%蔗糖或10%蜂蜜水时寿命显着延长,分别为24±2.5 d和28±1.6 d。3.褐带蚜小蜂实验种群生命表雌性褐带蚜小蜂羽化当天即可产卵寄生,且产卵寄生数量随着其日龄增加波动减少,在第5 d、14 d、20 d和30 d出现4个单日产卵寄生高峰期,分别产卵寄生15.7、13.95、11和6.75头蚜虫。雌蜂平均寿命25±2.76 d,雄蜂平均寿命12.67±2.08 d。雌蜂一生可取食52.50±5.31头、寄生271.92±31.13头桃蚜,共致死桃蚜324.42±36.15头。雌蜂羽化后20 d内,其后代子蜂的雌性比在65%-78%之间,之后所产后代雌性比下降,33 d后,后代均为雄性。褐带蚜小蜂实验种群的净增值率为163.8,平均世代周期为22.8 d,内禀增长率为0.2236,周限增长率为1.2505。4.温度对褐带蚜小蜂发育的影响褐带蚜小蜂能在13-28℃下完成卵到成虫的发育,33℃下羽化率为零。在13-28℃,其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减少。褐带蚜小蜂在卵-成虫阶段的发育起始温度为5.59℃、发育上限温度为28.17℃、最适发育温度为27.45℃,卵-预蛹、预蛹-成虫及卵-成虫阶段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21.51、127.88和243.90DDs。在23℃时,褐带蚜小蜂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达到最高值74.32%-89.16%,在28℃时显着下降。5.蚜虫及褐带蚜小蜂人工繁殖技术解决寄主蚜虫的饲养问题,是寄生蜂人工扩繁的关键。水培叶片饲养蚜虫和寄生蜂,是一种有效的饲养方法。一种繁育寄生蜂的方法依次包括苗木购买、培养液配制、叶片扦插与水培、接种蚜虫、蚜虫培育、繁蜂室繁蜂、繁育小蜂、收集僵蚜和收集成蜂。从购买菜苗到收获蚜小蜂成虫需要20 d左右,可繁育出20-22万头蚜小蜂,也可根据具体繁蜂计划分批次繁育。

宋博文[3](2021)在《农田景观格局对苹果园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成虫种群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和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是阿克苏地区苹果园最重要的两种害虫,严重威胁了当地苹果产业的发展。明确农田景观配置与组成对苹果园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的影响,为解析南疆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下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趋势及灾变机制并制定种群区域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2017-2020年四年里,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方法对阿克苏地区50个苹果园的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成虫种群发生进行了调查,与此同时,实地调查苹果园周围2km半径范围内的景观组成与配置;建立景观变量与不同世代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成虫种群数量的线性混合模型,结合信息准则和模型平均阐明了农田景观格局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苹果蠹蛾第1代成虫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成虫种群数量与景观范围内苹果种植面积正相关,与其他寄主(梨、核桃等)、其他作物(小麦、玉米、蔬菜等)和非作物生境比例负相关;与较小尺度(0.5、1.0km)下的景观多样性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正相关,与较小尺度(0.5、1.0km)边缘密度负相关。苹果蠹蛾第2代成虫高峰期出现在8月中旬,种群数量与景观中水稻占比、其他寄主植物占比、斑块周长面积比以及香农多样性指数负相关。第3代成虫高峰期为9月中下旬,种群数量与景观中水稻占比负相关。表明,单一化的苹果大面积种植加剧苹果蠹蛾的发生。(2)梨小食心虫第1代成虫高峰期在6月中上旬,种群数量与景观变量间的关系不明显。第2代成虫高峰期发生在7月中旬,种群数量与其他作物、非作物生境以及果园面积占比负相关;与景观多样性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正相关。苹果园梨小食心虫第3代成虫高峰期8月中上旬,种群数量与非作物生境比例负相关。结果表明,其他小宗作物和非作物生境面积的增加能有效抑制第2、3代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小宗作物和非作物生境比例的增加能够有效的降低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对苹果园的发生,单一化的寄主植物大面积种植加剧了两种害虫的发生。

孙丽娟,于海霞,郑长英[4](2020)在《4种蚜虫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明确桃蚜、萝卜蚜、胡萝卜微管蚜、瓜蚜对异色瓢虫种群扩繁的适宜性,在实验室条件下,以4种蚜为食料构建异色瓢虫两性生命表,研究不同蚜虫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不同蚜虫,异色瓢虫未成熟期由长到短依次为萝卜蚜(18.18 d)、瓜蚜(17.48 d)、胡萝卜微管蚜(16.23 d)、桃蚜(15.77 d);成虫前期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胡萝卜微管蚜(88.3%)、桃蚜(86.7%)、萝卜蚜(55.0%)、瓜蚜(55.0%);成虫繁殖力由高到低依次为胡萝卜微管蚜(1750.5粒)、桃蚜(1441.5粒)、瓜蚜(1006.3粒)、萝卜蚜(965.2粒);成虫寿命由长到短依次为胡萝卜微管蚜(78.8 d)、桃蚜(63.1 d)、瓜蚜(54.3 d)、萝卜蚜(48.4 d);异色瓢虫种群内禀增长率rm由高到低依次为桃蚜(0.19)、胡萝卜微管蚜(0.18)、萝卜蚜(0.14)、棉蚜(0.14);净增值率R0由高到低依次为胡萝卜微管蚜(895.83)、桃蚜(600.62)、萝卜蚜(273.47)、棉蚜(268.33)。4种蚜虫中,胡萝卜微管蚜和桃蚜更有利于异色瓢虫种群扩繁。

陆宴辉,梁革梅,张永军,杨现明[5](2020)在《二十一世纪以来棉花害虫治理成就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21世纪以来的20年间我国棉花害虫治理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从Bt棉花害虫种群地位演替、靶标害虫对Bt棉花抗性演化、棉花-害虫-天敌化学通讯三个方面总结了棉花害虫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进展,从预测预报、棉花抗虫性利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梳理棉花害虫防控关键技术研发概况,以棉铃虫、盲蝽两大主要害虫为例介绍了棉花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创新应用。最后,从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对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棉花害虫防控研究与实践进行了展望。

孔晓霞[6](2018)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多异瓢虫的生命表及控蚜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Goeze)]是棉田的优势种天敌,可以捕食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等多种害虫。温度对多异瓢虫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论文以多异瓢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多异瓢虫对棉蚜的控制作用,并组建了以棉蚜为猎物的多异瓢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以期对多异瓢虫个体生物学及对棉蚜的控害效应有更深入了解,为未来多异瓢虫控蚜效应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参数,为本地多异瓢虫的扩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温度处理下多异瓢虫捕食棉蚜的生命表研究:本试验主要研究了在17℃、23℃、29℃、35℃4个温度处理下多异瓢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及生殖力等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多异瓢虫的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在4个温度处理下的发育历期分别为53.93d,24.41d,15.77d和11.64d;在恒定的温度下,雄性个体的平均寿命普遍大于雌性个体的平均寿命。多异瓢虫对不同温度处理下的年龄阶段特异性存活率也是不同:卵期的孵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蛹期的羽化率却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不同的温度处理下,用两性生命表软件TWOSEX-MSChart能很好的拟合多异瓢虫发育速度和温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4个温度处理下,多异瓢虫都能完成其生活史。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世代平均周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净生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不同温度处理下多异瓢虫对棉蚜的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多异瓢虫各龄期幼虫及成虫对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随着温度的升高,多异瓢虫对棉蚜的捕食能力逐渐增大至趋于稳定状态。在恒定的温度条件下,各虫态(龄)的多异瓢虫对棉蚜的寻找效应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一密度下,各虫态(龄)的多异瓢虫对棉蚜的寻找效应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多异瓢虫的二龄、三龄、四龄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在23℃、29℃、35℃处理下拟合曲线与实际值点走势相吻合,拟合较好,随着多异瓢虫虫龄和温度的增加,拟合性越来越好。在35℃条件下,多异瓢虫成虫的a/Th最大,捕食能力最强。通过试验表明多异瓢虫在不同温度处理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对棉蚜的控害效益逐渐增大,在29℃以后逐渐趋于稳定。就多异瓢虫的繁殖情况来说,虽然在23℃处理下多异瓢虫的净生殖率最大,但是世代平均周期却远远大于29℃和35℃,且29℃和23℃下的净生殖率接近,所以综合世代平均周期等其他因素看,最适宜多异瓢虫繁殖的温度是29℃。

高尚坤[7](2016)在《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生物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材线虫病在我国迅速蔓延,对松林造成了巨大危害,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森林有害生物,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关键在于控制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et Buhrer)的主要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利用释放花绒寄甲和肿腿蜂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松褐天牛,已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在贵州遵义市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不同频次释放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和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alternatusi Yang防治松褐天牛的效果,分析人工释放的天敌昆虫在控制松褐天牛种群数量中的作用,以及通过控制传播媒介—松褐天牛进而控制松材线虫的作用与效果,为生物防治松褐天牛,减缓、甚至控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松褐天牛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主要分布在树干的2.5-6.5m范围内,刻槽数量与树干高度和胸径显着相关;松褐天牛幼虫数量与树干胸径关系不显着;多数蛹室位于侵入孔正上方,少数蛹室位于侵入孔下方,两种蛹室数量差异显着;两种蛹室与侵入孔中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93cm和4.39cm,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并根据松褐天牛虫口数量的分布及与寄主树高和胸径的关系,建立了松褐天牛幼虫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垂直分布模式图和虫口预测模型。2.测定了松褐天牛幼虫的龄数和龄期。确定了松褐天牛幼虫的龄数为5龄,雌雄两性幼虫龄数相同;前胸背板宽、上颚长、头壳宽度和头缘宽为理想的分龄指标。利用种群众数龄期法测定的松褐天牛1-5龄幼虫的平均龄期分别为6.27 d,8.86 d,8.98 d,12.99d和265.52 d。3.组建了松褐天牛自然种群的生命表。连续3年组建了花绒寄甲和松褐天牛肿腿蜂不同释放频次下的松褐天牛自然种群生命表。松褐天牛肿腿蜂主要作用于1龄、2龄和少数3龄松褐天牛幼虫,花绒寄甲主要作用于松褐天牛的蛹和部分老熟幼虫,使得松褐天牛种群在1龄、2龄、4-5龄幼虫期和蛹期的存活率显着降低。释放天敌昆虫后,松褐天牛肿腿蜂和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种群的控制作用逐年增大;增加释放频次,其控制作用更加明显;而深沟茧蜂Iphiaulax sp.对松褐天牛种群的控制作用基本不受影响。4.明确了影响松褐天牛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花绒寄甲引起的松褐天牛蛹期死亡是导致2013-2015年间林间松褐天牛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松褐天牛肿腿蜂是松褐天牛低龄幼虫期重要的致死因子。5.阐明了松褐天牛及其4种优势寄生性天敌的时空生态位。在时间-空间序列上,松褐天牛的生态位宽度均最大。未释放天敌昆虫的林区内,深沟茧蜂在时间维度上出现的频率较大,林间存在时间较长,其跟随作用较强;花绒寄甲自然种群的活动范围较广。释放天敌昆虫后,松褐天牛的时空生态位均有所降低;花绒寄甲的时空生态位及与松褐天牛的时空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相似性性比例逐年增加;而松褐天牛肿腿蜂与长痣罗葩金小蜂Rhopalicus tutela(Walker)在时空上竞争松褐天牛低龄幼虫,二者的时空重叠指数和相似性比例均较大。随释放频次增加,松褐天牛肿腿蜂在时空生态位上更有优势。深沟茧蜂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及与松褐天牛的时空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相似性比例最为稳定,基本不受人工释放的天敌昆虫种群影响。6.明确了花绒寄甲和深沟茧蜂在控制松褐天牛中的贡献。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种群多数以单头,少数35头聚集在马尾松死树主干的中上部、南面越冬,越冬存活率达60%以上,有着较低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证明了花绒寄甲能够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分布区安全越冬,为科学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提供重要依据。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偏好寄生3-5龄松褐天牛幼虫,其寄生率基本不受寄主树高、胸径和树龄的影响。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对主干上部的松褐天牛寄生率最高,达27.38%;对韧皮部松褐天牛的寄生率平均为20.18%,显着高于木质部的5.46%。影响深沟茧蜂寄生率的关键因子是坡位和其它天敌寄生率。7.释放天敌昆虫减缓了松材线虫病的蔓延。释放的天敌昆虫降低了林间携带松材线虫的松褐天牛种群数量,减小了松材线虫病致死马尾松的概率,使得林间死树数量下降,减缓了松材线虫病的蔓延。本研究成功利用组配作用因子生命表技术评价了利用人工繁育的天敌昆虫防治松褐天牛的效果,为应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为生物防治林业蛀干害虫效果评价的方法上提供了新思路。

张帆,李姝,肖达,赵静,王然,郭晓军,王苏[8](2015)在《中国设施蔬菜害虫天敌昆虫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设施蔬菜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设施蔬菜的发展不仅使蔬菜生产的品种和产量得到快速增长,也为有机蔬菜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设施蔬菜种植条件也给害虫提供了适宜生长、繁殖和危害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蔬菜的质量和产量,成为制约设施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而治理化学农药污染不仅要求逐步减少其使用量,更需要寻求优化升级与替代传统防治方法的技术。天敌昆虫作为传统的生物防治产品,在控制设施蔬菜虫(螨)害,保证其产量和品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绿色农业的发展,以天敌昆虫释放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在害虫综合治理(IPM)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天敌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应用的种类相当有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在设施蔬菜害虫生物防治及应用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天敌昆虫资源和应用基础、技术研发和配套技术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概述了设施蔬菜害虫的主要发生种类及其危害特点、主要害虫天敌资源及其生物防治的技术途径等,重点介绍了蚜虫、粉虱、叶螨、蓟马等几种重大害虫的生物防治实例,并分析了中国天敌昆虫人工繁殖(人工饲料、规模化生产)的研究进展。此外,还综述了中国温室蔬菜害虫的天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从天敌昆虫保护利用、释放技术、控害效果评价、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对设施蔬菜应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王建伟[9](2011)在《油蒿灌木林钻蛀性害虫生物生态学与生态调控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油蒿(Artemisia ordosica)(菊科)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防风固沙植被,大面积飞播油蒿对我国荒漠地区的土质改善、植被群落的建立、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沙蒿木蠹蛾(Holcocerus artemisiae Chou et Hua)鳞翅目:木蠹蛾科)、沙蒿大粒象(Adosomus sp.)(鞘翅目:象甲科)和沙蒿尖翅吉丁(Sphenoptera sp.)(鞘翅目:吉丁科)是危害油蒿的重要钻蛀性害虫,以幼虫蛀食根部和主干,造成树势衰弱甚至整株枯死,近年来在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区大面积发生,对油蒿灌木林的健康以及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本文对钻蛀性害虫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害虫种群生态位、沙蒿木蠹蛾性诱剂的诱捕技术标准化、天敌资源的调查及应用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系统地明确了三种油蒿钻蛀性害虫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室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的研究表明,在宁夏,沙蒿木蠹蛾2年1代,以幼虫在被害根部越冬。老熟幼虫于5月中旬从根部钻出,在周围的沙土里结茧化蛹,蛹期平均20d;成虫期6月初-8月末。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配,雄虫有2次交尾现象。卵初见于6月中旬,初孵幼虫初见于6月下旬。幼虫蛀食坑道不规则,常单独危害,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沙蒿大粒象1年1代,以成虫和老熟幼虫在根部越冬。越冬成虫始见于4月中下旬,终见于6月中旬;越冬老熟幼虫5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虫期6月下旬-8月上旬。成虫取食油蒿叶片补充营养。沙蒿尖翅吉丁1年1代,以幼虫在被害根部越冬。老熟幼虫于4月中下旬化蛹,成虫期5月上旬-7月上旬。成虫取食叶片补充营养,2-7d后开始交尾,集中在13:00-16:30,雌雄成虫均可多次交尾。幼虫常多头聚集危害同一株油蒿。2、采用林间定期调查取样法明确了幼虫龄数:沙蒿木蠹蛾幼虫为7龄,沙蒿大粒象和沙蒿尖翅吉丁幼虫均为4龄。各幼虫测量指标符合Dyar氏的幼虫头壳增长规律,测量指标的对数值与龄数之间的指数模型拟合较好。3、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明确了沙蒿木蠹蛾和沙蒿尖翅吉丁触角感器的类型和分布规律:沙蒿木蠹蛾触角共有7种类型的感器,包括1种毛形感器、1种锥形感器、3种鳞形感器、1种腔锥形感器和Bohm鬃毛。其中,毛形感器的数量最多,触角背面毛形感器的密度大于触角腹面。沙蒿尖翅吉丁触角共有10种类型的感器,包括2种毛形感器、5种锥形感器、1种腔锥形感器、表皮孔以及Bohm鬃毛。雌雄成虫以及触角背腹面的触角感器类型、数量以及分布特点存在明显差异。4、揭示了油蒿主要钻蛀性害虫种群的时空生态位:时间生态位指数表明,沙蒿尖翅吉丁对油蒿的危害时期较长,和沙蒿木蠹蛾的危害时间较为一致。空间生态位指数显示,沙蒿大粒象对油蒿根部资源利用更充分,沙蒿尖翅吉丁与其他三种害虫在油蒿上的分布趋于分离,对资源的共享程度较小。5、建立了沙蒿木蠹蛾和沙蒿大粒象幼虫的人工饲养技术:结果显示幼虫更喜欢取食含油蒿木屑的饲料。沙蒿木蠹蛾幼虫的化蛹率为27.89±4.08%,羽化率平均为11.25±15.91%。沙蒿大粒象幼虫的化蛹率为46.17±26.58%,化蛹率为42.67±29.14%。湿度和防腐剂的浓度可能是影响幼虫发育的重要因素。6、基本揭示了油蒿灌木林趋光性昆虫的种类和群落结构:趋光性昆虫共有6目25科94种。鳞翅目昆虫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88.83%),且物种丰富度最高(63种),以夜蛾和天蛾科昆虫为主。膜翅目和脉翅目昆虫多为天敌。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的群落个体数量、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在5-9月间波动变化。趋光性昆虫对不同波长的诱虫灯具有选择性。常用波长365nm诱虫灯诱集总数低于其他波长,其中波长368nm诱虫灯诱集数量最多,高出对照灯近90%。波长335nm诱虫灯对木蠹蛾科、螟蛾科和灯蛾科昆虫的诱集数量较多;波长345和351nm诱虫灯对天蛾科的诱集效果最好;波长368nm的诱虫灯对夜蛾科的诱集数量较多。比较天敌的诱集情况,波长351nm的诱虫灯对茧蜂和草蛉的诱集数量较少,波长365nm诱虫灯对蝎蛉诱集数量较少。7、定量明确了沙蒿木蠹蛾性诱剂在野外的时空诱集效果:结果显示,上风口的诱捕效果最好,诱捕量占到诱捕总量的60%,侧风口的效果好于下风口;在上风口设.置距林缘不同距离的诱捕器,距林缘30-210m处均能诱捕到成虫,但以60m处诱捕到的数量最多;性诱剂的持效期为27.75±2.56 d;船形和三角形诱捕器的诱捕数量明显多于十字形诱捕器。除了沙蒿木蠹蛾,还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冬麦异夜蛾(Protexarnis squalid)和蜂虻科(Bombyliidae)昆虫等有明显的诱捕效果。8、首次发现了重要天敌麦蒲螨(Pyemotes tritici)自然寄生钻蛀性害虫的现象,寄生率为15.08±2.35%;通过实验建立了人工扩繁技术:麦蒲螨能寄生沙蒿尖翅吉丁的幼虫、蛹以及沙蒿大粒象的幼虫和蛹,并产生膨腹体,使沙蒿木蠹蛾幼虫麻痹甚至死亡,但无法产生膨腹体。除了原始寄主,麦蒲螨还可以寄生多种害虫,包括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青杨枝天牛(Saperda populnea)、柠条绿虎天牛(Chorophorus sp.)、以及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幼虫,其中寄生大蜡螟幼虫时间短、寄生率高、产生膨腹体数量较稳定,是理想的替代寄主。在5-15℃的条件下,成螨的存活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12天后平均存活率降到20%以下,16天后平均存活率为5%左右。利用麦蒲螨进行了初步的防治试验,结果显示,麦蒲螨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能找到并成功寄生寄主,但寄生率低于30%。高温和蚂蚁咬噬会显着减少麦蒲螨的种群数量。9、针对油蒿灌木林分布广、物种单一、生态脆弱的特点,运用生态调控理论,构建了油蒿钻蛀性害虫生态调控技术体系。通过分析遥感影像数据、调查虫害发生情况和采集环境因子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油蒿的健康程度以及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监测。通过沙蒿木蠹蛾性诱剂的标准化使用,准确掌握虫害发生情况并及时防治。利用油蒿植物源引诱剂,结合适合的诱捕器,在一定程度上监测沙蒿尖翅吉丁和沙蒿大粒象的发生。通过人工繁育和释放寄生性天敌麦蒲螨,对沙蒿大粒象和沙蒿尖翅吉丁的种群进行控制。在野外设置波长335和368 nm的诱虫灯,加强对沙蒿木蠹蛾的诱集效果。

周英梅[10](2011)在《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寄生过程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条杉天牛是重要的林木钻蛀性害虫,可导致侧柏、桧柏等树木整株枯死。由于隐蔽危害,其防治十分困难。近年来发现中华甲虫蒲螨可寄生其幼虫,且对低龄幼虫作用效果较好,但对其寄生机制了解甚少,需要深入探讨其对寄主的选择、定位和致死等寄生过程。本文着重对中华甲虫蒲螨对不同寄主和同一寄主不同龄期幼虫的选择性、寄生过程中的取食特征及相互作用、取食后各自血淋巴中总蛋白含量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蒲螨寄生机制的研究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对中华甲虫蒲螨行为观察发现:成螨寄生前,中华甲虫蒲螨先是在天牛幼虫体表爬行,然后试探性地叮咬幼虫,使天牛幼虫进入麻痹状态,但此时成螨并未开始固定取食,在叮咬后会重新寻找更合适的寄生部位,从而使幼虫体表出现深褐色的“叮咬”斑点。在叮咬后成螨腹部开始膨大,即“膨腹”出现并逐渐变大,当“膨腹”部分体积相当于其它部分体积的2-3倍时开始固定取食,不同于以往中华甲虫蒲螨寻找到寄主即固定取食的报道。初期固定部位多在节间膜处,后期在其它部位也有寄生。2、利用自制六臂架对中华甲虫蒲螨的取食行为及对不同寄主和同一寄主不同龄期的寄主选择偏好进行观察发现:在一个生长发育周期内,对双条杉天牛不同龄期幼虫,开始时蒲螨成螨更倾向于选择其1龄幼虫,12h后选择2龄和3龄幼虫的成螨增加;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和沙蒿大粒象2龄幼虫表现不同的选择性,在8h、12h和48h的选择有显着差异,推测蒲螨倾向于选择龄期较低、表皮硬度低、个体营养又比较丰富的幼虫。3、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被中华甲虫蒲螨寄生的双条杉天牛3龄幼虫和蛹的表皮变化,天牛幼虫和蛹体表感器的形态类型及其对蒲螨选择寄主侵入点的影响。在双条杉天牛幼虫体表共观察到毛形感器、刺形感器Ⅰ、刺形感器Ⅱ、刺形感器Ⅲ、刺形感器Ⅳ5种感器类型;在双条杉天牛蛹上观察到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锥形感器Ⅲ、锥形感器Ⅳ4种感器类型;这些感器影响蒲螨成螨对寄主侵入点的选择。在初始阶段成螨对寄主侵入部位是有选择性的,一般选择天牛幼虫第2-6节的节间膜处,而对双条杉天牛蛹基本不寄生。蒲螨成螨寄生后天牛幼虫表皮呈现“D,,形取食痕迹,与蒲螨的头部结构正好吻合。4、中华甲虫蒲螨寄生双条杉天牛幼虫后血淋巴测定结果显示:蒲螨蛋白含量呈总体上升趋势,在36-48h增加达61.78%;天牛幼虫蛋白含量则呈总体下降趋势,在36-48h之间下降最为明显;24h后蒲螨总蛋白含量有极显着增加,48h后天牛幼虫总蛋白含量显着下降,36-48h是蒲螨取食致死天牛的关键阶段。

二、棉蚜天敌扩迁规律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蚜天敌扩迁规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褐带蚜小蜂的发育、行为、实验种群特性及扩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蚜小蜂生物学研究
        1.1.1 生长发育
        1.1.2 求偶与交配
        1.1.3 生殖方式
        1.1.4 寻找寄主
        1.1.5 寄生方式
        1.1.6 取食行为
        1.1.7 繁殖力和寿命
        1.1.8 人工繁殖
    1.2 蚜小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2.1 生物防治概述
        1.2.2 蚜小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3 褐带蚜小蜂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褐带蚜小蜂形态、生活史及寄主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植物与供试虫源
        2.1.2 褐带蚜小蜂非成熟期形态及寄主变化
        2.1.3 褐带蚜小蜂成虫及触角的形态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成虫形态及雌雄辨别
        2.2.2 卵
        2.2.3 幼虫
        2.2.4 预蛹
        2.2.5 蛹
        2.2.6 褐带蚜小蜂生活史及寄主变化
        2.2.7 褐带蚜小蜂与寄主桃蚜的寄生关系
    2.3 讨论
3 褐带蚜小蜂成虫行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植物与供试虫源
        3.1.2 羽化行为
        3.1.3 交配行为
        3.1.4 生殖方式
        3.1.5 寄生及取食寄主行为
        3.1.6 寄生或取食对寄主虫龄的喜好性
        3.1.7 成虫寿命
        3.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羽化及节律
        3.2.2 性比及交配
        3.2.3 交配次数及交配竞争
        3.2.4 生殖方式
        3.2.5 寄生及取食寄主行为
        3.2.6 褐带蚜小蜂对桃蚜日龄的选择
        3.2.7 成虫寿命
    3.3 讨论
4 褐带蚜小蜂实验种群生命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植物与供试虫源
        4.1.2 褐带蚜小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构建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褐带蚜小蜂对桃蚜逐日取食、寄生及致死数
        4.2.2 褐带蚜小蜂成虫存活曲线
        4.2.3 褐带蚜小蜂子代羽化率及雌性比
        4.2.4 褐带蚜小蜂生殖力表及生命表参数
        4.2.5 褐带蚜小蜂一生取食、寄生及致死桃蚜总数
    4.3 讨论
5 温度对褐带蚜小蜂发育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植物与供试虫源
        5.1.2 温度对存活的影响
        5.1.3 温度对发育时间及速率的影响
        5.1.4 发育起始温度和有效积温
        5.1.5 发育上限温度和最适发育温度
        5.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温度对褐带蚜小蜂发育时间的影响
        5.2.2 发育起始温度和有效积温
        5.2.3 发育上限温度和最适发育温度
        5.2.4 温度对存活率的的影响
    5.3 讨论
6 蚜虫及褐带蚜小蜂人工繁殖技术
    6.1 蚜虫的饲养
        6.1.1 用于实验材料
        6.1.2 用于具体实验
        6.1.3 用于繁殖褐带蚜小蜂
    6.2 褐带蚜小蜂的人工扩繁
        6.2.1 实验材料准备
        6.2.2 人工扩繁技术及工艺
        6.2.3 繁殖效果
    6.3 讨论
7 结论
8 创新点及展望
    8.1 创新点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农田景观格局对苹果园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成虫种群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害虫研究中的生态学尺度效应
        1.1.1 田块尺度
        1.1.2 景观尺度
        1.1.3 区域尺度
    1.2 农田景观格局影响害虫种群发生的理论基础
        1.2.1 资源集中假说
        1.2.2 天敌假说
        1.2.3 生境丧失理论
        1.2.4 其他阐明景观格局控害原理的假说与理论
    1.3 农田景观格局对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1.3.1 景观组成对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1.3.2 景观配置对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1.4 新疆苹果主要害虫发生危害情况
        1.4.1 苹果蠹蛾
        1.4.2 梨小食心虫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农田景观格局对苹果园苹果蠹蛾种群发生的影响
    2.1 材料方法
        2.1.1 试验站点
        2.1.2 试验材料
        2.1.3 苹果蠹蛾种群动态调查
        2.1.4 景观格局调查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苹果蠹蛾种群发生动态
        2.2.2 景观结构与组成
        2.2.3 景观格局对苹果蠹蛾种群发生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农田景观格局对苹果园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3.1 材料方法
        3.1.1 试验站点
        3.1.2 试验材料
        3.1.3 梨小食心虫群落调查
        3.1.4 景观格局调查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动态
        3.2.2 景观结构与组成
        3.2.3 景观格局对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4种蚜虫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取食不同蚜虫的异色瓢虫的发育参数
    2.2 取食不同蚜虫的异色瓢虫的存活率
    2.3 取食不同蚜虫的异色瓢虫成虫的繁殖特征
    2.4 取食不同蚜虫的异色瓢虫成虫的种群参数
3 讨 论

(5)二十一世纪以来棉花害虫治理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花害虫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
    1.1 Bt棉花害虫种群地位演替
    1.2 靶标害虫对Bt棉花抗性演化
    1.3 棉花-害虫-天敌化学通讯
2 棉花害虫防控关键技术研发
    2.1 预测预报技术
    2.2 棉花抗虫性利用技术
    2.3 生态调控技术
        2.3.1 诱杀害虫
        2.3.2 保育天敌
    2.4 理化诱控技术
        2.4.1 诱虫灯
        2.4.2 性诱剂
        2.4.3 食诱剂
        2.4.4 驱避剂
    2.5 生物防治技术
        2.5.1 捕食性天敌
        2.5.2 寄生性天敌
        2.5.3 微生物杀虫剂
    2.6 化学防治技术
3 棉花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创新
    3.1 棉铃虫
    3.2 盲蝽
4 展望

(6)不同温度条件下多异瓢虫的生命表及控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蚜的危害及发生特点
    1.2 棉蚜的主要天敌和防治方法
        1.2.1 棉蚜的防治方法
        1.2.2 棉蚜的主要天敌
    1.3 多异瓢虫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温度对多异瓢虫发育繁殖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饲养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数据处理
        2.2.1 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
        2.2.2 生命表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温度对多异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3.2 多异瓢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2.3.3 温度对多异瓢虫年龄阶段特异性存活率的影响。
        2.3.4 温度对多异瓢虫年龄特异性存活率(l_x)和生殖力(m_x)的影响
        2.3.5 温度对多异瓢虫种群参数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温度下多异瓢虫对棉蚜的控制作用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虫源
        3.1.2 试验仪器及用具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温度对多异瓢虫寻找效应的影响
        3.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3.2.4 数据处理软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温度对多异瓢虫捕食量的影响
        3.3.2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多异瓢虫捕食棉蚜的功能反应模型及其参数
        3.3.3 温度对多异瓢虫寻找效应的影响
        3.3.4 多异瓢虫对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生物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松褐天牛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调查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松褐天牛产卵刻槽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
        2.2.2 松褐天牛幼虫的分布与寄主树木胸径的关系
        2.2.3 松褐天牛蛹分布与侵入孔之间的关系
        2.2.4 松褐天牛侵入孔、羽化孔与树干高度的关系
        2.2.5 松褐天牛幼虫在树干上的分布模式
        2.2.6 松褐天牛虫口数量预测模型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讨论
        2.3.2 结论
第三章 松褐天牛幼虫龄数和龄期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调查取样方法
        3.1.3 松褐天牛幼虫分龄指标特征
        3.1.4 老熟幼虫两性分龄指标的测量
        3.1.5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松褐天牛幼虫的龄数
        3.2.2 松褐天牛幼虫各龄测量指标与龄数之间的关系
        3.2.3 松褐天牛老熟幼虫两性分龄指标的差异
        3.2.4 松褐天牛幼虫的龄期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组配作用因子的松褐天牛种群生命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供试天敌昆虫
        4.1.3 天敌昆虫释放方法
        4.1.4 松褐天牛生命表调查方法
        4.1.5 松褐天牛各虫期死亡原因判别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松褐天牛自然种群平均生命表
        4.2.2 松褐天牛自然种群的存活百分率
        4.2.3 影响松褐天牛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五章 松褐天牛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Morris回归分析法
        5.1.2 K-值图解相关分析法
        5.1.3 回归系数法
        5.1.4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Morris回归分析结果
        5.2.2 K-值图解相关分析结果
        5.2.3 回归系数分析结果
        5.2.4 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六章 松褐天牛及其优势天敌的时空生态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调查方法
        6.1.2 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松褐天牛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寄生虫态
        6.2.2 松褐天牛优势寄生性天敌的分布规律
        6.2.3 松褐天牛及其优势寄生性天敌的时间-空间生态位宽度
        6.2.4 松褐天牛及其优势寄生性天敌的时间-空间生态位重叠
        6.2.5 松褐天牛及其优势寄生性天敌的时间-空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
    6.3 讨论与结论
        6.3.1 讨论
        6.3.2 结论
第七章 重要因子深沟茧蜂在控制松褐天牛中的贡献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地概况
        7.1.2 调查方法
        7.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马尾松树高、胸径和树龄对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的影响
        7.2.2 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松褐天牛的最适龄期
        7.2.3 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与寄主分布位置的关系
        7.2.4 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7.3 讨论与结论
        7.3.1 讨论
        7.3.2 结论
第八章 关键因子花绒寄甲在控制松褐天牛中的贡献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供试花绒寄甲种群
        8.1.2 研究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花绒寄甲种群的越冬位置和聚集情况
        8.2.2 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种群越冬存活率
        8.2.3 花绒寄甲越冬的树干高度
        8.2.4 越冬花绒寄甲成虫数量与马尾松树干直径的关系
        8.2.5 花绒寄甲越冬场所的方位
        8.2.6 花绒寄甲成虫的过冷却点与结冰点
        8.2.7 花绒寄甲的适生区
    8.3 讨论与结论
        8.3.1 讨论
        8.3.2 结论
第九章 天敌昆虫释放频次对马尾松死树数量的影响
    9.1 研究方法
        9.1.1 调查方法
        9.1.2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死树数量的变化
        9.2.2 松褐天牛的数量变化
    9.3 讨论与结论
        9.3.1 讨论
        9.3.2 结论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1.1 明确了松褐天牛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
        10.1.2 测定了松褐天牛幼虫龄数和龄期
        10.1.3 组建了松褐天牛自然种群生命表
        10.1.4 明确了影响松褐天牛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
        10.1.5 阐明了松褐天牛及其4种优势寄生性天敌的时空生态位
        10.1.6 明确了花绒寄甲和深沟茧蜂在控制松褐天牛中的贡献
        10.1.7 释放天敌昆虫减缓了松材线虫病的蔓延
    10.2 讨论
        10.2.1 天敌昆虫控制害虫的效果
        10.2.2 人工繁育天敌昆虫对林间自然天敌的影响
        10.2.3 深沟茧蜂的利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中国设施蔬菜害虫天敌昆虫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设施蔬菜害虫主要种类
2天敌昆虫应用历史
    2.1经典型生物防治
    2.2增强型生物防治
    2.3保护型生物防治
3设施蔬菜害虫的主要天敌昆虫及其应用
    3.1主要天敌昆虫资源
    3.2应用的主要天敌昆虫
4天敌昆虫的人工繁殖
    4.1人工饲料
    4.2规模化生产
5问题与展望
    5.1天敌保护利用
    5.2天敌释放技术
    5.3控害效果评价
    5.4天敌规模化生产技术

(9)油蒿灌木林钻蛀性害虫生物生态学与生态调控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油蒿在我国西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 我国灌木林主要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3 油蒿害虫及其研究进展
    1.4 性诱剂的开发及诱捕技术研究进展
    1.5 灯诱技术在害虫种群及测报防治中的应用
    1.6 寄生性蒲螨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7 研究思路
2 油蒿钻蛀性害虫生物学研究
    2.1 生物学特性
        2.1.1 调查样地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1.3.1 沙蒿木蠹蛾
        2.1.3.2 沙蒿大粒象
        2.1.3.3 沙蒿尖翅吉丁
        2.1.4 结论与讨论
    2.2 幼虫龄期结构的测定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分龄数据的分析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3.1 沙蒿木蠹峨
        2.2.3.2 沙蒿大粒象
        2.2.3.3 沙蒿尖翅吉丁
        2.2.3.4 幼虫龄数推断的统计检验
        2.2.4 结论与讨论
    2.3 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2.3.1 材料与力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2.1 沙蒿木蠹蛾
        2.3.2.2 沙蒿尖翅吉丁
        2.3.3 讨论
3 油蒿钻蛀性害虫生态学研究
    3.1 钻蛀性害虫的时空生态位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3.1 时间生态位
        3.1.3.2 空间生态位
        3.1.4 讨论
    3.2 沙蒿大粒象和沙蒿木蠹蛾幼虫的人工饲养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2.1 沙蒿木蠹蛾幼虫的人工饲养
        3.2.2.2 沙蒿大粒象幼虫的饲养
        3.2.3 结论与讨论
4 油蒿灌木林趋光性昆虫种群动态及高效诱虫灯具的选择
    4.1 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动态变化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材料与方法
        4.1.3 结果与分析
        4.1.3.1 昆虫群落的组成分析
        4.1.3.2 昆虫群落的功能组成分析
        4.1.3.3 昆虫群落的时间动态
        4.1.3.4 主要害虫及天敌的时间生态位
        4.1.4 结论与讨论
    4.2 高效诱虫灯具的选择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2.4 结论与讨论
5 沙蒿木蠹蛾性诱剂的时空动态诱集效果
    5.1 试验地概况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风向诱捕效果的空间动态变化
        5.3.2 不同距离诱捕效果的空间动态变化
        5.3.3 诱捕效果的时间动态变化
        5.3.4 不同类型诱捕器诱捕效果比较
        5.3.5 对非目标昆虫的诱捕效果
    5.4 结论与讨论
6 天敌资源调查及重要天敌的开发与应用
    6.1 天敌种类及其控制力
    6.2 重要寄生性天敌麦蒲螨
        6.2.1 麦蒲螨自然寄生现象
        6.2.2 麦蒲螨的寄生特点
    6.3 麦蒲螨的人工扩繁
        6.3.1 材料与方法
        6.3.2 结果与分析
        6.3.2.1 利用原始寄主扩繁麦蒲螨
        6.3.2.2 利用替代寄主扩繁麦蒲螨
        6.3.2.3 大蜡螟口器处理对蒲螨寄生效果的影响
        6.3.2.4 不同温度条件下麦蒲螨成螨的存活率
        6.3.3 结论与讨论
    6.4 麦蒲螨的防治应用
        6.4.1 材料与方法
        6.4.2 结果与分析
        6.4.2.1 室内模拟麦蒲螨接种实验
        6.4.2.2 野外麦蒲螨防治实验
        6.4.3 结论与讨论
7 油蒿钻蛀性害虫生态调控体系的构建
    7.1 虫害发生情况遥感监测
    7.2 油蒿群落演替与虫害发生关系
    7.3 虫害的化学生态调控
    7.4 保护利用天敌资源
    7.5 高效诱虫灯的选用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油蒿灌木林趋光性昆虫种类名录
附图1 沙蒿木蠹蛾危害特征及生活史
附图2 沙篙大粒象危害特征及生活史
附图3 沙蒿尖翅吉丁危害特征及生活史
附图4 麦蒲螨自然寄生及人工扩繁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寄生过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寄生性天敌的寄生类型
        1.2.2 中华甲虫蒲螨研究现状
        1.2.3 钻蛀性害虫防治防控措施
        1.2.4 钻蛀性害虫重要天敌研究进展
        1.2.5 寄生性天敌和寄主的寄生关系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中华甲虫蒲螨对钻蛀性害虫选择
        2.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2 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幼虫的选择定位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2 试验方法
    2.3 中华甲虫蒲螨寄生双条杉天牛幼虫血淋巴变化
        2.3.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3.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华甲虫蒲螨对钻蛀性害虫选择
        3.1.1 室内蒲螨对双条杉天牛不同龄期幼虫的选择
        3.1.2 室内蒲螨对不同寄主2龄幼虫的选择
        3.1.3 小结
    3.2 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幼虫的选择定位
        3.2.1 双条杉天牛幼虫和蛹的感器种类
        3.2.2 中华甲虫蒲螨形态
        3.2.3 中华甲虫蒲螨寄生天牛幼虫后取食痕迹和结构特点
        3.2.4 小结
    3.3 中华甲虫蒲螨寄生双条杉天牛幼虫血淋巴变化
        3.3.1 蒲螨取食特点
        3.3.2 中华甲虫蒲螨寄生后双条杉天牛幼虫血淋巴中总蛋白质含量变化
        3.3.3 中华甲虫蒲螨找寻寄主后血淋巴中总蛋白质含量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图

四、棉蚜天敌扩迁规律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田间处理措施对多异瓢虫种群动态及对棉蚜控制效果研究[D]. 李艳兵.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褐带蚜小蜂的发育、行为、实验种群特性及扩繁技术[D]. 李可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农田景观格局对苹果园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成虫种群发生的影响[D]. 宋博文.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4]4种蚜虫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 孙丽娟,于海霞,郑长英. 应用生态学报, 2020(10)
  • [5]二十一世纪以来棉花害虫治理成就与展望[J]. 陆宴辉,梁革梅,张永军,杨现明.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3)
  • [6]不同温度条件下多异瓢虫的生命表及控蚜作用研究[D]. 孔晓霞.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7]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生物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效果研究[D]. 高尚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1)
  • [8]中国设施蔬菜害虫天敌昆虫应用研究进展[J]. 张帆,李姝,肖达,赵静,王然,郭晓军,王苏.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7)
  • [9]油蒿灌木林钻蛀性害虫生物生态学与生态调控体系构建[D]. 王建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10]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寄生过程初探[D]. 周英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棉蚜天敌规律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