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9年南安市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健康状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赖冀聪[1](2021)在《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个人剂量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需要在介入手术室内操作DSA设备进行医用X射线曝光才能进行微创手术,而国际上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也并未形成标准,因此在我国开展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个人剂量监测与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将蒙特卡洛模拟法、CALDose_X剂量估算法与现场实际测量相结合,利用MCNP5构建介入放射源项模型模拟计算介入患者的胸部位剂量,再利用CALDose_X 5.0剂量估算软件根据现场监测条件直接估算患者的个人剂量。实际测量方面对受检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介入组)采用双剂量计法,对普通放射医务人员(对照组)采用单剂量计法,将热释光剂量片制备成特殊的剂量元件并粘贴于介入患者身上四个身体部位,以此用来实时监测介入患者的入射体表剂量(ESD),并对各级医院的辐射防护用具配备使用情况进行了实际考察。实测结果显示介入组铅衣内人均年有效剂量是对照组的1.71倍,受检医院介入组铅衣外个人剂量Hp(10)与铅衣内个人剂量Hp(10)(有效剂量)的比值要略小于国外研究结果,各级受检医院铅橡胶围裙配备情况(P=0.019)、铅帽配备情况(P=0.030)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与现场实测介入患者的个人剂量结果对比中发现,CALDose_X剂量估算法的结果相对实测结果的误差平均值为7.01%,蒙特卡洛模拟法的结果相对实测结果的误差平均值为7.41%。本研究从实测结果来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均受到更大的辐射剂量,各级医院在防护用具配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表明在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双剂量计法要比单剂量计法更为准确,而从介入患者的个人剂量的模拟估算结果来看,CALDose_X剂量估算法要比蒙特卡洛模拟法更加精准,使用上也更加便捷。
杨开[2](2020)在《湖北介入放射人员的辐射水平、细胞微核率和放射防护现状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湖北省部分医疗机构介入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效果检测、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放射职业健康监护资料以及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调查分析,了解职业照射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探讨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和问题,掌握介入放射人员放射防护现状,为改善和优化介入放射场所防护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为降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地检测和调查收集湖北省15家医疗机构的介入放射工作场所场所防护检测数据与检测报告、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自行设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研究调查问卷,并进行信度和效度评价,以不记名的方式对15家医疗机构中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意识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放射防护培训、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防护用品使用和放射防护知识5个方面。将数据导入SPSS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放射场所防护检测结果、个人剂量数据和职业健康检查指标的差异和原因,找出影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的主要因素。结果(1)本次研究共调查15家机构26间放射工作场所;放射工作人员1054人,其中介入放射工作人员370人。(2)湖北省15家医疗机构介入放射工作场所机房外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在0.11~1.12μSv/h,机房内透视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第一术者位为2.9~399.6μGy/h,第二术者位为2.9~395.0μGy/h。(3)将15家医疗机构中的放射工作人员按照放射人员工作证上的工种分类分为介入放射、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和其他5类。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M(P25,P75)为0.131(0.082,0.213)mSv/a,所有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总体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130(0.080,0.200)mSv/a。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有1人年有效剂量为5.093 mSv/a,超过国家规定调查水平,其余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处于5mSv/a内。(4)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中,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314例,微核率1.16‰,为所有工种中最高(χ2=17.768,P<0.05);微核异常例数82人,微核异常率为30.4%,高于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和其他放射工作人员(χ2=15.219,P<0.005);随着工龄的增加,0~10年组、11~20年组、>20年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细胞微核异常率分别为24.3%、28.2%、51.0%,呈上升趋势(χ2=12.965,P<0.005)。(5)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在放射防护管理方面执行情况最好的是个人剂量监测,剂量计佩戴率为92.4%;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整体对放射防护知识的了解不足,知识问答合格率仅为42.7%,并与工龄呈正相关(χ2=6.034,P<0.005),47岁以上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知识了解程度最高(χ2=8.653,P<0.005);男性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参加率为89.8%,高于女性(χ2=4.602,P<0.005);不同职业间,技师的放射防护意识整体较好。结论:(1)湖北省介入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要求。(2)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处于国家标准限制内,但在不同放射工种中处于较高水平。(3)X射线辐射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造成的损伤高于除核医学外的医疗放射工作人员,应加强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护。(4)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理论知识了解较少,放射防护意识有待提高。
李小华,王超,任廷伟,杜力婕,王翊年,邓斌浩,李俊,王家豪[3](2020)在《一起医用电子加速器辐射事故分析及救援概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2001年波兰比亚韦斯托克肿瘤中心(BOC)医用电子加速器辐射事故及该机构的放射治疗设备概况,对波兰电离辐射安全监管体系进行了介绍,并对辐射事故过程、应急响应、IAEA救援、剂量评估、临床过程、结果和经验教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实践表明,导致向患者输出剂量率比预期高许多倍的原因包括:医疗机构的供电不稳定,NEPTUN10P型医用加速器不符合IEC颁布的最新标准,电子枪灯丝电流限制值设置在较高的水平,束流监测系统故障,二极管故障,安全联锁失效,显示屏剂量率低于实际值。IAEA援助小组的建议与援助、剂量评估以及良好的医疗条件为患者提供了医疗保障。本文可作为辐射事故应急的参考。
刘欣[4](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张欣[5](2017)在《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个人剂量估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归一化工作量法,估算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个人剂量信息,为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队列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剂量依据,进而为低剂量辐射致癌的危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根据我国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天津队列射线接触史资料,得到X射线工作者从事放射工作时间、工作种类、门诊量、防护情况等信息。通过采用归一化工作量法,利用天津市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的X射线接触史信息,计算得出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自参加放射工作至1990年间的个人累积剂量,1990年之后的剂量使用1990年的年剂量和个人工龄相结合得出,两者结合得出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自参加放射工作至结束放射工作期间的个人累积剂量。结果81.7%的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自参加放射工作至结束放射工作期间的累积皮肤剂量集中于20-150mGy之间,其平均值是108.0mGy。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工龄大部分集中于16-40年之间,平均工龄为27年。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个人年剂量绝大部分低于20mGy/年,其平均值为4.1mGy/年。结论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不同年代开始从事放射工作的各组平均累积剂量和平均年剂量低于文献报道的全国数值,但随年代变化趋势一致。
陈倩姝[6](2016)在《德州市放射医务工作人员健康及放射防护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对530名放射医务人员的健康检查资料和个人剂量监测的数据分析,以及对德州91家医疗单位的放射防护水平的整体调查,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和掌握德州市放射医务人员的健康现状以及各级医疗单位的放射防护现状,为其制定更加完善有效的监督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德州市530名放射医务人员2013年度健康检查资料,按照性别、工种(放射诊断:2A、放射治疗:2D、和介入治疗:2E)、工龄(0-、10-和20-工龄组)以及不同级别的医疗单位(市级、县级和乡镇级)等项目对健康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健康检查指标包括心血管系统、眼晶状体、血液系统、肝肾功能、染色体异常及微核检验等。(2)收集530名放射医务人员2013年度个人剂量监测的检测报告,按照工种(2A、2D、2E)和不同级别的医疗单位(市级、县级和乡镇级)等项目对个人剂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3)以91家医疗单位的医用诊断X射线机机房场所为代表,对其放射防护水平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的现场检测部分和对其机房面积、防护设施配置情况的摸底调查部分,并对调查结果按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医疗单位三个等级进行统计分析。以上研究资料均由专人负责,应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严格复查。采用SAS9.1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X2检验,采取双侧检验方法(检验水准α=0.05),认为P≤0.05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德州市男女放射医务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比较分析(1)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与性别之间的关系:男性放射医务人员在血压、ALB、GLOB、ALT、STB、UREA和UA的异常率以及染色体等指标异常率均高于女性放射医务人员,其中血压、UA等指标异常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放射医务人员在Hb、PLT、WBC、NEU%、LYMPH%和MONO%、TP的异常率以及微核阳性率等指标异常率均高于男性医务人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与工龄之间的关系:0-工龄组男性放射医务人员血压异常率(17.95%)明显低于10-(32.22%)和20-工龄组(35.34%)(P<0.05);20~工龄组男性放射医务人员的眼晶状体异常率为62.93%,明显高于0~工龄组(14.74%)、10-工龄组(14.44%)(P<0.05);20-工龄组的男性放射医务人员MONO%指标的异常率为37.93%,明显高于0-,10~工龄组(P<0.05);20-工龄组女性放射医务人员血液系统中LYMPH%指标异常率为26.32%,明显高于10-工龄组(5.56%)(P<0.05)。(3)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市级和县级医疗单位男性放射医务人员的NEU%指标异常率分别为24.14%和23.08%,显着高于乡镇医疗单位(9.09%)(P<0.05);县级医疗单位男性放射医务人员在MONO%=ALB、UA等指标的异常率方面明显高于乡镇级医疗单位(P<0.05):县级医疗单位男性放射工作人员在STB等指标的异常率方面明显高于市级医疗单位(P<0.05)。(4)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与工种之间的关系:从事2A和2D工种男性的血压异常率分别为39.13%和29.79%,显着高于从事2E工种的男性放射医务人员(8.77%)(P<0.05);2D工种的男性放射医务人员UREA指标异常率(13.04%)明显高于2A工种(1.06%)(P<0.05);心电图、眼晶状体、血液系统、肝功、染色体异常率及微核阳性率等指标异常率与所从事工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2、德州市放射医务人员个人剂量情况在研究530名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对其所接受的个人剂量又做了进一步分析。人年均剂量水平调查结果显示,2E工种最高为1.96mSv/a,其次为2A工种(0.40 mSv/a)、2D工种为最少(0.17mSv/a),所有监测数值均低于国家限值的10%。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医疗单位放射医务人员人年均剂量水平分别为0.74mSv/a、0.38mSv/a和0.44mSv/a,也均低于国家限值的10%。3、德州市各级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现状本课题还对德州市91家医疗单位(市级13家、县级27家和乡镇级51家)总共205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房外辐射水平进行现场检测,初步调查其辐射防护状况。结果表明:德州市医用诊断X射线机房外辐射水平平均合格率为98.53%,市级医疗单位、县级医疗单位和乡镇医疗单位的机房外辐射防护水平合格率分别为99.51%、99.25%和96.08%。对机房面积和放射防护设施配置等情况现场调查发现,各级医疗单位均存在诸如警示标志缺失、工作指示灯不亮、通风装置损失、机房面积不足、布局不合格等问题,乡镇级医疗单位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研究结论1、德州市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对放射医务工作人员的某些健康指标有影响。男性与女性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指标之间存在一定差别,其差别与工种、工龄及不同等级医疗单位有关。2、放射医务人员人年均剂量当量以2E工种为最高,但均低于国家限值的10%。3、德州市各级医疗单位的放射防护水平基本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乡镇医疗单位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
刘亚奇[7](2016)在《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放射工作场所辐射剂量及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为减少介入放射人员辐射剂量提供技术途径和可行措施,促进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开展。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收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资料,同时结合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和放射卫生现场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推断。现场辐射剂量率由专业放射卫生技术人员使用451P型加压电离室X、γ剂量仪进行测量;个人所受辐射剂量采用FJ 427A1型热释光剂量仪进行检测。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汇总并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介入组眼晶体混浊率、玻璃体混浊率、肾功能异常率、染色体异常畸变率、微核细胞异常率分别为24.0%、6.8%、12.6%、3.4%、3.7%,高于对照组的15.1%、3.3%、7.8%、1.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白细胞总数为5.82×109/L,小于对照组6.03×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介入组在<35岁、35岁、45岁年龄层的眼晶体混浊率分别为7.4%、22.1%和56.8%,染色体畸变异常率分别为0.0%、2.3%、10.8%,微核细胞异常率分别为1.5%、2.3%、9.5%,肾功能异常率分别为7.7%、9.5%、25.0%,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1.6%、10.3%、6.1%,各指标在年龄层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介入组在<6年、6年、15年放射工龄层的眼晶体混浊率分别为9.4%、16.7%、42.9%,肾功能异常率分别为7.5%、11.1%、18.5%,B超异常率分别为21.6%、33.3%、46.2%,染色体畸变异常率分别为0.9%、1.3%、7.1%,各工龄层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介入组年平均有效剂量为0.612mSv/a,高于对照组的0.438mSv/a,且个人剂量数值与白细胞数、血小板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3、-0.102,与微核细胞率的Spearman相关系数0.2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自动透视条件下,悬吊铅玻璃屏前和屏后辐射剂量率中位数分别为635.04μSv/h和10.08μSv/h,屏蔽效率为98.41%;在摄影条件下,屏前和屏后辐射剂量率中位数分别为19320μSv/h和184.8μSv/h,屏蔽效率为99.04%。结论:1.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眼晶体混浊率、玻璃体混浊率、肾功能异常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异常畸变率、微核细胞异常率等指标高于普通放射诊断人员,应加强对该群体的职业健康监测。2.随年龄和工龄的增加,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眼晶体混浊率、染色体畸变异常率、微核细胞率、肾功能异常率等呈上升趋势,对于该人群应采取人员流动管理,多人轮流操作,尽可能减少同室近台操作。3.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年平均有效剂量高于普通放射诊断工作人员,且剂量值大小与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而与淋巴细胞微核率呈正相关,降低个人受照剂量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重要手段。4.介入放射防护设施对X射线具有较好屏蔽效率,应提高防护设施及防护用品的使用率,保障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健康。
林雪君[8](2015)在《全国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全国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资源、优化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吉林省、天津市、浙江省、广东省、云南省、四川省、湖北省、江西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0个省级行政区,对各省已取得资质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情况及近三年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内容。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217家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占机构总数的77.0%,民营企业占12.9%,职业病防治所占7.4%,研究所占2.3%,高校卫生检测中心占0.5%。地市级及以上机构占机构总数的66.4%,县(市、区)级机构占33.6%。公立机构占机构总数的87.1%,民营机构占12.9%。所有民营机构均在近5年内取得资质,67.9%的机构在近3年取得资质。(2)公立机构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年龄中位数为42岁,民营机构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年龄中位数为32岁,两组人员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51,P<0.001)。公立机构返聘人员占公立机构总人数的3.7%,民营机构返聘人员占民营机构总人数的17.6%。(3)公立机构与民营机构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相符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2.597,P<0.001)。公立机构人员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相符率(80.3%)高于民营机构(56.9%)。(4)地市级及以上与县(市、区)级机构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职称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2.454,P<0.001)。地市级及以上机构的高级职称比例(34.4%)高于县(市、区)级机构(28.0%)。公立机构与民营机构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职称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86.243,P<0.001)。公立机构的高级、中级职称比例(35.5%、34.0%)均高于民营机构(24.8%、21.8%)。(5)地市级及以上与县(市、区)级机构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0.402,P<0.001)。地市级及以上机构硕士及以上、本科学历比例(16.4%、58.7%)均高于县(市、区)级机构(8.2%、49.8%)。公立机构与民营机构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9.467,P<0.001)。公立机构的硕士及以上、大专和中专学历比例(16.5%、21.1%、9.6%)均高于民营机构(9.0%、14.6%、3.0%)。(6)2011年十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的预评价总量为818项、控制效果评价总量为1418项、放射诊疗场所放射防护检测总量为12290个、诊疗设备防护性能检测总量为7658台、个人剂量监测总量为108901人次;2012年十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上述工作总量依次为1206项、1772项、14685个、9899台、120589人次;2013年十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上述工作总量依次为1294项、2066项、13802个、11402台、133225人次。(7)地市级及以上机构和县(市,区)级机构近三年开展的预评价(Z=-3.735,P<0.001)、控制效果评价(Z=-3.710,P<0.001)、场所放射防护检测(Z=-5.174,P<0.001)、设备防护性能检测(Z=-3.777,P<0.001)和个人剂量监测(Z=-2.879,P<0.001)工作量均有差别;县(市,区)级机构开展的工作量较少。公立机构和民营机构近三年开展的控制效果评价(Z=-1.954,P=0.051)和个人剂量监测(Z=-0.475,P=0.635)工作量均无差别;但开展的预评价(Z=-2.322,P=0.020)、场所放射防护检测(Z=-3.538,P<0.001)和设备防护性能检测(Z=-4.372,P<0.001)工作量均有差别;公立机构开展的工作量较少。结论:(1)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占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发展刚刚起步。(2)民营机构的放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较公立机构人员年轻,退休返聘人员较公立机构人员多。民营机构放射专业技术人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相符率低于公立机构。(3)地市级及以上机构与县(市,区)级机构放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和学历分布不同。公立机构与民营机构放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和学历分布不同。(4)2011-2013年,十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诊疗设备防护性能检测和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总量均呈上升趋势。(5)地市级及以上机构和县(市,区)级机构近三年开展的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场所放射防护检测、设备防护性能检测和个人剂量监测工作量均有差别,地市级及以上机构开展的工作量多。(6)公立机构和民营机构近三年开展的预评价、场所放射防护检测和设备防护性能检测工作量均有差别,民营机构开展的工作量多。
吴迪[9](2014)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屏蔽设计及防护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已经成为肿瘤放射治疗中使用的最主要设备。虽然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有着各种各样的优点与好处,但是辐射对人类的危害还是不可忽视的。辐射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由于射线对物质的电离作用,会引起人体内大分子和水分子产生电离,长时间受辐照的人会出现不同的症状,比如头痛、乏力以及贫血等多种症状。为了尽量减少或者避免辐射危害,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做好防护屏蔽。本文主要从法律法规和标准指导两个方面入手,确定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治疗室及其模拟机房的屏蔽设计的可行性,确保做到辐射防护的法治管理,严格监控治疗室机房建设过程,确保项目工程建设符合标准。首先要就项目选址进行调查,在确定加速器型号后,再围绕其参数,根据简易公式估算方法对机房的屏蔽进行设计,设计主要包括机房墙厚度设计、机房门设计、通风设计三方面,通过计算得知设计是否符合标准。项目建成之后利用FJ-347型X-γ剂量仪、190N+RP-N中子剂量仪来对其防护效果进行检测,检测防护之前必须先对加速器性能进行测试,确保加速器运转正常,放射线束性能优良。通过计算和检测表明:加速器治疗室及模拟机房周墙、顶棚的厚度以及主屏蔽宽度的设计值略大于计算出的评价值,符合防护最优化原则,加速器治疗室及模拟机房按照该屏蔽设计方案预期可达到评价中所给出的剂量和剂量率约束值的要求。治疗室防护门用于屏蔽杂散X射线和俘获γ射线需要16mm Pb的铅板,再加上120mm厚的含硼(30%)石蜡用于屏蔽中子。但是设计值分别为17mm Pb和130mm厚的含硼(30%)石蜡,可达到防护门外剂量率约束值(2.5μSv/h)和剂量约束值的要求,说明防护门屏蔽设计合理。设计的通风系统可使加速器治疗室换气次数达到10次/h,符合国家标准(不小于4次/h)的要求,所以通风管道设计合理。加速器机房屏蔽体外的部分监测点检出有微量X射线和中子漏射,而其它各监测点均未检出有X射线和中子的泄漏。但根据监测数据及各监测点处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计算结果表明,该加速器机房的屏蔽效果可以满足本建设项目所选定的剂量管理目标值。放射防护效果优秀。
庄家毅,周日辉,董建梅[10](2013)在《2011-2012年连云港市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开展主动性放射工作场所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根据国家放射卫生防护相关标准,开展各类设备和工作场所的防护性能监测,采用热释光剂量仪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完成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效应监测调查表。结果哨点单位放射性场所防护监测合格率100%,监测的四类职业类别中,从事介入放射学人员的年有效剂量最高、健康体检中异常检出率也最高。结论建议增加对乡镇医院和企业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监测,重点关注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二、1999年南安市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健康状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南安市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健康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个人剂量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X射线的基本性质 |
1.1.2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1.1.3 X射线的衰减规律 |
1.1.4 描述辐射剂量的物理量概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2 患者的个人剂量模拟方法 |
2.1 检查指标介绍 |
2.2 介入放射医用X射线的蒙特卡洛模拟 |
2.2.1 蒙特卡洛方法介绍 |
2.2.2 介入放射医用X射线管工作原理介绍 |
2.2.3 介入放射医用X射线管的源项构建 |
2.3 CALDose_X剂量估算法 |
2.3.1 CALDose_X剂量估算软件介绍 |
2.3.2 CALDose_X5.0的使用 |
2.4 小结 |
3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个人剂量监测 |
3.1 个人剂量监测方法介绍 |
3.1.1 单剂量计法 |
3.1.2 双剂量计法 |
3.2 调查监测对象 |
3.2.1 选取对比指标 |
3.3 仪器与材料 |
3.3.1 热释光剂量片的选取 |
3.3.2 Ⅴ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的使用操作 |
3.3.3 RGD-3B热释光剂量仪的使用操作 |
3.4 实际剂量监测过程和统计方法 |
3.4.1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
3.4.2 患者的个人剂量监测 |
3.4.3 介入机房周边辐射监测 |
3.4.4 统计学方法 |
3.5 小结 |
4 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比较 |
4.1 现场实测研究结果 |
4.1.1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
4.1.2 受检医院介入科室放射防护用具使用调查情况 |
4.1.3 介入放射患者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
4.1.4 介入手术操作位以及机房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
4.2 模拟结果 |
4.2.1 CALDose_X5.0模拟患者ESD结果 |
4.2.2 蒙特卡洛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比对 |
4.3 小结 |
5 结果讨论与建议 |
5.1 结果讨论 |
5.1.1 对单剂量计法和双剂量计法的评价 |
5.1.2 模拟结果讨论 |
5.2 辐射防护改进建议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MC模拟介入放射DSA医用X射线源项程序 |
附录B 受检医院介入机房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性能与防护监测报告 |
(2)湖北介入放射人员的辐射水平、细胞微核率和放射防护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放射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检测 |
1.3.2 个人剂量监测 |
1.3.3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测 |
1.3.4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调查问卷 |
1.4 质量控制 |
1.4.1 现场及实验室检测 |
1.4.2 问卷调查 |
1.5 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 人口学特征基本情况 |
2.1.1 放射工作人员基本情况 |
2.1.2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地区分布 |
2.1.3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医院级别分布 |
2.1.4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设备数 |
2.2 介入放射工作场所的检测 |
2.2.1 自我监测情况调查 |
2.2.2 介入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检测 |
2.3 个人剂量监测 |
2.4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 |
2.4.1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 |
2.4.2 不同工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 |
2.5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调查问卷 |
2.5.1 基本情况 |
2.5.2 不同性别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情况 |
2.5.3 不同年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情况 |
2.5.4 不同工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情况 |
2.5.5 不同职业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情况 |
3.讨论 |
3.1 湖北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概况 |
3.2 介入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情况 |
3.3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
3.4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情况 |
3.5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情况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介入放射的放射防护发展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3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研究调查问卷 |
(3)一起医用电子加速器辐射事故分析及救援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辐射事故背景 |
1.1波兰比亚韦斯托克肿瘤中心 |
1.2本次辐射事故涉及的临床医用电子加速器 |
1.2.1产生较高电流的可能性 |
1.2.2剂量监测系统及其电源供应 |
1.2.3国际电工委员会对加速器的安全要求 |
1.2.4相关联锁及其失效后果 |
1.2.5电子枪电流的控制与限制 |
1.3质量保证(QA)与放射治疗部门近期剂量测定的历史 |
1.4波兰电离辐射安全监管 |
1.4.1医疗照射的管理和控制 |
1.4.2波兰当局在辐射事故后采取的措施 |
2超剂量辐射事故 |
2.1辐射事故过程 |
2.2问题的发现 |
3辐射事故的响应 |
3.1发现故障时采取的行动 |
3.2 IAEA的响应与救援概况 |
4剂量评估 |
4.1加速器正常工作条件 |
4.2故障状态重建 |
4.2.1故障状态下MU计数器的非线性剂量响应 |
4.2.2电离室的离子收集效率 |
4.2.3验证事故当天的行测量剂量 |
4.3剂量评估 |
4.3.1模拟方案1:保险丝在治疗开始时熔断 |
4.3.2模拟方案2:保险丝在治疗期开始时熔断 |
4.3.3模拟方案3:反向剂量重建 |
4.4对患者剂量的可追溯测量 |
4.4.1可追溯生物剂量学的原理 |
4.4.2利用EPR测量重建患者受照剂量 |
4.5 IAEA医学组物理与辐射安全小组提供的调查结果概要 |
5超剂量照射患者的临床过程 |
5.1概述 |
5.2患者A |
5.3患者B |
5.4患者C |
5.5患者D |
5.6患者E |
6结论、建议和经验教训 |
6.1运营机构:放射治疗科 |
6.2国家放射治疗基础设施 |
6.3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 |
6.4医疗方面 |
(4)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献综述 |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
2.2.1 学士学位结构 |
2.2.2 硕士学位结构 |
2.2.3 博士学位结构 |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7.4 小结 |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
11.4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个人剂量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X射线接触史调查资料 |
3. 剂量重建的方法 |
4. 工龄的确定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研究对象 |
2. 剂量估算结果 |
2.1. 个人累积剂量的频度分布 |
2.2. 放射工龄的频度分布 |
2.3. 个人平均年剂量的频度分布 |
2.4. 不同年代开始从事放射工作的各组剂量信息 |
讨论 |
1. 研究对象 |
2. 剂量估算结果 |
3. X射线接触史与工龄的确定 |
4. 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肿瘤发生现场流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即参加会议 |
致谢 |
(6)德州市放射医务工作人员健康及放射防护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1.3 数据管理与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二、结果与分析 |
2.1 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监护结果 |
2.2 个人剂量监测 |
2.3 医用诊断X射线机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及防护措施调查 |
三、讨论 |
3.1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医务工作者健康的影响 |
3.2 放射医务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情况分析 |
3.3 放射性工作人员的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防护现状分析 |
四、结论 |
五、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全国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医学放射性职业危害 |
1.1.1 医学放射性职业危害因素 |
1.1.2 放射性职业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2 放射卫生防护现状 |
1.2.1 医用诊断 X 射线机防护现状 |
1.2.2 乡镇卫生院放射卫生防护 |
1.2.3 各省市诊疗机构放射卫生防护 |
1.3 放射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监督管理 |
1.4 立题依据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问卷设计 |
2.3.2 现场调查 |
2.4 质量控制 |
2.5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
3.2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获得资质情况 |
3.3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
3.3.1 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性别 |
3.3.2 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年龄与专业年限 |
3.3.3 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 |
3.3.4 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 |
3.3.5 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
3.3.6 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学专业和从事专业 |
3.3.7 获得资质后增加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
3.4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近三年开展工作情况 |
3.4.1 十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近三年工作的开展 |
3.4.2 十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近三年工作开展的比较 |
3.4.3 机构近三年开展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比较及完成报告书和报告表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
4.2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情况 |
4.2.1 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性别 |
4.2.2 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和专业年限 |
4.2.3 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与职称 |
4.2.4 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
4.2.5 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 |
4.3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工作情况 |
4.3.1 近三年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开展趋势 |
4.3.2 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机构开展工作情况 |
4.3.3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项目开展 |
4.4 对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建议 |
4.4.1 加强机构自身建设,形成服务竞争机制 |
4.4.2 加强对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 |
4.4.3 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放射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
4.4.4 加强机构资质评审和检测能力考核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屏蔽设计及防护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应用状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主要研究方向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加速器简介 |
2.1 加速器的基本结构 |
2.2 加速器的发展概况 |
2.2.1 国内加速器发展现状 |
2.2.2 国外加速器发展现状 |
2.3 加速器的分类 |
2.4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 |
2.4.1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结构 |
2.4.2 加速器X射线产生原理 |
3 加速器机房及模拟机房屏蔽设计 |
3.1 加速器机房基本状况及辐射源项分析 |
3.1.1 加速器机房选址及场址基本状况 |
3.1.2 辐射源项分析 |
3.2 主要危害因素与分析 |
3.2.1 放射性危害因素 |
3.2.2 非放射性危害因素 |
3.3 屏蔽设计 |
3.3.1 加速器机房屏蔽设计的理论依据 |
3.3.2 屏蔽材料选择及平面设计 |
3.3.3 加速器机房墙的屏蔽厚度计算 |
3.3.4 防护门的屏蔽厚度计算 |
3.3.5 加速器机房通风设计 |
3.3.6 模拟机房屏蔽设计 |
3.4 安全防护设施与措施评价 |
3.5 辐射危害评价 |
3.5.1 正常运行条件下的辐射危害评价 |
3.5.2 异常运行条件下的辐射危害评价 |
4 加速器机房防护效果评价 |
4.1 防护措施评价 |
4.1.1 工作场所平面布局、分区概况与评价 |
4.1.2 机房屏蔽设施的建造与评价 |
4.1.3 加速器性能及防护效果监测结果与评价 |
4.2 健康影响评价 |
4.2.1 正常运行状态下的辐射危害 |
4.2.2 事故应急措施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2011-2012年连云港市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监测对象 |
1.2 哨点单位的各类设备质量控制监测和放射工作场所监测 |
1.3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
1.4 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效应监测 |
2 结果 |
2.1 放射工作场所监测 |
2.1.1 医院放射诊断工作场所 |
2.1.2 工业料位仪工作场所 |
2.2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
2.3 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效应监测 |
3 讨论 |
四、1999年南安市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健康状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个人剂量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 赖冀聪.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湖北介入放射人员的辐射水平、细胞微核率和放射防护现状调查分析[D]. 杨开.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3]一起医用电子加速器辐射事故分析及救援概况[J]. 李小华,王超,任廷伟,杜力婕,王翊年,邓斌浩,李俊,王家豪. 核安全, 2020(01)
- [4]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5]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个人剂量估算[D]. 张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2)
- [6]德州市放射医务工作人员健康及放射防护现状调查[D]. 陈倩姝. 山东大学, 2016(02)
- [7]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影响因素研究[D]. 刘亚奇.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8]全国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调查与分析[D]. 林雪君. 吉林大学, 2015(08)
- [9]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屏蔽设计及防护效果评价[D]. 吴迪. 东华理工大学, 2014(05)
- [10]2011-2012年连云港市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 庄家毅,周日辉,董建梅. 中国辐射卫生,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