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斑蝥素软膏治疗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53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崔东来,陈卫,姚希贤[1](2008)在《斑蝥素及其衍生物治疗乙型肝炎及消化系肿瘤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斑螯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螫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虫体,味辛、热,有大毒,在我国已经应用两千多年.斑蝥的有效成分为斑蝥素(cantharidin),对肝癌、乳腺癌、食道癌、肺癌、贲门癌和肠癌治疗有效,但毒性较大.去甲基斑蝥素(noncantharidion,NCTD)为斑蝥素的衍生物。是我国首先合成的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和独特升高白细胞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斑蝥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尖锐湿疣取得一定疗效,现将其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周彩霞[2](2003)在《斑蝥素软膏治疗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53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考察斑蝥素对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 门诊 83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 3例 ,对照组 30例。观察斑蝥素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 斑蝥素治疗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有效率达 10 0 % ,治愈率达 94 .32 % ,且复发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 (P <0 .0 1)。结论 斑蝥素治疗尖锐湿疣疗效高 ,刺激性小 ,且方便 ,复发率低 ,无明显副作用
周强[3](2003)在《保疣清外用治疗男性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一、前言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复数condyiomata Acuminata.CA),又称尖圭湿疣、性病疣(Venereal Waarts)或生殖器疣(Genital Warts)。是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主要发生在男、女生殖器和肛门部位皮肤、粘膜的良性赘生物。 尖锐湿疣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目前还没有根除HPV的办法,西医对尖锐湿疣的主要采用外治疗法,去除可见疣体,并尽量减少复发。临床上所使用的外治疗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手术等。这些治疗方法各有优点,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疗程较长,局部创面水肿、糜烂溃疡及疼痛或操作复杂等。 中药外治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近十余年来,中药外治法在治疗尖锐湿疣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并显示具有简便易行、不良反应小和费用较低等优点。 本研究是中药保疣清(暂用名)外用治疗尖锐湿疣临床研究。 二、目的 对保疣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作客观、规范评价。 三、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治疗组用保疣清,对照组用0.5%鬼臼毒素,将207例符合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尖锐湿疣诊疗规范》诊断标准的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或对照组外用治疗,并按病灶的发病部位、类型和直径分为3层。分别观察各层治愈率、疗程、不良反应发生和复发率等。 四、结果 保疣清总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3个分层(即病灶部位、类型和疣体直径)中,保疣清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对于龟头部、病灶<0.5cm中(p<0.01)。保疣清组在疗程方面具有明显的绝对优势。在局部水肿和创面情况方面,保疣清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保疣清组的疼痛反应高于对照组,但不影响治疗。保疣清组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保疣清组易位再发率较高,而对照组的原位复发率高(p<0.05)。 五、结论 保疣清是一个具有能使疣体一次脱落、不良反应小和复发率较低等优点的尖锐湿疣外治中药,为尖锐湿疣的外治疗法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李晓飞,陈祥盛,国兴明[4](2004)在《昆虫斑蝥素的研究与利用》文中研究指明斑蝥素(cantharidin)是由芫菁科Meloidae等昆虫产生的单萜类防御物质,因其具有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而长期、广泛地被人们研究和利用。对斑蝥素的化学特性、生化特性、在昆虫体内的分布和生物合成、毒性、药理作用以及在医学、植物保护中的应用等方面国内外已有诸多研究,本文对其进行概述。
刘佳敏[5](2021)在《外用中药治疗宫颈HR-HPV感染Meta分析及清毒洗液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宫颈癌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全球妇女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4位,2018年估计有57万的新发病例和31.1万的死亡病例。宫颈癌是引起妇女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宫颈癌发生整体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我国长期面临着严峻的宫颈癌风险及负担。据初步估计,2018年以来累计我国该病新发例数近11万,占宫颈癌全球发病率的20%。其中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清除HPV病毒、处理癌前病变尤为关键。第一部分外用中药清除HR-HPV感染的Meta分析目的:因清除HR-HPV是阻断病程、预防宫颈癌发生的关键步骤,因此国内不少临床研究致力于中医药对HPV治疗效果的探索,结果提示中医药对HPV有积极的清除作用,但目前支持中医药治疗HR-HPV感染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少。近年来中药外治法治疗宫颈HR-HPV感染愈发盛行。我们检索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筛选文献,进行外用中药治疗HR-HPV感染的Meta分析,以期通过文献复习证明外用中药治疗宫颈HR-HPV感染的有效性。方法:选定文献库,制定检索方式,筛选与纳排标准相对应的文献,整理录入数据,选用Rev Man5.4统计学软件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论。成果:本研究依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文献共35篇。各研究间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提示外用中药组较空白/安慰组具有更显着的HPV转阴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2.64,95%CI(2.36,2.96),P<0.00001],外用中药较干扰素具有更高的转阴率[RR=1.34,95%CI(1.04,1.73),P=0.02],但此项结论纳入研究的异质性较大,需进一步证实;外用中药治疗宫颈HR-HPV感染的病理逆转率也高于空白/安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2.96,95%CI(2,28,3.85),P<0.00001]。另外,外用中药治疗宫颈HR-HPV感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药组治疗宫颈HR-HPV感染较空白/安慰组在HPV转阴率及病理逆转率有十分亮眼的表现,但仍需多中心多样本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说明验证。第二部分 清毒洗液治疗宫颈HR-HPV持续感染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旨在通过临床试验证实疣毒净优化处方清毒方的临床疗效,为中药治疗HR-HPV感染及新药研发提供临床依据,也为中医药治疗宫颈HR-HPV感染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立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此次研究中共纳入治疗组38人,安慰剂对照组21人,两组患者均经PCR方法检测HR-HPV(+)、感染时间≥6个月,病理诊断为CINⅠ级及其以下(包括LSIL、粘膜慢性炎、SPI等)的患者。治疗组于非月经期用药,月经干净3天后用清毒洗液冲洗阴道,每晚睡前一次,连用3周为一个疗程,经期停药1周(已绝经妇女与未绝经妇女用药频次一致)。每个月份重复,共治疗3个月,之后随访3个月;对照组观察6个月。两组观察期间房事均带避孕套。两组在治疗前均接受HPV分型检测、宫颈病理活检,治疗组在入组后第4个月的经净后3-7天复测HPV、病理活检,第7个月复测HPV分型、TCT,对照组在入组后第7个月的月经干净后3-7天复测HPV、病理活检,观察两组的HPV转阴率、病理结局及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变化,同时观察清毒洗液的安全性、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首先进行两组治疗前基线指标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收集数据后观察到,治疗组的带下异常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入组后第4个HR-HPV转阴率为38.46%,第7个月HR-HPV转阴率为73.91%,且治疗组HR-HPV转阴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清毒洗液具有HR-HPV清除作用;治疗组病理逆转率(18.42%)优于对照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较高安全性。但因此次研究样本含量不足,且门诊患者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有难以控制的对结局造成影响的因素,需要我们进一步规范随访、严格用药,以保证更加准确的结局指标。结论:清毒洗液治疗宫颈HR-HPV持续感染在改善带下症状、提高HPV转阴率及提高病理逆转率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但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观察,并探寻其可能的药物作用机制。
赵贺[6](2012)在《消疣汤联合干扰素a-2b凝胶治疗HR-HPV感染宫颈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消疣汤联合干扰素a-2b凝胶局部外用治疗HR-HPV DNA阳性的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研究,来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及防治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妇科门诊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HR-HPV DNA阳性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及中医辨证为湿毒蕴结型带下病的患者共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消疣汤外洗加尤靖安外用),对照组30例(尤靖安外用),通过分析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改善率;治疗前后HC Ⅱ HR-HPV病毒载量变化、病毒转阴率与组织病理’学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导师自行研制的消疣汤治疗宫颈HR-HPV感染及其所致的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确切,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湿毒蕴结型带下病的临床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在治疗HR-HPV感染所致的轻、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疗效更好;经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对HC Ⅱ HR-HPV病毒载量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7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HC Ⅱ HR-HPV转阴率为78.1%,对照组病毒转阴率为53.3%,两组间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率为60%,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消疣汤以清热解毒,燥湿止痒为治疗大法,其联合干扰素a-2b凝胶治疗HR-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外阴瘙痒、带下异常、接触性出血、腹痛腰酸等临床症状,总有效率高。2、中西医结合疗法与单纯应用西药比较,能明显降低HC Ⅱ Rlu/co值,提高病毒转阴率;显着改善组织病理学级别,缩短疗程,阻断病变进展,从而预防宫颈癌的发生。3、中药外治法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王璐,詹明峰[7](2012)在《女性尖锐湿疣综合治疗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女性尖锐湿疣综合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女性尖锐湿疣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6例)使用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64例)进行综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抗病毒治疗、抗真菌治疗、中药消疣汤熏蒸治疗等。对比两组治疗总治愈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愈50例,总有效率为96.9%,复发率为4.8%,对照组治愈23例,总有效率为76.8%,复发率为2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法治疗女性尖锐湿疣疗效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王正[8](2009)在《光合细菌生物代谢斑蝥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动力学初析》文中指出斑蝥光合细菌代谢液以优选的有益光合细菌作为菌种,加入到中药提取液中,再按照现代发酵工艺制成产品,是一种含有中药活性成分、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全组分发酵液的新型中药发酵加工制剂。本研究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中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光合细菌引入到斑蝥提取液中进行发酵代谢,通过光合细菌的生物转化功能和自身营养价值的利用,以强强联合的方式,挖掘出传统中药方剂的潜在药用价值。本研究首先完成了斑蝥素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确定了样品制备方法及含量测定的气相色谱条件。并以斑蝥素浸出量为考察指标,以三氯甲烷用量、酸水用量、提取时间作为考察因素,设计了L9(34)正交试验。实验结果得出:氯仿用量分别为斑蝥生药量的10倍,8倍;酸水用量分别为生药量的6倍,4倍;提取时间分别为1.5,1h,水浴提取两次为最佳工艺条件。然后分别以斑蝥水提液浓度、代谢pH值、代谢时间、接种量为因素,设计了L9(34)正交试验。由试验结果得出,No.4为斑蝥光合细菌代谢液制备工艺的最佳条件,为全面深入地开展斑蝥光合菌代谢液的药理学和化学成分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本章同时对斑蝥光合菌代谢液中光合菌浓度与OD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斑蝥光合菌代谢液的代谢过程监控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斑蝥中的主要药效成分与毒性成分都是斑蝥素,光合菌对斑蝥药材有没有增效减毒作用主要看是不是能够以斑蝥素为底物进行生物代谢,进一步通过测定斑蝥素的含量以证明斑蝥素能够被光合菌作为底物,被光合细菌生物代谢,并对光合细菌对斑蝥素代谢动力学进行了初步分析。中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制备,具有一般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为开发新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为中药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空间。进行中药发酵研究也具有成熟的现实条件,应当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内容之一,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张天璐[9](2009)在《人乳头瘤病毒DNA型别及载量与尖锐湿疣复发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致的生殖器肛周增生性损害。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各种疗法均有着较高的复发率。本课题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尖锐湿疣皮损中的HPV DNA型别及载量进行检测,并随访至少三个月观察有无复发,进一步探讨病毒载量及型别与尖锐湿疣复发的关系,通过对尖锐湿疣病毒载量与CA复发的关系研究,为预防和控制尖锐湿疣的复发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上降低CA的复发提供新的途径。方法83例研究对象均来自2007年3月至200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性病科及妇产科门诊就医的患者,根据2000年8月卫生部疾病控制司颁布的尖锐湿疣诊疗规范确诊为尖锐湿疣。收集每个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皮损特征、初发或复发、合并症及随访情况。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患者皮损中的HPV型别及DNA载量,并随访至少三个月观察有无复发。采用SPSS11.5版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3例CA患者HPVDNA检测结果:83例CA患者中,80例阳性,阳性率96.4%。其中单纯HPV6/11型63例(75.90%),单纯HPV16/18型4例(4.82%),HPV6/11型和HPV16/18型混合感染13例(15.66%)。2例失访,81例随访病例中,36例复发,复发率44.4%。2.HPV型别与复发的关系:81例随访CA病例中,单纯HPV6/11型阳性61例,30例复发;单纯HPV16/18型阳性4例,复发0例;HPV6/11型和HPV16/18型混合感染13例,复发6例。单纯HPV6/11型和单纯HPV16/18型及混合型感染组复发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HPV6/11 DNA载量与复发的关系:81例随访病例中,74例HPV6/11 DNA阳性(包括单纯型与混合型感染),阳性率89.16%,32例复发组DNA载量为3.7×104~1.2×109copies/ml,42例未复发组DNA载量为2.0×102~2.4×108copies/ml,DNA载量经对数转换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HPV16/18 DNA载量与复发关系:81例随访CA病例中,17例HPV16/18型DNA阳性(包括单纯型与混合型感染),阳性率20.48%,6例复发DNA载量为4.6×103~3.0×107 copies/ml,11例未复发DNA载量为4.2×103~4.6×107 copies/ml,DNA载量经对数转换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A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感染与复发的关系:81例随访CA患者中,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STD)者30例,复发18例,复发率60.0%,无合并STD者51例,复发18例,复发率3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应用FQ-PCR技术对83例CA患者进行HPV6/11和HPV16/18定量检测,阳性率高达96.4%,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能快速区分高危型及低危型HPV感染,及时了解病毒载量变化,对CA复发及癌变作出可能性预测。2.研究结果显示83例CA患者2例失访,36例复发,复发率44.4%。HPV感染型别以HPV6/11型为主。不同HPV型别与复发率无关,CA患者疣体中HPV6/11型DNA载量与其是否复发有明显关系。3.81例随访CA患者中,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STD)者30例,无合并STD者51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可能是造成CA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4.本研究对8例怀孕CA患者进行HPV分型及定量检测并进行随访,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其复发率及DNA载量与非怀孕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但怀孕患者DNA载量分布范围集中偏向于载量较高部分,考虑与本研究观察例数较少,所以其最终结论的得出仍需进一步加大样本量的研究。
张华,李秉煦[10](2006)在《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局部用药》文中研究说明
二、斑蝥素软膏治疗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53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斑蝥素软膏治疗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53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斑蝥素及其衍生物治疗乙型肝炎及消化系肿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抗病毒作用 |
2抗癌作用 |
3升高白细胞作用 |
4结论 |
(3)保疣清外用治疗男性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中医对尖锐湿疣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西医对尖锐湿疣的认识和外治疗法现状 |
保疣清外用治疗男性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3 临床资料 |
4 疗效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与展望 |
7 典型病例介绍 |
8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昆虫斑蝥素的研究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特性 |
1.1 结构、性质 |
1.2 鉴定 |
1.3 含量测定方法 |
1.4 提取方法 |
1.5 化学合成 |
2 生化特性 |
3 在昆虫体内的分布 |
3.1 芫菁科昆虫 |
3.2 其它昆虫 |
4 与人类的关系 |
4.1 毒性 |
4.2 人畜中毒与救治 |
4.2.1 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 |
4.2.2 中毒的救治 |
4.3 应用研究 |
4.3.1 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其药理学 |
4.3.2 在植保等方面的应用 |
4.4 人工养殖 |
5 结语与讨论 |
(5)外用中药治疗宫颈HR-HPV感染Meta分析及清毒洗液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HPV感染与宫颈癌 |
1.2 HPV病毒致癌机制 |
1.3 HPV感染及CIN诊断 |
1.3.1 症状及体征 |
1.3.2 HPV感染的诊断 |
1.3.3 CIN及SIL的诊断 |
1.4 针对HR-HPV感染的防治策略 |
1.4.1 HPV病毒疫苗 |
1.4.2 药物治疗 |
1.4.3 物理治疗 |
1.4.4 中医药治疗 |
1.5 HPV感染的自然转归 |
1.6 清毒洗液在治疗HPV感染中的相关研究成果 |
1.7 清毒洗液现代药理研究 |
1.8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外用中药清除HR-HPV感染的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文献来源 |
2.1.2 检索方法 |
2.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4 结局指标 |
2.1.5 统计学方法 |
2.1.6 质量评价 |
2.2 结果 |
2.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2 纳入研究试验的基本特征 |
2.2.3 纳入研究试验的质量评价 |
2.2.4 结局指标Meta分析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清毒洗液治疗宫颈HR-HPV持续感染临床疗效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1.1 诊断标准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剔除、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标准 |
3.1.5 观测指标 |
3.1.6 样本量估算 |
3.2 研究方法 |
3.2.1 试验方案 |
3.2.2 随访 |
3.2.3 研究人员培训及质量控制 |
3.2.4 疗效判定标准 |
3.2.5 安全性观测项目 |
3.2.6 数据管理统计及分析 |
3.3 研究流程图 |
3.4 研究结果 |
3.4.1 临床一般资料 |
3.4.2 疗效指标 |
3.4.3 安全性分析 |
3.5 讨论 |
3.5.1 清毒洗液优势 |
3.5.2 可能存在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消疣汤联合干扰素a-2b凝胶治疗HR-HPV感染宫颈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祖国医学对HPV感染的认识 |
1.古代医学对HPV感染的文献记载 |
2.中医对HPV感染病因病机的认识 |
3.中医对HPV感染证型的认识 |
4.中医药治疗HPV感染的研究 |
4.1 中药内服法 |
4.2 外治法 |
4.3 中药内服配合宫颈局部外治 |
4.4 综合治疗 |
现代医学对宫颈HPV感染的认识 |
1.HPV感染的发病率和流行病学状况 |
2.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关系 |
2.1 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发病的关系 |
2.2 宫颈HR-HPV感染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 |
2.3 HPV感染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
3.HPV感染的诊断方法 |
3.1 形态学方法 |
3.2 分子生物学技术 |
4.宫颈HPV感染引起宫颈癌的机制 |
4.1 病毒癌基因转化作用分子机制 |
4.2 永生化和端粒学说 |
4.3 HPV感染致癌的免疫机制 |
5.宫颈HPV感染的转归 |
5.1 消退 |
5.2 持续或进展 |
6.现代医学对宫颈HPV感染的治疗进展 |
6.1 HPV感染的临床治疗 |
6.2 HPV疫苗的临床应用 |
6.3 HPV感染的药物治疗 |
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病例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剔除标准 |
1.4 诊断标准 |
2.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程规定 |
2.4 观察指标 |
2.5 检测方法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3.统计学方法 |
4.研究结果 |
讨论 |
1.中医对HPV感染的认识 |
2.中药外治法的优势 |
3.消疣汤立法依据和组方特色 |
4.消疣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5.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8)光合细菌生物代谢斑蝥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动力学初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斑蝥的研究概况 |
1 斑蝥体内物质组成 |
2 分析方法 |
2.1 定性鉴别 |
2.2 定量分析 |
3 炮制 |
3.1 炮制目的 |
3.2 炮制方法 |
4 药理作用 |
4.1 抗癌作用 |
4.2 升高白细胞数的作用 |
4.3 抗病毒作用 |
4.4 抗菌作用 |
4.5 杀虫作用 |
4.6 其它作用 |
5 毒性及防治 |
5.1 中毒原因分析 |
5.2 中毒症状及实验室检查 |
5.3 斑蝥中毒的防治 |
6 斑蝥素衍生物 |
6.1 斑蝥酸盐 |
6.2 去甲斑蝥素及其衍生物 |
6.3 氧桥的改造 |
7 含斑蝥素类制剂 |
7.1 片剂 |
7.2 胶囊剂 |
7.3 半固体制剂 |
7.4 注射剂 |
7.5 搽剂 |
7.6 新剂型 |
8 临床应用 |
8.1 治疗肿瘤 |
8.2 治疗乙型肝炎 |
8.3 治疗面瘫 |
8.4 治疗梅核气 |
8.5 治疗鼻炎 |
8.6 治疗皮肤病 |
8.7 治疗斑秃 |
8.8 治疗风湿痛、神经痛 |
8.9 治疗前列腺增生 |
8.10 治疗乳腺增生 |
9 资源 |
第二章 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斑蝥中斑蝥素的含量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气相色谱条件 |
2.2 标准溶液与内标溶液的配制 |
2.3 药材前处理及供试品的制备 |
2.4 定量方法 |
2.5 线性范围 |
2.6 方法的精密度 |
2.7 重复性实验 |
2.8 回收率实验 |
2.9 稳定性实验 |
2.10 样品分析 |
3 讨论 |
3.1 色谱柱的选择 |
3.2 内标的选择 |
3.3 处理方法比较 |
第三章 斑蝥素的提取分离 |
1 药材、试剂与仪器 |
1.1 药材 |
1.2 吸附剂与试剂 |
1.3 分离和测试用仪器 |
2. 提取分离 |
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2 酸水溶液的pH 选择 |
2.3 提取方法的选择 |
2.4 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条件 |
2.5 正交验证实验 |
2.6 提取次数的选择 |
3 斑蝥素的分离纯化 |
3.1 提取 |
3.2 浓缩静置 |
3.3 洗杂 |
3.4 重结晶 |
4 鉴别 |
5 纯度检测 |
6 小结 |
第四章 光合细菌在斑蝥光合菌代谢液中的生长情况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仪器 |
1.2 光合细菌 |
1.3 培养基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试验条件 |
2.2 斑蝥水提液的制备 |
2.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4 OD 值-光合菌浓度关系 |
2.5 代谢条件的优选 |
2.6 最佳代谢条件下光合细菌的生长情况 |
3 小结 |
第五章 代谢前第五章后斑蝥素含量变化及斑蝥素代谢动力学初析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斑蝥光合代谢液与斑蝥素光合代谢液的制备 |
2.2 气相色谱条件 |
2.4 供试品的制备 |
2.5 阴性干扰实验 |
2.6 重复性实验 |
2.7 回收率实验 |
2.8 稳定性实验 |
2.9 样品分析 |
3 斑蝥素降解动力学初析 |
3.1 含量测定 |
3.2 降解动力学分析 |
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工艺研究 |
2 化学成分研究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缩写词注释 |
附录Ⅱ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人乳头瘤病毒DNA型别及载量与尖锐湿疣复发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尖锐湿疣的治疗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局部用药(论文提纲范文)
1 抗代谢 |
1.1 氟尿嘧啶 |
1.2 博莱霉素 |
2 抗病毒 |
2.1 西多福韦 (cidofovir) |
2.2 干扰素 |
3 免疫调节剂 |
3.1 咪喹莫特 |
3.2 疫苗 |
4 中医中药治疗 |
5 其他治疗 |
5.1 三氯醋酸 |
5.2 鬼臼树酯和鬼臼毒素 |
5.3 光动力疗法 |
6 联合治疗 |
四、斑蝥素软膏治疗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53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斑蝥素及其衍生物治疗乙型肝炎及消化系肿瘤的研究进展[J]. 崔东来,陈卫,姚希贤.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05)
- [2]斑蝥素软膏治疗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53例临床观察[J]. 周彩霞.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12)
- [3]保疣清外用治疗男性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D]. 周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4)
- [4]昆虫斑蝥素的研究与利用[J]. 李晓飞,陈祥盛,国兴明.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4(02)
- [5]外用中药治疗宫颈HR-HPV感染Meta分析及清毒洗液临床疗效研究[D]. 刘佳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6]消疣汤联合干扰素a-2b凝胶治疗HR-HPV感染宫颈病变的临床研究[D]. 赵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7]女性尖锐湿疣综合治疗疗效观察[J]. 王璐,詹明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07)
- [8]光合细菌生物代谢斑蝥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动力学初析[D]. 王正. 广东药学院, 2009(07)
- [9]人乳头瘤病毒DNA型别及载量与尖锐湿疣复发的相关性研究[D]. 张天璐.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2)
- [10]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局部用药[J]. 张华,李秉煦.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