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型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的优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吴磊[1](2020)在《150t造船门式起重机改造后的整体结构分析》文中提出随着近些年国内船舶企业的大力发展,大型造船门式起重机在造船厂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由于较大的起重量和灵活的工作性质在船舶分段合拢中担当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造船门式起重机的设计趋势向更大跨度、更大起重量方向发展。同时伴随着国家对于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船舶企业不得不进行场地的搬迁以符合国家对于环保的新要求。在搬迁的过程中造船门式起重机与现场的实际情况不能相符势必要进行改造,如何确认改造后的造船门式起重机的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改造后的造船门式起重机的安全,除了对经过改造的起重机在现场进行静刚性试验,判断其下挠值是否满足国标及检规的要求,同时还应该通过其他手段判断其日常工况下的应力值是否在许用应力之下。本文采取了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改造后起重机进行数学分析,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静载荷试验中的下挠值进行比较,判定模型的正确性。同时找出起重机金属结构中应力较大的截面,对已改造的起重机相应截面进行应力测试,通过软件计算与现场测试的结果进行比对,找出所建立模型的问题,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结合实际使用的工况计算出起重机的使用寿命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造船门式起重机的应用场景及发展背景,描述了当前针对在用及改造起重机进行安全评估的国内外发展,讲解了目前进行起重机安全评估的技术手段。然后介绍所研究的起重机及其参数,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当地造船厂一台移装并进行改造的MEC150-53A5造船门式起重机使用工况进行分析,而后结合应力测试结果,对该起重机进行全面评价,最后结合使用工况对其疲劳寿命进行验算。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现场的静刚性主梁下挠实验及实际应力测试结果均显示:MEC150-53A5造船门式起重机经过跨度加长以后它的钢结构部分的刚性和强度依旧满足现场实际使用的需要,其疲劳寿命达到其设计要求。
李玉虎[2](2020)在《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桥式起重机作为当前工业上的重要物流运输设备应用十分广泛,全球对于桥式起重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起重机企业迫切需要提高桥式起重机设计生产的效率。目前我国的起重机设计正朝着定制化、智能化、轻量化等方面快速的发展。本文针对当前企业对桥式起重机设计效率低、设计周期较长的问题,结合企业需求,研究开发了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论文研究工作如下:1、对国内外起重机和CAD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2、分析了桥式起重机的整体组成及机构的选型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计算。将蝙蝠算法引入到主梁的截面尺寸优化设计中,并对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实例验证了改进后算法的可行性。3、根据企业的需求,对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进行功能分析,对其进行框架设计、流程设计、模块设计等。4、对AutoCAD、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对桥式起重机重要部件的二维生产图和三维模型的自动生成,采用参数化建模的方式进行三维模型的创建,利用SQL Server对系统的数据进行数据储存管理。5、利用Visual Studio2010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将各部分进行统一整合,最终完成对桥式起重机CAD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并通过实例验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本文研究的桥式起重机CAD系统以集成的方法,将参数化技术应用于桥式起重机的设计中,使得桥式起重机的设计变得更加快速化、智能化,减少了设计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对于桥式起重机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
吴照奇[3](2020)在《基于耐震时程法的门式起重机抗震分析与减震研究》文中指出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被广泛运用在地震灾害多发的港口、码头以及货运站场上的门式起重机一旦在地震载荷下发生破坏甚至倒塌将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目前,针对结构的抗震及减震研究在土木工程方面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针对起重机的抗震及减震研究基本处于滞后状态。因此,本文针对传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中存在计算精度低和计算量大的缺陷以及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为目标,对某大跨度门式起重机(简称门机)金属结构展开研究工作,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某大型门机金属结构三维模型,由静载分析结果可知:不同工况下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均能够达到许用要求,说明该门机能够满足常规载荷下的工作要求。另外,通过模态分析提取了门机的模态响应数据,为后文进行时程分析和减震研究提供数据支持。(2)基于耐震时程法的基本理论,合成3条符合我国规范反应谱的耐震时程曲线。对比分析门机金属结构在耐震时程法与IDA方法下的地震响应结果可知:这两种方法分别得到的结构地震动响应结果能够较好的吻合,证明了耐震时程法作为一种新的简化抗震分析方法能够很好的预测结构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地震响应。(3)基于工程结构减震控制理论,设计出了符合本文门机结构的减震装置。在对门机有无减震装置下的动态特性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与无减震装置的门机(简称无减震门机)相比,有减震装置的门机(简称减震门机)各节点的应力响应和对应的自振周期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值整体上都降低了75%左右,证明了该减震装置能够有效的降低结构地震响应。(4)以分析减震门机极限抗震能力的核心思想为指导。首先输入峰值加速度为2G的耐震时程曲线,使该减震门机地震响应基本上达到最大许用应力。然后建立减震门机地震载荷下峰值加速度与应力和变形的评价体系。在满足门机使用环境和安全等级要求下,相比无减震门机可以抵御0.4G的地震动,减震门机可以抵御0.7G的地震动,较大的提高了门机的抗震性能。
周伟[4](2020)在《桥式起重机主梁轻量化优化设计及其系统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在不断的朝着智能化、轻量化的方向高速发展,桥式起重机作为一种特殊的起重机械,广泛的应用于机械工程的各个领域。我国目前生产使用的传统桥式起重机相比欧美国家起重机都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为了提高起重机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起重机的轻量化设计至关重要。作为桥式起重机的主要承重金属结构,主梁对起重机的整体重量影响很大,而主梁的结构直接决定了起重机的运行是否安全可靠,因此主梁结构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为了实现桥式起重机箱型主梁的轻量化,将智能优化算法应用于箱梁的优化数学模型,使主梁在满足起重机设计安全准则与规范的前提下,以达到机械性能与重量的完美匹配,实现轻量化目标。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对桥式起重机结构的分析,首先采用ANSYS APDL编程语言对桥式起重机的结构进行了参数化建模,并研究分析了主梁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情况。其次对主梁结构进行了静动态特性分析,根据分析得到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最大应力和最大变形,其分析结果是后续优化的基础。(2)针对桥式起重机主梁的优化设计分析,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将主梁的截面积作为目标函数,同时选取相应的截面参数作为设计变量,为了使设计变量满足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制造工艺和尺寸限制,最后根据《起重机设计手册》建立对应的约束条件。(3)利用智能算法对箱梁模型截面面积进行优化。首先通过引力搜索算法的更新个体的速度和位置公式,迭代之后形成了新的种群,并通过遗传算法使用选择、交叉和遗传等来更新选定的种群,并通过改进的公式选择受影响的个体应用遗传算法,随着算法的迭代,遗传算法的种群大小和迭代次数都会增加,直到得到符合要求的结果为止。其次利用测试函数测试算法的开发能力和探索能力。最后通过起重机的优化数学模型以验证算法的效果。(4)为了提高桥式起重机箱型主梁的设计效率和质量,帮助设计人员快速分析设计,基于C#语言开发了起重机快速设计的人机交互界面,该系统方便设计人员快速实现起重机结构的仿真优化设计。
游虎[5](2020)在《水工门式起重机整体结构安全评估与寿命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水工门式起重机(简称门机)是各类水利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大型起升设备,长期服役于疲劳、磨损、腐蚀的工况条件下。它的主要用途是提高装卸重物的作业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减轻劳动强度。该台门式起重机由太原重型机械厂于1985年设计制造服务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用于挡水闸门、拦污栅及其他设备的日常起吊作业。当时的设计标准只考虑了金属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而忽略了疲劳应力循环对起重机使用寿命的影响,而该门机出厂至今已经服役35年,未来是否能够继续安全可靠运行不得而知。众所周知,大型门式起重机的设计制造成本昂贵,如若将其过早报废无疑是一种浪费,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如果让其超期服役又存在重大的生产风险,甚至出现倒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国内外也没有颁布与此相关的健康评估与寿命预测标准或导则。因此对于长期处于疲劳、腐蚀、磨损等恶劣工作环境下的水工门式起重机,开展相关的金属结构剩余寿命和整机安全性能评估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出于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省特检院对于安全生产的需求,本文以水工类门式起重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金属结构剩余寿命和整机安全性能评估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门机设计图纸和现场勘测数据建立了门机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中进行了整机应力变形分析,确定了结构危险点及应力集中部位。根据仿真结果对相应部位制定应力测试方案并借助DH3816N静态应变仪现场采集数据,对现场采集的应力应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再结合雨流计数法编制了载荷谱。结合线性累计损伤准则、综合损伤因子、P-r-S-N及编辑的载荷谱对门机进行寿命预测。最后利用风险矩阵法结合伤害发生概率法确定了门机安全等级,并提供合理的维护维修建议。论文中首次引入了综合损伤因子这一重要参数,综合考虑了腐蚀、焊缝、裂纹、安全系数等多种外界影响因素,并且对名义应力法当中标准试样的S-N曲线做了两次应力幅值修正,使其更加贴切于实际工作环境;根据门机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概率制定了安全评估等级,为水工门式起重机的健康性评估提供了更为科学和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规程。
任重[6](2019)在《基于算法混行策略的门式起重机轻量化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国家持续稳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及“一带一路”政策的扶持,工程机械行业出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局面。门式起重机使用范围广、适应能力强、承载能力大等优点使其具有广阔市场。针对传统设计中大多采用参照同类产品进行估算、理论与经验相结合法设计初始方案而造成主梁截面面积偏大、耗材增多、制造成本普遍增高的问题,本文提出采用算法混行策略对门式起重机实现尺寸优化,提高材料利用率,缩短设计周期,在此基础上开发U型门式起重机轻量化设计软件实现系列化、轻量化、快速化设计。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人工鱼群算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嵌入干扰机制的改进人工鱼群算法。以参数统计分析为基础,设定步长与视野数值成反比的条件下,构建一种模仿生物视觉特性的步长、视野因子模型,并将差分进化算法中的变异行为作为人工鱼群完成觅食、聚群、追尾行为后的干扰行为。(2)提出以“优势互补”为理念的串行算法,利用遗传算法全局快速收敛、改进人工鱼群算法在小变量范围中求解精度较高、稳定性好等优势,通过在DAFSA中增加缩小变量范围模块的方法构建DAFSA-GA模型,形成串行算法。(3)提出以“扬长避短”为理念的混行算法,利用单一算法的全局收敛性、解析法的精确性,构建一种将并行模块与二次优化模块相串联的模型,形成混行算法。(4)分别采用许用应力法、极限状态法对U型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设计,从强度、刚度、稳定性方面对其设计校核。(5)基于优化设计理论和C#开发U型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优化设计软件。可实现U型门式起重机(一刚一柔)的系列化、轻量化、快速化设计,达到缩短设计周期,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
于浩洋[7](2019)在《基于并行算法的门式起重机结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对起重机的需求不断增大,起重机金属结构为铆焊件,制造简单,有能力生产起重机的厂家众多,市场竞争激烈,起重机自重大,采购焊接金属结构所使用的钢板占成本1/3以上,因此对起重机金属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能很好的降低起重机成本,使起重机具备更好的价格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本文使用粒子群算法对通用门式起重机进行优化,由于粒子群算法存在优化大维度复杂问题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对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得到DA_PSO算法,并使用DA_PSO算法对门式起重机门架金属结构进行优化。基于C#平台集成上述过程开发通用门式起重机优化设计软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学习、研究粒子群算法,提出线性变化权重、阶梯变化权重、阶梯变化学习因子三种改进以及并行取最优值和划分网格两种策略,提升粒子群算法解大维度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用多种测试函数及工程实例,证明改进方法的可行性。(2)为进一步提升粒子群算法优化大维度复杂问题的性能,提出DA_PSO算法,使用并行策略,与差分进化算法(DE)、人工蜂群算法(ABC)结合,构建差分进化算法、人工蜂群算法与粒子群算法并行运算的种群更新模型,提出基于并行策略的改进混合粒子群算法(DA_PSO),并使用测试函数及工程实例验证其性能,结果表明DA_PSO算法在优化大维度复杂问题时精度高、稳定性好。(3)基于极限状态法、许用应力法构建通用门式起重机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符合优化设计趋势。(4)将DA_PSO算法与通用门式起重机优化设计模型相结合,基于C#平台开发通用门式起重机优化设计软件,使通用门式起重机的设计、优化更加简明、友好、直观、方便。
靳通通[8](2019)在《桥式起重机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的优化设计》文中认为波纹腹板具备突出的稳定性,通过对波纹腹板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情况分析,将其引入到偏轨箱形主梁的设计之中,得到了应用于桥式起重机的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然后使用改进连续域蚁群算法对其初始设计参数进行优化。用优化设计的方法探讨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的参数设置,对于箱形波纹腹板梁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常见波纹腹板各类型的特点,选定了梯形波纹腹板,并对梯形波纹腹板的关键力学性能做了分析与总结,以某公司生产的直腹板偏轨箱形梁为原型,选取较为保守的尺寸参数设计出桥式起重机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2)针对后续的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尺寸优化问题,进行了基于蚁群算法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在分析连续域基本蚁群算法的基础上,发现这种算法存在局部探索能力差、约束处理不完善等问题,所以引入了伪随机比例规则改进种子解的选取方法,对信息素分布中心进行适当的随机扰动,对信息素分布的标准差进行改造,使用DCPM(direct comparison and proportion maintenance)方法处理约束条件,得到了改进连续域蚁群算法,通过优化实例验证了改进连续域蚁群算法的优越性。(3)建立了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尺寸优化的数学模型,利用改进连续域蚁群算法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相比初始的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减少了 18.75%的质量,相比于同规格的直腹板偏轨箱形梁减少了 9.75%的质量,所以优化过程有效减轻了梁的自重。通过有限元仿真分别验证了直腹板偏轨箱形梁和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的力学性能:通过静力学分析可知,两者都符合设计中的强度和静刚度要求,且性能比较接近;通过线性屈曲分析发现,两者均符合稳定性要求,且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的稳定性显然更好;通过模态分析可知,两者的一阶模态频率均满足设计要求。
刘跃昆[9](2017)在《起重机金属结构件的结构优化及轻量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起重机作为物料的搬运和运输工具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金属结构作为起重机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结构总重量的60%以上,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实现整机的轻量化,有助于提高起重机的工作性能和承载能力,达到节能减排目的。本文借助ANSYS软件,综合运用有限元法、结构力学、动力学、灵敏度分析、优化设计、屈曲分析等方法对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首先,针对门式起重机结构的特点,运用APDL语言建立了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确定其计算载荷和工况,对起重机金属结构进行静动态分析,得到了结构的位移、应力分布云图以及固有频率和振型。其次,将灵敏度分析技术运用到结构优化分析当中,通过对起重机金属结构总体积进行灵敏度分析,选取对起重机结构总体积影响较大的设计参数作为设计变量,以结构静强度、静刚度和动刚度作为约束条件,结构总体积最小为目标函数,运用ANSYS内部的sub-problem优化算法对起重机金属结构进行了动态优化设计。最后,利用ANSYS对优化后的起重机金属结构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验证了优化后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并得到结构中易发生屈曲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该局部区域发生屈曲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经过优化改进,门式起重机箱型结构的外形尺寸和部分截面尺寸有所减少,起重机金属结构总质量减轻了19.7%。这种基于APDL的参数化建模、灵敏度分析及结构动态优化方法,可有效实现金属结构的轻量化,对其他起重机产品的轻量化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王长坤[10](2016)在《桥式起重机矩形管端梁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桥式起重机在国民生产及物料搬运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厂房内的物料搬运,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工业设备,因此市场需求量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各个厂家都积极开发可靠度高、成本低廉、便于维修保养的桥式起重机产品。但是在桥式起重机的众多零部件中,端梁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明显慢于电动葫芦、驱动等零部件,甚至慢于主梁这种大型钢结构的优化速度。这直接导致了端梁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生产工艺始终伴随着大量焊接过程,由于焊接产生的质量缺陷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有因端梁导致的起重机事故发生。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入矩形管到端梁上,优化端梁的生产工艺,减少焊缝的长度和数量,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总结起重机的载荷组合,明确提出了端梁设计需要考虑的载荷种类和大小。结合目前矩形管在建筑行业广泛应用的情况,深入分析了矩形管的生产工艺及产品特点,并初步验证了用矩形管取代传统焊接端梁的可行性,包括对矩形管端梁的理论计算。其次,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端梁的实体模型进行壳单元化处理,计算出了矩形管端梁的受力云图的同时,找到了整个矩形管端梁结构中的应力集中位置及薄弱环节。通过不同的优化方案,排除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步步确定了影响端梁应力集中的主要因素,解决了薄弱环节应力集中的问题。在解决应力集中问题的同时,为测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测试中应变片的布置提供了参考。最后,通过测试的方式,验证了实际应力集中的位置以及大小。通过ANSYS分析结果与静载测试的结果的比对,总结出了矩形管端梁有限元分析的有效性,并且通过疲劳测试的方式,验证了矩形管端梁的可靠性,为今后其他规格矩形管端梁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箱型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的优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箱型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150t造船门式起重机改造后的整体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起重机械安全评估 |
1.2.1 国内外起重机安全评估发展 |
1.2.1.1 国内起重机安全评估发展 |
1.2.1.2 国外起重机安全评估发展 |
1.2.2 起重机安全评估方法概述 |
1.2.2.1 无损检测法 |
1.2.2.2 应力测试法 |
1.2.2.3 状态监测法 |
1.2.2.4 计算机辅助法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MEC150-53A5起重机的介绍及模型的建立 |
2.1 造船门式起重机的介绍 |
2.2 MEC150-53A5起重机介绍及相关参数 |
2.3 投用前的无损检测 |
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4.1 模型的建立要求 |
2.4.2 结构几何模型的建立 |
2.4.3 有限元模型的前处理 |
2.4.3.1 分析中单位制的选择 |
2.4.3.2 选取有限元分析中的计算参数 |
2.4.3.3 选择有限元分析用的单元类型 |
2.4.3.4 模型的网络划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NSYS静力学分析 |
3.1 载荷的分析 |
3.1.1 载荷的分类 |
3.1.1.1 自重载荷PG |
3.1.1.2 额定起升载荷PQ |
3.1.1.3 自重振动载荷_((?)1)PG |
3.1.1.4 起升动载荷_((?)2)PQ |
3.1.1.5 运行冲击载荷 |
3.1.1.6 风载荷PW |
3.1.1.7 水平惯性载荷 |
3.1.2 结构的受力分析 |
3.1.3 载荷的加载方式 |
3.2 工况分析 |
3.3 主梁及悬臂下挠度计算 |
3.3.1 约束的施加 |
3.3.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3.4 动载荷试验计算 |
3.4.1 约束处理 |
3.4.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3.5 非工作状态计算 |
3.5.1 约束处理 |
3.5.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3.6.1 刚度分析结论 |
3.6.2 强度分析结论 |
第四章 应力测试与分析 |
4.1 试验设备及设备条件 |
4.1.1 仪器设备 |
4.1.2 试验条件 |
4.2 试验方法 |
4.2.1 应力测试方法及原理 |
4.2.2 测试截面布置 |
4.2.3 应力测试的准备工作 |
4.2.4 测试步骤 |
4.3 数据处理与试验结果 |
4.4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5 测试结论 |
4.6 有限元应力计算与应力测试结果对比 |
4.6.1 有限元应力计算与应力测试的可比性 |
4.6.2 静态数据比较 |
4.6.3 有限元应力计算与应力测试的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疲劳寿命的计算 |
5.1 疲劳分析前的调查 |
5.1.1 需要调查的内容 |
5.1.2 调查的结果 |
5.2 疲劳仿真分析 |
5.2.1 疲劳分析软件介绍 |
5.2.2 疲劳分析的过程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起重机研究现状 |
1.3 CAD研究现状及发展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桥式起重机设计理论 |
2.1 机构零部件选型设计概述 |
2.1.1 吊钩组 |
2.1.2 钢丝绳 |
2.1.3 卷筒 |
2.1.4 电动机 |
2.1.5 减速器 |
2.1.6 制动器 |
2.2 基于改进BA算法的主梁优化设计 |
2.2.1 最小二乘法的孪生有界支持向量机 |
2.2.2 BA算法 |
2.2.3 BA算法的改进 |
2.2.4 主梁优化分析 |
2.2.5 主梁优化前后的静力学分析 |
2.2.6 主梁的校核 |
2.3 端梁设计校核 |
2.4 本章小结 |
3 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 |
3.1 系统开发环境及目标 |
3.1.1 系统开发目标 |
3.1.2 系统开发环境 |
3.2 系统总体框架 |
3.3 系统功能设计 |
3.4 系统模块设计 |
3.4.1 机构设计模块 |
3.4.2 结构设计模块 |
3.4.3 三维模型模块 |
3.4.4 数据库模块 |
3.4.5 二维工程图模块 |
3.4.6 计算书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桥式起重机CAD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4.1 二次开发技术研究 |
4.1.1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理论研究 |
4.1.2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应用 |
4.1.3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理论研究 |
4.1.4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应用 |
4.2 参数化建模技术研究 |
4.2.1 参数化建模理论 |
4.2.2 系统模型库的建立 |
4.3 SQL Server技术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桥式起重机CAD系统实现及应用实例 |
5.1 系统流程设计 |
5.2 设计实例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耐震时程法的门式起重机抗震分析与减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结构抗震设计及理论 |
1.2.1 静力理论阶段 |
1.2.2 反应谱理论阶段 |
1.2.3 动力理论阶段 |
1.3 耐震时程法及减震研究现状 |
1.3.1 耐震时程法研究现状 |
1.3.2 减震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门式起重机结构静力学分析 |
2.1 门式起重机参数简介 |
2.2 门式起重机模型处理 |
2.2.1 模型简化 |
2.2.2 材料选择 |
2.2.3 单位制选择 |
2.2.4 边界约束 |
2.3 门式起重机静力学分析 |
2.3.1 载荷及工况 |
2.3.2 结构分析 |
2.3.3 结果讨论 |
2.4 门式起重机模态分析 |
2.4.1 模态分析理论 |
2.4.2 模态提取 |
2.4.3 结果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门式起重机基于耐震时程法的结构响应有效性分析 |
3.1 耐震时程法的提出及理论介绍 |
3.2 合成基于我国抗震规范反应谱的耐震时程曲线 |
3.3 门式起重机结构节点的选择及地震波输入模式分析 |
3.3.1 门式起重机结构节点的选择 |
3.3.2 地震动的输入模式 |
3.4 门机结构耐震时程响应有效性验证 |
3.4.1 IDA方法地震波的选择 |
3.4.2 耐震时程法和IDA法强度结果对比分析 |
3.4.3 耐震时程法和IDA法变形结果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门式起重机结构减震技术研究 |
4.1 结构减震技术概论 |
4.2 门式起重机减震技术及其应用 |
4.2.1 减震技术工作原理 |
4.2.2 适用于门机的减震装置 |
4.3 门机减震参数设计 |
4.3.1 门机减震系统参数设计流程 |
4.3.2 门式起重机减震系统力学模型 |
4.3.3 门式起重机减震周期的确定 |
4.3.4 门式起重机减震系统水平刚度和阻尼的确定 |
4.4 减震门机有限元建模及模态分析 |
4.4.1 减震门机有限元建模 |
4.4.2 减震门机模态分析 |
4.5 减震门机在地震输入下有效性分析 |
4.5.1 减震门机在地震输入下应力响应分析 |
4.5.2 减震门机在地震输入下位移响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运用耐震时程法检验减震门机极限抗震能力 |
5.1 耐震时程法下减震门机参数设计 |
5.1.1 地震工况下门机金属结构许用应力计算 |
5.1.2 调整耐震时程曲线的峰值加速度 |
5.2 减震门机极限抗震能力分析 |
5.2.1 减震门机应力变化曲线 |
5.2.2 减震门机变形变化曲线 |
5.3 建立地震载荷下减震门机评价体系 |
5.3.1 地震载荷下减震门机跨中工况评价体系 |
5.3.2 地震载荷下减震门机悬臂工况评价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4)桥式起重机主梁轻量化优化设计及其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起重机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
1.2.2 起重机分析系统开发研究现状 |
1.3 引力搜索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算法的提出与改进 |
1.3.2 算法应用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桥式起重机的桥架结构及性能特性分析 |
2.1 桥式起重机桥架结构分析 |
2.1.1 箱型主梁结构分类 |
2.2 桥式起重机受力分析 |
2.2.1 受力载荷分类和组合 |
2.2.2 跨中位置受力分析 |
2.2.3 跨端位置受力分析 |
2.3 有限元建模及静动态特性分析 |
2.3.1 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建模 |
2.3.2 桥式起重机静态力学分析 |
2.4 主梁动态特性分析 |
2.4.1 模态分析 |
2.4.2 主梁结构模态分析结果 |
2.4.3 主梁结构谐响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桥式起重机主梁优化设计分析 |
3.1 箱型主梁优化设计流程 |
3.2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3.3 主梁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 |
3.3.1 设计变量的选择 |
3.3.2 目标函数的确定 |
3.3.3 约束条件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混合GSA-GA算法的主梁优化设计 |
4.1 引力搜索算法 |
4.1.1 引力搜索算法模型 |
4.1.2 算法流程 |
4.2 算法的改进 |
4.2.1 遗传算法基本流程 |
4.2.2 混合GSA-GA基本流程 |
4.2.3 引力搜索算法中的引力系数改进 |
4.2.4 测试函数验证 |
4.3 箱型主梁优化 |
4.3.1 参数设置 |
4.3.2 主梁优化结果分析 |
4.3.3 优化结果有限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起重机结构仿真设计系统实现 |
5.1 系统的总体架构 |
5.2 系统组成 |
5.2.1 登录窗口 |
5.2.2 参数输入及分析界面 |
5.2.3 起重机参数化有限元分析APDL部分代码 |
5.3 实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研究成果 |
(5)水工门式起重机整体结构安全评估与寿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水工门式起重机整体结构分析 |
2.1 水工门式起重机工况简介 |
2.2 水工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分析及数据采集 |
2.3 本章小结 |
3 水工门式起重机载荷谱编辑 |
3.1 载荷谱编辑方法 |
3.2 常用载荷谱编辑方法应用范围及选取准则 |
3.3 利用雨流计数法对现场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水工门式起重机寿命预测 |
4.1 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
4.2 疲劳累计损伤准则 |
4.3 影响门机寿命的因素和综合损伤因子的引入 |
4.4 门式起重机整体钢结构寿命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5 水工门式起重机安全评估 |
5.1 起重机安全评估的含义与目的 |
5.2 安全评估方法的选取及评估等级的划分 |
5.3 门机危险部位的防护及报废准则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全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6)基于算法混行策略的门式起重机轻量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门式起重机研究现状 |
1.2.2 优化设计在起重机领域应用 |
1.3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算法策略 |
2.1 改进人工鱼群算法 |
2.1.1 研究进展 |
2.1.2 算法仿生原理 |
2.1.3 算法典型行为描述 |
2.1.4 参数分析改进 |
2.1.5 算法行为改进 |
2.1.6 工程应用 |
2.2 串行算法策略 |
2.2.1 串行策略研究 |
2.2.2 GA循环次数的确定 |
2.2.3 串行算法 |
2.2.4 对串行算法可行性的验证 |
2.2.5 工程应用 |
2.3 混行算法策略 |
2.3.1 研究进展 |
2.3.2 混行算法 |
2.3.3 对混行算法可行性验证 |
2.3.4 工程应用 |
2.4 算法策略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理论设计 |
3.1 载荷组合及设计方法 |
3.2 通用门式起重机主梁金属结构设计 |
3.2.1 主梁截面参数设计 |
3.2.2 动载系数计算 |
3.2.3 主梁载荷计算 |
3.2.4 主梁内力计算 |
3.2.5 主梁强度校核 |
3.2.6 主梁疲劳强度校核 |
3.2.7 主梁稳定性校核 |
3.2.8 主梁刚度校核 |
3.2.9 主梁拱度计算 |
3.3 通用门式起重机支腿金属结构设计(一刚一柔) |
3.3.1 支腿内力计算 |
3.3.2 支腿强度校核 |
3.3.3 支腿刚度校核 |
3.3.4 支腿稳定性校核 |
3.4 通用门式起重机横梁金属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用U型门式起重机结构轻量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
4.1 门机结构轻量化设计 |
4.1.1 设计变量选择 |
4.1.2 约束条件 |
4.1.3 目标函数及优化方法选择 |
4.2 软件开发 |
4.2.1 软件开发环境 |
4.2.2 软件设计框架 |
4.2.3 软件参数程序 |
4.2.4 软件操作流程 |
4.3 轻量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7)基于并行算法的门式起重机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门式起重机概述 |
1.1.2 优化算法概述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粒子群算法研究现状 |
1.2.2 起重机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粒子群优化算法研究及改进 |
2.1 粒子群算法简介及研究 |
2.2 粒子群算法参数研究 |
2.2.1 粒子群算法种群规模的影响 |
2.2.2 粒子群算法惯性权重的影响 |
2.2.3 学习因子的影响 |
2.3 粒子群算法的改进 |
2.3.1 线性变化惯性权重 |
2.3.2 阶梯变化权重 |
2.3.3 阶梯变化学习因子 |
2.3.4 并行取最优值 |
2.3.5 划分网格 |
2.3.6 工程实例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并行策略的改进混合粒子群算法 |
3.1 研究现状 |
3.2 差分进化算法(DE) |
3.2.1 差分进化算法原理及流程 |
3.2.2 差分进化算法性能研究 |
3.3 人工蜂群算法(ABC) |
3.3.1 人工蜂群算法原理及流程 |
3.3.2 人工蜂群算法性能研究 |
3.4 并行粒子群算法(DA_PSO) |
3.4.1 DA_PSO算法原理 |
3.4.2 DA_PSO算法测试评价 |
3.4.3 工程实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理论设计 |
4.1 主梁结构设计 |
4.1.1 动载系数计算 |
4.1.2 主梁载荷计算 |
4.1.3 主梁内力计算 |
4.1.4 主梁截面设计 |
4.1.5 主梁强度校核 |
4.1.6 主梁疲劳强度校核 |
4.1.7 主梁稳定性校核 |
4.1.8 主梁刚度校核 |
4.1.9 主梁拱度、翘度校核 |
4.2 门腿结构设计 |
4.2.1 门腿内力计算 |
4.2.2 门腿强度校核 |
4.2.3 门腿刚度校核 |
4.2.4 稳定性校核 |
4.3 横梁校核 |
4.3.1 内力组合 |
4.3.2 横梁校核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
5.1 设计变量 |
5.2 约束条件 |
5.3 目标函数 |
5.4 软件开发 |
5.4.1 软件架构 |
5.4.2 软件操作说明 |
5.5 优化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学术成果 |
(8)桥式起重机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波纹腹板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2 蚁群算法的研究现状 |
1.2.3 起重机箱形主梁结构优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的结构设计 |
2.1 波纹腹板力学性能分析 |
2.1.1 波纹腹板的类型 |
2.1.2 梯形波纹腹板的抗弯抗剪性能 |
2.1.3 梯形波纹腹板的屈曲特性研究 |
2.2 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的结构形式 |
2.2.1 直腹板形式双梁桥式起重机的结构和参数 |
2.2.2 梯形波纹腹板的分布方式 |
2.2.3 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的参数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蚁群算法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3.1 蚁群算法的原理和连续域基本蚁群算法 |
3.1.1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
3.1.2 连续域基本蚁群算法的构建 |
3.2 CDACO算法的改进 |
3.2.1 算法改进措施 |
3.2.2 改进CDACO算法流程 |
3.2.3 改进CDACO算法测试函数仿真验证 |
3.3 基于改进CDACO算法的典型主梁截面优化 |
3.3.1 典型主梁截面优化的数学模型 |
3.3.2 基于改进CDACO算法的截面优化 |
3.3.3 优化结果的静力学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的尺寸优化 |
4.1 结构优化设计简介 |
4.1.1 结构优化设计概念 |
4.1.2 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结构尺寸优化的流程 |
4.2 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的数学模型建立 |
4.2.1 设计变量的确定与目标函数的建立 |
4.2.2 设计变量的约束条件 |
4.3 基于改进CDACO算法的波纹腹板梁优化 |
4.3.1 算法运行时控制参数的确定 |
4.3.2 优化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力学性能分析 |
5.1 箱形梁有限元分析流程 |
5.1.1 有限元方法及软件工具 |
5.1.2 有限元分析流程 |
5.2 两种箱梁的有限元模型创建与前处理 |
5.2.1 创建两种箱梁的几何模型 |
5.2.2 两种箱梁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 |
5.3 两种箱梁的有限元仿真结果对比 |
5.3.1 静力学仿真结果对比 |
5.3.2 线性屈曲分析仿真对比 |
5.3.3 模态分析仿真结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起重机金属结构件的结构优化及轻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意义 |
1.2 起重机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结构优化技术 |
1.3.1 结构优化技术的发展 |
1.3.2 结构优化技术在起重机轻量化中的应用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门式起重机参数化建模 |
2.1 有限元理论 |
2.2 参数化建模及APDL语言 |
2.2.1 参数化建模技术 |
2.2.2 APDL语言 |
2.3 门式起重机主要结构及性能参数 |
2.3.1 基本结构 |
2.3.2 性能参数 |
2.4 几何结构参数化有限元建模 |
2.4.1 模型简化 |
2.4.2 参数化建模流程 |
2.4.3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
2.4.4 边界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3 门式起重机有限元分析 |
3.1 门式起重机静力学分析 |
3.1.1 静力学分析理论 |
3.1.2 计算载荷与载荷工况 |
3.1.3 静强度和静刚度计算 |
3.1.4 有限元结果分析 |
3.2 门式起重机模态分析 |
3.2.1 基本原理 |
3.2.2 模态提取方法 |
3.2.3 模态分析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4 门式起重机轻量化设计 |
4.1 门式起重机轻量化设计方案 |
4.2 基于ANSYS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
4.2.1 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
4.2.2 优化设计的基本过程 |
4.3 结构灵敏度分析 |
4.3.1 灵敏度分析理论 |
4.3.2 灵敏度分析结果 |
4.4 结构动态优化设计 |
4.4.1 分步优化策略 |
4.4.2 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
4.4.3 结构优化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门式起重机屈曲分析 |
5.1 特征值屈曲分析理论 |
5.2 门式起重机特征值屈曲分析 |
5.2.1 特征值屈曲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
5.2.2 特征值屈曲分析结果 |
5.3 局部腹板屈曲的影响因素 |
5.3.1 局部腹板的有限元模型 |
5.3.2 局部腹板屈曲分析结果 |
5.3.3 不同因素对腹板屈曲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桥式起重机矩形管端梁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起重机及端梁概述 |
1.1.2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方向 |
1.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2 桥式起重机的发展方向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性工作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2 本文的创新性工作 |
第二章 常见端梁的结构形式及理论强度计算 |
2.1 起重机端梁的常见结构形式 |
2.1.1 起重机端梁的结构 |
2.1.2 起重机端梁的常见失效形式 |
2.1.3 端梁钢结构的常见形式及其优缺点 |
2.1.4 焊缝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
2.2 矩形管端梁的结构特点及可行性 |
2.2.1 矩形管的生产工艺及结构特点 |
2.2.2 矩形管的应用范围及前景 |
2.2.3 矩形管型号的选取 |
2.2.4 矩形管应用于端梁结构的可行性 |
2.3 矩形管端梁的载荷分布及理论强度计算 |
2.3.1 起重机的载荷分布 |
2.3.2 端梁的载荷分布 |
2.3.3 理论强度要求 |
2.3.4 危险截面处应力及最大挠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矩形管端梁的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软件ANSYS简介 |
3.2 有限元法在起重机中的应用 |
3.3 有限元建模及结果分析 |
3.3.1 有限元建模方法 |
3.3.2 初步结果分析 |
3.3.3 局部优化分析及对比 |
3.3.4 局部优化小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矩形管端梁的测试验证 |
4.1 测试目的及方案 |
4.1.1 测试的目的 |
4.1.2 测试内容及方法 |
4.1.3 测试工装 |
4.1.4 测试工装的安装 |
4.2 测试流程及结果分析 |
4.2.1 测试流程 |
4.2.2 测试结果 |
4.3 有限元仿真与测试的对比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及创新点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箱型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的优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150t造船门式起重机改造后的整体结构分析[D]. 吴磊. 扬州大学, 2020(04)
- [2]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与研究[D]. 李玉虎. 中北大学, 2020(09)
- [3]基于耐震时程法的门式起重机抗震分析与减震研究[D]. 吴照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桥式起重机主梁轻量化优化设计及其系统实现[D]. 周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水工门式起重机整体结构安全评估与寿命预测[D]. 游虎. 三峡大学, 2020(06)
- [6]基于算法混行策略的门式起重机轻量化设计[D]. 任重.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7]基于并行算法的门式起重机结构优化设计[D]. 于浩洋.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8]桥式起重机偏轨箱形波纹腹板梁的优化设计[D]. 靳通通. 中北大学, 2019(01)
- [9]起重机金属结构件的结构优化及轻量化研究[D]. 刘跃昆. 郑州大学, 2017(11)
- [10]桥式起重机矩形管端梁结构分析[D]. 王长坤.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