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提速安全基础保障的思考

关于加强提速安全基础保障的思考

一、对强化提速安全基础保障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0)在《网络空间中的美国霸权主义与中国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郑广[2](2020)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 ——以平安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张淼[3](2020)在《基于强化学习的列车自动驾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轨道交通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骨干作用。伴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密度的不断提高以及运行场景、环境的日益多样与复杂,人工驾驶列车已经很难满足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需求,发展列车自动驾驶(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ATO)是大势所趋。当前多数针对ATO控制方法的研究聚焦于给定模型的参数进行策略优化,缺乏面对复杂运行环境和多样运营需求的鲁棒性、适应性以及自学习性,难以适应ATO智能化、智慧化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RL)和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等人工智能新理论和新方法近些年得到飞速发展,不仅在图像识别、语义识别、游戏竞技等方面卓有成就,也逐渐向自动控制领域渗透,例如仿生机器人、无人汽车等,赋予了行业新的发展动能。因此,本文基于对轨道交通列车自动驾驶技术特征和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的深入认知与分析,结合轨道交通“安全、准点、绿色、舒适”四方面的关键需求,针对基于强化学习的列车自动驾驶新方法展开探索与研究,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和贡献如下:首先,基于现有列车自动驾驶技术的控制原理和优秀司机的驾驶经验,提出一种基于策略梯度强化学习的列车ATO优化方法,以减小列车的牵引能耗。通过建立列车控制专家系统,构建符合节能工况且满足乘客舒适性要求的控车策略;在此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作为列车驾驶控制器,设计了一种基于策略的强化学习算法,通过对列车运行历史数据的持续学习,不断优化神经网络的参数,从而更好的适应变化的运营场景。基于现场运行数据仿真结果表明,该智能算法比现有算法具有更好的节能效果和准时性。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值函数强化学习的列车自动驾驶优化方法。在建立列车节能控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Q学习模型与方法求解列车的最优节能运行策略,突破传统的基于固定模型的列车运行控制优化方法,能够适应多样复杂的列车运行环境和线路条件,并充分利用列车历史运行大数据,在满足准时性和乘客舒适性的前提下,有效地减少列车牵引能耗。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较传统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DP)方法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优的节能运行策略。最后,在前两项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深度学习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深度Q学习(Deep Q Network,DQN)的列车驾驶智能控制方法,该方法无需使用传统的列车动力学先验知识和预先设计的速度-距离曲线,而是运用大量的驾驶经验以训练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经训练的神经网络能够根据任意输入状态,以节能为主要目标,以安全、准点、舒适和停准为基本约束,实现“端到端”方式的智能控车模型。经基于真实线路和车辆参数的仿真实验证明,该方法面对变化的运行计划及其他动态影响因素,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能够保证列车安全准点、节能舒适的运行至车站并在允许范围内准确停车。

郭玥[4](2017)在《从党“建”金融到金融党建 ——中国共产党与金融关系再思考》文中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党执政和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基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非常重要的在于党如何驾驭市场经济,关键是党如何运用金融。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发挥金融的作用,将金融作为夺取政权的重要手段。执政以后,作为国家治理强有力的力量,金融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更是党执政的重要内容。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党如何利用金融的力量调控经济和社会运行,促进现代化建设?如何将国家经济目标与党的政治目标结合起来,实现惠及全体民众的发展,服务于党治国理政的目标?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本二者的属性出发,尝试梳理、分析和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的历史沿革,以及在微观、中观、宏观三种场域的实现机制。在基础理论部分,本文在现代国家治理框架中建立了政党、资本和金融之间的理论关联,提出“金融党建”的基本概念。现代国家治理中,政党维护公正,资本则追求效率。这两个要素,是国家治理的两个重要方面。政党和资本,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从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出发,党的领导是共产党的重要特性,是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原则。党要实现自身主张,必然要领导和运用资本。金融党建,就是指金融所代表的货币资本、金融信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政治信用有机结合,通过党的领导实现不同属性的执政资源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地区间流动和整合,进而产生更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甚至生态文明产品,解决治国理政的难题。在历史考察部分,本文回顾民主革命时期党建金融的过程,阐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下的金融体制的特点、总结改革开放后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时期的金融体制源于民主革命时期党建金融的遗传基因,也有来自于苏联模式的塑造和影响。这个金融体制是集中统一的,与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相对应的。改革开放后的金融体制以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导向,同时,为避免经济改革过程中的地方和部门的利益取向,金融的制度性改革必须同步进行。于是,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后,确定了金融改革计划。其中,重塑金融系统中党的领导体制,成为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任务。微观场域的金融党建,是指党组织“嵌入”至金融部门或金融企业,在企业内部进行组织构建。以经济社会学中“嵌入”理论阐释党的行为活动,可以认为政党组织是嵌入到一个系统,或者说一定环境之中的,需要与环境构成良性互动,才能促成自身目标的实现。从“嵌入”出发,党组织在金融企业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将自身特性带入企业之中。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嵌入行为,并不仅仅是西方“嵌入”理论的与公司行政系统的一种简单的连接作用,或者说桥梁作用,而是以自身的组织建设和功能扩展,与企业组织相互复合和融合,进而创造出新的组织形态。通过这样一种组织形态,贯彻和落实党的意志。中观场域的金融党建,是中国共产党与金融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作用。通过构建两者合作平台,把党的力量与资本的力量结合起来,实现治国理政的各种目标。本文认为,党与金融部门的积极合作,本质上是以政党(政府)代表的政治信用植入以金融领域部门代表的市场信用。两种信用关系的有机结合,解决纯粹市场逻辑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公共产品供给问题,重大民生问题,人民共享发展的问题。宏观场域的金融党建,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金融视角,即在更大的时空范围中、在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下如何操控和驾驭资本。对于全球化中资本的扩张和流动,中国共产党从三个方面提升驾驭资本、领导金融的能力。第一,以金融手段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二,以资本的辐射推进中国共产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第三,以金融制度输出实现国家“话语权”的掌握。

张莉[5](2016)在《牵引供电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随着铁路的发展应运而生,安全管理是否稳定有序直接影响着整个铁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牵引供电安全管理是铁路安全管理的一个分支,伴随着电气化铁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我国铁路的大面积提速的背景下,本着安全稳定的理念,要求铁路每一个环节均不能出现差错,所以电气化铁路运行零故障是铁路运行安全可靠的保障。牵引供电作为列车最主要的动力来源,不光影响着供电单位的安全天数,更影响着整个铁路运输安全。而供电段作为牵引供电的主要单位,是实现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石。供电段是运输生产的前沿阵地,可以说铁道有多长,供电段就有多大。铁路供电工区多设置在地理位置偏僻、人烟荒芜的地方,正是这种点多线长、面广而分散、条件艰苦的特点造成供电安全管理难度增大。再加上新列车运行图的推进实施,列车的高速化和重载化的发展,行车密度不断加大,作业标准更加完善,这些要求都使得安全工作愈加严重和复杂。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与改善电气化铁路供电安全管理工作,减少事故故障发生,适应铁路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提高铁路运输效率,颇值得我们思考和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对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对作业安全中的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等因素分析,制定了可行的研究对策,确保了电气化铁路供电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本文在对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及安全管理现状进行详细的概述的基础上,结合呼和浩特铁路局呼和浩特供电段作业实际,通过对电气化铁路供电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并结合各类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指出了电气化铁路供电运行中各类危险源及风险点,并利用事故树安全分析法建立系统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及事故树最小割集,通过定性分析,提出了防范措施。通过对电气化铁路作业安全管理的分析研究,对铁路站段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军[6](2015)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线路提速改造施工质量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国内外铁路既有线改造工程都具有施工量较大,工程数量大,工期紧,点多线长等特点。另外,路基、桥涵、站场及轨道改造施工过程中对既有线运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干扰大,施工与行车的矛盾较为突出,保证施工质量及运营安全始终是既有线提速改造的一大难点,成为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铁路施工过程中对轨道工程、路基工程、桥隧工程等各个方面的风险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武嘉线提速改造施工质量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工期、安全、质量、成本、环保等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改造工程有效实施。通过研究国内外铁路施工工程建设中质量风险管理的发展和现状,指出了传统工程质量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提速改造施工中存在的质量管理风险因素,绘制出施工过程中的因果反馈回路,从而来控制工程项目质量,目的在于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对既有线提速改造工程提供参考价值。通过本文章的研究,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来建立和完善了既有线提速改造工程的风险管理体系,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铁路既有线提速改造施工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且从整体的视角看待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与控制协调施工质量,加强安全施工风险的识别,准确的把握安全风险管理,对于管理者来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从源头把控施工安全风险,提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将风险影响程度降至最小。另外,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分析处理是一种新的尝试,更是一种突破,并在实际施工现场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刘广明[7](2014)在《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的农地功能,农地融资功能是农地基于其经济属性特质而具有的能够充当资金融通工具进而为农地权利人或其他民事主体融得所需资金的有利效能。农地融资功能的提出,既是由农地本身所固有的经济属性和农地之于农民的特殊意义所决定的,也是由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态势和城镇化水平日益加深的趋势所决定的。农地融资功能具有转让融资、转包融资、出租融资、入股融资、信托融资以及证券化融资等多种实现方式。其中,抵押融资是农地融资功能实现的重要方式之一,且一般认为,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即为狭义上的农地融资功能,本文就以农地抵押融资功能为研究对象。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来看,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呈制度性抑制状态,并因此引发了系列负面效应。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向来是盘根错节,相互交织,对任何一个问题皆需综合考量,方能得出正确结论,农地抵押融资功能问题亦是如此。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农民财产权和融资权的有效保护迫切要求全面实现农地抵押融资功能,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健全则使农地抵押融资功能的实现成为可能。农地抵押融资功能的实现必须以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和农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为前提,并需遵循坚持政府适度干预、均衡保护各利益相关主体及兼顾农地其他功能等三大基本原则。从制度保障上看,实现农地抵押融资功能,除需完善农地(使用权)抵押这一主体制度外,还需要建立、完善包括农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农地(使用权)价格评估、农地(使用权)流转、农地(使用权)抵押经济激励、土地用途管制以及土地征收补偿等在内的配套制度体系。除绪论和结论外,本论文正文部分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农地融资功能的提出及农地抵押融资功能的制度考察”,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对农地融资功能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农地融资功能及农地功能的概念、农地融资功能的实现方式、农地融资功能的属性以及农地融资功能提出的缘起。此外,还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本文以农地抵押融资功能为研究对象,之所以做如此考虑,除受本人能力所限而无法统摄农地融资功能这一宏大专题研究外,主要是考虑到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在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应法律制度应予以必要完善的迫切性。二是对农地抵押融资功能的制度考察问题进行了相应探讨。从现行法律规定看,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当前处于制度性抑制状态,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农地抵押融资功能抑制的原因复杂,但从制度层面上讲,农地制度的政府“管控”是农地抵押融资功能抑制的深层原因所在,而政府的稳定偏好和法律的父爱主义理念束缚则是农地抵押融资功能抑制的两个根本性原因。第二章,“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理据分析”,首先对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若干理据分析思路进行了概要式的叙述,并在此基础上并进行了些许反思,本文认为对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理据分析必须要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农民财产权保护、农民融资权保障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变革等四个角度对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迫切性和可能性进行了理论探讨。从迫切性上讲,农地抵押融资功能的实现是深化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必然之需、是有效保护农民财产权的应有之意、是有效保障农民融资权的基石所在;从可能性上讲,日益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则为农地抵押融资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农地抵押融资制度实践的国内外考察”,除对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地抵押融资相关制度予以了必要考察外,还对包括四川成都、宁夏同心、湖北天门以及山东寿光等国内已有的农地抵押融资制度创新实践进行了考察。第四章,“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理路探讨”,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对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的完善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当前应继续坚持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予以必要的完善,其关键是要构建农地集体所有权主体的人格化代表。二是对农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进行了探讨。农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是农地抵押融资得以开展的先决条件,除应按强化权利物权性质的思路对农用地使用权制度进行必要完善外,关键是要对乡镇企业用地使用权制度和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予以全面系统的革新。三是对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包括坚持政府适度干预、均衡保护各利益相关主体以及兼顾农地其他功能。第五章,“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主体制度完善”,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对农地(使用权)抵押适用范围进行了界定,即农用地(使用权)应实现“全面”抵押,宅基地(使用权)需“有条件”抵押,乡镇企业用地(使用权)应可“单独”抵押。二是对农地(使用权)抵押的设定进行了探讨,具体包括农用地(使用权)抵押人资格的界定、农地所有权人地位的界定、农地(使用权)抵押期限的设定、农地(使用权)抵押权人资格的界定、农地(使用权)抵押登记以及农地(使用权)抵押率的确定。三是对农地(使用权)抵押权的实现进行了探讨,具体包括农地(使用权)抵押权实现方式的界定、农地(使用权)继受人范围的界定、农民(作为抵押人时)权益的“适当”保护以及本集体经济组织其他成员的权利保护。第六章,“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配套制度构建”,主要讨论了农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制度的完善、农地(使用权)价格评估制度的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完善、农地(使用权)抵押经济激励制度的构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强化以及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完善等几个问题。

胡加彬[8](2011)在《面向区域化管理的中国食品出口全程监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出口食品贸易发展迅速,但伴随着不断爆发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涉及到国际食品贸易SPS、TBT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益影响中国出口食品的竞争优势,逐渐成为制约中国食品出口增长的瓶颈因素,中国出口食品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确保出口食品的质量安全,完善出口食品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是影响我国出口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指出目前我国出口食品监管体制的缺陷,明确出口食品监督管理的努力方向,并提出新的出口食品监管体系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围绕出口食品全过程管理的指导思想,结合各关键环节参与主体的特征,通过资源配置和制度创新,提出了保障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对于推动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出口食品全过程监管的理论基础,提出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的依据和特征;然后对国内外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在指出中国传统出口食品监管体系的缺陷和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国外出口食品监管的经验与启示;接着研究了出口食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重点分析了政府、部门协调控制体系、政策法规控制体系、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种植养殖基地标准化建设推进体系、质量安全追溯控制体系、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控制体系、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控制体系和宣传培训支持体系,丰富了出口食品监管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出口食品全过程监管的可追溯体系和问责机制,重点研究了源头监管的多主体参与机制、出口食品企业的自检自控管理优化机制、出口食品全过程可追溯的卫生备案机制、出口食品全过程可追溯的问责机制,构建了出口食品监管的风险控制体系。提出了出口食品全过程监管绩效评价的原则,从十个方面分析了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出口食品监管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并结合实例进行了有效性检验;最后,以河南省的出口食品监管为例,分析河南省出口食品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应用前期研究成果对其监管体系优化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构建了出口食品区域化全过程监管体系模型。出口食品区域化全过程监管体系模型克服了传统监管模块之间独立运行、信息共享不畅的问题,充分整合了食品监管的行政资源,提高了全过程监管的效率和能力,进一步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整体水平。(2)提出了出口食品全过程监管绩效评价模型。该创新点结合全过程可追溯的监管特点,从十个方面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出口食品监管绩效评价论证,经实例检验具有较高的有效性。(3)构建了出口食品监管机制模型。该模型从成立全国统一协调的机构作为组织保证出发,提出了建设技术建设、社会性监管模式创新和基于法律和道德双重约束的综合监管机制,丰富了出口食品监管机制研究的理论体系,为监管实践操作指明了方向。(4)设计了出口食品企业的自检自控管理优化机制。该创新点把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放在重要地位,体现了“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食安法立法宗旨,最大限度的避免出口企业和监管部门之间的矛盾,通过机制创新,提高了监管的有效性。

徐安雄[9](2011)在《车务段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法研究》文中指出2005年3月,铁路系统由四级管理模式(部、局、分局、站段)精简为三级管理模式(部、局、站段),三级模式中底层一级的车务段是铁路运输系统的生产组织单位与安全责任主体。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系统的快速发展,列车运行速度加快、行车密度加大,车务段安全管理的内容与要求逐步提高,车务段的安全管理对我国铁路系统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在总结分析车务段安全生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车务段安全管理的层次模式,探讨了车务段安全生产基础化对策,以及分析了车务段安全生产管理的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的措施。在车务段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法的研究中,是基于车务段自身的特点,重点研究了车务段安全管理的模式,提出了车务段安全生产的要素的集合,探讨了车务段安全管理的两个层次,以及进行了车务段作业生产分析与安全生产保障的对策研究。在车务段安全管理基础化对策研究中,首先对车务段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探讨,指出人员因素是基础化对策的重点,同时重点探讨了人员安全检修教育与培训,逐步营建车务系统安全文化的对策。在车务段安全管理基层化对策研究中,指出车务系统中间站是基层化对策的关键。提出了车务系统中间站安全保障体系模式,探讨从现场作业和安全管理两个层面对中间站进行技术指导。其中,现场作业指导在于寻求中间站安全生产的技术性对策,建立统一、高效的设备、设施来确保安全,协调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安全管理指导在于建立健全中间站安全管理体系,科学地制定车站安全规章制度、考核办法,并落实制定的制度,包括完善中间站人员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的控制过程、建立、健全岗位激励与考核等具体实施办法。在车务段安全管理持续改进研究中,提出运用相对简单的统计学方法来评价车务段安全管理的质量,并运用OSHMS中的PDCA循环来实现车务段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研究所探讨的车务段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车务段机关和基层生产单位以及路局在安全生产上提供借鉴,以适应车务段管理者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也能为铁路安全生产研究提供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指导性资料,同时铁路局的安全生产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汉武[10](2010)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旺盛、铁路建设迅猛增长、铁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等与铁路交通安全有关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和谐铁路的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正常稳定发展,其安全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认清铁路交通安全形势,保障铁路交通安全的措施和方法,深入推进安全基础建设,建立起铁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及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持续铁路安全稳定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部科研计划项目、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了我国铁路实施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基于安全生产保障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铁路行车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及安全检查、监测、监控装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其主要建设内容,建立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主要工作平台——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研究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我国实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2.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相关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和运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我国可以借鉴的主要经验。3.结合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监控系统装备技术发展方向和装备集成建议。4.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的内涵和建设的主要内容。5.详细分析铁路安全检查监洲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设备及用户需求,研究各类安全检测信息接入方式及联网监控标准,提出建立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方案,完成该平台的总体设计,并开发该平台系统。6.以郑州铁路局为背景,应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检测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验证平台的功能和应用效果。

二、对强化提速安全基础保障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强化提速安全基础保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强化学习的列车自动驾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依托课题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列车自动驾驶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1.2.2 人工智能新技术在控制领域应用研究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论文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列车运行控制与自动驾驶
        2.1.1 列车自动防护(ATP)
        2.1.2 列车自动驾驶(ATO)
    2.2 强化学习、深度学习与深度强化学习
        2.2.1 概述
        2.2.2 Q学习(Q-learning)强化学习
        2.2.3 策略梯度(Policy Gradient)强化学习
        2.2.4 深度学习与深度强化学习
    2.3 基于强化学习的列车驾驶控制模型
        2.3.1 列车节能驾驶控制模型
        2.3.2 列车驾驶马尔可夫决策模型
        2.3.3 列车驾驶强化学习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策略梯度强化学习的ATO优化方法
    3.1 问题描述
        3.1.1 列车节能运行工况分析
        3.1.2 站间节能控制序列:“减a减b”
        3.1.3 性能评价指标
    3.2 求解方法
        3.2.1 专家系统
        3.2.2 基于策略的强化学习方法
    3.3 算例实验与分析
        3.3.1 仿真环境
        3.3.2 仿真实验1
        3.3.3 仿真实验2
        3.3.4 仿真实验3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Q学习的列车节能优化策略
    4.1 基于值函数的Q学习方法
        4.1.1 定义状态空间
        4.1.2 状态转移规则
        4.1.3 状态-动作值函数
        4.1.4 值函数更新
    4.2 算例实验与分析
        4.2.1 仿真环境
        4.2.2 仿真实验1
        4.2.3 仿真实验2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深度Q学习的列车驾驶智能控制方法
    5.1 问题描述
    5.2 列车驾驶智能控制算法架构
    5.3 列车驾驶智能控制算法
        5.3.1 “最短剩余行程时间”算法
        5.3.2 状态空间定义
        5.3.3 训练数据生成算法
        5.3.4 奖励函数设计
        5.3.5 神经网络设计和训练
    5.4 算例实验与分析
        5.4.1 仿真环境
        5.4.2 仿真实验1
        5.4.3 仿真实验2
        5.4.4 仿真实验3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从党“建”金融到金融党建 ——中国共产党与金融关系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与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 政党演进过程中的资本因素
        (二) 政府与市场:政党与资本的间接关联
        (三) 中国共产党与金融的关系
        (四)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创新性与不足
        (一) 论文创新的尝试
        (二) 不足
    四、学术研究方法
    五、关键词说明
        (一) 资本
        (二) 金融
第一章 政党、资本与金融党建:概念上的阐释
    第一节 资本、资本化与金融
        一、马克思主义语意下的资本
        二、金融:一种资本化形式
    第二节 政党和政党的特性
        一、政党:早期政治学文献的描述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重要特点
    第三节 列宁、斯大林时期党与金融的关系
        一、列宁时期的金融体制
        二、斯大林时期的金融体制
        三、党与金融的关系: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阐释
    第四节 金融党建:政党与金融关系的进一步阐释
        一、政党与资本的逻辑联系
        二、政党与资本的逻辑矛盾
        三、金融党建:党领导下政党与资本的关系重塑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革命初期至局部执政时期:党“建”金融
        一、革命与钱:党“建”金融的现实依据
        二、早期党“建”金融思想与实践
        三、陕甘宁边区银行设立后的主要举措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元化领导”下的政党与金融
        一、党的组织体系和领导方式
        二、党政不分和党的“一元化领导”
        三、“一元化领导”下的金融体制
    第三节 改革过程中的政党行为逻辑
        一、经济分权背景下的金融体制改革
        二、从财政分权到金融集权
        三、改革过程中党的领导与金融的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微观场域的金融党建
    第一节 “嵌入”理论中的政党组织
        一、政党的组织“嵌入”
        二、“嵌入”理论的局限性
    第二节 金融企业中党组织的定位及存在方式
        一、现代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
        二、党组织的角色定位
        三、“嵌入”视角中的党组织
    第三节 党组织结构与功能——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一、公司治理中的党组织
        二、组织的自身建设与功能扩展
    小结
第四章 中观场域的金融党建
    第一节 市场信用与政治信用
        一、金融交易中的市场信用
        二、信用的市场逻辑及其困境
        三、政党的政治信用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用
    第二节 市场信用与政治信用的联动作用
        一、新疆:信用水平与基层政权的双重推进
        二、安顺:从政党“控制”到政党“整合”
        三、包头:破解城市棚改难题的探索
    第三节 政策性金融:政治信用与市场信用的有机结合
        一、政策性金融的源起
        二、政策性金融的特点
        三、政策性金融向开发性金融转变以及各国的实践
    小结
第五章 宏观场域的金融党建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党政治
        一、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世界自由流动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党政治
    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风险
        一、金融全球化
        二、全球化中的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与金融的关系
        一、起步:以金融工具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调整:从对外开放到融入全球化
        三、目标:资本的辐射力与金融输出
    小结
结语:“金融党建”再界定
    一、什么是金融党建?
    二、治理视阈下的“金融党建”
    三、三种场域金融党建的再考察
参考文献
后记

(5)牵引供电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铁路行车供电安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牵引供电安全管理现状
    2.1 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
        2.1.1 牵引变电所
        2.1.2 接触网
        2.1.3 电力机车
    2.2 呼和浩特供电段安全管理现状
        2.2.1 动态监控设备运行状态
        2.2.2 集中整治提高设备质量
        2.2.3 完善规章制度体系
        2.2.4 全面深化“三化”建设
        2.2.5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
        2.2.6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3 牵引供电安全影响因素
    3.1 钢轨电位升高
    3.2 牵引变电所跳闸故障
        3.2.1 负荷电流超出设备整定值
        3.2.2 绝缘闪络
        3.2.3 地方电源影响
    3.3 弓网配合影响
    3.4 机车故障影响
        3.4.1 机车带电过分相
        3.4.2 轨道车脱轨
    3.5 临近营业线施工影响
    3.6 设备缺陷影响
    3.7 外部环境影响
    3.8 现场安全管理缺陷
4 牵引供电安全性分析
    4.1 事故树分析法
        4.1.1 事故树分析的基本概念
        4.1.2 事故树分析的基本程序
    4.2 牵引供电事故树分析
    4.3 接触网事故树分析
    4.4 接触网作业车事故树分析
    4.5 定性分析
    4.6 其他因素分析
        4.6.1 管理作用发挥不突出
        4.6.2 闭环管理不严密
        4.6.3 部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4.6.4 结合部协调不到位
5 确保牵引供电安全的措施
    5.1 提高设备质量确保供电稳定
        5.1.1 科学制定检测检修计划
        5.1.2 加强设备专项整治
        5.1.3 积极推动综合自动化系统
        5.1.4 完善设备管理制度
    5.2 深化风险控制提升管理水平
        5.2.1 加强安全基础建设
        5.2.2 强化安全风险过程控制
        5.2.3 全面实施安全风险管控考评机制
        5.2.4 强化安全关键环节卡控
    5.3 强化营业线施工盯控
    5.4 加大行车主要工种队伍建设力度
        5.4.1 强化培训,提高标准化作业自律力
        5.4.2 落实包保,提高标准化作业贯彻力
        5.4.3 全员提素,提高标准化作业执行力
    5.5 增强干部执行力推动安全管理
        5.5.1 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5.5.2 强化干部专业素质
        5.5.3 提升干部综合实力
        5.5.4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5.6 强化班组管理推进标准化班组创建
        5.6.1 完善班组管理制度
        5.6.2 深化班组自控建设
        5.6.3 强化班组日常管理
    5.7 加强结合部管理
6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线路提速改造施工质量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既有线路的改造和质量控制现状
        1.1.2 项目风险管理的应用现状
        1.1.3 系统动力学在风险管理领域的运用
        1.1.4 既有线改造质量控制重要性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系统动力学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2.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2 系统动力学与传统的项目管理
    2.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项目管理过程
    2.4 系统动力学基本模型
        2.4.1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则
        2.4.2 系统动力学质量风险控制模拟
    2.5 铁路施工质量风险决策系统分析
        2.5.1 铁路施工质量风险决策系统建模目的
        2.5.2 铁路施工质量风险决策系统的边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提速改造施工质量风险分析
    3.1 项目简介
        3.1.1 武嘉线工程概况
        3.1.2 项目所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特征
        3.1.3 主要技术标准
    3.2 改造工程项目特点
    3.3 主要工程施工工序
        3.3.1 路基工程
        3.3.1.1 路基土石方施工方法
        3.3.1.2 加固既有路基施工方法
        3.3.1.3 地基加固工艺
        3.3.2 桥涵工程
        3.3.2.1 桥梁工程施工方法
        3.3.2.2 涵洞工程施工方法
        3.3.3 轨道工程
        3.3.4 其他工程
    3.4 工程施工质量风险管理
    3.5 施工过程质量风险分析
        3.5.1 技术经验
        3.5.2 管理与协作
        3.5.3 工作环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施工过程质量保障措施
    4.1 质量保证体系
    4.2 保证工程质量的主要措施
        4.2.1 保证工程质量组织措施
        4.2.1.1 基础工作
        4.2.1.2 重点防范
        4.2.1.3 制度保证
        4.2.2 保证工程质量技术措施
        4.2.2.1 保证路基工程施工质量技术措施
        4.2.2.2 保证桥涵工程施工质量技术措施
        4.2.2.3 保证轨道工程施工质量技术措施
        4.2.2.4 确保房屋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4.2.2.5 确保其他运营生产设备与建筑物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4.2.2.6 混凝土质量技术保证措施
        4.2.2.7 冬季施工质量措施
        4.2.2.8 雨季施工质量措施
        4.2.2.9 已完工程保护措施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农地融资功能的提出及农地抵押融资功能的制度考察
    第一节 农地融资功能的提出
        一、 农地融资功能的界定
        二、 农地融资功能的属性
        三、 农地融资功能提出的缘起
        四、 农地融资功能的实现方式及本文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的制度考察
        一、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的现状考察:制度性抑制
        二、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制度性抑制的负面效应
        三、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制度性抑制的原因
第二章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理据分析
    第一节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若干理据分析思路及其反思
        一、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若干理据分析思路概要
        二、 对相关理据分析思路的些许反思
    第二节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是深化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必然之需
        一、 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历程回顾及路径梳理
        二、 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路径检讨及其负面影响分析
        三、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解困的必然之需
    第三节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是有效保护农民财产权的应有之意
        一、 农地(使用权)和住房:农民最主要的财产
        二、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保护农民财产权的应有之意
    第四节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是有效保障农民融资权的基石所在
        一、 融资权:农民金融(发展)权的核心内容
        二、 农民融资权的保障需以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为前提
    第五节 日益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地抵押融资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化解了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或可引发的问题
        二、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视角下对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辩证看待
第三章 农地抵押融资制度实践的国内外考察
    第一节 农地抵押融资相关制度的国外考察
        一、 德国农地抵押融资制度考察
        二、 美国农地抵押融资制度考察
    第二节 农地抵押融资制度创新实践的国内考察
        一、 四川省成都市农地抵押融资制度创新实践考察
        二、 宁夏自治区同心县农地抵押融资制度创新实践考察
        三、 湖北省天门市农地抵押融资制度创新实践考察
        四、 山东省寿光市农地抵押融资制度创新实践考察
第四章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理路探讨
    第一节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前提性制度之一:坚持、完善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
        一、 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现存问题及其影响
        二、 坚持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三、 完善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前提性制度之二:完善农地使用权制度
        一、 完善农用地使用权制度
        二、 完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
        三、 完善乡镇企业用地使用权制度
    第三节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基本原则探讨
        一、 坚持政府适度干预
        二、 均衡保护各利益相关主体
        三、 兼顾农地其他功能
第五章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主体制度完善
    第一节 农地(使用权)抵押适用范围的界定
        一、 农用地(使用权)应实现“全面”抵押
        二、 宅基地(使用权)需“有条件”抵押
        三、 乡镇企业用地(使用权)应可“单独”抵押
    第二节 农地(使用权)抵押的设定
        一、 农用地(使用权)抵押人资格的界定
        二、 农地所有权人地位的界定
        三、 农地(使用权)抵押期限的设定
        四、 农地(使用权)抵押权人资格的界定
        五、 农地(使用权)抵押的登记
        六、 农地(使用权)抵押率的确定
    第三节 农地(使用权)抵押权的实现
        一、 农地(使用权)抵押权实现方式的界定
        二、 农地(使用权)继受人范围的界定
        三、 农民(作为抵押人时)权益的“适当”保护
        四、 本集体经济组织其他成员的权利保护
第六章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的配套制度构建
    第一节 完善农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制度
        一、 农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的意义解读
        二、 农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现存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三、 农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制度完善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建立农地(使用权)价格评估制度
        一、 农地(使用权)价格评估的意义解读
        二、 农地(使用权)价格评估的总体状况和现存问题
        三、 建立农地(使用权)价格评估制度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一、 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意义解读及现状考察
        二、 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完善的基本思路
    第四节 构建农地(使用权)抵押经济激励制度
        一、 农地(使用权)抵押经济激励制度的意义解读及基本原则分析
        二、 农地(使用权)抵押经济激励制度构建的主要内容探讨
    第五节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一、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的必要性解读
        二、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基本思路
    第六节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一、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视角下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缺陷分析
        二、 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视角下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完善思路
结论
    1.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当前呈制度性抑制状态且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其深层原因在于政府对农地的严格“管控”
    2.农地抵押融资功能的实现有其迫切性
    3.日益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地抵押融资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4.农地抵押融资功能的实现必须以农地所有权制度和农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为前提
    5.农地抵押融资功能的实现必须要以坚持政府适度干预、均衡保护各利益相关主体以及兼顾农地其他功能为基本原则
    6.实现农地抵押融资功能首先需完善农地(使用权)抵押这一主体体制
    7.实现农地抵押融资功能还需要构建包括农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农地(使用权)价格评估等在内的配套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面向区域化管理的中国食品出口全程监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出口食品全过程监管的基础理论
    2.1 全过程监管的内涵
    2.2 出口食品全过程监管的特征
    2.3 国内外出口食品监管体系的对比分析
        2.3.1 国外出口食品监管的主要模式
        2.3.2 中国出口食品监管的传统模式
        2.3.3 中国传统出口食品监管体系的矛盾与缺陷
        2.3.4 中国出口食品取得的成绩与未来发展规划
第3章 出口食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设计
    3.1 出口食品区域化全过程监管体系模型
    3.2 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系
        3.2.1 政府、部门协调控制体系
        3.2.2 政策法规控制体系
        3.2.3 区域化管理建设宣传培训支持体系
    3.3 以技术标准为主导的管控体系
        3.3.1 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
        3.3.2 种植养殖基地的标准化建设保障体系
    3.4 以监管手段为主导的管控体系
        3.4.1 质量安全追溯控制体系
        3.4.2 监控预警与纠偏评估控制体系
        3.4.3 重大突发事件(问题)应急控制体系
第4章 出口食品的全过程监管与问责机制构建
    4.1 源头监管的多主体参与机制
    4.2 出口食品企业的自检自控管理优化机制
    4.3 出口食品全过程可追溯的卫生备案机制
    4.4 出口食品全过程可追溯的问责机制
        4.4.1 全过程可追溯与出口食品的质量保证
        4.4.2 问责机制的内涵
        4.4.3 问责机制设计
        4.4.4 问责机制视角下的出口食品全过程可追溯
    4.5 出口食品全过程可追溯与问责机制的信息保障
        4.5.1 网络硬件与基础软件建设
        4.5.2 企业内部协同支撑系统建设
        4.5.3 面向出口食品产业监控链在线服务资源智能获取
        4.5.4 面向客户的网上协同服务支持技术
第5章 出口食品全过程监管绩效评价
    5.1 评价原则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
        5.2.1 企业管理指标体系
        5.2.2 企业运营指标
        5.2.3 外部管控指标
    5.3 评价方法
        5.3.1 硬评价与软评价
        5.3.2 目标一致性评价
        5.3.3 系统评价
        5.3.4 集对分析评价
    5.4 评价模型
        5.4.1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评价模型
        5.4.2 基于AHP的DEA的评价方法
        5.4.3 灰色聚类法原理和步骤
        5.4.4 算例
第6章 实证研究
    6.1 河南省的出口食品监管现状
    6.2 河南省的出口食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6.3 河南省的出口食品全过程可追溯监管对策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与学位相关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奖励

(9)车务段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务段安全管理评价研究
        1.2.2 车务段安全管理关键环节研究
        1.2.3 车务段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1.3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目标、方法和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车务段安全管理与模式探析
    2.1 车务段安全管理的结构模型
    2.2 车务段安全生产的影响要素集合
        2.2.1 行为要素集合
        2.2.2 物质要素集合
        2.2.3 利益要素集合
        2.2.4 制度要素集合
        2.2.5 信息要素集合
    2.3 车务安全管理体系的层次
第3章 车务段安全基础管理
    3.1 车务段安全管理体系探讨
    3.2 车务段安全教育体系设计
        3.2.1 安全教育体系架构
        3.2.2 交通安全的专业教育体系
    3.3 车务段安全文化建设
第4章 车务段安全管理基层化对策
    4.1 中间站的安全管理模式
        4.1.1 中间站安全生产基本要素
        4.1.2 中间站安全保障模式
        4.1.3 中间站事故预测与风险管理
        4.1.4 中间站安全管理指导工作的信息化
    4.2 中间站现场作业的安全指导
        4.2.1 中间站各项现场作业的安全重点共性分析
        4.2.2 调车作业安全指导
        4.2.3 接发列车作业安全指导
        4.2.4 中间站货运作业安全指导
        4.2.5 中间站客运作业安全指导
    4.3 中间站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
        4.3.1 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
        4.3.2 做好中间站站长选拔
        4.3.3 对中间站职工的培训
        4.3.4 监督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
        4.3.5 强化过程管理在中间站运输生产中的作用
        4.3.6 构筑中间站的团队精神
第5章 车务段安全管理质量评价与改进
    5.1 车务段安全管理质量的评价方法
    5.2 车务段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铁路交通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1.2 国外铁路安全管理现状
    1.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保障系统发展现状
    1.4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2.1 我国铁路事故故障管理问题分析
    2.2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督问题分析
    2.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监控装备现状
    2.4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存在问题分析
    2.5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完善建议
    2.6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发展方向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3.1 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3.2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需要建设的主要内容
    3.3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3.4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4.1 用户分类
    4.2 用户需求
    4.3 数据需求
    4.4 业务流程分析
    4.5 数据流程分析
    4.5 平台功能需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5.1 平台建设目标
    5.2 平台总体设计
    5.3 平台功能设计
    5.4 数据库设计
    5.5 接口设计
    5.6 运行环境设计
    5.7 安全设计
    5.8 关键技术研究
    5.9 技术创新点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6.1 开发平台及应用环境
    6.2 平台应用功能构成
    6.3 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子系统
    6.4 监测报警信息处理子系统
    6.5 安全检查信息处理子系统
    6.6 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
    6.7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6.8 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应用实例
    7.1 项目背景简介
    7.2 系统建设情况
    7.3 全局安全信息看板
    7.4 安全监督管理核心业务管理
    7.5 故障分析与跟踪
    7.6 系统运行效果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我国行车安全监控设备/系统部署运用情况研究
    1 移动设备
    2 固定设备
    3 自然灾害
    4 视频监控
    5 应急救援

四、对强化提速安全基础保障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空间中的美国霸权主义与中国对策研究[D]. 刘畅. 湖北大学, 2020
  • [2]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 ——以平安银行为例[D]. 郑广. 汕头大学, 2020
  • [3]基于强化学习的列车自动驾驶方法研究[D]. 张淼.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
  • [4]从党“建”金融到金融党建 ——中国共产党与金融关系再思考[D]. 郭玥.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5]牵引供电安全管理研究[D]. 张莉.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6]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线路提速改造施工质量风险控制研究[D]. 赵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7]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实现法律制度研究[D]. 刘广明. 西南政法大学, 2014(07)
  • [8]面向区域化管理的中国食品出口全程监管模式研究[D]. 胡加彬.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6)
  • [9]车务段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法研究[D]. 徐安雄.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10]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 孙汉武.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关于加强提速安全基础保障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