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寻找完美的音高

谁在寻找完美的音高

一、谁在追求完美的音准(论文文献综述)

张然[1](2021)在《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音乐听觉感知在音乐演奏和教学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需要利用听觉感知来调整自我演奏的节奏和状态,这是一种音乐心理现象,但很多学生在音乐演奏当中会利用听觉感知进行自我演奏的调整,但是却对听觉感知的基本概念解读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听觉感知的运用科学性会大打折扣,而听觉感知的具体作用发挥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全面性地解读音乐听觉感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倩芸[2](2021)在《探寻一种有高度的教育——基于学科融合式教学理念的视唱练耳课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教学改革、教育情怀等方面,探寻视唱练耳课程在音乐表演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程度。叙述如何在视唱练耳学科中融合声乐、乐理、合唱等学科的教学亮点。并且思考如何将人文教育情怀融入课堂教学,做好学生灵魂转向的引导者,不仅能有向外扩张的维度,还能发展出向下沉落的维度。

庞亮[3](2021)在《非传统逻辑关系下的印象主义:德彪西单簧管《第一狂想曲》阐释》文中研究表明德彪西的单簧管作品《第一狂想曲》被誉为单簧管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以非传统逻辑关系为触点,纵观德彪西单簧管《第一狂想曲》,透过对作品的解构,可以发现这部作品融汇了德彪西所有的创作风格,乐曲旋律简练,结构自由松散,色彩丰富多样、富有幻想,具有印象派音乐典型的美学风格。

罗丽娟[4](2021)在《汪爱丽幼儿音乐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封承城[5](2021)在《初中合唱教学中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林森(Davison Njolomba)[6](2021)在《小提琴演奏概论 ——为赞比亚小提琴教育而作》文中认为

熊乾琳[7](2021)在《彝族“梅葛”史诗的传承模式研究 ——以楚雄州姚安县马游坪村为例》文中认为彝族史诗“梅葛”是彝族历史图腾的“百科全书”,更是彝族人民生活从圣到俗的贯穿者和见证者,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价值。“梅葛”在列入非遗之前就已经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对于“梅葛”的研究涉猎更为广泛,包括:音乐学、民俗学、文化生态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多个方面,足见“梅葛”文化体系的庞大与复杂,也足以看出“梅葛”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彝族“梅葛”的传承模式分析作为切入点,将传统传承模式、当下各方主导的主流传承模式与创新发展后的新式传承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用文献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口述访谈法几种研究方法。通过实地对马游传承班传承过程中创新发展的观察,研究与分析,探究现下是否能有更具系统性、更具延续性的传承模式,这样的创新发展后的传承模式是否能由点到面,被更广阔的非遗传承所参考借鉴。正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分析“梅葛”形成的地理生态环境与“梅葛”的历史源流,了解“梅葛”产生的背景以及其内容分类。第二章主要从“梅葛”过去传统的传承模式进行梳理分类再到“梅葛”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各方所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和主流的传承模式,并分析其在近年来所产生的局限和问题。第三章通过对调查点的观察,深入分析传承班在传承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所遇到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方法、对传承班的学员进行口述访谈分析学员的接受心理,并通过乐律学的分析,对比分析艺人与学员演唱的异同。第四章分析郭晓炜如何通过平衡自己的“双视角”具体采用了什么方法去推动“梅葛”传承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分析现下“梅葛”传承产生问题的成因,通过分析马游传承班这一个案案例对非遗文化传承所带来的启示。

艾蔻[8](2021)在《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文中研究表明序章比起京城的繁华闹市,这里的傍晚有些过于安静。秋色渐浓,小径上梧桐树的落叶多了起来,不知从哪天开始,黑蚱蝉们集体收声,回旋在耳边此起彼伏的嘶鸣仿佛转移到了另一座星球。每天晚饭后,石华独自散步,沿着小区花园的石板路走上一个小时。多年来,石华始终保持着七十五厘米的步幅和每分钟一百一十六步的步速。没人能跟上她的步子。亲友们抱怨,

李良韬[9](2021)在《指挥视域下清唱剧《长恨歌》中的音准研究》文中提出

李晨曦[10](2021)在《扬琴在我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流变考证 ——以广东、四川、内蒙古、新疆为例》文中指出自明末清初以来,扬琴在中国经历了近400年的发展,完成了从外国乐器到民族乐器的转变,成为中国独特的民族乐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逐渐安定,人民群众的生活日见好转,音乐文化在悄无声息中开始兴盛,中国扬琴艺术的发展渐入佳境。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从而开启了中国扬琴发展的新征程。中国扬琴经历了时代的变革,在形制、作品、技法、演奏形式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开辟出更广袤的天地。国内出现多种扬琴型号“竞争上岗”的局面,可以说百花斗艳,而“402”型扬琴独领风骚在这场变革中大获全胜广泛普及;作品的创作上,中国扬琴在保留自己传统音乐特性的同时,吸收借鉴西方的写作手法,创作出多元化的扬琴音乐作品;扬琴演奏的技法,因作品的多样而逐渐丰富起来,不仅传统技巧被充分运用和创新,更是在音效上别开生面,如滑音指套的诞生,在《林冲夜奔》中演奏出来的音效用于表达风雪肆虐的情景就极为形象;扬琴演奏的形式也不再单一,从只伴奏的角色中抽离出来,多种表演形式共同发展,在听觉和视觉上更易满足观众需求,与时俱进,从而促进群众基础的扩大,更好的发展扬琴艺术事业。本论文将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扬琴进行研究。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扬琴的历史渊源及其传入中国的途径。这一部分将研究世界扬琴的历史渊源和分布,并根据文献检索研究扬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路径。二、其次,分析扬琴在中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流变。这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包括两个部分:1.扬琴在中国四个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运用和发展;2.扬琴在中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流变共性。三、最后,对扬琴的融合性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在这一部分,笔者将探讨扬琴与中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文化和世界扬琴艺术及文化的融合与吸收。对中国扬琴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最后对中国扬琴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研究。

二、谁在追求完美的音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谁在追求完美的音准(论文提纲范文)

(1)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音乐听觉与钢琴演奏的关系
二、内外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
    (一)外部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
    (二)内心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
三、在钢琴教学中培养音乐听觉的可行路径
    (一)重视音乐天赋与感官训练相结合
    (二)加强音乐想象力的训练和培育
    (三)重视听力的训练
    (四)锻炼演奏者的伴奏能力
四、结语

(2)探寻一种有高度的教育——基于学科融合式教学理念的视唱练耳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科融合式的教学改革
二、以下将叙述如何在视唱练耳学科中融合声乐、乐理、合唱等学科的教学亮点
    1.借鉴声乐课开声法,科学视唱
    2.三连音练声
三、结合乐理课知识点,有效练耳
四、人文融入式的教育情怀:
五、重视情绪体验,直抵学生的心灵
六、结语

(3)非传统逻辑关系下的印象主义:德彪西单簧管《第一狂想曲》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非传统逻辑视角看印象派单簧管作品音乐风格
二、德彪西单簧管《第一狂想曲》的创作与技术脉络
三、德彪西单簧管《第一狂想曲》的演奏阐释
    (一)以“音”为底色
    (二)以“力”为尺度
    (三)以“准”为限度
结语

(7)彝族“梅葛”史诗的传承模式研究 ——以楚雄州姚安县马游坪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来源与依据
    二、研究目的与理论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云南彝族“梅葛”史诗的研究综述
        (二) 民族音乐学角度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重点
        (三)研究难点
        (四)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一、彝族“梅葛”地理生态环境及其历史源流
    (一)“梅葛”的地理自然人文生态环境
        1.“梅葛”的地理自然环境
        2.彝族“梅葛”人文生态环境
    (二)“梅葛”史诗的历史源流及分类
        1.“梅葛”的历史源流
        2.彝族“梅葛”史诗的分类
    小结
二、彝族“梅葛”史诗传统与现代传承模式研究
    (一)楚雄彝族“梅葛”史诗的传统传承模式
        1.传统生活环境中无意识的被动传承
        2.民俗活动中有意识的主动传承
    (二)现代“梅葛”传承模式分析
        1.姚安县政府关于“梅葛”保护的传承模式
        2.其他层面关于“梅葛”传承
        3.当下“梅葛“传承模式的局限
    小结
三、彝族“梅葛”创新传承模式实践
    (一)“梅葛”传承的创新模式分析
        1.传承班的缘起
        2.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3.传承实践的理论性借鉴
    (二)传承过程中的思考与分析
        1.对于传承班建设的具体路径
        2.传承过程中的思考
        3.“梅葛”史诗传承过程中的乐律学分析
        4.传承班学员的接受心理分析
    小结
四、彝族“梅葛”史诗传承创新模式与策略分析
    (一)“双视角”创新传承模式对非遗传承的启示
        1.“双视角”身份形成的创新传承模式分析
        2.马游传承班之于当下非遗传承的启示
    (二) 彝族“梅葛”史诗传承策略分析
        1.当下“梅葛”传承现状的成因分析
        2、“梅葛”传承的相关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序章
一九八四·女卫生兵方队
    一、意外出现了
    二、集结!四百二十二名女兵
    三、长达十五秒的静站
    四、焦头烂额的教练员
    五、夏日奇冰
    六、皮靴啊裙子啊,焕然一新
    七、你好,斜线
    八、银杏树的果子
一九九九·女兵方队
    一、长号在前
    二、大场面
    三、一起减肥吧
    四、又见沙河机场
    五、数以吨计的汗水啊
    六、调步子的人
    七、想去仪仗队看“火花”
    八、芳邻
    九、南池子街口一朵小花
二〇〇九·三军女兵方队
    一、阅兵史上最大的数字
    二、第一场雪
    三、良乡的日日夜夜
    四、向女神致敬
    五、最牛排面
    六、同心同行
    七、七排头不练了!
    八、在雨中
    九、青春啊,各奔东西
二〇一五·白求恩医疗方队
    一、恋爱中的宝贝
    二、唯一的女兵方队
    三、战争,女人从未走开
    四、学兵的逆袭
    五、从素描到油画,从油画到水墨丹青
    六、女将校领队
    七、太阳照常升起
    八、管亚新,我找了你三十年
二〇一九·女兵方队
    一、集结!五百零二名女兵
    二、拥抱的力量
    三、女兵堆里的男干部
    四、医务室里欢乐多
    五、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
    六、中秋之夜
    七、星光熠熠
    八、执念
    九、即将踏上征程
尾声

(10)扬琴在我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流变考证 ——以广东、四川、内蒙古、新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点
一、扬琴的历史渊源
    (一)世界扬琴的分布
        1.欧洲洋琴
        2.西亚、南亚洋琴
        3.中国扬琴
    (二)中国扬琴的源起
        1.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2.陆上丝绸之路传入
二、扬琴在我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流变考证
    (一)扬琴在我国四个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运用与发展
        1.民间乐种中的扬琴(以广东音乐为例)
        2.民间曲种中的扬琴(以四川扬琴为例)
        3.民间剧种中的扬琴(以内蒙古二人台为例)
        4.少数民族中的扬琴(以维吾尔族传统乐曲为例)
    (二)扬琴在我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流变共性
        1.作品题材的丰富性
        2.演奏风格的地域性
        3.扬琴技法的多样化
三、中国扬琴的融合性与前瞻性
    (一)中国扬琴的融合性
        1.扬琴与不同地域民间音乐的融合性
        2.中国扬琴与世界扬琴的融合性
    (二)中国扬琴的前瞻性
        1.中国扬琴艺术现存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2.中国扬琴的普及与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谁在追求完美的音准(论文参考文献)

  • [1]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J]. 张然. 戏剧之家, 2021(26)
  • [2]探寻一种有高度的教育——基于学科融合式教学理念的视唱练耳课程[J]. 吴倩芸.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1(08)
  • [3]非传统逻辑关系下的印象主义:德彪西单簧管《第一狂想曲》阐释[J]. 庞亮. 四川戏剧, 2021(06)
  • [4]汪爱丽幼儿音乐教育思想研究[D]. 罗丽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初中合唱教学中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D]. 封承城. 西南大学, 2021
  • [6]小提琴演奏概论 ——为赞比亚小提琴教育而作[D]. 林森(Davison Njolomba).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7]彝族“梅葛”史诗的传承模式研究 ——以楚雄州姚安县马游坪村为例[D]. 熊乾琳.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8]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J]. 艾蔻. 芳草, 2021(04)
  • [9]指挥视域下清唱剧《长恨歌》中的音准研究[D]. 李良韬. 济南大学, 2021
  • [10]扬琴在我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流变考证 ——以广东、四川、内蒙古、新疆为例[D]. 李晨曦.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谁在寻找完美的音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