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粒度金刚石烧结体中异常粒成长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万志坚[1](2019)在《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的新型刀具材料研制》文中认为金刚石涂层刀具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弹性模量、导热率和化学稳定性,低的摩擦系数和热膨胀系数等优点,能用于非金属硬脆材料如石墨、复合材料、高硅铝合金等和有色金属的精密加工。目前制备金刚石涂层都局限在块状基体表面,制备的涂层和基体材料间的界面结合强度较低,涂层易剥落,涂层剥落后金刚石涂层刀具便发生失效,无法继续使用。当涂层剥落后,因为金刚石涂层刀具回收时进行重磨或重涂层的质量难以保证,限制了其应用。本研究成功制备了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的刀具,提出了在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的电泳沉积制备新方法;优化了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的烧结参数和材料组分配比;研制了力学性能和切削性能较好的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的刀具材料。本文采用电泳沉积法在硬质合金粉末表面制备金刚石涂层,选择硬质合金WC粉末为基体、金刚石微粉为涂层材料、MgCl2·6H2O为离子添加剂、无水乙醇作为电泳液介质,确定了基体粉末和金刚石粉末的配比,分析了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的粉末微观形貌和EDS能谱,结果表明,在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成功制备了金刚石涂层。研究了电泳液中硬质合金粉末含量和离子添加剂含量对涂层沉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硬质合金粉末含量少或MgCl2·6H2O过量时,制备的涂层过厚、不均匀,涂层粉末呈不规则形状;过量的硬质合金粉末或少量的MgCl2·6H2O使涂层较薄,致密度差。当电泳液中的硬质合金粉末为84wt%、金刚石粉末为1 3wt%、MgCl2·6H2O为3wt%时,制备的金刚石涂层致密度好,涂层均匀。优化了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的刀具材料烧结参数和材料组分配比,研究了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粘结剂含量、金刚石含量、金刚石类型对刀具材料力学性能影响。选择Ni为粘结剂,粘结剂添加方法选择湿球磨法。获得了最佳烧结参数和组分配比,即烧结温度为1500℃、保温时间为19min、最佳粘结剂含量为6wt%、最佳金刚石含量为5wt%,制备的刀具材料力学性能为硬度HV12.98GPa、抗弯强度654MPa、相对密度为96.5 8%。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刀具材料的断裂方式为沿晶断裂和穿晶断裂。研究了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的刀具材料湿切削TA1钛合金的切削性能,分析了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的刀具磨损机理。优选了切削参数,结果表明,最优切削参数为切削速度v =70mm/min、切削深度ap=0.3mm和进给量f=0.05mm/r。在最佳切削参数下刀具切削TA1钛合金的刀具寿命为30min。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刀具后刀面的失效形式主要是后刀面磨损,主要磨损机理是粘结磨损。
何云,杨泊莘,高阳华,雷学林[2](2018)在《聚晶金刚石刀具的制造及应用》文中指出以PCD刀具为研究对象,对刀具的概况、设计、制造、应用及现状进行了探讨,PCD刀具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相关研究不断深入,产业链日趋成熟,给刀具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刀具寿命、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电动汽车的发展也给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后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袁媛[3](2016)在《添加纳米Co的新型PDC复合片材料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钻头技术直接影响着油气勘探的开发效益。据统计,PDC钻头所承担的钻井进尺占全部钻井进尺的80%以上,而聚晶金刚石复合片作为PDC钻头最主要的切削单元,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钻头的破岩效率和使用寿命。在PDC复合片烧结的过程中,Co粉作为粘结剂和催化剂起着金刚石颗粒间的缝隙填充和催化金刚石颗粒间直接成键的作用。Co对PDC复合片的性能影响较大,复合片失效与粘结剂Co的物理性能及Co在金刚石颗粒间的分布和作用方式有直接关系,同时,由于Co与金刚石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太大,导致复合片热稳定性较差。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寻找聚晶金刚石层中粘结剂Co的替代品、研究新工艺进行脱Co以及改进制造工艺的方法以减少Co对复合片性能的不良影响,而有关将纳米Co引入PDC复合片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开展了添加纳米Co对PDC复合片性能影响机制的试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配方研究、性能测试和微观组织结构与复合片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方式,找到添加纳米Co对PDC复合片性能的影响机制,同时掌握不同纳米Co含量对PDC复合片性能影响的关系,优化复合片综合性能,最终得到性能优异的PDC复合片,以提高钻井效率和钻头使用寿命。本论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调研了国内外关于PDC复合片的材料配方技术研究现状。搜集了国内外PDC复合片研制及发展的资料,了解了PDC复合片材料技术的发展状况及研究水平。为提出在PDC复合片聚晶金刚石层中采用纳米Co为粘结剂提供了理论基础。(2)确定了关于PDC复合片的制造加工技术流程、性能测试方法及检测标准。本论文使用国产人造金刚石六面顶液压机,采用直接合成法,进行了Φ16×13 mm PDC复合片的烧结。同时,根据对国内外关于PDC复合片性能测试方法的比较分析,确定了PDC复合片的抗冲击性、耐磨性、热稳定性和SEM电镜的检测仪器、方法及标准。(3)研究了添加纳米Co对PDC复合片性能的影响和纳米Co对PDC复合片的强化机制。分别对纳米Co含量为3 vo1%和微米Co含量为3 vo1%的PDC复合片开展了抗冲击性、耐磨性和热稳定性的对比试验分析,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添加纳米Co的新型PDC复合片抗冲击性、耐磨性和热稳定性都大大提高,并且性能较添加微米Co的复合片更稳定。(4)对纳米Co含量为1 vol%、3 vol%、5 vol%和7 vo1%的PDC复合片开展了抗冲击性、耐磨性和热稳定性的对比试验分析,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纳米Co含量在3-5vo1%范围内时新型复合片的综合性能最好。
谢宏亮,胡晓军,张迎新,成诺,冷春蔚,黎明发[4](2014)在《金属添加对高压烧结聚晶立方氮化硼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晶立方氮化硼(Polycrystalline cubic Boron Nitride,PcBN)是继聚晶金刚石之后的又一超硬耐磨材料,广泛用于机械、冶金和电子等领域。就金属添加对烧结体的影响做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烧结过程中加入少量的金属铝和钴,可以使氮化硼晶粒之间实现较强的结合,明显地提高PcBN烧结体的密度与机械强度,然而添加金属铜却起不到这种作用。定性分析了不同金属影响高压烧结PcBN的原因。
张永芳,张剑,吕燃,房雷鸣,李拥军,秦家千,寇自力[5](2008)在《细粒度金刚石复合片烧结的探索》文中提出本文探索了以0.51.5μm金刚石微粉为原料,烧结PCD复合片。在5.2 GPa条件下,烧结温度在1 3501 500℃范围内,利用分层组装和混合钴粉的方法烧结并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分层组装比混合10 wt%钴粉的方法更容易成型,其努普硬度最大值为56.12 GPa,并且硬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在1 500℃时伴随石墨相的出现。分层组装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增加,其结构趋于均匀化,表面已经形成大面积的D-D结合,且其断面钴含量与距离碳化钨基体的距离有关。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在1 500℃时开始出现石墨相,并且钴在复合片里以钴的β相存在。
安磊[6](2007)在《聚晶金刚石精密磨削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聚晶金刚石(Polycrystalline Diamond,PCD)复合片是近年来国内外迅速发展的一种超硬刀具材料,具有高硬度、高耐热性、良好的抗冲击韧性和小的热膨胀系数等优良性能,在石油地质勘探和机械加工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是材料的加工性差使其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国内外对聚晶金刚石复合片(Polycrystalline Diamond Compact,PDC)加工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对聚晶金刚石复合片的聚晶金刚石层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出了聚晶金刚石的材料去除机理,分析了磨削参数和砂轮特性对磨削加工的影响,求得了磨削力公式。本文利用高精度精密平面磨床对聚晶金刚石进行磨削实验,分析了磨削参数(砂轮线速度、磨削深度、工件进给速度)和砂轮特性(结合剂类型和磨粒粒度)等对聚晶金刚石的磨削力、磨削力分力比、比磨削能和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求得了砂轮线速度、磨削深度和工件进给速度与磨削力的关系式,指出不同参数对磨削力的影响程度。本文通过分析磨削后的试件表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和比磨削能的变化规律,揭示了聚晶金刚石的材料去除机理。研究表明:聚晶金刚石的材料去除主要是通过磨粒机械磨除、热物理及热化学作用、高温塑性变形和破碎作用来实现的。磨粒机械磨除贯穿于磨削过程始终,磨除作用很缓慢;在法向磨削力和砂轮线速度较高的情况下,金刚石的氧化和石墨化去除所占比例较大;在高温时可能存在塑性去除;破碎是聚晶金刚石材料最主要的材料去除方式,包括沿晶破碎和穿晶破碎。本研究工作对聚晶金刚石复合片刀具材料的推广应用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刘进,胡娟,李丹,寇自力[7](2006)在《金刚石聚晶的性能特征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人造金刚石聚晶的性能特征、技术特点、评价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刀具、钻井和宝石加工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了两种人造金刚石聚晶典型烧结工艺。
刘宝昌[8](2005)在《新型梯度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分析冲击钻进对钻头球齿的苛刻要求及传统硬质合金球齿的碎岩机理和损坏机理出发,提出了对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的组成分布及显微结构进行设计以形成梯度结构的设计模型,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梯度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的烧结试验,宏、微观性能测试,钻头设计、制造及钻进试验。对传统的双层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进行了残余应力分析计算,指出该结构的复合球齿在烧结后的冷却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力,从而降低材料的性能。设计了梯度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确定了复合球齿的原料及梯度层中各组分的上下限体积分数,确定了梯度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物性值及其分布规律,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梯度层数目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的残余热应力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梯度层数目与复合球齿工作层内残余压应力、硬质合金基体内残余拉应力、界面剪应力及界面Von Mises 应力的关系。综合考虑有限元分析结果及复合球齿的设计目标,确定了复合球齿的合理的梯度层数目为35。进行了梯度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的烧结试验,对金刚石微粉、粘结剂、硬质合金基体等原材料进行了优选,并确定了其预处理工艺,设计了复合球齿的结构及合理的高温高压模具组装结构,通过实验,确定了合理的烧结工艺参数; 对梯度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进行了力学性能(磨耗比、抗冲击性能、热稳定性)及微观性能(梯度层结构及成分分布、SEM 形貌观察、界面结合机制)检测。设计、制造了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潜孔锤钻头,并在坚硬、强磨蚀性岩石上进行了钻进试验,结果表明,该复合球齿具有较高的抗冲击性和耐磨性,能够满足中、小直径冲击-回转钻进的要求。
马红安,陈立学,郭伟力,胡强,臧传义,秦杰明,贾晓鹏[9](2005)在《用铁基烧结助剂制备金刚石聚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高温高压下金刚石再生长烧结方法,采用细粒度金刚石微粉作原料,铁基金属微粉作烧结助剂,在六面顶超高压设备上进行了金刚石聚晶的制备。研究了铁基金属和金刚石微粉体系再生长烧结的温度压力条件,并通过高倍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X-ray衍射、Raman光谱等测试手段对金刚石聚晶样品进行了内部成分和微观形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5.8GPa,1550℃条件下制备的PCD材料内部比较均匀致密。X-ray衍射和Raman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在更高的温度条件下制备的样品内部有少量的石墨化。另外,样品内部还有部分碳化铁的存在。因此,我们认为,用Fe基烧结助剂制备的PCD材料内部除存在金刚石的自成键外,还有金刚石与金刚石之间通过铁碳键把金刚石烧结在一起的一种机制。
吕智,唐存印[10](2004)在《金刚石聚晶技术与发展》文中提出人造金刚石聚晶具有接近金刚石单晶的硬度和耐磨性 ,其韧性、可加工性和价格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加工非铁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章介绍了聚晶金刚石的性能特点、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 ,对两种典型的烧结工艺及其技术特点进行了概述 ,通过跟金刚石单晶及其它超硬材料在性能和价格上的比较 ,介绍了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刀具、磨具和宝石加工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加快我国金刚石聚晶产业发展的思路 :PCD产品必须充分发挥现有设备、技术特点并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PDC产品必须采用 STCR法 ,并扩大合成腔体、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二、细粒度金刚石烧结体中异常粒成长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粒度金刚石烧结体中异常粒成长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的新型刀具材料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金刚石涂层刀具的研究现状 |
1.1.1 金刚石涂层刀具发展概况 |
1.1.2 金刚石涂层刀具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 粉末表面涂层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溶胶-凝胶法制备涂层的研究现状 |
1.2.2 电泳沉积法制备涂层的研究现状 |
1.3 金刚石和硬质合金烧结工艺的研究现状 |
1.3.1 硬质合金和金刚石烧结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2 硬质合金和金刚石粘结剂的研究现状 |
1.3.3 硬质合金和金刚石烧结温度的研究现状 |
1.4 金刚石涂层刀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的电泳沉积法研究 |
2.1 电泳沉积法的设计 |
2.1.1 粉末粒径的选择 |
2.1.2 电泳液的组分 |
2.1.3 电泳沉积法和实验装置 |
2.2 基体粉末和涂层粉末的配比计算 |
2.3 电泳沉积工艺研究 |
2.4 涂层粉末的微观组织 |
2.4.1 涂层粉末表面形貌 |
2.4.2 涂层粉末EDS能谱分析 |
2.5 电泳液组分含量对涂层沉积效果的影响 |
2.5.1 电泳液中硬质合金粉末含量对涂层沉积效果的影响 |
2.5.2 电泳液中离子添加剂含量对涂层沉积效果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的刀具材料制备和烧结参数优化 |
3.1 涂层粉末粘结剂的选择 |
3.2 粘结剂的添加方法 |
3.3 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刀具材料的制备 |
3.4 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刀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 |
3.4.1 相对密度 |
3.4.2 抗弯强度 |
3.4.3 维氏硬度 |
3.4.4 微观组织 |
3.5 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刀具材料的烧结参数优化 |
3.5.1 烧结温度的优化 |
3.5.2 保温时间的优化 |
3.6 组分配比对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刀具材料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 |
3.7 硬质合金粉末涂层金刚石刀具材料微观组织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刀具材料的切削性能研究 |
4.1 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刀具材料的切削性能实验 |
4.1.1 实验方案 |
4.1.2 结果分析 |
4.2 刀具磨损形貌和磨损机理 |
4.2.1 刀具磨损形貌 |
4.2.2 刀具磨损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得的奖励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聚晶金刚石刀具的制造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PCD刀具的发展 |
1.2 PCD刀具的应用 |
1.3 PCD刀具的机械特点 |
2 PCD刀具的设计原则 |
2.1 合理选择PCD粒度 |
2.2 合理选择刃口形式及刀片厚度 |
3 PCD刀具的制造工艺 |
3.1 PCD复合片 (PDC) 的制造 |
(1) PDC的制造过程 |
(2) 粘结剂的分类与选择 |
(3) 晶粒的选择与控制 |
(4) 后期化学处理 |
3.2 PCD刀片的加工 |
(1) 切割工艺 |
(2) 焊接工艺 |
(3) 刃磨工艺 |
4 PCD刀具的使用与失效 |
4.1 刀具切削参数选择 |
4.2 磨损形式 |
5 PCD刀具的发展趋势 |
6 结语 |
(3)添加纳米Co的新型PDC复合片材料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PDC复合片材料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纳米材料技术概述 |
1.3.1 纳米材料的特性 |
1.3.2 纳米Co的应用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PDC复合片制备加工及性能检测方法研究 |
2.1 PDC复合片制备及加工技术 |
2.1.1 PDC复合片合成方法 |
2.1.2 金刚石聚结方法 |
2.1.3 PDC合成设备 |
2.1.4 腔体组装材料及重要工艺步骤 |
2.2 PDC复合片性能测试方法及标准 |
2.2.1 抗冲击性 |
2.2.2 耐磨性 |
2.2.3 热稳定性 |
2.2.4 SEM电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添加纳米Co的PDC复合片制备及性能测试分析 |
3.1 新型PDC复合片配方设计 |
3.2 新型PDC复合片性能检测与分析 |
3.2.1 抗冲击性试验及结果分析 |
3.2.2 耐磨性试验及结果分析 |
3.2.3 热稳定性试验及结果分析 |
3.3 纳米Co对PDC复合片的强化机制分析 |
3.3.1 D-D键强化效应 |
3.3.2 粘结剂分布均匀性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纳米Co添加量优选的试验研究 |
4.1 不同配比PDC复合片研制 |
4.2 不同配比的复合片金刚石层微观组织形貌分析 |
4.3 不同配比的复合片性能检测与分析 |
4.3.1 抗冲击性试验结果分析 |
4.3.2 耐磨性试验结果分析 |
4.3.3 热稳定性试验结果分析 |
4.3.4 复合片性能综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完成的工作及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4)金属添加对高压烧结聚晶立方氮化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分析 |
2.1 XRD分析 |
2.2 SEM分析 |
2.3 密度和抗弯强度分析 |
3 结论 |
(5)细粒度金刚石复合片烧结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努普硬度分析 |
2.2 X射线衍射 (XRD) 物相分析 |
2.3 微观形貌分析 |
3 结论 |
(6)聚晶金刚石精密磨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PDC 材料的制取和刀具的制造 |
1.2.1 PDC 材料的制取 |
1.2.2 PDC 材料的性能 |
1.2.3 PDC 刀具的制造技术 |
1.2.4 PDC 刀具的应用 |
1.3 聚晶金刚石的磨削加工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文主要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聚晶金刚石精密磨削实验方案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设备 |
2.2.1 磨床 |
2.2.2 测力仪及其分析软件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2.4 表面粗糙度仪 |
2.2.5 超声波清洗机 |
2.3 实验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磨削参数和砂轮特性对PCD 磨削的影响规律 |
3.1 磨削参数和砂轮特性对磨削力的影响规律 |
3.1.1 砂轮线速度对磨削力的影响规律 |
3.1.2 磨削深度对磨削力的影响规律 |
3.1.3 工件进给速度对磨削力的影响规律 |
3.1.4 砂轮结合剂对磨削力的影响规律 |
3.1.5 砂轮磨粒粒度对磨削力的影响规律 |
3.2 磨削参数和砂轮特性对磨削力分力比的影响规律 |
3.2.1 砂轮线速度对磨削力分力比的影响规律 |
3.2.2 磨削深度对磨削力分力比的影响规律 |
3.2.3 工件进给速度对磨削力分力比的影响规律 |
3.2.4 砂轮结合剂对磨削力分力比的影响规律 |
3.2.5 砂轮磨粒粒度对磨削力分力比的影响规律 |
3.3 磨削参数和砂轮特性对比磨削能的影响规律 |
3.3.1 砂轮线速度对比磨削能的影响规律 |
3.3.2 磨削深度对比磨削能的影响规律 |
3.3.3 工件进给速度对比磨削能的影响规律 |
3.3.4 砂轮结合剂对比磨削能的影响规律 |
3.3.5 砂轮磨粒粒度对比磨削能的影响规律 |
3.4 磨削参数和砂轮特性对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
3.4.1 砂轮线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
3.4.2 磨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
3.4.3 工件进给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
3.4.4 砂轮结合剂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
3.4.5 砂轮磨粒粒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聚晶金刚石磨削力公式 |
4.1 回归分析简介 |
4.1.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4.1.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1.3 可线性化的曲线回归 |
4.2 磨削力公式的建立 |
4.2.1 砂轮线速度 |
4.2.2 磨削深度 |
4.2.3 工件进给速度 |
4.2.4 磨削力公式 |
4.3 磨削力公式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聚晶金刚石的材料去除机理 |
5.1 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聚晶金刚石的材料去除机理研究 |
5.1.1 磨粒机械磨除 |
5.1.2 热物理和热化学去除 |
5.1.3 高温塑性变形 |
5.1.4 破碎去除 |
5.2 基于比磨削能的聚晶金刚石的材料去除机理研究 |
5.2.1 砂轮线速度 |
5.2.2 磨削深度 |
5.2.3 工件进给速度 |
5.3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新型梯度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冲击钻进用球齿钻头的碎岩机理及失效形式分析 |
2.1 压头侵入岩体的基本现象 |
2.2 外载作用下岩体的应力状态 |
2.3 球齿的冲击破岩机理 |
2.4 球齿钻头的失效类型与特点 |
2.5 冲击钻头球齿磨损机理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晶金刚石(PCD)及其与硬质合金的复合材料(PDC) |
3.1 引言 |
3.2 PDC材料的复合途径及问题 |
3.3 PDC材料烧结中的关键技术 |
3.4 PDC材料的制造方法及分类 |
3.5 PDC的综合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梯度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双层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残余热应力分析 |
4.3 梯度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的设计 |
4.3.1 功能梯度材料(FGM)概述 |
4.3.2 梯度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原料的选择及各组分上下限体积分数的确定 |
4.3.3 梯度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物性值及其分布规律确定 |
4.3.4 梯度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的残余热应力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的制造 |
5.1 引言 |
5.2 复合球齿的制造方法选择 |
5.3 复合球齿的原材料选择及预处理工艺确定 |
5.3.1 金刚石微粉 |
5.3.2 粘结/催化剂 |
5.3.3 硬质合金基体 |
5.4 复合球齿的结构设计 |
5.5 高压烧结元件设计 |
5.6 制造工艺流程设计 |
5.7 新型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的烧结 |
5.7.1 烧结设备的选择 |
5.7.2 烧结腔体内温度与压力梯度分析 |
5.7.3 新型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的烧结工艺 |
5.7.4 复合球齿的后处理工艺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性能检测及分析 |
6.1 引言 |
6.2 力学性能测试 |
6.2.1 耐磨性测试 |
6.2.2 抗冲击性能测试 |
6.2.3 热稳定性分析 |
6.3 显微结构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潜孔锤钻头的设计与实验 |
7.1 引言 |
7.2 潜孔球齿钻头设计 |
7.3 复合球齿钻头的钻进试验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
8.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10)金刚石聚晶技术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金刚石聚晶的性能和技术特点 |
2.1 金刚石聚晶的主要性能指标 |
2.1.1 耐磨性 |
2.1.2 热稳定性 |
2.1.3 冲击韧性 |
2.2 金刚石聚晶生产的技术特点 |
2.2.1 “陶瓷型”金刚石聚晶 |
2.2.2 金属陶瓷类聚晶 |
3 金刚石聚晶的应用 |
3.1 制作各种刀具 |
3.2 作为表镶和孕镶工具的应用 |
3.3 在宝石加工方面的应用 |
3.4 其它方面的应用 |
4 加快发展我国金刚石聚晶产业的建议 |
4.1 金刚石烧结体 (PCD) |
4.2 金刚石聚晶复合片 (PDC) |
四、细粒度金刚石烧结体中异常粒成长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层金刚石的新型刀具材料研制[D]. 万志坚. 山东大学, 2019(09)
- [2]聚晶金刚石刀具的制造及应用[J]. 何云,杨泊莘,高阳华,雷学林. 工具技术, 2018(11)
- [3]添加纳米Co的新型PDC复合片材料试验研究[D]. 袁媛.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4]金属添加对高压烧结聚晶立方氮化硼的影响[J]. 谢宏亮,胡晓军,张迎新,成诺,冷春蔚,黎明发.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4(05)
- [5]细粒度金刚石复合片烧结的探索[J]. 张永芳,张剑,吕燃,房雷鸣,李拥军,秦家千,寇自力.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2008(06)
- [6]聚晶金刚石精密磨削机理的研究[D]. 安磊. 湖南大学, 2007(05)
- [7]金刚石聚晶的性能特征及应用[J]. 刘进,胡娟,李丹,寇自力. 工具技术, 2006(07)
- [8]新型梯度结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球齿的研究[D]. 刘宝昌. 吉林大学, 2005(03)
- [9]用铁基烧结助剂制备金刚石聚晶的研究[J]. 马红安,陈立学,郭伟力,胡强,臧传义,秦杰明,贾晓鹏.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2005(03)
- [10]金刚石聚晶技术与发展[J]. 吕智,唐存印. 珠宝科技,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