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护理干预(论文文献综述)
李萌[1](2021)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对脑卒中(CS)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选取122例CS偏瘫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各61例,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为A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为B组,干预后以汉密尔顿焦虑、抑郁(HAMA、HAMD)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日常活动能力(ADL)评估两组患者自理能力,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分析肢体功能,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比两组生活质量,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析步行能力,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A、B两组患者HAMA、HAMD、ADL、FMA、SS-QOL评分与FAC分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与B组相比,A组指标均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包括足内翻、肩手综合征以及关节半脱位等。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S偏瘫患者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显着提升患者自理能力,改善其肢体功能,促使其步行功能改善,进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值得借鉴。
宋娜,陈慧玲,王攀君,陈晓欢[2](2021)在《超早期康复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指的是患者的脑部动脉血管出现供血供氧的不足,或者是脑部动脉血管出现了堵塞,导致局部的脑组织和脑神经由于脑部的供血供氧明显的下降或不足而出现坏死变性的情况[1]。缺血性脑卒中属于我国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均较高,目前尚缺乏有效干预手段[2]。它通过破坏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肢体出现偏瘫、麻木、认知障碍等后遗症,对患者神经运动感觉功能、肢体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干预,越早进行治疗、护理干预,越有可能防止偏瘫麻木、认知障碍等后遗症的发生。超早期康复护理是指在患者入院即刻,
张丽华,李胜,洪燕[3](2021)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的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宏观上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护理管理和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和可视化工具VOSviewer软件,对脑卒中偏瘫行早期康复护理的研究文献的发文年代、学科分布、研究主题以及主题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至2019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主要来源学科为临床医学领域;运动功能、超早期康复护理、神经功能以及早期中医康复护理方面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随着时间的发展,运动功能为主的研究主题向肌力、临床护理路径方面演变;超早期康复护理的相关研究则主要向满意度、后遗症方面演变;神经功能领域则逐渐向患者心理方面演变;早期中医康复护理也逐渐加强了对患者脑神经方面的重视。结论我国脑卒中偏瘫行早期康复护理的研究逐年增加,围绕运动功能、超早期康复护理、神经功能以及早期中医康复护理的研究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
官美红,陈柳江,李丽琴[4](2021)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干预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采用双盲信封法,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各45例,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肢体功能、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与护理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Fugl-Meyer上肢评分与下肢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Fugl-Meyer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SAS、SD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效果确切,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及不良情绪改善,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王显林[5](2021)在《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方法,结合专家会议法及预试验构建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并检测该方案的效果。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构建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初稿,通过专家会议法及预试验对方案进行修订形成干预方案终稿。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选取珠海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名,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1组(早期康复护理组)、对照2组(远端缺血适应组)、试验组(早期康复与远端缺血适应联合组),观察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效果。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1组(n=60)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对照2组(n=60)接受远端缺血适应治疗,试验组(n=60)接受早期康复护理联合远端缺血适应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I)对三组患者进行干预前基线测量(以下简称“T0”)、干预14天(以下简称“T1”)及干预后90天(以下简称“T2”)进行效果评价,主要结局指标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次要结局指标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应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T1阶段三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5.32±1.67 vs 5.62±1.99 vs 3.97±1.81,BI指数评分分别为:69.67±21.88 vs 71.25±22.26vs 73.25±22.26,均存在显着的组内效应、组间效应(P<0.05),T2阶段NIHSS评分分别为4.48±1.61 vs 4.60±5.62 vs 2.58±1.50,BI指数评分分别为:73.08±20.57 vs75.50±20.86 vs 79.00±20.97,均存在显着的组内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P<0.05),随着时间的进展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呈线性下降趋势,BI评分呈现线性上升趋势,试验组NIHSS评分的降低幅度及BI评分的上升幅度均优于两个对照组(P<0.05),自变量分组及测量时间节点是影响因变量NIHSS评分和BI评分变化的重要因素。结论:1.RIC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能够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2.RIC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整合了早期康复护理与RIC治疗的优点,效果优于单独的RIC治疗和早期康复护理。
李艳青[6](2021)在《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全身振动训练(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更好应用推广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建库至2020年10月关于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两名研究者独立在数据库中检索、进行文章的筛选、评价、提取文献信息及原始数据资料并进行核对,有异议时协商或请教本课题组年资高的导师。使用Revman5.3统计软件及进行Meta分析数据合并,不能进行合并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573篇,中文1317篇,英文3256篇。最终纳入19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92例患者,其中实验组466例,对照组426例。与常规康复锻炼相比,全身振动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评分、肌张力、Berg平衡量表评分、膝关节过伸情况、步速、步幅和步频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伸肌肌力、下肢屈肌肌力、简易平衡评定系统测试评分、单腿站立时间、活动平衡信心量表、计时起立-行走试验、10米步行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锻炼相比,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张力、平衡能力、改善膝过伸以及步行能力。但由于本研究部分指标纳入研究少、样本量少,检验效能低;部分结局指标有异质性,未来仍需要开展更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的RCT实验进一步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崔雪岩[7](2021)在《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文中提出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脑血管病患者日益增多。脑梗死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脑梗死后遗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运动功能和心理状况,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5E康复模式包括鼓励(Encourage)、教育(Education)、运动(Exercise)、工作(Employment)和评价(Evaluation)5个部分,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透析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因此,本研究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目的构建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应用效果,以期改善患者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1.护理方案的构建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进行文献研究,初步拟定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通过研究小组讨论和2轮专家函询,对方案进行修订,最终从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方面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2.护理方案的应用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构建的护理方案在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开始对其进行干预。在干预前、干预4周和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价比较。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构建的方案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包括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内容涵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运动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效果评价等。2.两组患者肌力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肌力(t4周=4.283,t8周=6.447)和下肢肌力(t4周=2.762,t8周=4.018)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肌力(F时间=107.855,F处理=21.667,F交互=14.777)和下肢肌力(F时间=186.339,F处理=8.930,F交互=6.956)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t4周=3.257,t8周=3.814)、手运动功能(t4周=2.139,t8周=3.061)和下肢运动功能(t4周=2.606,t8周=4.950)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时间=73.224,F处理=7.986,F交互=5.688)、手运动功能(F时间=119.894,F处理=4.280,F交互=4.348)和下肢运动功能(F时间=172.729,F处理=8.629,F交互=8.425)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4周=3.402,t8周=5.3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5.239,F处理=11.667,F交互=9.910(P<0.05)。5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焦虑(t4周=-3.116,t8周=-4.724)和抑郁(t4周=-3.359,t8周=-5.302)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F时间=56.315,F处理=5.958,F交互=9.529)和抑郁(F时间=66.299,F处理=4.559,F交互=16.965)得分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增强患者肌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
孟宪梅[8](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陈双琴[9](2019)在《“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知信行”为理论基础,制定“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延续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从湖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和干预组(41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和急性期的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出院后予3个月的电话随访、家庭随访和门诊随访,为居家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为期3个月的“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本研究在出院时、出院后6周、出院后3个月这三个时间点均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运动评估量表(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SSC)、脑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和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问卷(EAQ)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进行效果评价。使用SPSS 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时,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多次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同时间点组间的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岁)、脑卒中类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保类型、肢体肌力分级、居住状况、个人月收入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运动评估量表(MAS)、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SSC)、脑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和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问卷(EAQ)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组患者在出院后6周、出院后3个月,MAS评分、ADL评分、SSC评分、SS-QOL评分和EAQ评分与出院时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方差分析表明,干预组在出院后6周和3个月时,干预组的MAS评分、ADL评分、SSC评分、SS-QOL评分和EAQ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中,出院3个月EAQ评分与出院后6周相比,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中,出院后3个月与出院后6周相比,EAQ的评分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较出院后6周与出院时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自我效能、生存质量和功能锻炼依从性。
刘佳雨[10](2021)在《丰富康复护理对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1.观测丰富康复护理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2.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丰富环境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护理组和丰富康复护理组。常规康复护理组给予神经科常规的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丰富康复护理组给予结合了丰富环境概念的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频率为每天1次,一周干预6天,连续12周。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数字广度测试(Digit Span Test,DST)、斯特鲁色词测验(Stroop Color-Word Test,SCWT)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2周后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评。2.选用美国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清洁级雄性小鼠,利用光栓法制作小鼠脑卒中模型,通过Y迷宫与假手术组小鼠进行对比,将认知障碍的实验小鼠予以筛选。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分组,即假手术标准环境组(Sham+SE组)、卒中后认知障碍标准环境组(PSCI+SE组)和卒中后认知障碍丰富环境组(PSCI+EE组)。对这些小鼠进行饲养2周后,利用Y迷宫、新物体识别对它们的记忆能力进行评价和测试,利用RT-PCR对实验对象的额叶和海马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基因转录情况及时观察与记录,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额叶和海马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乙酰化的组蛋白H3(Acetylated histone H3,Ac-H3)、磷酸化的 CREB 蛋白(CAMP Response Binding Protein,CREB)表达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干预前,一般资料情况以及MoCA得分、数字广度测试得分和Stroop测验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12周后,两组MoCA得分、数字广度测试得分和Stroop测验得分均改善(p<0.05),丰富康复护理组的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p<0.05)。2.(1)通过实验之后发现,相比于Sham+SE组,PSCI+SE组的实验对象的自发交替率存在明显不足(p<0.001),而且新物体探索率也下降显着(p<0.001),额叶及海马相关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2)PSCI+EE组小鼠自发交替率、新物体探索率、额叶及海马的谷氨酸基因转录等变化与PSCI+SE组相比较为明显(p<0.05),但相比于Sham+SE组而言,仍然有差异(p<0.05)。结论:1.经丰富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水平。2.通过对小鼠进行试验之后发现,采用丰富环境的手段,能让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功能进一步恢复,整体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原理机制是:即通过提高CREB的磷酸化、改善乙酰化内稳态失衡、增加mGluR2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最终改善认知功能。
二、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护理干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护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心理状况对比 |
2.2 两组ADL、FMA、SS-QOL评分对比 |
2.3 对比两组FAC分级 |
2.4 两组并发症对比 |
3 讨论 |
(2)超早期康复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体位护理: |
1.2.2 肢体康复功能锻炼: |
1.2.3 肺炎的预防: |
1.2.4 吞咽功能训练: |
1.2.5 语言表达功能训练: |
1.2.6 皮肤护理: |
1.2.7 生活训练: |
1.2.8 心理护理: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超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3.2 超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
3.3 超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心理焦虑: |
(3)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发文量分析 |
2.2 研究学科分析 |
2.3 高被引文献分析 |
2.4 基于国内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
2.4.1 运动功能方面的研究 |
2.4.1. 1 运动功能相关研究 |
2.4.1. 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相关研究 |
2.4.1. 3 肢体运动功能相关研究 |
2.4.2 超早期康复护理方面的研究 |
2.4.2. 1 脑卒中 |
2.4.2. 2 偏瘫 |
2.4.2. 3 肢体功能 |
2.4.3 神经功能方面的研究 |
2.4.3. 1 神经功能 |
2.4.3. 2 卒中偏瘫 |
2.4.4早期中医康复护理方面的研究 |
2.4.4. 1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
2.4.4.2日常生活能力 |
2.5 主题演化分析 |
3 结论 |
(4)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干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肢体功能比较 |
2.2 不良情绪比较 |
2.3 生活质量比较 |
3 讨论 |
(5)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远端缺血预适应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6)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5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1.7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描述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纳入RCT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 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
3.3 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
3.4 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
3.5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局限性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卒中后运动障碍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理论基础 |
3 操作性定义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构建 |
1 初步构建护理方案 |
2 专家函询 |
3 确立护理方案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应用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案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一、田野研究 |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
一、明确方案主题 |
二、成立研究小组 |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质量控制 |
五、伦理考虑 |
六、研究结果 |
七、小结 |
第九部分 总结 |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9)“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注释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概念性定义 |
1.5 理论基础及研究架构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丰富康复护理对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丰富康复护理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资料收集 |
1.4 质量控制 |
1.5 伦理原则 |
1.6 数据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2.2 干预前后认知功能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丰富环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小鼠谷氨酸受体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和器械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置 |
2 方法和步骤 |
2.1 脑卒中模型制备 |
2.2 模型鉴定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实验分组 |
2.5 丰富环境的设计及实验干预 |
2.6 指标检测及方法 |
3 结果 |
3.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
3.2 行为学检测结果 |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现实意义 |
3 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时机 |
4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方法 |
4.1 心理护理 |
4.2 记忆功能训练 |
4.3 注意力和定向力训练 |
4.4 运动疗法 |
4.5 音乐疗法 |
4.6 远程护理 |
4.7 虚拟现实技术 |
5 不足与展望 |
5.1 不足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护理干预(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李萌. 临床研究, 2021(12)
- [2]超早期康复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宋娜,陈慧玲,王攀君,陈晓欢. 福建医药杂志, 2021(05)
- [3]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张丽华,李胜,洪燕. 中国疗养医学, 2021(11)
- [4]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干预效果[J]. 官美红,陈柳江,李丽琴. 心理月刊, 2021(21)
- [5]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效果研究[D]. 王显林.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6]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D]. 李艳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D]. 崔雪岩.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8]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研究[D]. 陈双琴. 南华大学, 2019(01)
- [10]丰富康复护理对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D]. 刘佳雨. 扬州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