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俞迎香穴位注射治疗哮喘53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雅欢[1](2021)在《谯凤英主任“止鼽单元疗法”理论探讨及温肾止涕方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鼻鼽是以阵发性和反复发作的鼻部不适(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为主要特征,或伴有眼痒、流泪等症状的疾病,古籍中又有“鼽”“嚏”“鼽涕”等不同别称的记载,近似于现代医学中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认识。鼻鼽发病人群广泛,目前全球范围内,平均发病率可达10%-25%[1],保守估计患病人数已超10亿,且在环境污染、精神紧张等多因素的干扰下,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患病人数显着增加,严重威胁更多患者的品质生活,因此鼻鼽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健康问题,也是一直困扰耳鼻喉科医生的重点、难点问题。现代医学对AR的治疗以回避变应原、药物治疗(抗白三烯、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等)、外科治疗和免疫疗法为主,治疗方法虽多,各有其优缺点,但尚未发现根治该病的方法。祖国医学对于鼻鼽的研究历史悠久,从运气学说、六淫各论,到经脉失调、胞痹学说,鼻鼽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都有着详细且精深的记载,应用于临床中常获良效,尤其是预防鼻鼽复发及改善患者兼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在鼻鼽临证中,应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已被广泛推广。导师总结30余年治疗鼻鼽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止鼽单元疗法”,临床取得良好效果。导师认为鼻鼽病以虚为主,尤与肾阳虚损关系密切,机体阳虚正气不足,卫表疏松不固,鼻窍感受异气侵袭,发为鼻鼽,故治以补肾温阳通窍之法。吾随恩师谯凤英主任学习三年期间,对导师运用温肾止涕方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的经验进行学习并总结,并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探讨。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导师应用中医药治疗鼻鼽病的临床疗效及学术思想进行凝练与探讨。并观察导师自拟温肾止涕方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的临床疗效。内容与方法1.谯凤英主任“止鼽单元疗法”理论探讨通过查阅鼻鼽相关内容文献、定期跟师门诊、整理经典医案、观察临床疗效等多方面工作的共同推进,在导师的指导下,将其对鼻鼽病的认识与辨证论治经验进行总结。2.温肾止涕方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临床研究将64例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同时使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同时治疗组联合自拟温肾止涕方汤药口服,2周/疗程,各治疗2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记录症状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理论探讨导师基于对鼻鼽病中医典籍的苦心钻研,制定中西并用、标本兼治、三因制宜、防治未病的指导思想,指出鼻鼽的发病与环境、遗传及体质密不可分,以肺脾气虚、肾阳不足和肺经伏热型常见。治疗上形成以辨证为基础,针药结合为主导,多种治疗方法并用的“止鼽单元疗法”学术思想。2.临床研究(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病程、年龄及各观察指标评分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间可以进行比较。(2)临床疗效:治疗2周后,治疗组(80.00%)高于对照组(53.33%),检验有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治疗组(90.00%)高于对照组(66.67%),检验有统计学差异。(3)主症:治疗2周及4周后,两组各主症(鼻塞、鼻痒、喷嚏、流涕及体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且治疗组4周后评分都低于2周,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经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治疗4周优于治疗2周。组间比较,2周后各主症评分经检验P>0.05,提示组间无明显差别;治疗4周后,各主症评分经检验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各主症方面优于对照组。(4)VAS评分:治疗2周及4周后,两组鼻部总体症状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4周优于治疗2周,均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2周后组间鼻部总体症状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4周后组间鼻部总体症状VAS评分比较,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差异(P<0.01),治疗组改善鼻整体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5)中医兼症:治疗组2周及4周后,中医兼症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4周优于2周,有显着统计差异(P<0.01)。2周及4周后的组间比较亦均有统计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缓解患者中医兼症方面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止鼽单元疗法”是集内服中药、针刺治疗、耳穴贴压、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和伏九穴位敷贴六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法,对鼻鼽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2.温肾止涕方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临床研究:(1)鼻鼽发病与周围环境及家族遗传史密不可分。(2)温肾止涕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疗效优于对照组。(3)温肾止涕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在改善鼻塞、鼻痒、喷嚏、流涕及体征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4)温肾止涕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在改善鼻部整体不适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5)温肾止涕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在改善中医肾阳不足型兼症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6)温肾止涕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其疗效与性别无关。(7)温肾止涕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其疗效与年龄无关。(8)温肾止涕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蔡婷婷[2](2021)在《玉蝉卫肺丸预防季节性变应性鼻炎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玉蝉卫肺丸在发病前、冬夏至给药预防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探索可能影响季节性变应性鼻炎预防疗效的因素;从天人相应的角度探讨“治未病”预防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原理。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并考虑不同给药时间分层因素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44例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治疗组96例(发病前与冬夏至各48例),对照组48例(发病前与冬夏至各24例)。治疗组患者在发病前2周或冬至或夏至服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内制剂玉蝉卫肺丸2周,对照组患者在发病前2周或冬至或夏至服用玉蝉卫肺丸安慰剂(含10%玉蝉卫肺丸)2周。研究统计组间(治疗组与对照组)、亚组(发病前治疗组与发病前对照组、冬夏至治疗组与冬夏至对照组)、组内(发病前治疗组与冬夏至治疗组)患者在首诊、二诊(服药2周)、三诊(花粉症发作期)鼻部主症、鼻外症状、中医次症及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各维度评分及总积分,比较组间、亚组及组内患者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复发率,探索可能影响季节性变应性鼻炎预防疗效的因素。结果:1.花粉症发作期,组间、亚组、组内患者鼻部主症、鼻外症状、中医次症及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各维度评分及总积分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二诊时发病前治疗组与冬夏至治疗组在喘息、胸闷、气短、自汗4个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病前治疗组均分均低于冬夏至治疗组。2.花粉症期间治疗组复发率为80.22%,对照组复发率为88.89%;发病前治疗组复发率为75.00%,发病前对照组复发率为81.82%;冬夏至治疗组复发率为83.72%,冬夏至对照组复发率为95.65%;发病前治疗组复发率为75.00%,冬夏至治疗组复发率为83.72%,以上组间、亚组、组内复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一定临床意义。3.午休情况可影响SAR的预防疗效,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饮食嗜好、夜间睡眠情况、职业、工作强度、运动、性格、家族史、病程、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对工作生活影响、发作时伴发症状等因素均不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当检验水准设定为0.15时,结果显示家族史、发作时间亦可影响SAR的预防疗效。其中,午休患者的预防疗效优于不午休的患者,无家族史患者的预防疗效有优于有家族史患者的趋势,仅春季发作患者的预防疗效有优于秋季发作或春秋皆发作患者的趋势。结论:1.玉蝉卫肺丸可降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复发率,且发病前给药在降低复发率方面效果更好;2.午休情况、家族史、发作时间可影响SAR的预防疗效。其中,午休的患者预防疗效优于不午休的患者,无家族史的患者预防疗效有优于有家族史患者的趋势,仅春季发作的患者预防疗效有优于秋季发作或春秋皆发作患者的趋势。
杨骏[3](2021)在《不同针刺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比较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研究现状及评价当前证据质量,引入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针刺疗法治疗AR的有效性。并对各干预措施进行疗效排序,为针刺治疗AR的临床决策和方案优选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辅以手工检索获取针刺疗法治疗AR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OB 2.0风险偏倚评估工具,报告学质量评价采用CONSORT联合STRICTA。研究者提取纳入研究数据资料后,基于频数统计方法,采用STATA 15.1软件(Stata Corporation,Lakeway,Tenas,USA)进行数据分析及证据关系图绘制。连续性变量采用MD或SMD为效应量,二分类变量选用RR为效应量,分别计算各自的效应量即95%可信区间(95%CI)。运用“环形法”及“点分法”检验研究的局部不一致性。若存在不一致性,选用不一致模型,且对其敏感性分析观察局指标的稳定性,反之选用一致性模型。基于不同结局指标,对各治疗措施进行排序得到“累计排序曲线下面积图”(SUCRA)及其相应数值。计算各干预措施比较效应量,绘制联赛表。发表偏移采用漏斗图进行评价。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12篇文献,10310例患者。二臂研究93篇,三臂研究8篇,四臂研究1篇,涉及12种单一针刺干预,4种针刺联合干预。2.纳入研究的总体证据都存在偏倚风险,其中高风险9篇(8.03%),可能存在风险90篇(80.36%),低风险13篇(11.61%)。部分研究分配隐藏不明确,盲法缺失,对缺失数据未采取合理的校正分析方法。3.纳入研究文献报告中清楚描述受试者的纳入标准,干预方式,结局指标测量等基本要素。63(56.25%)篇文章描述了随机序列产生,16(14.29%)篇研究报道分配隐藏方法。11(9.82%)篇文章记录人员实施分配安排,16(14.29%)篇研究描述了盲法的实施。31(27.68%)篇文章记录受试者流动,25(22.32%)篇对于缺失人群的未选择正确分析方法。关于结局评估,所有纳入研究都描述了效应值的大小,3(2.68%)篇研究计算了效应值的精确度。二分类结局指标,没有文章陈述绝对和相对效值。45(40.18%)篇文章记录了各组不良反应及危害,44(39.29%)篇研究报告了自身试验的局限性,10(8.93%)篇研究提供了注册登记号。针刺报告方面明确针刺治疗的类型,并提供针刺治疗的依据,而针刺细节与针灸师的背景的信息不足。4.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改善患者鼻部症状方面,相比于穴位注射,电针联合穴位埋线、电针、毫针针刺在改善患者鼻部症状有统计学差异。针刺(新吾穴)优于穴位注射和穴位埋线,且电针联合穴位埋线最优。部分干预措施样本量小,存在异质性和发表偏倚,结局稳定性差。毫针针刺为改善非鼻部症状最佳措施,对比西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统计学差异。电针联合穴位埋线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最佳干预措施,且一致性好,发表偏倚小。降低血清Ig E方面,电针联合穴位埋线、火针、穴位埋线优于西药,火针优于毫针针刺,证据排序电针最佳。该证据稳定性好,不存在发表偏倚。电针治疗AR的有效率优于火针联合穴位埋线、针刀联合穴位注射、针刀、毫针针刺、刺络放血。穴位注射优于毫针针刺、刺络放血。头皮针、针刺(新吾穴)疗效都优于西药,有效率排序电针为最佳干预措施。该结局整体证据存在不一致,局部一致性较好,且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1.本研究大部分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存在风险偏倚,分配隐藏不明确或缺失。部分研究对于缺失数据未采用合理的分析方法,结局测量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2.纳入研究报告学质量偏低,尤其是在试验方法学及结果部分。分配隐藏及盲法报告的缺失,统计分析方法单一。部分研究结果报告缺乏局限性及不良反应信息。针刺报告中针刺细节及治疗师背景介绍不完善。3.网状Meta结果显示针刺联合干预优于单一针刺治疗。电针联合穴位埋线能有效改善患者鼻部症状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佳。不同针刺技术疗效各有利弊,毫针针刺为改善患者非鼻部症状最佳干预措施,电针能显着降低Ig E水平且有效率优于其他干预措施。考虑当前研究存在部分不足,仍需高质量的证据以助临床决策。
齐鑫[4](2021)在《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选穴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搜集近20年,关于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BA)的临床处方文献,并对纳入文献中所记录的药物、腧穴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在选穴用药方面的规律,并分析探讨,为临床运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时的用药及选穴、配穴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材料与方法:运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网检索,将时间设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计算机搜索使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人工筛选合格的临床文献,从文献中提取药物、穴位处方等具体内容,并录入数据库,对所录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对所录穴位分别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探讨临床选穴和用药的规律特点。结果:1.穴位频数统计结果:在纳入的109篇文献中,选用的腧穴共有35个,穴位使用总频次389次,平均每篇11.11穴次。35个穴位中,高于平均频次的穴位分别为肺俞、定喘、足三里、肾俞、曲池、天突、风门、脾俞、丰隆,为本研究中的高频穴位。2.35个腧穴的归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肺俞)、足阳明胃经(足三里)和经外奇穴(定喘)。腧穴部位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腰背部(肺俞)和头项部(定喘)。所属特定穴频次最高的分别为背俞穴(肺俞)和五输穴(足三里)。3.35个腧穴间的关联聚类分析结果:将支持度(SUP)设置为10,置信度(CON)设置为0.9,得出穴位组合前五位为“肺俞、定喘”、“肺俞、足三里”、“定喘、足三里”、“肺俞、定喘、足三里”、“肺俞、曲池”。并得出以肺俞为核心,足三里、定喘、曲池穴为主的穴位配伍模式。4.131个处方中提取4个核心组合,第一组为肺俞、足三里、肾俞、定喘、脾俞、膏肓,第二组为足三里、定喘、天突、血海、尺泽,第三组为足三里、夹脊,第四组为肺俞、定喘、曲池、足三里、风门、天突。5.药物频数统计结果:对所纳文献药物进行整理统计,所用到的药物共42个,使用总频次161次,平均3.83次。在42个药物中,使用频率前四位的药物,占全部用穴的9.52%,占全部频次的44.10%。这四种药物分别是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自身静脉血、黄芪注射液、喘可治注射液。结论:1.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选穴时多采用近部选穴法,选用对治疗哮喘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腧穴配伍以肺俞为核心,组穴以“化痰定喘,补虚扶正”为治疗原则。2.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药以单个药剂为主,选用具有“扶正益气”作用的药物。3.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总体遵循“化痰定喘,益气补虚”的原则。
杨阳[5](2021)在《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麻黄细辛附子汤对变应性鼻炎大鼠NF-κBp65,p-CREB和AQP5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基于NF-κB信号通路,通过观察Forskolin(c AMP激活剂)、PDTC(NF-k B抑制剂)、抑制剂H89(PKA抑制剂)和麻黄细辛附子汤对于变应性鼻炎大鼠p-CREB、AQP5、NF-κBp65表达的影响,深入研究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AR的作用中对p-CREB、AQP5、NF-κBp65表达的影响,探讨麻黄细辛附子汤对AR的作用机理,为阳气虚弱、水饮内停这一变应性鼻炎的中医病机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揭示中医“以饮论治”AR的合理性,从而为AR的临床治疗提供合理方向。材料与方法:按体重采用随机区组法将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分成6组,每组8只大鼠,即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Forskolin干预组、H89干预组、PDTC干预组、麻黄细辛附子汤组。AR大鼠模型的制作采用卵蛋白全身致敏和局部攻击方法,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按照每1ml/100g给予生理盐水灌胃;Forskolin干预组按照5mg/kg/d腹腔注射Forskolin;H89干预组按照5mg/kg/d腹腔注射H89;PDTC干预组按照50mg/kg/d腹腔注射PDTC;麻黄细辛附子汤组灌胃给予2.1ml/1kg所试药物煎剂(相当于2.1g生药)。最后一次激发后,麻醉大鼠,处死后观察各组鼻粘膜AQP5、NF-κBp65和p-CREB表达,用统计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p-CREB、AQP5表达下调,Forsko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麻黄细辛附子汤组均能使p-CREB、AQP5表达上调,而H89能下调p-CREB、AQP5表达。模型组NF-κBp65表达上调,Forsko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组均能使NF-κBp65表达下调,而H89能上调NF-κBp65表达。结论: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AR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和c AMP-PKA信号通路使AQP5表达增加有关。
颜春明[6](2020)在《热敏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同期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对比热敏灸疗法与针刺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为治疗过敏性鼻炎寻找新的方法和手段。方法:选取过敏性鼻炎白人患者共60名,随机分成热敏灸组和针刺组,分别采用热敏灸和针刺方法进行治疗。热敏灸选取AR热敏高发区的督脉上的上星至印堂穴区域、迎香、大椎、肺俞、神阙等,探得敏化穴以后,取灸感最强的2穴进行施治,每次治疗完成的标准为热敏现象消失,每周一、三、五治疗,2周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针刺组选穴迎香、大椎、肺俞、印堂、肾俞、关元为主穴,其中肺虚感寒证患者配风池;脾气虚弱证患者配脾俞、足三里;肾阳亏虚证患者配太溪;肺经伏热证加尺泽;采用提插补泻的方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治疗周期和疗程与热敏灸组一致。对比两组患者的鼻症状总分(TNSS)和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在经过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来评价疗效。结果:经过治疗,热敏灸组显效9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针刺组临床显效3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经秩和检验,结果P<0.05,证明两组患者经过治疗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即热敏灸疗法优于针刺组;在鼻部症状总分改变方面,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AR患者鼻部症状,但热敏灸组下降水平较针刺组明显;在鼻结膜炎生存质量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治疗方法都能改善生存质量,但热敏灸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热敏灸和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在临床都能取得较好疗效;热敏灸疗法对白人同样有效;相比之下,热敏灸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黄河银[7](2020)在《穴位埋线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外周鼻黏膜、中枢海马区、血液循环池的神经-免疫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验证本次实验建立的肺虚型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是否可靠?(2)在该模型中,“鼻-脑”轴的通路是否存在?如何定位与定性?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否步调一致?(3)如果不选迎香穴埋线,改选百会、肺俞、脾俞这一组穴埋线,是否也能有疗效?(4)通过穴位埋线治疗3周,发生在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否可以逆转?具体疗效如何?是否已经过度治疗?是否还需继续治疗?(5)通过穴位埋线治疗3周,记录Ig E和IL-4的浓度,明确海马区的OX-42是否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NKB是否会在鼻黏膜出现免疫反应?TLR-2是否能在海马区出现阳性表达?借此填补以往学者的空缺。方法:(1)分组:购置SPF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只。A组为埋线组(先造模后埋线),B组为模型组(只造模不埋线),C组为空白组(不造模不埋线)。(2)烟熏:自制烟熏造模箱和烟熏艾条。每次烟熏时,用2根灸条插在纸箱侧壁的小孔上。烟熏箱内每次只放6只大鼠,每次烟熏30分钟。每天熏2次,至少间隔3小时。连熏14天。(3)致敏:(1)基础致敏。用卵清蛋白致敏液对AB两组行“五点注射法”,隔日1次,共5次。在基础致敏阶段需要持续烟熏造模,1日熏2次。(2)强化致敏。AB两组每天滴鼻1次,每个鼻孔滴3滴。滴鼻30分钟后开始雾化,每天雾化1次,每次雾化45分钟。共7天。(3)维持致敏。强化致敏结束后,次日即对A组大鼠进行穴位埋线,共3周,期间要对A组持续滴鼻致敏。BC组用生理盐水滴鼻。(4)穴位埋线:对A组大鼠进行穴位埋线,选择百会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脾俞穴。用规格为0.9的一次性使用埋线针,在针尖处插入长度为3~5 mm的000号羊肠线。快速刺破皮肤,伴随着落空感再深入5 mm左右,到达皮下和肌肉之间的最佳埋线处。埋线时间为3周,期间每3日1次用酒精消毒。(5)记录行为学特征:从基础致敏的第一天开始,对三组大鼠的抓鼻、流涕、喷嚏的现象进行记录并按照标准打分。每天观察1次,每次观察30分钟,计算出各组计分的均值及标准差。(6)检验:(1)HE染色:对大鼠的鼻黏膜、肺组织、脑组织行HE染色和图像采集。(2)ELISA:取血检测Ig E和IL-4的OD均值。(3)免疫组化:检测大鼠鼻黏膜的NKB和海马区的OX-42。(4)免疫荧光:同步检测大鼠鼻黏膜和海马区的TLR-2。(7)统计: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烟熏前后。(1)烟熏前:三组大鼠未见异常。(2)烟熏后:AB两组饮食减少,饮水增多,出现躲避、抱团、埋头、闭眼、喜睡、蜷曲等气虚表现。C组正常无异。(2)致敏前后。(1)致敏前:三组大鼠未见异常。(2)致敏后:AB两组出现抓鼻、揉眼、挠耳、鼻痒等症状。C组正常无异。(3)造模前后。(1)呼吸频率增幅:A组为1.73±0.16,B组为1.64±0.15,C组为1.32±0.12。PAB=0.084,PAC<0.001,PBC<0.001。(2)体重质量增幅:A组为36.13±3.52,B组为34.53±3.07,C组为42.93±3.59。PAB=0.205,PAC<0.001,PBC<0.001。(4)行为学评分之“阶段性总分”。(1)基础致敏结束后:A组为3.54±0.26,B组为3.48±0.25,C组为2.23±0.29。PAB=0.544,PAC<0.001,PBC<0.001。(2)强化致敏结束后:A组为5.27±0.29,B组为5.33±0.20,C组为1.94±0.20。PAB=0.442,PAC<0.001,PBC<0.001。(3)维持致敏结束后:A组为5.94±0.22,B组为5.07±0.23,C组为2.03±0.18。PAB<0.001,PAC<0.001,PBC<0.001。(5)行为学评分之“终点因子分”。(1)喷嚏:A组为1.89±0.22,B组为1.65±0.16,C组为0.57±0.14。(2)流涕:A组为2.00±0.15,B组为1.61±0.27,C组为0.73±0.13。(3)抓鼻:A组为2.05±0.30,B组为1.77±0.29,C组为0.68±0.16。以上各因子的两两比较均为:PAB<0.001,PAC<0.001,PBC<0.001。(6)HE染色。(1)鼻黏膜:模型组的纤毛倒伏,黏膜上皮破坏,杯状细胞高度肥大!黏膜固有层内的血管呈扩张性改变,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埋线组的杯状细胞轻至中度肥大,锥形细胞和梭形细胞的胞核深染,变态反应减轻,免疫反应活跃。(2)肺组织:模型组的支气管纤毛水肿,甚者倒伏。小肺泡坍塌,甚者粘连。大肺泡气肿,甚者破裂。肺泡壁弹性不足,呈皱缩状态。肺泡间质可见红细胞大量浸润,提示明显充血。间质增宽,提示纤维组织增生。埋线组的支气管纤毛排列不齐,肺泡弹性尚可,呈现不饱满的穹窿状。(3)海马区:模型组可见细胞明显异形,胞核固缩,染色加深,提示不同程度的变性,甚者坏死。弧形带周边可见胶质细胞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埋线组可见正常细胞和异形细胞并存,提示免疫反应正在发生。(7)ELISA。(1)Ig E(μg/ml):A组为3.114±0.202,B组为4.189±0.439,C组为2.295±0.303。PBC<0.001,说明动物模型制作成功。PAB<0.001,说明穴位埋线3周可见明显疗效。PAC<0.001,说明穴位埋线3周后虽然有疗效,但机体中的变态反应仍在持续,需要延长穴位埋线的时间才有治愈的可能。(2)IL-4(pg/ml):A组为14.228±0.651,B组为18.608±2.403,C组为11.401±1.229。PAB<0.001,PBC<0.001,PAC<0.001,各自意义同Ig E。(8)免疫组化。(1)鼻黏膜的NKB(OD均值):A组为0.1895±0.0027,B组为0.2031±0.0074,C组为0.1801±0.0038。PAB<0.001,PAC<0.001,PBC<0.001,各自意义同Ig E。(2)海马区的OX-42(OD均值):A组为0.1728±0.0016,B组为0.1810±0.0046,C组为0.1674±0.0025。PAB<0.001,PAC<0.001,PBC<0.001,各自意义同Ig E。(9)免疫荧光。(1)鼻黏膜的TLR-2:模型组的阳性表达在鼻黏膜上皮层、固有层、全层均有浓集。埋线组的阳性表达在以上各层均有消减。(2)海马区的TLR-2:模型组的红染较大,细胞排列无序。蓝染细胞核变大,发黑,说明细胞处于衰亡状态。埋线组的细胞间质的红染基本消失。部分细胞的红染已不再是一个整圈。说明细胞的衰亡正在减退,代谢正在增强,TLR-2的表达正在弱化。结论:(1)通过本次实验建立的肺虚型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是可靠的,可以复制的。该模型会同时引起外周鼻黏膜和中枢海马区的退行性变,这说明“鼻-脑”轴是客观存在的,将其机制定位于海马区并定性于神经肽的假说均是成立的。(2)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穴位埋线,不选迎香穴,改选百会、肺俞、脾俞这一组穴,疗效也是可靠的。穴位埋线后,通过对ELISA、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的纵横对比,可知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步调一致的。(3)通过穴位埋线治疗3周,发生在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可以逆转的,本次实验为之提供了行为学、病理学、组织学的依据。且所有依据均表明,虽然埋线组的各个指标比模型组明显减轻(PAB<0.001),但和空白组比较还有明显差距(PAC<0.001),这说明为期3周的埋线疗效还不足够好,还有继续治疗的必要。(4)检测Ig E和IL-4的血清浓度是研究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经典方法。但以往的相关学者只在穴位埋线1周后、2周后、4周后对比过这个浓度,目前尚无穴位埋线3周后的数据。本次实验做了完善,明确了这期间的变化是一致的,并无拐点的存在。(5)本次实验得以证明:当穴位埋线治疗3周后,NKB在鼻黏膜上的免疫反应是客观存在的,OX-42在海马区依然存在下降的趋势,TLR-2在鼻黏膜和海马区会同步出现阳性表达。这些结果的明确均是以往相关学者的夙愿。
黄娜菲[8](2020)在《贺氏毫火针治疗肺气虚寒型常年持续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在贺普仁教授火针疗法理论指导下探讨并观察贺氏毫火针治疗常年持续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以期指导贺氏火针毫火针广泛地应用于常年持续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法:通过随机对照,选取60例同时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毫火针治疗试验组和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予毫火针针刺印堂穴、双迎香穴、双上迎香穴、双风池穴、双肺俞穴,辅以普通针刺双肩井穴、双风门穴、双大杼穴,3次/周,一周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印堂穴、双迎香穴、双上迎香穴、风池穴、肩井穴、风门穴、大杼穴、肺俞穴,3次/周,一周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观察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治疗后1个月鼻炎症状改善情况,并对比各时期鼻症状总分表积分(TNSS积分)、鼻伴随症状总分表积分(TNNSS积分)、鼻部体征积分、鼻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RQLQ积分)。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水平,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在鼻症状、鼻伴随症状、鼻部体征、鼻炎生活质量等评定指标比较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说明两组治疗前在鼻症状、鼻伴随症状、鼻部体征、鼻炎生活质量评定上无明显差异。3.鼻症状体征疗效:将两组的鼻症状及伴随症状、鼻部体征总积分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及停止治疗后1月两者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治疗结束时和停止治疗1月试验组得分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可改善鼻炎患者症状体征,且试验组改善鼻症状体征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将两组的鼻症状及伴随症状、鼻部体征总积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在鼻症状、鼻伴随症状、鼻部体征等评定指标比较上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停止治疗后1月的总积分均较治疗结束时的总积分有所上升,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鼻炎患者症状体征,且二者近期疗效均优于远期疗效。总体疗效: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毫火针治疗试验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4.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将两组的鼻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及停止治疗后1月两者积分均有明显下降,且治疗结束时和停止治疗1月后试验组得分低于对照组,其中以治疗结束时试验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可改善鼻炎患者生活质量,但试验组改善鼻炎患者生活质量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将两组的鼻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结束时、停止治疗后1月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两组在停止治疗后1月的总积分均较治疗结束时的总积分有所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二者均可改善鼻炎患者生活质量,且近期疗效均优于远期疗效。总体疗效: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毫火针治疗试验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贺氏毫火针治疗和普通针刺治疗均能改善患者鼻部症状、伴随症状及鼻部体征,但毫火针治疗近期、远期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治疗;毫火针治疗和普通针刺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毫火针治疗在改善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更有优势,远期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毫火针治疗临床疗效明显,远期疗效较为持久,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高,临床值得推广。
关骏[9](2020)在《五脏背俞穴温针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五脏背俞穴温针灸对改善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生活质量等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2019年01月至2019年09月于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耳鼻喉科就诊及部分招募的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72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五脏背俞穴温针灸组和常规穴组温针灸组各36例。五脏背俞穴温针灸组穴位选择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均双),常规温针灸组穴位选择:上迎香(双)、印堂、风门(双)、足三里(双)、肺俞(双)、气海。操作方法:各穴针刺得气后,治疗组选取肺俞、脾俞、肾俞(均双),对照组选取风门(双)、足三里(双)、肺俞(双)等穴,于针身与皮肤间垫上纸皮以防烫伤,将燃着的艾条套入上述穴位,约20min艾条燃尽后拔出艾灰出针。以上治疗1周3次,4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治疗4周后)、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以鼻部总症状Uni-VAS评分、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量表(RQLQ)、TNSS、TNNSS评价疗效,采用SPSS 20.0软件数据包对研究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VAS、RQLQ、TNSS、TNNSS评分均无显着性查因(P>0.05),具有可比性。2.在Uni-VAS症状评分比较分析中,五脏背俞穴温针灸在治疗结束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对Uni-VAS症状评分改善与常规温针灸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3.在RQLQ总分比较分析中,常规温针灸组治疗结束后显着低于五脏背俞穴温针灸组,而背俞穴温针灸在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显着低于常规温针灸组,说明常规温针组在治疗结束后改善优于五脏背俞穴温针灸组,而五脏背俞穴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常规温针灸组。(P均<0.05)4.在TNSS总分比较分析中,治疗结束后五脏背俞穴温针灸组与常规温针灸组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五脏背俞穴温针灸组TNSS评分显着低于常规温针灸组(P<0.05)。5.在TNNSS总分比较分析中,治疗结束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五脏背俞穴温针灸组与常规温针灸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五脏背俞穴温针灸与常规温针灸组均可以改善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生活质量,鼻部症状等,且在治疗后1个月后效果最佳。2.五脏背俞穴温针灸与常规温针灸有持续的近期疗效,常规温针灸在治疗结束后生活质量改善较五脏背俞穴温针灸好,而五脏背俞穴温针灸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三个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常规温针灸。3.五脏背俞穴操作简便,刺激量少,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保证治疗方案的落实。4.本研究拓展了五脏背俞穴的治疗疾病谱。
侯佳慧[10](2020)在《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过敏性鼻炎(肺气虚寒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随机法设置治疗组和对照组,对针刺结合雷火灸和西药氯雷他定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研究分析两种方法的疗效和优势,从而为临床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提供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以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针刺结合雷火灸组),对照组32例(西药氯雷他定组),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以鼻症状总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TNNSS)、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各指标评分变化。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鼻症状总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总分(TNNSS)以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评分(RQLQ)进行组内和组间对比,观察其疗效。1.TNSS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总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随访期总分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TNNSS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随访期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RQLQ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总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随访期总分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总体疗效比较:针刺结合雷火灸组共30例,显效16例,显效率为53.33%,有效11例,有效率为36.67%,无效3例,无效率为10.00%,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32例,显效8例,显效率为25.00%,有效18例,有效率为56.25%,无效6例,无效率为18.75%,总有效率为81.25%。经非参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刺结合雷火灸与口服西药氯雷他定都可以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症状、鼻炎伴随症状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针刺结合雷火灸在改善鼻症状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方面优于氯雷他定,在缓解鼻炎伴随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相当。
二、肺俞迎香穴位注射治疗哮喘5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俞迎香穴位注射治疗哮喘53例(论文提纲范文)
(1)谯凤英主任“止鼽单元疗法”理论探讨及温肾止涕方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谯凤英主任“止鼽单元疗法”理论探讨 |
1 导师治疗鼻鼽的学术思想 |
2 导师对于鼻鼽的认识 |
3 “止鼽单元疗法”介绍 |
第二部分 温肾止涕方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案 |
3 临床观察结果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鼻鼽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3 温肾止涕方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理论基础 |
4 温肾止涕方的组方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玉蝉卫肺丸预防季节性变应性鼻炎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变应性鼻炎中西医研究现状 |
1. 变应性鼻炎西医研究现状 |
2. 鼻鼽中医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中西医预防现状 |
1. 西医预防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现状 |
2. 中医预防鼻鼽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伦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 组间疗效比较 |
3. 可能影响季节性变应性鼻炎预防疗效的因素分析 |
4. 亚组及组内疗效比较 |
5. 复发率比较 |
6. 安全性评价 |
讨论与分析 |
1. 玉蝉卫肺丸预防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机理分析 |
2. 试验结果讨论及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主要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2: 中医证候次症分级量化表 |
附录3: SAR鼻外症状量化表 |
附录4: 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 |
附录5: 获取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和随访资料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不同针刺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比较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1 现代医学对AR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AR的认识 |
3 针刺疗法治疗AR的临床研究 |
4 网状Meta分析在针刺疗法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
第二章 不同针刺疗法治疗AR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1.6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基本特征 |
2.3 ROB2.0 偏倚风险评估 |
2.4 纳入研究CONSORT+ STRICTA报告学评价 |
2.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选题依据 |
3.2 网状Meta分析价值与意义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4 纳入研究的报告学质量 |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6 同类研究比较 |
3.7 优点与不足 |
3.8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选穴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麻黄细辛附子汤对变应性鼻炎大鼠NF-κBp65,p-CREB和AQP5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热敏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1 引言 |
2 历史回顾 |
2.1 现代医学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2.2 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2.3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2.4 历史回顾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材料 |
3.1 一般资料 |
3.2 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剔除和剥落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治疗方法 |
4.3 观察指标 |
4.4 疗效评定标准 |
4.5 统计学方法 |
4.6 技术路线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临床疗效 |
6 讨论与结论 |
6.1 立题依据 |
6.2 关于热敏灸 |
6.3 选穴依据 |
6.4 研究结果分析 |
6.5 创新、不足与展望 |
6.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7)穴位埋线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外周鼻黏膜、中枢海马区、血液循环池的神经-免疫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研究背景 |
1.1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危害性 |
1.2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异质性 |
1.3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多径性 |
1.4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特禀性 |
1.5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Strengths |
1.6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Weaknesses |
1.7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Opportunities |
1.8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Threats |
1.9 本次实验的“四个创新”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动物的购置和分组饲养的条件 |
2.2 动物造模的工具和行为观察的仪器 |
2.3 技术路线矩阵图 |
2.4 制作肺虚模型的经验和教训 |
2.5 制作AR模型的步骤和特点 |
2.6 穴位埋线的关键和创新 |
2.7 记录AR大鼠的行为学特征 |
2.8 “肺虚型AR动物模型”制作成功的标准 |
2.9 大鼠外周血、鼻黏膜、脑组织的取材方法 |
2.10 特殊事件:发现一例“异样垂体” |
2.11 大鼠鼻黏膜、肺组织、脑组织的HE染色方法 |
2.12 大鼠外周血的ELISA检测方法:Ig E、IL-4 |
2.13大鼠鼻黏膜和海马区的免疫组化检测方法:NKB、OX-42 |
2.14大鼠鼻黏膜和海马区的免疫荧光检测方法:TLR-2 |
2.1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三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对比 |
3.2 三组大鼠的行为学对比 |
3.3 三组大鼠的HE染色对比:鼻黏膜 |
3.4 三组大鼠的HE染色对比:肺组织 |
3.5 三组大鼠的HE染色对比:海马区 |
3.6 三组大鼠的ELISA对比:Ig E |
3.7 三组大鼠的ELISA对比:IL-4 |
3.8 三组大鼠的免疫组化对比:鼻黏膜的NKB |
3.9三组大鼠的免疫组化对比:海马区的OX-42 |
3.10三组大鼠的免疫荧光对比:鼻黏膜的TLR-2 |
3.11三组大鼠的免疫荧光对比:海马区的TLR-2 |
4 讨论 |
4.1 为什么本次实验动物模型的症状较明显? |
4.2 为什么头背部的穴位埋线可以治疗鼻病? |
4.3 为什么要新增海马区来研究变应性鼻炎? |
4.4 问题与展望(原则: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穴位埋线对全身疾病及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对比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及获奖记录 |
附件2:原创中医药唐诗宋词秀48首 |
(8)贺氏毫火针治疗肺气虚寒型常年持续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1.1.1 变应性鼻炎的定义 |
1.1.2 变应性鼻炎的分类 |
1.1.3 变应性鼻炎的病理生理 |
1.1.4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 |
1.1.5 干预措施 |
1.2 祖国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1.2.1 相关病名 |
1.2.2 病因病机 |
1.2.3 辨证分型 |
1.2.4 干预措施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来源与数量 |
2.1.2 研究病例选择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估算及病例分组 |
2.2.2 干预方案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统计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受试对象基线情况比较 |
2.3.2 两组病例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3.1 选题意义和立题依据 |
3.1.1 选题意义 |
3.1.2 立题依据 |
3.2 贺氏毫火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优势 |
3.3 选穴组方特点 |
3.3.1 主穴“鼻5组穴”组方特点 |
3.3.2 配穴“咳喘10穴”组方特点 |
3.4 关于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 |
3.4.1 受试对象基线情况比较 |
3.4.2 两组病例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3.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奖励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五脏背俞穴温针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定义及临床变现 |
二、AR的流行病学 |
三、病因 |
四、发病机制 |
五、分类 |
六、治疗概况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辩证分型 |
四、治疗概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六、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病例纳入 |
二、治疗方案 |
三、疗效评价 |
四、疗效评定标准 |
五、安全性评价 |
六、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基本资料分析 |
一、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 |
二、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三、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
第二节 治疗前比较 |
一、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
二、治疗前RQLQ评分比较 |
三、治疗前TNSS评分比较 |
四、治疗前TNNSS评分比较 |
第三节 疗效评价 |
一、两组患者不同时点鼻症状VAS症状评分的比较 |
二、两组患者不同时点RQLQ评分的比较 |
三、两组患者不同时点TNSS评分的比较 |
四、两组患者不同时点TNNSS评分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选取 |
二、对照组的选取 |
三、疗效评定指标的选取 |
第二节 理论分析 |
一、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二、五脏背俞穴的作用 |
三、选穴依据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一、疗效分析 |
二、疗法分析 |
第三节 安全性评估 |
第四节 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过敏性鼻炎(肺气虚寒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传统治疗概况 |
1.4 小结 |
2 西医学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2.1 过敏性鼻炎的定义 |
2.2 过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机 |
2.3 过敏性鼻炎的诊断 |
2.4 过敏性鼻炎的分类 |
2.5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
2.6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技术路线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7 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指标 |
2.5 随访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中断及脱落情况 |
3.2 治疗前组间均衡性比较 |
3.3 治疗结果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雷火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 |
3 选穴依据 |
3.1 针刺选穴依据 |
3.2 雷火灸选穴依据 |
4 结果分析 |
4.1 总体疗效 |
4.2 鼻症状总分 |
4.3 鼻炎伴随症状总分 |
4.4 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评分 |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介 |
四、肺俞迎香穴位注射治疗哮喘5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谯凤英主任“止鼽单元疗法”理论探讨及温肾止涕方治疗肾阳不足型鼻鼽的临床研究[D]. 李雅欢.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玉蝉卫肺丸预防季节性变应性鼻炎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研究[D]. 蔡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不同针刺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比较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D]. 杨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选穴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D]. 齐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麻黄细辛附子汤对变应性鼻炎大鼠NF-κBp65,p-CREB和AQP5表达的影响[D]. 杨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热敏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 颜春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穴位埋线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外周鼻黏膜、中枢海马区、血液循环池的神经-免疫干预研究[D]. 黄河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贺氏毫火针治疗肺气虚寒型常年持续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D]. 黄娜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五脏背俞穴温针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 关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过敏性鼻炎(肺气虚寒型)的临床研究[D]. 侯佳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标签:哮喘的症状论文;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论文; 穴位埋线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