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新课程理念审视任务驱动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吕春宇[1](2021)在《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党和国家先后召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等系列重要会议,并出台了系列重要文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越来越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推进,特别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在这个背景下,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既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方针政策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然选择,更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具有非常突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主要分五章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一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相关概念,主要包括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等,分别对新时代的理论蕴含及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内涵及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所指等进行深入探讨。只有明确了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相关概念,才能使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找到科学的遵循,也才能使该研究有所明确指向。第二章是对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进行分析。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要回到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中,以整体建构视野来分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分析,主要是以普通国民教育诸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为参照,以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作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领域来分别梳理每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通过这些梳理分析每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同时把握了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这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第三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经验借鉴进行梳理。主要选取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经验和当代西方有代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经验。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集中体现为注重自我教育的方法、注重家庭教育的方法、注重社会教化的方法。选取的道德发展认知方法、社会学习方法、隐性教育方法、价值澄清方法、政治社会化方法、潜能激发方法、心理治疗方法等都是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性方法。这些经验的梳理并没有局限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而是从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进行的,这样能够更全面把握有益的经验。通过这种梳理,启发我们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体建构要服从特定社会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服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要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要注重自身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第四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进行架构。本文从理论依据、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来架构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理论依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吸收借鉴德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要求。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科学化与人文化相结合原则、传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原则、生活化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针对性与规律性相结合原则是整体建构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建构的基本要求是以基于新时代为整体建构的基本点,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整体建构的着眼点,以做好学段层次衔接为整体建构的根本点,以坚持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为整体建构的关键点。第五章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具体呈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应呈现出具体的、实操性较强的每个学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文以普通国民教育的诸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为基本划分依据,谈及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安排,并按照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领域划分标准,完成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建构。同时,从理念保障、队伍保障、承载保障和学术保障等角度探索推进整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体实施的保障策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保障策略的支持下,最终将方法建构落实到位。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难度很大的工程,本文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本文的研究期待能够助力于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能够助力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实施。同时,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投入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中。
石迎春[2](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指出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孙禹铭[3](2021)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崔自勤[4](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考作为联结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改革动向直接牵引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新高考直接催生了新的高中教育目标和学校组织形态,尤以对教学组织的影响为最。为符应新高考的要求,作为高中学校组织的关键构成——教学组织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变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运用文献研究法选择以人为中心、以组织为中心和强调情境互动的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理论,并将之作为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法厘清了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教学组织的结构及特征,为探索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提供了域外视野;藉由案例分析法提炼出部分高中学校改革的先行经验,为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和年级组织的变革提供了参考路径;运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明晰了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的现状和问题,为探究高中教学支持组织建设指明了解决思路。围绕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本研究从实践、政策和理论层面分析了高中学校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构成要素,如教学管理组织、课程组织、教研组织、班级组织、年级组织和教学支持组织等为变革重点,提出了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策略和路径。本文认为:其一,教学管理组织变革应从结构扁平化、人员专业化、职责明确化、系统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有序推进。其二,课程组织变革需要运用职能分类法对机构设置、组织设计和制度建设进行适当调整。其三,教研组织变革应从明晰职能定位、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等路径进行合理实施。其四,班级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强化班级育人功能、变革班级组织形式、创新班级组织架构、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逐步落实。其五,年级组织变革应充分借鉴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的先行经验,从定位明确、权力集中、职能发挥、特色构建、环境创设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索。其六,教学支持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基点、方向、出路、保证、趋势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和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两大方面对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进行了展望。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崔茂林[6](2020)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越来越重视高中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技能发展。在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篮球模块课程作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选学内容,是锻炼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传统教学法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无法满足新课标要求,因此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达到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成为现阶段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篮球教学中,旨在探索任务驱动法对学生篮球基本技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体前左右换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三步上篮、运球折返跑)、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学习动机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影响。通过任务设计、任务情景创设、分组探究练习、组间任务展示评比、自评互评与师评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研究以大连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8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教学法进行为期12课时的教学实验,使用SPSS软件对实验后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研究表明,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在篮球基本技术学习方面,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各项技术成绩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着差异,说明在篮球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篮球基本技术动作。其中,实验组女生在学习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方面进步明显,实验组男生在学习换手运球技术方面进步明显。(2)在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方面,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创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积极练习。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成绩高于对照组成绩,具有显着差异,说明在篮球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更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体育学习兴趣。(3)在激发体育学习动机方面,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以“任务”的形式督促和激发学生练习。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成绩高于对照组成绩,具有显着差异,说明在篮球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更有利于激发与培养高中生的体育学习动机。(4)在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方面,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成绩高于对照组成绩,且具有显着差异,这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队合作意识并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于甜[7](2020)在《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指向学科核心素养,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新型教学设计。这一教学设计的变革意在改变从设计单一知识点或课时转向设计一个大单元,统筹单元情境与任务来培养语文学科素养。但是大单元教学研究目前只是针对教学环节的变革,并未突破传统顺向教学思路,顺向教学思路通常表现为根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并实施评价,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改变传统固化的教学思路,只是单一进行了教学环节变革,这样的改变在教学有效性上是否有实质性突破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因此,本研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大单元教学的主要问题试图引入逆向设计理论,通过结合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优化现有教学思路,探讨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本研究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研究的现状和逆向设计教学现状分别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研究思路。第一章为理论阐述部分,结合重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阐释研究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理论根据,并对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和实施路径做进一步的探讨。第二章为对大单元教学设计进行现状分析,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案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目前大单元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是现存教学思路欠缺明确细致的目标设计、现存教学思路欠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分析、现存教学思路下的评价设计无法对接教学目标。第三章则针对当前大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方向,从而引入为逆向教学设计,分析逆向教学设计的价值以及逆向设计的关键思路,主要有以目标为导向、落实教学评价、科学的量化工具,综合分析利用逆向设计优化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四章主要是基于逆向设计的有效培养对大单元教学思路和环节进行优化设计分析,提出教学改进三大策略,分别为完善大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大单元评估证据和优化教学过程,并应用当前策略对指定大单元教学案例进行逆向设计,呈现具体教案设计。
袁琦[8](2020)在《高中地理教师课程理解的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加强地理师资队伍建设是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地理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保证地理课程实施质量、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文章从高中地理教师入手,从调查高中地理教师课程理解现状出发,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地理教师课程理解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策略。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收集、整理并分析“课程理解”与“地理课程理解”的相关文献,从国内外两个层面梳理“课程理解”与“地理课程理解”的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确立了文章的研究目标,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构建了全文的研究路线。第二部分: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明确了文章的理论基础包含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哲学解释学理论。界定了地理课程理解的概念,即地理教师在课程实践中,基于自身知识、教育经验对地理课程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并在地理课程实施中加以表现的过程和结果。明确了地理课程理解的对象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第三部分:现状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分析地理教师课程理解情况。经分析,发现地理教师课程理解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内涵不清、缺乏创生、对象窄化、矛盾迷茫、取向单一等。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影响地理教师课程理解的因素。第四部分:提出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五大策略:主体沟通策略、培训保障策略、研究共进策略、任务驱动策略、终身学习策略。在此基础上,对五大策略的内涵、要求进行了说明。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从地理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现状分析、提升策略等几个方面梳理了文章的基本结论。就现状分析、策略提出两个方面指出了不足,并就此指出了后续地理课程理解研究的方向。
唐剑[9](2020)在《乌鲁木齐市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地理实践力成为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焦点。在新时代背景下地理实践力是当代地理教育工作者应重点关注的方面,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合理开展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关于乌鲁木齐市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和地理实践力水平的调查研究,不仅对乌鲁木齐市未来地理教育的改革很重要,对新疆其它地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专家文献的梳理、课标研读、实际调查和访谈等途径,本研究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访谈,也对不同学校的老师进行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状况,以获取地理教育关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乌鲁木齐市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现状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本区实际,提出了优化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多维度策略。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部分:第一章是本研究的时代背景、意义和文献综述部分,说明了本研究期望解决的主要问题,采取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规划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该部分梳理了地理实践力和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方面的相关文献。从这些文献中归纳了相关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通过研究评述,理清了困扰本研究的几个疑点,明确了研究方向和重点。第二章是相关概念和理论部分,该部分整理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一方面是从理论角度说明研究内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阐明地理核心素养的选择,从理论角度指出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外显指标在课改推进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第三章是对于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依据分层抽样所获取的学生与教师样本数据,结合实地观察和对部分学生及教师的访谈,对乌鲁木齐市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批次学校的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和培养差异展开对比分析。分析后发现当前各学校对于新课标的解读还不够深入,一方面是解读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是学生认为新课改就是放飞自我,地理实践就是出去玩。第四章则是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培养对策的分析,主要结合乌鲁木齐市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提出可行性方案,针对目前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一是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二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三是完善地理模拟实验教学;四是联合多方力量,推动户外实践;五是加强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培训,不仅要教师理解课标,更要践行课改精神。同时对学生要加强培训,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用新课程理念审视任务驱动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新课程理念审视任务驱动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概念界定 |
一、新时代的理论阐释 |
(一) 新时代的科学界定 |
(二) 新时代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要求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内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概念界定 |
(二)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 |
(三)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质 |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概念指向 |
(一)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科学含义 |
(二)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具体指向 |
第二章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分析 |
一、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梳理 |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考察 |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把握 |
(三) 整体建构视野中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解读 |
(四) 整体建构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梳理 |
二、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总体问题 |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学段问题 |
三、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总体归因 |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学段归因 |
第三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经验借鉴 |
一、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览 |
(一) 注重自我教育的方法 |
(二) 注重家庭教育的方法 |
(三) 注重社会教化的方法 |
二、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览 |
(一) 道德认知发展方法 |
(二) 社会学习方法 |
(三) 隐性教育方法 |
(四) 价值澄清方法 |
(五) 政治社会化方法 |
(六) 潜能激发方法 |
(七) 心理治疗方法 |
三、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借鉴 |
(一) 方法的建构要服从特定社会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
(二) 方法的建构要服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 |
(三) 方法的建构要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有机结合 |
(四) 方法的建构要特别注重自身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
第四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 |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理论依据 |
(一)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 |
(二) 借鉴德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
(三) 运用系统科学的有关成果 |
(四)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 |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基本原则 |
(一)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
(二)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原则 |
(三) 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 |
(四) 生活化与规范化相结合原则 |
(五) 针对性与规律性相结合原则 |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基本要求 |
(一) 基于新时代的基础:整体建构的基本点 |
(二)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整体建构的着眼点 |
(三) 做好学段层次衔接:整体建构的根本点 |
(四) 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整体建构的关键点 |
第五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构建的具体呈现 |
一、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
(一) 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
(二) 小学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三) 小学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
二、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
(一) 初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
(二) 初中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三) 初中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
三、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
(一)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
(二) 高中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三) 高中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
四、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
(一) 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
(二) 大学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三) 大学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
五、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体实施的保障策略 |
(一) 理念保障:树立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化的理念 |
(二) 承载保障:统筹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 |
(三) 队伍保障: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沟通交流 |
(四) 学术保障:深化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
二、研究问题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四、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阶段 |
(三)研究框架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研究的学校 |
(二)研究的学科 |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文献分析 |
(二)视频图像分析 |
(三)课堂观察 |
(四)访谈 |
(五)作品分析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
(一)归纳式教学 |
(二)过程性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过程性 |
(三)建构性 |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
五、小结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结构 |
(三)教学方式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
(一)指导思想 |
(二)功能目标 |
(三)操作流程 |
(四)实现条件 |
四、小结 |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
二、研究结论 |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
二、新一轮高考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 |
三、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重大课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新高考的研究 |
二、关于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及其变革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三、可能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新高考 |
二、教学组织 |
三、教学组织变革 |
第二节 教学组织变革的理论基础 |
一、以人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
二、以组织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
三、强调情境互动的变革理论 |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 |
一、实践逻辑起点 |
二、政策逻辑起点 |
三、理论逻辑起点 |
第二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 |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新要求 |
一、重构教学管理理念 |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
三、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
四、加强教学秩序管理 |
五、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
六、注重教学质量管理 |
第二节 传统教学处存在的问题 |
一、组织结构弊端明显 |
二、工作人员理念滞后 |
三、工作职责范围窄化 |
四、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策略 |
一、结构扁平化 |
二、人员专业化 |
三、职责明确化 |
四、系统信息化 |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探索 |
第一节 新高考方案对高中学校课程的影响 |
一、课程结构的调整 |
二、课程体系的丰富 |
三、课程内容的改进 |
四、课程实施的强化 |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课程组织建设的案例探究 |
二、课程组织建设的问题厘清 |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思路 |
一、机构设置合理化 |
二、组织设计科学化 |
三、组织建设制度化 |
第四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 |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研组织的新要求 |
一、专业属性的回归 |
二、组织凝聚力提升 |
三、教研内容的实效 |
四、运行机制的创新 |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教研组织运行现状 |
一、功能定位不清 |
二、部门职责叠加 |
三、活动重形轻质 |
四、范围涵括不足 |
五、管理成效低下 |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的路径 |
一、明晰职能定位 |
二、优化组织结构 |
三、创新活动形式 |
四、拓展活动内容 |
第五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 |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班级的属性与组织功能 |
一、班级的形成与演变 |
二、班级属性的学理探析 |
三、班级组织的核心功能 |
第二节 班级组织不适应新高考的样态 |
一、面对“选课走班”的不适应 |
二、班级建设的现实问题 |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策略 |
一、强化班级育人功能 |
二、变革班级组织形式 |
三、创新班级组织架构 |
四、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 |
五、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 |
第六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 |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年级组的发展路径 |
二、年级组的功能透视 |
三、年级组的问题审视 |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变革典例分析 |
一、“年级主任制”的探索 |
二、“年级学部制”的尝试 |
三、“级部管理制”的建构 |
四、“经纬式模式”的摸索 |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趋势 |
一、定位明确 |
二、权力集中 |
三、职能发挥 |
四、特色构建 |
五、环境创设 |
第七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 |
第一节 新高考下加强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的动因 |
一、教学模式变革的推动 |
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 |
三、学校管理变化的助推 |
四、智能教学场所的兴起 |
第二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现状与问题 |
一、问卷调查 |
二、实地考察 |
三、结果分析 |
第三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改进和完善措施 |
一、基点:强化教学功能 |
二、方向:激发组织潜力 |
三、出路:减少班额人数 |
四、保证:加大经费投入 |
五、趋势:增建智能场所 |
结语: 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前瞻 |
一、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 |
二、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标下我国体育教学改革趋势 |
1.1.2 新课标下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现状 |
1.1.3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方法发展方向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教学方法研究概述 |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关概述 |
2.2.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
2.2.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
2.2.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2.3.1 国外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概况 |
2.3.2 国内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概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验教学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过程 |
3.3.1 实验场地与时间 |
3.3.2 实验测试标准 |
3.3.3 实验变量控制 |
3.3.4 教学法教学流程 |
3.3.5 高中体育以健康课程篮球教学课时计划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测数据结果与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与球龄显着性对比 |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基本技能显着性对比 |
4.1.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学习动机、团队合作意识维度显着性对比 |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成绩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左右手换手运球成绩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一分钟两人双手胸前传接球成绩对比分析 |
4.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三步上篮成功次数成绩对比分析 |
4.2.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十五米运球折返跑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2.6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综合成绩对比分析 |
4.3 实验后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学习动机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影响 |
4.3.1 实验后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
4.3.2 实验后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 |
4.3.3 实验后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影响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B 关于高中生体育篮球课的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C 实验组任务驱动教学法基本教学内容 |
附录D 对照组常规教学法基本教学内容 |
附录E 实验组示范教案 |
致谢 |
(7)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1. 核心素养的提出 |
2. 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1. 单元教学 |
2. 大单元教学 |
3.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 |
(四)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外大单元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
2. 国内大单元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
3. 逆向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
4. 现有研究述评 |
(五) 研究设计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思路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探讨 |
(一) 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 |
1.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
2. 格式塔心理学 |
3. 具身认知理论 |
(二)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 |
1. 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 |
2. 从去情景化走向真实情境 |
3.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
(三) 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 |
1. 单元目标的提炼 |
2. 情景与任务设计 |
3. 活动体验的设计 |
4. 教学评价的设计 |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问题 |
(一) 部编版小学语文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
1. 培养核心素养的现实诉求 |
2. 适应部编版教材的最佳方案 |
3. 整合学习内容的必然要求 |
(二) 部编版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
1. 部编版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研究现状 |
2. 部编版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
3. 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4.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优势分析 |
(三) 部编版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1. 现存教学思路欠缺明确细致的目标设计 |
2. 现存教学思路欠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分析 |
3. 现存教学思路下的评价设计无法对接教学目标 |
三、基于逆向设计理论优化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及思路 |
(一) 逆向教学理论概述 |
1. 逆向教学核心概念分析 |
2. 逆向设计模板引入 |
3. 逆向教学设计模板分析 |
(二) 基于逆向设计理论优化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 |
1. 关注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
2. 教学目标明确 |
3. 实现教学评一致 |
(三) 基于逆向设计理论优化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思路 |
1. 以目标为导向 |
2. 评估设计先于课程实施 |
3. 科学的量化工具 |
4. 逆向思维的关键 |
(四) 运用逆向设计优化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可能性分析 |
1. 运用逆向设计优化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
2. 运用逆向设计优化大单元教学的可能性分析 |
四、基于逆向设计理论优化部编版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及案例 |
(一) 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分析 |
1. 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大单元教学程序设计 |
2. 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大单元教学思路分析 |
(二) 基于逆向设计理论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分析 |
1. 完善大单元教学目标,指向语文核心素养 |
2. 确定大单元评估证据,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
3. 优化教学过程,践行语文核心素养 |
(三) 部编版小学语文大单元设计优化案例 |
1. 优化设计方案 |
2. 具体优化设计思路分析 |
3. 完整的大单元课程设计 |
(四) 基于逆向设计理论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总结 |
1. 教学理念的更新 |
2. 教学思路的调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中地理教师课程理解的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
1.1.2 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1.1.3 地理教师课程理解问题的驱动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3 哲学解释学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课程 |
2.2.2 理解 |
2.2.3 课程理解 |
2.2.4 地理课程理解 |
3 地理教师课程理解的现状分析 |
3.1 地理教师课程理解的调查问卷分析 |
3.1.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3.1.2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1.3 问卷调查的信效度分析 |
3.1.4 问卷调查的结果 |
3.2 地理教师课程理解的课堂观察分析 |
3.2.1 课堂观察的设计 |
3.2.2 课堂观察的实施 |
3.2.3 课堂观察的结果 |
3.3 地理教师课程理解的分析结论 |
3.3.1 地理课程理解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
3.3.2 地理课程理念理解:内涵不清 |
3.3.3 地理课程目标理解:创生不足 |
3.3.4 地理课程内容理解:对象窄化 |
3.3.5 地理课程实施理解:矛盾迷茫 |
3.3.6 地理课程评价理解:取向单一 |
3.4 地理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
3.4.1 地理教师与课程设计者缺乏沟通 |
3.4.2 地理教师的培训需求无法满足 |
3.4.3 学校地理教科研氛围不足 |
3.4.4 地理教师自身研究能力不足 |
4 高中地理教师课程理解的提升策略 |
4.1 终身学习策略 |
4.1.1 终身学习策略的内涵 |
4.1.2 终身学习策略的重点 |
4.1.3 终身学习策略的要求 |
4.2 主体沟通策略 |
4.2.1 主体沟通策略的内涵 |
4.2.2 主体沟通策略的重点 |
4.2.3 主体沟通策略的要求 |
4.3 培训保障策略 |
4.3.1 培训保障策略的内涵 |
4.3.2 培训保障策略的重点 |
4.3.3 培训保障策略的要求 |
4.4 研究共进策略 |
4.4.1 研究共进策略的内涵 |
4.4.2 研究共进策略的重点 |
4.4.3 研究共进策略的要求 |
4.5 任务驱动策略 |
4.5.1 任务驱动策略的内涵 |
4.5.2 任务驱动策略的重点 |
4.5.3 任务驱动策略的要求 |
5 结语 |
5.1 基本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前景展望 |
附录1 高中地理教师课程理解现状原始问卷 |
附录2 “高中地理教师课程理解”预测问卷 |
附录3 地理教师课程理解正式问卷 |
附录4 课堂观察样本来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乌鲁木齐市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3 地理学科素养的表述与选择 |
第3章 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 |
3.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章 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对策 |
4.1 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 |
4.2 数字化,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
4.3 完善地理模拟实验,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
4.4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创造户外实践条件 |
4.5 加强课标学习解读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后续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四、用新课程理念审视任务驱动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D]. 吕春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教学研究[D]. 孙禹铭. 渤海大学, 2021
- [4]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D]. 崔自勤.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崔茂林.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7]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D]. 于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高中地理教师课程理解的提升策略研究[D]. 袁琦.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乌鲁木齐市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 唐剑. 西南大学, 2020(01)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