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飞来峡水利枢纽的重要性及其工程设计的主要技术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吴疆[1](2017)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沙县官昌水库水电站管理区景观改造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拥有悠久的水利工程历史和丰富的水利工程遗产,大批着名的水利工程遗产被视为优质的高价值景观资源以积极拓展园林景观功能,全国各地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当前水利工程发展升级陷入瓶颈引起国家重视,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关注水利领域,强调推进水利改革。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读法综述归纳了水利水电工程与水利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概念理论,结合水利学和景观学领域的多个有理念总结出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并且通过案例分析法解读了多个水电站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案例,归纳分析出水利水电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与方法,希望构建一种普遍适用的水电工程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框架,并且综合考虑多种水利工程景观的应用形式,通过实践调研的方式走访多个水电站景观绿地,总结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规划和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使用者的真实需求,结合现有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和各项水利工程建设规范的要求,进一步推理出解决问题的规划设计思路和应对策略。以及对水利水电环境工程规划设计的实证研究,试图验证水利水电工程环境景观规划的一般原则和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希望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工程环境生态保护以及水利工程景观效益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并探索水利水电工程景观功能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机遇,从而促进国家水利事业进步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
王国良[2](2017)在《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水是居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于保障水源的持续稳定供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建立的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显着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我国政府对重大水利建设给予高度重视。2015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决定在“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纳入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实现新增年供水能力800亿立方米和农业节水能力260亿立方米,全面加强我国骨干水利网络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耗资巨大,影响深远,技术复杂,且工程审计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审计时间节点滞后,造成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决策环节监管“真空”,审计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决策纰漏。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暴露出的诸如工程决策失误、考虑不周,缺乏对工程各技术环节的详细论证与仿真模拟,甚至引起项目建设资金浪费,工程建成负面影响过大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效果,导致水利建设偏离预期,造成社会建设资金的极大浪费。因此,如何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决策环节进行科学、客观、准确评价,确保水利决策全面、客观,在预定轨道内运行,保证工程建设质量,达到或提高工程建设目标效果,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决策审计作为一种决策监督、监管行为,将工程审计时间节点提前至工程决策环节,可以客观评价工程决策的整体过程和各项指标,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或改进建议,促进工程决策的完善和效益的实现。目前学术界对工程审计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于决策审计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较少,对于重大工程决策审计的研究分析更是不多见。本文以“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评价研究”为题,深入分析研究重大水利工程决策相关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合重大工程水利建设决策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建立了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理论框架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相关工程建设决策的典型案例中,进一步通过基于组合权重的灰色关联评价方法(GACW)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最后提出促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科学决策的政策和建议。GACW方法将水利工程决策审计评价过程看做一个完整的灰色系统,采用主客观组合定权思想确定灰色关联评价的权重基础,进而综合得到系统方案的评价结果。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丰富工程决策审计的理论研究成果,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决策审计的方法体系,对于促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科学决策,发挥工程建设民生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钟鸣辉[3](2014)在《水土保持截排水工程设计标准比较》文中认为针对现行规范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截排水工程级别不确定、设计标准不明确、流量计算不准确等情况,分析提出了截排水工程级别、设计标准的确定建议,对各种水土保持截排水工程设计流量的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截排水工程断面设计流量的取值意见.
张鹏[4](2014)在《基于ARM的船闸嵌入式数据采集及发布终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伴随着嵌入式技术、电子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成熟,具有网络通讯功能的嵌入式数据采集设备在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今天越来越多地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传统的数据采集和通信设备带来了新的产业机会。本课题在网络通信高度水平发达的大背景下,针对船闸多参数数据采集及信息发布,结合省航道处“数字船闸”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Internet网络实现数据交互的数据采集设备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方法。该系统以嵌入式微处理器ARM+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为核心思想,在这个系统平台上移植网络服务器与数据库,终端系统接入以太网后,能够完成船闸的多参数数据采集、开关量控制、远程按权限访问及服务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了实现这些功能,本论文根据传统船闸数据采集和发布方式存在的问题,建立了现代智能数据采集和发布平台模型,在分析嵌入式数据采集和发布平台的功能特点基础之上,首先,确立了以韩国三星公司基于ARM920T架构的S3C2440A控制器芯片为核心的硬件开发平台和以完全开源的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为基础的软件平台。其次,基于所选择的设备硬件平台,在宿主机环境下一步一步地构建嵌入式Linux的软件开发平台,主要涉及到Linux系统开发平台的搭建,U-Boot启动过程分析及其设计、移植,Linux系统内核的裁剪及其移植、yaffs2文件系统的制作以及AD转换驱动程序的开发;再次,从嵌入式web服务器的设计出发,介绍了嵌入式Web服务器Boa的工作原理及其移植实现、动态网页技术CGI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嵌入式数据库SQlite的特点及其移植应用等关键技术;最后,在嵌入式Boa服务器的基础上实现了终端系统的数据采集,建立了数据采集平台的系统网页,结合花生壳的DDNS技术,绑定了嵌入式系统的IP固定域名,实现了数据采集平台的远程监控,访问对象可分权限访问数据和消息添加,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嵌入式数据采集平台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船闸系统实现关键信息数字化,提高船闸通航效率和服务质量提供了支撑,对于“数字船闸”模型的构建具有某些参考和推广价值。
袁明道[5](2013)在《外掺氧化镁微膨胀混凝土变形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能源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水力发电不仅仅是世界各国积极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国能源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我国西部地区在建和待建的大型水电站工程的坝工结构多为200米级的高坝大坝,采用混凝土结构将是长期的结构选型。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是混凝土大坝建设中的瓶颈问题,水工大体积混凝土外掺MgO不仅仅可以简化温控措施、加快施工工期,而且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1)结合重烧、轻烧MgO的基本特性,讨论了外掺重烧MgO、内含重烧水泥净浆的线膨胀变形特性。研究表明,外掺重烧、内含重烧MgO水泥净浆均不适用于工程实践。典型的MgO混凝土不同恒温条件下的自生体积变形研究表明,不同恒温条件下,MgO混凝土在经过3a左右的时间内基本都达到了稳定状态。3a~5a时MgO混凝土的自生体积变形是稳定变化的,不会产生突变性的无限膨胀,也没有出现回缩现象,其长期自生体积变形是稳定的,都不再发生进一步明显的变形增量。(2)综述了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广东长沙拱坝(粤西地区)、坝美拱坝(粤北地区)的工程实践,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掺量条件下自生体积变形的规律的研究。针对国内外首座应用外掺氧化镁混凝土不分横缝快速筑拱坝技术的长沙拱坝,实施了长达8a的自生体积原型监测,提出MgO混凝土观测3a后,仍可能有10个微应变的自生体积缓慢增加。同时提出原型观测时间应以自生体积变形年增量不超过3个微应变且不少于5a为宜。(3)系统研究了不同水泥基试体(净浆、砂浆、一级配和二级配混凝土)在不同掺量MgO条件下的压蒸膨胀值,提出应以一级配混凝土作为压蒸法试验基体,且提出拌和应以干筛为准。外掺MgO水泥净浆、砂浆和混凝土的压蒸安定性试验中,研究不同掺量条件下的膨胀变形、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的相互关系,确定安定性的评定方法标准和控制指标。提出压蒸安定性标准应以抗压、抗折强度不降低为准,确定相应的极限掺量。首次提出MgO基体压蒸掺量屈服比ξ,并求出不同MgO掺量下砂浆和一级配、二级配混凝土的压蒸掺量屈服比ξ介于(0.95~1.03)于之间。压蒸膨胀率0.5%对应的MgO掺量再乘以压蒸掺量屈服比(0.95)可作为极限掺量依据。(4)系统研究自生体积变形特征的基础上,选用工程界易于接受的双曲线模型,以28d龄期和最终膨胀量等两个特征值,推求相关参数,并通过当量龄期法修正和代替常规方法的不足;实时分析方程中引入自生体积变形的膨胀变形增量,基于Ansys平台编制软件实现APDL的二次开发。(5)系统研究了氧化镁混凝土自生体积的变形特性,国内外首次设计了缓慢温降条件下的自生体积变形方案,研究其变形特性。详细分析了长沙拱坝裂缝的现状,结合工程实际开展了寒潮影响的数值分析。采用外掺Mg0混凝土筑坝新技术并非是大坝下游坝面出现裂缝的必然因素。1-2mm的细小裂缝对于长沙拱坝大坝整体的安全性态没有造成严重危害性的安全隐患。应明确混凝土表面保护应以强制性要求作为永久工程,确因条件限制,对于寒潮出现频率较高(以10月份出现1.5~2.0次以上)的地区,混凝土表面保护应做为永久工程。
鲁政[6](2012)在《水电枢纽弯曲引航道加宽模拟计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引航道是位于通航建筑物的上游和下游,引导船舶安全出入等候通过建筑物的一段过渡性航道。由于地形限制,很多水电枢纽引航道是以弯道的形式修建。船舶通过弯曲引航道所需航宽的计算对于船舶安全航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不少科研单位都对此做了相应的研究,其结果给弯曲引航道整治的加宽工作带来了巨大方便。但有一不足之处在于都用到的漂角,均需要从试验中得来,而不是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来。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探究出一个可以根据水流条件,船舶尺寸及性能,可以直接计算出所需漂角及弯道所需航宽的简洁而准确的数学公式。本文对弯曲引航道宽度计算研究成果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确定了影响弯道所需宽度的漂角,偏航距,富裕宽度,流速,航道占宽,风力等主要因素,并结合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内河航道通航条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中的石牌弯道和黄陵庙弯道通航船模试验,进行了以下研究。由于船舶在弯曲引航道航行所需航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根据现有资料找出各主要因素,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函数进行分析,建立起弯道所需宽度的计算模型,并进行相应的假设检验以判断其可靠性。以作用于船舶(队)上的水动力及其产生的力矩来计算分析船舶(队)在弯曲引航道中航行的航迹和漂角,用以确定船舶(队)在弯曲河段中航行所需的航道宽度,验证前面建立的计算模型。本文结合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内河航道通航条件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实用性研究;将所得出的弯道宽度计算公式用在黄陵庙,石牌弯道船模试验中进行计算验证,同时在其他已有实船及船模试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理论成果,检验该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适应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该计算模型适合计算多种类型的弯曲河段航道航行在受多种条件影响下所需的宽度。该计算模型的最大特点就是计算中需要的参数均不需要试验来提供,只需知道水流流态和船舶(船模)的几何尺寸和航速就可应用,计算简单,结果可靠。
阳大兵[7](2012)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人类调控河流的有效手段,水利工程建设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纵观国内外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进展,水利工程后评价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后评价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国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框架尚未统一,缺乏系统、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为此,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以石头河水利工程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水工学理论,进行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介绍了水利工程后评价的特点、工作原则以及评价内容,在了解生态水工学的概念内涵以及研究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综述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后评价概念、后评价的原则、后评价工作内容以及后评价工作程序。在总结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特点,将生态环境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确定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选择了16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指标体系。论文介绍了模糊识别评价模型、模糊物元评价模型、AHP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和评价过程,以模糊识别理论、物元理论以及层次分析法为理论基础,建立了模糊物元-层次分析法耦合模型(FME-AHP Model),以此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后评价,并简述了FME-AHP模型的建模评价过程。在介绍石头河水库基本概况的基础上,以石头河水利工程为例,应用本文构建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FME-AHP评价模型,对石头河水库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后评价。采用AHP赋权法确定各级权重,通过采用正态型隶属度函数计算各级指标对上一级的隶属度值。最终根据FME-AHP评价模型计算的等级值确定石头河水库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等级,结果表明石头河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处于第三等级(无影响),并偏向于第二等级(有较不利影响)。最后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在理论框架、指标体系、量化方法与实践应用方面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曹昌志[8](2012)在《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阶段洪水期临时通航安全管理》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至今,建设了一批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和其它设施。这些工程的建设,为我国防洪、发电、灌溉、旅游、航运、供水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内陆水上交通运输行业取得较快发展,促进了水利枢纽工程等的建设,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但在有通航要求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势必造成通航环境的改变,与此同时,航道中过往船舶交通流量增大,通航环境变得复杂,容易诱发水上交通事故的安全隐患。例如在枢纽工程建设中,临时通航安全管理问题。因此,必须解决好施工阶段考虑这些问题对枢纽工程建设的影响。本文以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临时通航安全管理为研究对象,运用安全工程理论和预警管理理论,分析该工程特点,通过调研及对施工过程中水流流场计算分析,探讨了洪水期临时通航安全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论文从航运系统的人—船—环境三要素出发分析了通航安全的系统构成,认为需要结合安全管理的手段,运用预先危害性法(PHA法)与因果分析法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归纳洪水期临时通航安全面临的隐患因素及重要程度。论文旨在通过对洪水期临时通航的安全影响因素建立安全预警应急程序,防患于未然以保证工程和过往船只的安全或发生事故时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最后结合长沙综合枢纽的建设,计算了洪水期临时航道范围内的流场,得到了Q-Z-V曲线,根据临时航道表层流速发布对应的预警等级,为临时通航预警提供了依据。
吴怀明[9](2012)在《水库大坝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库大坝安全监控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替代的安全监控系统,水库大坝合理的安全监控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水库大坝监控系统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实现对水库大坝、尾矿库、河道灌区的远程实时数据的监测、传输及处理。这套系统是实现水库大坝合理利用、防洪抗旱,提高水库大坝自动化管理的必备工具之一。本文结合我们国家水库大坝相关工作的情况,根据实际工程项目的需求,使用北京九思易自动化软件公司的易控软件,即一种组态软件,设计出一套远程监督控制软件系统。整套系统可以实现基于GSM技术的GPRS短消息传输数据和报警、Zigbee无线通讯及以太网远程控制通讯等功能,这样在远程通信方面的技术就更加突出。另外,系统考虑到天气因素也会影响水库大坝安全方面,通过互联网接收气象情况来控制水库闸门,这些考虑进一步优化了水库大坝安全监控系统的性能。本文首先根据水库的数学模型研究、总体策略的研究、预警机制的研究,完成了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结构,并相应设计出系统的硬件电路包括:测量参数获取电路、Zigbee技术的无线通讯电路、基于GSM技术的GPRS短消息通讯电路、基于以太网技术的远程通讯电路和人机接口显示电路。其次,通过对硬件电路的分析设计出相关的软件系统,并在软件系统中做了程序流程图设计和控制中心的界面设计。最后,本文基于监控策略的研究设计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保证了系统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本文全面分析了水库大坝安全监控系统,提出了人工操作方式与自动化操作方式并存的控制策略,实现了系统利用价值。
马丽[10](2011)在《牟汶河莱芜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影响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牟汶河属于黄河水系,又称大汶河北支,是大汶河干流的源头和上游河段,是流经山东莱芜的最大河流,经东平湖流入黄河。作为莱芜市防洪除涝的重点监控河流,当地政府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具有极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牟汶河综合治理工程1999年开始2008年结束,累计完成投资3.76亿元,完成了①河道治理工程②污染治理工程③生态绿化工程④开发利用工程。河道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河道综合治理完成之后,不仅增水护砂,改善工农业用水条件,而且形成50多km的景观廊道,对改善水环境,美化城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着作用。本项研究以莱芜市牟汶河河道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为例,主要探讨了河道综合治理后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效益问题。本项研究目的在于:结合实地调查资料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分析河道治理工程完成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并进行绩效评价,为项目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污水治理及水环境质量改善绩效评价。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情况调查;污水处理工程治理成效研究;采用灰色聚类关联分析法评价河道水质情况;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研究河道水质变化趋势;通过治理前后达标水资源量变化,定量研究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对城市水资源的影响。②生态与环境水服务功能评价。包括对河道治理前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采用系统层次模糊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对滨水景观的建设绩效进行评估。③经济社会效益评价。包括河道整治前后周边经济社会建设状况调查;河道整治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本项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有:①在探讨国内外项目后评价方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城市河道治理工程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建立评价指标因素集,对牟汶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进行后评价。②以统计学原理为基础,运用统计学方法、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对比原则,对综合治理前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③分别采用灰色聚类关联评估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系统层次模糊评价法、经济效益费用比法对城市河道治理后的水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定量评估。
二、飞来峡水利枢纽的重要性及其工程设计的主要技术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来峡水利枢纽的重要性及其工程设计的主要技术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利水电工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沙县官昌水库水电站管理区景观改造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1 悠久的水利工程历史和丰富的水利工程遗产 |
1.1.2 水利工程发展升级陷入瓶颈引起国家重视 |
1.1.3 水利风景区的爆红凸显水利工程的景观价值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归纳法 |
1.5.2 案例分析法 |
1.5.3 归纳演绎法 |
1.5.4 实证研究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明晰 |
2.1.1 水利与水利水电工程 |
2.1.2 景观与环境景观 |
2.1.3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景观 |
2.2 水利水电工程的类型对景观分区的影响 |
2.2.1 水利水电工程分类方法 |
2.2.2 水利水电工程类型及其景观分布的差异 |
2.3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景观组成要素 |
2.3.1 自然景观要素 |
2.3.2 人文景观要素 |
2.3.3 工程景观要素 |
2.4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 |
2.4.1 生态学理论 |
2.4.2 园林艺术美学理论 |
2.4.3 心理学理论 |
2.4.4 水工美学理论 |
2.4.5 人体工程学理论 |
2.4.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依据和原则 |
2.5.1 规划设计依据 |
2.5.2 规划设计原则 |
2.6 水利工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2.6.1 自然景观设计方法 |
2.6.2 人文景观设计方法 |
2.6.3 工程景观设计方法 |
2.7 水利工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
2.7.1 现状调查分析 |
2.7.2 总体目标定位 |
2.7.3 功能空间布局 |
2.7.4 专项规划设计 |
第三章 相关案例调研分析 |
3.1 案例选择 |
3.2 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 |
3.2.1 基本概况 |
3.2.2 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
3.2.3 专项规划设计 |
3.2.4 设计特色 |
3.3 澜沧江小湾水电站枢纽区 |
3.3.1 基本概况 |
3.3.2 规划总体定位 |
3.3.3 景观空间布局 |
3.3.4 专项规划设计 |
3.3.5 设计特色 |
3.4 美国胡佛大坝风景区 |
3.4.1 基本概况 |
3.4.2 规划设计特色 |
第四章 沙县官昌水库水电站景观改造规划设计研究 |
4.1 项目区位 |
4.2 基地现状分析 |
4.3 规划设计依据、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4.4 规划目标与功能定位 |
4.5 功能分区与景观设置布局 |
4.6 道路交通设计 |
4.7 竖向与水系规划 |
4.8 植物景观设计 |
4.9 景观小品设计 |
4.10 前庭广场设计 |
4.11 菊花园设计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致谢 |
(2)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
1.1.2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巨大 |
1.1.3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决策失误影响巨大 |
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2.1 深化工程审计理论体系 |
1.2.2 创新决策审计方法 |
1.2.3 最大化提高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 |
1.4.1 论文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 |
1.5.1 水利工程决策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 |
1.5.2 决策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
1.5.3 决策审计评价方法的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工程审计研究回顾 |
2.1.1 工程审计需求 |
2.1.2 工程审计研究现状 |
2.2 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现状分析 |
2.2.1 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理论综述 |
2.2.2 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方法综述 |
2.3 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述评 |
3 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体系框架构建 |
3.1 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三方关系 |
3.2 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对象 |
3.3 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的标准 |
3.4 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的目标 |
3.5 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的报告 |
4 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
4.1 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结构维度 |
4.1.1 经济维度 |
4.1.2 技术维度 |
4.1.3 时间维度 |
4.1.4 环境生态维度 |
4.1.5 民生维度 |
4.1.6 国防安全维度 |
4.2 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2 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指标体系 |
4.2.3 指标体系评述 |
5 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实施方法 |
5.1 GACW权重 |
5.1.1 主观权重的选择 |
5.1.2 客观权重的选择 |
5.1.3 指标体系组合权重 |
5.2 GACW综合分析 |
6 实证分析 |
6.1 案例情况介绍 |
6.2 案例分析 |
6.2.1 权重计量 |
6.2.2 灰色关联评价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水土保持截排水工程设计标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土保持截排水工程级别 |
2 水土保持工程截排水设计标准 |
3 排水流量计算公式比较及其适应性 |
4 各种排水流量公式分析计算举例 |
5 结束语 |
(4)基于ARM的船闸嵌入式数据采集及发布终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航道数据信息化平台发展现状 |
1.2.2 嵌入式 Web 技术的应用前景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组织 |
1.3.1 课题研究意义 |
1.3.2 课题内容组织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数据采集对象分析 |
2.2.2 系统功能及特点分析 |
2.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
2.3.1 系统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2.3.2 TX2440 开发板介绍 |
2.3.3 微处理器 S3C2440A 介绍 |
2.3.4 DM9000 网卡的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构建嵌入式 Linux 开发平台 |
3.1 交叉编译 |
3.2 在 PC 机上构建交叉开发环境 |
3.2.1 在 PC 机上安装 Linux 操作系统 |
3.2.2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
3.3 Bootloader 的移植 |
3.3.1 Bootloader 简介 |
3.3.2 U-Boot 启动过程 |
3.3.3 U-Boot 的移植 |
3.4 Linux2.6 内核的移植 |
3.4.1 Linux 内核启动过程简述 |
3.4.2 Linux 内核的移植 |
3.5 构建 YAFFS2 根文件系统 |
3.5.1 嵌入式文件系统简述 |
3.5.2 构建 yaffs2 根文件系统 |
3.6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
3.6.1 设备驱动简述 |
3.6.2 A/D 转换驱动程序设计 |
3.6.3 A/D 转换驱动程序的加载与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嵌入式 Web 服务器的构建与 SQLite 数据库的移植 |
4.1 嵌入式 Web 服务器简述 |
4.1.1 服务器架构 |
4.1.2 嵌入式 Web 服务器介绍 |
4.1.3 Web 服务器相关协议简介 |
4.1.4 嵌入式 Web 服务器的选取 |
4.2 Boa 服务器移植与配置 |
4.2.1 Boa 服务器移植 |
4.2.2 Boa 服务器的配置 |
4.3 CGI 动态网页技术原理及其设计 |
4.3.1 CGI 技术概述及原理 |
4.3.2 CGI 规范 |
4.4 嵌入式 SQLite 数据库移植 |
4.4.1 SQLite 数据库概述 |
4.4.2 SQLite 的移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船闸嵌入式数据采集及消息发布系统的实现与分析 |
5.1 实现功能 |
5.2 动态网页原理 |
5.2.1 Boa 与 CGI 工作过程分析 |
5.2.2 URL 的编码与解码 |
5.3 联合数字滤波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5.3.1 联合数字滤波 |
5.3.2 联合数字滤波的实现 |
5.4 Web 网页程序设计 |
5.4.1 默认主页的设计 |
5.4.2 超级用户页面 |
5.4.3 数据库查询、下载界面 |
5.4.4 系统数据库建立关键技术 |
5.5 嵌入式 Web 服务器接入 Internet 网络 |
5.5.1 嵌入式 Web 服务器接入 Internet 网络原理 |
5.5.2 服务器端口映射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外掺氧化镁微膨胀混凝土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外掺轻烧MgO混凝土快筑坝关键技术研究的意义 |
1.1.1 MgO混凝土快速筑坝的基本理念 |
1.1.2 氧化镁混凝土快速筑坝的典型工程及经济效益 |
1.1.3 MgO混凝土快速筑坝技术在国内外研究历程 |
1.2 MgO混凝土的热力学和自生体积变形特性研究 |
1.2.1 热力学特性 |
1.2.2 自生体积变形特性 |
1.2.3 室外自生体积变形的原型监测 |
1.3 MgO压蒸安定性研究 |
1.3.1 水泥压蒸安定性标准的历史 |
1.3.2 压蒸安定性的研究过程 |
1.3.3 压蒸安定性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
1.4 自生体积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 |
1.4.1 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1.4.2 数值模拟的发展 |
1.5 外掺MgO混凝土膨胀机理研究 |
1.5.1 掺MgO混凝土膨胀机理的研究历程 |
1.5.2 MgO混凝土膨胀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及不足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常温下MgO混凝土膨胀变形的研究 |
2.1 恒温20℃条件下MgO水泥净浆的膨胀变形研究 |
2.1.1 重烧和轻烧氧化镁的基本特性 |
2.1.2 外掺重烧氧化镁水泥净浆的膨胀变形 |
2.1.3 内含重烧氧化镁水泥净浆的膨胀变形 |
2.2 恒温条件下MgO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的研究 |
2.2.1 20℃恒温条件下外掺MgO水泥混凝土的自生体积变形 |
2.2.2 20℃恒温条件下内含MgO混凝土的自生体积变形 |
2.2.3 MgO混凝土恒温20℃的变形特性分析 |
2.2.4 不同恒温条件下典型MgO混凝土的变形历程 |
2.2.5 MgO混凝土养护温度的影响分析 |
2.3 恒温条件下不同水泥基体的线膨胀变形与强度研究 |
2.3.1 线膨胀变形的测试条件 |
2.3.2 MgO水泥净浆的线膨胀变形与强度 |
2.3.3 MgO水泥砂浆的线膨胀变形与强度 |
2.3.4 MgO混凝土的线膨胀变形与强度 |
2.3.5 恒温条件下不同水泥基体线膨胀变形的讨论 |
2.3.6 恒温条件下膨胀变形的对比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室外MgO混凝土拱坝原型观测的研究 |
3.1 长沙拱坝工程的自生体积原型观测研究 |
3.1.1 长沙拱坝工程的整体监测设施 |
3.1.2 自生体积变形观测成果的分析 |
3.1.3 埋设方式的影响 |
3.1.4 MgO掺量的影响 |
3.1.5 MgO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有限性的讨论 |
3.2 MgO混凝土筑坝工程自生体积的原型观测成果 |
3.2.1 典型拱坝工程(沙老河拱坝、三江拱坝)的原型观测成果 |
3.2.2 国内MgO筑坝技术的典型原型观测成果 |
3.3 MgO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原型观测时间的讨论 |
3.3.1 自生体积变形监测仪器的测试原理 |
3.3.2 长沙拱坝MgO混凝土原型观测的时间的启示 |
3.3.3 现有地方标准的要求 |
3.4 长沙拱坝工程的位移观测成果简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外掺MgO基体的安定性研究 |
4.1 外掺MgO基体安定性研究的整体方案 |
4.1.1 常规水泥安定性的基本认识 |
4.1.2 水泥和MgO混凝土的现行相关标准和规定 |
4.1.3 研究目标和试验方案 |
4.1.4 原材料的基本化学指标和试验尺寸 |
4.2 净浆、砂浆、一级配混凝土的压蒸试验 |
4.2.1 压蒸试验的强制性基体—水泥净浆 |
4.2.2 水泥砂浆试体压蒸试验 |
4.2.3 水泥砂浆试体的对比试验—沸煮强度试验 |
4.2.4 外加剂条件下水泥砂浆的压蒸试验 |
4.2.5 一级配混凝土基体的压蒸试验分析 |
4.3 MgO掺量屈服比的确定及相应的压蒸安定性标准 |
4.3.1 不同基体的压蒸试验分析 |
4.3.2 不同基体的压蒸掺量屈服比 |
4.3.3 MgO安定性评判标准的确定和讨论 |
4.4 多级配(全级配)混凝土压蒸研究 |
4.4.1 骨料筛选的确定和混凝土试样成型的干筛法 |
4.4.2 一级配、二级配混凝土干筛压蒸试验 |
4.4.3 一级配混凝土极限掺量的确定 |
4.4.4 压蒸试验基体和制样的确定 |
4.5 MgO安定性基体的进一步讨论 |
4.5.1 MgO安全定性的拓展研究 |
4.5.2 MgO安全定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
4.5.3 MgO材料的细度和活性对压蒸膨胀率的影响 |
4.5.4 影响压蒸膨胀率的主要因素 |
4.6 小结 |
第5章 MgO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 |
5.1 自生体积变形的基本假定 |
5.1.1 自生体积变形的基本特性 |
5.1.2 现有研究中变形特性的匹配和假定 |
5.1.3 数值模拟的基本假定 |
5.2 恒温条件下的双曲线模型 |
5.2.1 双曲线模拟的基本前提 |
5.2.2 基本参数的确定 |
5.2.3 不同恒定温度的模型推广 |
5.2.4 温度变化条件下的增量计算 |
5.2.5 计算参数的确定 |
5.2.6 不同筑坝地区中温度权重的讨论 |
5.3 温度变化时的数值模拟讨论 |
5.3.1 温度突变条件下的膨胀变形试验和现象 |
5.3.2 常规方法的不足 |
5.3.3 当量龄期法的提出 |
5.3.4 假定温度历程条件下当量龄期法的比较 |
5.3.5 当量龄期法的讨论 |
5.4 数值模拟的讨论 |
5.4.1 问题的提出 |
5.4.2 恒温试验条件下的分析对比 |
5.4.3 计算模拟的分析对比 |
5.5 原型观测的对比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MgO混凝土室内缓慢温降变形特性的研究 |
6.1 变温条件下变形特性的研究 |
6.2 室内缓慢温降条件的方案设计 |
6.3 室内自生体积变形的试验成果 |
6.3.1 设计条件下的MgO自生体积变形 |
6.3.2 恒温条件下MgO变形特性的对比 |
6.3.3 缓慢温降的自生体积变形计算 |
6.3.4 原型观测的对比分析 |
6.3.5 室内缓慢温降条件下自生体积变形的计算分析 |
6.3.6 不同最高温升的缓慢温降试验 |
6.4 度骤降的室内试验 |
6.4.1 现行规范中室内温度突变的试验及其适用条件 |
6.4.2 温度骤降试验的必要性 |
6.4.3 温度骤降条件下预想的试验方案 |
6.4.4 温度骤降下自生体积变形的讨论 |
6.5 小结 |
第7章 长沙拱坝MgO混凝土的应力补偿及裂缝分析 |
7.1 混凝土拱坝的有限元数值分析 |
7.1.1 温度场的有限单元法 |
7.1.2 应力场的求解 |
7.1.3 自生体积变形的增量计算 |
7.1.4 徐变变形增量的计算 |
7.1.5 初始温度应变增量 |
7.2 长沙拱坝基本模型的建立 |
7.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主要温控参数的确定 |
7.2.2 自生体积变形的双曲线模型在拱坝应力补偿中的实现 |
7.2.3 自生体积变形的有限元计算数值与监测值的对比 |
7.3 拱坝应力补偿的有限元实现及APDL次开发 |
7.3.1 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整体流程框图 |
7.3.2 实时分析的APDL开发及应用 |
7.4 长沙拱坝裂缝的基本情况 |
7.4.1 长沙拱坝裂缝的分析思路 |
7.4.2 长沙拱坝裂缝情况 |
7.4.3 长沙拱坝的现状 |
7.5 寒潮冲击的数值模拟 |
7.5.1 数值模拟的计算工况 |
7.5.2 MgO混凝拱坝的应力补偿 |
7.5.3 寒潮冲击的影响分析 |
7.5.4 长沙拱坝的抗裂性能的讨论 |
7.5.5 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讨论 |
7.6 寒潮冲击的分析和讨论 |
7.6.1 白山拱坝裂缝情况 |
7.6.2 长沙拱坝裂缝与寒潮的相关性讨论 |
7.6.3 现行规范中对于表面保护的讨论 |
7.7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的创新 |
8.3 展望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水电枢纽弯曲引航道加宽模拟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电枢纽弯曲引航道加宽模拟计算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通航小尺度船模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
1.2.1 通航小尺度船模研发展现状 |
1.2.2 通航小尺度船模试验技术优点 |
1.3 水电枢纽弯曲引航道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引航道在弯曲段宽度确定的理论基础 |
2.1 引航道弯曲河段水流的水力特性 |
2.1.1 引航道弯曲河段水流的水面横向比降 |
2.1.2 弯道水流的横向环流 |
2.1.3 环流运动对船舶(队)航行的影响 |
2.2 船模试验的理论基础 |
2.2.1 相似特征 |
2.2.2 相似准则 |
2.2.3 补充说明 |
第三章 弯曲引航道船模航行试验研究 |
3.1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
3.2 试验模型尺度及工况 |
3.3 试验成果分析和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弯曲河段航道宽度计算模型 |
4.1 弯曲河段航道宽度计算模型的建立 |
4.2 漂角值的确定 |
4.2.1 影响漂角的因素 |
4.2.2 漂角计算的回归模型的建立 |
4.3 弯曲航道富裕宽度的确定 |
4.3.1 船舶(队)至航道边缘的安全距离 2d 的确定 |
4.3.2 船舶(队)交会最小距离 c 的确定 |
4.4 偏航距( BP)的确定 |
4.4.1 影响偏航距的因素 |
4.4.2 偏航距 BP的确定 |
4.5 弯曲河段航道宽度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五章 计算模型实例验证 |
5.1 试验船模概况 |
5.2 试验成果 |
5.3 弯道宽度计算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态水工学研究 |
1.2.2 水利工程后评价研究 |
1.2.3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 |
1.3 存在的不足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文创新点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1 水利工程后评价的研究框架 |
2.1.1 水利工程后评价的概念 |
2.1.2 水利工程后评价的特点 |
2.1.3 水利工程后评价的基本原则 |
2.1.4 水利工程后评价的内容 |
2.1.5 水利工程后评价的工作程序 |
2.2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研究内容 |
2.2.1 生态水工学理论 |
2.2.2 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
2.2.3 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
2.2.4 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作程序 |
2.3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指标体系 |
2.3.1 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 |
2.3.2 指标的形式 |
2.3.3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
2.3.4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2.3.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筛选 |
2.3.5.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筛选准则 |
2.3.5.2 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
2.3.6 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框架 |
2.3.7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3.7.1 自然生态环境指标 |
2.3.7.2 社会生态环境指标 |
2.3.7.3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模型研究 |
3.1 模糊识别评价模型 |
3.1.1 隶属度函数建立的原则 |
3.1.2 隶属度函数建立的方法 |
3.1.3 隶属度函数的形式 |
3.2 物元分析评价模型 |
3.2.1 物元理论 |
3.2.2 模糊物元评价模型 |
3.3 AHP 评价法 |
3.4 权重确定方法 |
3.4.1 熵权法 |
3.4.2 AHP 法 |
3.4.3 综合权重法 |
3.5 FME-AHP 耦合评价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 |
4.1 石头河流域气候 |
4.2 石头河流域地形地貌 |
4.3 石头河地表水资源概况 |
4.4 石头河水库建设概况 |
4.5 石头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
第五章 石头河水库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应用实例 |
5.1 构建石头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物元 |
5.2 建立评价等级标准 |
5.3 AHP 法确定权重 |
5.4 构建子系统模糊隶属度物元 |
5.5 构建生态环境系统模糊隶属度物元 |
5.6 综合评价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阶段洪水期临时通航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安全管理概述 |
2.1 安全管理内容 |
2.2 水上安全管理 |
2.3 施工阶段临时通航的安全管理 |
2.3.1 施工阶段通航安全管理基本原则 |
2.3.2 施工阶段通航安全管理的关键问题 |
第三章 枢纽工程洪水期临时通航潜在危险分析 |
3.1 施工阶段洪水期临时通航环境系统的构成 |
3.2 施工阶段洪水期临时通航的安全分析方法 |
3.2.1 预先危害(险)分析 |
3.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3.3 施工阶段洪水期临时通航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人员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分析 |
3.3.2 船舶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分析 |
3.3.3 水上建筑物及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的影响 |
3.3.4 环境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分析 |
第四章 枢纽工程施工阶段洪水期通航预警系统构建 |
4.1 预警管理的内容 |
4.2 临时通航安全预警管理功能 |
4.3 枢纽工程施工阶段临时通航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
4.3.1 枢纽工程施工期洪水阶段通航安全预警分析机制构建(P 阶段) |
4.3.2 枢纽工程洪水期通航安全的预警管理机制构建(D 阶段) |
4.3.3 枢纽工程施工期洪水阶段通航安全预控应急对策构建(CA 阶段)27 |
五章 临时通航安全预警应急管理实例分析 |
5.1 长沙综合枢纽概况 |
5.1.1 工程概况 |
5.1.2 水文气象 |
5.2 长沙综合枢纽工程施工期工况及预警问题的提出 |
5.3 长沙枢纽工程二期导流洪水期束窄河床临时航道水流条件分析 |
5.4 长沙综合枢纽工程施工期通航安全应急预案 |
5.4.1 编制目的 |
5.4.2 编制依据 |
5.4.3 编制原则 |
5.4.4 预警应急体系主要应急任务 |
5.4.5 组织机构与工作职责 |
5.5 长沙枢纽临时通航安全应急工作 |
5.5.1 应急小组分类 |
5.5.2 应急现场处置 |
5.6 临时通航预警、应急信息 |
5.6.1 预警信息分类 |
5.6.2 预警信息采集和处理 |
5.7 预警系统结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科研项目目录 |
(9)水库大坝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总体方案的研究 |
2.1 水库容量的数学模型 |
2.2 监控策略的研究 |
2.3 预警机制的研究 |
2.4 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监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测量参数的获取 |
3.1.1 库水位参数的获取 |
3.1.2 坝体位移参数的获取 |
3.1.3 浸润线参数的获取 |
3.1.4 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
3.2 通讯组网电路的设计 |
3.2.1 Zigbee无线网络的设计 |
3.2.2 以太网通讯电路的设计 |
3.2.3 GPRS通讯电路的设计 |
3.3 微控制器与接口电路设计 |
3.3.1 微控制器选择 |
3.3.2 存储系统的设计 |
3.3.3 显示电路的设计 |
3.4 报警控制电路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坝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整体工作程序设计 |
4.1.1 水坝参数获取程序设计 |
4.1.2 预置报警状态流程图设计 |
4.2 通讯组网电路程序设计 |
4.2.1 以太网通讯电路程序设计 |
4.2.2 GPRS通讯电路程序设计 |
4.2.3 Zigbee通讯电路程序设计 |
4.3 监控中心软件设计 |
4.3.1 监控中心软件的构成 |
4.3.2 监控中心界面介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牟汶河莱芜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影响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河道治理与项目后评价 |
1.2.2 国内对河道治理后评价的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水利工程后评价概述 |
2.1 水利工程后评价的主要特点和原则 |
2.2 水利工程后评价的评价内容 |
2.3 水利工程后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
2.3.1 水利工程后评价的评价方法 |
2.3.2 水利工程后评价的评价步骤 |
2.4 水利工程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2.5 水利工程后评价的发展趋势 |
2.5.1 后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建立 |
2.5.2 后评价研究方法的探索 |
2.5.3 评价范围与评价内容随项目不同应各有侧重 |
2.5.4 加强人员培训是做好后评价工作的基础 |
2.5.5 后评价机制逐渐完善 |
2.5.6 注重全过程的评价 |
3 城市河道水利工程整治项目后评价 |
3.1 城市河道整治工程特点 |
3.1.1 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
3.1.2 与多行业相融汇 |
3.1.3 景观与防洪相结合 |
3.1.4 蓄水和水环境结合 |
3.1.5 绿化与滩地开发相结合 |
3.1.6 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理念,与生态措施相结合 |
3.2 城市河道整治工程后评价特点 |
3.3 效益分析 |
3.3.1 经济效益分析 |
3.3.2 社会效益分析 |
3.3.3 资源环境效益分析 |
4 研究流域及工程概况 |
4.1 研究流域自然概况 |
4.1.1 地理位置 |
4.1.2 流域水资源基本情况 |
4.2 牟汶河综合治理工程概况 |
4.2.1 工程治理前牟汶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2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概况 |
5 牟汶河综合整治工程污水治理及水环境质量改善绩效评价 |
5.1 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状况 |
5.1.1 西污水处理厂 |
5.1.2 东污水处理厂 |
5.1.3 张家洼矿区污水处理站 |
5.1.4 泰钢集团污水处理厂 |
5.2 污水排放及水环境基本情况 |
5.3 污水排放治理成效 |
5.3.1 污水集中处理率显着提高 |
5.3.2 工矿企业污废水均能达标排放 |
5.4 牟汶河水环境质量状况 |
5.4.1 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分布 |
5.4.2 牟汶河干流水质评价 |
5.4.3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
5.5 结论 |
5.5.1 污水排放治理成效 |
5.5.2 河道、水库水质治理成效 |
5.5.3 可供水量增加 |
6 牟汶河综合整治工程生态与水环境服务功能绩效评价 |
6.1 莱芜市水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布局 |
6.1.1 大生态系统的构建 |
6.1.2 小景观格局的构建 |
6.2 城市水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状况 |
6.2.1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
6.2.2 滨水景观风貌区建设 |
6.3 水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建设 |
6.3.1 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建设保护体系 |
6.3.2 水系保护 |
6.4 生态与水环境服务功能影响评价 |
6.4.1 指标体系 |
6.4.2 评价模型 |
6.4.3 隶属度的确定 |
6.4.4 评价结果 |
6.5 结论 |
6.5.1 形成了自然河流生态系统 |
6.5.2 改善了动物的生存环境 |
6.5.3 提高了城市气候质量 |
6.5.4 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 |
7 牟汶河综合整治工程经济社会影响评价 |
7.1 河道整治前周边经济社会建设情况 |
7.2 经济效益影响评价 |
7.2.1 基本参数 |
7.2.2 工程费用 |
7.2.3 工程效益 |
7.3 国民经济评价 |
7.3.1 经济内部收益率 |
7.3.2 经济净现值 |
7.3.3 经济效益费用比 |
7.3.4 计算结果 |
7.4 敏感性分析 |
7.5 经济影响评价结论 |
7.6 社会影响评价 |
7.6.1 对经济发展目标的影响 |
7.6.2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
8 流域管理建议 |
8.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8.2 流域管理建议 |
8.2.1 加强涉河项目工程的管理 |
8.2.2 加强河道污染防治工作 |
8.2.3 加强宣传教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飞来峡水利枢纽的重要性及其工程设计的主要技术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利水电工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沙县官昌水库水电站管理区景观改造设计为例[D]. 吴疆.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2]重大水利工程决策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D]. 王国良. 南京审计大学, 2017(06)
- [3]水土保持截排水工程设计标准比较[J]. 钟鸣辉.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4(04)
- [4]基于ARM的船闸嵌入式数据采集及发布终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鹏. 江苏科技大学, 2014(03)
- [5]外掺氧化镁微膨胀混凝土变形特性研究[D]. 袁明道. 武汉大学, 2013(07)
- [6]水电枢纽弯曲引航道加宽模拟计算研究[D]. 鲁政.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4)
- [7]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D]. 阳大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 [8]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阶段洪水期临时通航安全管理[D]. 曹昌志. 长沙理工大学, 2012(09)
- [9]水库大坝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D]. 吴怀明.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2(08)
- [10]牟汶河莱芜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影响后评价研究[D]. 马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