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二元驱体系界面流变性研究

多面二元驱体系界面流变性研究

一、聚表二元驱油体系界面流变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佩[1](2019)在《砾岩油藏聚表二元体系及驱油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砾岩油藏是我国油气资源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前我国原油需求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对砾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方式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新疆油田大部分油藏属于砾岩油藏,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之前的水驱开采方式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因此有必要展开化学驱的相关工作。由于新疆油田地处克拉玛依市,淡水资源较为匮乏,因此,本文考虑采用污水配注超支化聚合物,针对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新疆该砾岩油藏的地质特征及原油性能,开展污水配制的超支化聚合物二元体系对该油藏的适应性研究及驱油效率评价。本文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筛选出KPS-1+L5表面活性剂体系,与超支化聚合进行复配,形成聚/表二元体系,与KYPAM二元体系进行相关对比实验,研究聚/表二元体系对目标砾岩油藏的驱油效率。KPS-1+L5表面活性剂体系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在10-3mN/m数量级,通过实验发现,筛选出的表面活性剂体系KPS-1+L5具有一定的润湿性改善性能,在油藏条件下,该体系与原油有较好的乳化性能。表面活性剂体系在砾岩岩屑上的吸附量为1.57mg/g左右。进一步对表面活性剂体系与超支化聚合及KYPAM复配的二元体系性能进行评价,表面活性剂体系对超支化聚合和KYPAM有一定的降粘能力,但超支化聚合物二元体系的保留粘度高于KYPAM二元体系,二元体系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在10-3mN/m~10-2mN/m数量级之间。老化90天后,界面张力稳定在10-1mN/m左右。对二元体系的改善润湿性能和乳化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超支化聚合物二元体系对亲油砾岩岩心片的润湿性改善性能优于KYPAM二元体系,亲油岩心片在体系中浸泡48h后,接触角由初始状态的155°,变为42.1°。当水油比为5:5时,HBPAM二元体系以及KYPAM二元体系均能和脱水原油发生乳化作用,形成W/O或[O(W/O)/W]型乳状液,乳状液粘度均大于原油粘度。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对聚合物及二元体系的驱油效率进行研究,单一的超支化聚合物的驱油效果优于KYPAM,能提高砾岩岩心采收率20%左右。二元体系驱油结果显示,实验所用的二元体系在砾岩岩心中具有良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且超支化聚合物二元体系的驱油效果优于KYPAM二元体系的驱油效果,在小岩心中能提高采收率26.7%~29.9%。且在岩心参数相近的情况下,随着超支化聚合物二元体系粘度的增加,其驱油效率提高,因此,在满足可注入性的条件下,建议选择粘度高的超支化二元体系进行驱油。通过微观实验对超支化聚合物二元体系的驱油机理进行了研究,超支化聚/表二元体系在驱油的过程中,发挥了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协同作用,通过聚合物的粘弹效应,表面活性剂的降低界面张力和乳化等作用,共同提高其在砾岩岩心中的驱油效率。

赵鹏[2](2019)在《砾岩油藏二元驱油体系乳化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旨在以砾岩油藏为目标原油,以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为驱油剂,研究其在驱油开采过程中的乳化性能。通过对现场采出原油乳状液的研究,制备原油模拟乳状液,通过对乳状液粒度分析,光谱分析及Zeta电位分析,考察乳状液稳定与破乳过程,结果表明乳状液形成后变化过程为粒子聚集,粒径增大,油相上浮,水相下降,乳化相减少的过程;确定考量乳状液稳定性的最佳方法为粒度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影响因素下(表活剂类型及浓度,聚合物分子量及浓度,水油比,剪切强度,温度,水的p H值及水中Na+,Ca2+,Fe3+含量)形成乳状液的粒度,粘度及析水率的分析,发现其对乳状液的形成与性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利用聚/表二元体系驱油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亲水型及亲油型两种光刻玻璃微观模型模拟岩心进行微观驱油实验,以微观驱油装置记录其驱油过程,分析驱油过程中的乳化渗流过程,结果表明亲水模型中水驱残余油主要分布于孔隙交汇处,亲油模型中残余油主要分布于较窄的吼道内,两种模型的驱油过程类似。通过物模驱油实验考察聚/表二元驱油体系在近井地带裂缝系统与近井地带基质系统中的乳化作用,以及乳化对于太高采收率的影响,表明裂缝系统中油水的乳化作用强于基质系统,且随着运移距离的延长,乳化程度增强;乳化可以提高采收率,乳化程度越强,提高的采收率越高。

李红英,王欣然,宋洪亮,张振杰,颜冠山[3](2018)在《海上油田聚驱后聚表二元驱实验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聚合物驱是提高海上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注聚末期增油效果逐渐变差,且剩余油更加难以动用。为了进一步扩大化学驱效果,针对渤海J油田开展了聚表二元驱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聚表二元驱较聚驱采收率有明显的增加;适当增加二元驱段塞,采收率增值变大;随转二元驱时机含水率的升高,增油幅度变小,考虑经济性,宜在中高含水期进行聚表二元驱。矿场试验表明聚表二元驱能够在聚驱后改善开发效果,平均单井增油幅度达到25%左右。

宋夏[4](2018)在《渤海油田聚/表复合驱油体系优化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渤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三次采油技术已进入聚合物驱阶段,在聚合物驱后进一步利用聚/表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是研究发展的重点。因此选用海上油田常用两种聚合物疏水缔合聚合物和聚丙烯酰胺(HPAM),与优选出的三种类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206)和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jbs-6)进行复配。通过对界面张力、粘度、微观结构和提高采收率效果等性能的研究,探究了渤海油田条件下聚/表二元复合驱的界面活性和溶液性质。聚/表复合驱可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通过对聚/表复合体系界面张力测量结果发现,在所研究的浓度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聚丙烯酰胺复合体系、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疏水缔合聚合物复合体系、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聚丙烯酰胺复合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效果较好。聚/表复合驱可通过增大体系粘度以提高波及体积,通过对聚/表复合体系粘度和微观结构观察发现,聚丙烯酰胺与表面活性剂不形成超分子网状结构,粘度无明显损失;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疏水缔合聚合物和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溶液粘度逐渐上升,形成的网状结构更加紧密;疏水缔合聚合物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粘度下降,形成的网络结构逐渐稀疏;疏水缔合聚合物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粘度先增大后减小,形成的网络结构由紧密至疏松。其中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疏水缔合聚合物复合体系粘度最高。所优选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聚丙烯酰胺复合体系、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疏水缔合聚合物复合体系具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效果好、粘度保留率高、耐剪切性能好、抗老化等优点。通过微观驱替研究发现,可在聚合物驱后进一步对主孔道中零星油膜及小孔道中的柱状原油起到驱替作用。岩心驱替实验表明,与聚丙烯酰胺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相比粘度更大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和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更明显,可在聚合物驱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9%,有效地提高了聚合物驱后的采收率。

赵光[5](2016)在《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构筑及驱替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常规提高采收率方法因聚合物耐温耐盐差、碱耐盐差、注气易气窜且注气压力高等致命问题,往往难以满足中高温(80℃110℃)中高盐(1.0×104mg/L1.0×105mg/L)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迫切需求。针对这一技术难题,基于自主研发的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和优选的耐温抗盐高效表面活性剂,构筑了适合中高温中高盐油藏的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并探索了其驱替机理,为其在中高温中高盐油藏的应用奠定基础。建立了以地面耐温耐盐的酚醛树脂本体冻胶为原料,高效制备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的机械剪切法。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的制备经过本体冻胶的形成和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的剪切成形两个阶段,通过调整机械剪切参数制备出了低成本、粒径可控(7505000nm)、形状规则、低粘度、带负电,高抗剪切、易老化聚集特点的纳微尺度冻胶分散。以粒径为指标,建立了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的工艺参数模型,并基于此模型,自主开发了工业化制备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的软件。以驱油体系的配伍性、粘度和界面张力为评价指标,构筑了适合中高温中高盐油藏的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该复合驱油体系体系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达10-3mN/m,具有低粘度、带负电、热稳定、聚集膨胀、使油湿润湿反转,水湿表面减弱的特点。岩心流动实验表明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能够进入岩心深部,对储层进行微观调控,提高后续流度控制能力,实现原油采收率的大幅度增加。阐明了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在油水界面的界面组装行为。表面活性剂在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颗粒表面的吸附属于典型的Langmuir吸附,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在油水界面层的吸附是竞争吸附重排的过程,并能够在油水界面层形成具有粘弹性的吸附膜。吸附作用提高了复合驱油体系的降低界面张力能力,并使体系中的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具有洗油能力。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与不同润湿性储层表面、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之间的作用力均表现为斥力作用。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强化了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负电性,空间位阻效应、静电作用是形成斥力作用的主控因素。该斥力作用使得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能够顺利进入岩心深部并在强亲水储层表面滞留、吸附,增强了复合驱油体系的储层微观调控能力。揭示了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驱替机理。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存在较弱的色谱分离效应,能够保证组成成份之间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以直接通过和变形通过两种形式进入到地层深部,通过单个颗粒直接封堵,多个颗粒架桥封堵、吸附、滞留形式实现对储层的微观调控。复合驱油体系中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的增粘效应可改善表面活性剂的流度比,降低其扩散速率,微观调控作用促使表面活性剂转向中低渗层,提高了表面活性剂的微观洗油效率。复合驱油体系中的表面活性剂能够吸附在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颗粒表面强化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深部运移能力和洗油能力,二者成份的协同效应,提高了复合驱油体系的波及体积和洗油效率,最大限度的提高原油采收率。

陈刚[6](2015)在《萨中油田无碱二元复合体系特性及驱油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萨中油田主力油层自1996年以来先后有区块投入了聚驱开采,已完成的部分区块取得了提高采收率10-14%的较好效果,累计采出程度达到50%以上。目前萨中聚驱已转入后续水驱的区块中,含水大于98%的井占总井数的43.6%,均已因高含水关井。这部分井的生产,造成产液高、含水高,注采低效循环,增加了生产成本。但在聚驱后油层中仍有50%左右的储量没有采出。目前尚没有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技术。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相对于三元复合驱来说,配方中去掉了碱,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聚合物的粘弹性,减弱由于碱存在引起的腐蚀结垢现象,保持超低界面张力的同时,驱油效果接近三元复合驱,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可明显提高化学驱油剂的环保性能。因此,为探索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开展无碱二元复合体系特性及驱油效果的研究。本文以大庆油田萨中西区一类储层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了二元复合体系特性研究,包括二元复合体系的流变性、界面张力及注入能力的研究。分析了注入体系、岩心渗透率、聚合物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对流变性、界面张力及注入能力的影响。采用静态法研究了二元复合体系中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等温吸附曲线,运用天然岩心研究了二元复合体系的动态吸附滞留。通过模拟乳状液,对二元复合体系乳状液的稳定性、粘度以及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流变性质的影响开展了研究。以达西定律和物质平衡法为理论依据,进行相渗曲线实验测定,分析了注入体系、岩心渗透率、聚合物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岩心润湿性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利用露头柱状岩心和露头均质长岩心开展驱油实验,研究聚合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和二元复合体系毛管数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最后对萨中油田无碱二元驱现场区块的开发效果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随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浓度和矿化度增加,聚合物体系的粘度、第一法向应力差、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增加、界面张力同时增加。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二元复合体系粘度先有明显降低,之后降低变缓,体系界面张力降低。剪切对聚合物体系流变性及界面张力有影响,各参数值都降低。二元复合体系注入能力实验表明低分子量聚合物与地层的配伍性更高,二元复合体系经模拟剪切作用后注入能力大幅度提升。二元复合体系聚合物的加入,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的吸附有所减少。二元复合体系随着吸附次数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依次上升。岩心亲油性强、含有残余油和岩心渗透率低都会导致二元复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在岩心中的吸附滞留量增大。二元复合体系乳状液的稳定一方面是由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形成坚固的具有粘弹性特征的吸附膜,能有效地防止液滴之间的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聚结不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聚合物的存在,在连续相中增加了溶液的粘度,聚合物分子间链链缠绕形成网络结构,束缚液滴的自由运动,使乳状液稳定性增强。渗透率大,亲水性强的岩心采出程度高且二元复合驱比水驱、聚合物驱的效果更好,同时聚合物浓度越高、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二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越好。随着聚合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浓度和二元复合体系毛管数的增加,二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率增加,总采收率增加。对于露头均质长岩心,当无碱二元复合体系主段塞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0.2%,体系粘度达到30mPa·s以上时,聚合物驱后无碱二元复合体系驱采收率提高10%OOIP以上,达到理想效果。根据表面活性剂浓度和体系粘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及体系性能综合评价结果,给出了矿场试验的具体方案。矿场试验全区和中心井采收率大幅度提高,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扣除钻降影响,试验区全区预汁最终采出程度59.25%,比水驱提高采收率5.9个百分点;中心区预计最终采出程度60.1%,比水驱提高采收率6.3个百分点。按照全区最终提高采收率5.9测算,试验全过程累计产油25.48×104t。全过程总成本23879×104元,平均吨油开采成本937.1元。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是成功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明阳阳[7](2014)在《二元复合体系乳化性能及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二元复合驱是一种充分发挥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协同作用的三次采油技术,既可以扩大波及体积又能够提高驱油效率。在二元复合驱油过程中,注入地层中的二元复合体系与残余油接触,油水混合后在流动过程中经岩石孔隙的剪切作用形成乳状液。大量的矿场试验和室内研究表明,乳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采收率。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乳状液的制备条件,以及二元体系乳化性能的影响因素,考察了体系界面张力、界面粘度、界面粘弹性对二元体系乳化性能的影响。不同含水条件下,在三种渗透率岩心中进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驱油实验,采用不同的二元体系对比了体系乳化与不乳化时的驱油效率,分析乳化作用对二元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剪切速率小于10000r/min时乳状液的稳定性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增强;在乳化时间小于10min的范围内,随着乳化时间的增加,乳状液变成更小的液滴且分布的更均匀,乳状液稳定性增强。随着含水率的降低,乳状液稳定性增强。含水率降低到30%时,乳状液由O/W型转为W/O型,乳状液的转型点较低,说明该二元体系与原油混合更容易形成O/W型乳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乳状液稳定性变差。二元体系/原油乳状液随聚合物分子量、聚合物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稳定性增强。油水界面张力、界面粘弹性、界面膜强度随着聚合物浓度、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相同含水率条件下,在低渗透岩心中,岩心出口端的采出液乳化严重,乳化发生的时机晚,乳化时间长,乳状液液滴尺寸小且均匀。随渗透率的增加,采出液乳化程度减弱,乳化发生的时机相对较早,乳化时间短,乳状液液滴粒径更大,尺寸差异较大。相同渗透率条件下,含水率越低乳化效果越好。相同含水率条件下,渗透率越大,乳化作用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好。含水50%时,乳化体系比不乳化体系采收率可提高36个百分点,含水90%时,乳化体系比不乳化体系采收率可提高25个百分点,含水率越低,乳化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好。

吕江艳[8](2014)在《三元复合体系界面特性及其在驱油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三元复合驱涉及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等多种化学剂和众多界面现象,界面膜形成机理及驱油效果与这些化学试剂在油水界面上行为特征息息相关。随着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研究逐步进行,有必要研究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特性及其在驱油中的作用。本文选择不同三元复合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不同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考察了碱浓度、碱类型、表面活性剂浓度、表面活性剂类型的三元复合体系/油的界面张力及其影响;利用液滴(气泡)扩张方法研究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扩张黏弹性,考察振荡频率、三元复合体系的碱浓度、碱类型、表面活性剂浓度以及表面活性剂类型等因素的对界面扩张黏弹性的影响;并结合微观驱油实验分析不同三元复合体系对残余油运移启动的影响及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与碱的浓度和类型,表面活性剂浓度和类型有关;碱在三元复合体系中即发挥碱特性又有盐效应。(2)碱、表面活性剂影响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界面扩张黏弹性比决定三元复合体系/油界面膜黏弹性质。(3)水湿条件下,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特性对残余油的启动运移和驱油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陈挺[9](2014)在《稠油聚/表复合驱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化学驱作为普通稠油水驱或聚驱后提高采收率的替代技术受到石油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在矿场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了筛选胜利普通稠油聚/表复合驱体系配方和研究驱油机理,本文合成了具有良好界面活性的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复配构建了具有相同粘度不同油水界面张力的二元复合体系,利用填砂管驱替实验评价不同类型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的效果。通过微观驱替实验和图像分析技术计算采收率、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的大小,对控制普通稠油采收率提高的因素做出了分析和说明,并提出了二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及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优于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甜菜碱/聚合物体系在石英砂上的吸附量小于石油磺酸盐/聚合物体系,且吸附后溶液的油水界面张力值也更低。填砂管驱替实验表明聚合物对普通稠油提高采收率效果较好,采收率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加,聚合物驱的经济浓度为0.15 wt%。能够获得比聚合物驱更高采收率的复合驱配方为0.01 wt%羟基磺基甜菜碱+0.15 wt%聚合物。随着复合驱配方中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值,但是采收率小于单独聚合物驱替时的采收率。波及系数是普通稠油聚/表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控制因素。二元复合驱体系中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浓度低时可提高复合驱采收率,原因是低浓度表面活性剂增强了二元复合体系在原油中的分散,分散形成的油包水乳状液提高了驱替介质在水流通道中的渗流阻力,从而扩大波及系数;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浓度高时强化了二元复合体系沿原油和岩石间隙的指进,导致了波及系数的降低,从而降低了复合驱采收率。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更强,在油水界面上的富集速度更快,有利于瞬时超低界面张力的产生,促进了二元复合体系在原油中的分散。

李涧松[10](2013)在《羊三木油田聚/表二元复合驱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羊三木油田属于普通稠油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已进行的碱/聚合物二元复合驱因结垢和不利的流度比等原因,未能取得理想的增油降水效果。而在已有的化学驱的技术中,表面活性剂驱通常是通过提高油层的洗油效率来提高采收率,聚合物驱是通过改善流度比、提高波及体积来提高采收率。因此,针对羊三木普通稠油油藏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和较高的原油粘度的特点,为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注入流体在油藏中的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有必要集合表面活性剂驱和聚合物驱的优点,进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在进行国内外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论文针对该油田羊一断块油藏地质特征及流体特点,开展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实验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四方面工作:(1)通过界面张力实验,从六种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中筛选了适合羊一断块稠油油藏聚表二元复合驱的表面活性剂类型和浓度。通过乳化实验,对表面活性剂的乳化降粘能力和乳液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吸附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不同砂粒上的吸附量。通过润湿性实验,对表面活性剂改善岩芯润湿性的能力进行了研究。(2)对四种聚合物进行了粘浓特征和粘温特征实验,筛选出适合羊一断块稠油油藏聚表二元复合驱的聚合物类型和浓度。研究了聚合物在不同温度下的长期稳定性和抗一价阳离子及二价阳离子能力,评价了氧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稳定性的影响。(3)在研究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中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配伍性的基础上,评价了温度和矿化度对二元体系降低界面张力能力的影响,同时对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流变性进行了研究。(4)利用单岩芯、并联岩芯和平板模型实验,研究了单一表面活性剂、单一聚合物和聚表二元复合驱的提高采收率能力。通过上述研究,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认识:(1)通过界面张力实验,筛选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PS-2为聚表二元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该活性剂能在2000-5000mg/L较宽浓度范围内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3mN/m,且在浓度超过2000mg/L后对羊一断块稠油的降粘率均可达90%以上,有较好的降粘效果。(2)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石油磺酸盐PS-2在亲水石英砂、亲油石英砂和油砂上的等温吸附线为为S型,不符合Langmuir吸附规律。油砂上的饱和吸附量为1.22mg/g砂,而亲水或亲油石英砂上的饱和吸附量约为0.6mg/g砂。原因是油砂比石英砂的吸附活性点更多,吸附表面更大。(3)润湿性评价结果表明,筛选的表面活性剂PS-2有增加水湿表面水润湿性、降低油湿表面油润湿性的作用,在实验研究的条件下,最大可使亲油岩芯的接触角从135°减小到99.2°。(4)四种聚合物粘浓特征和粘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KYPAM最适合作为聚表二元复合驱用聚合物。KYPAM合适的浓度为1000-2000mg/L,此时聚合物溶液粘度可达60mPa.s以上,有较好抗一价阳离子及二价阳离子能力以及长期热稳定性。(5)驱油体系配伍性、耐温性、耐盐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有较好耐盐和抗温能力的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组成为:1000-1500mg/L KYPAM+2000-3000mg/L表面活性剂PS-2。该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粘度大于60mPa.s,界面张力达10-2-10-3mN/m数量级,流变方程符合Power-Law模型特征,且随着二元复合体系中聚合物浓度的增大,二元复合体系粘度越高、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流变性特征表现越明显。(6)单岩芯物模实验表明,注入相同PV数条件下,聚表二元复合驱采收率提高值最大(15.7%)、聚合物驱次之(10.8%)、表面活性剂驱最小(7.9%)。而并联岩芯和平板模型物模实验结果表明,在平面和纵向非均质性条件下,聚表二元复合体系(2000mg/L活性剂PS-2+1000mg/L聚合物KYPAM)的比单一表面活性剂(2000mg/L活性剂PS-2)和单一聚合物(1000mg/L聚合物KYPAM)获得的采收率提高值更大,因此,聚表二元复合驱更适合用于改善羊三木稠油油藏水驱开发效果。

二、聚表二元驱油体系界面流变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表二元驱油体系界面流变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砾岩油藏聚表二元体系及驱油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砾岩油藏概述
        1.2.2 砾岩油藏的研究及开发现状
        1.2.3 聚表二元驱的研究现状
        1.2.4 聚表二元驱在砾岩油藏中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二元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筛选与评价
    2.1 表面活性剂的优选
        2.1.1 实验试剂及器材
        2.1.2 实验原理
        2.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2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改善行为
        2.2.1 实验材料及器材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 表面活性剂与原油乳化性能
        2.3.1 实验器材及步骤
        2.3.2 实验结果
    2.4 表面活性剂静态吸附实验
        2.4.1 实验准备
        2.4.2 标准曲线绘制
        2.4.3 表面活性剂静态吸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表二元体系性能评价
    3.1 二元体系的增粘性能评价
        3.1.1 聚合物的增粘性能
        3.1.2 表活剂体系对聚合物粘度影响
        3.1.3 二元体系流变性能
    3.2 聚合物静态吸附实验
        3.2.1 实验准备
        3.2.2 标准曲线绘制
        3.2.3 二元体系中聚合物的静态吸附实验
    3.3 二元体系界面张力研究
    3.4 二元体系微观结构分析
        3.4.1 实验准备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二元体系润湿性改善行为
    3.6 二元体系的乳化性能研究
    3.7 二元体系老化性能评价
        3.7.1 实验准备
        3.7.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4.1 实验准备
        4.1.1 主要实验仪器
        4.1.2 药品与材料
    4.2 聚合物及聚/表二元体系的可注入性研究
        4.2.1 聚合物的水动力学尺寸
        4.2.2 聚/表二元体系在砾岩岩心中注入性
    4.3 超支化聚合物与KYPAM驱油对比研究
        4.3.1 实验条件及步骤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聚/表二元体系驱油实验
        4.2.1 短岩心驱油效率
        4.2.2 方岩心驱油效率
    4.5 超支化聚合物/表活剂在砾岩岩心中的驱油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砾岩油藏二元驱油体系乳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砾岩油藏储层特征
        1.2.1 砾岩油藏储层分类及特征
        1.2.2 砾岩油藏开采特点
    1.3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应用
        1.3.1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研究现状
        1.3.2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特点
        1.3.3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驱油机理
    1.4 原油与二元体系的乳化作用
        1.4.1 二元驱油乳化的概念
        1.4.2 胶束和微乳液的形成
        1.4.3 二元驱油过程乳状液形成机理
        1.4.4 原油乳状液的性质
        1.4.5 二元驱油过程中乳状液的影响因素
        1.4.6 乳状液的渗流机理
        1.4.7 二元驱油过程中乳化对于原油开采的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2章 乳状液稳定与破乳机理探究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 实验方案
        2.2.1 从粒子运动角度探究
        2.2.2 从光学角度探究
        2.2.3 从电学角度探究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从粒子运动角度结果分析
        2.3.2 光学测定结果分析
        2.3.3 电学角度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水乳化影响因素分析
    3.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 实验方案
        3.2.1 二元驱块现场采出液乳化情况分析
        3.2.2 模拟制备原油二元复合驱原油模拟乳状液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现场采出液乳化情况及微观结构分析
        3.3.2 表面活性剂类型及浓度对乳化的影响
        3.3.3 水油比及聚合物分子量及浓度对乳化的影响
        3.3.4 剪切强度对乳化影响结果分析
        3.3.5 温度对乳化的影响结果分析
        3.3.6 水的pH值的影响结果分析
        3.3.7 水中不同离子离子浓度对乳化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微观驱油乳化渗流过程研究
    4.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2 实验方案
        4.2.1 亲水岩心微观模型二元复合体系驱油过程研究
        4.2.2 亲油岩心微观模型二元复合体系驱油过程研究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亲水岩心微观模型二元复合体系驱油过程与结果分析
        4.3.2 亲油岩心微观模型二元复合体系驱油过程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元体系在地层中驱油乳化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效果研究
    5.1 实验仪器及药品
    5.2 实验方案
        5.2.1 二元体系在近井地带驱油乳化能力研究
        5.2.2 二元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模拟研究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近井地带采出液表观现象分析
        5.3.2 近井地带采出液微观结构分析
        5.3.3 近井地带采出液粒径分析
        5.3.4 二元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模拟研究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海上油田聚驱后聚表二元驱实验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准备
    1.1 实验条件及流程
    1.2 实验材料及岩心模型
    1.3 实验方案
    1.4 实验步骤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开发方式对比
    2.2 不同注入段塞对比
    2.3 不同注入时机对比
3 矿场应用
4 结论及建议

(4)渤海油田聚/表复合驱油体系优化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化学驱方法及驱油机理
        1.1.1 聚合物驱
        1.1.2 表面活性剂驱
        1.1.3 碱驱
        1.1.4 复合驱
    1.2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
        1.2.1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驱油机理
        1.2.2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研究状况
        1.2.3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及聚合物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聚/表二元复合体系界面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界面张力测定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复配体系界面张力随老化时间的测定
        2.3.4 接触角测定
        2.3.5 光学显微镜观察
    2.4 实验结果分析
        2.4.1 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优选
        2.4.2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结构分析
        2.4.3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油水界面张力影响
        2.4.4 矿化度对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影响
        2.4.5 聚合物对聚/表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影响
        2.4.6 老化时间对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2.4.7 粘附功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表二元复合体系溶液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聚合物粘度测定
        3.3.2 聚合物耐剪切性测定
        3.3.3 乳化速度、乳状液类型及稳定性测定
        3.3.4 复合体系粘度随老化时间的测定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聚合物粘度分析
        3.4.2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对复合体系粘度的影响
        3.4.3 剪切作用对复合体系粘度的影响
        3.4.4 聚/表复合体系乳化性能评价
        3.4.5 老化时间对复合体系粘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表二元复合体系协同增效作用及提高采收率效果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4.3.2 微观玻璃可视模型驱替实验
        4.3.3 岩心驱替实验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复合体系协同增效机理研究
        4.4.2 聚/表复合驱对微孔道中原油状态影响
        4.4.3 聚/表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构筑及驱替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中高温中高盐油藏开采技术研究进展
        1.2.2 非均相复合驱油技术研究进展
        1.2.3 冻胶分散体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的制备与表征
    2.1 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制备方法的建立
    2.2 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本体冻胶的研究
        2.2.1 实验部分
        2.2.2 本体冻胶的交联机理
        2.2.3 本体冻胶成冻影响因素研究
        2.2.4 本体冻胶耐温性能
        2.2.5 本体冻胶微观形貌
    2.3 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的制备
        2.3.1 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的反应程度
        2.3.2 制备参数对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2.3.3 制备参数对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粒径的影响
        2.3.4 制备参数对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粘度的影响
        2.3.5 制备参数对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电位的影响
    2.4 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的性质表征
        2.4.1 微观形貌
        2.4.2 粘度特征
        2.4.3 膨胀能力
        2.4.4 Zeta电位 分析
    2.5 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的制备机理研究
        2.5.1 本体冻胶的形成过程
        2.5.2 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的剪切成形
        2.5.3 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的交联反应机理
    2.6 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规模化制备参数设计
        2.6.1 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制备模型建立思路
        2.6.2 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规模化制备软件的开发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构筑
    3.1 实验部分
    3.2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构筑
        3.2.1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配伍性研究
        3.2.2 表面活性剂的优选
    3.3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浓度的优化
        3.3.1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降低界面张力能力
        3.3.2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粘度特征
        3.3.3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成份浓度确定
    3.4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性质表征
        3.4.1 微观形貌
        3.4.2 粘度稳定性
        3.4.3 降低界面张力能力
        3.4.4 膨胀能力
        3.4.5 润湿改变性能
        3.4.6 抗剪切性能
        3.4.7 乳化稳定性能
        3.4.8 Zeta电位 分析
    3.5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应用性能评价
        3.5.1 注入 — 运移性能评价
        3.5.2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对岩心不同位置渗透率降低作用
        3.5.3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剖面改善能力
        3.5.4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驱替性能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4.1 表面活性剂在冻胶分散体颗粒表面的吸附行为
        4.1.1 测定原理及方法
        4.1.2 吸附时间对表面活性剂吸附行为的影响
        4.1.3 吸附浓度对表面活性剂吸附行为的影响
    4.2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流变行为研究
        4.2.1 界面流变行为理论研究基础
        4.2.2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动态界面张力影响因素
        4.2.3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扩张模量影响因素
        4.2.4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在界面层的行为探讨
    4.3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作用力特征研究
        4.3.1 作用力测定原理
        4.3.2 作用力测定方案设计
        4.3.3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结构分析
        4.3.4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吸附膜粗糙度分析
        4.3.5 酚醛树脂冻胶分散体作用力特征分析
        4.3.6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作用力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驱替机理研究
    5.1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色谱分离效应研究
        5.1.1 冻胶分散体浓度对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色谱分离效应的影响
        5.1.2 渗透率对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色谱分离效应的影响
    5.2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对多孔介质储层的调控能力研究
        5.2.1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作用形式
        5.2.2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状态
        5.2.3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波及能力
    5.3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微观驱替机理研究
        5.3.1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储层微观调控能力
        5.3.2 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微观驱油机理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萨中油田无碱二元复合体系特性及驱油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聚合物驱研究现状
        1.2.2 表面活性剂驱研究现状
        1.2.3 无碱二元复合驱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二元复合体系特性研究
    2.1 二元复合体系流变性研究
        2.1.1 实验条件
        2.1.2 流变性变化规律
    2.2 二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研究
        2.2.1 测试原理
        2.2.2 实验条件
        2.2.3 界面张力变化规律
    2.3 二元复合体系注入能力研究
        2.3.1 流动特性参数
        2.3.2 实验条件
        2.3.3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元复合体系吸附及乳化规律研究
    3.1 二元复合体系静态吸附规律研究
        3.1.1 实验条件
        3.1.2 静态吸附规律
    3.2 二元复合体系动态吸附规律研究
        3.2.1 实验条件
        3.2.2 动态吸附规律
    3.3 二元复合体系乳化规律研究
        3.3.1 实验条件
        3.3.2 乳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元复合体系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研究
    4.1 实验原理
        4.1.1 相对渗透率的计算
        4.1.2 含水饱和度的计算
        4.1.3 有效粘度的计算
    4.2 实验条件
        4.2.1 实验设备与流程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方案
        4.2.4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注入体系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
        4.3.2 岩心渗透率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
        4.3.3 聚合物浓度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
        4.3.4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
        4.3.5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
        4.3.6 岩心润湿性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研究
    5.1 实验原理
    5.2 露头柱状岩心驱油效果评价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分析
    5.3 长方块岩心驱油效果评价
        5.3.1 实验设计
        5.3.2 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无碱二元复合驱矿场开发效果
    6.1 区块概况
        6.1.1 开发历程
        6.1.2 开采现状
        6.1.3 试验方案
    6.2 矿场开发效果
        6.2.1 全区和中心井提高采收率效果
        6.2.2 二元复合驱剩余油挖潜及跟踪调整技术
        6.2.3 二元复合驱现场试验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6.3 经济效益分析
        6.3.1 按试验区实际生产阶段计算
        6.3.2 按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计算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二元复合体系乳化性能及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二元复合驱与乳状液基本理论
    1.1 二元复合体系驱油机理
        1.1.1 二元复合体系驱油的综合效应
        1.1.2 二元复合体系驱油的协同效应
    1.2 原油乳状液和二元体系乳化作用
        1.2.1 原油乳状液的性质
        1.2.2 二元体系乳化机理
        1.2.3 二元体系/原油乳状液稳定机理
        1.2.4 二元体系乳化驱油提高采收率机理
        1.2.5 实验室乳状液的制备
        1.2.6 原油乳状液评价方法
第二章 乳状液制备条件研究
    2.1 实验条件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案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剪切速率对乳状液的影响
        2.4.2 不同剪切时间对乳状液的影响
        2.4.3 不同含水率对乳状液的影响
        2.4.4 温度对乳状液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乳化规律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实验条件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案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聚合物分子量对乳化规律影响
        3.4.2 聚合物浓度对乳化规律影响
        3.4.3 表活剂浓度对乳化规律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乳化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4.1 实验条件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案
    4.3 实验步骤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含水 50%不同渗透率岩心中驱油效果
        4.4.2 含水 90%不同渗透率岩心中驱油效果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三元复合体系界面特性及其在驱油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
        1.2.1 三元复合驱的发展历程
        1.2.2 三元复合驱技术发展存在关键问题
    1.3 界面特性在石油开采中的作用
        1.3.1 界面张力在三元复合驱机理研究的应用
        1.3.2 界面扩张流变学在石油开采中的作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元复合体系/油界面张力的研究
    2.1 实验设备、药品及步骤
        2.1.1 实验设备
        2.1.2 设备测量原理
        2.1.3 实验药品
        2.1.4 实验步骤
    2.2 三元复合体系/油的界面张力及其影响
        2.2.1 不同碱浓度的三元复合体系/油的界面张力及其影响
        2.2.2 不同碱类型的三元复合体系/油的界面张力及其影响
        2.2.3 不同表面活性剂类型的三元复合体系/油的界面张力及其影响
        2.2.4 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三元复合体系/油的界面张力及其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元复合体系界面扩张黏弹性研究
    3.1 实验设备、药品及步骤
        3.1.1 实验设备
        3.1.2 TRACKER 表/界面张力仪测量原理
        3.1.3 实验药品
        3.1.4 实验步骤
    3.2 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扩张黏弹性的研究
        3.2.1 不同驱油体系的界面扩张黏弹性的研究
        3.2.2 不同碱类型的三元复合体系/油的界面扩张黏弹性的研究
        3.2.3 不同碱浓度的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扩张黏弹性的研究
        3.2.4 不同表面活性剂类型的三元复合体系界面扩张黏弹性的研究
        3.2.5 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三元复合体系界面扩张黏弹性的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界面特性对三元复合驱微观驱油效果影响分析
    4.1 实验药品、设备及实验步骤
        4.1.1 实验设备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设备原理
        4.1.4 实验步骤
    4.2 油滴的乳化与界面特性的关系
        4.2.1 不同碱浓度的三元复合体系界面特性在乳化中作用
        4.2.2 不同碱类型的三元复合体系界面特性在乳化中作用
        4.2.3 不同表面活性剂类型的三元复合体系界面特性在乳化中的作用
        4.2.4 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三元复合体系界面特性在乳化中的作用
    4.3 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分析
        4.3.1 不同碱浓度的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
        4.3.2 不同碱类型的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
        4.3.3 不同表面活性剂类型的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
        4.3.4 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稠油聚/表复合驱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稠油油藏特点及开采现状
    1.2 常规稠油油藏化学驱研究现状
        1.2.1 常规稠油油藏聚合物驱
        1.2.2 常规稠油油藏碱驱
        1.2.3 常规稠油油藏有碱复合驱
        1.2.4 常规稠油油藏聚/表二元复合驱
    1.3 普通稠油化学驱机理
        1.3.1 乳化作用与油墙的形成
        1.3.2 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
        1.3.3 润湿性
        1.3.4 界面粘弹性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化学驱油体系评价
    2.1 实验部分
        2.1.1 药品、仪器、材料
        2.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表观粘度的影响
        2.2.2 聚/表二元驱油体系油水界面张力
        2.2.3 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对复合体系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2.2.4 盐含量对驱油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影响
        2.2.5 吸附对驱油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通稠油化学驱物理模拟实验
    3.1 实验部分
        3.1.1 药品、仪器、材料
        3.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与胜利稠油界面张力
        3.2.2 胜利普通稠油聚/表复合驱填砂管实验
        3.2.3 注入压力曲线
        3.2.4 累计采收率与注入压力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通稠油化学驱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作用
    4.1 实验部分
        4.1.1 药品、仪器、材料
        4.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普通稠油水驱后剩余油分布
        4.2.2 化学驱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计算
        4.2.3 化学驱微观驱替特征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甜菜碱在表界面上聚集行为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药品、仪器、材料
        5.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分子链长对甜菜碱表面扩张流变性的影响
        5.2.2 SBET-17表面扩张流变性
        5.2.3 SBET-17界面扩张流变性
        5.2.4 分子模拟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羊三木油田聚/表二元复合驱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表面活性剂驱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聚合物驱研究现状
        1.2.3 聚/表二元复合驱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羊三木油田概况
        1.3.1 油藏地质概况
        1.3.2 油田开发历程
        1.3.3 羊一断块储层物性及流体性质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复合驱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筛选与评价
    2.1 实验原理与步骤
        2.1.1 旋滴法界面张力测定原理
        2.1.2 界面张力测定步骤
    2.2 表面活性剂类型筛选
        2.2.1 实验材料及条件
        2.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表面活性剂浓度筛选
    2.4 表面活性剂与原油乳化实验研究
        2.4.1 实验方法
        2.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表面活性剂吸附实验
        2.5.1 实验准备
        2.5.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3 表面活性剂 PS-2 静态吸附
    2.6 表面活性剂改善润湿性研究
        2.6.1 实验方法与步骤
        2.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合物筛选与二元体系性能评价
    3.1 聚合物的结构与基本性能
    3.2 聚合物类型与浓度筛选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药品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聚表二元体系性能研究
        3.3.1 聚表二元体系的界面张力
        3.3.2 温度对二元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3.3.3 矿化度对二元体系界面张力影响
        3.3.4 二元体系流变性及流变方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驱油物模实验研究
    4.1 实验准备
        4.1.1 主要实验仪器
        4.1.2 药品与材料
    4.2 表面活性剂驱单岩芯物模实验
        4.2.1 表面活性剂驱实验步骤
        4.2.2 岩芯基本参数及水驱实验结果分析
        4.2.3 表面活性剂驱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聚合物驱单岩芯物模实验
        4.3.1 实验准备
        4.3.2 聚合物的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
        4.3.3 聚合物的 IPV 和 RPV
        4.3.4 聚合物驱油实验
    4.4 聚表二元复合驱物模实验
        4.4.1 实验准备
        4.4.2 不同驱油方式对采收率的影响
        4.4.3 二元体系段塞大小对采收率的影响
        4.4.4 非均质性对采收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聚表二元驱油体系界面流变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砾岩油藏聚表二元体系及驱油效率研究[D]. 陈佩.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2]砾岩油藏二元驱油体系乳化性能的研究[D]. 赵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海上油田聚驱后聚表二元驱实验研究及应用[J]. 李红英,王欣然,宋洪亮,张振杰,颜冠山. 复杂油气藏, 2018(02)
  • [4]渤海油田聚/表复合驱油体系优化及性能研究[D]. 宋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5]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构筑及驱替机理研究[D]. 赵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6]萨中油田无碱二元复合体系特性及驱油效果研究[D]. 陈刚.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3)
  • [7]二元复合体系乳化性能及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D]. 明阳阳.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8]三元复合体系界面特性及其在驱油中的作用[D]. 吕江艳.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9]稠油聚/表复合驱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研究[D]. 陈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10]羊三木油田聚/表二元复合驱实验研究[D]. 李涧松. 成都理工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多面二元驱体系界面流变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