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笔丹临床应用实例

逐笔丹临床应用实例

一、逐痹丹临证运用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黄友泽[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医学衷中参西录》学术思想》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记录的病案,归纳辨治规律,探讨张锡纯医学理论及学术思想。方法:通过对书中医案成立数据库,使用统计学技术.一、频数(Frequency)计算元素频次;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关联技术,计算各元素的关联系数,按系数大小排列,比较关联强度,显示规律;三、阶层式分群类聚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 Dendrograms),显示药物分群类聚。分析证与症,证与药、症与药、药与药的关联规律;证为证候,症为身体出现的状况,分为脉象、舌象、大小便、气血寒热、脾胃肠、肺呼吸、胸腹肝胆肾、肢体状态、心脑精神、与脏腑虚实(中医概念)。结果:纳入研究统计的证候类别44项,其内各元素频次共934次,病症类别15项316种,其内各类元素频次共7294次。频数分析,以脉象右与左的频数最大,百分率分别为21.1%与21.0%,之后依次为气血寒热10.7%,脾胃7.5%,大便7.3%,肺呼吸6.6%,心脑精神5.7%,肢体5.1%,脏腑虚实4.7%,舌象4.4%,胸腹(肝胆肾)2.8%,占最小频次率是小便1.7%、寸脉0.8%、关脉0.3%,尺脉0.4%;显示张氏辨证,以脉诊为主,并参合其他各种因素。关联系数分析,显示不同程度中至强关联规律,频次最高前八类病证,累计率53%,依次为:外感发热、外感风寒、虚劳、咳嗽,痢疾、血证、痰证、痹证,进行关联规律分析,探讨张氏辨证论治观点。外感发热证关联规律,分析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伏气乘虚入少阴;外感风寒证关联规律,分析伤寒病理,肺喘病理,外寒内热,伤寒与温病异同。虚劳证关联规律,分析心郁伤脾,脾胃不和,血痹血瘀,肾阴亏损,气虚气脱,脾肺阴虚,阴阳两虚;咳嗽证关联规律,分析虚劳肺肾亏虚,温病原因,伤寒原因;痢疾证关联规律,分析外感内伤,肝肺蕴热,寒迫内热;血证关联规律,分析肺心肝咳嗽,脾胃受伤吐血,气陷咳血,气陷二便下血;关联规律比较,分析吐血,大便出血,小便出血;痰证关联规律,分析心肺阳虚,心肾交病,肾虚;痹证关联规律,分析脾胃虚弱,肝受损伤,肝肾虚弱。关联系数分析,显示不同程度中至强关联规律,探讨张氏辨证论治观点,分析气陷,气虚,气逆,气郁,气脱。气陷关联规律,分析呼吸胸满闷,神昏怔忡,短气辨别,脉象微弱,气陷变化;气虚关联规律,分析血虚气虚,脉数脉弱,胃气虚弱,阳虚,伤肝,气陷,因病,血瘀,久病;气逆关联规律,分析肺金虚弱,胃热胃寒,胃气不下,肝胆气逆;气郁关联规律,分析肝气郁结,脉象沉弦,胃气不降,胁疼,精神昏愦,血瘀气郁,肺喘;气脱关联规律,分析上脱下脱外脱虚脱,阴阳不相维系,邪盛肝肾亏虚,血脱;寒热关联规律,分析发热,寒热往来,阳虚,阴虚。关联系数分析,显示不同程度中至强关联规律,探讨张氏辨证论治观点,分析脉象数,弦,有力,洪。脉数关联规律,主实分析寒束热陷,阴虚腑实,主虚分析虚劳,内伤,血虚,阴虚,肾虚,气虚;脉弦关联规律,分析肝胆有热,火盛阴亏,火衰有寒,气血两亏,肝火胃热,肝脉挟风,疼;脉有力关联规律,分析脉力度,脉力度真假,脉由心主导,白虎汤证;脉洪关联规律,分析胃腑实热,假热真寒,上盛下虚,温病,实热心火;脉浮关联规律,分析阴阳气血肝肾虚,太阳阳明少阳经;关联规律及分析脉象上盛下虚,重按不实。药物运用研究,共279种类5864药次,以关联系数区分,药对为0.9以上,特强配伍0.7-0.89,强配伍0.6-0.69,常用配伍0.5-0.59;分析高频次二十种药物,在病证频次二十以上,使用的关联规律、剂量及分布。高频次药物,前二十种依次序为:甘草、山药、白芍、石膏、党参、知母、代赭石、玄参、黄芪、生地黄、山茱萸、龙骨、当归、牡蛎、连翘、半夏、白术、柴胡、没药、天花粉(药对龙骨-牡蛎,乳香-没药)。病证频次二十以上,共十四项,依次序为外感发热、外感风寒、虚劳、咳嗽、痢疾、血证、痰证、痹证、痧疹、喘证、痿证、头疼、泄泻、痞满。联规律分析关特强配对药物,张氏常用药对:三棱-莪术,海螵蛸-茜草,升麻-桔梗,红花-桃仁;强配伍药对药团:白头翁-秦皮,地榆-秦皮,肉苁蓉-柿霜,天冬代-赭石,五味子-细辛,生姜-大枣,杏仁-五味子,公丁香-胡椒,牛蒡子-川贝母,麦芽-白芍-茵陈。阶层式分群类聚(Hierarchical Clustering)药物分类,分析六十种高频次药物:第一组[干姜-附子]。第二组[党参-麦冬]-[[[[天冬-麦芽]-沙参]-玄参]-[山药-生地黄]]-[甘草-白芍]]。第三组[厚朴-茯苓]-[[生姜-桂枝]-柴胡]。第四组[[大黄-芒硝]-[朱砂[竹茹]]-[[滑石-茅根]-粳米]-[[薄荷-蝉蜕]-羚羊角]。第五组[麻黄-杏仁]-半夏。第六组[[[枸杞子-鸡内金]-山茱萸]-牛膝]-[[龙骨-牡蛎]-柏子仁]]-[[代赭石-苏子]-茵陈]。第七组[龙眼肉-熟地黄]-[[桔梗-升麻]-[没药-乳香]-丹参]-[[黄芪-当归]-白术]。第八组[[三七-天花粉]-[知母-龙胆草]]-[[牛蒡子-川贝母]-瓜蒌仁]-[[石膏-阿斯匹林]-连翘]。张锡纯药物配伍运用原则:必需熟谙药物,生用为主,炮制慎用,寻求方药精练,善于七情配伍-相须、相使,避免相恶、相反,对效药物运用-相畏、相杀-寒热、补破、润燥、通涩、散涩,以求发挥最大功能效用;研究分析医案内药物味数以及一味药剂量与频次,显示张氏单行原则,专效专用,以实效为用,不拘份量的思想。总结:数据挖掘分析《医学衷中参西录》,揭示张氏医学的辨治规律;从现代医学科学角度综合理解张氏“气”的理论,大气宗气观念,气与肝之间关系,在生理学的解析。综合张氏的脉诊观点:脉与诊,脉与心肺脾,脉与气-元气虚极、脾胃真气泄、气血两亏、阴分亏虚、肝火冲胃;左脉与右脉-外感内伤、肝左脾右、左右参照。张氏的中西医学思想,在病证、诊断及用药方面,对现代中医药具启发性影响。研究归纳张氏医学,凭脉理判断病位病情及轻重,气血气机状况判断人体以及相关脏腑的寒热虚实,参照人体各种形态表现征状,以气血脉结合证症药,通变施治,有效指导临床治病。张氏用药原则是注重专效专用,剂量与配伍简单精炼,熟谙药物以胜病为主,以七情配合及对效功能发挥效用,西药以中医原则施行,治法方药不拘一格。研究总结张氏辨证论治的关联规律,气血与脉,证与药,症与证与药,供临床参考。

王淞[2](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蔡铁如,刘珍,徐琦,杨届,邓天好[3](2018)在《湖南省农村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况(二)》文中指出(续上期)5常德、岳阳地区5.1常德周汉清古方新用,收到奇效。其以完带汤加减治疗各种疾患,如慢性肾炎、慢性痢疾、皮肤瘙痒、鼻衄[198-199];乌贝四君子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理中汤加味治疗腋汗、麻黄汤加味治久嚏不止、白虎加桂枝汤应用于外感病表里同病之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皮肤奇痒症、苓桂术甘汤治耳聋、贝母散治疗慢性咽喉炎、大承气汤加麦

徐雯洁[4](2018)在《新安王氏内科论治肺系疾病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安王氏内科”,又称“新安王氏医学”“富堨王氏内科”,是新安医学流派分支世医传承流派。考镜源流,始于公元1820年,歙县王家宅人王履中(字学健),受业于新安冯塘名医程有功,擅长杂病及虚劳病诊治,至今已传承七代,历经200余年,名着沪、苏、浙、皖、赣之间。祖国医学对肺系的生理、病理特点有较早认识。新安医家对相关理论与临床的充实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新安王氏内科”在学术上精研内经之旨,其学远宗仲景、近效杏轩,尤勤研程钟龄、徐洄溪、吴谦等着作,博取百家之论,临证各有其长。具有辨证重脏腑,审证重求因,立法重温补,用药倡轻灵的特点。新安王氏内科肺系病证相关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病证与方药层面,其叙述或简略,或重复,或零散,系统性不足。基于此,笔者将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临证体悟、数据挖掘、专家咨询等方法,对相关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主要结合第四代王仲奇先生,第五代王任之先生、王乐匋先生,第六代王键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医案,通过诊疗经验规律分析,探讨学术经验传承创新的路径。力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更加客观、系统、全面、深入地总结经验、提炼特色,在研究实践中探索新知。研究目的:1.归纳新安王氏内科论治肺系疾病的各时期研究成果,提炼理论特色与临证经验;2.系统总结新安王氏内科论治肺系疾病的用药规律等,探讨学术经验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1)全面搜集新安王氏内科学术流派相关医家论治肺系疾病的各时期文献资料,确定研究范围。(2)系统发掘整理新安王氏内科论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阐发其思想内涵与各时期发展。(3)依据文献,以各时期发展及现今相关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中医学理论研究方法为主,从其思想形成的时间与空间背景两方面展开。2.实地调研与专家咨询实地调研徽州地区(黄山市区及周边)、合肥市、上海市等新安王氏内科学术流派相关医家生平、行医所在地区的地理、人文环境;探访、咨询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拓展研究思路,把握研究前沿。3.数据挖掘相关研究方法(1)数据规范化。本课题主要针对病名、症状、证候、治法、中药名称进行相应的规范。(2)利用MS Excel建立医案数据库。数据库字段包括:医案来源、医家、药物组成、剂量、病名(中医)、证候、患者性别、年龄、症状和体征等。相关字段内容标准化后录入数据库。(3)采用SQL、Java编程语言,运用频繁项集、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肺系病证医案相关字段数据分析。4.方药规律总结与“疾病谱-症状-证候-治法-方药”模式研究(1)通过新安王氏内科流派肺系病证方剂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根据中医脏腑、中药性能、方剂配伍等理论,对肺系病证相关用药规律进行系统总结,得到临床常用药物、核心方药和常用药物的核心组合。(2)根据疾病谱、主症、证候、治法、方药的数据挖掘结果,采用R分析、桑基能量分流图等可视化方法研究“症状-方药”“证候-方药”“治法-方药”“疾病-证候-治法”关系。5.跟师体悟通过向指导老师徐世杰研究员和新安王氏内科第六代传人王键教授跟师学习,增加对肺系病证临床治疗的直观认识,把握新安王氏内科学术流派的特色内涵。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1)新安王氏医家论治肺系疾病,理论渊源有自,精研内经,临证发微。具有兼收伤寒学与温病学的治疗方法,寒温并用;扶阳益阴,调燮并举;善通经络,追本穷源;善调脏腑,扶正祛邪等特点。(2)新安王氏医家治疗肺系疾病具有善用十剂之法的特点,包括宣剂之法,轻清宣肺;通剂之法,利窍通腑;补剂之法,保肺去弱;泄剂之法,泻肺去闭;轻剂之法,解表达邪;重剂之法,潜阳和阴;滑剂之法,润肺去着;涩剂之法,敛肺固涩;燥剂之法,化痰祛湿;湿剂之法,益肺去枯。(3)新安王氏医家治疗肺系疾病合并其他脏腑的治法包括保肺宁心,理肺和中,肃肺柔肝,标本兼治,表里兼治。(4)新安王氏医家临证治疗肺系疾病善于应用宣法,并结合八纲辨证、三焦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特点。八纲辨证中,注重辨别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分而治之;三焦辨证中,病位在上焦,治宜轻宣、宣解、宣透,病位在上焦、中焦,治宜宣化、宣泄、宣和、宣导,邪气弥漫三焦,治宜宣通、宣利;气血津液辨证中,善用宣畅之法调理气机、宣络之法宁肺止血、宣湿之法豁痰涤饮。(5)新安王氏医家临证治疗肺系疾病经方、时方并蓄,遣药轻灵巧思。处方剂型多样,善用丸、散,中成药,善用对药。2.数据挖掘结果(1)本研究筛选录入新安王氏医家(王仲奇、王任之、王乐匋、王键)治疗肺系疾病医案317例患者,726诊次。纳入王仲奇医案55例患者,148诊次,使用中药273种(包含中成药,下同);王任之医案116例患者,238诊次,使用中药403种;王乐匋医案90例患者,231诊次,使用中药313种;王键医案56例患者,109诊次,使用中药238种。(2)王仲奇治疗肺系疾病医案中,除“脉弦”“脉濡”“脉滑”之外,高频(频数大于等于20,下同)症状依次为:咳嗽79(53.4%)、呛咳30(20.3%)、气促 22(14.9%)、喘促 20(13.5%)、羸瘦20(13.5%)、坐不得卧 20(13.5%);高频(频数大于20,下同)证候依次为:痰浊阻肺证29(19.6%)、肺阴虚证28(18.9%);高频(频数大于20,下同)治法依次为:宣肺化痰41(27.7%)、养阴清肺28(18.99%)、降气化痰27(18.2%)、和络止血21(14.2%);使用频率较高(频数大于30,下同)的药物为:茯苓65(43.9%)、薏苡仁65(43.9%)、干石斛57(38.5%)、紫菀 52(35.1%)、苦杏仁 50(33.8%)、煅蛤壳 45(30.4%)、蜜款冬花43(29.1%)、蒸百部31(20.9%)。(3)王任之治疗肺系疾病医案中,除“脉弦”“脉濡”“脉滑”“脉数”“脉虚”之外,高频症状为:咳嗽104(43.7%)、呛咳37(15.5%)、纳谷不馨34(14.3%)、气短 34(14.3%)、头痛 29(12.2%)、胸部胀闷 23(9.7%)、痰中夹血22(9.2%);高频证候为:痰浊阻肺证58(24.4%)、痰热蕴肺证50(21.0%)、肺阴虚证33(13.9%)、瘀阻肺络证20(8.4%);高频治法为:养阴清肺52(21.8%)、宣肺化痰51(21.4%)、降气化痰39(16.4%)、清热宣肺38(16.0%)、清肺化痰25(10.5%)、和络止血23(9.7%)、补肾纳气20(8.4%);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苦杏仁183(76.9%)、紫菀178(74.8%)、蜜款冬花 168(70.6%)、白前 139(58.4%)、蒸百部 131(55.0%)、射干 97(40.8%)、浙贝母 91(38.2%)、五味子 73(30.3%)、紫苏子 72(30.3%)、蜜远志 71(29.8%)、玉竹 68(28.6%)、南沙参 60(25.2%)、桔梗 60(25.2%)、桑白皮 45(18.9%)、金沸草 41(17.2%)、琼玉膏 40(16.8%)、仙鹤草 39(16.4%)、款冬花 37(15.5%)、鼠曲草 31(13.0%)、连翘 31(13.0%)、远志 31(13.0%)。(4)王乐匋治疗肺系疾病医案中,除“脉濡”“苔腻”“苔薄”“脉弦”“脉数”之外,高频症状为:咳嗽146(63.2%)、胸痛27(11.7%)、痰中夹血27(11.7%)、眩晕21(9.1%);高频证候为:瘀阻肺络证41(17.7%)、肝火犯肺证28(12.1%)、气郁伤肺证28(12.1%)、风热犯表证25(10.8%);高频治法为:宣肺化痰43(18.6%)、降气化痰41(17.7%)、和络止血36(15.6%)、泻肝清肺27(11.7%);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桔梗160(69.3%)、蜜枇杷叶157(68%)、白前 151(65.4%)、紫菀 132(57.1%)、瓜萎皮 129(55.8%)、浙贝母 106(45.9%)、蛤壳 78(33.8%)、藕节 77(33.3%)、橘络 75(32.5%)、前胡 74(32.0%)、蜜马兜铃 70(30.3%)、桑叶 66(28.6%)、连翘 60(26.0%)、旋覆花 57(24.7%)、川贝母 52(22.5%)、白茅花 48(20.8%)、墨旱莲 37(16.0%)、茯苓 36(15.6%)、郁金 34(14.7%)、仙鹤草 33(14.3%)、小蓟 33(14.3%)、蒸百部 33(14.3%)、枇杷叶 32(13.9%)、茜草炭 31(13.4%)。(5)王键治疗肺系疾病医案中,除“脉细”“脉弦”“咳嗽”“舌淡红”“苔薄”“苔薄白”“舌红”等,高频症状为咳嗽79(72.5%)、痰色白37(33.9%)、胸部胀闷 33(30.3%)、气短 30(27.5%)、痰少质稠23(21.1%)、喉痒 23(21.1%);高频证候为:气郁伤肺证24(22.0%)、阴虚证23(21.0%);高频治法为宣肺降气30(27.5%);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炒僵蚕72(66.1%)、北沙参63(57.8%)、法半夏61(56.0%)、苦杏仁57(52.3%)、麸炒白术56(51.4%)、鼠曲草55(50.5%)、射干 54(49.5%)、前胡 53(48.6%)、葶苈子 53(48.6%)、南沙参 51(46.8%)、桑白皮 49(45.0%)、炙黄芪 49(45.0%)、茯苓 47(43.1%)、甘草 45(41.3%)、陈皮 37(33.9%)、蜜枇杷叶 33(30.3%)。(6)王仲奇治疗肺系疾病治法与药物三元频繁项集(频数排名前三,下同)为:宣肺化痰,蜜款冬花、蒸百部(22);养阴清肺,煅蛤壳、干石斛(20);降气化痰、茯苓,苦杏仁(20)。二元频繁项集(频数排名前三,下同)为:宣肺化痰,苦杏仁(25);宣肺化痰,蜜款冬花(24);养阴清肺,薏苡仁(23)。(7)王任之治疗肺系疾病治法与药物三元频繁项集为:养阴清肺,蒸百部、紫菀(36);养阴清肺,白前、紫菀(35);养阴清肺,苦杏仁、蒸百部(34)。二元频繁项集为:养阴清肺,紫菀(42);养阴清肺,苦杏仁(39);养阴清肺,蒸百部(39)。(8)王乐匋治疗肺系疾病治法与药物三元频繁项集为:降气化痰,桔梗、蜜枇杷叶(29);宣肺化痰,白前、桔梗(29);降气化痰,白前、桔梗(28)。二元频繁项集为:宣肺化痰,白前(36);降气化痰,桔梗(35);降气化痰,蜜枇杷叶(32)。(9)王键治疗肺系疾病治法与药物三元频繁项集为:化痰止咳,北沙参、南沙参(14);化痰止咳,南沙参、鼠曲草(14);化痰止咳,北沙参、鼠曲草(14)。二元频繁项集为:化痰止咳,北沙参(14);化痰止咳,南沙参(14);宣肺降气,鼠曲草(14)。(10)新安王氏医家治疗咳嗽医案中,王仲奇应用的常见药对为炒白果仁、蒸百部、蜜款冬花,桂枝、白术、茯苓,核心药物组合为茯苓、苦杏仁;王任之应用的常见药对为核桃仁、补骨脂,南沙参、玉竹,益智仁、蜜远志,核心药物组合为苦杏仁、紫菀、蜜款冬花;王乐匋应用的常见药对为白前、紫菀,荆芥穗、连翘,核心药物组合为蜜枇杷叶、瓜萎皮、桔梗、白前;王键应用的常见药对为蜜桑白皮、蜜桑叶,薏苡仁、冬凌草、重楼,南沙参、北沙参;核心药物组合为苦杏仁、葶苈子、前胡、炒僵蚕、蜜枇杷叶。(11)新安王氏医家治疗肺系疾病属于气郁伤肺证/痰浊阻肺证,王仲奇应用的常见药对为白术、桂枝,蜜远志、罂粟壳,蒸百部、蜜款冬花;核心药物组合为苦杏仁、茯苓、紫苏子、桂枝;王任之应用的常见药对为苦杏仁、紫菀、紫苏子、蜜款冬花;王乐匋应用的常见药对为桔梗、蜜枇杷叶;核心药物组合为蜜枇杷叶、瓜萎皮、桔梗、白前、紫菀、浙贝母;王键应用的常见药对为猫爪草、白花蛇舌草;核心药物组合为苦杏仁、葶苈子、桑白皮、猫爪草、炒僵蚕。结论(1)对纳入的317例新安王氏医家肺系疾病的医案进行统计,通过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频繁项集等,得出疾病、症状、证候、治法之间的关系。将分析结果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并与中医学理论知识对比,得到了一些新安王氏医家论治肺系疾病的理论特色、临证经验与用药规律。(2)新安王氏内科理论特色与临证经验渊源有自。随疾病谱改变与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中医学术流派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创新产生了新的变化。

吴迪[5](2017)在《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思路与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明清时期是祖国医学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新安医家医着繁富,流派纷呈,融汇贯通,对医理医术往来创新与发挥。其中“富堨王氏内科”,即新安王氏内科医学流派,闻名遐迩,学术影响悠远,对中医临床各类病证的治疗有独到见解。本课题通过文献整理与病案资料探析,选取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临床病案,首次系统地对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与经验进行剖析,窥探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临床诊疗的学术渊源、辨治思路、特色治法与用药风格,从而彰显新安王氏内科卓越的医技医术,对继承和宏扬新安医学、丰富和充实中医理论及临床发挥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2内容本文主要研究痹证病因病名的源流与发展、代表性新安医家对痹证理论的发挥及其对新安王氏内科临证思路的影响,重点整理新安王氏着作及辨治痹证的临床医案,提炼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法方药的运用,结合计算机技术展示新安王氏内科医家的用药特色和诊疗优势。3方法1.主要运用查阅专着法、文献检索法系统地收集整理与新安医家治疗痹证内容相关的文献,梳理代表性新安医家对痹证理论和治法的认识及其对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思路的影响。2.对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论治痹证的专着进行整理、筛选,结合中医辨证和临床病案进行归纳,总结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与特色经验。3.运用统计分析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采用计算机挖掘技术标准化地处理临床痹证病案的数据,客观直观地展现王氏内科辨治特色。4结果新安王氏四位医家在临证辨病思路与特色经验上同中有异又一脉相承,在辨治痹证方面,以各自不同而又融汇新知的风格共同铸就了新安王氏内科独特的诊疗优势,足飨后医之鉴。王仲奇在辨治痹证临证思路上立症经典,谨察病机;认为经络有别,脏虚有源;脚气为痹,乃湿邪下注。在特色经验方面治以宣湿通隧,兼取阳明;强肾坚髓,养阴益精。王任之在辨治痹证临证思路上审症求因,分经论治;认为营卫不和,不仁不用;久痹痰瘀痹阻,气血交阻。在特色经验方面治以调和营卫,宣络蠲痹;益气活血,祛痰逐瘀;温肾通阳,治标求本。王乐匋在辨治痹证临证思路上认为痹证因肝肾精亏,风湿入络;湿邪内郁,络气失和;在特色经验方面治以固肾柔肝,以通为补;疏风逐湿,和络止痹。王键在辨治痹证临证思路上中西合参,分期分型论治;认为痹证可因毒邪内郁,挟痰挟瘀所致;在特色经验方面法综三家,善用经方,巧用虫类;治以健脾祛湿,化瘀解毒。5结论新安王氏内科世医相袭已有七代,一脉相承,博古通今,推陈出新,既通经典奥义,又独具一格,流派特色鲜明,在现代科研手段、先进实验技术的推动力下,“新安王氏医学”充分结合了传统中医传承模式与现代人才培养体系,有力体现了中医的薪火相传,不断拓广了“新安王氏医学”的学术内涵,为医学流派的学术传承与发展工作做出了典型示范。本课题通过对新安王氏内科四位代表性医家临证专着与医案的推敲分析,总结其辨治痹证独特的诊疗思路、特色治验和常规用药,对临床诊病和中医科研有重要的参考与推动作用。

卜菲菲,胡建鹏,杨硕鹏[6](2016)在《王键教授运用对药治疗心脑系统疾病经验拾萃》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文献整理和医案的系统梳理,总结王键教授临证治疗心脑系统疾病善用对药,如干地黄、生地黄、夜交藤;甘松、茵陈;半夏、夏枯草;紫贝齿、青龙齿;蜈蚣、全蝎;女贞子、旱莲草等。王键教授临床应用"对药"经验巧妙灵活,每获佳效,以飧同道。

熊源胤[7](2015)在《张荒生教授益气祛瘀通络法治疗风湿痹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整理张荒生教授运用益气祛瘀通络法治疗风湿痹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以类风湿关节炎(RA)为研究重点,基于老师在痹病治疗上提出“痹病益气当为先,祛风通络贯始终”、“痹病络阻通为要,气充血行络必通”的学术思想,进行文献整理,病案分析,归纳总结张荒生教授运用益气祛瘀通络法治疗风湿痹病的辨证思路和遣方用药规律;并对老师提出的学术思想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为研究和发挥益气祛瘀通络法在痹病治疗上的优势奠定理论和临床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由文献综述、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临床研究三部分组成,系统整理与研究张荒生教授运用益气祛瘀通络法治疗风湿痹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文献综述部分。系统梳理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瘀血阻络致痹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相关论述,分析代表性医家和相关流派的学术观点,并对张荒生教授益气祛瘀通络法治疗风湿痹病的学术思想理论溯源,梳理历代医家对老师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部分。总结和整理张荒生教授诊治风湿痹病的学术思想、张荒生教授运用益气祛瘀通络法治疗风湿痹病的临床经验和用药心得。临床研究部分。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RA患者治疗前与正常组健康人群的血小板及相关因子水平。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口服痹痛定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来氟米特片(每日20mg);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片(每日20mg)。4周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疾病活动性指标、血小板及相关因子水平进行观察,评价痹痛定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系统整理与研究张荒生教授益气祛瘀通络法治疗风湿痹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深入挖掘张师“痹病益气当为先,祛风通络贯始终”、“痹病络阻通为要,气充血行络必通”治痹思想的深刻内涵,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述。“痹病病络,络病必通”是张师对痹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认识的高度概括。“扶元固本,活血通络”体现张师扶正驱邪的治痹理念。注重扶助正气,陪补元气,旺盛气血,使血脉充盈、脉道通利,以助活血祛瘀,通络逐痹。“从脏治痹,调脏通络”是将扶正祛邪逐痹思想运用于临床实践的方法。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络脉气血,以达到治疗痹病的目的,贯穿了“五脏为本,络脉为用”,“脏虚络痹”的治痹理念。“内外兼治,祛瘀通络”反映了张师注重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通络逐痹,是对张师治疗痹病手段的概括。“宿邪缓攻,通络勿过”强调中病即止,勿伤正气,是对张师运用益气祛瘀通络法治疗风湿顽疾治疗策略的论述。张师运用益气祛瘀通络治疗风湿痹病的临床特色,在各类痹病的辨证治疗上得到充分体现。益气祛瘀通络是治疗风湿痹病的基本方法,由于各种痹病的病因病机不尽相同,当依据其特点辨证治疗。尪痹重在调营卫,大偻必须通督脉,痛风在于化痰浊,骨痹侧重补肝肾,脉痹固当益气血。张荒生教授在临证用药上匠心独运,善于运用特色药物治疗风湿痹病。用藤药舒筋,风药祛湿,虫药通络,引药达经,毒药蠲痹,形成张师在痹病治疗上的用药特色。张荒生教授组方配伍方面强调杂合以治的学术观点,在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升降相因、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等药物配伍方法上充分体现。临床研究部分。通过12周治疗,两组RA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关节功能得到提高、关节疼痛减轻、ESR、CRP、RF水平降低,HAQ指数、DAS28评分、医患疾病活动评价及整体健康状态、休息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痹痛定胶囊能较好减轻疾病活动度,减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对RA患者血小板参数、血小板相关因子的研究中,通过与正常组健康人群(40例)对照,观察到RA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s PECAM-1/s CD31、PAF、PDGF-AA)、血小板相关细胞因子(IL-6、IL-11、TNF-α)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P<0.05),RA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均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群(P<0.05)。提示RA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并且血小板参数、血小板相关因子与RA患者病情活动有关。经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LT、PCT、血小板活化因子(s PECAM-1/s CD31、PAF)与血小板细胞因子(IL-6、IL-11、TNF-α)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MPV、PDW数值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显着。提示痹痛定胶囊能够有效抑制RA患者分泌血小板相关因子,从而降低RA患者病情活动度,改善患者体内的血瘀状态。在张荒生教授学术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本人在痹病的治疗上提出“气宜补宜疏不宜破,血可养可破尤可通”和“阴虚久痹络易滞,养阴通络胜温散”观点,这是对张荒生教授益气祛瘀通络法治疗风湿痹病学术思想的延伸和发展。结论系统总结张荒生教授益气祛瘀通络治疗风湿痹病学术思想,注重气虚、血瘀和络阻在痹病发病中重要作用,提倡扶正祛邪,化瘀通络治疗风湿痹病。突出张师运用藤类、虫类等药物治疗风湿病的药物使用经验,归纳张师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等杂合以治的药物配伍特色。痹痛定胶囊对RA患者血小板相关因子的研究,体现了张荒生教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用价值。痹痛定胶囊可减轻患者病情,降低ESR、CRP、RF水平,改善HAQ、DAS28评分,调节血小板(PLT、PCT)、血小板活化因子(s PECAM-1/s CD31、PAF)与血小板细胞因子(IL-6、IL-11、TNF-α)水平,升高MPV、PDW数值,达到降低疾病活动度,控制病情发展目的。

辛月坤[8](2001)在《逐痹丹临证运用举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逐痹丹出自陈士铎《辨证录》,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肉桂、升麻、薏苡仁、神曲组成,主治风寒湿痹证。临床运用相当广泛,疗效显着。现将笔者运用其体会介绍如下。1 痛风邢某,男,36岁,于1995年9月16日来诊。患者于4个月前无诱因逐渐出现左脚痛,以夜间为着。在多家大医院诊为痛风,治无好转而求治。刻诊:左踝以下肿胀,色苍白,剧痛,伸缩加重,大便微溏,血尿酸均增高。舌淡、苔白腻,脉迟。证属痹证,用逐痹丹加减。方药:人参3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3g,肉桂1g,升麻2g,薏苡仁30g,神曲2g,羌活10g,川牛膝6g,3剂,每日1剂水煎2次服。20日复诊,病去大半。原方再服17剂病愈。随访3年无复发。

刘媛[9](2021)在《陈四清辨治原发性肝癌病案数据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陈四清老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病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探求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效方组方,总结陈四清老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经验,进一步研究“癌毒”学说,丰富中医肝癌诊治内容。方法:收集和整理陈四清老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病案,将符合标准的病案资料录入Excel2019,数据处理后导入SPSS Modeler18.0和SPSS26.0数据挖掘系统,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研究治疗肝癌的重要药物,结合陈四清老师的临证经验及典型病案,从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组方用药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结果:1.病案基本情况:本研究总计纳入病例80个,共有诊次653次,其中男性60例、共有415诊次,女性20例、共有238诊次。就诊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中老年,年龄最小者40岁,年龄最大者88岁,其中以60~69岁年龄段者最多。相关病史记录中,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切除术后、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后、肝硬化者居多。2.描述性统计结果:纳入病案高频临床症状为乏力、口干、胁痛、肝掌、寐差等;高频辅助检查结果为AST高、GGT高、ALT高、腹腔积液等;高频舌象为质暗红、苔薄黄腻、苔淡黄腻、质红、苔薄等;高频脉象为弦、细、滑等;高频药物为郁金、金钱草、黄连、垂盆草、法半夏、胆南星、制白附子、陈皮、僵蚕、生牡蛎等;前36位高频次药物主要功效归类为利胆退黄类、化痰散结类、祛风化痰类、补益类、清热解毒类、理气类等;处方药味主要分布在20~29味,最多药味数为36,最少药味数为10;处方药物总剂量主要分布在300~599g,最大剂量为648g,最小剂量为170g;法半夏主要分布在20g、15g、25g,最大剂量为30g,最小剂量为9g;胆南星主要分布在15g、20g,最大剂量为30g,最小剂量为10g;制白附子主要分布在15g、20g,最大剂量为30g,最小剂量为10g;生牡蛎主要分布在90g、60g,最大剂量为120g,最小剂量为30g。3.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关联支持度较强的症状有乏力与口干、便溏、肝掌、寐差,口干与肝掌、乏力、寐差、便溏,胁痛与乏力、寐差等;关联支持度较强的舌象有质暗红与苔薄黄腻、苔薄、苔淡黄腻、有裂纹,苔淡黄腻与质暗红、质红、质淡红,质红与苔薄黄腻、苔淡黄腻、苔黄腻等;关联支持度较强的脉象有弦与细、滑、数,细与弦、数、滑等;常成对出现的中药有郁金、金钱草、黄连、垂盆草、胆南星、法半夏、制白附子的两两组合,常三种同时出现的中药有郁金、金钱草、黄连、垂盆草的互相组合;胁痛时常选用金钱草、郁金、法半夏、黄连、陈皮、垂盆草、胆南星、制白附子,口干时常选用黄连,肝掌阳性常选用黄连、垂盆草、金钱草、郁金;ALT、AST高时常选用金钱草、郁金、垂盆草、黄连、柴胡,GGT高时常选用金钱草、郁金等。4.药物聚类分析结果:K-均值聚类分析可得出8列药物组合,大部分都包含郁金、金钱草、黄连、垂盆草、胆南星、制白附子、僵蚕、法半夏、陈皮、生牡蛎、浙贝母这11种药物;系统聚类分析可得出5类药物组合,其中第Ⅳ类药物与K-均值聚类分析提示的11种药物相吻合,表明肝癌的基本组方便是由这11种药物组成。5.网络药理学初探结果:半夏共筛选出活性成分13个,共计相关基因靶点75个,其中73个与原发性肝癌基因靶点重合;天南星共筛选出活性成分7个,共计相关基因靶点40个,其中39个与原发性肝癌基因靶点重合;白附子共筛选出活性成分3个,共计相关基因靶点28个,均与原发性肝癌基因靶点重合。结论:原发性肝癌主要病位在肝,多牵连脾、肾,亦可涉及心、肺。湿热贯穿肝病始终;癌毒为患,正气亏虚是肝癌的主要病机;“癌毒”的性质可能与风痰有关。消癌扶正为肝癌的基本治则,其中消癌方面具体有祛风通络、化痰散结、清热利湿、凉血化瘀、利湿泄浊等治法,扶正方面以益气养阴治法为主。肝癌病机复杂,当以复法大方治之,围绕核心病机展开多种治法,依据主次治法配伍多类药物。肝癌基本组方涉及清热利湿、祛风通络、化痰散结这3种主要治法,在此基础上,将肝癌分成肝郁脾虚、肝胆湿热、肝肾阴虚3个基本证型,随症加减,灵活化裁。

李福星[10](2021)在《清热逐风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清热逐风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评估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思路。方法:根据设定的纳入标准,收集2019年5月—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风湿骨病中心的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45例。在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依托考昔片120mg,口服,1/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逐风颗粒,每日一剂,早晚开水冲服,两组疗程均为7天。记录治疗前后血沉、C-反应蛋白、血尿酸水平、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肝肾功等相关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及安全性评估。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结束后,经统计学分析,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治疗组治疗本病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治疗组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受累关节VAS评分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炎性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中药组(P<0.05)。5.血尿酸: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尿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尿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在治过程中,未出现血、尿、粪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的异常,对照组出现1例轻度胃脘部胀满不适,询问原因并处理后继续给药,未有不适症状,证明对照组和实验组临床用药均较为安全。结论:清热逐风颗粒联合依托考昔片不仅可显着改善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局部肿痛等临床症状,而且能明显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减轻痛苦,且安全性良好,可作为临床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一种治疗方案。

二、逐痹丹临证运用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逐痹丹临证运用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医学衷中参西录》学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数据挖掘思路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资料
    1.3 研究分类说明
    1.4 研究方法路线
    1.5 数据挖掘
    1.6 关联系数与结果分析说明
    1.7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技术
    1.8 阶层式分群类聚分析
    1.9 构建数据库
第二章 数据挖掘分析
    2.1 频数分析
        2.1.1 病案频次
        2.1.2 病证频次分析
        2.1.3 脉象频次
        2.1.4 舌象频次
        2.1.5 大便症状频次
        2.1.6 小便症状表频次
        2.1.7 气血寒热频次
        2.1.8 脾胃饮食症状频次
        2.1.9 肺呼吸症状频次
        2.1.10 胸腹肝胆肾症状频次
        2.1.11 肢体症状频次
        2.1.12 心脑精神症状频次
        2.1.13 脏腑虚实频次
        2.1.14 频数研究小结
    2.2 关联规律与张氏观点
        2.2.1 关联分析外感发热、外感风寒、虚劳、咳嗽
        2.2.1.1 外感发热
        2.2.1.2 外感风寒
        2.2.1.3 虚劳
        2.2.1.4 咳嗽
        2.2.2 关联分析痢疾、血证、痰证、痹证
        2.2.2.1 痢疾
        2.2.2.2 血证、吐血、二便血
        2.2.2.3 痰证
        2.2.2.4 痹证
        2.2.3 关联分析气陷、气虚、气逆、气郁、气脱
        2.2.3.1 气陷
        2.2.3.2 气虚
        2.2.3.3 气逆
        2.2.3.4 气郁
        2.2.3.5 气脱
        2.2.3.6 综合分析
        2.2.4 关联分析发热、寒热往来、阳虚、阴虚
        2.2.4.1 发热
        2.2.4.2 寒热往来
        2.2.4.3 阳虚
        2.2.4.4 阴虚
        2.2.4.5 综合分析
        2.2.5 证与症关联规律分析小结
        2.2.6 关联分析脉象左右数、弦
        2.2.6.1 脉象数
        2.2.6.2 脉象弦
        2.2.7 关联分析脉象左右有力、洪
        2.2.7.1 脉象有力
        2.2.7.2 脉象洪
        2.2.8 关联分析脉象左右浮
        2.2.9 关联分析脉象上盛下虚、重按不实
        2.2.10 脉象分析小结
    2.3 药物关联规律与频次分析
        2.3.1 药物频次
        2.3.2 药物标准规范化对照
        *注解:人参、辽人参、潞参、台参、党参
        2.3.3 药物与剂量
        2.3.4 关联规律分析: 高频药物、剂量使用、强配对
        2.3.4.1 关联规律甘草、山药、白芍、石膏、党参
        2.3.4.2 关联规律知母、代赭石、玄参、黄芪、生地黄
        2.3.4.3 关联规律山茱萸、龙骨、当归、牡蛎、连翘
        2.3.4.4 关联规律半夏、白术、柴胡、没药、天花粉
        2.3.4.5 关联规律强配对药物莪术-三棱,海螵蛸-茜草,升麻-桔梗,红花-桃仁
        2.3.4.6 关联规律强配对药物白头翁-秦皮、地榆-秦皮、肉苁蓉-柿霜、天冬代-赭石
        2.3.4.7 关联规律强配对药物五味子-细辛,生姜-大枣,杏仁-五味子,公丁香-胡椒
        2.3.4.8 关联规律强配对药物牛蒡子-川贝母,麦芽-白芍-茵陈
    2.4 药物分类阶层式分群类聚
        2.4.1 阶层式分群法
        2.4.2 分群结果并病证关联规律
    2.5 张氏药物运用配伍
        2.5.1 药物运用配伍
        2.5.2 医案诊次药物味数
        2.5.3 一味药剂量分析
第三章 总结
    3.1 张氏气的思想
        3.1.1 大气宗气
        3.1.2 气与肝
        3.1.3 什么是气?
    3.2 张氏脉诊思想
        3.2.1 脉与诊
        3.2.2 脉与心肺脾
        3.2.3 脉与气
        3.2.4 左脉右脉
    3.3 张氏中西医学思想
        3.3.1 中西诊断
        3.3.2 中西病证
        3.3.3 中西药用
    3.4 总结 张氏医学学术思想
    3.5 总结 药物使用原则思想
    3.6 总结 归纳关联规律 气血-脉
    3.7 总结 归纳关联规律 证-药
    3.8 总结 归纳关联规律 症-证-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2)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3)湖南省农村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况(二)(论文提纲范文)

5 常德、岳阳地区
    5.1 常德
    5.2 岳阳
6 小结与展望

(4)新安王氏内科论治肺系疾病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1 肺系与肺系疾病
    1.1 肺系的概念
    1.2 中医肺系疾病的内涵
    1.3 中医学对肺系(疾病)的认识发展
2 新安王氏医家论治肺系疾病特色研究
    2.1 新安医家对肺系疾病的认识
        2.1.1 感冒
        2.1.2 咳嗽
        2.1.3 哮病
        2.1.4 喘证
        2.1.5 肺痈
    2.2 新安王氏代表医家简介
    2.3 理论特色研究
        2.3.1 精研内经 临证发微
        2.3.2 伤寒温病 兼收并蓄
        2.3.3 扶阳益阴 调燮并举
        2.3.4 善通经络 追本穷源
        2.3.5 善调脏腑 扶正祛邪
    2.4 治法研究
        2.4.1 活用十剂之法
        2.4.1.1 宣剂之法 轻清宣肺
        2.4.1.2 通剂之法 通肺利窍
        2.4.1.3 补剂之法 保肺去弱
        2.4.1.4 泄剂之法 泻肺去闭
        2.4.1.5 轻剂之法 解表达邪
        2.4.1.6 重剂之法 潜阳和阴
        2.4.1.7 滑剂之法 润肺去着
        2.4.1.8 涩剂之法 敛肺固涩
        2.4.1.9 燥剂之法 化痰祛湿
        2.4.1.10 湿剂之法 益肺去枯
        2.4.2 合并其他脏腑治法研究
        2.4.2.1 保肺宁心
        2.4.2.2 理肺和中
        2.4.2.3 肃肺柔肝
        2.4.2.4 标本兼治
        2.4.2.5 表里兼治
        2.4.3 宣法应用研究
        2.4.3.1 宣法应用与八纲辨证
        2.4.3.2 宣法应用与三焦辨证
        2.4.2.3 宣法应用与气血津液辨证
    2.5 方药特色研究
        2.5.1 善用对药 配伍相宜
        2.5.2 剂型丰富 配合成药
3 新安王氏医家治疗肺系疾病临床统计分析
    3.1 医案来源
    3.2 医案选择标准
        3.2.1 医案纳入标准
        3.2.2 医案排除标准
    3.3 研究方法
        3.3.1 数据规范
        3.3.1.1 症状规范
        3.3.1.2 病名规范
        3.3.1.3 证候规范
        3.3.1.4 药名规范
        3.3.1.5 治法规范
        3.3.2 资料整理与数据库建立
        3.3.3 数据挖掘方法
        3.3.3.1 频数分析
        3.3.3.2 关联规则与频繁项集
        3.3.3.3 症状-证候-治法关联性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标准化要素频数分析
        3.4.1.1 疾病频数分析
        3.4.1.2 症状频数分析
        3.4.1.3 证候频数分析
        3.4.1.4 治法频数分析
        3.4.1.5 药物频数分析
        3.4.2 治法-药物频繁项集
        3.4.3 治法-药物关联规则
        3.4.4 症状-证候-治法关联规则
        3.4.5 证候-治法-药物关系分析
        3.4.6 症状-证候-治法关联规则(咳嗽)
        3.4.7 疾病-药物关联规则(咳嗽)
        3.4.8 证候-药物关联规则(“气郁伤肺证”合并“痰浊阻肺证”)
4 新安王氏医家治疗肺系疾病临证经验传承关系探讨
本论文的创新点
附录一 新安王氏医家治疗肺系疾病临证验案举隅(按病名分类)
    感冒
    咳嗽(间质性肺炎)
    鼻渊
    鼻鼽
    鼻衄
    咯血
    肺痈
    肺痨
    肺积(肺癌)
附录二 新安王氏医家治疗肺系疾病部分处方手稿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报告

(5)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思路与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痹证概述及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论治痹证思想
    1 痹证概述
        1.1 痹证病名的沿革
        1.2 痹证的内涵及外延
        1.3 痹证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2 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论治痹证思想
        2.1 孙一奎辨治痹证
        2.2 叶桂辨治痹证
        2.3 程国彭辨治痹证
        2.4 程文囿辨治痹证
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痹证的思路与特色
    1 王仲奇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
        1.1 立症经典,谨察病机
        1.2 经络有别,脏虚有源
        1.3 脚气为痹,湿邪下注
    2 王仲奇辨治痹证的特色经验
        2.1 宣湿通遂,兼取阳明
        2.2 强肾坚髓,养阴益精
        2.3 验案举例
    3 王任之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
        3.1 审症求因,分经论治
        3.2 营卫不和,不仁不用
        3.3 久痹痰瘀,气血交阻
    4 王任之辨治痹证的特色经验
        4.1 调和营卫,宣络蠲痹
        4.2 益气活血,祛痰逐瘀
        4.3 温肾通阳,治标求本
        4.4 验案举例
    5 王乐匋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
        5.1 肝肾精亏,风湿入络
        5.2 湿邪内郁,络气失和
    6 王乐匋辨治痹证的特色经验
        6.1 固肾柔肝,以通为补
        6.2 疏风逐湿,和络止痹
        6.3 验案举例
    7 王键辨治痹证的临证思路
        7.1 中西合参,分期分型
        7.2 毒邪内郁,挟痰挟瘀
    8 王键辨治痹证的特色经验
        8.1 法综三家,一脉相承
        8.2 善用经方,巧用虫类
        8.3 健脾祛湿,化瘀解毒
        8.4 验案举例
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痹证用药规律的数据分析
    1 处方资料与统计方法
        1.1 处方资料
        1.2 统计方法
    2 王氏四位代表性医家辨治痹证的用药频次分析
    3 王氏四位代表性医家辨治痹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3.1 王仲奇辨治痹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3.2 王任之辨治痹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3.3 王乐匋辨治痹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3.4 王键辨治痹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4 王氏四位代表性医家辨治痹证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模拟
        4.1 王仲奇辨治痹证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模拟
        4.2 王任之辨治痹证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模拟
        4.3 王乐匋辨治痹证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模拟
        4.4 王键辨治痹证处方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模拟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王键教授运用对药治疗心脑系统疾病经验拾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药举例
    1.1 干地黄、生白芍、夜交藤
    1.2 甘松、茵陈
    1.3 半夏、夏枯草
    1.4 紫贝齿、青龙齿
    1.5 蜈蚣、全蝎
    1.6 女贞子、旱莲草
2 验案举隅
3 讨论

(7)张荒生教授益气祛瘀通络法治疗风湿痹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张荒生教授学术思想理论渊源
    1 《内经》对张荒生教授学术思想的影响
        1.1 正虚邪侵,三气致痹
        1.2 经络理论,络脉痹阻
        1.3 痛本不通,血瘀致痹
    2 《伤寒杂病论》对张荒生教授学术思想的影响
        2.1 辨证论治,依证治痹
        2.2 调和营卫,历节效方
        2.3 祛瘀通络,虫蚁搜剔
    3 唐宋医家对张荒生教授学术思想的影响
    4 金元医家对张荒生教授学术思想的影响
        4.1 张从正——善择时机,祛瘀逐痹
        4.2 朱丹溪——痰瘀致病,立痛风方
    5 明清医家对张荒生教授学术思想的影响
        5.1 张景岳——培补真阴,流畅气血
        5.2 叶天士——久病入络,辛以通络
        5.3 王清任——创逐瘀方,分部治疗
        5.4 唐容川——离经便瘀,活血通络
        5.5 张三锡——辨别体质,通络逐痹
张荒生益气祛瘀通络治疗风湿痹病学术思想整理与研究
    1 张荒生教授益气祛瘀通络治疗风湿痹病的学术思想
        1.1.痹病病络,络病必通
        1.2 扶元固本,活血通络
        1.3 从脏治痹,调脏通络
        1.4 内外兼治,祛瘀通络
        1.5 宿邪缓攻,通络勿过
    2 张荒生教授益气祛瘀通络治疗风湿痹病的临床特色
        2.1 调营卫益气祛瘀通络治疗尪痹
        2.2 通督脉益气祛瘀通络治疗大偻
        2.3 补肝肾益气祛瘀通络治疗骨痹
        2.4 化痰浊益气祛瘀通络治疗痛风
        2.5 补血益气祛瘀通络治疗脉痹
    3 临床用药经验及配伍特色
        3.1 除痹通络用药精粹
        3.2 药物配伍特色
    4 师承领悟
        4.1 治顽痹“气宜补宜疏不宜破,血可养可破尤可通”
        4.2 疗阴虚“阴虚久痹络易滞,养阴通络胜温散”
        4.3 对于血瘀研究进一步拓展的设想
临床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退出标准
        1.6 一般资料
        1.7 治疗方法
        1.8 观察项目
        1.9 疗效判断
        1.10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2.2 治疗前后患者关节功能变化
        2.3 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性指标变化
        2.4 痹痛定胶囊对RA患者血小板相关因子的影响
    3 结论
讨论
    1 痹痛定胶囊对RA的临床疗效评价
    2 痹痛定胶囊对RA患者关节功能、抗炎镇痛的影响
    3 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相关因子与RA的关系
        3.1 血小板相关参数与RA的关系
        3.2 血小板相关因子与RA的关系
        3.3 血小板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
    4 RA血瘀证的现代病理认识
    5 痹痛定胶囊的组方原理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逐痹丹临证运用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痛风
2 鱼鳞病

(9)陈四清辨治原发性肝癌病案数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原发性肝癌的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现况
        1.2 发病机制
        1.3 诊治进展
    2 祖国医学对肝癌的研究进展
        2.1 古代医家对肝癌的初步认识
        2.2 现代医家对肝癌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3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医案分析方面的运用与研究进展
        3.1 数据挖掘概念
        3.2 中医医案发展现状
        3.3 数据挖掘与中医医案
第二部分 原发性肝癌病案数据分析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病案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录入
        3.2 数据处理
        3.3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4 数据挖掘研究方法
        3.5 网络药理学初探
        3.6 典型病案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病案基本情况
        4.2 描述性统计结果
        4.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4.4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4.5 网络药理学初探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基本情况
    2 临床表现
    3 病因病机
        3.1 湿热贯穿肝病始终
        3.2 “癌毒”性质初探
        3.3 肝贼五脏,邪实正虚
    4 治则治法
        4.1 消癌解毒
        4.2 匡正祛邪
    5 组方用药
        5.1 复法大方的内涵
        5.2 肝癌基本组方
        5.3 辨证施治,随症加减
    6 病案举隅
        6.1 病案一
        6.2 病案二
        6.3 病案三
第四部分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清热逐风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2.5 不良事件记录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3.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讨论
    1 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2 武威汉代医简
    3 导师学术思想及清热逐风颗粒治疗AGA的理论依据
    4 “清热逐风颗粒”组方用药及分析
    5 导师经验总结
    6 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痛风性关节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1 中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2 痛风的辨证分型
    3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4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逐痹丹临证运用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医学衷中参西录》学术思想[D]. 黄友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湖南省农村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况(二)[J]. 蔡铁如,刘珍,徐琦,杨届,邓天好. 湖南中医杂志, 2018(09)
  • [4]新安王氏内科论治肺系疾病特色研究[D]. 徐雯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5]新安王氏内科辨治痹证思路与特色研究[D]. 吴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6]王键教授运用对药治疗心脑系统疾病经验拾萃[J]. 卜菲菲,胡建鹏,杨硕鹏.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6(06)
  • [7]张荒生教授益气祛瘀通络法治疗风湿痹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D]. 熊源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08)
  • [8]逐痹丹临证运用举隅[J]. 辛月坤. 中医杂志, 2001(01)
  • [9]陈四清辨治原发性肝癌病案数据分析研究[D]. 刘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清热逐风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李福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逐笔丹临床应用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