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饮食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冯月阳[1](2021)在《温阳健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温阳健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生化指标,并评价该方的安全性、有效性,以期应用该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该方在临床的推广运用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新思路。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甘肃省中医院肾病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部符合本次试验纳入标准的CKD3-4脾肾阳虚证患者6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与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的同时给予温阳健肾活血方,疗程3月。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尿素氮、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并讨论本方在临床上的疗效。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前均下降(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3)相关生化指标:治疗组在降低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改善肾小球滤过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阳健肾活血方可改善CKD3-4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延缓肾功能进展。(2)温阳健肾活血方无不良反应发生,表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马倩[2](2021)在《参芪地黄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肾衰CKD3-4期脾肾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慢性肾衰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因现代医学治疗上缺乏理想治疗措施,所以结合传统中医药优势,优化综合性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观察参芪地黄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肾衰CKD3-4期脾肾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综合施治提供经验与参考。方法:本研究拟收集2019年11月01日至2020年11月30日就诊于芜湖市中医医院肾内科住院部及门诊的慢性肾衰竭CKD3-4期,证属脾肾气阴两虚证的患者。共筛选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参芪地黄加减方组(治疗组)和西医对症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名患者。两组均予西医对症治疗(饮食治疗、降压、控制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方,两组均治疗12周,疗程结束后,采集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症状积分及相关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纳入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例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CKD分期、原发病)及其各项治疗前数据(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积分、实验室指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2.临床疗效上进行比较,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56.7%,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的证候治疗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证候治疗有效率为50%,治疗组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症状的积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对患者症状有改善作用,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血肌酐、血尿素氮、24h尿蛋白、血浆白蛋白的水平以及肾小球滤过率的损伤情况较治疗前均有好转(P<0.05)。治疗组对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24h尿蛋白、血浆白蛋白的水平以及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参芪地黄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慢性肾衰竭CKD3-4期脾肾气阴两虚证的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相比单一西医对症治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等方面疗效更优。2.参芪地黄汤加减方可有效降低慢性肾衰竭CKD3-4期脾肾气阴两虚证患者的血肌酐、血尿素氮、24h尿蛋白的水平,提高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和肾小球滤过率,从而保护患者肾功能、改善患者营养状态。3.参芪地黄汤加减方临床使用具有一定安全性,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副作用。4.导师运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肾衰CKD3-4期脾肾气阴两虚证,是传统中医经典方剂在临床的创新运用,发挥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优势。
朱俊[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米雪[4](2020)在《益肾化瘀降浊方治疗慢性肾衰竭肾气亏虚、血脉瘀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益肾化瘀降浊方治疗慢性肾衰竭肾气亏虚、血脉瘀滞证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衰竭提供新的思路和更为有效的方法。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于石家庄市中医院肾病二科门诊及住院病房就诊,且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慢性肾衰竭肾气亏虚、血脉瘀滞证患者,共60例。将收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益肾化瘀降浊方汤剂口服。两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后的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以及治疗前后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数据和变化情况;(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的数据和变化情况,同时记录脱落和不良事件。随后运用spss25.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总分及总有效率的比较: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总分方面,治疗前两组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1)。在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1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9%,两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西医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西医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5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8%,两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肾功能相关实验室检查的比较: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胱抑素C(cys C)两组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6周:两组血清肌酐(SCr)组内比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差异显着(P<0.01);两组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尿素氮(BUN)组内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清胱抑素C(cys C)组内比较,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4<0.01),治疗组差异更为显着(P=0.000<0.01);两组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血清肌酐(SCr)组内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血尿素氮(BUN)组内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血清胱抑素C(cys C)组内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的比较:治疗前,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 GFR)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6周,两组组内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1)。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比较: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组内比较均差异显着(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安全性观察:临床观察期间,两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观察指标未见异常变化,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益肾化瘀降浊方可有效缓解慢性肾衰竭肾气亏虚、血脉瘀滞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改善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指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安全性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吴鸣[5](2020)在《百令胶囊联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百令胶囊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肾功能、中医症状、贫血的影响。方法:此研究选择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规律行血液透析且符合纳排标准的合格受试者59例,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为30例和29例。前者行血液透析(HD)+西医基础疗法;后者病人在接受HD+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还用到百令胶囊,每日3次,每次4粒(2.0g),饭后口服,每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对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待研究结束,观察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各自中医症状积分、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内生肌酐清除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变化。结果:1.总有效率(ORR)方面,对照组、治疗组依次是46.7%、75.9%,相比对照组,治疗组在此项指标上表现出明显优势,对比结果显示有显着性差异存在(P<0.05)。2.在中医证候疗效积分方面,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均显示出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相关指标均较前改善,同时相较对照组,治疗组表现出明显优势。4.在尿酸指标上,对于两组未治疗时与治疗后,未表现出显着不同(P>0.05)。结论:百令胶囊可以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夜尿清长,头晕耳鸣等症状,促进此类病人生存品质的提升,使残余肾功能以及贫血表现有所改善。
张珊珊[6](2020)在《疏利三焦、益气活血方治疗非透析期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疏利三焦、益气活血方对非透析期慢性肾衰竭患者证属脾肾气虚、瘀血内阻型的干预,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尿酸(SUA)、血红蛋白(HGB)、血浆白蛋白(Alb)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分析中医证候疗效、西医指标变化以及评估其安全性,客观的评价疏利三焦、益气活血方对于非透析期慢性肾衰竭患者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验证该法治疗CRF的实际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期(脾肾气虚、瘀血内阻型)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尿毒清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予疏利三焦、益气活血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结束后中医证候积分、肾功能指标(Scr、BUN)、SUA、Hb、ALB等西医指标变化,然后对治疗前后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结果: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共有57名患者完成病例观察。(1)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为86.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候疗效积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两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比对照组下降的幅度明显,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肾功能和血尿酸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肌酐、尿素氮、尿酸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酐、尿素氮、尿酸比对照组下降的幅度明显,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红蛋白和白蛋白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血红蛋白、白蛋白均较治疗前上升,两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血红蛋白、白蛋白比对照组上升的幅度更加明显,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疏利三焦、益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期(脾肾亏虚、瘀血内阻型)患者中医临床症状。(2)疏利三焦、益气活血方可有效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降低血尿酸,纠正贫血和营养不良状态,从而延缓CRF进展。(3)在安全性方面,运用疏利三焦、益气活血方干预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期(脾肾亏虚、瘀血内阻型)患者的临床观察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石天竹[7](2020)在《肾康栓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功能和血尿酸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肾康栓对慢性肾衰竭模型大鼠肾功能及尿酸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及造模组(38只),造模组按照Yokozawa法制作慢性肾衰竭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为肾康栓组、尿毒清组及模型组,肾康栓组给予肾康栓纳肛保留,尿毒清组给予尿毒清颗粒水溶液灌胃,模型组给予等量纯净水灌胃、灌肠。各组均连续给药14天,结束后于腹主动脉采集血液,并剥离肾脏及空肠组织,制成标本。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素(UA)、血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白蛋白(AL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观察肾组织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法测URAT1和空肠组织ABCG2的表达水平。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行动迟缓、毛色黯淡、食欲减退,肾功能下降,肾组织大体标本肉眼可见大白肾,光镜下广泛的肾组织纤维化,肾小管大量破坏萎缩甚至消失,提示慢性肾衰竭模型造模成功。2.与模型组比较,尿毒清组、肾康栓组大鼠血液中SCr、BUN、UA均降低。SCr模型组87.82±7.37μmol/L;尿毒清组35.98±7.34μmol/L;肾康栓组30.48±3.63μmol/L,P<0.01;BUN模型组19.76±2.45mmol/L;尿毒清组10.48±1.89mmol/L;肾康栓组7.98±1.78mmol/L,P<0.01;UA模型组297.54±12.38mmol/L;尿毒清组164.58±11.20mmol/L;肾康栓组112.75±10.57mmol/L,P<0.01),肾康栓组降低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尿毒清组、肾康栓组大鼠血液中TNF-α、β2-MG浓度均降低(P<0.05),肾康栓组TNF-α降低明显(P<0.05)。3.以ALB为代表的营养指标在各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4.肾康栓大鼠肾组织中URAT1蛋白表达水平为各组中最低,具体为:正常组<肾康栓组<尿毒清组<模型组(P<0.05)。5.肾康栓组、尿毒清组及模型组之间空肠ABCG2表达水平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结论:1.肾康栓可以通过降低血液中小分子毒素水平改善肾功能。2.肾康栓可通过延缓纤维化改善肾功能降低血尿酸水平。3.肾康栓可通过抑制URAT1表达促进尿酸排泄实现独立降低血尿酸作用。4.肾康栓对肠道中ABCG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5.肾康栓不影响慢性肾衰竭大鼠营养状态。
叶鏸鸿[8](2020)在《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总结近20年来中医药从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文献报道,对中医从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药对关联分析,从中找出从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常用药物,进而对主要治法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常用药物的治疗机理和现代药理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对近20年中医临床使用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研究其临床有效治法、用药基本规律和组方原则,为临床中医认识和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有效的线索和客观的循证医学参考依据。通过传统文献检索方式,进行理论研究,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五个具体疾病,对符合标准的现代临床观察类文献进行分类,分别用Excel建立数据库,对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上述五种疾病的常用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同时对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总体用药情况进行频数分析,对常用药物进行分类,对各类别药物、药对关联进行分析。结论:在纳入的433篇文献中共出现药物味246味,共5354味次,出现频率较高的前20味药物依次是黄芪372次,占6.59%,白术284次,占5.30%,山药237次,占4.43%,茯苓235次,占4.39%,丹参189次,占3.53%,党参184次,占3.44%,山茱萸135次,占2.52%,当归133次,占2.48%,川芎131次,占2.45%,甘草118次,占2.2%,泽泻113次,占2.11%,菟丝子111次,占2.07%,制大黄106次,占1.98%,牛膝105次,占1.96%,益母草96次,占1.79%,杜仲88次,占1.64%,石韦87次,占1.62%,熟地黄85次,占1.59%,白花蛇舌草82次,占1.53%。薏苡仁78次,占1.46%。将所收集的药物按照其作用来进行分门别类,分为21种类,以“味次”作为单位,统计所收集的文献的药物作用使用频次,按频次由多到少排列,则前十五位依次是补虚药(2153味次)、活血化瘀药(762味次)、利水渗湿药(663味次)、清热药(629味次)、解表药(143味次)、止血药(140味次)、收涩药(266味次)、泻下药(125味次)、化湿药(122味次)、理气药(79味次)、温里药(65味次)、化痰止咳平喘药(64味次)、祛风湿药(55味次)、平肝息风药(50味次)、消食药(27味次)。从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共纳入文献135篇,共出现药物110味,累积出现769味次,出现频率较高的前十味药物依次是黄芪(60味次,占7.80%)、党参(42味次,占5.46%)、白术(39味次,占5.07%)、山药(30味次,占3.90%)、制大黄(29味次,占3.77%)、当归(29味次,占3.77%)、川芎(27味次,占3.51%)、莵丝子(25味次,占3.25%)、茯苓(24味次,占3.12%)、丹参(24味次,占3.12%)。前十位依次是补虚药(639味次)、清热药(231味次)、利水渗湿药(226味次)、活血化瘀药(220味次)、收涩药(116味次)、止血药(71味次)、解表药(49味次)、化湿药(28味次)、祛风湿药(22味次)、化痰止咳平喘药(16味次)。从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共纳入文献89篇,共出现药物122味,累积出现1130味次,出现频率较高的前十味药物依次是黄芪(78味次,占6.90%)、茯苓(64味次,占5.66%)、白术(62味次,占5.49%)、山药(62味次,占5.49%)、丹参(57味次,占5.04%)、山茱萸(42味次,占3.72%)、党参(36味次,占3.19%)、熟地(34味次,占3.01%)、川芎(31味次,占2.74%)、泽泻(30味次,占2.65%)。前十位依次是补虚药(493味次)、活血化瘀药(202味次)、利水渗湿药(135味次)、清热药(89味次)、收涩药(64味次)、泻下药(33味次)、化湿药(33味次)、解表药(24味次)、理气药(16味次)、平肝息风药(10味次)。从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共纳入文献68篇,共出现药物126味,累积出现790味次,出现频率较高的前十味药物依次是黄芪(57味次,占7.22%)、白术(53味次,占6.71%)、茯苓(42味次,占5.32%)、山药(31味次,占3.92%)、甘草(28味次,占3.54%)、泽泻(25味次,占3.16%)、党参(21味次,占2.66%)、丹参(21味次,占2.66%)、益母草(21味次,占2.66%)、当归(20味次,占2.53%)。前十位依次是补虚药(334味次)、利水渗湿药(123味次)、活血化瘀药(95味次)、清热药(79味次)、收涩药(35味次)、温里药(28味次)、解表药(23味次)、理气药(14味次)、化湿药(13味次)、止血药(13味次)。从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共纳入文献56篇,共出现药物121味,累积出现728味次,出现频率较高的前十味药物依次是黄芪(48味次,占6.59%)、白术(44味次,占6.04%)、制大黄(33味次,占4.53%)、茯苓(31味次,占4.26%)、丹参(30味次,占4.12%)、山药(30味次,占4.12%)、党参(27味次,占3.71%)、当归(21味次,占2.88%)、甘草(21味次,占2.88%)、川芎(19味次,占2.61%)。前十位依次是补虚药(283味次)、活血化瘀药(110味次)、清热药(85味次)、利水渗湿药(73味次)、泻下药(44味次、)化湿药(28味次)、化痰止咳平喘药(27味次)、理气药(20味次)、收涩药(15味次)、解表药(14味次)。从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IGA肾病共纳入文献22篇,共出现药物121味,累积出现728味次,出现频率较高的前十味药物依次是黄芪(13味次,占5.00%)、生地(11味次,占4.23%)、山药(10味次,占3.85%)、白茅根(9味次,占3.46%)、旱莲草(8味次,占3.08%)、山茱萸(8味次,占3.08%)、茯苓(8味次,占3.08%)、白术(8味次,占3.08%)、女贞子(7味次,占2.69%)、白花蛇舌草(6味次,占2.31%)。前十位依次是补虚药(87味次)、清热药(50味次)、止血药(41味次)、活血化瘀药(23味次)、利水渗湿药(20味次、)收涩药(17味次)、解表药(9味次)、消食药(3味次)、化痰止咳平喘药(2味次)、祛风湿药(2味次)。从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CKD纳入文献63篇文献,共出现药物110味,累积出现769味次,出现频率较高的前十味药物依次是黄芪(60味次,占7.80%)、党参(42味次,占5.46%)、白术(39味次,占5.07%)、山药(30味次,占3.90%)、制大黄(23味次,占3.77%)、当归(29味次,占3.77%)、川芎(27味次,占3.51%)、菟丝子(25味次,占3.25%)、茯苓(24味次,占3.12%),丹参(24味次,占3.12%)则前十位依次是补虚药(317味次)、活血化瘀药(112味次)、清热药(95味次)、利水渗湿药(86味次)、泻下药(30味次、)解表药(24味次)、收涩药(19味次)、化湿药(19味次)、理气药(14味次)、消食药(14味次)。药对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益气药黄芪常与白术、山药、丹参、党参、山茱萸配伍,体现了补脾益肾的治疗思想。其次,益气药黄芪还常与当归,川芎,菟丝子,制大黄等药物配伍,体现了补脾益肾,活血清利的治疗观点。
何银欢[9](2020)在《通腑泄浊法中药灌肠联合血液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通腑泄浊法中药灌肠联合血液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中医院收治的1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通腑泄浊法中药灌肠联合血液透析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 (ApoA1)和载脂蛋白B (ApoB)]、肾功能指标[尿素(Urea)、血尿酸(BUA)、血清肌酐(Cr)]、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M (IgM)、免疫球蛋白G (IgG)、补体C3和补体C4]水平,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TG、TC、LDL-C、ApoB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HDL-C和ApoA1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Urea、BUA、Cr指标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补体C3、C4指标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15%,与对照组的4.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应用通腑泄浊法中药灌肠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显着,有着较好的安全性,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肾功能和免疫功能。
郭文[10](2019)在《灌肠方治疗慢性肾衰(湿浊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湿浊证)的疗效及安全性的观察,以评估灌肠方的临床有效性,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通过对我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符合中医标准的慢性肾衰(湿浊证)且隶属于西医标准慢性肾脏病(CKD)3-4期的60例患者进行观察,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另加灌肠方保留灌肠。整个治疗过程是4周,在临床医治过程中,详细记录、核对观察指标,分析两组医治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尿素氮、血肌酐等方面情况,并做出疗效和安全性评估。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统计软件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和入院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根据治疗前后记录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数值进行组内、组间数据分析,均呈现P<0.05,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治疗组在降低Sc、BUNr水平,提高eGFR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3)关于疾病的总有效率,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73.33%,80.00%,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确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86.67%,经统计分析后得出治疗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显着。结论:应用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湿浊证)安全可靠,且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纯基础治疗。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饮食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饮食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温阳健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与处理 |
2 研究方案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意外情况记录 |
2.5 疗效观察 |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7 统计分析 |
2.8 伦理学要求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纳入情况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3.3 治疗结果 |
3.4 安全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
4.1.1 对病因的认识 |
4.1.2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
4.1.3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治疗 |
4.2 中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
4.2.1 对病名的认识 |
4.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3 中医对慢性肾脏病的治疗 |
4.3 温阳健肾活血方的相关研究 |
4.3.1 温阳健肾活血方的理论依据 |
4.3.2 温阳健肾活血方的方药分析 |
4.3.3 方药组成解析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4.4.1 基线水平分析 |
4.4.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4.4.3 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 |
4.5 体会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研究完成情况总结 |
附录六 |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中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 |
1、论文发表情况 |
2、参与课题 |
3、获奖情况 |
(2)参芪地黄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肾衰CKD3-4期脾肾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退出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估算及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疗效判定标准 |
2.3 统计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两组性别构成比较 |
3.1.2 两组年龄构成比较 |
3.1.3 两组病程构成比较 |
3.1.4 两组CKD分期比较 |
3.1.5 两组原发病构成比较 |
3.2 观察指标比较 |
3.2.1 临床疗效比较 |
3.2.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2.3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2.4 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3.2.5 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
3.2.6 治疗前后Scr、BUN、eGFR的比较 |
3.2.7 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比较 |
3.2.8 治疗前后ALB的比较 |
3.3 安全性指标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研究 |
4.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1.2 流行病学研究 |
4.1.3 CKD的防治 |
4.2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衰的认识 |
4.2.1 对病名的认识 |
4.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3 治则治法 |
4.3 导师对慢性肾衰脾肾气阴两虚证的认识 |
4.4 观察指标选择及疗效分析 |
4.4.1 观察指标的选择 |
4.4.2 中医综合疗效分析 |
4.4.3 临床综合疗效分析 |
4.5 方药来源及药理分析 |
4.5.1 方药组成 |
4.5.2 方药来源及分析 |
4.5.3 现代药理研究 |
4.6 课题创新点 |
4.7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
2.4 治疗经验 |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
2.8 结论 |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
1.4 问题与展望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
2.1 中医文献 |
2.2 中医证候 |
2.3 中医方剂 |
2.4 名老中医传承 |
2.5 中药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数据采集 |
2.1 医案资料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3 数据清洗 |
4 数据分析 |
5 数据表达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6 讨论 |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
1 膜性肾病 |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
2 IgA肾病 |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
3 尿酸性肾病 |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
4.3 讨论 |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
5.3 讨论 |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
1.1 古医籍考证 |
1.2 邹氏论“肾劳” |
1.3 数据论证 |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
2.1 导师论述 |
2.2 数据论证 |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
3.1 肾寓阴涵阳 |
3.2 肾气化封藏 |
3.3 保肾元大法 |
3.4 数据论证 |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
5.1 清热利湿 |
5.2 活血化瘀 |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
6.1 利水泄浊 |
6.2 化湿泄浊 |
6.3 降逆泄浊 |
6.4 通腑泄浊 |
6.5 通络泄浊 |
6.6 疏风泄浊 |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
4 撰写访谈报告 |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益肾化瘀降浊方治疗慢性肾衰竭肾气亏虚、血脉瘀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和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慢性肾衰竭西医临床分期标准 |
2.3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和脱落标准 |
3.4 中止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治疗方案 |
4.2.1 对照组治疗方案 |
4.2.2 治疗组治疗方案 |
4.2.3 治疗和观察周期 |
5 观察内容 |
5.1 一般资料观察 |
5.2 疗效资料观察 |
5.3 安全性资料观察 |
6 疗效评价标准 |
6.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
6.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对比 |
2 临床资料对比 |
2.1 有效率的对比 |
2.1.1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总有效率的对比 |
2.1.2 西医临床有效率的对比 |
2.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的对比 |
2.3 西医临床观察指标的对比 |
2.3.1 血清肌酐(SCr)数据的对比 |
2.3.2 血尿素氮(BUN)数据的对比 |
2.3.3 血清胱抑素C(cysC)数据的对比 |
2.3.4 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数据的对比 |
2.3.5 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数据的对比 |
2.4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西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1.1 CRF的病因与流行病学 |
1.2 CRF疾病进展的机制 |
1.3 CRF的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其机制 |
1.4 CRF的西医治疗 |
1.4.1 饮食营养和生活方式干预 |
1.4.2 内科药物治疗 |
1.4.3 肾脏替代治疗 |
2 中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2.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导师对慢性肾衰竭肾气亏虚、血脉瘀滞证的认识 |
4 益肾化瘀降浊方的组成、方解及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 |
4.1 益肾化瘀降浊方的组成及方解 |
4.2 益肾化瘀降浊方的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 |
5 益肾化瘀降浊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特点分析 |
5.1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及总有效率的分析 |
5.2 西医临床有效率的分析 |
5.3 西医临床观察指标的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表 |
致谢 |
名单 |
个人简历 |
(5)百令胶囊联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内容与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疏利三焦、益气活血方治疗非透析期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特点 |
2. 病因 |
3. 发病机制 |
4. 分期和临床表现 |
5. 治疗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以及三焦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 |
2. 中医对三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终止标准 |
1.6 脱落和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及观察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随访计划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3 西医指标变化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与分析 |
4.1 疏利三焦、益气活血方的立论依据 |
4.2 疏利三焦、益气活血方义分析 |
4.3 药味分析及其现代药理学研究 |
4.4 指标和疗效分析 |
4.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
附录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肾康栓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功能和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灌肠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科研成绩 |
致谢 |
(8)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病名 |
1.1.1 肾风 |
1.1.2 水肿 |
1.1.3 腰痛 |
1.1.4 癃闭 |
1.1.5 关格 |
1.1.6 肾劳 |
1.2 病因病机 |
1.2.1 脾肾亏虚为本 |
1.2.2 湿热、血瘀为标 |
1.3 辨证治疗 |
1.3.1 中医外治法 |
第二章 慢性肾脏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CKD诊断标准 |
2.3 目前慢性肾脏病的西医治疗方法 |
2.3.1 原发病治疗 |
2.3.2 控制蛋白尿 |
2.3.3 严格控制血压 |
2.3.4 ARB对慢性肾脏病的作用 |
2.3.5 严格控制血糖 |
2.3.6 控制血脂 |
2.3.7 控制尿酸水平 |
2.3.8 饮食疗法 |
2.3.9 贫血的治疗 |
2.3.10 替代疗法 |
2.4 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及机制 |
2.4.1 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危险因素 |
第三章 文献数据挖掘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资料来源 |
3.2.2 纳入标准 |
3.2.3 排除标准 |
3.2.4 药名规范 |
3.2.5 统计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纳入文献 |
3.3.2 常用药物 |
3.3.3 用药规律总结 |
3.3.4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 |
3.3.5 糖尿病肾病 |
3.3.6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3.3.7 慢性肾功能衰竭 |
3.3.8 IGA肾病 |
3.3.9 慢性肾脏病 |
3.4 药对关联分析 |
3.4.1 黄芪与其他药物药对关联分析 |
3.4.2 白术与其他药物药对关联分析 |
3.5 讨论 |
3.5.1 总体用药分析 |
3.5.2 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用药分析 |
3.5.3 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分析 |
3.5.4 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用药分析 |
3.5.5 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用药分析 |
3.5.6 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IGA肾病用药分析 |
3.5.7 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肾病用药分析 |
3.6 治法讨论 |
3.6.1 总体治法讨论 |
3.6.2 补虚药治法分析 |
3.6.3 活血化瘀药治法分析 |
3.6.4 利水渗湿药治法分析 |
3.6.5 清热药治法分析 |
3.6.6 解表药治法分析 |
3.6.7 止血药治法分析 |
3.6.8 收涩药治法分析 |
3.6.9 泻下药治法分析 |
3.6.10 化湿药治法分析 |
3.6.11 理气药治法分析 |
3.7 药对关联分析 |
3.7.1 黄芪、白术 |
3.7.2 黄芪、山药 |
3.7.3 黄芪、丹参 |
3.7.4 黄芪、党参 |
3.7.5 黄芪、山茱萸 |
3.8 国医大师治疗CKD验案 |
3.8.1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治疗IgA肾病经验 |
3.8.2 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 |
3.8.3 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 |
3.8.4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 |
3.9 刘旭生教授对慢性肾脏病辩证论治经验 |
3.9.1 刘旭生教授肾病综合征验案 |
3.9.2 刘旭生教授慢性肾衰竭验案 |
3.9.3 刘旭生教授慢性肾脏病验案 |
3.10 结语 |
3.11 不足与展望 |
3.11.1 不足 |
3.1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通腑泄浊法中药灌肠联合血液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基础治疗 |
1.3.2 血液透析治疗 |
1.3.3 通腑泄浊法中药灌肠辅助治疗 |
1.4 观察指标 |
1.4.1 中医症候积分 |
1.4.2 血脂水平 |
1.4.3 肾功能指标 |
1.4.4 免疫功能指标 |
1.4.5 并发症发生情况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2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
2.3 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 |
2.4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10)灌肠方治疗慢性肾衰(湿浊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
2.1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 |
2.2 对慢性肾脏病病因的认识 |
2.3 慢性肾脏病的治疗进展 |
3 中药灌肠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 |
3.1 中药灌肠机理 |
3.2 中药灌肠认识 |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观测指标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分析 |
6 一般资料比较 |
7 安全性观察分析 |
8 研究结果 |
9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饮食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温阳健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冯月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参芪地黄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肾衰CKD3-4期脾肾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马倩.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益肾化瘀降浊方治疗慢性肾衰竭肾气亏虚、血脉瘀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米雪.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5]百令胶囊联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鸣.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疏利三焦、益气活血方治疗非透析期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D]. 张珊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肾康栓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功能和血尿酸影响的研究[D]. 石天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文献研究[D]. 叶鏸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通腑泄浊法中药灌肠联合血液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的治疗效果[J]. 何银欢. 慢性病学杂志, 2020(01)
- [10]灌肠方治疗慢性肾衰(湿浊证)的临床观察[D]. 郭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