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PC时代”的PC是怎样的(论文文献综述)
黄睿[1](2021)在《SBR-PBR-改性膜组合工艺对污水脱氮除磷的效能与机制》文中指出传统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对氮、磷的处理不够彻底,有时不能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导致出水中仍含有较高的氮、磷,并随着废水排放进入水环境。这是导致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情况严重并难以彻底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些年,利用微藻强化处理各类污废水中的氮磷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并展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如何高效、经济地分离微藻是制约这一技术推广的瓶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将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与光生物反应器(PBR)串联运行,利用SBR-PBR串联体系处理生活污水,并基于层层自组装技术开发了表面负电性催化聚合碳酸酯(PC)膜,用于分离SBR-PBR串联体系出水中的微藻,从而实现生活污水的深度脱氮除磷及出水中微藻的高效分离。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了SBR-PBR串联体系,分别对SBR、PBR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找到最适合两者串联运行的工艺参数,并分析了水力停留时间对串联体系处理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普通小球藻作为PBR的功能性微藻,在温度为30℃,光照为4000 lux时,PBR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最好。SBR以模式B(厌氧程序120 min,好氧程序170 min,缺氧程序120 min分钟,好氧程序10 min)运行,与PBR的联动效果最优。PBR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 d时,能够保证PBR内微藻生物量的稳定,且出水水质最好。在上述的最优条件下运行,SBR-PBR串联体系出水的COD、TP、NH3-N、TN浓度和去除率分别为5.4~9.7 mg/L(去除率95.6%)、0.10~0.15 mg/L(去除率94.3%)、1.7~2.9 mg/L(去除率92.0%)、6.0~8.7 mg/L(去除率84.4%),均能优于一级A的排放标准,且出水水质能保证长期稳定。为了避免二次污染,本文选用分离效率高,能耗低的膜滤技术来分离出水中的微藻,但这一过程中的膜污染问题却十分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多巴胺诱导的层层自组装技术对PC膜进行改性,改性后的PC膜同时具备表面负电性和亲水性,其表面Zeta电势为-66.1 m V,纯水接触角为26°。所得的改性膜(PSS-PDA/PEI@PC)通过静电排斥作用和水化膜作用在过滤分离微藻的过程中展现了很好的抗污染性能,通量下降更为缓慢,平均通量可达133.1 L/(m2?h),通量恢复率为95%,藻细胞截留率接近100%。且该改性膜具有较好的耐盐性、耐酸性,可在长时间的运行中保持其表面化学性质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提高膜在运行时的通量,在表面负电性PC膜的基础上,将纳米零价铁颗粒负载于膜表面上,制备出具有表面催化作用的PC膜(Fe-PAA-PDA/PEI@PC),该膜除了具有表面负电性(Zeta电势-54.8 m V)和亲水性(纯水接触角22°)外,还可以利用表面的纳米零价铁颗粒活化过硫酸盐,使生成的硫酸根自由基氧化膜表面的胞外聚合物。在氧化作用下,膜表面的滤饼层变得更加松散,在保证藻细胞截留率接近100%的前提下,运行平均通量可达427.1 L/(m2?h),通量恢复率约为92%。不仅如此,催化PC膜表面的纳米零价铁颗粒具有可再生性,其在5次过滤/催化剂再生周期后仍能表现出稳健的抗污染性能。与Fe2+原位活化过硫酸盐预氧化相比,膜表面活化过硫酸盐预氧化所导致的藻细胞破裂率更小,仅为7.1%,工艺运行更安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构建了SBR-PBR-改性PC膜组合工艺,并用实际生活污水对其进行脱氮除磷效能分析。探究了膜单元加入SBR-PBR串联体系后,膜的抗污染性能以及其对整体出水水质的影响和其运行的稳定性,分析了该工艺流程的运行机制及可行性。最后给出了以SBR-PBR-膜单元为核心的处理生活污水工艺的核心参数。结果表明,以实际生活污水为进水,催化PC膜在过滤分离微藻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抗污染性(稳定通量281.6 L/(m2?h),通量恢复率87.3%),且不会显着影响出水水质。在最佳运行参数下的SBR-PBR-改性PC膜组合工艺连续运行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效果良好且稳定。出水中的COD浓度为5.1~8.1 mg/L、TP浓度为0.12~0.18 mg/L、TN为6.6~10.0 mg/L、NH3-N为1.3~3.5 mg/L,均优于一级A排放要求。以上研究表明,本文所提出的SBR-PBR-改性PC膜组合工艺构造合理,其处理生活污水具有优秀的脱氮除磷效果,且解决了无法高效、经济分离微藻的问题。对减少城市生活污水对受纳水体的氮、磷排放,缓解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王一凡[2](2019)在《战略地图在IT分销企业的应用研究 ——基于神州数码的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电商的发展及互联网的快速扩张,中国IT分销企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期,不论是同业激烈的竞争还是近年来各大线上电商的B2C营销模式(如京东,天猫等),都对IT分销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前与零售商,电商等平台搞得风风火火的政策支持也在减弱,厂商给总代的回佣返利愈发削减,而为抓住客户群体,总代不惜以更多的促销政策返款给二代,由此一来,入不敷出,留给IT分销总代这个中间纽带的利润就很少了。加之前不久的中韩及中美贸易战,许多产品供过于求,市场前景惨淡,IT分销企业不得不考虑收口业务来弥补亏损。因此,在如此紧迫的关头,IT分销企业要想在界内站稳脚跟,就必须认识到自身的优劣势,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新的方式来管理企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延续生存。2017年9月,财政部颁布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重点内容便是以战略层面来指导企业运营,这无疑使得IT分销企业的管理有规章可寻。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市场发展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我国IT分销企业如何运用战略地图来提升自身价值,以延续发展?相比较于以往的研究,战略管理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并且在近几年都有关于对IT分销公司另辟蹊径谋求生存的研究,但是,运用战略地图对企业进行价值管理的研究相对比较匮乏,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从战略管理角度出发,使用战略地图来对神州数码运营进行分析,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基于战略管理相关指引以及现如今IT分销企业的市场环境,在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讲述了神州数码集团运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其次,通过对企业价值的分析,制定适合的战略地图来对业务管理方式进行整改,定性和定量地回答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最后,通过分析战略地图的运用在企业内部运行的好坏程度,以及目前得到的结果和未来预期能够达到何种成果,来回答在战略地图指引下的更新改造的管理方式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企业价值,是否能够使得企业在如此混沌的市场环境下站稳脚跟,延续发展。本文预期发现是:(1)揭示目前分销企业老套的管理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主要是事业部制使得各品牌信息不流通,激励不够,服务质量跟不上等问题;(2)利用战略地图等,分析神州数码为应对现状做出的改变即PC的全面整合,作为一个整体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从厂商导向转变为渠道导向,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利益,实现企业价值(3)通过运用战略层面的管理会计理论来指导神州数码管理,能够为其慢慢改变现状,谋取长远利益。
胡林[3](2019)在《有机半导体的掺杂及其在光伏器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掺杂可以提高有机半导体中的载流子浓度,改变有机半导体的费米能级位置以及填补其内部的电荷缺陷。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机半导体掺杂相关研究已被广泛报道,但有机半导体掺杂依旧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可溶液制备的n型掺杂剂仍然缺乏、n型掺杂剂往往空气稳定性差、很多掺杂工艺与大面积柔性电子器件的制备工艺不兼容等。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围绕n型掺杂剂及其在器件中的应用、适用于大面积印刷制备的p型掺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首先,发展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DBU)作为一种有效的n型掺杂剂。通过将DBU与n型半导体如[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61BM)和聚(2,7-双(2-辛基十二烷基)苯并[LMN][3,8]邻二氮杂菲-1,3,6,8(2H,7H)-四酮-4,9-二基)([2,2’]二噻吩基-5,5’-二基)(N2200)等共混或者将这些半导体材料置于DBU氛围中,即可实现对上述半导体材料的掺杂。掺杂后的PC61BM薄膜,电导率从原来的7.80×10-8 S cm-1提高到3.62×10-4 S cm-1;费米能级从-4.8 eV移动到-4.4 eV。掺杂后薄膜电导率的提升以及费米能级的变化,将利于半导体器件中电荷的传输、提取和收集。其次,探究DBU掺杂PC61BM作为电子传输层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中的应用。发现掺杂后的电子传输层能够消除原有器件J-V曲线中存在的“S”形,提升电池的器件性能。优化DBU掺杂PC61BM的浓度为0.1 wt.%时,器件性能最佳,电池的效率从10.51%提高到16.69%,其中填充因子从0.54提高到0.76。掺杂后的PC61BM薄膜和Ag之间的势垒变小,而且以PC61BM为半导体有源层的晶体管器件也表明掺杂后的PC61BM薄膜电子迁移率有数量级的提高,从而造成电池器件性能的变化。另外,掺杂后的PC61BM薄膜含有给电子能力强的DBU,能够钝化钙钛矿表面的缺陷。而且DBU本身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作为添加剂掺入到钙钛矿前驱体液中,能够抑制钙钛矿薄膜中产生碘单质缺陷,提升钙钛矿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最后,采用磷钼酸(PMA)异丙醇溶液浸泡非富勒烯活性层(PTB7-Th:IEICO-4F)制备了无蒸镀MoO3空穴传输层的反式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达到11.37%。在浸泡过程中,PMA分子会逐步渗透到薄膜内,薄膜中的聚合物给体PTB7-Th会被氧化,进而诱导薄膜表面产生p型掺杂。掺杂后的PTB7-Th电导率提高,费米能级变深,从而促进器件中空穴的提取。由于这种浸泡技术可以避免器件制备过程中蒸镀MoO3空穴传输层,因此可直接在PMA浸泡后的活性层表面通过转印或狭缝涂布技术印刷高导电性的聚合物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作为顶电极,进一步制备出了效率达10.37%的可印刷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
张元涛[4](2019)在《龙首山铀成矿区断裂构造遥感识别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龙首山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铀成矿区,区内铀矿化与构造关系密切。由于区内地形复杂,传统地质调查方法对区内断裂构造难以做到系统和全面识别。遥感技术虽然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区内基于遥感的构造研究主要是利用目视解译识别断裂构造的形迹特征,未对区内断裂构造的力学性质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开展系统研究。本文以高分二号影像(GF-2)、Landsat 8陆地成像仪(OLI)影像以及ASTER GDEM为数据源,开展了线性构造自动提取和断裂构造力学性质影像分析研究,并用于龙首山铀成矿区构造识别,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了地质构造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研究了图像类型和空间分辨率对线性构造提取效果的影响,发现OLI影像(B2B7)经过主成分变换后的PC5有利于构造识别。其中低空间分辨率PC5适合于提取主要构造,而OLI与GF-2融合生成的更高空间分辨率(10m)图像的PC5适合提取次要构造。2.开展了图像处理技术的深入研究,构建了多尺度影像集。即利用彩色合成、主成分分析及图像融合构建了低、中、高三个尺度的影像,从而有利于断裂构造解译及其力学性质分析。3.利用PCI软件Geomatic中的LINE模块自动提取了研究区线性形迹,利用ArcGIS软件去除了道路、山脊及图像边缘的干扰,由此建立了遥感断裂构造的半自动识别流程。该流程包括图像筛选、主要与次要线性形迹提取、干扰去除和组合连接等步骤。4.结合地学知识,通过对多尺度影像数据集的详细研究,分析了研究区主要断裂构造力学性质。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成果初步归纳了不同力学性质断裂构造的影像特征。5.开展了线性构造的密度、分形特征研究,结合地质资料,发现研究区铀矿化受岩体接触带和构造共同控制,矿床主要分布于线性构造分形维数及密度的高、低过渡地带。同时,分析了断裂构造方位及力学性质与已知铀矿床的关系,认为龙首山地区铀矿形成于后期近SN向扭性断裂走滑作用造成的早期NWW、NW向挤压破碎带的松弛区。
金时代[5](2018)在《MiR-873在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后间插治疗模式逆转耐药中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全部肺癌的80%以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NSCLC最重要的驱动基因之一,EGFR信号通路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是治疗晚期NSCLC的有效靶向药物。然而EGFR-TKI治疗后几乎所有初始治疗有效的患者最终都会出现EGFR-TKI获得性耐药,TKI耐药极大的影响了病人的远期生存。近年来研究表明,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机制包括EGFR第20外显子T790M继发性突变、以MET(mesenchymal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和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基因等为代表的旁路基因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单位α(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IK3CA)突变、上皮细胞向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肿瘤病理类型向小细胞肺癌转化等,另外有15%-30%的病人耐药机制不明。而在现有的临床实践中,对于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机制尚不明确的患者,目前尚无成熟和广泛接受的二线治疗方案。既往有研究报道对于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患者,后续给予培美曲塞化疗可以逆转TKI的耐药,并且显着改善患者生存。但是该治疗模式的具体机制、适应证以及最佳的用药时间目前尚不清楚。本论文首先在临床层面上探讨晚期NSCLC患者在EGFR-TKI一线治疗获得性耐药后,培美曲塞化疗间插TKI治疗(简称间插治疗)模式对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其次,本论文将在分子水平上探索miR-873通过靶向GLI1基因在NSCLC产生EGFR-TKI获得性耐药中的潜在作用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最后,本论文将通过研究培美曲塞对人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细胞株的作用,进一步探讨间插治疗模式可能逆转EGFR-TKI耐药的具体机制。第一部分间插治疗模式在EGFR-TKI一线治疗获得性耐药后的晚期NSCLC中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3年0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并接受EGFR-TKI一线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共103例,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EGFR基因检测证实为EGFR敏感突变型。EGFR-TKI一线治疗方案包括吉非替尼250 mg,1次/日,或厄洛替尼150 mg,1次/日,或埃克替尼125 mg,3次/日,所有患者在第一代EGFR-TKI治疗进展时均要求符合TKI获得性耐药标准(Jackman,2010)。根据二线治疗策略的不同,入组患者分为培美曲塞化疗间插TKI治疗组(后文中简称为间插治疗组),有52例病人;以及单纯化疗组(后文中简称为单纯化疗组),有51例病人。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部分患者在EGFR-TKI耐药后接受外周血T790M突变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区分为T790M突变阳性和阴性亚组,进一步分析接受上述两种治疗策略患者的近期疗效及PFS、OS。结果103例患者均可评价一线EGFR-TKI治疗进展后二线治疗的近期疗效及PFS、OS。间插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近期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分别为30.8%和19.6%(P=0.192),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76.9%和52.9%(P=0.011),间插治疗组DCR显着高于单纯化疗组。间插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中位PFS分别为8个月和6个月(P=0.003),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间插治疗组的PFS显着优于单纯化疗组(HR=0.380,95%CI=0.222-0.651,P=0.000)。间插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中位OS分别为17个月和11个月(P=0.001),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间插治疗组的OS显着优于单纯化疗组(HR=0.319,95%CI=0.189-0.537,P=0.000)。在一线TKI进展后有条件接受外周血EGFR T790M突变检测并且结果为T790M(-)的患者中,间插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DCR分别为100.0%和50.0%(P<0.001),中位OS分别为19个月和11个月(P=0.020),该结果说明间插治疗组的DCR和OS显着优于单纯化疗组。第二部分MiR-873靶向GLI1基因调控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机制研究方法1.体外培养人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的耐药细胞株PC9/GR以及EGFR-TKI的敏感细胞株肺PC9,实时定量PCR(quantitive real-time PCR,q PCR)检测PC9/GR和PC9细胞中miR-873以及GLI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表达水平的相关性。2.在PC9细胞中转染miR-873 inhibitor,采用q PCR和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检测GLI1的表达情况。3.在PC9细胞中转染miR-873 mimics及GLI1-3’UTR/GLI1-3’UTR mut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miR-873是否直接靶向调节GLI1的表达。4.用吉非替尼处理PC9细胞,并应用细胞转染技术,在PC9细胞中转染miR-873 inhibitor。然后采用CCK-8、体外模拟血管生成、流式细胞术等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活力、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的情况。并利用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LI1的表达情况。结果1.相比PC9/GR细胞,miR-873在PC9细胞中的表达较高(P<0.05);相反,GLI1在PC9/GR细胞中呈现高表达水平;二者的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P<0.05)。2.PC9细胞转染miR-873 inhibitor后,miR-873表达下调,GLI1的表达上调(P<0.05)。3.GLI1是miR-873的靶标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在GLI13’UTR野生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中,转染miR-873 mimics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萤光素酶活性明显下降(P<0.05)。在GLI1 3’UTR-mut突变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中,转染miR-873 mimics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萤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4.MiR-873的下调增强PC9细胞活力。CCK-8法检测转染miR-873 inhibitor并经吉非替尼(gefitinib)处理的PC9细胞活力。结果显示:孵育48 h、72 h和144 h后,miR-873 inhibitor+gefitinib转染组PC9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miRNA control+gefitinib处理组(P<0.05)。5.MiR-873的下调增强PC9细胞的血管生成。血管生成实验结果显示:miR-873 inhibitor+gefitinib转染组PC9的细胞血管生成明显高于miRNA control+gefitinib处理组(P<0.05)。6.MiR-873的下调增强PC9细胞的增殖。CFSE流式细胞检测实验结果显示:miR-873 inhibitor+gefitinib转染组PC9的细胞增殖明显高于miRNA control+gefitinib处理组(P<0.05)。7.MiR-873的下调增加PC9细胞GLI1的表达。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PC9细胞中GLI1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miRNA control+gefitinib处理组比较,miR-873 inhibitor+gefitinib转染组GLI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第三部分培美曲塞对人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细胞株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1.培美曲塞作用于人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细胞株PC-9/GR 48h后,将培美曲塞药物进行洗脱,比较耐药细胞株在培美曲塞处理前后对EGFR-TKI的治疗敏感性。2.Western blot法检测培美曲塞对肺癌细胞中(包括EGFR-TKI耐药细胞PC-9/GR及EGFR-TKI敏感细胞PC-9)GLI1蛋白表达的影响,q PCR法检测培美曲塞作用前后miR-873表达的变化。结果培美曲塞处理后的EGFR-TKI耐药细胞PC-9/GR对EGFR-TKI治疗重新出现敏感,培美曲塞能抑制EGFR-TKI耐药细胞中GLI1蛋白的表达,并上调miR-873基因的表达。结论首先,在临床上对于晚期NSCLC患者EGFR-TKI一线治疗获得性耐药后提倡进行T790M等耐药基因的检测。若T790M突变阴性,给予培美曲塞化疗并间插TKI治疗,疗效优于单纯化疗且耐受性良好,可能逆转TKI耐药。其次,miR-873与GLI1在NSCLC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呈显着负相关,GLI1是miR-873的靶基因。下调miR-873的表达可增加肺癌PC9细胞中GLI1的表达,并降低肺癌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增强肺癌细胞活力、促进肺癌细胞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最后,培美曲塞能上调肺癌PC-9/GR细胞miR-873的表达,导致GLI1表达水平的降低,从而可能逆转肺癌PC-9/GR细胞的EGFR-TKI获得性耐药作用。这也为间插治疗模式在临床上逆转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陈维龙[6](2016)在《后PC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学》文中认为从解读后PC时代的定义入手,分析了后PC时代的重要特征及其构成元素,并将其与信息技术教学联系起来,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在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如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进,以适应后PC时代。并分析了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做出的努力。
马雪健,刘颖,陈捷琪[7](2015)在《后PC时代:我们正经历着怎样的改变》文中指出后PC时代,门户网站俨然已成了"传统媒体"。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传统PC势头持续走低的因素,描述了移动新媒体"场境"下的信息渗透特征,进而提出后PC时代舆情工作该如何应变。
李雪梅[8](2015)在《论后PC时代档案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随着后PC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应用,档案利用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新的问题,本文将具体论述新时代的档案利用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即从档案利用过程中"倒立金字塔"现象的发生、档案部门自身、信息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档案利用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新进展尽绵薄之力。
宁薇[9](2014)在《微软“后后PC时代”的生存法则》文中认为作为微软创立近40年来的第三位CEO,纳德拉肩负着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即将一家以软件授权着称的公司,改造为一家以设备和服务为主的公司,带领这家公司向云计算时代转型。"Office Everywhere,For Everyone",日前微软打出了这样一句Office无处不在的标语。这家依靠摇钱树Windows+Office而长盛不衰的软件公司突然宣布,iP ad、iP hone和Android版Office套件将正式免费。这一计划令很多人惊讶不已,但面对"后PC时代"的各
张兴军[10](2014)在《革命PC》文中提出在小屏时代,传统PC的出路将越走越窄。PC(个人计算机)的历史满打满算,也才30多年的历史。从笨重无比、计算能力奇差的巨无霸,发展到可以便携的笔记本电脑,再到今天的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终端设备的进化让人目不暇给。如果,缔造这些设备的都是一家公司,我们可能还谈不上革命。但当惠普、戴尔、宏碁等PC的守望者出现了被趋势超越的态势之后,你又不得不承认这个行业的确是发生了变化,
二、“后PC时代”的PC是怎样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PC时代”的PC是怎样的(论文提纲范文)
(1)SBR-PBR-改性膜组合工艺对污水脱氮除磷的效能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
1.2 污水的脱氮除磷概述 |
1.2.1 污水的脱氮原理 |
1.2.2 污水的除磷原理 |
1.2.3 传统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工艺 |
1.2.4 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的局限性 |
1.3 微藻在污水脱氮除磷中的应用 |
1.3.1 微藻脱氮除磷的原理 |
1.3.2 微藻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 |
1.3.3 微藻与活性污泥联用脱氮除磷 |
1.4 微藻分离技术 |
1.5 膜滤技术分离微藻研究现状 |
1.5.1 膜滤分离微藻过程中的膜污染机理 |
1.5.2 膜滤分离微藻过程中的膜污染控制 |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SBR-PBR串联体系的构建 |
2.1.1 反应器的设计 |
2.1.2 PBR运行参数的优化方法 |
2.1.3 不同SBR运行模式对于PBR运行效果的影响 |
2.1.4 SBR-PBR串联体系的连续性运行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膜的制备方法 |
2.3.1 表面负电性PC膜的制备 |
2.3.2 催化PC膜的制备 |
2.4 膜的表征方法 |
2.4.1 膜表面微观形貌的表征 |
2.4.2 膜表面官能团和元素组成表征 |
2.4.3 膜表面润湿性表征 |
2.4.4 膜表面荷电性能表征 |
2.4.5 膜孔径分布表征 |
2.5 膜的性能评价方法 |
2.5.1 通量测试 |
2.5.2 微藻截留率 |
2.5.3 通量恢复率 |
2.5.4 膜表面阻力 |
2.5.5 化学稳定性 |
2.5.6 重复使用性 |
2.6 检测分析方法 |
2.6.1 常规水质指标 |
2.6.2 藻密度的测定 |
2.6.3 K~+释放率 |
2.6.4 三氯甲烷生成势的测定 |
第3章 SBR-PBR串联体系的构建及其对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的效能 |
3.1 引言 |
3.2 SBR-PBR串联体系处理生活污水的合理性 |
3.3 PBR运行参数的优化 |
3.3.1 藻种的优选 |
3.3.2 温度的控制 |
3.3.3 光照条件的优化 |
3.4 SBR运行模式对SBR-PBR串联系统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 |
3.4.1 SBR运行模式的选择及出水水质 |
3.4.2 不同SBR运行模式对于SBR-PBR串联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 |
3.5 水力停留时间对SBR-PBR串联体系效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表面负电性PC膜的制备及其对微藻分离的效能与机制 |
4.1 引言 |
4.2 表面负电性PC膜的制备 |
4.2.1 基膜的选择 |
4.2.2 制备原理 |
4.3 表面负电性膜的表征 |
4.3.1 膜表面微观形貌 |
4.3.2 膜表面化学性质 |
4.3.3 膜表面润湿性 |
4.3.4 膜表面Zeta电势 |
4.3.5 膜表面孔径分布 |
4.4 表面负电性PC膜的性能 |
4.4.1 截留率及通量 |
4.4.2 通量恢复率 |
4.5 表面负电PC膜抗污染机制 |
4.6 表面负电性PC膜化学稳定性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催化PC膜的制备及其对微藻分离的效能与机制 |
5.1 引言 |
5.2 催化PC膜的制备 |
5.3 催化PC膜的表征 |
5.3.1 膜表面微观形貌 |
5.3.2 膜表面化学性质 |
5.3.3 膜表面润湿性 |
5.3.4 膜表面Zeta电势 |
5.3.5 膜表面孔径分布 |
5.4 催化PC膜的性能 |
5.4.1 截留率及通量 |
5.4.2 通量恢复率 |
5.5 催化PC膜抗污染机制 |
5.6 催化剂的再生及膜的重复使用性 |
5.7 微藻在膜分离过程中的活性研究 |
5.7.1 对藻密度的影响 |
5.7.2 对胞内物释放的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SBR-PBR-改性PC膜组合工艺的构建与效能机制 |
6.1 引言 |
6.2 SBR-PBR-改性PC膜组合工艺的效能研究 |
6.2.1 SBR-PBR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的稳定性 |
6.2.2 催化PC膜处理PBR出水的效能 |
6.3 SBR-PBR-改性PC膜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机制 |
6.4 SBR-PBR-改性PC膜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关键参数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战略地图在IT分销企业的应用研究 ——基于神州数码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
1.3 研究思路与本文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本文创新 |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资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资料来源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
2 文献回顾 |
2.1 战略地图与企业管理 |
2.2 战略地图与IT企业 |
2.3 IT分销企业管理方式 |
2.4 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工具 |
2.5 已有研究文献述评 |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3.1 战略管理相关概念 |
3.2 IT分销相关概念 |
3.3 价值管理 |
3.4 理论基础分析 |
3.4.1 战略理论发展阶段 |
3.4.2 战略地图工具的运用 |
4 神州数码案例概况 |
4.1 案例背景简介 |
4.2 神州数码分销业务的现状以及现有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
4.2.1 神州数码分销业务现状 |
4.2.2 神州数码分销业务现有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
4.2.3 神州数码战略管理的目标 |
4.3 神州数码战略管理方式选择 |
4.4 案例分析的整体框架 |
5 神州数码运用战略地图进行价值管理的分析 |
5.1 战略地图在IT分销企业的适用性 |
5.1.1 IT分销企业特点及问题 |
5.1.2 战略地图在IT分销企业应用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
5.2 神州数码运用战略地图进行价值管理的举措分析 |
5.2.1 价值有形成果——财务层面 |
5.2.2 价值创造基础——客户层面 |
5.2.3 价值直接驱动——内部运营层面 |
5.2.4 价值的无形资产——学习与成长层面 |
5.3 基于战略地图实施整合后的价值创造效果分析 |
5.3.1 运用战略地图后现有价值创造成效分析 |
5.3.2 运用战略地图后预期价值创造效果分析 |
5.3.3 从审计角度看运用战略地图进行价值管理的优势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有机半导体的掺杂及其在光伏器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n型掺杂剂 |
1.3 p型掺杂剂 |
1.4 太阳能电池概述 |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工作内容 |
2 n型掺杂剂DBU的性质探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DBU的还原性及掺杂作用 |
2.4 DBU掺杂PC_(61)BM的机理 |
2.5 DBU及 PEI和非富勒烯受体ITIC之间的相互作用 |
2.6 本章小结 |
3 DBU掺杂PC_(61)BM在钙钛矿电池器件中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DBU掺杂PC_(61)BM作为电子传输层的钙钛矿电池 |
3.4 DBU掺杂PC_(61)BM电子传输层的电荷注入及迁移率变化 |
3.5 DBU掺杂PC_(61)BM传输层对于钙钛矿层的钝化作用 |
3.6 DBU抑制钙钛矿薄膜产生碘单质缺陷 |
3.7 本章小结 |
4 PMA对非富勒烯活性层表面p掺杂用于可印刷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PMA掺杂PTB7-Th行为分析 |
4.4 基于PMA掺杂的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 |
4.5 基于PMA掺杂的可印刷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研究内容总结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2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4)龙首山铀成矿区断裂构造遥感识别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断裂构造形迹的遥感解译研究 |
1.2.2 断裂构造力学性质遥感分析研究 |
1.2.3 龙首山区域遥感地质应用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技术方法及实物工作量 |
1.3.1 技术方法 |
1.3.2 实物工作量 |
2 龙首山地质概况 |
2.1 地理概况 |
2.2 区域地质 |
2.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2 地层 |
2.2.3 岩浆岩 |
2.2.4 构造 |
2.3 典型铀矿床地质特征 |
3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
3.1 数据源及其特点分析 |
3.1.1 GF-2 影像 |
3.1.2 Landsat-8 OLI影像 |
3.1.3 DEM数据 |
3.2 图像预处理 |
3.2.1 几何校正 |
3.2.2 辐射校正 |
3.2.3 图像裁剪 |
3.3 图像增强处理 |
3.3.1 彩色合成 |
3.3.2 主成分分析 |
3.3.3 图像融合 |
4 图像边缘检测与线性构造自动识别 |
4.1 边缘检测 |
4.2 边缘连接 |
4.3 线性形迹的自动提取 |
4.3.1 LINE模块 |
4.3.2 图像选取及线性形迹提取 |
4.4 线性干扰去除与线性构造识别 |
4.4.1 道路目视解译 |
4.4.2 图像边界信息提取 |
4.4.3 非构造成因山脊线提取 |
4.4.4 非线性构造剔除 |
4.5 遥感断裂构造识别流程 |
4.5.1 图像筛选 |
4.5.2 主次线性形迹提取 |
4.5.3 线性干扰的去除与遥感断裂构造连接 |
5 断裂力学性质的分析及影像标志 |
5.1 龙首山铀成矿区断裂构造特征 |
5.2 主要断裂的力学性质分析 |
5.2.1 马路沟断裂 |
5.2.2 革命沟断裂 |
5.2.3 大红沙沟断裂 |
5.2.4 玉石沟断裂 |
5.3 断裂构造力学性质的影像标志 |
6 遥感识别构造的分析验证与应用 |
6.1 识别构造的分析验证 |
6.1.1 主要构造方向的分析验证 |
6.1.2 空间一致性分析验证 |
6.2 铀成矿分析 |
6.2.1 构造密度与铀成矿关系 |
6.2.2 构造分形特征与铀成矿关系 |
6.2.3 构造方向和力学性质与铀成矿的关系 |
7 结论 |
7.1 主要认识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MiR-873在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后间插治疗模式逆转耐药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间插治疗模式在EGFR-TKI一线治疗获得性耐药后的晚期NSCLC中的临床观察 |
1.病人 |
2.方法 |
3.结果 |
第二部分 MiR-873靶向GLI1基因调控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机制研究 |
1.材料和仪器 |
2.方法 |
3.结果 |
第三部分 培美曲塞对人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细胞株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1.材料和仪器 |
2.方法 |
3.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微小RNA在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耐药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后PC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解读后PC时代 |
二、后PC时时代代的的重重要要特特征征 |
1. 弱PC特征 |
2. 娱乐类信息工具的兴起 |
3. 网络共享十分便利 |
四、教师应与时俱进自我提升 |
(7)后PC时代:我们正经历着怎样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PC门户何时成了“传统媒体”? |
1、网络媒体顺势整合改版 |
2、“今日头条”的定向推送 |
3、几大商业门户的移动战略 |
4、专业媒体人转战自媒体 |
传统PC势头持续走低的因素探析 |
1、移动互联网的冲击 |
2、上网人群特征驱动 |
3、传统网媒信息滞后 |
4、传统PC自身局限 |
移动新媒体“场境”下的信息渗透特征 |
1、碎片传播,高渗透性 |
2、互动参与,强交互性 |
3、诉求强烈,族群突出 |
4、实时溯源,数据精细 |
后PC时代舆情工作该如何应变 |
1、培养“移动互联网+ 舆情”思维 |
2、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决策 |
3、加强智库建设做好处置保障 |
4、建立多层次舆情处置体系 |
(8)论后PC时代档案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档案利用工作发展概况: |
二、后PC时代档案利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
三、优化档案利用工作的对策 |
(10)革命PC(论文提纲范文)
PC失意 |
趋势使然 |
逆势之变 |
四、“后PC时代”的PC是怎样的(论文参考文献)
- [1]SBR-PBR-改性膜组合工艺对污水脱氮除磷的效能与机制[D]. 黄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战略地图在IT分销企业的应用研究 ——基于神州数码的案例分析[D]. 王一凡.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有机半导体的掺杂及其在光伏器件中的应用研究[D]. 胡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龙首山铀成矿区断裂构造遥感识别及其应用研究[D]. 张元涛.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9(03)
- [5]MiR-873在肺癌EGFR-TKI获得性耐药后间插治疗模式逆转耐药中的机制研究[D]. 金时代.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6)
- [6]后PC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学[J]. 陈维龙.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06)
- [7]后PC时代:我们正经历着怎样的改变[J]. 马雪健,刘颖,陈捷琪. 传媒观察, 2015(11)
- [8]论后PC时代档案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 李雪梅. 兰台世界, 2015(29)
- [9]微软“后后PC时代”的生存法则[J]. 宁薇. IT经理世界, 2014(22)
- [10]革命PC[J]. 张兴军. 中国经济信息,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