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净化环境堵源截流 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玉,潘振生[1](2020)在《犯罪经济学视角下的毒品犯罪防控“悖论”解析》文中指出从犯罪经济学角度,毒品犯罪防控存在一个逻辑上的"悖论",即"越打击越严重",加大打击力度,毒品价格上升,但吸毒人员需求不会减少,因而会吸引更多的毒品犯罪者进入毒品犯罪市场,还可能衍生其他与毒品相关的犯罪。从我国的禁毒实践看,由于长期坚持对毒品犯罪严厉打击的刑事政策,并同时采取戒毒措施、禁毒教育等多种举措,我国的毒品犯罪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实际上是两次打破了这种犯罪经济学上的"悖论"。随着毒品犯罪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今后我们仍需在供需两方面同时着力,既要长期坚持打击,减少供给,也要长期坚持强制戒毒、社区戒毒、禁毒教育等多种措施,减少需求,防止"悖论"再现。
李世清,邹俊波[2](2020)在《云南毒品犯罪新形势及检察机关参与毒品治理的途径》文中提出云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毒品犯罪有着鲜明的过境、中转犯罪,兼过境次生犯罪特点。云南毒品犯罪形势发展深受境外生产端和境内消费端的双重影响和制约。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毒品打击形势变化以及新的技术手段、犯罪方式方法的深度运用,云南毒品犯罪形势开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和新动向。在使得云南毒品犯罪及其格局深度调整的同时,也为犯罪传统治理模式、方法、标准等带来了新的挑战,进一步加剧了犯罪堵截、查缉、取证、认定、根治等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亟需检察机关更加积极主动,深入介入参与,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以及国际司法协助等手段,全面参与到毒品犯罪的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末端治理中来,通过境外"除源截流"和国内"堵源净流"相结合,实现对毒品犯罪的全方位多维度治理,彻底铲除犯罪滋生的土壤。
王宁[3](2020)在《寄递渠道贩毒案件侦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2年,我国云南境内首次发现寄递渠道贩毒活动。随后,利用寄递渠道进行的毒品犯罪活动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并呈现逐年蔓延趋势。事实上,寄递渠道贩毒不过是传统贩毒的升级版,是寄递行业的快速发展给缉毒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当前利用寄递渠道贩毒问题愈加凸显,发案数字逐年攀升,整体上已经形成利用寄递渠道进行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活动“三足鼎立”之势。寄递渠道贩毒活动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贩毒与网络活动紧密结合,犯罪过程隐蔽复杂;二是运毒成本降低,运毒数量增加,减少毒品交易成本;三是贩毒活动的犯罪要素分离,降低毒品交易风险。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打击对策,未来寄递渠道贩毒活动可能会出现以下发展趋势:毒品贩运态势将日益严重,贩毒活动的隐蔽性将不断增强,寄递渠道贩毒活动将向流程化方向发展,国际寄递渠道贩毒的影响将不断加深。目前寄递渠道贩毒犯罪形势十分严峻,但公安机关打击此类犯罪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在禁毒执法实践中,侦查人员侦办此类案件面临诸多难点:首先,线索来源匮乏,导致情报获取难;其次,犯罪现场点多线长,犯罪证据容易灭失,使得侦查取证难;再次,协作机制尚不能满足侦查打击的需要,导致侦查协作难;最后,由于涉案人员错综复杂,贩毒分子反侦查能力强,使得延伸侦查难。针对存在的难点问题,公安机关应以分析当前寄递渠道贩毒案件的具体特点为基础,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侦查对策:一是通过加强寄递渠道禁毒情报共享,打造寄递涉毒警企联动平台,制定涉毒线索举报奖励办法,以不断拓宽情报获取渠道;二是通过依法全面开展调查取证,物建寄递渠道秘密力量,充分运用控制下交付措施,以不断推进侦查取证工作的开展;三是通过加大上级公安机关的指挥协调力度,建立平行沟通协作机构,加强禁毒国际执法合作,以不断完善侦查协作机制;四是通过加强全链条侦查打击,创新信息化侦查手段,开展寄递渠道阵地控制,以不断推动寄递渠道贩毒案件延伸侦查进程。
王天宇[4](2020)在《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毒情形势和禁毒政策导向决定了始终保持对走私毒品犯罪的高压打击态势是我国禁毒工作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刑事执法机关特别是公安机关应当不断提高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水平,以应对走私毒品犯罪的新发展和新特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公安机关在办理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面临着情报搜集、证据固定、经费保障、案件深挖、跨国合作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导致了既有的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无法应对当前走私毒品犯罪多样化、产业化、信息化、全局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亟需从树立”情报主导“理念、合法有效应用和完善各种侦查措施、适应我国庭审实质化需要、通过完善法制、强化合作交流和建立追赃追逃机制等五个方面入手,创新和完善现有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机制和模式,切实提升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能力。鉴于此,文章第一部分先对全球走私毒品的犯罪现状、对我国的影响、存在的侦查困境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梳理出当前走私毒品犯罪在实际侦查办理过程遇到的困境和成因。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针对该现状和现存困境提出应对理念,运用大数据平台对已获取的情报进行技术分析研判,提纯线索,为公安机关侦查人员有效侦破走私毒品案件提供有力支持,本部分主要从情报信息化对于整个走私毒品犯罪案件立案启动前、办案中、破案后的重要意义和获取、分享情报的主要方式等进行系统阐述。文章第三部分再从公开侦查、控制下交付、禁毒特情、隐匿身份侦查、涉毒资产查控等五种侦查措施入手,深入剖析当前我国走私缉毒侦查措施存在的弊端和风险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见解。文章第四部分提出证据在整个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的采集与运用方法,这部分主要介绍包括实物证据、口供以及电子数据的收集与固定,以及技术侦查所获取的证据的合法转化方法,并提出跨境取证应该注意的问题。文章第五部分提出走私毒品国际合作侦查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公安机关有效打击走私毒品犯罪案件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张健[5](2020)在《地方政府毒品犯罪治理问题研究 ——以L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毒品犯罪问题如今已成为全球的公害,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会遭受到它的荼毒。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际,国际毒潮趁机涌入,自此,毒品犯罪问题开始迅速蔓延于整个中国大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毒品犯罪问题开始在山东省L市滋生并迅猛发展,虽然L市地方政府在治理毒品犯罪的过程中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每次禁毒战役取得短暂胜利过后,毒品犯罪问题依然呈现出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之势。因此,探索出一条针对L市地方政府治理毒品犯罪的行之有效的道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毒品犯罪治理工作,成为当前L市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在研究国内外部分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近几年工作实际,从五个部分对L市地方政府毒品犯罪治理工作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及意义,选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作为研究方法,公共治理和犯罪预防等理论作为依据,对以往的理论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并评价。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能够贯彻党中央十九届四中全会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交叉公共管理学和犯罪学两门学科,结合L市“物流之都”地域特色进行毒品犯罪治理研究。第二部分是对“毒品”、“毒品犯罪”等相关名词的定义和解释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分析,并论述了毒品犯罪的危害性以及治理毒品犯罪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当前L市毒品犯罪现状以及L市地方政府在毒品犯罪治理工作中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等问题。由于职业原因,笔者能够长期接触L市的禁毒相关工作,可以运用真实、准确的数据资料,对当前L市毒品犯罪治理的实际概况进行梳理。第四部分,笔者提出了当前L市地方政府在毒品犯罪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治理主体职责不明、犯罪打击力度不足、人员管控脱失、易制毒化学品管控不到位等。着重对毒品犯罪治理过程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包括思想认识不足、工作机制不健全、打击难度加大、禁毒专业队伍孱弱、法律不完善等等。第五部分,是以L市为例较为系统地对地方政府毒品犯罪治理对策进行研究。基于对前期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相关数据资料的深入分析,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各国各地毒品犯罪治理经验教训,从提升思想认识、增强宣传教育、完善立法机制以及禁毒队伍建设、戒毒人员挽救、制毒物品管控等多方面入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毒品犯罪治理对策。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L市为例进行研究,以期对地方政府治理毒品犯罪的研究做进一步拓展,进而为丰富我国毒品犯罪治理理论和毒品犯罪治理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宇[6](2020)在《中缅边境毒品运输通道与方式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金三角”、“金新月”和南美等境外毒源地对中国“多头入境、全线渗透”的复杂态势仍未改变,其中从缅甸渗入的情况尤为严重,云南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缅甸毒品渗入中国的主要通道,要提高堵源能力,就要对边境毒品运输的通道以及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寻找运输犯罪屡禁不止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意见。文章主要是以判决书的统计、个案的分析、实地调研三种方法进行结合研究,从毒品运输通道、运输方式、运输主体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与缅甸山水相连,无天然屏障,森林覆盖率极高,山里的小路不计其数,一线堵源困难。到了境内公路交通网络发达,毒贩运输线复杂,飞机航线多、航班量大、人员密集,二线截流工作复杂。中缅边境毒品运输方式多样,人体藏毒运输方式一直比较突出,使用快递和物流进行运输的呈猛增的态势。中缅边境毒品运毒主体主要呈现文化素质低、无业、农民、低龄化等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在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很多人文化素质较低,对毒品危害认识较少,容易被贩毒集团所利用,充当帮别人运输毒品的马仔,毒贩大多数在缅甸,由于缅甸政治局势混乱,多地被民地武和毒品犯罪集团控制,案件难以延伸,毒贩难以抓获。基于中缅边境毒品运输的现状,提出了系统性治理的建议。首先,要加大堵源截流力度,形成覆盖主要“水、陆、空、邮、物”的立体查缉体系,严格落实“边境一线堵,内地二线查,出省口子三线截”的堵源截流战略,同时要加强国际警务合作,把案件延伸到境外。然后,要针对运输网络复杂和运输方式多样的态势,加强缉毒队伍建设,建立与缉毒任务相适应的缉毒力量。为防止毒贩运用运输行业的管理漏洞进行毒品,要健全运输行业的管理,落实快递和物流业的实名制。最后,要加强毒品预防的宣传教育,深化人民群众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认知,培养他们自觉抵制毒品犯罪的意识。
邓小刚[7](2020)在《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南丰县青少年吸毒治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吸毒又一次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青少年,他们因为经验不足、社会知识少、是非辨别能力差,所以对毒品的危害性和违法性认识不足,极易成为毒品犯罪的“高危群体”。本文以青少年人群作为研究主体,尝试从源头上去全面深入地探讨青少年吸毒行为发生的原因,以期能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从而为解决我国青少年吸毒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全文共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本文研究的背景及目的,青少年吸毒问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有关吸毒危害和防毒戒毒研究成果的文献资料概况。本文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包括“青少年”、“毒品与吸毒”、“禁毒与戒毒”概念的界定,并阐述研究青少年吸毒现象治理理论的概念。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南丰县青少年吸毒问题的调查研究成果,包括南丰县毒情形势,南丰县吸毒人员状况调查,南丰县青少年吸毒行为产生的原因,南丰县青少年吸毒问题造成的社会危害。第四部分,就青少年吸毒问题治理对策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南丰县治理吸毒问题的薄弱环节,3D防毒教育及构建防毒生态系统,整体性治理南丰县青少年吸毒问题。本文在对南丰县青少年吸毒问题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走进江西省强制隔离戒毒所、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和抚州市强制戒毒所的访谈心得,除了通常预防、教育等治理措施之外,笔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创新举措,即:改善社会环境(外部因素),坚决以堵源截流为利剑,坚决遏制毒品蔓延;树立正确的三观(内部因素),从小培养从善利他的人生信仰,创建3D防毒教育及构建防毒生态系统为本文亮点,在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指导下,内外结合,上下齐力,左右围堵,多维度防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青少年涉毒的概率降到接近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论文未涉及其他职能部门在青少年吸毒问题治理当中的角色职能和具体实践措施,因样本较少使得数据资料在支撑论文观点方面有所不足。尽管如此,但作者长期从事治安防控工作,近年来更是深入关注青少年涉毒偏差行为及治理问题,在实践中不仅有参加戒毒专项工作,而且与国内同行有较为充分的交流,这些都使为本文撰写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和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个别数据上的不足。当然,鉴于吸毒现象的复杂性,吸毒预防工作的社会系统性,吸毒人群社会危害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跟进青少年吸毒人群的生活轨迹,以期寻找一套系统化解决方案。
陈浩[8](2020)在《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呼和浩特市毒品防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毒品,是全人类的敌人,自其诞生之日起,就给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生命的毁灭、家庭的崩溃,以及由毒品引发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战争危机,无时无刻不在困扰和阻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毒品问题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给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威胁,我们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毒品问题也是风险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风险社会理论是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孕育而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正是运用制度性的措施来予以应对和解决不同的风险。毒品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与政府的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以及个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毒品防控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这给各级政府部门治理毒品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提升治理能力。本文结合呼和浩特市当前的毒情形势以及禁毒实际,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分析汇总,以风险社会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在借鉴国内外社会毒品防控经验的前提下,对当前呼和浩特市毒品防控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进而从政府组织领导、社会公众参与和禁毒合作三个方面探寻呼和浩特市毒品防控的具体路径,提出相应的对策预防毒品风险。
蒋玉莲[9](2020)在《中国特色的毒品治理之路:历史、现实与攻坚》文中研究说明鸦片战争的警钟提示我们必须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改革开放后的毒情泛滥与毒品治理环境"今非昔比",面对毒品治理之艰难,既要借鉴新中国毒品治理的宝贵经验,坚持党对毒品治理工作的正确领导,发挥毒品治理的政治优势与制度优势,又要提高新时代的毒品治理能力,建立"预防—打击—处罚—帮助"一体化的中国毒品治理体系,突出教育预防,控制毒品源头,阻断毒品需求,加大打击和处罚毒品犯罪力度,对戒毒康复人员实行人文关怀,走中国特色的毒品治理之路。
曹威[10](2020)在《协同治理视角下的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毒品犯罪的市场化、组织化、系统化特征日益凸显,不断呈现出新型的模式与样态,致使传统的“潮汐式”、“断尾式”、“惩戒式”打击模式面临困境。协同治理在预处社会危机、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打击毒品犯罪应当与毒品问题的协同治理结合起来,采取协同治理视角下的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策略。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协同机制的构建方案为:首先,以国家禁毒委的领导和协同共同体的支撑搭建起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寻求利益相关达成思想共识,搭建信息平台促进有效参与,提供专题业务培训提高协同能力;其次,运行协同机制,形成毒品链、人员链、资金链的全链条打击;最后,总结协同主体间的相互影响,综合评估协同结果,进行主体问责。文中关于协同治理理论、毒品问题协同治理实践、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内涵等内容的探讨旨在为构建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协同机制提供可行性依据,整个协同机制的构建旨在以社会治理的大视角分析、研判、组织打击毒品犯罪活动,集约社会力量、提高治理效能,形成对毒品犯罪的协同化、系统化、平衡化打击态势。
二、净化环境堵源截流 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净化环境堵源截流 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论文提纲范文)
(1)犯罪经济学视角下的毒品犯罪防控“悖论”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悖论”的逻辑存在解析———以供需理论为视角 |
(一)供需理论与需求价格弹性理论 |
(二)供需理论与需求价格弹性理论下该“悖论”产生的逻辑分析 |
1. 供给方面 |
2. 需求方面 |
三、我国打击毒品犯罪“悖论”的存在与破解———以供需模型为视角 |
(一)我国传统毒品犯罪阶段“悖论”的存在与破解 |
(二)新型毒品结构下,我国毒品犯罪防控“悖论”的存在与破解 |
(三)我国打破“悖论”之经验解析 |
1. 供给方面 |
2.需求方面 |
四、防止“悖论”再现之建议 |
(一)坚持对毒品犯罪采取“严厉”的刑事政策不动摇 |
(二)完善戒毒制度 |
(三)深化禁毒教育 |
(四)倡导全民禁毒,创建无毒社区 |
(2)云南毒品犯罪新形势及检察机关参与毒品治理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毒品犯罪的基本形势和总体特征判断 |
(一)以输入型犯罪为主,毒情深受境外影响 |
1. 输入型犯罪,决定了云南毒品治理的主要方式是堵截。 |
2. 输入型犯罪,决定了云南毒品治理的特殊被动形势。 |
3. 输入型犯罪,决定了云南毒品治理的特殊困难局面。 |
4. 输入型犯罪,决定云南毒品犯罪的根源在外。 |
(二)以中转犯罪为主,毒品过境与消费并存 |
1. 中转站地位,决定了云南毒品犯罪以走私、运输等流通型犯罪为主,兼顾就地消费、贩卖等次生犯罪。 |
2. 中转站地位,决定了云南毒品犯罪治理的重要战略价值。 |
3. 中转站地位,决定了云南毒品犯罪治理的重要侦查价值。 |
4. 中转站地位,决定了云南毒品犯罪治理的特殊困难局面。 |
(三)以传统毒品为基础,新型毒品不断增长 |
1. 以传统毒品为基础,决定了即便在全面围堵的情况下,“金三角”地区仍然能保持一定自给自足的原料保障。 |
2. 以传统毒品为基础,决定了在云南毒品查缉中始终将保持一定规模数量的海洛因、鸦片等。 |
3. 以传统毒品为基础,决定云南毒品犯罪治理从政策、标准乃至具体的技术设备均带有深厚的传统农业种植时代禁毒痕迹。 |
4. 以传统毒品为基础,决定了云南毒品犯罪治理的对外政策是以禁制、禁种为主。 |
二、云南毒品犯罪发展的新形势、新动态 |
(一)合成毒品持续增长,境外毒品生产从种植为主向种制合流转变,毒品生产制造去中心化,有进一步向云南内陆渗透蔓延趋势 |
1. 合成毒品数量增多。 |
2. 境外毒品生产从种植为主向种制合流转变。 |
3. 毒品生产由多中心向去中心化转变。 |
4. 毒品生产有进一步向云南内陆地区渗透的趋势。 |
(二)制毒物品犯罪持续增长,毒品犯罪从毒品单向输入,向原料和制成品的双向输入输出转变,毒品犯罪治理压力倍增 |
1. 制毒物品犯罪猛增。 |
2毒品犯罪从毒品单向输入,向原料和制成品的双向输入输出转变。 |
3. 大宗毒品犯罪数量不断增多。 |
(三)犯罪方式调整,信息化、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不断投入运用,犯罪查缉难度进一步加大 |
1.“互联网+人员招募”。 |
2.“物联网+毒品运输”。 |
3.“科技化+毒品贩运”。 |
4.“信息化+毒品扩散”。 |
(四)犯罪群体转变,毒品犯罪有向低龄化、大众化演变的趋势,黑毒同流、毒恐合流趋势更加明显 |
1. 涉毒人群的地域转变。 |
2. 涉毒人群身份转换。 |
3. 毒品犯罪有向未成年乃至学校发展趋势。 |
4. 毒品滥用日趋大众化。 |
5.“黑毒同流”现象突出。 |
6.“毒恐合流”问题突出。 |
三、新形势给云南毒品犯罪治理带来的影响 |
(一)犯罪格局调整,堵截难 |
(二)犯罪隐蔽性增强,查缉难 |
(三)毒品标准化提升,取证难 |
(四)犯罪对抗性增强,认定难 |
(五)犯罪组织化增强,根治难 |
四、检察机关参与毒品犯罪治理的途径 |
(一)源头治理:国际禁毒检务合作、禁毒联合执法、跨国涉毒洗钱犯罪、替代种植、国际检察官培训 |
(二)综合治理:提前介入引导侦查、联席会议、派驻禁毒检察官办公室、侦查协作、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 |
(三)依法治理:依法从严从重从快办理、检察建议、提起公益诉讼、专门办案机制、专业办案组织、专业办案团队 |
(四)末端治理:零星贩毒打击、执行检察监督、社区矫正、禁毒法治宣传教育、促进专门立法 |
(3)寄递渠道贩毒案件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2 寄递渠道贩毒案件概述 |
2.1 寄递渠道贩毒案件界定 |
2.1.1 寄递渠道贩毒案件的概念 |
2.1.2 寄递渠道贩毒案件的主要类型 |
2.2 寄递渠道贩毒案件的特点 |
2.2.1 贩毒与网络活动紧密结合,犯罪过程隐蔽复杂 |
2.2.2 运毒成本降低,运毒数量增加,减少交易成本 |
2.2.3 贩毒活动的犯罪要素分离,降低毒品交易风险 |
2.3 寄递渠道贩毒活动的发展趋势 |
2.3.1 毒品贩运态势日趋严重 |
2.3.2 贩毒活动的隐蔽性增强 |
2.3.3 寄递渠道贩毒向流程化发展 |
2.3.4 国际寄递渠道贩毒影响加深 |
3 寄递渠道贩毒案件的侦查难点 |
3.1 情报获取难 |
3.1.1 寄递渠道禁毒情报的来源单一 |
3.1.2 寄递渠道禁毒情报应用水平低 |
3.1.3 禁毒相关部门间情报交流不畅 |
3.2 侦查取证难 |
3.2.1 犯罪现场点多线长 |
3.2.2 犯罪证据容易灭失 |
3.2.3 主观明知不易认定 |
3.3 侦查协作难 |
3.3.1 侦查协作管理制度不完善 |
3.3.2 侦查协作行为的随意性强 |
3.3.3 侦查协作的运行模式滞后 |
3.4 延伸侦查难 |
3.4.1 毒贩反侦查能力强 |
3.4.2 涉案人员不易核实 |
3.4.3 延伸侦查力度不足 |
4 寄递渠道贩毒案件的侦查对策 |
4.1 拓宽寄递渠道贩毒案件情报获取渠道 |
4.1.1 加强寄递渠道禁毒情报共享 |
4.1.2 打造寄递涉毒警企联动平台 |
4.1.3 制定涉毒线索举报奖励办法 |
4.2 推进寄递渠道贩毒案件侦查取证工作 |
4.2.1 依法全面开展调查取证 |
4.2.2 物建寄递渠道秘密力量 |
4.2.3 运用控制下交付措施 |
4.3 完善寄递渠道贩毒案件侦查协作机制 |
4.3.1 加大上级公安机关指挥协调力度 |
4.3.2 建立寄递禁毒平行沟通协调机构 |
4.3.3 加强寄递渠道禁毒国际执法合作 |
4.4 深化寄递渠道贩毒案件延伸侦查举措 |
4.4.1 加强全链条侦查打击 |
4.4.2 创新信息化侦查手段 |
4.4.3 开展寄递渠道阵地控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评价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走私毒品犯罪的现实状况与侦查困境 |
2.1 走私毒品犯罪的现实状况 |
2.1.1 国际走私毒品犯罪活动现状 |
2.1.2 我国走私毒品犯罪活动现状 |
2.1.3 走私毒品犯罪对我国禁毒工作的影响 |
2.2 走私毒品犯罪的侦查困境 |
2.2.1 情报搜集之困境 |
2.2.2 证据固定之困境 |
2.2.3 合作侦查之困境 |
2.2.4 案件深挖之困境 |
2.2.5 资费保障之困境 |
3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情报线索的收集与研判 |
3.1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情报线索的高效收集 |
3.1.1 以人力情报为基础 |
3.1.2 以技术情报为增长点 |
3.1.3 以国际情报交流为辅助 |
3.2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情报线索的深度研判 |
3.2.1 涉毒人员的监控分析 |
3.2.2 毒品源头的监控分析 |
3.2.3 走私路线的监控分析 |
3.2.4 资金流动的监控分析 |
3.3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情报工作的机制建构 |
3.3.1 成果分配机制之建构 |
3.3.2 部门共享机制之建构 |
3.3.3 区域交换机制之建构 |
4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侦查措施的应用与完善 |
4.1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的公开查缉 |
4.1.1 建立海陆空立体化的侦查网络 |
4.1.2 推进相关部门间的侦查协作 |
4.1.3 加强公开查缉与后续经营的有效衔接 |
4.2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的隐匿身份侦查 |
4.2.1 隐匿身份侦查的基本要求 |
4.2.2 隐匿身份侦查的完善策略 |
4.3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的控制下交付 |
4.3.1 控制下交付的适用标准 |
4.3.2 控制下交付的实施条件 |
4.3.3 控制下交付的证据问题 |
4.3.4 控制下交付的系统评估 |
4.4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的禁毒特情 |
4.4.1 禁毒特情工作中的证据采信 |
4.4.2 禁毒特情工作中的刑事豁免 |
4.4.3 禁毒特情工作中的人员管理 |
4.5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的技术侦查 |
4.5.1 技术侦查手段的使用途径 |
4.5.2 技术侦查手段的实践价值 |
4.5.3 技术侦查手段的完善策略 |
4.6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的涉毒资产调查 |
4.6.1 涉毒资产调查的现实意义 |
4.6.2 我国涉毒资产调查的法律规定 |
4.6.3 我国涉毒资产调查的制度缺陷 |
4.6.4 我国涉毒资产调查的完善策略 |
5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犯罪证据的采集与运用 |
5.1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证据收集与运用的基本要求 |
5.2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取证行为的规范化 |
5.2.1 境内取证行为之规范 |
5.2.2 跨境取证行为之规范 |
5.3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证据收集的多元化 |
5.3.1 注重主观方面的证据收集 |
5.3.2 加强技术侦查的证据转化 |
6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国际合作的开展与推进 |
6.1 合作法律制度之完善 |
6.1.1 推进国际法律制度建设 |
6.1.2 完善国内法律相关制度 |
6.2 禁毒交流合作之强化 |
6.2.1 树立国际侦查合作理念,积极开展侦查合作 |
6.2.2 培养国际侦查合作人才,落实缉毒联络制度 |
6.2.3 加强涉毒情报交流工作,建立执法联动机制 |
6.2.4 探索禁毒司法合作机制,确立合作运作程序 |
6.3 追逃追赃措施之完善 |
6.3.1 境外追逃措施之完善 |
6.3.2 境外追赃措施之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地方政府毒品犯罪治理问题研究 ——以L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1)现实意义 |
(2)理论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1)关于毒品及毒品犯罪的研究 |
(2)关于毒品犯罪频发原因的研究 |
(3)关于毒品犯罪治理对策的研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定量分析法 |
3.实证研究法 |
4.比较研究法 |
(四)相关理论 |
1.公共治理理论 |
2.犯罪预防理论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1.理论创新 |
2.内容创新 |
3.方法创新 |
二、毒品犯罪相关知识及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毒品 |
(1)毒品的概念 |
(2)毒品的种类 |
2.毒品犯罪 |
(二)理论研究基础及毒品犯罪治理的必要性 |
1.理论研究基础 |
2.毒品犯罪治理的必要性 |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2)促进中华民族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前提 |
(3)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稳定期望的强烈需求 |
(4)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
(5)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 |
三、L市毒品犯罪治理现状 |
(一)L市毒品犯罪现状分析 |
1.吸毒人员数量缓慢增长并呈现低龄化趋势 |
2.涉毒违法犯罪人员日趋职业多元化、男性化 |
3.犯罪对象以苯丙胺类毒品为主 |
4.易制毒化学品流失现象严重 |
5.犯罪方式不断更新且手段更加隐蔽 |
(二)L市毒品犯罪治理的组织机构 |
(三)L市政府毒品犯罪治理工作机制 |
1.毒品犯罪预防工作机制 |
(1)社会预防 |
(2)学校预防 |
(3)家庭预防 |
(4)个人预防 |
2.毒品犯罪治理宣教工作机制 |
(1)社会公共宣传机制 |
(2)学校宣传教育机制 |
(3)网络媒体宣传机制 |
3.严打毒品犯罪工作机制 |
(1)注重涉毒情报工作 |
(2)深入开展禁毒会战 |
4.帮助吸毒人员重返社会工作机制 |
(1)探索社区戒毒康复管理新模式 |
(2)积极深入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程 |
(3)对吸毒成瘾人员进行长期身心康复治疗 |
5.严控易制毒化学品工作机制 |
(1)生产经营企业纳入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平台 |
(2)开展易制毒化学品专项督查整治工作 |
四、L市政府在毒品犯罪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L市政府在毒品犯罪治理中的存在问题 |
1.治理主体职责不明 |
(1)禁毒委未能有效发挥领导、协调职能 |
(2)治理主体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 |
2.毒品犯罪打击力度不足 |
(1)对涉毒犯罪的认定难于把握 |
(2)毒品犯罪侦查模式落后 |
(3)专业缉毒力量薄弱,难以满足需要 |
3.易制毒化学品管控不到位 |
(1)对企业监管不到位 |
(2)对企业检查力度不够 |
(3)对企业普法宣传教育不足 |
4.吸毒人员管控挽救不到位 |
(1)人员脱失现象严重 |
(2)人员复吸现象严重 |
(二)L市毒品犯罪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对毒品犯罪治理工作认识有待提高 |
(1)思想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2)对新型毒品犯罪发展认识有待提高 |
(3)对毒品犯罪主体变化认识有待提高 |
2.毒品犯罪治理工作机制不健全 |
(1)毒品犯罪治理主体间联动协作机制不健全 |
(2)毒品犯罪治理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 |
(3)强制隔离戒毒机制不健全 |
(4)遏制易制毒化学品流出机制不健全 |
3.毒品犯罪打击难度加大 |
(1)毒品制造方面 |
(2)毒品贩运方面 |
(3)涉毒人员通联方面 |
(4)毒品犯罪认定方面 |
4.缺乏专业禁毒人才队伍 |
(1)禁毒警力严重匮乏 |
(2)禁毒专业队伍人员配置不合理 |
(3)社区戒毒保障不足 |
5.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五、L市地方政府毒品犯罪治理对策 |
(一)提升毒品犯罪治理思想认识 |
(二)加强毒品犯罪治理宣传教育 |
1.深入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程 |
2.推进宣传工作社会化、常态化 |
(1)丰富社会宣传载体 |
(2)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
(3)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毒品犯罪治理活动 |
(4)加强与高校法学院交流合作 |
(5)开展禁毒主题纪念活动 |
(三)强化禁毒专业队伍 |
1.创新公安机关打击毒品犯罪侦查模式 |
(1)强化情报专班作用,实现信息共享交流 |
(2)创新技战法,在打深打透上力求突破 |
(3)严打网络涉毒犯罪,联合打击物流寄递贩毒 |
2.提升禁毒队伍毒品查缉能力水平 |
(1)提升办案人员证据意识和证据收集保全能力 |
(2)加强情报体系建设,增强情报意识和搜集水平 |
(3)增强耐心经营意识,做好深挖幕后长期战斗准备 |
3.持续开展缉毒会战扫毒专项行动 |
(1)持续深入开展县级公安机关联合缉毒会战 |
(2)着重开展禁种铲毒专项行动 |
4.注重专业人才培养,适当增加新力量 |
(1)增加新生力量,保证禁毒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作战技能,增强职业素养 |
(3)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 |
(四)完善禁毒工作机制 |
1.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
2.强化绩效考核追责机制 |
3.落实禁毒经费保障机制 |
4.强化基层组织工作机制 |
(五)规范易制毒化学品管控 |
1.企业宣传常态化 |
2.重点排查常态化 |
3.人员管控常态化 |
4.通报协作常态化 |
(六)强力推进禁吸戒毒工作 |
1.强化吸毒人员管控救助工作 |
2.推进“污水验毒”工作常态化 |
3.规范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 |
(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1.及时更新国家规定管制的毒品种类目录 |
2.尽快完善、修订禁毒法律和地方性法规 |
3.进一步明确毒品犯罪立案、量刑标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电子类 |
(四)其他类 |
致谢 |
(6)中缅边境毒品运输通道与方式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
2.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三)论文研究意义 |
一、中缅边境毒品运输通道与方式的考察 |
(一)考察的目的与样本 |
(二)考察的方法与过程 |
(三)考察结果 |
二、中缅边境毒品运输的主要通道 |
(一)通道一:缅甸至打洛入境通道 |
(二)通道二:缅甸至南伞入境通道 |
(三)通道三:缅甸至畹町入境通道 |
(四)通道四:缅甸至沧源入境通道 |
(五)通道五:航空通道 |
三、中缅边境毒品运输的主要方式 |
(一)走路运输 |
(二)使用交通工具运输 |
(三)使用人体藏毒运输 |
(四)使用快递和物流运输 |
四、中缅边境毒品运输主体的特征 |
(一)年龄特征 |
(二)职业特征 |
(三)文化程度 |
(四)途径特征 |
1.熟人介绍 |
2.网络招聘 |
3.境外赌博 |
4.娱乐场所搭讪 |
(五)地域特征 |
1.省内人群 |
2.外省人群 |
3.缅甸人群 |
五、中缅边境毒品运输通道的系统治理 |
(一)加大堵源截流力度 |
1.完善查缉体系 |
2.发展警务科技 |
3.加大情报工作力度 |
4.加强禁毒国际警务合作 |
(二)加强缉毒队伍建设 |
(三)完善制度屏障 |
1.健全运输行业的管理 |
2.加强快递和物流行业的监管 |
3.营造健康的招聘环境 |
4.建立难民处置应急预案 |
(四)促进境内外经济发展 |
(五)加强毒品预防的宣传教育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南丰县青少年吸毒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助于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
1.3.2 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兴旺 |
1.3.3 有助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
1.4 文献综述 |
1.4.1 整体性治理理论 |
1.4.2 关于毒品与戒毒的相关研究 |
1.4.3 关于青少年吸毒治理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2 南丰县吸毒青少年概况与特征 |
2.1 吸毒青少年概况 |
2.2 吸毒青少年特征 |
2.2.1 毒品犯罪活动有所增加 |
2.2.2 毒品犯罪的智能化、暴力化 |
2.2.3 吸毒人员呈低龄化多样化趋势 |
2.3 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及危害 |
2.3.1 青少年吸毒的原因 |
2.3.2 青少年吸毒的危害性 |
3 南丰县青少年吸毒治理的成效、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
3.1 青少年吸毒治理成效 |
3.2 青少年戒毒服务的做法 |
3.3 青少年吸毒治理的经验 |
3.3.1 因地制宜,对症施策 |
3.3.2 现身说法,远离毒品 |
3.3.3 成立626 服务中心 |
3.4 青少年吸毒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3.4.1 信息技术手段不全 |
3.4.2 协调能力有限,整合力度不足 |
3.4.3 碎片化模式的影响 |
4 促进南丰县青少年吸毒治理工作的若干建议 |
4.1 完善信息技术手段,精准服务禁毒 |
4.2 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能力,加强整合力度 |
4.2.1 以学校教育为阵地,创新禁毒宣传形式 |
4.2.2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实施差异化帮扶 |
4.2.3 以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为基地,使青少年回归社会 |
4.2.4 以娱乐场所整治为手段,着力净化成长环境 |
4.2.5 以巡逻防范为补充,预防吸毒现象发生 |
4.2.6 以堵源截流为利剑,坚决遏制毒品蔓延 |
4.3 顺应时代发展,改变旧观念 |
5 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呼和浩特市毒品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价值 |
1.1.2.2 现实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文献研究法 |
1.2.2 比较研究法 |
1.2.3 调查研究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述评 |
1.3.2 国内研究述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毒品 |
2.1.2 防控 |
2.2 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社会理论 |
2.2.1.1 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和特点 |
2.2.1.2 风险社会理论在禁毒工作中的应用 |
2.2.2 社会治理理论 |
2.2.2.1 社会治理理论的内涵 |
2.2.2.2 社会治理理论在禁毒工作中的应用 |
3 呼和浩特市毒品问题的起源和现状 |
3.1 呼和浩特市毒品问题的起源 |
3.2 呼和浩特市毒情概述 |
3.2.1 毒品多头入境,来源广泛 |
3.2.2 新型毒品泛滥 |
3.2.3 犯罪手段日趋隐蔽、灵活,反侦察能力越来越强 |
3.3 呼和浩特市毒品防控成效 |
4 呼和浩特市毒品防控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宣传发动不够广泛深入,毒品防范意识淡薄 |
4.1.2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不到位 |
4.1.3 特殊人群难以羁押 |
4.1.4 缺乏有效的禁毒情报预警机制 |
4.1.4.1 源头信息采集不全、来源不广 |
4.1.4.2 交易方式隐蔽,难以管控 |
4.1.4.3 缺乏专业的队伍 |
4.2 呼和浩特市毒品防控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历史因素 |
4.2.2 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性 |
4.2.3 缺乏完善的体制建设 |
4.2.4 科技的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同步 |
5 国内外毒品防控的经验启示 |
5.1 国外毒品防控实践 |
5.1.1 美国毒品防控经验 |
5.1.2 英国毒品防控经验 |
5.1.3 菲律宾毒品防控经验 |
5.2 国内毒品防控实践 |
5.2.1 云南省毒品防控经验 |
5.2.2 广东省毒品防控经验 |
5.3 国内外毒品防控实践的启示 |
5.3.1 完善机制建设,建立责任倒查制 |
5.3.2 推进禁毒法治化建设 |
5.3.3 坚持预防为主、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
6 呼和浩特市毒品防控的建议 |
6.1 加强政府部门组织领导工作 |
6.1.1 关口前移,加强禁毒宣传 |
6.1.1.1 强化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 |
6.1.1.2 将禁毒宣传教育工作进行量化考核 |
6.1.2 加大毒品犯罪打击力度 |
6.1.2.1 加强堵源截流工作 |
6.1.2.2 转变侦查模式 |
6.1.3 源头治理,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控 |
6.1.3.1 加强易制毒管控 |
6.1.3.2 创新管理思想 |
6.1.4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
6.1.4.1 修善现有禁毒方面法律法规 |
6.1.4.2 细化法律责任 |
6.1.5 综合整治,建立吸毒人员网格管理 |
6.1.6 固本强基,全面建设专业化禁毒队伍 |
6.2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毒品防控 |
6.2.1 搭建特殊人员帮扶平台 |
6.2.2 鼓励原生家庭参与 |
6.2.3 呼吁民众积极参与毒品防控 |
6.2.3.1 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
6.2.3.2 鼓励民众举报毒品违法犯罪活动 |
6.2.4 营造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 |
6.3 开展禁毒合作,构建防控体系 |
6.3.1 开展禁毒合作 |
6.3.2 完善协作机制 |
6.3.3 构建情报防控体系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中国特色的毒品治理之路:历史、现实与攻坚(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之鉴:鸦片战争的警钟与新中国毒品治理之路 |
(一)警钟长鸣方能避免重蹈覆辙 |
(二)新中国的毒品治理之路 |
二、现实之艰:改革开放后的毒情泛滥与治理之难 |
三、攻坚之战:走新时代中国特色毒品治理之路 |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新时代毒品治理的正确方向 |
(二)发挥毒品治理的政治优势与制度优势 |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毒品治理体系 |
1. 预防是毒品治理的基础与前提 |
2. 严打毒品犯罪是毒品治理的关键 |
3. 严惩毒品犯罪体现毒品治理的司法正义 |
(四)帮助戒毒康复体现了毒品治理的人文关怀 |
(10)协同治理视角下的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2 毒品问题的协同治理 |
2.1 协同治理理论概述 |
2.1.1 协同治理的概念 |
2.1.2 协同治理的目的 |
2.1.3 协同治理的主体 |
2.1.4 协同治理的方法 |
2.2 协同治理的理念 |
2.3 毒品问题协同治理的实践 |
2.3.1 毒品问题协同治理的国际经验 |
2.3.2 毒品问题协同治理的中国实践 |
3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策略 |
3.1 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的内涵 |
3.2 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与协同治理的契合 |
3.2.1 协同治理是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的理论基础 |
3.2.2 主体协同是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的先决条件 |
3.3 构建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协同机制的必要性 |
3.3.1 毒品犯罪活动呈现的新样态 |
3.3.2 传统打击模式面临的困境 |
3.3.3 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协同机制的优势 |
4 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协同机制的构建方案 |
4.1 协同机制的组织架构 |
4.1.1 国家禁毒委的组织领导 |
4.1.2 协同共同体的主体支撑 |
4.2 协同引擎的组建 |
4.2.1 寻求利益相关以达成思想共识 |
4.2.2 搭建信息平台以促进有效参与 |
4.2.3 推行专题业务培训以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
4.3 协同机制的运行 |
4.3.1 全链条打击毒品链 |
4.3.2 全链条打击人员链 |
4.3.3 全链条打击资金链 |
4.4 协同结果的反馈 |
4.4.1 有力维护全链条打击的信任基础 |
4.4.2 综合评估全链条打击的实际成效 |
4.4.3 科学建立全链条打击的问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净化环境堵源截流 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论文参考文献)
- [1]犯罪经济学视角下的毒品犯罪防控“悖论”解析[J]. 王宏玉,潘振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2]云南毒品犯罪新形势及检察机关参与毒品治理的途径[A]. 李世清,邹俊波. 第三届全国检察官阅读征文活动获奖文选, 2020
- [3]寄递渠道贩毒案件侦查研究[D]. 王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1)
- [4]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研究[D]. 王天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5]地方政府毒品犯罪治理问题研究 ——以L市为例[D]. 张健.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中缅边境毒品运输通道与方式的实证研究[D]. 刘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南丰县青少年吸毒治理研究[D]. 邓小刚.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8]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呼和浩特市毒品防控对策研究[D]. 陈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中国特色的毒品治理之路:历史、现实与攻坚[J]. 蒋玉莲.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0(02)
- [10]协同治理视角下的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机制研究[D]. 曹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