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疲劳时吸烟危害更大(论文文献综述)
袁梦[1](2021)在《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文中认为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类企业纷纷意识到社会效应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影响力,越发关注企业形象与文化所带来的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品牌窗口,却面临着强调利用率、忽视使用感、缺乏弹性设计等现实问题,正在给每天身处其中1/31/2时间的办公人员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健康建筑基于国家战略、民生发展和行业进步需求逐渐走入人们视野,截至2019年12月共计53个项目获得健康建筑评价标识,而办公建筑仅8项,《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仍有许多丰富和完善的余地,该类建筑的进步和发展能够充分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正确引导的作用,促进更多办公建筑走入健康行列,从而惠及更多的企业员工。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特殊性,即企业形象性、对象前瞻性、长期适应性、功能复合性、空间共融性、内外社交性和社会影响力及其所对应的健康要求。通过阐述建筑与健康的关系,对比绿色建筑与健康建筑概念及评价体系,指出现有相关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更多关注建筑安全要素,而对功能要素和行为要素的关注较少,更加重视建筑专业领域的硬性约束,而配合其发挥鼓励引导作用的软性指标缺乏。其次,结合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影响要素,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文献成果和调研情况,在我国既有《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评价框架的基础之上,初选适应性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指标筛选、修正工作,最终确定6项因素层、36项准则层及75项指标层构建而成的评价框架与指标内容。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权,通过多层次对比指标权重系数,有效识别出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健康性能影响因子,以便于建筑设计与更新过程中优先选择、优先实现。最后,依据所构建的评价框架、指标内容、权重系数与评分程序,对建研院C座、AB座两栋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评价实例,计算得到C座在水、健身和人文三方面相较AB座较为欠缺,与访谈结论基本一致,说明该评价指标框架与内容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参考价值。本文探究适用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及相应权重,以便企业业主或设计人员有所参照地开展设计或改造工作,优先对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建筑健康性能影响因子给予实现,使之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健康需求,鼓励和引导健康行为,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孙荣廷[2](2021)在《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文中研究表明《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是音乐表演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着作,它旨在以新的角度审视音乐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音乐家提供实用指导。此书涉及可能性和限制因素、练习策略、技法和措施三个部分,讨论了音乐内的策略和音乐外的技术对音乐家演奏和表演水平的提升。第一部分提供了实现卓越音乐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介绍了提高练琴有效性和高效性的策略,介绍了针对各式各样表演环境的练习特征,并根据其所依赖的心理学机制来组织练习策略,以生成高效实用的练习方法;第三部分向读者介绍的是多学科层面的前沿技法和提升手段,包括用于提升音乐演奏的运动科学、心理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医学。从生理、心理、药理方面阐释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同时强调了音乐家身心意义的问题及保护措施;后记则提出了提升音乐表演的未来研究方向。
马佳慧[3](2020)在《PCI术后1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烟草复吸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PCI术后1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烟草复吸现状及复吸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戒烟护理干预及戒烟健康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唐山市某三甲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PCI术后1年,术前吸烟但介入治疗术住院期间戒烟的男性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研究者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量表、医护人员戒烟教育情况和戒烟相关行动,身体健康水平,尼古丁依赖量表(FTND),吸烟危害认知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亲友交互问卷(PIQ)。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研究对象290例,150例患者在PCI术后1年内发生复吸,复吸率为51.7%,140例患者没有发生复吸,占比48.3%。2 77例(26.6%)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发生复吸,33例(11.3%)患者在术后3~6个月内发生复吸,23例(7.9%)患者在术后6~9个月内发生复吸,17例(5.9%)患者在术后9~12个月内发生复吸,复吸率与复吸时间的x2趋势检验结果显示P<0.001,复吸率与复吸时间呈线性递增关系,PCI术后3个月是复吸发生的高峰期。3单因素分析显示社会人口学因素中不同年龄、是否在职的患者复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疾病因素中是否急性发病的患者复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吸烟相关资料因素中不同烟龄、既往有无戒烟经历、不同烟草依赖程度、不同吸烟危害认知的患者复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医护人员戒烟教育因素中医生护士有无提供戒烟教育、对戒烟教育是否满意的患者复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健康水平因素中不同心绞痛状态的患者复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因素中有无焦虑抑郁、不同戒烟自我效能的患者复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因素中有无情感及工具支持、有无抱怨吸烟行为及批评吸烟者的患者复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戒烟相关行动因素中有无扔掉家里所有的烟草制品、有无想吸烟时做些其它事情,有无立即戒烟不会考虑减量的患者复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在职、急性发病、烟龄>30年、既往有戒烟经历、重度烟草依赖、吸烟危害认知低、医生护士没有提供戒烟教育、对戒烟教育不满意、心绞痛状态稳定、焦虑抑郁、戒烟自我效能低、没有情感及工具支持、因吸烟问题受到抱怨批评、没有扔掉家里所有烟草制品、想吸烟时没有任何想法、考虑通过减少吸烟量戒烟的患者复吸率更高。4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职情况(在职:OR=2.713,95%CI=1.230~5.986)、烟草依赖程度(重度:OR=3.487,95%CI=1.228~9.904)、吸烟危害认知(认知高:OR=0.341,95%CI=0.161~0.491)、护士提供戒烟教育(有:OR=0.051,95%CI=0.019~0.137)、心绞痛状态(稳定:OR=5.052,95%CI=1.791~14.250)、抑郁(有抑郁:OR=3.487,95%CI=1.228~9.904)、戒烟自我效能(高:OR=0.181,95%CI=0.067~0.491)、情感支持(有:OR=0.253,95%CI=0.115~0.558)、工具支持(有:OR=0.411,95%CI=0.191~0.883)、抱怨吸烟行为(有:OR=7.835,95%CI=3.492~17.580)、批评吸烟者(有:OR=4.074,95%CI=1.716~9.671)、扔掉家里所有烟草制品(OR=0.458,95%CI=0.213~0.984)、立即戒烟不会考虑减量(OR=0.204,95%CI=0.093~0.446)是复吸的影响因素。结论1 PCI术后冠心病患者1年内复吸发生率为51.7%,术后3个月是复吸发生的高峰期。2在职情况、烟草依赖程度、吸烟危害认知、护士戒烟教育、心绞痛状态、抑郁、戒烟自我效能、情感工持、工具支持、抱怨吸烟行为、批评吸烟者、扔掉家里所有的烟草制品、立即戒烟不会考虑减量是PCI术后男性冠心病患者烟草复吸的影响因素。在职、烟草依赖程度高、心绞痛状态稳定、有抑郁状态或倾向、因吸烟问题被抱怨和批评是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烟草复吸的危险因素;较高的吸烟危害认知、护士提供戒烟教育、戒烟自我效能高、有情感支持、有工具支持、扔掉家里所有的烟草制品、立即戒烟不会考虑减量是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烟草复吸的保护性因素。图1幅;表13个;参169篇。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4](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周春辉[6](2020)在《南京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相关性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而室内环境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研究室内环境、儿童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室内环境对儿童健康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在2010~2011年中国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CCHH:China Children Health Home)对南京住宅室内环境和儿童健康相关性的横断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于2019年对南京儿童家庭进行了第二次横断面研究。通过对南京地区1501名学龄前儿童家庭的问卷调查,获得了南京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的数据库。采用列联表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了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室内环境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并在分析中引入了混淆因素以排除干扰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将本次调研结果与2010年南京调研结果进行对比,明确了十年间南京地区室内环境与儿童疾病相关性的变化。研究发现,儿童喘息、夜晚干咳、诊断哮喘、鼻炎、植物接触鼻炎、湿疹的患病率随时间下降;儿童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动物接触鼻炎、肺炎、耳炎的患病率随时间上升。儿童父母病态建筑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的一般性症状和皮肤性症状患病率随时间略微上升,黏膜性症状患病率随时间稍微下降。可以得出十年间南京儿童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室内不良气味感知对儿童当前喘息、夜晚干咳和鼻炎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使用空气净化器和空调是儿童鼻炎的危险因素,使用新风过滤机是儿童夜晚干咳和曾经鼻炎的危险因素。住宅潮湿是儿童当前湿疹的危险因素,衣被潮湿是儿童曾经湿疹和耳炎的危险因素。室内虫害对儿童当前鼻炎和耳炎有显着危害。相比于其它时间段,“孩子0~1岁”时室内新家具和新装修对儿童健康影响较大。室内新家具、新装修、住宅潮湿、衣被潮湿、室内虫害、发霉气味、父母吸烟、宠物饲养、使用蚊香或熏香等因素是SBS症状常见的危险因素。与2010年相比,2019年室内不良气味感知、住宅潮湿和衣被潮湿、室内蟑螂和蚊蝇、室内新家具对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产生危害的数量减少,但是对部分儿童疾病的危害性增强。室内新装修对儿童健康的危险性增大。最后,本文提出了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现场评价和室内空气品质客观评价方法。文中对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现场评价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并编制了室内空气品质客观评价方法的评价软件以方便该评价方法的应用。
庄琳丽[7](2020)在《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情况,掌握护士共情疲劳的现状水平,探讨共情疲劳的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促进护士心理健康,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工作满意度提供实证依据及合理化建议,有助于医院管理者和研究者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护士的共情疲劳。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3月-6月对成都、武汉两地6所大型综合三甲医院共计1044名临床护士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采用一般人口学问卷收集临床护士资料,采用第五版护士专业生活品质量表(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 Scale Pro QOL-V)评估护士共情满意、倦怠、二次创伤压力水平。统计学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统计学方法包含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等。本研究在量性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半结构式访谈,旨在深入了解护士共情疲劳的情绪体验、身心反应等相关因素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从个体微观视角对量性研究的结果进行补充。结果1.护士共情疲劳三个维度得分为:共情满意(31.62±6.10)分,倦怠(26.37±5.30)分,二次创伤压力(26.90±5.02)分。84%护士的共情疲劳处于中等风险水平。从各维度情况来看,93.3%的护士共情满意处于低、中水平;85.6%的护士处于倦怠中、高水平;有84.4%护士处于二次创伤压力的中、高水平。2.共情疲劳单因素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态、班次、聘用方式、职称、科室、工作年限及吸烟状况的护士共情满意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班次、科室、工作年限、职称、吸烟状况、每日睡眠时长的护士倦怠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作时长、吸烟状况的护士二次创伤压力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共情疲劳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工作满意度高、职称高、睡眠质量好、规律锻炼、不吸烟、有子女的护士共情满意水平高;工作满意度低、睡眠质量差、离异、平均睡眠时长<6小时、工作压力大的科室护士倦怠水平高;工作满意度低、睡眠质量差、锻炼频率低的临床护士二次创伤压力水平高。4.访谈结果呈现六大主题:(1)共情疲劳对护士的身心健康存在负面影响;(2)不良的工作环境及人文环境会加重护士的共情疲劳;(3)护理对象的痛苦经历增加了护士的负性情绪体验;(4)护患沟通不畅降低了护士的工作热情;(5)护士对共情疲劳的认识不足;(6)个人应对能力缺乏。结论1.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整体水平不容乐观,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形势更为严峻,国内护士工作饱和度更高,工作强度更大,长期超负荷的情感付出,对护士的生理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护士照护的能力和兴趣减低,影响护理服务质量,工作目标感和价值感降低,容易萌发离职意愿。2.护士的个人因素、紧张不和谐的工作环境、过重的工作负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造成护士共情疲劳的重要影响因素,提示管理者应加强护士对共情疲劳问题的认知,改善其工作环境,同时形成有效、有力、有爱的同行支持体系,有助于护士缓解共情疲劳。3.三甲医院的护士长期处于情感超负荷状态,护士群体在照护过程中情感的负面冲击,远超过护士从工作环境中获得的情感支持。在当前的工作氛围中,护士工作紧张、节奏快,情感需求关注不足。护士群体大多受到共情疲劳的影响,表现出各种身心的不适症状,如头痛、焦虑等,这些症状与工作中的病人的痛苦经历及死亡对护士造成的影响相关。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帮助共情疲劳高风险群体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护士心理压力,提供情感支持,提高护理服务质量。4.影响护士共情疲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管理者应当重点从帮助护士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认识家庭情况对护士影响的两面性,建立护士创伤性保护机制和心理护理支持等综合措施入手,缓解护士的共情疲劳现状。
李勇[8](2020)在《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建构研究(2007-2019)》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并重视,而烟草是全社会健康的重大威胁。它不仅伤害着吸烟人的身体,其产生的二手烟更是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所以做好以控烟议题为代表的健康传播,是当代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控烟也是一个国际问题。我国自2003年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至今已经17年,但根据世卫组织的报告显示,我国在控烟方面所做的努力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未达到世卫组织所设立的标准。本研究通过对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建构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健康时报网对控烟议题报道的整体概况、报道主题的分布,梳理了报道框架以及议题的呈现形式。进而结合访谈结果,探讨了影响其控烟议题建构的因素,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大众媒体的控烟议题建构提出了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健康时报网控烟报道年度分布不均衡,2015年到达峰值为57篇,之后虽有起落但年均仍可达到20篇以上,超过2015年之前。报道主题主要集中在“烟草的危害”以及“控烟现状及效果”,两者占报道总量的比重达到51.6%。报道框架以“措施-效果-观点”框架为主为123篇,高于另外两种框架的89篇和38篇。报道类型集中于“新闻报道”与“新闻综合”,而“新闻评论”只有两者的1/5。报道的信源分布上,来自医务人员和(医学)专家学者的最多为90篇,值得注意的是,信源不明的报道有56篇,位居第二。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制约着控烟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有来自健康时报网自身的因素,其定位于专业健康类媒体;有来自报道对象的因素,烟草存在广泛,而烟草可能引起的疾病呈概率性发生;还有来自于读者的因素,科普知识的报道对读者影响低于读者在乎的“身边人”的行动提示效果。最后,本文对大众媒体控烟议题的建构提出了优化策略:记者素质层面要加强控烟相关知识(包括政策方面和医学方面)的学习,提升议题建构的能力;媒体价值观层面要传播正确的烟害认知观念;媒体专业操作层面包括从受众、内容到传播渠道的优化。
杜珍[9](2020)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的特征,是中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重要原因。脑卒中后可能存在神经可塑期,神经可塑性可通过康复治疗进一步增强,将康复干预与关键时期相结合对卒中后的良好恢复至关重要。早期康复训练是脑卒中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很多临床管理指南推荐24小时(h)后进行康复训练,但是24h之后的何时进行康复训练更适宜?目前尚不明确。大多数医护人员及患者和家属更关注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情况,但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障碍和卒中后疲劳是给患者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常见问题,如果忽视这些方面的康复,可能会对患者的康复过程造成严重的阻碍和挑战,并导致患者功能不良和生活质量下降。目前尚未发现比较不同时间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并同时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和卒中后疲劳进行的研究。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48h内、48h至7天(d)及7d以后进行康复训练对患者ADL、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卒中后疲劳的有效性。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ADL、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和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及ADL、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和卒中后疲劳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3月在山东省菏泽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就诊的9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干预组1(IG1)在发病48h内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干预组2(IG2)在发病48h至7d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CG)按照医院常规康复治疗(发病7d之后开始康复训练)。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康复训练干预至少持续至发病后第14d或直至患者出院。在发病48h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使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使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2)评估患者的卒中后抑郁,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使用卒中后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估患者的卒中后疲劳程度。干预后,再次对患者的ADL、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卒中后疲劳进行评估。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K-W检验)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干预效果的组内比较。采用K-W检验进行干预效果的组间比较。采用最优尺度回归对年龄、卒中严重程度、基线差异p<0.2的变量、基线得分进行调整。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BI、PHQ-2、MMSE、FSS的影响因素。使用process v3.4插件和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纳入的90名患者全部完成康复训练干预和结果评估,三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BI、MMSE及FSS评分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但三组患者的PHQ-2基线评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干预后组内比较结果显示,IG1组患者的ADL、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和卒中后疲劳均有显着改善。IG2组患者的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和卒中后疲劳均有显着改善,但ADL提高不明显。CG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显着提高,但卒中后抑郁和卒中后疲劳症状没有缓解,ADL显着下降。3.干预效果组间比较的K-W检验结果显示,IG1和IG2组患者的ADL、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卒中后疲劳均优于CG组(p<0.05),IG1组与IG2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年龄、卒中严重程度、PHQ-2和基线得分进行调整后,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显示,干预效果依次为IG1>IG2>CG,但IG1-IG2康复效果的改变比IG2-CG小。三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4.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IHSS对ADL有负向影响,年龄和文化程度对卒中后抑郁有负向影响,性别、年龄、NIHSS对认知功能有负向影响,慢性病数、NIHSS对卒中后疲劳有负向影响。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I与MMSE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r=0.260)、与FSS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性(p<0.05,r=-0.238)、与NIHSS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性(p<0.01,r=-0.465),PHQ-2与FSS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r=0.412),MMSE与NIHSS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性(p<0.05,r=-0.465),FSS与NIHSS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r=0.265)。6.NIHSS在MMSE对BI的影响过程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结论:对于轻、中度急性脑卒中患者,48h内进行康复训练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但48h至7d开始康复训练与48h内开始康复训练的疗效可能相差不大,均可以改善患者的ADL、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和卒中后疲劳。BI、PHQ-2、MMSE、FSS、NIHSS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NIHSS在MMSE对BI影响过程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
赵燕旭[10](2020)在《下肢应力性骨折相关风险因素的测量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下肢应力性骨折是军事入伍新兵常见的过度使用性损伤。本研究旨在确定入伍新兵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潜在风险因素,为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预防提供新的指导,并为今后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记录我军某部2018-2019年度入伍新兵的基本信息以及生活方式等变量,并通过便携式步态分析仪采集部分新兵下肢的步态参数。由骨科医师对新兵集训进行全程跟踪随访,并收集应力性骨折患者的基本信息。集训结束后,测量新兵的跟骨骨密度以及骨代谢标志物。最后对比应力性骨折组新兵和正常对照组新兵之间各指标分布的差异,探讨下肢应力性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1.通过对比分析调查表数据发现,新兵入伍前体育锻炼情况、训练强度的主观感受、足弓结构及主动直膝抬腿测试这四项在两组间分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两组新兵的自我评价、生源地及吸烟情况在单因素分析中有显着相关性,但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组新兵的BMI和静态踝背屈距离、文化程度、心理情况及碳酸饮料消耗量均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新兵的骨代谢相关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应力性骨折组跟骨密度Z值为(-0.383±0.903)g/cm2,正常对照组跟骨密度Z值为(0.247±0.897)g/cm2,经独立样本t检验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3)。3.对两组新兵的步态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运动学参数中,下肢应力性骨折组新兵的步幅、足摆动速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新兵。动力学参数中,足的落地冲击在两组间表现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步态周期各时相的分布不影响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结论:1.新兵入伍前体育锻炼情况、训练强度的主观感受、足弓结构及主动直膝抬腿测试可作为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风险因素的预警指标。2.骨代谢标志物与军事入伍新兵应力性骨折的发生无显着相关性,而较低的跟骨骨密度水平可作为应力性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军事学员及运动员等人进行跟骨骨密度检查,以便对风险较高的人群进行健康指导,从而预防下肢应力性骨折的发生。3.异常的步态模式可能影响运动过程中下肢所承受的负荷,改变了正常的应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预测指标。但由于本研究是首次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报道军事新兵应力性骨折的发生与其步态生物力学因素的关系,所以目前观察到的这些运动学参数的差异尚需未来的研究继续证实。
二、疲劳时吸烟危害更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疲劳时吸烟危害更大(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现存问题 |
1.1.2 健康建筑发展需求 |
1.1.3 健康建筑适应性评价 |
1.2 研究对象 |
1.2.1 现代办公建筑类型 |
1.2.2 企业动态发展与办公空间需求 |
1.2.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的特点及健康需求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现有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
2.1 相关基础研究 |
2.1.1 健康的定义 |
2.1.2 人体健康影响因素 |
2.1.3 人的健康需求 |
2.1.4 健康建筑 |
2.2 健康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联系与区别 |
2.2.1 发展背景 |
2.2.2 专业领域 |
2.2.3 关注对象 |
2.2.4 技术内容 |
2.2.5 可感知性 |
2.3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健康指标 |
2.3.1 英国BREEAM |
2.3.2 德国DGNB |
2.3.3 法国HQE |
2.3.4 美国LEED |
2.3.5 日本CASBEE |
2.3.6 中国ESGB |
2.3.7 比较分析 |
2.4 国内外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
2.4.1 美国WELL建筑标准 |
2.4.2 美国Fitwel评价体系 |
2.4.3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
2.4.4 比较分析 |
2.5 办公建筑健康认证案例分析 |
2.5.1 中国石油大厦——健康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 |
2.5.2 仲量联行上海办公室——WELL铂金级认证 |
2.6 小结 |
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选取 |
3.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影响要素 |
3.1.1 身体层面 |
3.1.2 心理层面 |
3.1.3 社会层面 |
3.2 评价指标初选 |
3.2.1 指标来源 |
3.2.2 选取原则 |
3.3 评价指标筛选与修正 |
3.3.1 指标筛选 |
3.3.2 指标修正 |
3.4 评价指标内容 |
3.4.1 空气 |
3.4.2 水 |
3.4.3 舒适 |
3.4.4 健身 |
3.4.5 人文 |
3.4.6 服务 |
3.5 小结 |
4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权重 |
4.1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
4.1.1 指标权重 |
4.1.2 赋权方法 |
4.2 评价指标赋权步骤 |
4.2.1 构建指标层次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4.2.3 一致性检验与修正 |
4.2.4 群决策 |
4.2.5 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 |
4.3 评价指标赋权计算 |
4.3.1 数据来源 |
4.3.2 因素层 |
4.3.3 准则层 |
4.3.4 指标层 |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比对 |
4.5 小结 |
5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应用实例 |
5.1 评价程序 |
5.2 评价对象简介 |
5.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C座 |
5.3.1 评价分析 |
5.3.2 评分汇总 |
5.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AB座 |
5.4.1 评价分析 |
5.4.2 评分汇总 |
5.5 评价结果及建议 |
5.5.1 评价结果分析 |
5.5.2 改进建议 |
5.6 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指标要素说明及评分表 |
附录2: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3:图录 |
附录4:表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音乐表演提升指南 |
1.1,第I,II和III部分简介 |
1.1.1,第一部分:前景和限制因素 |
1.1.2,第二部分:练习策略 |
1.1.3,第三部分:技法和干预措施 |
1.2,提升的潜力 |
1.2.1,生理和心理的提升 |
1.2.2,管理和克服障碍 |
1.3,选择针对个人的提升项目 |
1.4,结语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现音乐卓越性的总体审视 |
2.1,练习量:十年法则 |
2.2,练习的质量 |
2.3,卓越音乐的基本特征 |
2.3.1,专注 |
2.3.2,目标设定 |
2.3.3,自我评估 |
2.3.4,策略 |
2.3.5,大局 |
2.3.6,警告 |
2.4,音乐卓越的社会心理先决条件 |
2.4.1,动力来源 |
2.4.2,归因 |
2.4.3,自我效能 |
2.5,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管理音乐表演的身体需求 |
3.1,调查 |
3.2,特殊医学诊断 |
3.2.1,结构性疾病 |
3.2.2,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
3.3,非结构性肌肉骨骼问题 |
3.3.1,一般说明 |
3.3.2,独奏乐器 |
3.3.3,预防伤害的一般建议 |
3.4,结论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衡量音乐表演的提升 |
4.1,评估音乐表演的过程 |
4.2,音乐的价值 |
4.3,测量误差 |
4.4,音乐外的因素 |
4.4.1,与表演者相关的方面 |
4.4.2,环境相关方面 |
4.4.3,评估者的特征 |
4.5,非音乐因素 |
4.5.1,偏见 |
4.5.2,表演顺序 |
4.6,具有实际意义的模型:乔哈里窗格 |
4.7,总结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个人练习的策略 |
5.1,个人练习:历史性考察 |
5.2,规划和准备策略 |
5.2.1,活动选择和组织的策略 |
5.2.2,设定目的和目标的策略 |
5.2.3,时间管理策略 |
5.3,执行策略 |
5.3.1,排练策略 |
5.3.2 把练习分散在一段时间里的策略 |
5.3.3,公开表演的准备策略 |
5.4,评估策略 |
5.4.1,评估的必要性 |
5.4.2,流程评估策略 |
5.5,元策略 |
5.5.1,关于策略的知识 |
5.5.2,策略的控制和调节 |
5.6,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记忆音乐的策略 |
7.1, 记忆:结构和一般建议 |
7.1.1,结构 |
7.1.2,一般性建议 |
7.2,音乐的记忆 |
7.2.1,死记硬背 |
7.2.2,记忆视觉信息 |
7.2.3,用耳朵记忆 |
7.2.4,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想象的声音 |
7.2.5,开发并运用概念记忆 |
7.2.6,歌唱家的记忆策略:将词与曲结合起来 |
7.3,结论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体能 |
9.1,背景 |
9.2,长期运动 |
9.3,临场运动 |
9.4,与音乐家合作的研究 |
9.4.1,长期运动与音乐表演 |
9.4.2,临场运动与音乐表演 |
9.4.3,学生的主观回应 |
9.5,给音乐家的指导原则 |
9.6,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亚历山大技法 |
10.1,亚历山大技法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 |
10.2,亚历山大技法与科学 |
10.3,普通人群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 |
10.4,对音乐家的研究 |
10.4.1,生理学研究 |
10.4.2,行为研究 |
10.5,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着作和期刊文章 |
音乐期刊文章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生理性自我调节:生物反馈和神经反馈 |
11.1,生物反馈 |
11.2,生物反馈与音乐表演 |
11.3,神经反馈 |
11.4,神经反馈与注意力 |
11.5,神经反馈与放松 |
11.6,音乐家的神经反馈与表演提升 |
11.6.1,增强注意力 |
11.6.2,抵达演奏的巅峰 |
11.7,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心智技能训练 |
12.1,放松 |
12.2,心智排练 |
12.2.1,心智排练简介 |
12.2.2,唤起的符号和图象 |
12.3,针对特定的表演情况使用和开发心智技能 |
12.3.1,表演前的常规活动 |
12.3.2,专注 |
12.3.3,理想的表演状态和模拟 |
12.4,运用心智技能进行长期学习,并为表演做准备 |
12.5,总结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
13.1,表现力的本质 |
13.1.1,关于表现力的常见误解 |
13.1.2,来自实证研究的观点 |
13.2,一种新颖的方法: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
13.2.1,关于有的用教学策略的标准 |
13.2.2,透镜模型 |
13.2.3,认知反馈 |
13.2.4,认知反馈研究 |
13.2.5,认知反馈方法的通用性 |
13.2.6,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
13.3,结论 |
致谢 |
注释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药物与音乐表演 |
14.1,作为精神运动性任务的音乐表演 |
14.1.1,焦虑对精神运动性表演的影响 |
14.2,药物种类 |
14.2.1,生活型药物 |
14.2.2,处方药 |
14.2.3,违禁药物 |
14.3,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结语:展望提升音乐表演品质的愿景 |
附录 培养天才音乐家的新路径——评《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 |
引言 |
一、音乐表演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
二、音乐家的成才新路径 |
1, 重要的不是练习,而是如何练习 |
2,提升练习有效性的策略 |
3,影响表演的限制性因素 |
三、多学科联合对音乐表演的价值 |
1,提高音乐表演能力的现代科学方法 |
2,新学科技术的联合参与 |
四、译者翻译心得与研究浅思 |
1,中英文表达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成语、多意词以及引申含义的翻译 |
3,音乐表演研究文献翻译中的跨学科术语 |
4,跨学科音乐文献翻译对译者素质的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PCI术后1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烟草复吸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操作性定义 |
1.1.3 研究方法 |
1.1.4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患者一般情况 |
1.2.2 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复吸现状 |
1.2.3 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烟草复吸的单因素分析 |
1.2.4 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烟草复吸的多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烟草复吸现状 |
1.3.2 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烟草复吸影响因素的探讨 |
1.3.3 对策与建议 |
1.3.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冠心病及介入术后患者复吸行为现状研究 |
2.1 我国烟草流行现状 |
2.2 冠心病及介入术现状 |
2.3 吸烟对冠心病的危害 |
2.4 冠心病及介入术后患者复吸行为现状 |
2.4.1 复吸的定义 |
2.4.2 复吸的现状 |
2.4.3 复吸相关理论 |
2.4.4 复吸的影响因素 |
2.5 冠心病及介入术后患者戒烟及复吸行为现状或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PCI术后患者烟草复吸影响因素调查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6)南京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相关性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儿童呼吸道与过敏性疾病 |
1.2.2 病态建筑综合征(SBS) |
1.2.3 住宅室内环境 |
1.2.4 室内空气品质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1.1 问卷设计 |
2.1.2 调研方式 |
2.1.3 调研对象与结果 |
2.2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2.1 列联表分析 |
2.2.2 卡方检验 |
2.2.3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三章 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疾病患病率 |
3.1 室内环境描述 |
3.1.1 家庭基本信息 |
3.1.2 建筑特性 |
3.1.3 住宅装修与潮湿表征 |
3.1.4 建筑采暖通风 |
3.1.5 室内空气品质 |
3.1.6 生活习惯 |
3.2 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与SBS患病率 |
3.2.1 哮喘及相关症状患病率 |
3.2.2 鼻炎及相关症状患病率 |
3.2.3 湿疹与感染症状患病率 |
3.2.4 SBS患病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室内环境对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及SBS的影响 |
4.1 室内环境与儿童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 |
4.1.1 室内空气品质 |
4.1.2 住宅室内潮湿 |
4.1.3 新家具与新装修 |
4.2 室内环境与SBS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住宅室内环境评价 |
5.1 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现场评价 |
5.1.1 确定评价方法 |
5.1.2 可行性验证 |
5.2 室内空气品质客观评价 |
5.2.1 星级评价法 |
5.2.2 指数评价法 |
5.2.3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软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7)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理论基础及操作性定义 |
(一)理论基础 |
(二)操作性定义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共情疲劳的研究进展 |
(一)共情疲劳的概念演变 |
(二)共情疲劳的发生率 |
(三)共情疲劳的发生情况及危害 |
(四)共情疲劳测评量表的发展 |
(五)共情疲劳的相关因素研究 |
(六)共情疲劳的干预性研究 |
(七)文献总结 |
第三部分 横断面调查研究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样本含量计算 |
(三)抽样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五)资料收集及统计分析 |
(六)科研伦理 |
(七)质量控制 |
(八)技术路线图 |
二、研究结果 |
(一)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二)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得分情况 |
(三)临床护士共情疲劳单因素分析 |
(四)临床护士共情疲劳各维度得分的多元回归分析 |
三、研究讨论 |
(一)三甲医院护士共情疲劳的整体水平 |
(二)人口学因素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 |
(三)护士共情疲劳的多元回归分析 |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四部分 半结构式访谈 |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半结构式访谈的受访者 |
(二)半结构式访谈的样本量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和分析 |
(五)质量控制 |
(六)伦理原则 |
二、访谈结果 |
(一)访谈对象一般信息 |
(二)访谈地点和时间 |
(三)主题提炼 |
三、研究讨论与结论 |
(一)半结构式访谈讨论 |
(二)半结构式访谈结论 |
第五部分 研究建议和对策、不足与展望 |
一、建议和对策 |
(一)促进护士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
(二)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
(三)关注家庭情况对护士影响的两面性 |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护士群体共情疲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建构研究(2007-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健康传播的研究 |
1.3.2 关于控烟议题的研究 |
1.4 相关适用理论 |
1.4.1 议题建构理论 |
1.4.2 框架理论 |
1.4.3 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健康时报网的控烟议题建构现状 |
2.1 健康时报网控烟报道的整体概况 |
2.2 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的主题设置 |
2.3 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的框架分布 |
2.4 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的呈现形式 |
2.4.1 “报道类型”的结果梳理与分析 |
2.4.2 “报道信源”的结果梳理与分析 |
第三章 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建构的影响因素 |
3.1 社会层面:多重压力制约着报道深度和广度 |
3.2 媒体层面:脱胎于传统媒体,定位于健康类媒体 |
3.3 对象层面:烟草存在的广泛性,疾病发生的概率性 |
3.4 个人层面:“身边人”行动提示效果更佳 |
第四章 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建构的不足 |
4.1 报道数量偏少,控烟热点事件关照弱 |
4.2 缺乏国际视野,健康观念引导效果弱 |
4.3 叙事方式单一,内容缺乏人文关怀 |
4.4 重新闻轻评论,思想行动引导效果差 |
4.5 消息来源不明,降低受众信任度 |
第五章 大众媒体控烟议题建构优化策略 |
5.1 记者素质层面:加强控烟与健康相关知识学习 |
5.2 价值观层面:传播正确的烟害认知观念 |
5.3 专业操作层面 |
5.3.1 区分受众群,实现分众传播 |
5.3.2 拓宽报道视野,借鉴国际经验 |
5.3.3 平衡报道类型,重视新闻评论 |
5.3.4 丰富内容细节,重视信源交待 |
5.3.5 扩展传播渠道,实现多渠道联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早期康复与脑卒中的关系 |
1.3 早期康复在脑卒中中的研究现状 |
1.3.1 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 |
1.3.2 康复训练的强度 |
1.4 脑卒中患者身体功能、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卒中后疲劳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样本量计算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类型 |
2.2.2 随机分组与盲法 |
2.2.3 研究方案 |
2.3 研究工具 |
2.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3.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2.3.3 Barthel指数(BI) |
2.3.4 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2) |
2.3.5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 |
2.3.6 卒中后疲劳严重度量表(FSS) |
2.4 资料收集 |
2.5 结果评估 |
2.6 统计方法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原则 |
2.9 技术路线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三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ADL、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卒中后疲劳的现状 |
3.3 ADL为轻度依赖的患者中,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和卒中后疲劳的情况 |
3.4 三组患者基线数据的比较 |
3.5 ADL、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1 ADL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2 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3 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4 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分析 |
3.6 三组患者干预有效性的组内比较 |
3.6.1 IG1 组患者干预前、后评分的组内比较 |
3.6.2 IG2 组患者干预前、后评分的组内比较 |
3.6.3 CG组患者干预前、后评分的组内比较 |
3.7 三组患者干预有效性的组间比较 |
3.7.1 三组患者BI评分的组间比较 |
3.7.2 三组患者PHQ-2 评分的组间比较 |
3.7.3 三组患者MMSE评分的组间比较 |
3.7.4 三组患者FSS评分的组间比较 |
3.7.5 控制混杂因素、协变量和基线差异的组间比较 |
3.8 BI、PHQ-2、MMSE、FSS、NIHSS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8.1 以BI、PHQ-2、MMSE、FSS的连续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
3.8.2 以BI、PHQ-2、MMSE、FSS的等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
3.9 NIHSS在 MMSE对 BI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
3.10 严重不良事件 |
第4章 讨论 |
4.1 康复训练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
4.1.1 康复训练干预对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 |
4.1.2 康复训练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
4.1.3 康复训练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
4.1.4 康复训练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的影响 |
4.2 三组患者ADL、卒中后抑郁、认知功能、卒中后疲劳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 BI、PHQ-2、MMSE、FSS、NIHSS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4 NIHSS在 MMSE对 BI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
4.5 三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和基线数据 |
4.6 严重不良事件 |
4.7 可能的机制 |
4.8 对策与建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优点和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下肢应力性骨折相关风险因素的测量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应力性骨折相关风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1.4 研究结果 |
1.5 讨论 |
第二章 跟骨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与应力性骨折的相关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研究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步态分析与新兵应力性骨折的相关性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研究结果 |
3.5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四、疲劳时吸烟危害更大(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D]. 袁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D]. 孙荣廷.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3]PCI术后1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烟草复吸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马佳慧.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南京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相关性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研究[D]. 周春辉. 东南大学, 2020
- [7]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庄琳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建构研究(2007-2019)[D]. 李勇. 河北大学, 2020(08)
- [9]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研究[D]. 杜珍.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下肢应力性骨折相关风险因素的测量与分析[D]. 赵燕旭. 延安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