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应用于世界与中国现代外交理念的产生

世界应用于世界与中国现代外交理念的产生

一、经世致用与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论文文献综述)

罗啸[1](2020)在《郭嵩焘法治人格与事功研究》文中指出郭嵩焘是中国晚清具有法治人格的代表,在其法治理念与事功建立中处处彰显法治人格。晚清中西方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在西方法治文化的影响下,部分知识分子突破传统的禁锢,走出国门参与西方法治生活,学习西方先进法治理念,探寻法治真谛,郭嵩焘就是晚清先进法治人物的一个代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郭嵩焘参与筹办洋务过程中,其内心及行动上不断打破“夷夏之大防”观念,将西方人平等视之,主动认识西方法治文明,透过西方富强的现象看到西方富强的本质,提出着名的“本末论”。马嘉理事件爆发,郭嵩焘勇担历史重任出使西洋,成为了中国第一任外交官。出使西洋,也意味着“夷夏”观念在外力压迫下进一步被打破,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认识西方。出使期间,郭嵩焘以平等的心态参与到西方法治生活中,积极学习并运用国际法知识维护中国国家权益,赢得了西方世界的尊重与赞赏,尽展其法治人格。回国后,郭嵩焘并未上京复命,而是回到家乡投身湖湘复兴改革运动,试图将自己在西方所学到的先进理念对现实进行改造,为湖湘法治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型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在湘风促化过程中,郭嵩焘改造传统教育模式,引进西方法治教育,推动了湖湘法治教育近代化,影响了湖南维新运动的开展,被后世誉为“维新变法先驱”。郭嵩焘的法治人格影响着其事功的建立,并在事功的建立中不断完善其法治人格。湘人在郭嵩焘法治人格与事功的影响下,思想由保守逐渐走向开放,谭嗣同等人承继了郭嵩焘的法治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湖湘法治文化近代化的转型,建立了一系列法治事功。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自觉形成完善的法治人格,养成法治思维、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在理顺与汲取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培养现代法治人格,为不断推动法治国家建设打造坚实基础。

严亦滢[2](2020)在《丁日昌治苏文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晚清政治家丁日昌治理江苏期间所撰的1365篇文书、53篇书信、1本专着《淮鹾摘要》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其治苏文书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提炼其治苏的结构化标准和系统化思想。丁日昌任职前,江苏已经呈现衰败迹象,吏治腐败、民风尚奢,此外频遭战火,省内人口数量骤降、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城市发展受阻。因此发展省内经济,重构文书行政体制是丁日昌主政江苏的重难点。他历任苏松太道、两淮盐务使、江苏布政事、江苏巡抚,在文书改革、发展经济、整改教化和处理外交等方面颇有建树,协调人治与法制的关系,夯实同治中兴的复兴基础。他具有切实的政治眼光,依托文书的实用性、传播性和规范性,推进整改社会环境和现有制度的活动,实现自上而下、由内向外的改革效果。以丁日昌为代表的地方官员展现集体智慧和高效执行力,改组或改革人事制度、督察制度、经济制度,传播经世致用的教化思想和大国风范的外交理念,最终推动江苏经济发展,净化办公环境,提高人民归属感。本文拟从五个方面进行分章论述。一是有关太平天国的江苏省情、丁日昌成长背景的相关论述和治苏文书的多元化数据统计。二是根据文书是行政枢纽和承载政策方针的物质实体,笔者从文书格式、办文意识和督察制度等三方面探讨丁日昌重构江苏文书制度的必要性和关键举措。三是从场产、转运和岸销三个角度来梳理并探讨丁日昌两淮盐务文书,分析语言、内容和文种。四是研究有关教化的文书,围绕整改吏治、解决现存社会问题和德育工作展开论述,重点分析典型公文。五是结合丁日昌有关外事的专业性、处理具体事务和外交思想分析外交文书。

胡慧娥[3](2019)在《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魏源是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的一位坐标式人物,生平跨越乾嘉道咸四个朝代。其毕生倡导以经术为治术,注重通经致用。他着述宏富,大都涉及对政治文化的历史分析与现实考察。魏源政治文化观的形成背景可从两方面考察:嘉道政治概况与嘉道士人群体政治文化生态是其政治文化观形成的客观历史因素。魏源所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阅读史及与师友们的交往,则是考察其思想观念产生的主观历史因素。魏源的政治文化观主要包括天道观、德治观、法治观、民本思想与人才观等。他尊崇天道,认为以“天道”来参照人事,彰显“神道设教”的基调,于政治统治大有裨益;同时也重视人之主观能动作用,呼吁“造命”、“立命”君子,倡导常怀忧惧之心,以达天人合一之境。魏源主张德治,提出王道纯出乎道德,主张为政者需以仁德为本,又倡言“孝道”,认为“孝”是为学之本,亦是立身之本,治道之本;同时力主学古求变,以学古为名,求革新之实。也重视法治,明确倡导“法令是治之具”,后世循法而治是时代发展之必然,但他强调人法兼备,才能成就善政。他还进一步弘扬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重视民之参政议政力、民之自治力以及民之合力等;还明确倡导开源兴利、本末皆富的富民思想。魏源还提出系统的人才观,以应对日益严重的“人才虚患”问题,主张不仅在位者要重视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懂得识人用人,还呼吁士大夫群体关注经世之学,弘扬经世学风,使人有所学,学能致用等等。这些体现了他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关注与认知,其中有传承与肯定,亦有反思与超越。魏源政治文化观既涉及深刻的论理思考,亦有对现实社会改革的思考。随着时势的发展和人生经历的变化,他对政治文化的思考重心亦有所不同。其早期饱读诗书,深受传统经典微言大义的影响,即已感知国家整体由盛而衰的态势,故从整体上倡导“王道”政治观,希望以传统理想治道为现实纠偏。这集中体现在《黙觚》一书中。道光五年魏源开始编纂《皇朝经世文编》后,他转向对现实时政的经世思考,针对“人心寐患”之积弊,以及河工、漕运、盐政等急务中涌现出的流弊,提出时势变革观,主张局部改革,认为政“熟”方能求治。鸦片战争后,他倡导全面改革,以应对内忧外患的现实政治危机,着重强调大一统思想,提出新的地理世界观、外交观以及“师夷”说等。这些是魏源改革现实社会的系列主张。与同时代人相比,魏源政治文化观具有明显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人为本,贵人重民;高扬事功,理性建言;实践品格,经世情怀;近代启蒙,与时俱进。魏源不仅关注民生,提倡重民、富民,且意识到人的普遍意义与价值。他强调人各有才,人尽其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人本精神的实质内涵。他将王道与事功连为一体,积极探讨富民强国之道,凸显出可贵的理性精神。魏源的很多思想观念源于对传统政治文化的认知,又注重关照当下实际政治社会,有些观念则直接从实践生活中产生,亦能反作用于现实政治当中,使其思想观念呈现明显的实践品格与经世情怀。魏源对时势发展有敏锐体察,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与时俱进,对近代思想启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照,如科学启蒙、民主启蒙、地理世界观与外交观的启蒙等。魏源政治文化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历史影响。一是他的很多着作在当时即已流行甚广,其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时人的关注和认可;二是其人本思想、新的地理世界观、外交观与“师夷”说等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效应,不仅直接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且对维新思想家们亦有很多启发,特别是“师夷”说成为近代一百多年来向西方学习思潮的滥觞。

宋建原[4](2019)在《薛福成藩属体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是清末着名的思想家、外交家,其一生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见证了晚清中国内政外交上的巨变。就其个人经历而言,薛福成先后入职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中法战争期间任宁绍台道的道台筹防浙东;随后被任命为清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大臣而出使西欧。因此,薛福成的一生有幕僚、地方官员和驻外使臣的三个身份,使得他既丰富了处理洋务事件的实践经验,又得以在理论上不断探索中国对外交往的新格局。清末处在一个大变局大震荡的时代,西方列强纷至沓来,掀起了瓜分清帝国的狂潮。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处理清政府、藩属国和西方列强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传统的藩属体系无法坚持,而近代西方的国际法又对中国权益产生威胁的情况下,如何在列强的武力威胁下维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成为了薛福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薛福成首先认为传统藩属体系必须被变革、清政府必须放弃“天朝上国”迷梦,西方近代国际法、近代国家领土观念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清帝国必须进入国际大家庭。其次,薛福成在实际处理清政府与藩属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实用至上、国家利益至上的“藩属实质化”原则。最后,薛福成在出使西方之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了近代国际法,尽管实际上放弃了传统的藩属体制,但是不排除利用传统的藩属关系维护清廷的形象与权利,这也恰恰反映了薛福成在中国近代外交历史中过渡式人物的历史定位。薛福成对传统藩属体系的继承、反思、突破以及其实际的运用,对于晚清外交政策的转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影响。以薛福成为代表的一批近代外交人才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先河。

吕芊[5](2019)在《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演变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经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在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已经趋于僵化,社会危机四伏,怀抱经世观念的思想家继承了儒家经邦治国的思想传统,讲求学以致用来服务于现实社会。因此在嘉道时期兴起的经世思潮以批判社会现实和倡导更法变革为主。鸦片战争的爆发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已经到达了内患叠起而外患丛生的地步,挽救民族危亡成为了经世思想家面临的重中之重。因此,在鸦片战争后的经世思潮开始关注于外国史地的研究、探访夷情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鸦片战争前后的经世思潮,因为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制约,所以决定了它的内容、特征和对历史的影响都有所不同。而这也恰好表现出了经世思潮以鸦片战争为契机,从传统逐步向近代演变。本文对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的演变问题进行研究,透过鸦片战争前后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对经世思潮在内容和特征演变的梳理,从而得出鸦片战争前后的经世思潮对中国近代产生的历史影响,以及它的历史地位。本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为论文的写作提供借鉴。第二部分系统的介绍鸦片战争前复兴的经世思潮,主要包括嘉道时期经世思潮复兴的历史背景;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思想特征和历史影响。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鸦片战争的冲击和经世思潮的历史演进,具体包括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冲击、在鸦片战争冲击下经世思潮的演进,最后总结出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潮的演进新特点和历史影响。第四部分是对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演变的历史评析,总结出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的承继与发展,以及经世思潮的总体特征,最后对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进行评析。

任鹏飞[6](2019)在《《海国图志·越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魏源是中国近代较早“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他编撰并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目前国内留存的主要版本有五十卷本(1842年、1844年版)、六十卷本(1847年版)和百卷本(1867年,1876年,1880年,1887年,1895年,1902年版)。书中记载了越南的历史与地理,内容上主要吸收了中国古典文献和西方传教士的着作。《海国图志·越南》部分内容多吸收了《四洲志》的相关记载,但有补充和完善。几种不同版本中越南的记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遵循一定的思路有所增补。《海国图志·越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书中保存了大量近代以来越南相关问题的史料;二是地理学价值,超越了传统舆地学;当然,推动中日两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思想价值也不可忽视。不足方面主要有:史实讹误、传统宗藩关系思想根深蒂固、内容重复、史料出处不明、政权名称记载混乱等。

平英志,袁咏红[7](2018)在《湖湘文化对宋教仁外交思想的影响》文中认为在湖湘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宋教仁,无论是民主宪政思想,还是外交思想,都带有浓厚的湖湘文化因子,湖湘文化是宋教仁思想产生的重要渊源。其外交思想的精髓——务实、爱国、尚争,正是深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学风、爱国主义的传统以及尚争思想的影响。

陈超凡[8](2017)在《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韬是晚清新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近代早期启蒙思想家群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韬生活的时代,正处于19世纪后半叶中国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传统的教育背景、独特的生活环境、丰富的海外经历、边缘化的个人身份等诸多因素,促使他成长为一位学贯中西、善于独立思考并富有家国情怀的教育改革家。王韬传承并发扬中国古代重视人才的传统,形成以服务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新型人才观。他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端,抨击科举制度毁灭人才,设计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改革方案,形成“融汇中西”的教育改革思想。学校教育方面:主张渐进改革科举制度,推行义务教育,在基层普遍设立新式学校,把女子纳入教育对象;设立各类专科学校,培养实用技能人才。社会教育方面:译着大量近代科学书籍,创办第一份由中国人自主经营的近代报纸——《循环日报》,着文立说宣传变法,倡议兴建公共图书馆、博物院,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先进中国人关注现实、学习西学、热心洋务。尤为可贵的是,王韬积极将教育改革思想付诸实践,任上海格致书院山长长达12年,对该书院招生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一系列改革,颠覆了传统学校教育的模式,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进行了宝贵的探索。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极富先驱意义,对中国传统教育走向现代产生深远影响。他主张全面引进西学知识,突破只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其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不仅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还为此后的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和人才准备,在中国近代新学体系演变序列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不可避免存在历史局限性,但这无法掩盖他对开启新风、唤醒民众、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

张振国[9](2016)在《奕(?)外交思想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爱新觉罗·奕?作为晚清政坛的风云人物,特殊的政治地位决定了他具有直接参与晚清外交制定与决策的权力,在亲自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洗礼后,他深刻地意识到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迂腐陈旧的晚清观念已不适合这个国家,也不适应这个时代;思想观念开始发生转变,摒弃传统的对外理念,积极地投身于晚清的外交实践中。本文拟对奕?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做一个全面、深入的研究。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奕?外交观念的转变及近代外交思想的初步形成,以历史背景的转变与个人的思想性格等方面来论述转变的成因。第二部分:奕?积极地制定和参与外交实践,通过外交实践来完善外交思想,使晚清步入世界,认识世界;随着外交思想的成熟,对外交流的频繁,他的外交特点也表现突出,通过灵活务实、诚信传统、与时俱进来论述奕?在外交思想与实践中体现出的特点,通过事件的解析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从言行与心声去认识历史中的奕?。第三部分:奕?开办洋务运动,晚清蹒跚前行,以指导思想、洋务理念和中外关系中夹杂矛盾来评价奕?,特殊的背景环境赋予了他不同的历史身份。尽管他的做法没有改变大清衰亡的历史,没有使中国走出被列强欺凌的牢笼,但是他在整个近代转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杨亚运[10](2015)在《中朝近代外交体制与理念渐进变化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被迫向西方列强打开了国门,晚清政府所遵从下来的封建主义中国的宗藩体制下的传统外交的理念和体制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西方列强主导的殖民侵略的政策和外交体制同样对东亚其他国家带来巨大冲击。在近代以前,朝鲜的对外交往主要是与清朝的“事大”关系以及与日本的“交邻外交”来构成,而19世纪下半叶后,随着日本和西方势力的不断入侵,也极大冲击着朝鲜的这种传统对外交往体系。不论晚清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还是朝鲜由事大交邻外交体制向近代外交体制的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而是经过比较漫长复杂的渐进变化的历史过程。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殖民侵略势力和近代外交体制的冲击下,传统的对外观念受到挑战,随着国际法的翻译与传播,西方外交观念的传入,中国也越来越多地接受近代的外交观念,在外交观念上有一些近代性的渐进变化。而朝鲜在开国后通过中国和日本传入新的国际法观念,逐渐从传统华夷秩序的束缚中脱节,开始接受和采纳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理念和体制。本文通过对晚清与朝鲜由传统外交体制向近代外交体制的过渡以及双方外交理念的转变进行梳理,对比研究了中朝近代外交体制与外交理念的渐进变化过程,分析了其异同点并对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阐释。

二、经世致用与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世致用与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论文提纲范文)

(1)郭嵩焘法治人格与事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三、研究动态述评
        (一)对近代湖南人的人格事功研究
        (二)对郭嵩焘法治人格与事功的研究
    四、理论导引
        (一)湖湘人格与事功
        (二)法治人格与事功的理论分析
        1、“人格”一词的溯源及定义探讨
        2、法治人格的定义探析及内涵
        3、法治人格与事功的理论阐释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郭嵩焘法治人格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因素
    第一节 晚清变局与西方法治文明的传入
    第二节 国人对西方法治的主动传播
    第三节 郭嵩焘的个人经历
        一、郭嵩焘与湘军事业
        二、参与洋务运动
        三、出使西洋
        四、公使回国
第二章 洋务先知:清醒看世界第一人
    第一节 湖湘士人对“夷务”的探索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
        二、湘人领导的洋务运动
        三、郭嵩焘初涉洋务知洋情
    第二节 郭嵩焘洋务思想及其法治人格体现
        一、破“夷夏之防”观念
        二、西洋立国有本有末
第三章 使西先觉:第一公使的法政考察
    第一节 “马嘉理”事件的影响
        一、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
        二、郭嵩焘任中国第一任外交官
    第二节 郭嵩焘对英国议会制度的考察
        一、对“君民兼主国政”的思考
        二、在中西民主政治之间进行对比
    第三节 对西方司法制度的考察
        一、对律师制度的考察
        二、对陪审制度的考察
        三、对狱政制度的考察
第四章 湘风促化:推动湖湘法治文化的近代转型
    第一节 重振‘人心风俗’
        一、确立王船山“道统‘地位
        二、以王船山为核心树立湖湘典范
    第二节 开创近代湖湘法政教育先河
    第三节 早期维新运动先驱
        一、建立中国式议会制度的提议
        二、早期湖湘维新派对郭嵩焘思想的继承
        三、近代湖湘法政事业的兴起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报刊、文件类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丁日昌治苏文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丁日昌与同治中兴前的江苏
    第一节 同治中兴以前的江苏
    第二节 丁日昌生长环境
    第三节 丁日昌治苏文书概貌
第二章 重构地方文书制度
    第一节 规范文书格式流程
        一、明确已办未办文书规范
        二、首倡月报词讼册
        三、推行粉牌制度
    第二节 深化办文意识
        一、提高办文意识
        二、整顿文书传递
        三、设立评测体系
    第三节 督察文书施行
        一、以官治文
        二、以民治文
        三、以文治文
第三章 治苏盐务文书研究
    第一节 对焦盐务根本——场产
        一、明确人事章程
        二、整顿生产环境
        三、重拳打击私源
    第二节 加强枢纽建设——转运
        一、监察收盐手续
        二、严控转交过程
        三、疏通盐运道路
    第三节 实现最终目标——岸销
        一、畅通场盐销路
        二、维持售价稳定
        三、灵活调配供给
第四章 治苏教化文书研究
    第一节 务实的地方治理方针
        一、提高业务素养
        二、净化官僚风气
        三、树立道德模范
    第二节 切实有效的基层救助
        一、推广社会救济
        二、改正婚丧恶习
        三、体恤在狱人员
    第三节 罢俗倡儒的治理理想
        一、提倡文教活动
        二、施行泛政治化德育
        三、管理政治文化
第五章 治苏外交文书研究
    第一节 对待外事的专业性
        一、培养外交人才
        二、使用特定文种
        三、遵守国际惯例
    第二节 具体外事的处理方式
        一、拔除川沙电线
        二、充公英国犯事轮船
        三、整治洋泾浜
    第三节 建立与时俱进的外交观
        一、至高无上的主权观
        二、重视实干的经世观
        三、为我所用的理势观
结语
附件
    一、太平天国前后江苏部分府、县人口数量下降统计表
    二、太平天国前后江苏部分府、县人口数量增加统计表
    三、鐅口成本明细表
    四、严禁书差、门丁传呈等弊的六条规定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着作
    三、硕博学位论文
    四、期刊论文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1.1.1 缘起
        1.1.2 题旨
        1.1.3 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魏源政治思想研究概述
        1.2.2 魏源文化思想研究概述
        1.2.3 魏源历史定位问题研究概述
        1.2.4 史学界有关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综述
        1.2.5 近十余年来魏源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1.3 本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魏源生平及其政治文化观形成的背景
    2.1 魏源生平
        2.1.1 魏源的政治人生
        2.1.2 魏源的学术人生
    2.2 魏源政治文化观形成的背景
        2.2.1 嘉道政治统治简论
        2.2.2 嘉道时期士人群体的政治文化生态
        2.2.3 家庭成长背景及所受教育
        2.2.4 阅读史及主要师友交往
第3章 魏源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反思
    3.1 尊崇天道,常怀忧惧
        3.1.1 天命观
        3.1.2 幽明观
        3.1.3 忧患观
    3.2 崇尚德性,学古求变
        3.2.1 王道纯出乎道德
        3.2.2 王道是学古变易之道
    3.3 重视法治,人法兼备
        3.3.1 法之功用
        3.3.2 法之实行
    3.4 民本思想
        3.4.1 重民思想
        3.4.2 富民思想
    3.5 人才观
        3.5.1 人才缺失之缘由
        3.5.2 人主应重视人才
        3.5.3 如何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4章 魏源对现实社会改革的政治文化思考
    4.1 重申王道,彰显事功——早期“王道”政治观
        4.1.1 《默觚》概述
        4.1.2 早期“王道”政治观的内涵
        4.1.3 如何成就“王道”
    4.2 政“熟”求治,因势而变——中后期时势变革观的确立与发展
        4.2.1 批判“人心之寐患”
        4.2.2 变革观的确立
        4.2.3 变革观的发展
    4.3 全面改革,师夷长技——鸦片战争后的政治文化思考
        4.3.1 《圣武记》、《海国图志》概述
        4.3.2 大一统观念
        4.3.3 地理世界观
        4.3.4 外交观
        4.3.5 “师夷”说
第5章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特点和影响
    5.1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特点
        5.1.1 以人为本,贵人重民
        5.1.2 高扬事功,理性建言
        5.1.3 实践品格,经世情怀
        5.1.4 近代启蒙,与时俱进
    5.2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影响
        5.2.1 声名渐显,受时人关注
        5.2.2 启迪后世,影响深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默觚》与《皇朝经世文编》学体、治体部分文章内容之比较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薛福成藩属体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薛福成对传统藩属思想继承与反思
    第一节 薛福成的个人生平介绍
    第二节 薛福成对传统藩属思想的继承
第二章 薛福成对传统藩属体系思想的改造:“藩属实质化”
    第一节 对中日朝鲜之争的对策
    第二节 对中法越南之争的对策
第三章 从属国到与国:薛福成对西方国际法的应用
    第一节 薛福成对近代国际法的进一步学习接受
    第二节 对坎巨提事件的处理
    第三节 对中缅划界事件的处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演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鸦片战争前经世思潮的复兴
    (一)嘉道时期经世思潮复兴的历史背景
    (二)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思想特征及历史影响
二、鸦片战争的冲击与经世思潮的历史演进
    (一)鸦片战争的巨大冲击
    (二)鸦片战争冲击下经世思潮的演进
    (三)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潮的演进新特点及历史影响
三、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演变的历史评析
    (一)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的承继与发展
    (二)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的总体性特征
    (三)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的历史地位及历史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海国图志·越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海国图志》的作者、成书过程及版本概况
    第一节 《海国图志》作者介绍
        一、魏源生平
        二、思想概况
    第二节 《海国图志》成书过程及版本
        一、成书背景
        二、成书经过
        三、版本介绍
第二章 《海国图志·越南》史料来源及处理方法
    第一节 《海国图志·越南》史料来源
        一、中国古籍
        二、西方文献
    第二节 《海国图志·越南》史料处理方式
        一、简化缩写
        二、全文辑录
        三、增添补益
        四、备疑阙疑
        五、调整语序
第三章 《海国图志·越南》内容分析
    第一节 《海国图志·越南》内容概括
        一、越南、林邑及占城地理学、历史学内容概况
        二、越南国名变迁概括
    第二节 《海国图志·越南》与《四洲志》记载越南内容对比
        一、内容差异
        二、《海国图志·越南》对《四洲志》记载越南的超越
    第三节 《海国图志》三种版本越南部分内容对比
        一、三种版本越南部分内容概括
        二、三种版本越南部分内容对比
        三、魏源增补过程中的思路方法
第四章 《海国图志·越南》价值与不足
    第一节 《海国图志·越南》的价值
        一、保存了大量近代以来越南相关问题的史料
        二、地理学价值超越传统舆地学
        三、推动中日两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思想价值丰富
    第二节 《海国图志·越南》的不足
        一、史实讹误
        二、传统宗藩关系思想根深蒂固
        三、内容重复
        四、史料出处不明
        五、政权名称记载混乱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7)湖湘文化对宋教仁外交思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宋教仁外交思想的影响
二、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宋教仁外交思想的影响
三、湖湘文化的“尚争”思想对宋教仁外交思想的影响

(8)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第一章 王韬主要生平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二、近代苏州的衰退与近代上海的崛起
    第二节 主要生平
        一、成长甫里,才华初显
        二、佣书西舍,接触西学
        三、流亡香港,思想飞跃
        四、漫游海外,眼界大开
第二章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
    第一节 新型人才观
        一、“自强尤以得人为先”
        二、“惟以材干品诣为衡量”
        三、“才有数等”
        四、“取材于各国以为我用”
    第二节 批判晚清教育和科举制度
        一、揭露晚清教育弊端
        二、抨击八股取士制度
    第三节 学校教育改革
        一、改革科举制度
        二、普及大众教育
        三、培养实用人才
    第四节 社会教育改革
        一、译着近代科学书籍
        二、创办《循环日报》
        三、积极宣传变法主张
        四、兴建公共图书馆、博物院
第三章 王韬在上海格致书院的改革实践
    第一节 上海格致书院的创立
    第二节 上海格致书院的改革
        一、秉承办学宗旨,确立教育目标
        二、改革招生模式,扩大教育对象
        三、重构教学内容,引进西学知识
        四、聘请外籍教师,集聚国内名师
        五、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第三节 创新考课制度
        一、考课制度的建立
        二、考课制度的特点
第四章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的渊源
    第一节 深厚的儒学修养
        一、经世致用的报国理想
        二、求变革新的创新思想
        三、崇尚中庸的哲学方法
        四、“大一统”的传统意识
    第二节 长期的西学熏陶
        一、全新的“夷夏观”
        二、“重民”的民主思想
        三、实用的功利主义思想
    第三节 友人的影响
        一、国外友人
        二、国内友人
第五章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的评价
    第一节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的特征
        一、民族性
        二、实用性
        三、开放性
        四、矛盾性
    第二节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的贡献
        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践行者
        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推动者
        三、近代新学发展的先驱者
    第三节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局限
        一、过分强调“教育救国”的作用
        二、未能摆脱“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三、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理论体系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奕(?)外交思想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奕?外交观念的转变及近代外交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近代外交的窘境
        一、千古一变的政局
        二、四面楚歌的外交
    第二节 思想基础的转变
        一、进步的思想
        二、开放的性格
    第三节 奕?近代外交思想的转变与形成
第二章 奕?的外交实践与特点
    第一节 奕?的外交实践
        一、首次对外交涉
        二、中俄边界纠纷
        三、主政总理衙门
        四、委派驻外公使
        五、处理教案问题
        六、力保版图完整
    第二节 奕?的外交特点
        一、灵活务实
        二、诚信传统
        三、与时俱进
第三章 评价——主导矛盾与困顿的清朝外交
    第一节 中体与西用——指导思想
    第二节 师夷与改革——洋务理念
    第三节 妥协与抗争——外交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中朝近代外交体制与理念渐进变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的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二章 中朝传统外交体制与外交理念面临挑战
    2.1 中朝传统外交体制及其面临的困境
        2.1.1 清朝的传统外事机构
        2.1.2 朝鲜的事大交邻外交体制
    2.2 中朝传统外交理念受到冲击
        2.2.1 清朝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2.2.2 朝鲜的传统外交理念受到冲击
第三章 中朝近代外交体制的渐进变化比较
    3.1 晚清近代外交体制的渐进变化
        3.1.1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置
        3.1.2 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主导朝鲜事务
    3.2 朝鲜近代外交体制的渐进变化
        3.2.1 统理机务衙门的设置
        3.2.2 统理机务衙门的改革
    3.3 中朝两国近代外交体制转型比较
        3.3.1 中朝两国近代外交体制转型原因比较
        3.3.2 中朝两国近代外交体制转型过程比较
第四章 中朝近代外交理念的渐进变化比较
    4.1 晚清近代外交理念的渐进变化
        4.1.1 《万国公法》的输入及国际法的传播
        4.1.2 对近代外交理念的接受
    4.2 朝鲜近代外交理念的渐进变化
        4.2.1 国际法的传入
        4.2.2 平等自主外交观念的产生
    4.3 中朝两国近代外交理念转变的比较
        4.3.1 中朝两国对国际法的接受途径不同
        4.3.2 中朝两国近代外交理念转变的因素相同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经世致用与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论文参考文献)

  • [1]郭嵩焘法治人格与事功研究[D]. 罗啸.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 [2]丁日昌治苏文书研究[D]. 严亦滢.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D]. 胡慧娥. 湖南大学, 2019(07)
  • [4]薛福成藩属体系思想研究[D]. 宋建原.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5]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演变问题研究[D]. 吕芊.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海国图志·越南》研究[D]. 任鹏飞.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湖湘文化对宋教仁外交思想的影响[J]. 平英志,袁咏红.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11)
  • [8]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研究[D]. 陈超凡.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9]奕(?)外交思想与实践[D]. 张振国. 齐齐哈尔大学, 2016(03)
  • [10]中朝近代外交体制与理念渐进变化比较研究[D]. 杨亚运. 延边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世界应用于世界与中国现代外交理念的产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