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传感器系列(一)——带参考电压的温度传感器MAX6611

实用传感器系列(一)——带参考电压的温度传感器MAX6611

一、实用传感器系列(一)——带基准电压的温度传感器MAX6611(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坤[1](2019)在《轨检仪水平传感器温度补偿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列车在线路上高速行驶时的安全问题,是当今铁路运输飞速发展状况下急需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中线路的水平状态不良是诱发列车侧滚的主要因素。在直线线路上,水平状态不良表现为左右两侧钢轨不是处于一个水平面上,而在曲线线路上,由于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在行驶过程中列车将被推到轨道外股一侧,急剧增加了外轨承受的侧向压力,所以通常需设置曲线超高,即将曲线段的外侧钢轨适当抬高,利用列车自重产生一个向心的重力分量以此抵消火车的离心力。此时,水平状态不良既可表现为过超高或欠超高,也可表现为超高的不均匀变化。水平状态的测量精度是列车平稳运行尤为重要的评测参数,现今工务段都是运用数字化轨道检查仪(以下简称:轨检仪)进行水平状态的测量。随着轨道调轨已规模化地采用了0.5mm的垫板,意味着对水平测量精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本文正是围绕如何提升轨检仪水平状态测量精度展开的。以水平测量的原理作为切入点,详细阐述水平的测量和计算过程,并围绕如何从改善安装、环境温度等因素的角度提高水平测量精度展开研究。实际测量中,不但存在着诸如安装面误差、横轴误差等机械层面的误差,还存在由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误差。在全面分析了机械误差之后,将重点研究倾角传感器的温度补偿。为了更好地了解倾角传感器的温度特性,设计了一套倾角传感器温度特性测试系统。搭建了一个可以一次性测试多个倾角传感器的批次试验型高低温试验台,并将试该验台稳定放置在高低温试验箱中进行恒温、变温试验。其中,试验台的倾斜角度可调,同时高低温试验箱的温度可调可控,因此,可以测试倾角传感器在不同倾斜角度下输出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和特性。测试系统的电子与软件部分完成各被测倾角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调理、AD采集,并通过标度变换算法转换成角度值。对多传感器、多轮次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倾角传感器的温度特性是非线性的,普通的线性补偿难以达到轨检仪水平测量精度的要求。为此,利用matlab的神经网络工具箱,组建了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温度补偿模型,该温补模型可以更好地逼近倾角传感器的温度特性。把采集到的120组倾角数据作为样本,其中温度和传感器的输出作为模型的两个输入神经元,传感器实际的倾角作为模型的输出。补偿后的结果能够满足铁路部门对轨检仪水平测量精度的要求。在对温度补偿模型的补偿结果进行验证后,为轨道检查仪上的倾角传感器设计了一套遴选标准,可以批量的选出温度特性良好、温度补偿效果能达到精度要求的倾角传感器,以更好地提高水平测量的准确性。

李美蓉[2](2018)在《HC103M2探空湿度传感器的太阳辐射误差修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洪涝、暴雨、干旱、台风、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这些现象的发生与高空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等气象要素密不可分,因此准确的高空气象要素探测对灾害预警与减灾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国际探空仪的比对分析发现,探空仪在气压、温度和风等方面的探测已达到较高精度,而湿度的测量精度不高,且太阳辐射导致的相对湿度偏干现象尤为严重,因此本文针对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偏干误差进行仿真与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研究方法从理论上研究湿度传感器的辐射偏干误差。湿度传感器采用国际应用较多的HC103M2电容式湿度传感器,并设计了不同的防护罩。辐射偏干误差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导致湿度传感器上温度升高引起的,因此采用流体动力学方法研究太阳辐射下湿度传感器上的温升情况。使用Pro/E对湿度测量系统进行实体建模,并采用流体动力学方法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不同辐射强度、海拔、气压、流速下的辐射升温情况以及防护罩的形状、大小和反射率对辐射升温的影响。其次,本文设计了特殊的温湿度测量电路,其包含一个湿度传感器和两个温度传感器。由于HC103M2为电容式湿度传感器,故湿度测量电路采用555多谐振荡电路测量电容从而获得湿度测量值。为研究湿度传感器的辐射升温情况,该电路采用两个高精度的PT1000温度传感器,其中一个测量湿度传感器表面的温度,另一个测量环境温度,测量信号利用AD7794进行采集,并通过软件处理计算出两者温度差,即辐射升温量。最后,为验证仿真的准确性,搭建了实验平台研究辐射升温和湿度偏干情况。该实验平台采用SS-150A全光谱射线模拟系统模拟太阳辐射。该平台设计了真空管模拟高空环境,对于不同海拔和气流流速的表征是通过气压泵抽气改变管中的气压来模拟实现,气压泵的抽气流量由流量调节器进行调控。实验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辐射管内两个温度传感器温度值趋于稳定记录此时的温度差。对比分析CFD仿真值与实验结果换算的相对湿度发现,两者最大误差为3.3%,平均误差为1.973%,说明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研究太阳辐射偏干误差准确可行。鉴于影响某一给定型号探空仪太阳辐射偏干误差的主要因素为辐射强度、气压和太阳高度角,本文采用BP神经网络融合算法构建了辐射升温量的预测模型,其最大绝对误差约为0.2K,结合Goff-Gratch公式换算的相对湿度偏干误差约±1.3%,可见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可用来进行太阳辐射偏干误差修正。

张鹏[3](2018)在《基桩试验相关系列仪器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对钻孔灌注桩成桩质量和承载性能的评价,已有多种标准的现场测试方法,但目前在这些现场测试方法中普遍使用的灌注桩测试仪器和设备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工程测试中常见的测量项目,现有的钻孔灌注桩的桩身应变、应力传感器、钢筋笼长度测试装置和基桩动态测试仪各自存在不足之处:大量的应变、应力测点会使传感器导线束过于臃肿,导致安装作业和数据采集工作变得困难和低效,甚至可能影响基桩的结构完整性;钢筋笼端部的总磁化强度垂直分量过小可能导致钢筋笼长度测量误差过大;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和旁孔透射波法检测一般需要分别配备专门的仪器。本文主要针对这些不足之处,研制了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基于三维磁场测量的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和基桩无线动态测试仪,并分别进行了现场试验。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根据电阻应变测量原理,设计研制了一种基于串行通信总线、适用于钻孔灌注桩轴向应变、应力测量的传感器。该传感器输出的是数字信号,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试桩上的所有同类传感器可共用同一条电缆,且试桩的桩长不受限制。传感器安装简便,能够提高施工效率。研制过程包括传感器的主体结构设计、防水密封保护结构的设计、制作物料的选择和电子元器件的选型、硬件电路及其配套程序的设计与调试。对装配完成的传感器进行了室内标定试验,标定结果表明了传感器功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2)在基桩静荷载试验工程现场环境中,对所研制的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分别进行传感器后埋式现场试验和传感器预埋式现场试验。对两种现场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初步验证了所设计的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在不同实际工况中应用的可行性,且其性能表现与振弦式钢筋应力计相当。(3)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后埋式试验方式无需在灌注桩施工阶段进行作业,若灌注桩施工时预埋有其他用途的管,当预埋管使用完毕后可以加以利用,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对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使用后埋式试验方式要确保水泥砂浆灌注的施工质量以使传感器能够正常受力。(4)基于钢筋笼长度磁测井法的原理,分析了影响钢筋笼总磁化强度的多种因素和传统钢筋笼长度测量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三维磁场测量的钢筋笼长度检测方法以应对当钢筋笼端部垂直方向的总磁化强度较弱时磁场垂直分量曲线在钢筋笼端部的特征有可能会不够显着的情形,然后根据工程检测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三维磁场测量的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包括磁场探头主体结构的设计、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的选择、三维磁场测量探头电路、磁场检测控制器电路以及相关软件的设计与调试。现场试验表明所研制的基于三维磁场测量的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是有效的。(5)根据低应变反射波法和旁孔透射波法的检测原理和要求,研制了一种能同时适用于两者功能的基桩无线动态测试仪,并在混凝土灌注桩试验场地分别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功能符合工程测试需求。

金瑞[4](2015)在《数控电位器应用技术详析》文中指出数控电位器是一种新型CMOS模拟、数字混合信号处理集成电路芯片,目前这一新器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数控电位器自问世以来,主要产品均由国外公司生产,在国内这一新器件还不为很多从事电子技术方面工作的人员所知。通过对数控电位器的长期研究,结合四个典型的应用案例,由浅入深、逐级深入地对数控电位器的应用技术作了通俗易懂的介绍,可为相关教学和科技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一新器件的应用方法提供很好的参考。文中所有应用实例皆为作者原创设计,并通过NI Multisim 13软件仿真和实际电路测试。

刘岩[5](2016)在《MEMS磁通门传感器电路与FPGA信号处理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各种电子设备,其中传感器是必不可少的组件。磁场在空间中无处不在,利用磁传感器可以实现航空航天、航海或是车载的导航,可以使用在工程材料的探伤,也可使用与医疗或是其他的科研方面。目前测量磁场的传感器主要有SQUID、霍尔传感器、GMR、核磁共振磁强计、磁通门传感器等,其中磁通门传感器作为pT级的室温高精度矢量磁传感器,已经在性能和体积方面有了巨大提升,在国防、社会和经济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磁通门传感器的小型化,尤其是利用MEMS技术的微型化集成磁通门传感器是磁通门传感器的主要研究方向。它的出现,解决了传统工艺制作的传感器笨重,使用困难,不方便携带等诸多缺点,并且能够与CMOS电路相集成。由于MEMS磁通门传感器由于工艺问题,感应线圈的多层紧密缠绕很难实现,但是相比于传统磁通门传感器,MEMS磁通门传感器的磁芯可以做的更薄,使用磁导率较高的非晶纳米晶软磁薄膜磁芯可以将激励频率做到数百千赫兹或上兆赫兹,可以有效的提高微型化磁通门传感器的性能。所以本文基于这个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高频率、微小信号测量的磁通门工作电路。本文首先列举了磁场的检测方法,对磁通门传感器的历史,工作原理和检测微弱信号的方法做了论述,其后论述电路的设计思路,在信号激励方面,选用合适的芯片,制作了信号发生器,缓冲器,功率放大电路,并对前端激励末尾部分的隔直流模块的优点通过测量数据进行说明。在感应信号处理方面,论述了信号放大器,AD转换电路的实现,并针对基于FPGA的正交矢量锁相放大电路的设计思路和每步设计步骤进行说明。在上述设计中利用Multisim,Quartus II,Modelsim软件对波形和信号处理进行了仿真,并测试了部分电路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波形。最后,本文基于这套电路和所制作的磁屏蔽装置和磁场产生装置,对一种MEMS磁通门传感器的测量范围,灵敏度,线性度和精度进行了测量,对整体测量性能进行评价,验证了整个系统的可行性。本文设计的测量系统与其他测量系统相比:(1)相对于传统磁通门传感器的模拟电路信号处理,使用FPGA数字信号处理抗干扰能力更强。(2)通过一片FPGA实现数字信号处理,较一般的电路中使用FPGA和ARM配合处理的成本更低,提高电路的集成度。(3)使用方便,方便携带及改进。基于MEMS磁通门传感器的工作特点,本文设计了一种传感器工作电路,相对于传统磁通门传感器更加微型化、数字化,系统使用性能较好,可以用于一般情况下的磁场测试。

夏丽佳[6](2013)在《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的信号解调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射式Sagnac干涉型光纤电流互感器是光纤电流互感器的一种,其与传统的基于电磁效应的电流互感器相比有众多优点:尺寸小体积轻,测量频带宽,无铁磁饱和以及含油污染等,其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人员的注意,国内对反射式Sagnac干涉型光纤电流互感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从光纤电流互感器的实现原理、系统组成和搭建、系统抗干扰算法几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搭建了一套具有较高抗干扰能力的反射式Sagnac干涉型光纤电流互感器。首先,本文从全光型光纤电流传感器的产生非互易相位差原理,以波动光学理论为基础,利用贝塞尔函数推导方法,建立该系统理论模型,重点分析该系统相位调制误差,指出将信号调制到高频载波的部分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其次,介绍了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情况,让读者对全光型光纤电流互感器有初步了解,并介绍了反射式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的误差理论分析,为了提高全光纤电流互感器中的电流测量精度,针对正弦调制方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信号解调方法。给出了有效调制深度的表达式,分析了有效调制深度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三种外界干扰来源。为了克服这些干扰,采用高次谐波分量实时解出调制深度数值,以实现调制相位的扰动补偿。提出了自适应的相位调制补偿算法,并对算法的实现原理进行了解释。再次,为了验证自适应的相位调制补偿算法的可行性,本文提出了全光纤电流互感器信号检测与处理方案,通过分析、筛选后最终确定用数据采集卡+LabVIEW的方案实现,并从硬件、软件、算法三方面对该方案进行详细分析,为后续算法的验证和实验做准备。最后,对反射式Sagnac干涉型光纤电流互感器的系统样机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被测电流在200A1500A范围时,改进的算法使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提高30倍,系统测量相对偏差维持在0.2%以下,满足高精度电流测量要求。本论文的成果在于:1、研究设计了全光纤电流互感器针对正弦解调方案的解调系统,能够自适应、智能化修正调制深度变化,不依赖对象控制即可有效解调,消除寄生调幅。2、实现了相位调制器的干扰强度从0.1%到20%范围内的有效补偿,满足0.2级测量要求。

吴金华[7](2013)在《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感应电机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和运行可靠等优点,在工业各方面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矢量控制被认为是感应电机高性能控制场合应用最广泛的控制方法,可以使感应电机的动态性能与直流电机相媲美。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由于在工艺和经济性上的诸多优点,又能使交流调速系统的可靠性极大提高,因而取得了极大的关注与发展。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的关键就是根据可直接测量参数,准确估算电机的转速。本文分析与研究了各类速度推算方法,在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转速与定子电阻同时辨识的全阶自适应状态观测器,并搭建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依据控制系统设计了硬软件。文章归纳了交流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介绍了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的各类控制方案及其优缺点。给出了异步电机在各坐标系下动态模型,阐述了异步电机的各坐标系间的坐标变换原理、矢量控制原理、SVPWM的实现原理及具体实现方法。研究了基于电压电流模型的参考自适应的转速估计方案,并分析了其不足,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了转速和定子电阻同时观测的全阶自适应状态观测器,推导了符合稳定性与收敛性要求的自适应律、反馈增益矩阵。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转速和定子同时观测的全阶自适应状态观测器的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转速估计能很好跟随给定值,并具有较好抗扰动能力,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对构建的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电机控制系统的硬软件进行设计,编写软件代码,实现异步电机的数字化控制。

郑蓓林[8](2012)在《基于单芯片解决方案的新型温变型隔离栅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当前,在石油炼化、化工厂、矿山等工业现场,隔离式安全栅产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可能含有易爆气体的场所,为了维护人身、财产的安全,使用基于本安技术的温变型隔离栅产品成为无可替代的选择。但是,目前常用的温变型隔离栅产品,部分存在着采样种类受限(只能采样热电阻或只能采样热电偶)、总线通讯功能缺失、安装密度较低等情况,产品性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本文在分析了温变型隔离栅产品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款基于C8051F350的新型温变型隔离栅的设计方案,相对于传统的温变型隔离栅,该隔离栅具有能同时采样热电阻、热电偶信号于一体的优势,能够实现总线供电、总线通讯的功能,其低功耗、超薄型的设计可实现单机柜的高密度安装,体现了更低的综合成本优势,同时,信号类型可实现现场灵活配置,方便工程实施。本文首先介绍了本安技术、安全栅产品的发展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了常用隔离栅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分析了当前温变型隔离栅的现状。结合带高精度AD的MCU的应用,提出了新型温变隔离栅产品的整体设计,详细介绍了关键器件的选型以及各部分电路的具体实现方案,采用KeilC51作为设计平台进行了嵌入式软件的设计。通过对电压质量、通讯信号质量、PWM波形质量、信号采样精度、断线报警、总线通讯、功耗等指标的测试,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比较全面、客观的验证,得出了完成预期设计目标的结论。但因热电偶的信号类型种类繁多,因此本文只实施了一种E型热电偶及热电阻Pt100的设计。同时,由于测试设备条件的限制,EMC(电磁兼容)性能未能进行测试。本设计是在现有温变型隔离栅产品基础上所做的改进探索,实现了产品功能的强化和提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实用价值,并能在进一步改进后成为本安型远程I/O系统的基础。

杨润宇[9](2012)在《宽量程高精度电池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电动汽车日益发展的趋势下,动力电池的应用场合也不断增加。当动力电池串并联成组后,单体之间的不一致性差异会导致整组电池在循环次数、输出功率等方面性能下降,严重影响了电动汽车的开发和应用。因此,动力电池组出厂检验及定期性能检测,是组装高性能电池组的关键环节,同时也为更加合理、经济的使用动力电池创造了条件。本课题研究建立在电池组测试平台上,在电池组的一致性测试中,针对现有的电池数据采集技术精度与同步性差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一种同步式高精度电池数据采集系统,带有相互独立的单体采集单元,每个单体采集单元应用分布采集方法由相互独立的单体采集模块组成。可以采用并行采样模式将多个采集单元同时接在通信总线上,并通过通信总线获得同步信号,保证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压、电流等信息的同步采集。本课题通过对电池数据采集技术中多种传感器与模数转换器应用的比较,以及对信号处理电路中影响采集精度的因素的分析,提出具体的硬件与软件方案,分析各部分采集电路的误差,制作PCB,实现在较宽的量程范围内对电池的电压、温度、电流等数据的高精度采集。最后依据实验数据,验证系统同步采集的可行性以及高精度要求,为电池组的一致性测试方法提供可靠精准的数据基础。

郭亚朝[10](2012)在《滑移装载机转向性能和铲斗平移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小型工程机械的市场越见明朗,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加。由于其体积小、机动灵活性好,性能也逐渐赶超大中型工程机械,小型工程机械开始发挥作用。作为小型工程机械的代表机型,滑移装载机转向半径小、挂接不同的附件时可实现多种作业内容,因此广泛应用于作业场地狭小、作业内容复杂多变的工程项目中。我国对滑移装载机的研究刚刚起步,设计过程中可参考资料很少,用户对滑移装载机的认识尚浅,该领域长期被国外工程机械商所垄断。为普及广大用户对滑移装载机的认识,加快我国滑移装载机的设计研究进程,本文以GM750滑移装载机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从宏观上介绍了滑移装载机的主机结构、传动系统、转向原理和工作装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机的受力分析,包括桥荷分布情况的研究和转向阻力的计算,提出了滑移转向条件。然后对工作装置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得出了动臂举升过程中铲斗平移条件和系统动力学方程。应用ADAMS软件对GM750滑移装载机进行了实体建模和工作过程仿真。最后采用ATmega16单片机,进行了铲斗平移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构建了信号采集、传输以及信息处理的平台;并选择采用数字PID控制器实现铲斗的平移控制。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对平移控制系统进行了数学建模和仿真,从而得到了控制系统的性能参数。本文所提出的滑移转向条件和工作装置仿真结果为滑移装载机转向系统和工作装置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提供了一种铲斗平移控制器硬件设计的基本方法,这些研究理论和方法可以应用于滑移装载机的设计开发。

二、实用传感器系列(一)——带基准电压的温度传感器MAX661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用传感器系列(一)——带基准电压的温度传感器MAX6611(论文提纲范文)

(1)轨检仪水平传感器温度补偿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内容安排
第2章 水平测量与机械误差分析
    2.1 轨道静态参数及及其意义
    2.2 水平测量原理
    2.3 倾角传感器的选型
    2.4 水平机械误差分析
        2.4.1 传感器安装误差分析
        2.4.2 传感器横轴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温度特性测试试验设计
    3.1 高低温试验系统设计
    3.2 试验装置的结构设计
        3.2.1 试验装置介绍
        3.2.2 试验台误差分析
        3.2.3 试验台成型
    3.3 电路设计
        3.3.1 试验台电气系统方案
        3.3.2 信号处理电路
        3.3.3 A/D转换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处理和温补模型
    4.1 温度数据的采集
        4.1.1 采集准备工作
        4.1.2 数据采集
        4.1.3 标度变换算法
    4.2 温度数据处理
    4.3 温度补偿
        4.3.1 RBF神经网络
        4.3.2 建立温补模型
    4.4 遴选标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HC103M2探空湿度传感器的太阳辐射误差修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空湿度垂直廓线研究的重要性
        1.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高空湿度探测存在的缺陷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计算流体动力学相关理论
    2.1 流体动力学的发展和应用
        2.1.1 流体动力学发展
        2.1.2 流体动力学应用领域
    2.2 流体力学的理论基础
        2.2.1 流体力学方程组
        2.2.2 CFD数值模拟方法
    2.3 计算流体动力学研究方法
        2.3.1 CFD软件构成
        2.3.2 三维建模软件Pro/E
        2.3.3 ICEM网格划分
        2.3.4 ANSYS FLUENT仿真分析
        2.3.5 后处理软件CFD-POST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C103M2湿度传感器太阳辐射升温的研究
    3.1 相对湿度概念及辐射误差机理
    3.2 太阳辐射相关参数计算
    3.3 模型的建立
    3.4 模型的网格划分
    3.5 FLUENT仿真设计
    3.6 仿真结果分析
        3.6.1 不同气流速度、海拔和辐射强度对辐射升温的影响
        3.6.2 有无防护罩对辐射升温的影响
        3.6.3 防护罩反射率、厚度和形状对太阳辐射升温的影响
        3.6.4 太阳高度角对湿度传感器表面辐射升温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湿度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系统总体硬件电路设计
    4.2 电源部分设计
        4.2.1 数字电源
        4.2.2 模拟电源
        4.2.3 基准电压源
    4.3 微处理器的选择
    4.4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4.4.1 湿度传感器的选择和测量电路
        4.4.2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和测量电路
    4.5 通信电路设计
        4.5.1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4.5.2 无线通信蓝牙模块设计
        4.5.3 无线通信WIFI模块设计
    4.6 PCB制图与电路焊接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湿度测量系统的软件开发
    5.1 系统开发软件及总体设计方案
        5.1.1 程序开发软件介绍
        5.1.2 总体设计方案
    5.2 温、湿度信号的采集
        5.2.1 湿度数据采集的程序开发
        5.2.2 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的程序开发
    5.3 通信模块软件的开发
        5.3.1 串口软件开发
        5.3.2 无线蓝牙模块软件的开发
        5.3.3 无线WIFI模块软件的开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平台搭建及实验结果分析
    6.1 湿度传感器的标定
    6.2 全光谱射线模拟系统介绍
    6.3 实验平台的搭建
    6.4 实验与仿真对比结果分析
        6.4.1 不同辐射强度的实验验证
        6.4.2 不同气流流速的实验验证
        6.4.3 不同形状大小的防护罩的实验验证
        6.4.4 不同太阳高度角下的实验验证
    6.5 实验与仿真计算相对湿度误差结果对比验证
    6.6 相对湿度偏干误差修正方法
        6.6.1 相对湿度偏干误差历史数据修正
        6.6.2 相对湿度偏干误差实时修正方法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HC103M2相对湿度的太阳辐射误差修正算法
    7.1 BP神经网络数据融合
        7.1.1 神经网络概述
        7.1.2 BP神经网络概述
        7.1.3 BP神经网络模型
    7.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湿度传感器辐射升温量补偿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桩试验相关系列仪器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身应变、应力测量技术的现状
        1.2.2 钢筋笼长度检测技术的现状
        1.2.3 智能传感器技术
        1.2.4 基桩动态测试仪的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1 桩身应变、应力测量存在的不足
        1.3.2 传统钢筋笼长度磁测井法存在的不足
        1.3.3 基桩动态测试仪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4.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1.4.2 本文完成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2 基桩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
    2.1 引言
    2.2 轴向应变的测量方法
        2.2.1 电阻应变测量原理
        2.2.2 轴向应变的测量
    2.3 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组成及原理
        2.3.1 轴向应变传感器的结构组成
        2.3.2 传感器壳体材料及其特性
        2.3.3 传感器的防水密封设计
        2.3.4 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4 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硬件设计
        2.4.1 传感器的硬件电路组成
        2.4.2 传感器的主要器件选型
        2.4.3 传感器硬件电路原理图
        2.4.4 传感器硬件部分实物
    2.5 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软件设计
        2.5.1 Modbus协议的简介
        2.5.2 传感器程序主循环
        2.5.3 ADC中断处理程序
        2.5.4 传感器读取请求处理程序
    2.6 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标定试验及分析
        2.6.1 标定试验环境和设备
        2.6.2 标定试验的过程
        2.6.3 标定试验结果及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基桩串行轴向应变传感器的现场试验与分析
    3.1 引言
    3.2 传感器原型后埋式的现场试验
        3.2.1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2.2 试桩的基本参数和传感器的安装
        3.2.3 静载试验方案和设备仪器
        3.2.4 试验数据和分析
    3.3 传感器原型预埋式的现场试验
        3.3.1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3.2 试桩的设计与施工
        3.3.3 堆载法静载试验方案
        3.3.4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三维磁场测量的基桩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设计与试验
    4.1 引言
    4.2 基于磁法的钢筋长度测量原理
        4.2.1 地磁场和磁法勘探原理
        4.2.2 有限长磁性圆柱体的内部和外部磁场
        4.2.3 钢筋笼的磁异常特征
        4.2.4 钢筋笼磁化状态的其他影响因素
        4.2.5 基于磁法的钢筋笼长度检测的测试方式
    4.3 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的硬件设计
        4.3.1 磁场测量探头的硬件设计
        4.3.2 磁场检测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4.3.3 钢筋笼磁场测量探头电路
    4.4 钢筋笼长度检测装置的软件设计
        4.4.1 磁场检测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4.4.2 磁场测量探头的程序设计
        4.4.3 钢筋笼长度检测控制程序
    4.5 钢筋笼长度检测现场试验
        4.5.1 试验条件
        4.5.2 试验方案
        4.5.3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桩无线动态测试仪的研制与应用
    5.1 引言
    5.2 动态测试仪的硬件设计
        5.2.1 动态测试仪的硬件电路组成
        5.2.2 动态测试仪的主要器件选型
        5.2.3 动态测试仪硬件电路原理图
    5.3 动态测试软件的设计
        5.3.1 动态测试仪程序主循环
        5.3.2 动态测试仪命令解析程序
        5.3.3 动态测试仪采样功能程序
        5.3.4 动态测试仪可编程窗口探测器中断处理程序
        5.3.5 动态测试仪DMA中断处理程序
        5.3.6 动态测试仪后触发期采样程序
        5.3.7 计算机端测试控制程序
    5.4 基于动态测试仪的试验及分析
        5.4.1 低应变反射波法试验及结果
        5.4.2 旁孔透射波法试验及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及专利申请情况

(4)数控电位器应用技术详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认识数控电位器
    1. 1 数控电位器的生产厂家
    1. 2 数控电位器的选用方法
2 数控电位器应用入门
3 数控电位器应用进阶
4 数控电位器高级应用
5 结语

(5)MEMS磁通门传感器电路与FPGA信号处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型磁通门传感器研究进展
        1.2.1 微型磁通门传感器器件进展
        1.2.2 磁通门传感器信号测量方法
        1.2.3 磁通门传感器的应用
    1.3 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磁通门传感器原理
    2.1 磁通门传感器分类
        2.1.1 正交磁通门传感器
        2.1.2 平行磁通门传感器
    2.2 磁通门传感器工作原理
        2.2.1 磁通门现象
        2.2.2 磁通门传感器结构及主要参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型磁通门传感器二次谐波信号测量方法
    3.1 微型磁通门测量思路
    3.2 二次谐波测量方法
        3.2.1 选频放大电路
        3.2.2 锁相放大电路
    3.3 正交矢量锁相放大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EMS微型磁通门传感器测量系统电路设计
    4.1 MEMS磁通门传感器测量系统的整体布局
    4.2 测量系统电路的设计方案与实施——模拟信号部分
        4.2.1 正弦信号发生装置
        4.2.2 电压缓冲放大器
        4.2.3 信号功率放大与隔直流电路
        4.2.4 感应信号放大模块
        4.2.5 模数转换模块
    4.3 测量系统电路的设计方案与实施——FPGA部分
        4.3.1 设计原理说明
        4.3.2 测量系统的实现
        4.3.3 数字锁相放大器程序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EMS磁通门传感器测量方案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所用MEMS磁通门传感器
    5.2 微型MEMS磁通门传感器测试环境
        5.2.1 磁屏蔽桶制作方法
        5.2.2 磁场产生螺线管
    5.3 微型MEMS磁通门测量数据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的信号解调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光纤电流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工作及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全光纤电流互感器基本原理
    2.1 全光纤电流互感器光学部分测量原理
    2.2 电流信号解调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光纤电流互感器实验室解调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3.1 实验室解调系统设计方案
    3.2 传统解调算法 LabVIEW 实现
    3.3 实验室解调系统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算法及系统应用
    4.1 改进后解调算法的原理
    4.2 调制深度扰动实验原理及设计
    4.3 不同干扰强度下两种算法的测试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交流电机控制技术发展
        1.2.1 电力电子技术发展
        1.2.2 异步电机数字控制技术发展
        1.2.3 异步电机控制理论发展
    1.3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技术
        1.3.1 基于电动机基波模型方法
        1.3.2 基于电动机异性性质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2章 异步电机的矢量控制及 SVPWM 原理
    2.1 异步电动机三相数学模型
    2.2 坐标变换
        2.2.1 三相静止对称坐标到两相静止正交坐标变换
        2.2.2 两相静止正交坐标到两相同步旋转正交坐标变换
    2.3 异步电动机在正交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2.3.1 静止两相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
        2.3.2 旋转正交两相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
    2.4 矢量控制原理
    2.5 SVPWM 控制技术
        2.5.1 电压空间矢量基本原理
        2.5.2 SVPWM 控制的具体实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速度估计
    3.1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
        3.1.1 参考模型和可调模型
        3.1.2 自适应律设定
    3.2 全阶自适应状态观测器
        3.2.1 状态估计方程
        3.2.2 速度与定子电阻观测
        3.2.3 反馈增益矩阵设计
        3.2.4 全阶观测器构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4.1 矢量变换
    4.2 SVPWM 仿真实现
    4.3 全阶自适应状态观测器
    4.4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1 系统硬件电路总体结构
    5.2 系统主电路设计
    5.3 辅助开关电源设计
    5.4 电流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5.5 电压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5.6 光耦隔离电路设计
    5.7 主控制电路设计
        5.7.1 DSP 主控芯片 TMS320F2812
        5.7.2 AD 采样电路设计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6.1 主程序
    6.2 PWM 中断子程序
    6.3 故障保护中断子程序
    6.4 系统数字化实现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B 部分源程序代码

(8)基于单芯片解决方案的新型温变型隔离栅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本安技术的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常用隔离式安全栅的研究与分析
    2.1 安全栅的基本形式
    2.2 齐纳式安全栅
        2.2.1 基本原理
        2.2.2 关键部件及基本形式
    2.3 隔离式安全栅
        2.3.1 基本原理
        2.3.2 基本形式
        2.3.3 常用的隔离栅信号类型
    2.4 温变型隔离式安全栅的现状与分析
        2.4.1 温变型隔离式安全栅常用的温度传感器
        2.4.2 常用温度型隔离式安全栅种类
        2.4.3 常用温变型隔离式安全栅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温变型隔离栅的设计与实现
    3.1 新型温变型隔离棚的总体设计要求
    3.2 新型温变型隔离栅的设计方案
    3.3 关键器件的选型
        3.3.1 变压器
        3.3.2 处理器MCU
        3.3.3 电源管理芯片
    3.4 方案的详细设计
        3.4.1 电源电路
        3.4.2 热电阻、热电偶采样原理及参数设计
        3.4.3 危险侧信号调理
        3.4.4 安全侧信号调理
        3.4.5 热电阻与温度转换关系
        3.4.6 信号标定
        3.4.7 通讯协议
        3.4.8 嵌入式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温变型隔离栅的验证
    4.1 关键信号的验证
        4.1.1 关键电压测试
        4.1.2 关键信号测试
    4.2 关键功能指标的验证
        4.2.1 精度验证
        4.2.2 断线报警功能验证
    4.3 关键性能指标的验证
        4.3.1 功耗验证
        4.3.2 其他指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宽量程高精度电池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
2 用于电池数据采集的相关技术
    2.1 数据采集技术
    2.2 传感器技术与选择
        2.2.1 温度传感器
        2.2.2 电压传感器
        2.2.3 电流传感器
    2.3 模数转换技术与选择
        2.3.1 模数转换器性能指标
        2.3.2 几种A/D转换技术
        2.3.3 A/D转换器的选择
    2.4 影响电池数据采集系统性能的因素
3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所在硬件平台及通信结构
    3.2 单体数据同步采集设计
        3.2.1 同步式采集的系统单元结构
        3.2.2 中央处理模块设计
        3.2.3 单体电压同步采集设计
        3.2.4 CAN模块与多单元同步设计
        3.2.5 温度采集设计
        3.2.6 单体数据采集单元供电设计
    3.3 功率数据采集单元设计
        3.3.1 宽量程的总电压电流采集方案
        3.3.2 两种能量计量方案的比较
        3.3.3 功率数据采集单元供电设计
    3.4 硬件电路精度计算
        3.4.1 集成运放对采集电路的影响
        3.4.2 单体电压采集电路
        3.4.3 温度采集电路
        3.4.4 总电压采集电路
        3.4.5 电流采集电路
    3.5 提高系统性能的硬件措施
4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单体数据采集单元软件设计
        4.1.1 主程序设计
        4.1.2 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4.1.3 单体电压采集程序设计
        4.1.4 通讯程序设计
    4.2 功率数据采集单元软件设计
        4.2.1 主程序设计
        4.2.2 总电压采集程序设计
        4.2.3 CS5460A程序设计
    4.3 提高系统性能的软件设计
5 精度验证实验
    5.1 单体电压采集测试
        5.1.1 线性回归分析实验
        5.1.2 静态实验
        5.1.3 动态实验
    5.2 同步性能测试
    5.3 温度采集测试
    5.4 宽量程的总电压采集测试
    5.5 电流采集测试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滑移装载机转向性能和铲斗平移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滑移装载机的诞生和发展历程
    1.2 滑移装载机的特点及应用
        1.2.1 滑移装载机的特点
        1.2.2 滑移装载机的应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滑移装载机整机的受力分析
    2.1 滑移装载机整机结构简介
        2.1.1 滑移装载机主机结构和性能参数介绍
        2.1.2 滑移装载机的传动系统
        2.1.3 滑移装载机的制动系统
    2.2 滑移装载机桥荷分布情况研究
        2.2.1 空载时的桥荷分布情况
        2.2.2 额定载荷下桥荷分布情况
    2.3 滑移装载机转向过程分析
        2.3.1 滑移装载机转向原理介绍
        2.3.2 滑移装载机转向形式分析
    2.4 滑移装载机转向阻力矩分析
        2.4.1 单个车轮转向阻力矩分析
        2.4.2 整机转向阻力矩和转向条件分析
        2.4.3 转向条件应用实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滑移装载机工作装置分析
    3.1 滑移装载机工作装置简介
    3.2 工作装置运动学分析
        3.2.1 滑移装载机工作装置建模
        3.2.2 各关键点位移分析
        3.2.3 各关键点速度分析
        3.2.4 各关键点加速度分析
        3.2.5 动臂举升过程中铲斗平移条件
    3.3 工作装置动力学分析
        3.3.1 偏类速度的求解
        3.3.2 拉格朗日方程
    3.4 工作装置动力学仿真
        3.4.1 关于虚拟样机技术和 ADAMS 软件
        3.4.2 工作装置模型的建立
        3.4.3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铲斗平移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滑移装载机铲斗平移控制系统介绍
    4.2 单片机选择和基本系统设计
        4.2.1 单片机类型选择
        4.2.2 ATmega16 单片机系统时钟源设计
        4.2.3 ATmega16 单片机系统复位设计
        4.2.4 ATmega16 单片机系统扩展设计
    4.3 前向通道接口设计
        4.3.1 角度传感器的选择
        4.3.2 A/D 转换器的选择
        4.3.3 12 位 AD1674 与 CK-4 角度传感器接口设计
        4.3.4 12 位 AD1674 与八位单片机接口设计
    4.4 后向通道接口设计
        4.4.1 流量控制阀的选择
        4.4.2 DA 转换器的选择
        4.4.3 DAC1208 与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4.4.4 DAC1208 与流量控制阀的接口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铲斗平移控制算法
    5.1 控制算法简介
        5.1.1 工程上常用的控制算法
        5.1.2 PID 控制
    5.2 控制对象数学建模
        5.2.1 铲斗平移控制原理
        5.2.2 铲斗平移系统数学模型
    5.3 控制系统仿真
    5.4 PID 控制程序流程图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实用传感器系列(一)——带基准电压的温度传感器MAX6611(论文参考文献)

  • [1]轨检仪水平传感器温度补偿模型研究[D]. 王建坤. 南昌大学, 2019(02)
  • [2]HC103M2探空湿度传感器的太阳辐射误差修正研究[D]. 李美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3]基桩试验相关系列仪器研制与应用[D]. 张鹏. 浙江大学, 2018(01)
  • [4]数控电位器应用技术详析[J]. 金瑞.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5)
  • [5]MEMS磁通门传感器电路与FPGA信号处理设计[D]. 刘岩.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6]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的信号解调系统研究[D]. 夏丽佳. 暨南大学, 2013(01)
  • [7]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吴金华. 湖南大学, 2013(05)
  • [8]基于单芯片解决方案的新型温变型隔离栅的设计与实现[D]. 郑蓓林.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
  • [9]宽量程高精度电池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D]. 杨润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10]滑移装载机转向性能和铲斗平移控制研究[D]. 郭亚朝. 吉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实用传感器系列(一)——带参考电压的温度传感器MAX661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