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文学与语际叙事

留学生文学与语际叙事

一、留学生文学与跨语际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雷静[1](2019)在《“跨语际性”研究发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尝试对"跨语际性"进行系统性的文献回顾,综述其在社会语言学以及文学批评领域内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动态。通过挖掘"跨语际性"在社会语言学中的实质内涵,即"语码啮合",了解其在语言学范畴的适用类别,并对照形成其文学批评领域的研究差距。对"跨语际性"文献梳理以及概念的澄清,有利于该理论在文学门类中深入应用,并全面发展此理论的应用情景。

朱美洁[2](2013)在《跨文化语境下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形象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留学生的出现是伴着中国近代社会的阵痛,他们负笈海外,只为寻求一剂救国的良方。而与此同时,作为社会的重要力量,留学生们用自身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并书写着他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于是,留学生文学便由此产生并发展起来。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留学生文学早已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向国人们展现了一个不同于中国的世界,更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见证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由此可将留学生文学的发展阶段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清末民初为留学生文学的萌芽阶段;20世纪20~30年代为留学生文学的兴盛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为留学生文学的转型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为留学生文学的复兴阶段。本文选取各个发展阶段,较具代表性的留学生文学作品(小说为主),深入研读其中出现的各类留学生文学形象,并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探讨各个时期留学生形象的特点,发现留学生形象变迁所隐含的文学及社会意义。清末民初的留学生形象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类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西方传播者,另一类是不学无术、颓废腐败的堕落者。这两类形象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都有较为具体的描写和体现,但总的来说,“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面留学生形象仍占多数,而反面的留学生形象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抗议,以期通过这样的揭露来唤醒蒙昧的国民。这两类留学生形象的描绘,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还激励着人们奋起抗争,在中国反帝斗争的征程中写下了亮丽的一笔。20世纪20-30年代的留学生形象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零余者形象,一是道貌岸然、数典忘祖的“假洋鬼子”形象。尽管这个时期的留学生文学形象也被分为了正反两个方面,但和第一个时期的形象有很大的区别。第一个时期的正面留学生形象多充满自信与希望,且最后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力量,而第二个时期的正面留学生形象显得相对沉重,因为他们在国外忍受别人的歧视,回国之后又报国无门,最终只能成为“零余者”。第一个时期和第二个时期的反面留学生形象,都有讽刺鞭挞的作用,但是相较之下,后一时期的形象中又加入了作者本身对于西方文明的反思与怀疑,比前一个时期更具深度和广度。20世纪50-6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主要产生于台湾,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形象表现出较为一致的特点,大部分作品描画的留学生形象可以总结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无根游子形象,这一现象主要和当时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留学生们大多都经历了两次漂泊,一次是从大陆来到台湾,二次是从台湾流向国外,这两次的迁移,让他们找不到心灵的最终归宿,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更是让他们无法完全融入西方文明,又无法回归心中的真正家园。正是这样的现实,才造就了这一时期漂泊无根的游子形象。20世纪80~90年代的留学生形象可分为两个时期进行考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留学生形象主要表现为异质文明挤压下的“文化边缘人”。这一时期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文革的伤痛,留学生们带着封闭己久的中国社会的经验和记忆初出过门,猛然置身于西方世界中的他们,深刻体会到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强烈差异和碰撞,从而使留学生形象也染上了由此而来的迷惘和焦虑。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此时的留学生形象可归纳为包容开放的国际人形象,因为此时留学生们的全球化意识增强,他们开始认同西方文化,并且在两种文化间找到了平衡点。留学生们更具现代意识和理性精神,可以用一种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去面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站在两种文化的交汇点上,用国际人的视角去审视和反思,向世界展现了新一代中国人的形象,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留学生文学形象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西方传播者,到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零余者,再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无根游子形象,最后到包容开放的国际人。这一系列的形象变迁,展示了留学生文学与时俱进的崭新气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当代文学从最初的封闭、保守,到后来的开放、多元的转变,同时,它也记录着留学生们在时代的变革中以及跨文化的语境下,鲜明而深刻的精神变化轨迹。留学生文学也经历着巨大的转变,新时期的作品将笔触更加深入到留学生群体的性格与心理中,以此来体现人物的命运,这就更能体现出留学生文学的现代价值和社会意义。留学生文学和其他类型的文学一样,都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但它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则是其他文学作品无法超越的。当今社会越来越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格局迈进,各类文化在其中交织、融汇,有更多的人选择走出国门,成为新一代的留学生。留学生文学也必将在这样的大趋势中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继续贡献力量。

张曼[3](2012)在《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 ——论老舍的跨语际跨文化书写》文中认为平民作家老舍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他积40年心血营造的独特的文学世界,为中国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老舍研究在中国和美国分别经历了近85年和60多年,可谓蔚为大观。西方对莎士比亚研究的感叹是:It seems that the poetry of Shakes peare will disappear beneath the great mass of comment that has been written upon it借用此句溢美对老舍的研究一点也不过分。纵观国内外老舍研究,其成果丰硕,但是在老舍的整体成就中,其潜在的研究空间依然很大。老舍的翻译,其数量在厚厚的老舍文集中,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其研究价值不可低估,并且把老舍跨语际的翻译与创作作互文考察,将能更加凸显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比较文学史、海外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第一章、老舍与中国文学传统。本章从民间武侠文化、史传传统、幽默三个方面,分析老舍小说创作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第二章、老舍的世界文学视野及其选择性接受。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影响下生成,但是在接受西方文学时,传统是作家的前理解,这些理解制约着作家对西方文学接受的选择、过程和接受因子。老舍的世界文学视野,决定了老舍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如对叔本华的翻译与接受、对但丁的接受、对俄罗斯作家群的接受,由技巧、结构、语言规范、修辞、写作手法,等等,上升到文学精神的汲取,最终又回归本土传统。文学尽管不等同于生活,却无法脱离它而独立存在。在终极意义上,文学无法逃脱人如何生存的问题。只有从生活的角度进入文学,才能取得文学的国籍与成功。老舍小说创作的成功,恰恰体现在这里。本章进而指出知识生产本身与生活的联系,恰恰体现为它的非观念性格,这种非观念性格不是取消观念操作,而是取消观念的实体化和绝对化。即与生活建立了互动关系的观念,才具有了他们知识生产的能动性和成功性。第三章、老舍的跨语际书写与被改写。本章选择作家的翻译文本为分析对象,借助中西方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理论,分析老舍翻译《威廉·韦子唯慈》、《苹果车》时,是如何将外国文学中的特质介绍到中国文坛,又是如何地“格异”,转化成中国现代文学的元素。1930年代文学理论派别众多,论争频繁。虽然至194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派别最终成为支配性文学观念,造成了文学观念向他律的倾斜与越界。但不可忽视在文学整体性的社会再生产中,在支配性文学观念产生之前,各种文学在众声喧哗中,推动文学机制再生产的努力。老舍1932年翻译的《威廉·韦子唯慈》就是其中一例。当时,“无产阶级文学”、欧美批判现实主义译介正炽,《威廉·韦子唯慈》的翻译行为虽游走于刀锋,却以独立的视角,参与阐述了“大众文学”观念,建构了大众语的诗学。由此与鲁迅式大众观——与大众同行又保持距离,形成强烈对比。同时体现了知识分子文学向何处去的社会担当意识,为当下中国当代文学如何发展、如何与他国交流以启示。再如《苹果车》的翻译,当时语言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性质,老舍巧妙地将赞助人要求的翻译“语言的阶级性”,从某种语言形式专属于某个阶级,转化为语言中包含着阶级的特定要求,从而使翻译成为两种语言的互补与互动,进而引进戏剧新文体。第四章、老舍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叙事”。这一章是对第三章深化研究,选择老舍自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其他译者的翻译本作为参照,研究老舍向海外作跨语际叙事时是如何周旋在政治的挤压下,作文学文化的传播、国家形象的塑造,及其复杂性。如对照伊文·金翻译的《离婚》和老舍自译英译本《离婚》,指出伊文·金虽然改写了原文本,但是政治里依然有审美的再现或创造;老舍因为不满意伊文·金翻译的《离婚》,与他人合作重新翻译《离婚》。然而由于合作翻译的特殊性,虽然企图极力再现原文的艺术性,但在英译本里,依然充斥着政治性的元素。在政治与文学间依然没有寻找到合适的生长点。但是,文学与政治间合作的生长点,却有意无意间,在改编自《断魂枪》的英文本话剧"The Spear That Demolishes Five Tigers at Once "(即《五虎断魂枪》)中生成。第五章、老舍的跨语际文学实践及其文学关系建构。这一章全面总结老舍的跨语际文学实践及其文学关系的建构。老舍在漫长的跨语际文学—创作和翻译——实践中,虽然羁绊于历史、现实政治、语境和文学场,但是其主体意识明确:文学超越意识形态,追寻人性的真善美,文学存在于不同的“国籍”的相互关系中,而不是以某种普遍的形态存在于不同的“国籍”之上,因此脱离了自己民族文学只能意味着依附于别人的民族性,也就意味着脱离了“文学”。从对老舍的个案研究,以及老舍关于文学关系的独特认识,对当代比较文学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生存性认知”文学关系研究新的理论方法。“结语”部分,综述论文研究成果,反思论文研究的局限和不足,并对如何扩大研究空间,拓展研究范围提出一些构想。

孙雯雯[4](2007)在《新语丝华文网络文学研究》文中提出新语丝网站作为华文网站的先驱,关注海外留学生的生存状态,并为留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母语文化平台。网络不仅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更成为华文文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潮流与趋势。本文即以新语丝网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其它网站相比较、作家作品分析,总结其在华文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先锋和领导作用;同时通过对新语丝网站取阅方式、运营方式和奖项设置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对华文网络文学的生产、发展、传播等方面所产生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田晓燕[5](2006)在《寻找精神家园 ——新移民文学的文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移民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丰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对此进行文化分析很有必要。本文结合新移民文学的发展历程从三个方面对新移民文学进行文化分析。第一方面,新移民异域生存的艰难之旅。在一个与中国本土完全不同的异质环境中,新移民经历文化冲撞与文化磨合,拥有不稳定的文化身份。第二方面,生存体验与新移民的情感追求。与前期居留海外的华人相比,新移民拥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但他们也有落地生根的失落感和困惑存在,他们寻找梦想,追求理想爱情,在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中寻找出路。第三方面,边缘处境下的人文关怀。新移民文学具有边缘文化特征。新移民作家对中西文化的深刻感悟,表现在作品中是一种文化焦虑。他们从文化的差异性发现文化的普遍性,即人性的生存形式、生命体验的共性和人类寻找美好家园的共同愿望。

王少杰[6](2004)在《论20世纪中国留学小说》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中国人出国留学的社会现象增多,表现这类生活的小说也逐渐丰富起来。留学小说讲述跨语际实践人生故事,表达中国人参与全球化国际生活的现场,是一种横向沟通的文学艺术。20世纪的中国留学小说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王少杰[7](2003)在《留学生文学与跨语际叙事》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表达特色在于跨语际叙事。它讲述海外华人的生活和精神感触,描述中外文化交流现场,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情怀和大学理念。留学生文学在题材和文体上的表现,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有积极意义。

二、留学生文学与跨语际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留学生文学与跨语际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1)“跨语际性”研究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外文献发展动态
    2.1 社会语言学领域文献
    2.2 文学批评领域文献
    2.3 身份认同领域文献
3.国内文献发展动态
4. 文献评述

(2)跨文化语境下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路径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留学生文学的界定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留学生文学的界定
    第二节 留学生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 留学生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流变
    第一节 清末民初:留学生文学的萌芽
    第二节 20世纪20~30年代:留学生文学的兴盛
    第三节 20世纪50~60年代:留学生文学的转型
    第四节 20世纪80~90年代:留学生文学的复兴
第三章 留学生文学形象的跨文化意义及价值
    第一节 留学生文学形象的多元价值
    第二节 留学生形象的跨文化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3)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 ——论老舍的跨语际跨文化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老舍与中国文学传统
    第一节 老舍早期创作中的民间武侠文化因素
    第二节 老舍叙事策略与中国史传传统
    第三节 老舍创作风格与中国式幽默文化
第二章 老舍的世界文学视野及其选择性接受
    第一节 老舍与叔本华
    第二节 老舍与但丁
    第三节 老舍与俄罗斯作家群
第三章 老舍的跨语际书写与被改写:译与被译
    第一节 老舍的翻译选择及其特点
    第二节 《威廉·韦子唯慈》:音的悦耳与意的聱牙
    第三节 《苹果车》:语言中包含着阶级的特定要求
    第四节 被译:伊文金翻译《骆驼祥子》
第四章 老舍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叙事”
    第一节 双语“中国叙事”语境分析
    第二节 《断魂枪》与“The Spear That Demolishes Five Tigers at Once”
    第三节《离婚》:政治里的审美与审美里的政治—《离婚》伊文?金译本与郭镜秋、老舍合译本分析
    第四节 另一种合译:《四世同堂》与“The Yellow Storm”
第五章 老舍的跨语际文学实践及其文学关系建构
    第一节 老舍跨语际文学实践的文化主体性意识
    第二节 老舍的跨语际书写及其文学关系的建构
    第三节 老舍个性化特征在文学关系中体现以及基于该个案对文学关系研究一些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4)新语丝华文网络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华文网络文学
    第二节 研究重心
第二章 新语丝
    第一节 新语丝网站的创办与特色
    第二节 独树一帜:新语丝与其它网站比较
第三章 新语丝代表作家
    第一节 百合和阿待
    第二节 图雅
    第三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四节 互利双赢:代表作家与新语丝的关系
    第五节 继承与创新:新语丝华文网络文学的特点
第四章 规范与引导:新语丝对华文网络文学的作用
    第一节 公益服务:新语丝的取阅方式
    第二节 面向市场:新语丝的运营方式
    第三节 "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对华文网络文学的引导
    第四节 新语丝对文学生产与传播的操作与启示
    第五节 新语丝华文网络文学的影响
第五章 结语:网络化的创作趋势——北美华文文学的未来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寻找精神家园 ——新移民文学的文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新移民文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一章 新移民异域生存的艰难之旅
    第一节 文化冲撞与文化磨合
    第二节 新移民的身份认同
第二章 生存体验与新移民的情感追求
    第一节 寻梦主题在不同背景下的诠释
    第二节 游走于理想和现实的爱情
第三章 边缘处境下的人文关怀
    第一节 新移民文学的边缘文化特征
    第二节 新移民作家的文化焦虑
    第三节 家园意识
结语
新移民文学主要作品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详细摘要

(6)论20世纪中国留学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语际的文学
二、20世纪留学小说的四个时间段
三、横向生态的叙事艺术:国际性视野

(7)留学生文学与跨语际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四、留学生文学与跨语际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 [1]“跨语际性”研究发展综述[J]. 雷静. 外语与翻译, 2019(04)
  • [2]跨文化语境下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形象研究[D]. 朱美洁. 西南大学, 2013(01)
  • [3]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 ——论老舍的跨语际跨文化书写[D]. 张曼.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4]新语丝华文网络文学研究[D]. 孙雯雯. 暨南大学, 2007(03)
  • [5]寻找精神家园 ——新移民文学的文化分析[D]. 田晓燕. 苏州大学, 2006(12)
  • [6]论20世纪中国留学小说[J]. 王少杰.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04)
  • [7]留学生文学与跨语际叙事[J]. 王少杰.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04)

标签:;  ;  ;  ;  ;  

留学生文学与语际叙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