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殖新品种──蓝鳃太阳鱼(论文文献综述)
陶彬彬,胡炜[1](2022)在《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鱼类性别控制育种是水产遗传育种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生殖内分泌调控、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种间杂交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技术被广泛用于养殖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研究,已育成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单性养殖鱼类新品种。养殖鱼类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分析、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的发掘以及养殖鱼类高效特异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的建立,为养殖鱼类精准的性控育种新技术创建和新种质创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概述了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的理论基础以及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培育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的单性养殖鱼类新品种提供理论指导及技术参考。
郑树清[2](2020)在《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南方鲇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开发和性别决定候选基因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又名大口鲇,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鲇科(Siluridae)、鲇属(Silurus),是一种广布于我国长江流域的重要经济鱼类,也是近年来开发的名特优养殖新品种。具有个体大、肉质好、生长快、抗病力强、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常见个体2-5 kg,最大个体达50 kg。雄鱼一般2-4年性成熟,雌鱼3-5年性成熟。南方鲇的生长速度和个体大小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雌鱼比雄鱼长得快,因此,水产上全雌化养殖能显着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南方鲇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且缺乏基因组信息,为优良品种选育和性控育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将XY的正常个体与性逆转个体交配获得了YY超雄南方鲇,从而为研究鱼类性别决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Illumina、Nanopore、Bionano和Hi-C等技术,测序组装获得高质量XX、XY和YY南方鲇个体全基因组序列,结合雌雄混合池的重测序,确定性别决定区间、筛选性别连锁分子标记、鉴定性别决定候选基因,为在基因组水平上解析南方鲇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开展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和性控育种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南方鲇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图谱构建。首先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南方鲇基因组大小和杂合度进行估测。测序得到的49.5 Gb高质量XX Illumina序列,经k-mer分析得出南方鲇XX个体基因组大小为712.42Mb,杂合度为0.49%,GC含量为39%。利用Nanopore三代测序平台,XX、XY和YY分别获得81.3 Gb,80.3 Gb和85.7 Gb的原始数据,质控之后分别为69.7 Gb,69.2 Gb和77.1 Gb,基因组覆盖度约为100×,测序平均读长分别为24.29 kb,24.15 kb和24.67 kb。经组装和纠错之后,获得基因组大小分别为741.2 Mb,727.2 Mb和750.0 Mb,contig N50分别为13.19 Mb,13.81 Mb和15.96 Mb。然后利用116.4 Gb XX、174.9 Gb XY的Bionano测序数据和80.6 Gb XX、80.4 Gb XY的Hi-C测序数据将XX、XY和YY的contig挂载到29条染色体上,分别获得738.9 Mb,723.9 Mb和739.1 Mb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挂载率分别为99.5%、99.3%和98.54%,得到的scaffold N50长度分别为28.04 Mb,28.08 Mb和27.22 Mb。BUSCO评估结果分别为92.0%,90.7%和92.3%,说明具有较高的完整性。对XX基因组进行注释,得到40.12%的重复序列。整合从头注释、同源预测和转录组预测三种方法共预测到22,96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平均基因长度16,897 bp,平均基因编码区长度1,689 bp。其中,22,519个基因(98.06%)能在蛋白数据库中找到对应的功能注释。BUSCO评估基因完整性约93.1%。这些结果表明基因组组装和注释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和准确性。2、南方鲇性染色体及性别决定区间的定位。利用XY性逆转雌鱼与XY雄鱼交配产生的后代中41条雌鱼构建雌鱼混合池,110条雄鱼构建雄鱼混合池,并对雌雄混合池进行建库和重测序,原始数据过滤和质控之后,分别获得342,503,436和270,953,302条reads共51.2 Gb和38.7 Gb的有效数据,比对到南方鲇XX参考基因组上,比对率分别为95.90%和98.96%,覆盖深度分别为58.94x和46.06x。对比对结果进行性别相关的SNP挖掘,经条件过滤后雌雄混合池分别剩余2,421,301和2,468,613个SNP标记,根据这些SNP位点进行FST的计算,最终确定了性染色体为24号染色体(chr.24),性别决定区间位于X染色体3.74 Mb到5.91 Mb之间,Y染色体3.75 Mb到6.13 Mb之间。3、南方鲇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首先,将Illumina测序获得的XY雄鱼142,759,127条clean reads截短成60 bp长度(male k-mers-60),通过Bowtie2比对到XX雌鱼参考基因组上,用SAMtools软件将没有比对到参考基因组的21,024,303条reads提取出来,并通过De novo组装软件Iterative De Bruijn Graph Assembler(IDBA)进行从头组装,得到8954个contig,然后将雌鱼混合池的172,602,041条clean reads比对到这些contig上,从比对结果中进一步过滤掉被雌鱼混合池中的reads比对上的contig,最终得到38条Y染色体特异的contig。对这些contig进行定位,并根据两侧是否存在雌雄一致序列来设计引物,分别对南方鲇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进行PCR扩增,最终筛选出8个与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其中,前7个分子标记为雄性特异,而marker-8为共显性分子标记,可同时区分XX、XY和YY个体。从对南方鲇不同群体的遗传性别鉴定的结果来看,这些分子标记适用性良好,鉴定结果准确可靠。基因组比对分析发现,8个分子标记全部位于chr.24上,且均落在性别决定区间内部,从而印证了chr.24为南方鲇的性染色体。基于筛选到的这些分子标记,我们构建了南方鲇分子标记辅助生产XX全雌和YY超雄鱼的方法。4、南方鲇性别决定候选基因的鉴定。通过X和Y染色体的比对,发现在性别决定区间存在一段Y特异的序列,经过注释,发现这段序列含有一个amhr2的复制基因,命名为amhr2y。两者序列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70%。通过对南方鲇各组织及不同时期性腺转录组分析,发现amhr2y只在精巢特异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显示amhr2y在南方鲇5、10、30和120天的精巢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均有表达。这些结果表明amhr2y可能是南方鲇的性别决定候选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综合利用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测序组装获得高质量南方鲇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并完成了基因组注释。结合雌雄混合池的重测序,成功定位了南方鲇性染色体及性别决定区间;筛选到8个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并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生产南方鲇单性鱼苗;鉴定了性别决定候选基因amhr2y。本研究结果为开展南方鲇经济性状的遗传解析、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研究和性控育种等奠定了基础。
佘容[3](2017)在《养殖环境细菌群落和Ⅱ型疱疹病毒感染对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生态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异育银鲫是方正银鲫与兴国红鲤人工授精繁育的养殖新品种,因其肉质鲜美、发育迅速、养殖周期短,而在中国大面积养殖,主养区在江苏等地。自2009爆发Ⅱ型疱疹病毒感染以来,因无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千多万元,严重影响了异育银鲫养殖产业的发展。为了探明爆发Ⅱ型疱疹病毒病是否与养殖环境,尤其是养殖环境中细菌生态因素有关联,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及代谢组学技术,全面分析养殖池塘底泥的细菌群落、水体的细菌群落以及疱疹病毒感染对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生态的影响,以期为采用微生态方法进行异育银鲫疱疹病毒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课题组于2015年5月和6月分别采集江苏大丰异育银鲫养殖池塘的水体和底泥样本各38份,进行正常养殖水体和底泥的细菌群落研究;健康鲫鱼肠道样本135份(5月49份、6月86份)进行正常的肠道细菌生态学研究;并自另外两个池塘采集了健康鲫鱼肠道样本32份、发病鲫鱼肠道样本60份,研究健康与受疱疹病毒感染发病的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差异及肠道代谢组学差异。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时间和不同池塘的正常养殖水体细菌群落变化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水体样本所含细菌群落组成,并利用统计方法比较分析不同时间和不同池塘养殖水体细菌群落差异。研究结果发现:(1)不同时间比较:从α-多样性显示,5月和6月养殖水体细菌群落无显着差异;从优势菌含量上显示,养殖水体细菌群落中门水平上的8个优势菌中,有2个优势菌含量在6月显着降低,2个优势菌含量在6月显着增加,其他菌无显着差异;属水平上的7个优势菌中,有4个优势菌含量在6月显着降低,其他菌无显着差异;(2)不同池塘比较:从α-多样性显示,不同池塘间存在显着差异;从优势菌含量上显示,门水平上的8个优势菌中有7个优势菌在不同池塘的含量有显着差异,而属水平上的7个优势菌在不同池塘的含量均有显着差异。2、不同时间和不同池塘的正常养殖池塘底泥细菌群落变化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底泥样本所含细菌群落组成,并利用统计方法比较分析不同时间和不同池塘底泥细菌群落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时间比较:从α-多样性显示,5月和6月养殖池塘底泥细菌群落无显着差异;从优势菌含量上显示,养殖池塘底泥细菌群落中门水平上的7个优势菌中,有1个优势菌含量在6月显着降低,有2个优势菌含量在6月显着增加,其他菌无显着差异;属水平上的13个优势菌中,有1个优势菌含量在6月显着降低,1个优势菌含量在6月显着升高,其他菌无显着差异;(2)不同池塘比较:从α-多样性显示,不同池塘间存在显着差异;从优势菌含量上显示,门水平上有3个优势菌在各池塘含量有显着差异,而属水平上的11个优势菌在各池塘的的含量均有显着差异。3、不同时间和不同池塘的健康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群落变化分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样本所含细菌群落组成,并利用统计方法比较分析不同时间和不同池塘养殖的健康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差异。研究结果发现:(1)不同时间比较:从α-多样性显示,6月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显着下降;从优势菌含量上显示,肠道细菌群落中门水平上的10个优势菌中有6个优势菌含量在6月显着降低,1个优势菌含量在6月显着增加,其他菌无显着差异;属水平上的8个优势菌中,有3个优势菌含量在6月显着增加,有4个优势菌含量在6月显着降低,其他菌无显着差异;(2)不同池塘比较:从α-多样性显示,不同池塘间存在显着差异;从优势菌含量上显示,门水平上的10个优势菌及属水平上的8个优势菌在不同池塘的含量均有显着差异。4、养殖环境细菌群落与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群落差异研究将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群落与养殖水体、底泥中细菌群落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从a-多样性显示:底泥细菌群落多样性显着高于水体,而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显着高于肠道;(2)从优势菌组成上显示:门水平上,肠道与水体细菌群落中有7种相同优势菌,肠道与底泥细菌群落中有6种相同优势菌,水体与底泥细菌群落中有6种相同优势菌;属水平上,肠道与水体细菌群落中有2种相同优势菌,肠道与底泥、水体与底泥细菌群落中中均无相同优势菌;(3)从变化趋势上显示:门水平上的优势菌比较,梭杆菌门在6月的肠道和水体中的含量均大幅增加,而底泥中无明显变化,变形菌门在6月的底泥和肠道中的含量略有下降,而水体中显着降低,放线菌门在6月的底泥和水体中的含量显着增加,而肠道中显着降低,拟杆菌门在6月的底泥和水体中的含量均为降低,而肠道中为增加;属水平上的优势菌比较,底泥中Synechococcus在6月的含量显着降低,而水体和肠道中显着增加,底泥中Lavobacterium在6月的含量显着降低,而水体和肠道中仅略有降低,底泥中Anoxybacillus在6月的含量显着增加,而在水体和肠道中却显着降低。5、疱疹病毒感染对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群落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样本所含细菌群落组成,并利用统计方法比较分析健康的与受疱疹病毒感染发病的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差异。分析结果发现:(1)从α多样性显示:病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着低于健康鱼;(2)从优势菌含量显示:门水平上的11个优势菌中有3个优势菌在病鱼肠道中的含量显着增加,有6个优势菌在病鱼肠道中的含量显着降低,其他菌无显着差异;属水平上的11个优势菌中有4个优势菌在病鱼肠道中的含量显着增加,有4个优势菌在病鱼肠道中的含量显着减少,其他菌无显着差异。经ROC曲线分析,Plesiomonas可作为Ⅱ型疱疹病毒感染预警的细菌性指示物。6、Ⅱ型疱疹病毒感染对异育银鲫肠道代谢物影响研究利用高分辨质谱进行异育银鲫肠道代谢组学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异育银鲫肠道代谢物主要为氨基酸、脂肪酸、胆碱、嘌呤等。Ⅱ型疱疹病毒感染导致了异育银鲫肠道代谢物显着变化,在正离子模式下检测到5073种代谢物含量上调,2850种代谢物含量下调,在负离子模式下检测到1597种代谢物含量上调,1556种代谢物含量下调。经搜库比对共鉴定得到20种显着下调物质,4种显着上调物质,其中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毒能力的物质如β-D-硫代吡喃葡萄糖苷、大豆苷元、三羟异黄酮、阿魏酸等在受Ⅱ型疱疹病毒感染的异育银鲫肠道代谢物中含量显着降低,而烟酰胺、N1乙酰精胺等物质的含量显着增加。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养殖环境和肠道细菌类群的分析,判明了异育银鲫养殖环境细菌群落及Ⅱ型疱疹病毒感染对其肠道细菌生态的影响,筛选出一种可用于Ⅱ型疱疹病毒感染预警的细菌性指示物;同时,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了多种免疫增强物质对Ⅱ型疱疹病毒感染的作用,研究结果为异育银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基础资料。
骆志强,王韩信,李燕,邱楚雯,史建华[4](2016)在《循环水系统中养殖蓝鳃太阳鱼试验》文中指出为探索适合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新品种,将初始体质量为(19.2±4.6)g的蓝鳃太阳鱼共4 000尾在循环水系统中开展了养殖试验。试验结果:经140 d的养殖,试验鱼终末体质量为(103.5±31.4)g,增重率439.1%,特定生长率1.2%,成活率达93.3%。结果表明,蓝鳃太阳鱼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长良好,完全适应此种养殖模式,可进行进一步开发利用。
梅洁,桂建芳[5](2014)在《鱼类性别异形和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及其生物技术操控》文中认为鱼类养殖对世界食品特别是动物蛋白的持续供给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鱼类生殖对策的多样性,特别是单性雌核生殖方式的利用已开创了鱼类遗传育种的典型范例.不少鱼类在生长和个体大小等重要经济性状上表现出显着的性别异形.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和性别控制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增加鱼产量及其经济价值提供了重要的技术途径.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鱼类性别异形的遗传基础逐步被揭示,鱼类性别决定机制及其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鉴定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对此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方向性和目标性思考.
曹小娟[6](2011)在《微卫星标记辅助黄金鲈生长性状数量遗传与育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黄金鲈(Yellow perch, Perca flavescens),又名丝绸鲈,广泛分布于美国中北部地区,是美国最着名的鲈鱼,也是北美地区最受欢迎的淡水游钓及经济鱼类。由于对黄金鲈掠夺性的捕捞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其野生资源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导致了其主要产区(北美五大湖区)周边的一些州已经大幅度地减少或禁止了对它的捕捞。黄金鲈锐减的捕捞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使得其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为弥补黄金鲈渔业资源的严重枯竭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美国企业和水产工作者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黄金鲈养殖产业进行了开发和研究。然而相比于其他的养殖鱼类,黄金鲈生长较为缓慢,其养殖产业无法迅速发展,作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经济鱼类,至今它在美国水产养殖业中仍只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候选种’。为了改变黄金鲈养殖产业的尴尬境地,培育出优质快速生长的黄金鲈品种成为了当务之急。生长性状属数量性状范畴,它由多个微效基因和环境效应共同作用。数量遗传学应动物育种工作需要而诞生,其遗传理论能够帮助育种工作者揭开蒙在数量性状表面的环境影响的外衣,使得育种工作可以在性状基因型水平上开展,从而确保育种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水产育种拥有悠久的历史,育种技术的合理选用是成功并且高效地培育出优良品种的关键所在。随着育种实践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多种高效的育种技术,比如杂交育种技术,倍性育种技术,性别调控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等等,其中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育种潜能。为了早日获得黄金鲈生长性状优良品种,本文利用多态微卫星标记构建了黄金鲈亲子鉴定技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对黄金鲈生长性状数量遗传参数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估,同时构建了两种用于黄金鲈生长性状选育的微卫星标记辅助的家系育种技术并对两种育种技术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构建黄金鲈亲子鉴定技术平台黄金鲈亲子鉴定技术平台的建立分两个步骤:首先评估用于亲子鉴定的微卫星标记:在本实验室即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南方研究中心鱼类遗传育种研究组已经开发的近150个该种鱼的微卫星标记中,根据5个筛选原则:1)核心重复序列碱基数大于2,一般选3碱基或4碱基重复;2)PCR扩增结果理想;3)PCR扩增退火温度相同或相近;4)基因分型状况良好;5)扩增片断大小范围存在较大差异,初步筛选出8个微卫星标记即YP30, YP41, YP49, YP60, YP73, YP78, YP96和YP109用于黄金鲈亲子鉴定研究。选取3个亲本群体(2006年亲本群体、2007年亲本群体和2008年亲本群体),采用醋酸铵/异戊醇法提取基因组DNA,单管巢氏PCR方法(一种节约型荧光标记PCR方法)扩增8个微卫星位点,利用基因分析仪(ABI 3130)和软件GeneMapper 4.0获取基因型信息。群体等位基因数(The number of alleles, A)、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 Ho)、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 He)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近交系数(Inbreeding coefficient, Fis)、等位基因丰富度(Allelic richness, Rs)和哈迪-温博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HWE)的评估结果表明所选的8个微卫星标记高度多态,适于亲子鉴定研究。同时利用软件P-Loci模拟评估所选微卫星标记应用于黄金鲈亲子关系判定时的成功率。从软件模拟结果可知,当选育群体的家系数为100时,利用这8个微卫星标记构建的亲子鉴定技术平台,可得到接近100%的亲子判定成功率。第二个步骤为黄金鲈亲子鉴定技术的应用评估研究:利用电子标记(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 tags, PIT)标记的13尾母本和21尾父本按照雌雄1:2或1:1的比例构建家系,经过基因组DNA提取(96孔板法)、PCR扩增、基因分型和亲子鉴定软件Cervus 3.0的分析,获得了94%的亲子鉴定成功率。通过两个步骤的研究后,成功构建了黄金鲈亲子鉴定技术平台。(2)黄金鲈生长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分析利用13尾母本和21尾父本按照雌雄1:2或1:1的比例构建家系。产生的家系分别混养于池塘和水缸中。基于亲子鉴定所得系谱信息,利用软件ASREML3.0的多性状动物模型(Multi-trait animal model)对养殖在池塘和水缸中的黄金鲈一龄和二龄生长性状即体重和全长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进行了估算。池塘养殖的一龄黄金鲈体重和全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082±0.056和0.075±0.053;池塘养殖的二龄黄金鲈体重和全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14±0.09和0.049±0.057。池塘养殖的黄金鲈生长性状(即体重和全长)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力,表明家系选育技术较适于池塘养殖的黄金鲈生长性状的选育研究。水缸养殖的黄金鲈一龄体重和全长的遗传变异太低,遗传力无法评估;然而水缸养殖的二龄的黄金鲈体重和全长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都为0.5左右。由于采集的样本数量较少,水缸养殖黄金鲈生长性状遗传力的评估结果仅能用做选育研究时的参考资料。在两种养殖环境中,黄金鲈(一龄或二龄)体重和全长间表现出很高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其值在0.907±0.014和0.999±0.0055之间,这意味着对黄金鲈体重的选择可以利用测量较为方便的性状即全长进行间接选择,最终得到较好的选择效果。(3)黄金鲈体重遗传力和基因环境互作分析利用电子标记标记的58尾母本和116尾父本按照雌雄1:2的比例构建家系,共58个配对组合。58个配对组合随机分成4组,经过育苗和驯食后,最后得到4个不同混合群体(P1、P2、P3和P4)。本试验设计两种养殖环境因子,分别是不同的养殖密度即70尾/缸、50尾/缸和30尾/缸,和不同的养殖水温即25℃和16℃。当水温为25℃时,设置3种不同养殖密度,每个养殖密度下设4个直径为0.5m的水缸养殖4个不同黄金鲈混合群体即P1、P2、P3和P4。在养殖密度为50尾/缸的情况下,设置2种不同的养殖水温,每个养殖水温条件下,有4个直径为0.5m的水缸养殖4个不同黄金鲈混合群体。经过1年养殖后,随机采集每个水缸中所有个体的一半,测量其体重,剪鳍条。基于通过亲子鉴定技术而获得的系谱信息,利用软件ASREML3.0评估不同养殖环境下一龄黄金鲈体重的遗传力和不同养殖环境间体重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16℃和25℃养殖的一龄黄金鲈体重的遗传力分别为1.00±0.00和0.49±0.26。不同水温间黄金鲈体重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49±0.32和0.36±0.26,相关系数值较小。不同养殖密度(即70尾/缸、50尾/缸和30尾/缸)养殖的一龄黄金鲈体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18±0.16、0.49±0.26和0.94±0.35。不同养殖密度间黄金鲈体重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1%0.58和0.17-0.61。本试验评估得到的一龄黄金鲈体重在不同水温间和不同养殖密度间的遗传相关较低,说明存在黄金鲈体重基因环境互作效应。(4)黄金鲈生长性状与个体杂合度和个体微卫星等位基因距离相关性分析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即YP30, YP41, YP49, YP60, YP73, YP78, YP96和YP109)对养殖的黄金鲈杂合度与生长性状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经过基因组DNA提取(96孔板法)和荧光标记PCR扩增,然后利用基因分析仪和软件GeneMapper 4.0获得处于不同的养殖环境、不同养殖阶段和不同性别的1163个黄金鲈个体的8个微卫星位点的基因型。用个体多位点杂合度(Individual multilocus heterozygosity, MLH)和等位基因距离平方的平均数(mean d2)来衡量个体杂合度。MLH指的是8个位点上杂合子的百分含量(用小数表示)。mean d2指的是8个位点上等位基因大小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运用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对黄金鲈生长性状与个体杂合度和个体微卫星等位基因距离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金鲈生长性状与个体杂合度和个体微卫星等位基因距离之间无显着相关(0.063<P<0.975),这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关联超显性假说在黄金鲈生长性状中的存在(5)黄金鲈生长性状微卫星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利用电子标记标记的13尾母本和21尾父本按照雌雄1:2或1:1的比例配对构建选育群体。选择4个平行池塘(池塘6、池塘8、池塘4和池塘7),在每个池塘中放养驯食后的混合子代6,100尾。经过1年的养殖,从池塘4和池塘7中分别采样150尾黄金鲈,剪鳍条,测量体重和全长。对池塘4和池塘7的黄金鲈进行淘汰选择,选择的步骤是:从每个池塘中随机采样100尾,测量全长,然后对所有样本的全长进行排序,得到用以淘汰生长较慢的黄金鲈(50%)的全长值,接着从池塘中再随机取10-20尾黄金鲈用来设置筛选闩的宽度(留大去小)。利用设置好的筛选闩,分别淘汰掉池塘4和池塘7中的一半数量的黄金鲈个体。池塘4中选留的黄金鲈转到池塘6中继续第二年的养殖,池塘7中选留的黄金鲈转到池塘8中继续第二年的养殖(这一流程我们称为育种技术二:又称二步选择法)。同时原来在池塘6和池塘8中养殖的黄金鲈,经过1年的养殖后,分别从每个池塘采样150尾,剪鳍条,测量体重和全长。接着将池塘6中的黄金鲈转到池塘4中进行第二年的养殖,将池塘8中的黄金鲈转到池塘7进行第二年的养殖(这一流程我们称为育种技术一:又称一步选择法)。完成第二年养殖后,分别从池塘6、池塘8、池塘4和池塘7中随机采样122、147、148和146尾,剪鳍条,测量体重和全长。同时分别从池塘6、池塘8、池塘4和池塘7中采集生长最快的10%黄金鲈111、105、137和127尾,剪鳍条,测量体重和全长。生长最快的10%黄金鲈用作繁育下一代选育群体的亲本。高成功率的亲子鉴定技术保障了育种技术一在黄金鲈生长性状选育计划中的顺利实施(即具有可行性)。基于亲子鉴定技术获得系谱信息,然后利用SPSS 17.0和ASREML3.0对两种育种技术中黄金鲈体重和全长进行分析。黄金鲈一龄体重和二龄体重间的高遗传相关(遗传相关为0.98+0.29)表明在第一年生长快的黄金鲈在第二年还是生长快的个体,这说明了育种技术二在黄金鲈生长性状的选育计划中的可行性。育种技术二中,二龄黄金鲈生长性状(体重和全长)要优于育种技术一中的二龄黄金鲈。根据以上结果,从节约育种成本和提高育种效率来看,育种技术二要优于育种技术一。
杨颖慧,朱培英[7](2010)在《海盐太阳鱼养殖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文中研究指明本报讯 近日,海盐“太阳鱼的引进与养殖技术研究”科研计划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据了解,蓝鳃太阳鱼原产于北美,是我国近年引进的淡水养殖新品种。蓝鳃太阳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粗蛋白18.8%,粗脂肪1.15%,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是水产滋补食品,深爱消费者
朱海生,谈灵珍[8](2007)在《杂交太阳鱼 引种试养小结》文中认为杂交太阳鱼(Hybrid sunfish),又称美国太阳鱼、杂交太阳鲈,是以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rochirus)为母本和绿色太阳鱼
朱海生,谈灵珍[9](2007)在《杂交太阳鱼引种试养小结》文中研究指明杂交太阳鱼(Hybrid sunfish),又称美国太阳鱼、杂交太阳鲈,是以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rochirus)为母本和绿色太阳鱼(Lepomis cganellus)为父本的杂交子一代,外形似父本,是一种体型较小
王伟继[10](2008)在《Ⅰ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AFL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以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Ⅱ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AFL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性别决定机制初探》文中提出以中国对虾抗白斑综合症病毒病(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选育群体第四代为母本,野生中国对虾为父本,采用单对亲本人工精荚移植的方式产生F1代,F1代个体家系内兄妹交产生F2代为作图群体。利用含WSSV的毒饵,采用口饲法进行作图个体的抗病感染实验,以个体摄食毒饵后的存活时间作为抗病指标,同时记录个体死亡时的体长、体重等参数,作为中国对虾抗病、生长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s Locus, QTL)定位分析的性状参数。实验共获得42尾个体作为作图群体。首先利用MAPMAKER/EXP3.0遗传连锁图谱分析软件构建了三个中国对虾的扩增片段限制性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62对AFLP选择性引物组合共产生529个分离位点,其中符合1:1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位点共253个,利用拟测交理论这将些位点分别构建了中国对虾F1亲本雌虾、雄虾的遗传连锁图谱。符合3:1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位点共276个,利用F2自交模型和这些位点构建了中国对虾F1亲本共同的AFLP分子标记连锁图谱。三张连锁图上分别有31、25和44个连锁群,连锁的标记数量分别为94个、81个和129个。雌虾连锁图谱长度比雄虾的稍长。雌虾最大连锁群长度为82.9cM,连锁群最大标记数为6个;雄虾最大连锁群长度为103.8cM,连锁群最大标记数为8个;中国对虾共有图谱的连锁群最大长度80.6cM,连锁群最大标记数为8个。三张图谱的分辨率为分别为2.4cM、2.4cM和2.1cM。标记间隔距离分别为12.20cM、11.45cM和11.12cM。图谱密度已经达到中等密度连锁群的要求。各标记在连锁群上的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出现成簇分布的现象。图谱覆盖率分别达到50.21%,51.93%和48.08%。分析了作图群体选择以及相应的作图策略在中国对虾中应用的可行性。在构建获得的中国对虾三张遗传连锁图谱的基础上,利用MAPMAKER/QTL1.1软件,以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IM)对中国对虾的抗病性和生长性状,包括体长、全长、体重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在三张连锁图上,共获得了11个QTL位点。其中四个和中国对虾全长相关,两个和体长相关,两个和体重相关,三个和抗病性相关。四个与中国对虾全长相关的QTL位点分别分布在四个不同的连锁群上,有两个与体长相关的QTL位点连锁,一个与体重相关的QTL位点连锁,另外一个单独分布在一个连锁群上。说明中国对虾全长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抗病性相关的三个QTL位点分别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连锁群上,其中有两个是和体重相关的QTL位点连锁的,说明抗病性和个体体重存在一定的程度的关联并且中国对虾抗病性状也是由多基因控制或影响的。11个QTL位点中,有4个位点的加性效应值为负,其余的均为正值。而显性效应只在中国对虾通用连锁图谱中获得定位的QTL位点上具有,并且均为正值。各位点的变异解释率从23.4%到66.9%不等,对导致高变异解释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某些QTL位点性状值差异的亲本来源进行了分析。利用性别特异性基因组池(sex-specific genomic DNA pool)策略,对分别由经过表型性征和组织解剖性腺确认的24尾雄性和24尾雌性蓝鳃太阳鱼(Bluegill sunfish, Lepomis macrochirus)组成的基因组池进行了AFLP分析,64对选择性引物组合共在两个性别特异性基因组中筛选获得7个与性别相关的特异性位点,其中6个位点与雌性相关,1个与雄性相关。在随后的个体性别特异性位点的检测中,7个位点在24尾个体中的检出频率从16.67%到41.67%不等。这些标记被作为与性别相关的候选标记纳入到随后的蓝鳃太阳鱼AFL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当中。在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工作中,利用连续多代隔离培养的蓝鳃太阳鱼两个地理群体的个体分别作为父本和母本,采用单对亲本交配的方法获得F1代家系,作图群体包括两个亲本以及F1代共90尾孵化30天左右的仔鱼。以拟测交理论为构图策略,构建获得了蓝鳃太阳鱼雄鱼和雌鱼的AFL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64对AFLP选择性引物组合共产生1:1分离标记438个,其中包括一个雌性标记和9个共显性标记,这个性别标记与前期实验中获得的7个标记中的一个雌性相关标记对应。438个标记中,222个标记来自于母本,偏分离标记6个(P<0.01),作图标记数量为216个。母本连锁图包括39个连锁群(LOD≥4.0),其中大于4个标记的连锁群为21个。定位192个连锁标记,其中包括1个雌性性别标记和4个共显性标记。母本连锁群平均连锁标记数为4.92个,最大连锁群长度为122.9cM,连锁群最大标记数量为14个,标记间平均图距为11.29cM,连锁图谱实际长度为1727.8cM,母本图谱覆盖率为64.04%。其中,母本连锁图的8号连锁群定位了1个雌性性别标记,此连锁群被认为是和蓝鳃太阳鱼性别形成相关的。在母本连锁图的5、6、8、10、11号连锁上都发现由非常明显的标记成簇分布现象,除5号连锁群外,其余连锁群上标记成簇分布在连锁群的端部位置。父本分离标记219个,偏分离标记4个(P<0.01),作图标记数量为212个。父本连锁图包括40个连锁群(LOD≥4.0),其中大于4个标记的连锁群为21个。40个连锁群包括191个分离标记,其中包括4个共显性标记。父本连锁群平均连锁标记4.77个,最大连锁群长度为345.3cM,连锁群最大标记数量为19个,标记间平均图距为10.58cM,连锁图谱实际长度为1598.2cM,父本图谱覆盖率为66.26%。父本连锁图的11、31和32号连锁群存在明显的标记成簇分布现象,分布位置集中在连锁群的端部。成簇分布的标记位于连锁群的端部位置与蓝鳃太阳鱼的染色体结构为端部或近端部着丝粒构造相一致,暗示连锁群上标记成簇分布的位置可能对应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不过,需要最后确定连锁群与染色体的物理定位关系后才能下结论。实验获得的蓝鳃太阳鱼母本39个连锁群与父本40个连锁群的数量都超过了该物种单倍体24条染色体的数目,说明目前获得连锁群有一些是分布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以后的工作需要通过增加标记数量或标记种类以达到连锁群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的一致性。母本连锁图长度稍长于父本连锁图,大约相差129cM,这与其它高等生物以及鱼类中的虹鳟和斑马鱼的规律是一致的。父本连锁图与母本连锁图最大的差别在于父本拥有一个长达345.3cM的连锁群,而母本中缺乏与此长度相近的连锁群,表明蓝鳃太阳鱼雌性和雄性在染色体组成上有较大的差异。筛选获得的7个与性别相关的标记中,有6个是雌性相关的,而只有1个是雄性相关的,暗示蓝鳃太阳鱼雌性拥有异型性染色体或者拥有雄性不具备的染色体可能性比较高,即支持蓝鳃太阳鱼的性决定模式为ZZ/ZW型或XX/XO型。根据获得的父本连锁图谱在最大连锁群上与母本有较大的差异,结合与蓝鳃太阳鱼可以进行种间杂交的绿太阳鱼的性别决定机制为XX/XO型,初步认定蓝鳃太阳鱼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XO型。该研究结果首次报道了蓝鳃太阳鱼的AFL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和性别标记以及其图谱上的定位。
二、养殖新品种──蓝鳃太阳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殖新品种──蓝鳃太阳鱼(论文提纲范文)
(1)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鱼类性别控制的理论基础 |
1.1 鱼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 |
1.2 鱼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相关基因 |
1.3 鱼类的性别转换 |
2 鱼类性别控制育种技术 |
2.1 生殖内分泌调控鱼类性别 |
2.2 种间杂交控制性别 |
2.3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控制性别 |
2.4 温度控制性别 |
2.5 性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2.6 鱼类基因工程等前沿技术控制性别 |
3 展望 |
(2)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南方鲇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开发和性别决定候选基因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南方鲇的生物学特性及研究概况 |
1.1 南方鲇生物学特性 |
1.2 南方鲇生物学研究概况 |
2 鱼类性别决定研究进展 |
2.1 鱼类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
2.2 鱼类性别决定基因研究进展 |
3 鱼类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
3.1 微卫星分子标记 |
3.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 |
3.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 |
3.4 单核苷酸多态性及插入缺失分子标记 |
3.5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分子标记开发 |
4 DNA测序组装技术及其在鱼类中的应用 |
4.1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概况 |
4.2 辅助基因组组装技术的发展概况 |
4.3 鱼类全基因组测序 |
4.4 鱼类基因组重测序 |
5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含技术路线) |
第2章 南方鲇全基因组测序组装、注释及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基因组测序结果统计 |
3.2 基于k-mer的基因组大小评估 |
3.3 基因组组装与质量评估 |
3.4 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 |
3.5 基因组注释结果 |
3.6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4 讨论 |
4.1 南方鲇基因组测序组装策略 |
4.2 南方鲇基因组特征 |
第3章 南方鲇性染色体及性别决定区间的定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3.2 原始数据过滤及质量控制 |
3.3 有效数据比对到参考基因组 |
3.4 SNP检测结果 |
3.5 SNP定位性染色体及性别决定区间 |
3.6 性别决定区间基因分布 |
4 讨论 |
4.1 雌雄混合池重测序确定性别决定区间的策略 |
4.2 南方鲇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区间 |
第4章 南方鲇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剂和药品 |
2.3 仪器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表型性别鉴定 |
3.2 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3.3 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 |
3.4 性别特异引物的设计 |
3.5 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性别鉴定 |
3.6 分子标记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与性别决定区间的关系 |
3.7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4 讨论 |
4.1 南方鲇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 |
4.2 南方鲇性别连锁分子标记与性别决定区间的关系 |
4.3 南方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建立 |
第5章 南方鲇性别决定候选基因的鉴定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剂和药品 |
2.3 仪器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性别决定区间X与Y染色体的序列差异 |
3.2 性别决定候选基因定位 |
3.3 性别决定候选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 性别决定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
4 讨论 |
4.1 YY个体的获得对鉴定性别决定候选基因的重要性 |
4.2 南方鲇性别决定候选基因的定位 |
4.3 南方鲇性别决定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 |
4.4 南方鲇性别决定的可能机制 |
4.5 鱼类性别决定基因的鉴定及其意义 |
结论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在读期间申请专利 |
在读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3)养殖环境细菌群落和Ⅱ型疱疹病毒感染对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生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水产养殖环境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
1.1 微生物群落 |
1.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 |
1.3 水产养殖底泥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
1.4 水产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
1.5 水产养殖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
2 我国淡水养殖主要病毒病研究进展 |
2.1 草鱼出血病研究进展 |
2.2 鲤春病毒血症研究进展 |
2.3 锦鲤疱疹病毒病研究进展 |
2.4 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研究进展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时间不同池塘中正常养殖水体细菌群落变化研究 |
1 材料 |
1.1 样本 |
1.2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水质理化特性测定 |
2.2 样本所含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2.3 细菌16SrRNAV4-V5可变区扩增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 |
2.4 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处理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水体理化指标变化 |
3.2 序列丰度和α-多样性分析 |
3.3 养殖水体细菌群落OTU组成差异分析 |
3.4 养殖水体细菌群落优势菌组成分析 |
3.5 不同时间不同池塘健康养殖水体细菌群落优势菌含量差异分析 |
3.6 生物标识物分析 |
3.7 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组成与水体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时间不同池塘中正常养殖池塘底泥细菌群落变化研究 |
1 材料 |
1.1 样本 |
1.2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样本所含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2.2 细菌16SrRNAV4-V5可变区扩增和454高通量测序 |
2.3 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处理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序列丰度和α-多样性分析 |
3.2 养殖池塘底泥细菌群落OTU组成差异分析 |
3.3 异育银鲫养殖池塘底泥优势菌分析 |
3.4 不同时间不同池塘底泥细菌群落优势菌含量差异分析 |
3.5 生物标识物种分析 |
4 讨论 第四章 不同时间不同池塘中正常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群落变化分析 |
1 材料 |
1.1 样本 |
1.2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样本所含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2.2 细菌16SrRNAV4-V5可变区扩增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 |
2.3 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处理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序列丰度和α-多样性分析 |
3.2 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群落OTU组成差异分析 |
3.3 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群落优势菌分析 |
3.4 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群落优势菌组成差异分析 |
3.5 生物标志物种分析 |
4 讨论 第五章 养殖环境细菌群落与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群落差异研究 |
1 材料 |
1.1 样本 |
1.2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处理 |
2.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序列丰度和α-多样性分析 |
3.2 细菌群落OTU组成差异分析 |
3.3 细菌群落不同进化水平上组成差异分析 |
3.4 细菌群落不同进化水平上优势菌差异分析 |
3.5 细菌群落随时间变化差异分析 |
4 讨论 第六章 Ⅱ型疱疹病毒感染对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类群的影响 |
1 材料 |
1.1 样本 |
1.2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样本所含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2.2 细菌16SrRNAV4-V5可变区扩增和454高通量测序 |
2.3 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处理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序列丰度分析 |
3.2 细菌群落α-多样性分析 |
3.3 细菌群落OTU组成差异分析 |
3.4 肠道细菌群落优势菌含量差异分析 |
3.5 生物标志物种分析 |
4 讨论 第七章 Ⅱ型疱疹病毒感染对异育银鲫肠道代谢物影响研究 |
1 材料 |
1.1 样本 |
1.2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样本前处理 |
2.2 代谢组学分析 |
2.3 结果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异育银鲫肠道代谢物分析 |
3.2 健康的与受Ⅱ型疱疹病毒感染发病的异育银鲫肠道代谢物差异分析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
(4)循环水系统中养殖蓝鳃太阳鱼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循环水养殖系统 |
1.2 试验鱼的放养和日常管理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质情况 |
2.2 蓝鳃太阳鱼的生长情况 |
2.3 循环水养殖蓝鳃太阳鱼的经济效益 |
3 讨论 |
3.1 蓝鳃太阳鱼对循环水养殖模式的适应性 |
3.2 蓝鳃太阳鱼的种质改良 |
3.3 高效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建立 |
(5)鱼类性别异形和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及其生物技术操控(论文提纲范文)
1 鱼类生殖对策的多样性及其遗传育种应用 |
1.1 鱼类生殖对策的多样性 |
1.2 多倍体银鲫单性和有性多重生殖方式的发现及其遗传育种利用 |
2 鱼类性别异形及其产生的遗传基础 |
2.1 鱼类性别异形的多样性 |
2.2 鱼类性别异形的遗传基础 |
3 鱼类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 |
3.1 鱼类性别决定系统的多样性 |
3.2 鱼类性别分化的可塑性 |
3.3 鱼类性别决定基因 |
3.4 鱼类性别决定的网络模块 |
4 鱼类性别控制生物技术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
4.1 种间杂交与全雄或全雌鱼的生产 |
4.2 人工雌核生殖与全雌鱼的生产 |
4.3 性别连锁位点和性染色体连锁标记的鉴定 |
4.4 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的生物技术路线 |
5 结论和展望 |
(6)微卫星标记辅助黄金鲈生长性状数量遗传与育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微卫星标记及其在水产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
1.1 微卫星标记概述 |
1.2 微卫星标记在水产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
1.2.1 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2 品种鉴定和亲缘关系鉴定 |
1.2.3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定位 |
2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概述 |
2.1 数量性状 |
2.2 数量性状的特性和遗传机制 |
2.3 数量性状表型值分解 |
2.4 数量性状基因型值分解 |
3 数量遗传理论在水产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
3.1 遗传参数 |
3.1.1 遗传力的概念 |
3.1.2 遗传力评估研究进展 |
3.1.3 遗传相关的概念 |
3.1.4 遗传相关评估研究进展 |
3.2 育种值 |
3.3 杂种优势 |
4 水产动物育种技术 |
4.1 传统育种技术 |
4.1.1 杂交育种 |
4.1.2 多倍体育种 |
4.1.3 性别调控育种 |
4.1.4 细胞工程育种 |
4.1.5 诱变育种 |
4.1.6 选择育种 |
4.2 分子育种技术 |
4.2.1 基因工程育种 |
4.2.2 分子标记和基因标记育种 |
5 黄金鲈遗传育种研究概况 |
6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黄金鲈亲子鉴定技术 |
前言 |
第一节 用于亲子鉴定的微卫星标记的评估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材料鱼的来源 |
1.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1.3 微卫星标记的选择 |
1.1.4 荧光标记PCR和基因分型 |
1.1.5 软件评估微卫星标记 |
1.2 结果 |
1.2.1 DNA提取 |
1.2.2 基因分型 |
1.2.3 微卫星标记遗传参数信息 |
1.2.4 P-Loci模拟亲子鉴定成功率 |
1.3 讨论 |
第二节 黄金鲈亲子鉴定技术的应用评估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家系构建、育苗与驯食 |
2.1.2 家系混养和采样 |
2.1.3 Whatman@微平板法提取基因组DNA(96孔板法) |
2.1.4 微卫星标记基因分型 |
2.1.5 亲子鉴定分析 |
2.2 结果 |
2.2.1 DNA提取 |
2.2.2 基因分型结果分析 |
2.2.3 亲子鉴定结果分析 |
2.3 讨论 |
黄金鲈亲子鉴定技术总结 |
第三章 黄金鲈生长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家系构建、育苗与驯食 |
2.2 家系混养和采样 |
2.2.1 池塘养殖 |
2.2.2 水缸养殖 |
2.3 亲子鉴定分析 |
2.4 遗传力和遗传相关评估 |
3 结果 |
3.1 池塘养殖黄金鲈生长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 |
3.2 水缸养殖黄金鲈生长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 |
4 讨论 |
第四章 黄金鲈体重遗传力和基因环境互作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家系构建、育苗与驯食 |
2.2 养殖环境 |
2.3 取样与体重测量 |
2.4 亲子鉴定 |
2.5 基因环境互作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黄金鲈生长性状与个体杂合度和个体微卫星等位基因距离相关性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鱼来源 |
2.2 微卫星标记和基因分型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黄金鲈生长性状 |
3.2 黄金鲈生长性状与个体杂合度相关性 |
3.3 黄金鲈生长性状与个体微卫星等位基因距离相关性 |
4 讨论 |
第六章 黄金鲈生长性状微卫星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家系构建、育苗与驯食 |
2.2 混养、取样、水环境因子与生长性状的测量 |
2.2.1 育种技术一 |
2.2.2 育种技术二 |
2.3 亲子鉴定 |
2.4 基因型数据分析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池塘养殖环境评估 |
3.2 不同池塘中黄金鲈群体遗传结构 |
3.3 黄金鲈亲子鉴定 |
3.4 黄金鲈生长性状和家系大小的池塘效应 |
3.5 黄金鲈不同年龄阶段体重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 |
3.6 不同育种技术黄金鲈生长性状比较 |
4 讨论 |
5 结语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博士学习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交流活动 |
国内学术会议交流 |
国际学术会议交流 |
参与对外交流活动 |
(8)杂交太阳鱼 引种试养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试验的条件和方法 |
1、试验池: |
2、清塘消毒和施基肥 |
3、苗种放养: |
4、饲养管理 |
(1) 投饲 |
(2) 日常管理 |
二、试验结果 |
1、收获情况 |
2、经济效益 |
三、小结与讨论 |
(9)杂交太阳鱼引种试养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条件和方法 |
1. 试验池 |
2. 清塘消毒和施基肥 |
3. 苗种放养 |
4. 饲养管理 |
二、试验结果 |
1. 收获情况 |
2. 经济效益 |
三、小结与讨论 |
(10)Ⅰ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AFL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以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Ⅱ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AFL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性别决定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Ⅰ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AFLP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以及相关性状的QTL 定位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1.1 中国对虾的生物学简介及其经济地位 |
1.2 中国对虾养殖发展历程、经验总结及其它对虾的育种现状 |
1.3 品种培育的途径 |
1.4 数量性状定位分析 |
1.5 重要水产动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重要经济性状QTL 定位研究 |
1.5.1 主要养殖鱼类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重要性状的QTL 定位研究 |
1.5.2 主要养殖贝类和对虾类遗传连锁图谱建立和相关性状QTL 分析初探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培养 |
2.2 F_2 家系个体攻毒实验 |
2.3 中国对虾基因组DNA 提取 |
2.4 中国对虾AFLP 程序及产物检测 |
2.4.1 酶切反应 |
2.4.2 连接反应 |
2.4.3 予扩增反应 |
2.4.4 选择性PCR 扩增 |
2.4.5 AFLP 产物变性 |
2.4.6 AFLP 产物分离及检测 |
2.5 分离位点统计和命名 |
2.6 遗传连锬分析、绘图软件和QTL 分析相关软件 |
2.7 遗传连锁分析和图谱相关参数统计方法 |
2.8 区间QTL 作图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各引物组合产生的分离位点统计 |
3.2 中国对虾AFLP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 |
3.3 F_2 子代实验个体正态分布检测结果 |
3.4 与中国对虾抗WSSV、体长及体重性状相关的QTL 位点在连锁图谱上的定位 |
第四章 讨论 |
4.1 作图群体以及分子标记的选择 |
4.2 偏分离标记数量及其与作图的关系 |
4.3 中国对虾AFLP 分子标记图谱的相关参数及AFLP 分子标记在连锁群上的分布 |
4.4 QTL 作图分析 |
4.5 定位的QTL 位点分析 |
参考文献 |
Ⅱ 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AFLP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定位以及性别决定机制初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研究 |
1.2 鱼类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性别标记定位研究 |
1.3 蓝鳃太阳鱼相关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筛选性别特异标记材料的获得 |
2.2 遗传连锁图谱材料的培养 |
2.3 鳍条和仔鱼基因组DNA 提取 |
2.4 AFLP 操作程序和AFLP-PCR 产物的检测 |
2.5 利用BSA 策略筛选特异性性别相关标记 |
2.6 作图策略和分离位点统计 |
2.7 AFLP 产物片段大小的估算 |
2.8 分离位点的命名 |
2.9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相关参数统计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基因组DNA 提取 |
3.2 性别特异性标记及其在个体中的分布 |
3.3 分离位点统计 |
3.4 蓝鳃太阳鱼遗传连锁图谱 |
第四章 讨论 |
4.1 性别特异性位点与性别决定机制分析 |
4.2 蓝鳃太阳鱼AFLP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相关参数分析 |
4.3 作图群体选择与偏分离位点比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四、养殖新品种──蓝鳃太阳鱼(论文参考文献)
- [1]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研究进展[J]. 陶彬彬,胡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 [2]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南方鲇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开发和性别决定候选基因鉴定[D]. 郑树清. 西南大学, 2020
- [3]养殖环境细菌群落和Ⅱ型疱疹病毒感染对异育银鲫肠道细菌生态影响研究[D]. 佘容.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3)
- [4]循环水系统中养殖蓝鳃太阳鱼试验[J]. 骆志强,王韩信,李燕,邱楚雯,史建华. 水产科技情报, 2016(05)
- [5]鱼类性别异形和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及其生物技术操控[J]. 梅洁,桂建芳.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4(12)
- [6]微卫星标记辅助黄金鲈生长性状数量遗传与育种技术研究[D]. 曹小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8)
- [7]海盐太阳鱼养殖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N]. 杨颖慧,朱培英. 嘉兴日报, 2010
- [8]杂交太阳鱼 引种试养小结[J]. 朱海生,谈灵珍. 渔业致富指南, 2007(13)
- [9]杂交太阳鱼引种试养小结[J]. 朱海生,谈灵珍. 科学养鱼, 2007(07)
- [10]Ⅰ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AFL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以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Ⅱ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AFL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性别决定机制初探[D]. 王伟继.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