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育过程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常睿[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高校“培养什么人”的关键。党和国家历来深切关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可见,意志品质作为能够影响大学生目标追寻和行为取向的重要品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在此背景下,能否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通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使大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促使他们勇于面对困境,敢于战胜困难,具有明确生活目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并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已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现实来看,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但在日常生活中仍存在缺乏勇气、毅力,心态不稳等突出问题,对其进行意志品质培育更具紧迫性与重要性。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尝试系统地研究意志品质及大学生意志中品质培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围绕研究主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是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逻辑进路,全面阐述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基本问题,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探究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现实样态和实践创新。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本部分是对“是什么”的具体回应,也是本研究前提和基础。从厘清意志品质一般界定出发,重点阐述意志品质社会性、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发展可塑性等综合特征,探索分析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以及在大学生动机冲突、确定目标、执行决定、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和面对成功时的具体呈现,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志品质的本质的同时揭示了研究意志品质的复杂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本部分是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理论指导、方法借鉴和思想依循三个方面。以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意志品质论述为培育的理论指导,立足积极心理学、挫折主义与挫折教育论等方法理论,从意志品质的民族文化属性入手,探寻文化资源中培育可依循的思想智慧,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第三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本部分是对现实环境“怎么样”的回答,立足新的时代背景下,着重分析新的时代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方向;阐述了新的历史方位下,意志品质培育对于大学生巩固信仰、持续奋斗、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时代意义;以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大学生主体性特征为参照,洞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由此明晰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实指向和目标要求。第四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现状考察。本部分是对研究主体的“怎么样”的考察,是实证研究部分。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个案访谈把握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与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表象透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呈现的基本样态,考察大学生对意志品质的认识、认同及是否践行等方面的问题,剖析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症结所在,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路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第五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本部分解答了“如何办”的问题,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路径选择和优化机制,即在坚持引导与自觉性共恰、目标与规律统一、系统与环节协调、认知与实践对接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培育内容、营造教育氛围、构建实践平台等路径开展培育。同时,从体制机制建设、资源整合机制、培育运行机制、跟踪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从而为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做出努力。
韩晓玉[2](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高等学校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只有注重发展素质教育,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稳定和进步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育对象是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良好的智力因素,而没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完成,反之亦然。由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对受教育者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凸显非智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本文在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含义和特点,又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现状调查入手,分析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根据燕国材教授对非智力因素的界定,将非智力因素分为情感、兴趣、动机、意志力和性格五方面,通过对山西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五个方面问题的抽样调查问卷,来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状况。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课堂和教育者方面出发,有针对性地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路径。总之,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路径,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将其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切实保障。
朱永新[3](2019)在《燕国材先生教育学术思想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燕国材先生是我国着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心理学史学科最重要的奠基人、开创者,也是最重要的推动者、领导人;是中国非智力因素概念的首倡者、非智力因素系统理论的提出者和实践探索者;是教育理论的创新者。本文结合燕国材先生的学术生涯和理论探索,对他的学术思想做了三个方面的系统评析。
杨欢[4](2018)在《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以信阳市第七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初中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开始向成年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培养初中生良好的人格和心理素质,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促进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明显的倾向,只关注初中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与教育,忽视了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习不仅需要智力因素的直接参与,还需要依靠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这表明非智力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有导论和三部分正文构成。导论部分,综合分析非智力因素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有关非智力因素理论的相关研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部分对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组成要素等进行理论的论述,并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理解道德与法治课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实地走访信阳市第七中学,并对其中两个班级进行调查问卷,以实际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分析了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三部分有针对性地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式,希望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陈自鹏[5](2017)在《刍议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嬗变及其启示》文中认为中国的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培养目标受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影响,变化很大。其目标路径大致可以简要概括为:一德、一艺、双基、双力、一非、一素、一核,从目标变化中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杜永红,魏欢[6](2015)在《增强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路径:非智力因素培养》文中提出注重非智力因素是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前提。在正确把握非智力因素与青少年德育关系的基础上,可以从激发青少年参与德育活动的正确动机、培养其参与德育活动的广泛兴趣、陶冶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情感、磨炼良好意志和塑造青少年参与德育活动的优良性格五个方面,提高青少年有效参与德育活动的非智力因素水平,从而增强青少年德育的实效性。
宋丽娟[7](2013)在《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各高校教育的重点。素质教育要求各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智力、脑力、体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个性、情绪、兴趣、意志、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然而,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重视对大学生智力、脑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对大学生个性、情绪、兴趣、意志、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往往会导致两种结果:首先,教育者通常会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而忽视对大学生个性、性格等的培养;其次,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往往是一味的外在灌输,不能够引起受教育者内心的强烈共鸣。这也是各高校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鉴于此,本文的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该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分析、研究了国内外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对非智力因素的涵义以及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区别和联系等进行了简单概述。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其中包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过程的意义。第四部分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和内容,提出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通过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可行性途径。
莫喻然[8](2012)在《德育在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培养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学习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日益突显,非智力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学习、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过程中,加强学习非智力因素培养是德育的内在必然要求。而实践中,传统的教育方式与当前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相悖。学校利用德育对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本文在分析了当前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方面还存在学习动机模糊、学习热情及兴趣不稳定、学习情感脆弱、学习意志薄弱、人格发展不完善等问题之后,提出了德育对个体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正是通过德育过程对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达到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德育在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培养与调适中的功能,遵循智力因素与学习非智力因素相统一、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手段相统一的原则,以及掌握运用德育培养和调适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具体方法。
莫雪玲,闫雪梅[9](2010)在《非智力因素与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文中认为非智力因素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德育的基础,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主要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过程。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从而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罗欣[10](2010)在《论非智力因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展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的需要。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几次的改革,但由于内容与现实的滞后和脱节,从现实效果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随着教育研究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更贴近现实和增强现实感方向发展,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非智力因素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引入非智力因素理论,将非智力因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非智力因素的含义、非智力因素各基本心理因素的含义和功能等基本理论,并简要分析了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非智力因素理论的必然性。随后,以新的角度,从非智力因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作用,非智力因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作用,以及非智力因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作用三方面,分析论述了非智力因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即为本文的创新点。并重点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非智力因素理论的具体措施,包括将非智力因素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中;将非智力因素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中;将非智力因素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上;将非智力因素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中;将非智力因素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中。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分析归纳法等方法。所有这些,目的在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即为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德育过程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育过程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设计 |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一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 |
一、意志品质的概念发展与内涵特征 |
(一)意志品质在哲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
(二)意志品质在心理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
(三)意志品质的一般界定及特征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 |
(一)生成意志品质的内部结构系统 |
(二)生成意志品质的影响因素 |
(三)意志品质内化、外化的生成机理 |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在实践过程中的呈现 |
(一)意志品质在大学生动机冲突中的呈现 |
(二)意志品质在大学生确定目标中的呈现 |
(三)意志品质在大学生执行决定中的呈现 |
(四)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呈现 |
(五)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呈现 |
(六)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成功时的呈现 |
第二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 |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理论指导 |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价值指向 |
(二)主客体统一的塑造: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核特性 |
(三)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源动力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方法借鉴 |
(一)积极意志品质的塑造: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 |
(二)消极意志品质的对抗:挫折理论与挫折教育 |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依循 |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
(二)革命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
第三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 |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条件 |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出了新挑战 |
(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锚定了新坐标 |
(三)“时代新人”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规定了新方向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意义 |
(一)巩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
(二)涵育大学生持续奋斗的精神 |
(三)增强大学生不屈不挠的动力 |
(四)鞭策大学生前赴后继成就事业 |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 |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群体时代特征相适应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主体性发展相互促进 |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效果如何与人才全面发展要求相符合 |
(四)大学生个人意志品质如何与集体意志、国家意志高度统一 |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
(一)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毫不退缩的勇气 |
(二)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 |
(三)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责任担当的自觉 |
(四)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坚韧不拔的干劲 |
(五)新时代大学生要保持宠辱不惊的稳健心态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
一、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研目的及总体思路 |
(二)调研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五个维度的差异 |
(三)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
(四)大学生对意志品质认知、认同、实践的情况 |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现状 |
(一)访谈实施及案例描述 |
(二)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 |
(三)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问题 |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问题的归因 |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完善的影响 |
(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干扰影响 |
(三)高校意志品质培育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
(四)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 |
一、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引导与自觉共恰的原则 |
(二)坚持目标与规律统一的原则 |
(三)坚持系统与部分协调的原则 |
(四)坚持认知与实践对接的原则 |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路径选择 |
(一)以理想信念为先导多维教化 |
(二)以群己互励为重点促进感化 |
(三)以实践锻炼为关键深入内化 |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 |
(一)优化体制机制,提升意志品质培育的引导力 |
(二)资源整合机制,增强意志品质培育的支撑力 |
(三)培育运行机制,有力回应意志品质的现实要求 |
(四)跟踪评价机制,完善意志品质培育的体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非智力因素的相关概念 |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的内涵 |
一、智力因素含义 |
二、非智力因素含义 |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联系和区别 |
第二节 非智力因素的特点 |
一、习得性 |
二、引导性 |
三、广泛性 |
第三节 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
一、激活功能 |
二、定向功能 |
三、调节功能 |
第二章 非智力因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
一、教育对象的契合 |
二、教育目的的契合 |
三、非智力因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契合 |
第二节 非智力因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一、非智力因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动力 |
二、非智力因素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
三、非智力因素贯穿思想品德形成的整个过程 |
第三节 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
一、非智力因素可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体系 |
二、非智力因素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
三、非智力因素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观念 |
第三章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情况说明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研内容 |
第二节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存在的问题 |
一、学习兴趣不浓厚 |
二、学习动机不高 |
三、学生情绪不稳定 |
四、学生意志力薄弱 |
第三节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
二、家庭、校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
三、教育者缺乏重视的影响 |
第四章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培养措施 |
第一节 将非智力因素蕴含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一、强调对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培养 |
二、增加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教育 |
三、增强对受教育者的分层次教育 |
第二节 将非智力因素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一、优化同辈群体环境 |
二、优化精神文化环境 |
第三节 将非智力因素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
一、教师的教学设计从教育对象实际需要出发 |
二、课堂教学目标要从教育对象的意志培养着手 |
第四节 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非智力因素的关注 |
一、了解掌握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
二、建立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 |
第五节 将非智力因素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
一、关注受教育者理论内化阶段 |
二、重视学生外化应用阶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燕国材先生教育学术思想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燕先生的学术历程与治学精神 |
(一)儿童与少年时代 |
(二)中师与大学生涯 |
(三)教学与研究历程 |
(四)学术思想的特点 |
二、燕先生对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建设的贡献 |
(一)对于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创立的贡献 |
(二)对于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开拓的贡献 |
(三)对于中国心理学史人才建设的贡献 |
三、燕先生对非智力因素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
(一)最早全面系统论述非智力因素的概念与理论体系 |
(二)深化研究非智力因素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
(三)推进非智力因素的实证研究与实践探索 |
四、燕先生对教育理论建设的贡献 |
(一)教育独立论 |
(二)教育人本论 |
(三)学生主体论 |
(四)心理内化论 |
(五)IN结合论 |
(六)智能独立论 |
(七)素质教育论 |
(八)心理教育论 |
(九)德智统一论 |
(十)个性教育论 |
(4)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以信阳市第七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1.3.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3.2 选题的现实价值 |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道德与法治课和非智力因素概述 |
2.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分析 |
2.1.1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
2.1.2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
2.2 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 |
2.2.1 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
2.2.2 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意义 |
2.3 道德与法治课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
2.3.1 非智力因素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
2.3.2 培养非智力因素适应初中生思想发展的要求 |
第3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
3.1 信阳市第七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调研分析 |
3.1.1 信阳第七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状 |
3.1.2 信阳第七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特点 |
3.2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现存的问题 |
3.2.1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不够明确 |
3.2.2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够充分 |
3.2.3 对学生情绪的克制不够注重 |
3.2.4 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不够坚定 |
3.2.5 对学生性格的培养不够完善 |
3.2.6 对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不够充分 |
3.3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社会环境的影响 |
3.3.2 学校教育模式的影响 |
3.3.3 家庭教育观念片面 |
3.3.4 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 |
第4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培养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对策 |
4.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机观 |
4.1.1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
4.1.2 树立正确的成才动机 |
4.2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
4.2.1 鼓励和开发学习兴趣 |
4.2.2 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 |
4.3 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 |
4.3.1 加强情绪教育,培养健康情感 |
4.3.2 运用情感教育,培养积极情感 |
4.4 帮助学生培养坚定的意志 |
4.4.1 加强对意志的认识 |
4.4.2 通过实践活动加强自我锻炼 |
4.5 帮助学生培养完善的性格 |
4.5.1 形成完善的性格 |
4.5.2 塑造学生独特的个性 |
4.6 创造统一协调的环境 |
第5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刍议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嬗变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目标的历史嬗变 |
(一) 崇尚道德 |
(二) 重视才艺 |
(三) 强调双基 |
(四) 提倡双力 |
(五) 倡导非智力因素培养 |
(六) 提出并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
(七) 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 |
二、培养目标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
(6)增强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路径:非智力因素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智力因素与青少年德育的关系审视 |
1.动机——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德育的动力 |
2.兴趣——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德育的吸引力 |
3.情感——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德育的感染力 |
4.意志——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德育的约束力 |
5.性格——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德育的渗透力 |
二、增强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路径建构 |
1.激发青少年参与德育活动的正确动机 |
2.培养青少年参与德育活动的广泛兴趣 |
3.陶冶青少年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情感 |
4.磨炼青少年参与德育活动的良好意志 |
5.塑造青少年参与德育活动的优良性格 |
(7)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非智力因素概述 |
2.1 非智力因素的涵义 |
2.1.1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 |
2.1.2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
2.2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异同 |
2.2.1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区别 |
2.2.2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联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意义 |
3.1 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自身的意义 |
3.1.1 动力作用 |
3.1.2 定向作用 |
3.1.3 引导作用 |
3.1.4 维持作用 |
3.1.5 调节作用 |
3.1.6 补偿作用 |
3.2 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意义 |
3.2.1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
3.2.2 有利于创造性的完成教育任务 |
3.3 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作用 |
3.3.1 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科学性 |
3.3.2 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时效性 |
3.3.3 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预见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存在的问题 |
4.1.1 动机不明确 |
4.1.2 兴趣不浓厚 |
4.1.3 情绪不稳定 |
4.1.4 意志不坚定 |
4.1.5 性格不完善 |
4.2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社会方面的原因 |
4.2.2 学校方面的原因 |
4.2.3 家庭方面的原因 |
4.2.4 大学生自身原因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方法和途径 |
5.1 大学生广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 |
5.1.1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
5.1.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水平 |
5.1.3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5.2 大学生狭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 |
5.2.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机 |
5.2.2 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 |
5.2.3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 |
5.2.4 磨砺大学生坚强的意志 |
5.2.5 促进大学生形成完善的性格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德育在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培养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德育与学习非智力因素关系概要 |
第一节 德育与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
一、德育和学习非智力因素具有逻辑内在一致性 |
二、学习非智力因素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
三、德育过程也是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
第二节 德育在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培养中功能的理论依据 |
一、德育原理的方法论 |
二、教育价值理论 |
三、人格的特点和教育目标理论 |
四、激励理论 |
第三节 德育在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培育中功能的现实依据 |
一、利用德育开发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是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
二、利用德育培养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
三、利用德育培育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 |
第二章 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现状的总体分析 |
一、中学生不良学习非智力因素的表征 |
二、学困生的不良学习非智力因素比例明显高于学优生 |
三、学困生比例随年级升高呈现递增趋势 |
第二节 中学生长期自我忽视培养学习非智力因素 |
一、忽视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
二、忽视学习情感的培育 |
三、忽视学习意志力的磨练 |
四、忽视学习品格的修养 |
第三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导不够 |
二、未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三、课堂中学生学习意志力的培养欠关注 |
四、部分班主任忽视与学生日常的学习情感交流 |
第三章 德育在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培育中的功能特点及类型 |
第一节 德育在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培育中的功能 |
一、解读德育功能的真谛 |
二、破译德育在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培育中的功能 |
第二节 德育在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培育中的功能特点 |
一、协调稳定性 |
二、发展性 |
三、层次性 |
第三节 德育在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培育中的功能类型 |
一、德育在学习非智力因素培养中的引导功能 |
二、德育在学习非智力因素培养中的激发功能 |
三、德育在学习非智力因素培育中的协调功能 |
第四章 德育在培育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中的运用策略 |
第一节 德育在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培养中运用的原则 |
一、突出中心与协调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
二、学习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统一的原则 |
三、个性与共性统一的原则 |
四、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统一的原则 |
第二节 运用德育开发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具体方法 |
一、利用德育有效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
二、通过德育培养学生广阔的兴趣爱好 |
三、利用德育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 |
四、通过德育推动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 |
五、利用德育完善学生学习中的人格特征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录 |
致谢 |
(9)非智力因素与高校德育工作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智力因素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关系 |
二、非智力因素对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作用 |
(一) 有助于树立高校德育的主体性观念 |
(二) 有助于树立高校德育的发展性观念 |
(三) 有助于树立高校德育的生活化观念 |
三、高校德育工作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路径 |
(一) 树立正确的活动动机 |
(二) 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 |
(三) 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 |
(四) 形成完善的性格特征 |
(10)论非智力因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非智力因素研究简况 |
2.1 非智力因素的概述 |
2.1.1 非智力因素的含义 |
2.1.2 非智力因素各基本心理因素的含义和功能 |
2.2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 |
2.2.1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区别 |
2.2.2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联系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非智力因素理论的必要性 |
3.1 理论基础 |
3.1.1 非智力因素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3.1.2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
3.1.3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人自身成才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
3.2 现实必要性 |
3.2.1 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发展要求 |
3.2.2 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 |
3.2.3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点的要求 |
3.2.4 是改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不良发展现状的迫切需要 |
3.2.5 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迫切要求 |
第四章 非智力因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
4.1 非智力因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作用 |
4.1.1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动力作用 |
4.1.2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定向作用 |
4.1.3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 |
4.1.4 非智力对大学生的维持作用 |
4.1.5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调节作用 |
4.1.6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补偿作用 |
4.2 非智力因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作用 |
4.2.1 非智力因素理论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科学性 |
4.2.2 非智力因素理论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实效性 |
4.2.3 非智力因素理论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预见性 |
4.2.4 非智力因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间接作用 |
4.3 非智力因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作用 |
4.3.1 非智力因素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武器 |
4.3.2 非智力因素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武装自己的盔甲 |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非智力因素理论应用的措施 |
5.1 将非智力因素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中 |
5.1.1 融入非智力因素,注重大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 |
5.1.2 从需要入手,将教育学生转变为教育学生和服务学生并重 |
5.2 将非智力因素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中 |
5.2.1 提供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
5.2.2 从非智力因素出发,优化课程设置 |
5.3 将非智力因素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上 |
5.3.1 从大学生的不同非智力因素水平出发,进行因材施教 |
5.3.2 从调动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角度考虑,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 |
5.3.3 从非智力因素的情绪情感入手,采取情境教学方式 |
5.4 将非智力因素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中 |
5.4.1 寓之于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中 |
5.4.2 寓之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 |
5.4.3 寓之于社会实践中 |
5.4.4 寓之于心理咨询工作中 |
5.5 将非智力因素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中 |
5.5.1 寓之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理念中 |
5.5.2 寓之于教师的爱心培养中 |
5.5.3 寓之于师德建设中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B 调查结果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德育过程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D]. 常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路径研究[D]. 韩晓玉.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3]燕国材先生教育学术思想评述[J]. 朱永新.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19(03)
- [4]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以信阳市第七中学为例[D]. 杨欢. 信阳师范学院, 2018(11)
- [5]刍议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嬗变及其启示[J]. 陈自鹏. 考试研究, 2017(05)
- [6]增强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路径:非智力因素培养[J]. 杜永红,魏欢. 教育探索, 2015(10)
- [7]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D]. 宋丽娟. 燕山大学, 2013(08)
- [8]德育在中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培养中的功能研究[D]. 莫喻然. 广西师范学院, 2012(10)
- [9]非智力因素与高校德育工作创新[J]. 莫雪玲,闫雪梅. 传承, 2010(33)
- [10]论非智力因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D]. 罗欣. 江西理工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