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方程x-x0=m(y-y0)的作用

直线方程x-x0=m(y-y0)的作用

一、直线方程x-x0=m(y-y0)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潘敬贞,骆妃景[1](2021)在《基于教材习题的深度教学实践与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引言众所周知,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也是师生教学的主要材料.从历年高考试卷分析看,很多高考试题都是从教材习题改编、综合、延伸、拓展、嫁接而来,具体表现为教材习题的数据的变更,条件的拓展,背景的变换以及结论的应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高三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材,尤其要重视对教材中经典题目的深入研究,本文对教材一道习题进行分析、变式探究以及类比拓展来激活教材习题,试图构建深度教学与同行交流.

缪昱宣[2](2021)在《复杂运动下双基前视SAR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双基SAR)是一种将接收站和发射站分置在不同平台上的SAR成像新体制,系统构型比单基地SAR更灵活,除具有接收站静默等优势外,还能实现接收站前视成像,在军用和民用上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复杂运动双基前视SAR这种特殊的应用模式中,收发站的运动轨迹含有不可忽略的高阶分量,运动参数也不尽相同。要实现这种模式下的高分辨成像,需解决好回波信号建模与系统特性分析、方位模糊性问题以及高效高精度成像算法等关键问题,才能够使双基前视SAR成像技术适应飞行平台实际非理想的运动,并推广应用到高速飞行器等复杂平台。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复杂运动双基前视SAR的距离及回波模型,分析了回波信号的时频域特征、回波距离徙动和相位调制特性以及参数空变特性,得出了复杂运动下回波高阶参数更为显着和高阶空变性更为严重等结论,为成像算法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提出了广适用波数谱双基SAR空间分辨模型,解决了在复杂运动条件下现有模型精度不足的问题,为复杂运动双基前视SAR的空间分辨性能预测及系统设计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3、导出了通用的双基SAR方位栅瓣位置预测方程,阐明了方位频域模糊与方位栅瓣在本质、机理与规律上的不同,据此提出了基于栅瓣的无模糊方位采样条件,为复杂运动双基前视SAR的无模糊方位采样率设计提供了更为合理的准则;4、提出了极坐标格式深度波前弯曲校正双基前视SAR成像算法,通过级数反演等两种方法求解波前弯曲校正滤波器,分别解决了有限阶及非有限阶复杂轨迹下的回波空变问题,实现了高精度和较高效率的大场景一致聚焦;5、提出了两种统一解耦合空变滤波双基前视SAR成像算法,分别通过耦合波数变换和Keystone变换,实现不同空变或分辨率等级下的回波统一解耦降维,并由此实现低复杂度的空变相位校正,从而实现了保精度和更高效率的大场景一致聚焦。以上理论分析结论及方法均通过仿真计算进行了验证,证明了上述分析结论的正确性及方法的有效性。

王健[3](2021)在《覆层图案激光加工边缘锥角抑制与面域高效去除》文中研究表明精密表层图案是实现远程通讯、电路集成和信号采集等重要功能的基础结构。随着相关零件趋向面形复杂、刚度弱化、布线紧凑和材料广泛等特点,具有非接触、灵活性强、材料适用广等优点的激光加工成为表层图案主流加工方法。然而面对日益严苛的高精高效要求,亟需解决高斯能量分布引发斜坡状刻蚀边缘、跨尺度图案限制下面域蚀除效率低、单一扫描策略难以兼顾轮廓质量与进给速度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开展了覆层图案激光加工边缘锥角抑制与面域高效去除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ANSYS及其APDL语言与生死单元技术,研究了激光热源准确加载方法并模拟了金属的移动脉冲激光烧蚀截面。仿真表明激光垂直刻蚀截面轮廓与激光能量分布高度相似,而倾斜刻蚀截面为明显非对称轮廓。鉴于有限元法求解耗时且灵活性差,发展了激光烧蚀截面轮廓解析计算模型并分析了典型刻蚀截面形状及成因,实验验证计算模型对微槽深宽度预测误差分别为3.3%和11.2%,而槽宽对扫描速度敏感性较差。其次,针对斜坡状刻蚀边缘问题,提出了“刻蚀+侧壁修整”激光铣削侧壁锥角抑制工艺。将激光烧蚀截面计算模型发展至倾斜入射工况,入射角<40°时微槽深宽度及侧壁锥角预测误差分别为3.8%、3.8%和6.7%。基于垂直侧壁目标和蚀深控制前提,建立了侧壁修整的光束-工件相对位姿、能量密度和扫描速度参数有序规划方法。加工的两类微槽在深宽度基本不变的同时侧壁锥角由34°和49°降至2°和3°,抑制度>90%。然后,为利用激光特性提升加工效率,提出了蚀深约束下“离焦+能量补偿”激光参数调控方法。建立了激光离焦烧蚀截面计算模型与溅射物轮廓参数化表征方法。综合考虑离焦和溅射物因素建立蚀深约束下的能量密度补偿方法。加工的微槽在保证深度同时宽度增大64.5%,且修正的烧蚀截面计算模型保留原有精度的同时对溅射物高度平均预测误差为8.6%,另外经过能量补偿后面域加工由几乎无深度变为深度符合要求。最后,鉴于单一扫描策略局限性,提出外区环扫+内区行扫的激光双扫描策略加工方法,考虑机床驱动能力建立了以图案轮廓等距偏置线为界的分区准则,并研究了面域激光加工行距估算方法。对于图案轮廓曲线为非一阶连续情况,开发了曲线去自交及曲线对去相交方法。实验表明加工图案轮廓平滑且中心区过烧由23μm降至1μm,结合离焦+能量补偿激光参数调控方法,加工时间较单一环扫策略减少28.6%。研究内容集成为表层图案激光精密加工软件,制备了多种薄壁曲面件内外壁表层图案。研究结果为制造基于表层功能图案的高新产品和激光加工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蔡一铭[4](2021)在《基于高空斜视成像的航空相机目标地理定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航空相机是空中获取地面图像信息的主要光电设备之一。随着航空相机成像技术的发展,现如今国内外广泛采用传输型CCD(Charge Couple Device)相机取代了传统的胶片式相机。相比于胶片式相机来说,CCD相机具有拍摄距离远,摄影范围大、图像分辨率高等优点,在遥感测量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除了高分辨率成像,高精度的目标定位也是航空相机重要工作任务之一。目标定位的目的是为了准确获取遥感图像的地理位置信息,以便实现目标识别与跟踪以及区域电子地图制作等工作。复杂的空中成像环境、相机载机位姿变化以及地面地形起伏都会导致高空斜视成像航空相机难以实现单幅图像的高精度地理定位,这是航空遥感领域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难点。本文对目标定位技术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具体工作可总结如下:总结了现有定位算法的优缺点,简要介绍了各类定位算法的定位原理。描述了目标定位算法所需的齐次坐标相关理论,给出了齐次坐标变换的公式,建立了定位算法所需的四个基础坐标系并给出了相应的坐标变换矩阵。基于畸变率这一概念提出了定位过程中的畸变修正算法。本文给出了相机焦平面上各点畸变率的计算方法,并根据目标定位过程建立了畸变修正模型。除了相机光学系统设计导致的图像畸变外,实际工作中相机的安装以及加工误差、大气折射以及散射、地球曲率等因素都会导致最终图像产生畸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重叠图像的相机整体畸变测量算法。该算法利用相机实际工作时获取的重叠图像进行计算,结合畸变修正算法能够有效的降低图像边缘区域由畸变导致的定位误差。通过对高空斜视航空相机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畸变处理和视轴修正的高精度地面目标定位算法。建立了减振平台坐标系变换矩阵、内框架角修正方程以及相机坐标系原点位置修正方程,结合畸变处理算法可以获得高空斜视航空相机的理想视轴指向直线方程,以此实现高精度的地面目标定位。基于YOLO v4(You only look once v4)算法提出了一种建筑物目标检测算法。利用实验室历史图像数据建立了斜视航空遥感图像的建筑物目标数据集。通过优化训练过程、改进初始参数以及修改输出参数等方法使其满足目标定位算法的需求。优化后的检测算法的召回率可以达到89.02,能够实现航空遥感图像中的建筑物自动检测并给出预测框在图像坐标系中的坐标。基于坐标分解提出了一种建筑物目标定位算法。在实现遥感图像建筑物目标自动检测的基础上,通过基点选择确定目标的经纬度,通过图像信息估算目标的高度。相比于传统定位算法,该算法可以将建筑物目标的定位精度提高30%-50%左右。利用蒙特卡洛法建立了目标定位过程的仿真分析模型。从仿真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图像畸变以及目标高度误差对定位精度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在仿真环境中,当目标投影点所处位置的图像畸变率为0.06时,畸变导致的定位误差占整体误差的20%左右。当建筑物目标高度为50m时,目标高度导致的定位误差可达45%左右。通过选择合适的定位定姿系统(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system,POS)、角度编码器及处理芯片设计了定位解算模块,利用实际飞行试验和遥感图像实验证明了本文建立的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定位算法,本文提出的两种算法可以将整体目标定位精度提高20%-50%左右。综上所述,本文着力于对高空斜视航空相机目标定位技术的研究,解决了传统算法所忽略的一些问题,将图像畸变处理,视轴角度修正,目标检测等手段融入目标地理定位算法,有效提高了地面目标及建筑物目标的定位精度,对航空摄影测量领域尤其是目标定位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海啸[5](2021)在《面向智能工厂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快速发展和成熟,无线传感器网络应运而生并广泛应用在智慧医疗、智能交通、军事侦查、智能家居、绿色环保、智能工业等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形成一个自组织、可扩展、点到点通信、多跳传输的无线网络,通过环境感知、信息融合和数据传输,将大量感知信息传递给观测者。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众多应用中,感知信息不仅仅包括感知数据,还应包括感知数据所在的具体位置信息,没有具体位置信息的感知数据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节点定位技术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重要的、基础性的技术之一。而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主体的泛在感知计算网络是智能工厂的重要感知和监测基础。在智能工厂中,决策者或智能分析系统能够准确分析当前情况和决策采取下一步有效措施的重要依据是需要感知、采集大量的环境、人员、设备和能源等重要参数信息。大部分感知信息都是位置相关的,所以在智能工厂中,对自动引导小车的定位和轨迹追踪、对内部人员或外来人员的定位、对监测区域特征参数或事件的定位都离不开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根据监测对象的数量和性质以及采用定位技术的不同,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主要分为: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基于测距定位和基于非测距定位、单目标定位和多目标定位。此外定位技术还应满足定位时间和定位精度的要求。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相关文献的研究,掌握了当前备受大家认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工厂的不同应用领域中如何提高定位精度、减小定位时间、如何改善算法鲁棒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改进如下:(1)基于非测距的距离矢量—跳段(Distance Vector-Hop,DV-Hop)定位算法的研究。针对DV-Hop定位算法定位误差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一般误差向量修正和基于模糊聚类的误差向量修正的DV-Hop定位算法。改进算法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节点单一区域分布和节点分区域分布)构建相似度函数,利用锚节点与未知节点的最小跳数得到节点间的相似度值,再利用预设的相似度阈值选择与未知节点相似度达到一定条件的锚节点组成锚节点集合,对集合中的锚节点进行重定位得到锚节点的位置估计值,根据锚节点的真实位置和估计位置依据仿射空间原理得到每个锚节点的定位误差向量或修正向量,最后利用多个锚节点的误差向量或修正向量加权平均得到未知节点的定位误差向量或修正向量,进一步优化未知节点的估计位置。实验表明,改进算法能有效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不同网络拓扑下DV-Hop非测距定位算法的定位精度。(2)基于测距的三边加权质心定位算法的研究。针对基于RSSI测距的定位算法的定位精度受信号噪声和环境干扰较大的问题,对基于RSSI测距定位算法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进:首先,针对传统三边加权质心定位算法锚节点的选择不当导致定位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了双集合组合法寻找满足一定条件的三个锚节点用于三边定位。其次,针对RSSI测距容易受到环境噪声和设备脉冲信号的小概率大干扰事件影响造成RSSI测距精准度低的问题,提出了结合量子粒子群优化的模糊C均值聚类过滤算法以消除基于RSSI测距的小概率大干扰事件,再利用假设检验方法检验过滤后的RSSI三元组的准确性。最后,提出参考点加权质心定位算法解决了传统三边加权质心算法在噪声和脉冲干扰下定位成功率不高且误差较大的问题。实验通过CC2530传输模块和Tiny OS2开发平台验证了改进的三边加权质心定位算法的有效性。(3)针对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蒙特卡罗定位盒子算法的研究。蒙特卡罗定位盒子算法是一种基于锚节点信息限制的蒙特卡罗样本抽样定位算法,可用于智能工厂中对移动目标的定位和跟踪。为解决蒙特卡罗盒子定位算法的采样效率低、迭代次数多、样本退化、采样随机性的问题,本文在传统蒙特卡罗定盒子定位算法的采样阶段,根据灰色系统预测理论增加了灰色模型预测采样功能,将在样本盒子中随机采样过程改进为根据前期的样本位置进行灰色模型预测采样,使预测样本与未知节点当前的真实位置更接近,因此采样预测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方向性,提高了采样效率,减少了迭代次数。实验仿真表明,改进算法能够有效防止随着时间段的增加而采样样本退化,显着提高智能工厂移动目标的定位精度,减少定位响应时间。(4)基于压缩感知的稀疏多目标定位算法研究。针对传统基于压缩感知多目标定位算法感知矩阵维数大、计算复杂度高、网格边长难以细化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的两阶段多目标定位算法。在大规模定位阶段,将监测区域依据部署的传感器进行Voronoi图划分,将多目标确定在每个子区域中,并在所有子区域中进行贪婪匹配追踪算法重构目标稀疏位置向量,得到包含目标的候选网格。在精细定位阶段,对选出的候选网格依据网格最小边长定理进行细化,对每个子区域中候选网格组成的本地区域内采用1-稀疏度位置向量贪婪匹配重构算法得到目标所在的细化网格,并以细化网格作为目标的最终位置。基于压缩感知的两阶段多目标定位算法既提高了的定位精度,也减小了稀疏重构感知矩阵的维数,降低了算法复杂度,减小了定位响应时间。最后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效果,可以用于对智能工厂监测区域的稀疏多目标进行有效定位。(5)基于多维标度的协作式多目标定位算法研究。为解决无线传感网络多维标度定位精度容易受最短路径估计距离误差影响的问题,改善多维标度定位算法的初始估计位置,提出一种基于模拟退火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维标度定位算法。首先利用RSSI接受信号强度测距并建立距离矩阵,使用多维标度方法和锚节点信息得到节点的初始估计绝对坐标,再利用测距信息和节点的权重系数构造模拟退火优化算法的胁强系数,通过模拟退火优化算法良好的全局搜索能力不断迭代优化求解节点的最优位置。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基于模拟退火优化的多维标度定位算法即使在C型网络和测距噪声存在的情况下也能够具有较低的平均定位误差和较高的网络覆盖率,而且非常适于应用在智能工厂基站数量少的环境。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基于测距定位和基于非测距定位、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单目标定位和多目标定位的相关技术,提出了5种创新和改进方案,并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5种定位方案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的重要创新和改进,可以应用在智能工厂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个定位领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杨斯佳[6](2021)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变式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变式教学被许多一线教育者运用于教学中,“铺天盖地”地出现在中小学教育中,但缺少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很难良好发展下去,这项实践该如何上升为理论?在西方教育学中,以Marton教授为首提出的“变异理论”,以及布鲁纳的“脚手架理论”等可以提供理论依据,在国内,顾泠沅教授结合中国特色教学将“变式教学”分类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并引进了“潜在距离”的概念。实践与理论是相辅相成的。本文研究以“变异理论”和“脚手架理论”这两个理论为指导下的“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并采取“单元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实施的载体,来进行“变式教学”。为“变式教学”的实施提供新的范本,同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实践依据。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怎么做”,“效果如何”,具体问题如下:1、变异理论指导下的变式教学如何开展?2、脚手架理论指导下的变式教学如何开展?3、单元教学设计下的变式教学如何设计?4、变式教学是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成绩?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实施“变式教学”,领会“单元教学设计”的思想,保证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将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内容重组,形成专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本文共设计六个研究课例,并实施教学,隶属于线性规划、圆锥曲线、简单几何体三个单元。课堂反馈良好。本次研究是在上海市一所市重点学校的高二年级开展,针对学习兴趣等情感方面的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变式教学实施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结果进行数据分析;针对成绩方面,则是通过变式教学前后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以及问卷调查中的题目进行考察。同时也进行了个案研究,在实验组的班级选择了两位同学定期进行个别访谈,记录学习状态以及追踪学习成绩。基于以上的教学实践以及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在“变异理论”和“脚手架”理论指导下,以“单元教学设计”为载体的“变式”教学,在“概念性变式”中要构建合适的变异空间,在“过程性变式”中铺设适当的潜在距离。在教学实施中,提出三个教学策略:单元整体化策略,内容专题化策略和过程阶梯化策略。2、通过实验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变式教学后有提高;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教学实施前后的成绩分析,实验组的成绩显着性高于对照组的;通过对个案的追踪调查,学习兴趣和信心有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有显着性提高。所以变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冯文刚[7](2021)在《地震作用下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变形与稳定性控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西北地区地貌主要以黄土山地为主,又是强震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框架预应力锚杆由于能有效限制边坡侧移、可改善边坡稳定性等优点,现已经在西北黄土地区边坡工程中应用广泛,并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锚杆的锚固机理,而从锚杆-框架-土体协同作用入手对地震作用下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变形与稳定性控制机理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目前研究现状,通过理论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地震作用下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变形与稳定性控制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现有支护结构上动土压力计算公式中部分系数进行优化,确定了支护结构上动土压力随坡高呈三次曲线分布模式,再对支护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地震作用下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的变形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支护结构动力简化模型,进而对边坡水平水平动位移进行了求解,建立了边坡水平动位移与坡高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计算与有限元模拟进行对比验证,保证了本文算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再将有支护边坡与无支护边坡水平动位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框架预应力锚杆有良好的抗震性能。(2)运用水平-竖向联合条分法建立了边坡地震动稳定性计算模型,求解了锚杆锚固区范围,将水平土条取为锚杆锚固区范围内的水平土层,竖向土条取为水平土条滑移面所对应的竖向土层,再将上述两种土条的力与力矩平衡通过滑移面侧压力与下滑力进行联立,求解出了土条上所有未知条间力的解析解,并推导了有支护边坡动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将上述条间力计算方法与稳定性计算方法运用于无支护边坡,再对其动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分别运用本文算法与有限元法对实际工程算例进行计算,在保证本文算法合理性与可行性基础上对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地震动稳定性控制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土条表面的法向力而减小切向力,从而提高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的整体性,进而提高了地震作用下边坡动稳定性系数。(3)以兰州某边坡工程为依托,借助有限元软件Geo Studio建立了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动力有限元模型与地震动稳定性有限元模型,将横梁间距、立柱间距、锚杆倾角、地下水位、锚杆预应力以及竖向地震等因素对地震作用下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变形与稳定性控制机理的影响进行了参数分析。

刘小树[8](2021)在《探究原点平移变换解决圆锥曲线上不共线三点问题》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数学竞赛中涉及圆锥曲线的定值、定点问题较多,下面给出处理一类圆锥曲线定性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是竞赛试题另解,更是探讨圆锥曲线上不共线三点定值、定点的一般性结论,为竞赛解题打开新的思路.定义:设点P(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点,在变换■的作用下,点P(x,y)对应到点P′(x′,y′),称φ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把原坐标轴原点O平移到点(a,b)的变换,简称"原点平移变换".

黄琴[9](2020)在《输电线防外破智能视频预警系统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用电量增长,输电线路铺设量增大,输电线路被外力破坏的事故越来越多。对于此类事故,传统人工预警耗费人力物力高、漏报率高、预报难以保障及时性。现有自动预警装置易受干扰、误报率高。因此,研究一种自动、稳定且实时性强的防外破预警系统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内计算机视觉技术崛起,人们开始研究输电线防外破智能视频预警系统。在输电线路被外力破坏的事故原因中,吊车的吊臂碰线发生率高,并且危害大,所以本文针对吊臂入侵输电线的预警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研究了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运动目标检测、识别、跟踪以及双目立体视觉等技术,分析了预警系统需求,提出了功能设计方案。本文基于实验,分析了现有算法的不足,并提出以下改进:(1)采用基于霍夫直线的输电线检测算法,为输电线与吊臂测距预警算法打好基础。(2)通过研究光流法、帧差法以及背景减除法等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对比算法优缺点,采用融合改进五帧差分与单高斯背景建模的目标检测算法。(3)通过深入研究Mean Shift跟踪算法和吊臂几何特征,提出基于SIFT特征点尺度方向自适应的万向矩形框作为跟踪框,对Cam Shift跟踪算法进行改进,从而改善了现有算法跟踪框含大量背景像素点和矩形框尺度方向无法随吊臂自适应调整的问题。(4)通过对双目立体理论和吊臂碰线特征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基于极线校正、融合异面直线公垂距离与点到直线距离的输电线与吊臂测距算法,改善了现有系统测距预警算法测距误差大、碰触盲区多等问题。通过实验证明,输电线检测算法可检测室外输电线,可用于测距预警,算法可行且有效;改进目标检测算法既提高检测效率也提升检测效果;改进跟踪算法的跟踪框能随吊臂尺度方向自适应调整,提高了跟踪准确度;改进测距算法提升测距准确度和报警准确率,大大降低漏报率。通过与现有系统联调对比,统计其准确率、误报率和漏报率等性能指标,验证了本系统的实用性与优越性。

张文政[10](2020)在《基于结构光视觉检测的旋转梁轨迹规划与振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在航空航天和工业应用领域,轻质高效的柔性旋转梁结构应用广泛。当其执行转动操作任务时,由于刚度低、阻尼小的结构特性其末端会激起低频弹性振动且衰减缓慢,对柔性梁操作效率和使用寿命带来较大影响,此外,柔性梁系统存在刚柔耦合、摩擦以及减速器间隙等较多的非线性因素。因此设计合理有效的控制策略来提高转动平稳性以及快速抑制残余振动是十分有必要的。论文主要工作包括:(1)建立旋转单梁系统和双梁系统数学模型。基于假设模态法描述弹性振动,推导动力学模型并进一步提取运动学方程,为后续振动控制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分析柔性梁系统间隙、双梁耦合等非线性特性,确定双梁复合控制方案。(2)由点激光器与相机搭建结构光视觉测取旋转柔性梁的弹性振动。基于张氏标定法提出相机、激光线方程、电机轴方程标定方法,完成三维重建以及振动信息提取相关理论推导,补偿由于激光与梁面不垂直产生的误差,总结整体测量步骤。(3)从前馈控制角度提高单、双柔性梁系统的转动平稳性,针对点到点运动规划抑振轨迹。对单梁系统以多项式结合傅里叶级数为基础轨迹,基于辨识的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构造振动目标函数,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轨迹参数。对双梁系统以分段五次多项式样条函数为基础轨迹,基于状态空间形式辨识双梁耦合运动学方程,并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轨迹分段区间端点浮动值,得到双梁的优化抑振轨迹。(4)从反馈控制角度设计振动控制器抑制柔性梁旋转激起的弹性振动,从而提高操作效率。由于柔性梁系统存在非线性不确定因素,常规线性控制器效果局限。考虑到对角回归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记忆”能力,设计相应的辨识网络和控制网络实现单梁系统的在线辨识与振动抑制。对双梁系统设计模糊预测控制算法,利用分段特性突破间隙控制死区,各运动区段对应切换主导模型,结合预测控制实现振动快速抑制。(5)基于上述测控策略分析搭建单、双梁平台实验研究,其中为不失一般性双梁实验平台包括对称双梁与非对称双梁。分别规划梯形速度、摆线等经典轨迹与优化轨迹下的转动,实验结果表明规划所提的两种优化轨迹时柔性梁振动响应更小。对单、双梁系统分别采用对角回归神经网络控制和模糊预测控制,与PD控制对比实验结果均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算法振动抑制效果更好,特别是对于小幅值残余振动。

二、直线方程x-x0=m(y-y0)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线方程x-x0=m(y-y0)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教材习题的深度教学实践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案例描述
    2.1 片段一:问题呈现,挖掘设问
    2.2 片段二:问题驱动,一题多变
    2.3 片段三:一般推广,一深化理解
    2.4 片段四:类比迁移,拓展延伸
    2.5 链接课本和高考
3 教学反思
    3.1 后期备考思考
    3.2 复习教学要重视“导”
    3.3 挖掘教材例题、习题

(2)复杂运动下双基前视SAR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双基SAR成像系统及试验
        1.2.2 双基SAR成像理论
        1.2.3 双基SAR成像算法
        1.2.4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复杂运动双基前视SAR回波模型与系统特性分析
    2.1 距离历史与回波信号模型
        2.1.1 成像几何与平台轨迹
        2.1.2 距离历史模型
        2.1.3 回波信号模型
    2.2 回波特性分析
        2.2.1 回波信号各域基本特征
        2.2.2 点目标回波信号特性
        2.2.3 场景回波二维空变性
    2.3 空间分辨性能
        2.3.1 广适用的波数谱双基SAR空间分辨模型
        2.3.2 复杂运动下前视分辨性能预测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适用于复杂运动的双基SAR方位模糊性研究
    3.1 双基SAR方位栅瓣及特性分析
        3.1.1 实阵列与合成孔径阵列的空间模糊性
        3.1.2 实阵列与合成孔径阵列特性分析及对比
    3.2 栅瓣预测与无模糊采样准则
        3.2.1 图像栅瓣产生机理与位置预测
        3.2.2 规避栅瓣的方位采样准则
        3.2.3 方位栅瓣与方位频谱混叠的差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极坐标格式深度波前弯曲校正成像算法
    4.1 单/双基SAR的极坐标格式成像算法概述
        4.1.1 单基SAR极坐标格式算法原理
        4.1.2 双基SAR算法原理与仿真分析
    4.2 波数变换反演波前弯曲校正方法
        4.2.1 双基波前弯曲误差模型及分析
        4.2.2 复杂运动下波前弯曲相位的波数域模型
        4.2.3 空变波前弯曲校正的实现流程
        4.2.4 仿真验证及算法适用性
    4.3 直接数值变换波前弯曲校正方法
        4.3.1 方法原理及实现
        4.3.2 仿真验证及算法适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统一解耦合空变滤波成像算法
    5.1 耦合波数成像算法
        5.1.1 回波波数域耦合性分析
        5.1.2 耦合波数映射与波数域统一解耦
        5.1.3 波数域一维空变相位滤波器及实现方法
        5.1.4 算法复杂度分析及仿真验证
    5.2 多普勒域空变滤波成像算法
        5.2.1 一致压缩与Keystone变换粗成像
        5.2.2 多普勒域一维空变相位滤波的实现
        5.2.3 算法复杂度分析及仿真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覆层图案激光加工边缘锥角抑制与面域高效去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激光加工侧壁锥角抑制研究现状
        1.2.2 面域材料激光高效加工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金属靶材移动脉冲激光烧蚀形貌有限元仿真及解析模型建立
    2.1 移动脉冲激光能量分布方程及其加载方法建立
        2.1.1 移动脉冲激光的能量分布方程描述
        2.1.2 金属靶材对激光的吸收特性
        2.1.3 激光热源载荷在有限元模型上的施加
    2.2 基于生死单元技术的激光烧蚀截面轮廓有限元仿真
    2.3 激光烧蚀截面轮廓解析计算模型建立及实验验证
        2.3.1 激光烧蚀截面轮廓解析计算模型构建
        2.3.2 实验材料
        2.3.3 加工及检测设备
        2.3.4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刻蚀+侧壁修整”的激光铣削侧壁锥角抑制工艺
    3.1 激光倾斜入射烧蚀截面轮廓计算模型推广
        3.1.1 激光倾斜入射烧蚀截面轮廓解析计算模型建立
        3.1.2 计算模型的实验验证
    3.2 以垂直侧壁为目标的激光加工参数有序规划方法
        3.2.1 激光束与工件相对位姿确定方法
        3.2.2 激光能量密度确定方法
        3.2.3 激光扫描速度确定方法
    3.3 激光刻蚀边缘锥角抑制加工实验验证
        3.3.1 微细直槽激光加工实验
        3.3.2 面域蚀除激光加工实验
    3.4 本章小结
4 蚀深约束下“离焦+能量补偿”的激光参数调控方法
    4.1 激光烧蚀截面轮廓计算模型的离焦工况推广
    4.2 激光刻蚀边缘溅射物的截面轮廓参数化表征
        4.2.1 理论模型描述
        4.2.2 修正的激光烧蚀截面计算模型实验验证结果
    4.3 蚀深约束下虑及离焦与溅射物影响的激光能量补偿方法
        4.3.1 激光能量密度补偿值计算方法
        4.3.2 激光能量密度补偿实验验证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兼顾边缘质量与面域蚀除效率的表层图案双扫描策略加工方法
    5.1 采用异种扫描策略的图案内外区划分方法
        5.1.1 图形轮廓的等距偏置曲线求解
        5.1.2 考虑进给速度可达性的图案内外区划分准则
        5.1.3 面域加工激光扫描行距估算方法
    5.2 曲线去自交与去相交解析计算方法研究
        5.2.1 单一曲线的去自交方法
        5.2.2 曲线对间的去相交方法
    5.3 面向表层图案激光精密加工的CAM软件开发
    5.4 实验验证
        5.4.1 面域激光刻蚀基础实验验证
        5.4.2 典型样件内外表面表层图案加工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高空斜视成像的航空相机目标地理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航空相机发展情况概述
        1.2.1 国外航空相机发展情况
        1.2.2 国内航空相机发展情况
    1.3 航空相机目标定位算法概述
        1.3.1 基于地球椭球模型的目标定位算法
        1.3.2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目标定位算法
        1.3.3 基于激光测距的有源目标定位算法
        1.3.4 基于单机两点或双机交汇的目标定位算法
        1.3.5 基于单机多次测量的滤波定位算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目标定位算法基础数学模型及常用仿真方法
    2.1 引言
    2.2 齐次坐标转换理论
        2.2.1 齐次坐标概述
        2.2.2 齐次坐标的三维转换
    2.3 基础坐标系及其转换矩阵
        2.3.1 地球坐标系
        2.3.2 地理坐标系
        2.3.3 载机坐标系
        2.3.4 相机坐标系
    2.4 地面目标基础定位模型
    2.5 定位算法常用仿真分析模型及仿真工具
        2.5.1 全微分法
        2.5.2 蒙特卡洛法
        2.5.3 定位精度评价指标
        2.5.4 仿真环境及工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畸变处理和视轴修正的高精度地面目标定位算法
    3.1 引言
    3.2 相机光学系统畸变测量及修正算法
        3.2.1 畸变率的定义及测量方式
        3.2.2 定位过程中的畸变修正算法
    3.3 基于重叠图像的面阵航空相机整体畸变估计算法
        3.3.1 图像重叠率完全可调时的整体畸变估计算法
        3.3.2 图像重叠率固定时的整体畸变估计算法
    3.4 斜视航空相机的辅助坐标系及修正方程
        3.4.1 减振平台坐标系
        3.4.2 内框架角修正方程
        3.4.3 相机坐标系原点位置修正方程
    3.5 高精度地面目标定位数学模型
    3.6 高精度地面目标定位算法仿真分析
        3.6.1 定位误差分析
        3.6.2 高精度定位算法与传统定位算法的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深度学习和坐标分解的建筑物目标定位算法
    4.1 引言
    4.2 斜视遥感图像建筑物目标检测算法
        4.2.1 建筑物目标检测算法发展概述
        4.2.2 基于yolo v4 卷积神经网络的倾斜遥感图像建筑物检测算法
    4.3 基于坐标分解的建筑物目标定位算法
        4.3.1 基于基点选择的建筑物目标经纬度计算方法
        4.3.2 基于角度信息的建筑物目标高度估算方法
    4.4 建筑物目标定位算法仿真分析
        4.4.1 建筑物高度导致的定位误差
        4.4.2 建筑物目标定位算法与传统算法定位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飞行试验验证
    5.1 引言
    5.2 定位系统硬件组成
    5.3 高精度地面目标定位算法飞行试验验证
    5.4 建筑物目标定位算法验证实验
        5.4.1 建筑物检测算法实验结果
        5.4.2 建筑物目标定位算法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内容及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面向智能工厂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智能工厂概述
        1.1.2 智能工厂实时定位系统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成
        1.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
        1.3.1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原理
        1.3.2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种类
        1.3.3 测距和非测距定位技术
        1.3.4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的性能指标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2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非测距的DV-Hop定位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非测距的定位算法
        2.2.1 非测距定位算法原理
        2.2.2 常见非测距定位算法
        2.2.3 DV-Hop定位算法的相关研究
    2.3 DV-Hop定位算法原理
    2.4 DV-Hop定位算法的误差来源
        2.4.1 网络结构原因
        2.4.2 定位算法原因
        2.4.3 信号传输原因
    2.5 仿射空间原理
    2.6 基于误差向量修正的DV-Hop定位算法
        2.6.1 建立锚节点信息列表
        2.6.2 修正锚节点的选择策略
        2.6.3 修正初始估计位置
        2.6.4 基于误差向量修正的DV-Hop定位算法流程
        2.6.5 基于模糊聚类误差向量修正的DV-Hop定位算法流程
        2.6.6 两种改进的DV-Hop定位算法分析
    2.7 实验分析
        2.7.1 实验环境设置
        2.7.2 实验结果分析
    2.8 本章总结
第3章 基于测距的三边加权质心定位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测距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
    3.3 三边加权质心定位算法
        3.3.1 基于RSSI测距的定位原理
        3.3.2 三边加权质心定位算法原理
    3.4 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
    3.5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3.6 改进的三边加权质心定位算法
        3.6.1 双集合组合法
        3.6.2 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计算RSSI准确值
        3.6.3 参考点加权质心定位算法
    3.7 实验分析
        3.7.1 实验环境设置
        3.7.2 实验结果分析
    3.8 本章总结
第4章 基于灰色模型预测的蒙特卡罗盒子定位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
        4.2.1 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4.2.2 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工厂的应用
        4.2.3 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
    4.3 动态定位算法和静态定位算法的比较
    4.4 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的研究
    4.5 动态定位算法的特点
    4.6 灰色模型预测原理
    4.7 蒙特卡罗定位和蒙特卡罗定位盒子原理
        4.7.1 蒙特卡罗定位算法
        4.7.2 蒙特卡罗定位盒子算法
    4.8 基于灰色模型预测的蒙特卡罗定位盒子算法
        4.8.1 GMMCB定位算法原理
        4.8.2 GMMCB定位算法流程
    4.9 实验分析
        4.9.1 实验环境设置
        4.9.2 实验结果分析
    4.10 本章总结
第5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多目标定位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无线传感器网络稀疏多目标非协作式定位
    5.3 压缩感知技术原理
        5.3.1 压缩感知技术
        5.3.2 稀疏信号表达
        5.3.3 稀疏信号采样
        5.3.4 稀疏信号重构
    5.4 压缩感知技术的应用
    5.5 基于压缩感知的定位研究
    5.6 基于压缩感知的定位原理
        5.6.1 基于压缩感知的定位模型
        5.6.2 信号传播衰减测距模型
    5.7 基于压缩感知的两阶段定位算法
        5.7.1 大尺度定位阶段
        5.7.2 精细化定位阶段
    5.8 实验分析
        5.8.1 实验环境设置
        5.8.2 实验结果分析
    5.9 本章总结
第6章 基于模拟退火优化的多维标度定位算法研究
    6.1 引言
    6.2 无线传感器网络少基站多目标协作式定位
    6.3 多维标度定位算法及相关研究
        6.3.1 多维标度定位相关研究
        6.3.2 信号强度距离衰减模型
        6.3.3 多维标度定位原理
        6.3.4 MDS-MAP定位误差分析
    6.4 模拟退火优化算法
    6.5 基于模拟退火优化的多维标度定位算法
        6.5.1 改进定位算法原理
        6.5.2 改进定位算法流程
    6.6 实验分析
        6.6.1 实验环境设置
        6.6.2 实验结果分析
    6.7 本章总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变式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变式
        2.1.2 变异理论
        2.1.3 脚手架理论
        2.1.4 变式教学
        2.1.5 单元教学设计
    2.2 变异理论和变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2.3 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2.4 变式教学的理论指导
        2.4.1 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变式教学
        2.4.2 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与变式教学
    2.5 变式教学的原则
        2.5.1 整体性原则
        2.5.2 目标导向原则
        2.5.3 暴露过程原则
    2.6 实施变式教学的策略
        2.6.1 单元整体化策略
        2.6.2 内容专题化策略
        2.6.3 过程阶梯化策略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过程
第四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4.1 变式教学前后测试卷分析
        4.1.1 变式教学前测试卷分析
        4.1.2 变式教学后测试卷分析
    4.2 个案学习情况分析
    4.3 问卷设计及分析
        4.3.1 前测问卷结构设计
        4.3.2 后测问卷结构设计
    4.4 个案访谈实录
第五章 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课例
    5.1 基本概念的变式
        5.1.1 课例1 圆锥曲线求轨迹方程—“点差法”中的变式教学
        5.1.2 课例2“将军饮马”问题在圆锥曲线最值问题中的变式教学
    5.2 数学命题的变式
        5.2.1 课例3 利用“祖暅原理”推导“旋转体体积”的变式教学
        5.2.2 课例4 圆锥曲线问题中的“弦长公式”的变式教学
    5.3 问题解决的变式
        5.3.1 课例5“线性规划最优解”问题的变式教学
        5.3.2 课例6 圆锥曲线中距离问题的变式教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实验前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实验后的调查问卷
附录 C 前测试卷
附录 D 后测问卷
致谢

(7)地震作用下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变形与稳定性控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1.2.1 支护结构加固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支护结构加固边坡动力研究现状
        1.2.3 支护结构加固边坡机理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震作用下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变形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组成
    2.3 图乘法
        2.3.1 图乘法公式
        2.3.2 图乘法的适用条件
    2.4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动力简化模型的建立
        2.4.1 基本假设
        2.4.2 支护结构上动土压力分析
        2.4.3 模型的建立
    2.5 锚杆轴力求解
    2.6 立柱动弯矩求解
    2.7 边坡水平动位移求解
        2.7.1 锚杆轴力作用下支护结构基本体系水平动位移求解
        2.7.2 支护结构惯性力作用下支护结构基本体系水平动位移求解
        2.7.3 动土压力作用下支护结构基本体系水平动位移求解
    2.8 工程算例及有限元验证
        2.8.1 工程概况
        2.8.2 设计参数
        2.8.3 理论计算结果
        2.8.4 有限元对比验证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地震动稳定性控制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边坡地震动稳定性计算模型的建立
        3.2.1 基本假设
        3.2.2 模型的建立
    3.3 锚杆锚固区范围求解
        3.3.1 锚定点以上锚固区范围求解
        3.3.2 锚定点以下锚固区范围求解
    3.4 土条受力分析
    3.5 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边坡动稳定性系数求解
    3.6 无支护边坡地震动稳定性分析
        3.6.1 无支护边坡土条受力分析
        3.6.2 无支护边坡动稳定性系数求解
    3.7 工程算例及有限元验证
        3.7.1 工程概况
        3.7.2 理论计算结果
        3.7.3 有限元对比验证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震作用下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变形与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工程概况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1 边坡动力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边坡稳定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4.1 框架预应力加固黄土边坡动力响应分析
        4.4.2 框架预应力加固黄土边坡地震动稳定性分析
    4.5 有限元参数分析
        4.5.1 边坡水平动位移参数分析
        4.5.2 边坡地震动稳定性参数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9)输电线防外破智能视频预警系统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计算机视觉
        1.2.2 防外破预警系统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计算机视觉研究
    2.1 图像预处理
        2.1.1 图像颜色空间转换
        2.1.2 图像形态学处理
    2.2 图像特征提取
        2.2.1 基于形状特征的图像特征提取
        2.2.2 基于SIFT特征点的图像特征提取与匹配
    2.3 运动目标检测
        2.3.1 帧差法
        2.3.2 背景减除法
    2.4 运动目标识别
    2.5 运动目标跟踪
    2.6 双目立体视觉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警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现有系统的调研
        3.1.2 本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功能设计
        3.2.1 离线功能
        3.2.2 在线功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警系统算法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算法总设计
    4.2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4.2.1 基于多高斯背景建模的检测算法
        4.2.2 基于Vibe背景建模的检测算法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3 运动目标跟踪算法
        4.3.1 基于Mean Shift的目标跟踪算法
        4.3.2 基于Camshift的目标跟踪算法
        4.3.3 实验结果分析
    4.4 基于SIFT特征点匹配的双目立体测距算法
        4.4.1 基于张正友棋盘格的双目立体标定算法
        4.4.2 基于SIFT特征点匹配的双目立体测距算法
        4.4.3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进的预警系统算法设计与实现
    5.1 改进的系统算法总设计
    5.2 融合五帧差分与单高斯建模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5.2.1 改进的五帧差分检测算法
        5.2.2 单高斯建模目标检测算法
        5.2.3 融合五帧差分与单高斯建模的目标检测算法
        5.2.4 实验结果分析
    5.3 基于SIFT尺度方向自适应的万向矩形核函数Cam Shift跟踪算法
        5.3.1 基于SIFT特征点的万向矩形框尺度方向自适应算法
        5.3.2 尺度方向自适应的万向矩形核函数Cam Shift跟踪算法
        5.3.3 实验结果分析
    5.4 基于极线约束与距离融合的测距预警算法
        5.4.1 基于Bouguet的极线校正算法
        5.4.2 基于霍夫直线的输电线检测算法
        5.4.3 基于极线约束的特征点三维坐标恢复算法
        5.4.4 融合异面直线和点到直线距离的测距预警算法
        5.4.5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预警系统联调实验
    6.1 实验过程
        6.1.1 实验环境搭建
        6.1.2 系统性能测试
    6.2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结构光视觉检测的旋转梁轨迹规划与振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柔性结构建模研究现状
        1.3.2 振动检测研究现状
        1.3.3 轨迹规划研究现状
        1.3.4 振动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内容
第二章 旋转柔性梁建模
    2.1 旋转单柔性梁动力学模型
        2.1.1 单柔性梁系统
        2.1.2 单柔性梁模型建立
    2.2 旋转双梁动力学模型
        2.2.1 双柔性梁系统
        2.2.2 双柔性梁模型建立
    2.3 柔性梁系统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构光视觉振动检测
    3.1 结构光视觉检测系统
    3.2 视觉系统标定
    3.3 图像处理
    3.4 振动信息获取
        3.4.1 柔性梁振动信号测量
        3.4.2 振动测量信号的误差补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梁抑振轨迹规划
    4.1 经典轨迹规划插值函数
    4.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优化轨迹
        4.2.1 多项式结合傅里叶级数的基础轨迹
        4.2.2 粒子群算法优化
    4.3 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优化轨迹
        4.3.1 分段多项式样条函数的基础轨迹
        4.3.2 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梁振动主动控制算法
    5.1 PD控制算法
    5.2 对角回归神经网络控制算法
        5.2.1 网络结构
        5.2.2 权值训练更新
    5.3 模糊预测控制算法
        5.3.1 T-S模糊模型
        5.3.2 预测控制器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柔性梁轨迹规划和振动控制实验研究
    6.1 实验系统组成
        6.1.1 单梁振动实验平台
        6.1.2 双梁振动实验平台
    6.2 视觉检测实验结果
        6.2.1 结构光视觉标定结果
        6.2.2 视觉振动测量结果
    6.3 轨迹规划实验结果
        6.3.1 单梁轨迹规划实验
        6.3.2 对称双梁轨迹规划实验
        6.3.3 非对称双梁轨迹规划实验
    6.4 振动主动控制实验结果
        6.4.1 单梁振动控制实验
        6.4.2 对称双梁振动控制实验
        6.4.3 非对称双梁振动控制实验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工作总结
    今后研究方向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直线方程x-x0=m(y-y0)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教材习题的深度教学实践与反思[J]. 潘敬贞,骆妃景. 中学数学研究, 2021(11)
  • [2]复杂运动下双基前视SAR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 缪昱宣.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覆层图案激光加工边缘锥角抑制与面域高效去除[D]. 王健.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高空斜视成像的航空相机目标地理定位技术研究[D]. 蔡一铭.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5]面向智能工厂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研究[D]. 李海啸.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9)
  • [6]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变式教学的策略研究[D]. 杨斯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地震作用下框架预应力锚杆加固黄土边坡变形与稳定性控制机理研究[D]. 冯文刚.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8]探究原点平移变换解决圆锥曲线上不共线三点问题[J]. 刘小树. 中学数学, 2021(01)
  • [9]输电线防外破智能视频预警系统算法研究[D]. 黄琴.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10]基于结构光视觉检测的旋转梁轨迹规划与振动控制研究[D]. 张文政.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  ;  

直线方程x-x0=m(y-y0)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