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晕灵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艳茹[1](2020)在《“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比较“解结培元”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治疗方案之间的差异,同时探究“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作用机理,对该针法做出客观性的评价,从而找出对颈性眩晕更为安全、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共有64例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治疗组先于局部结节或者压痛点处,行解结针法,继刺四白、膻中、中脘、关元等培补元气的穴位;对照组先刺颈夹脊,继刺百会、风池、头维、内关、足三里等穴,两组患者的针刺治疗时间均为2周,每周一至周六针刺,1次/日,每次留针30分钟,均接受针刺治疗12次。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分别采用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valuate Scale Cervical Vertigo,ESCV)、中医证候量表、眩晕程度分级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进行症状评分,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加以比较分析,所得结果均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ESCV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眩晕程度分级评分、SCL-90评分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2 ESCV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SCV各项评分资料均显示较治疗前有所升高(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总评分较高,其中在改善眩晕和日常生活工作方面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而在改善颈肩痛、头痛、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总分比较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P>0.05)。3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均显示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评分较低,其中在改善患者脉象状况上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在总分、舌象、面色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P>0.05)。4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分级评分均显示较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即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程度均得到一定改善,但治疗组在改善眩晕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5 SCL-90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L-90所得评分资料均显示较前有所降低(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抑郁、焦虑、精神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理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治疗组在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稍逊色于对照组。6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治愈10人,显效15人,有效4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治愈4人,显效17人,有效5人,无效6人,总有效率81.25%。两组临床疗效经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后,得出Z=-1.789,P=0.074>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头痛、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情况,提高生活质量;2治疗组在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程度、脉象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在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稍逊色于对照组;4本次临床观察的两种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疗效相当,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择优使用。
贾梦龙[2](2020)在《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葛藤二仙汤加减对以眩晕/头晕、颈部不适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肝肾不足证治疗效果。方法:以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门诊就诊的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给予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2周后的评分变化,以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组内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前后患者的评分。结果:1.实验组经治疗1周后,患者量表总评分和各单项评分如眩晕评分以及颈肩痛和头痛评分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评分进一步升高,与治疗1周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经治疗1周后,患者量表内单项评分如眩晕评分、生活及工作状况评分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肩痛及头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眩晕评分进一步升高,与治疗1周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肩痛及头痛评分的改善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总评分来看,治疗1周后、2周后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有效率85%,对照组有效率61%,经卡方检验,实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结论:葛藤二仙汤加减对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眩晕/头晕、颈部不适等症状有着良好的效果。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眩晕症状也有改善作用,但对颈肩部疼痛及头痛的改善效果不佳。葛藤二仙汤临证加减对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患者有着更加全面的治疗效果。
高连钰[3](2020)在《输刺联合透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经验,通过运用输刺联合透刺法治疗颈性眩晕。通过与常规针刺方法的对比,观察临床疗效,并且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从而对这两种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差异进行比较,论证输刺结合透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是否具备优越性,从而尝试为今后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提供更为多样的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并合乎纳入标准的60例颈性眩晕的患者。将此60位患者根据其就诊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号,使用SPSS22.0软件将编号转换为随机数字,并对随机数字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输刺联合透刺法医治,对照组运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在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不间断针刺5天,休息2天,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察看并评价疗效。在治疗前及2个疗程完成后填写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和眩晕程度评价表。在研究结束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建造数据库进行统计学整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特性相契合的使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按照P值<0.05为标准,确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治疗前分析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对其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评分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具备可比性。2.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向善转变。组内治疗前后评分及分度经秩和检验分析,ESCV评分有所增加,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果,两组组间经秩和检验,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3.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临床痊愈10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床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总体疗效经秩和检验分析,Z=-2.464,P=0.014<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证明输刺联合透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研究结论:输刺联合透刺法及常规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且前者疗效较后者更好,本研究为临床工作者治疗颈性眩晕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治疗方式。
陈璐,冉磊[4](2018)在《颈晕停汤治疗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颈晕停汤治疗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颈性眩晕(痰湿中阻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服用西比灵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颈晕停汤治疗。7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眩晕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眩晕症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晕停汤联合西比灵治疗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用西比灵治疗。
陈淑兰[5](2018)在《眩宁汤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眩宁汤治疗风痰入络型颈性眩晕患者前后,其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分值、TCD指标、血液流变学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等的变化,评价眩宁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试验共纳入7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并随机分到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观察组给予中药眩宁汤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中药来自我院门诊中药房,并由煎药房统一制剂,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早晚两次温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10mg,每晚1次。两组治疗均以四周为一个疗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分值、TCD指标、血液流变学变化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研究共纳入72例患者,其中有65例病人完成了临床观察,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研究的脱落率为9.72%(2)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分值、TCD指标、血液流变学变化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等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分值、TCD指标、血液流变学变化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亦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较,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分值、TCD指标、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3)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9.7%,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4)安全性方面,治疗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血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检查等指标也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结论:眩宁汤在改善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方面作用显着,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娄雅浩[6](2014)在《颈椎不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疾病所致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女性多于男性。该病多于活动颈椎或体位改变时发作,以眩晕或头晕为主,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面色潮红、出汗、心悸、血压不稳、脑鸣、便意及上肢麻木等复杂的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持续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卧床休息可缓解。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伏案工作人数增多,发病人数逐渐增多,年龄也趋于年轻化。眩晕疾病的诊断涉及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眼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等多学科领域,患者临床症状重且复杂,阳性体征稀少,病人表现不一致,症状可有不同组合,无特异性的辅助检查与临床试验方法,难以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因此目前颈性眩晕是临床难以诊断治疗的疾病之一,其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疾病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主要通过对重度颈性眩晕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后中长期随访,通过对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的调查,评估其疗效,探索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目的:通过对重度颈性眩晕病人手术疗效的术后中长期随访观察,评估其疗效,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方法:对我院1997年至2009年期间诊断为颈性眩晕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1、对颈性眩晕患者术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颈性眩晕发病的一般规律2、对手术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通过对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的随访观察,评估手术治疗颈性眩晕疾病的疗效。3、复查术后正侧位X片检查,融合节段有无不稳及假关节形成;内固定物有无脱落、位移;相邻节段有无退行性改变。4、对颈性眩晕手术疗效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1.共随访到重度颈性眩晕患者手术病例43例,其中电话随访19例,门诊随访24例。随访患者中男性15例,女28例,发病年龄34-80岁,平均58.2±1.7岁,平均病程3年1个月。随访时间最短5年4个月,最长16年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年11个月。随访患者中26例诊断为单纯性颈性眩晕;另外17例中眩晕并伴有脊髓症状者12例、伴有神经根症状者6例、同时伴有脊髓及神经根症状者1例。2.行颈椎后路椎管减压术患者6例,颈椎前路椎体减压融合内固定37例。术前26例行硬膜外封闭,封闭后眩晕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单节段不稳13例,2个节段不稳25例,3个节段2不稳5例。颈椎不稳节段C3/4:16例;C4/5:28例;C5/6:27例;C6/7:6例。3.眩晕症状完全消除40例(去世2例,去世前眩晕症状消除且无复发),残存手指麻木患者2例,颈部不适2例,目前仍有头晕3例。3例患者中1例患者74岁,术前诊断为颈性眩晕伴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眩晕症状消失,术后8年出现脑梗塞后残留偶发性轻度头晕及行走不便;1例患者术后眩晕症状消除,术后3年时发生脑梗塞,现偶发头晕;1例患者2次颈椎外伤病史,手术治疗后眩晕症状消失,仅残余轻度头晕。4.对患者眩晕行VAS评分,轻度3例,无中度及重度患者。5.疗效评定:优40例,占93.0%,良3例,占7.0%,优良率100%。患者参照手术疗效评定,对手术效果均表示满意。6.影像学:X线25例,融合节段未见不稳及假关节形成;内固定物无脱落、位移;相邻节段无退行性改变。结论:重度颈性眩晕患者不稳定节段行融合内固定手术安全,疗效满意、可靠。
肖尧[7](2013)在《八把半锁疗法之开青龙锁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八把半锁疗法之开青龙锁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八把半锁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提供一个新的方法。方法颈源性眩晕患者60例均来自湖北省中医院推拿科,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纳入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八把半锁疗法中开青龙锁治疗,双侧开青龙锁十分钟,治疗5次为1疗程,一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用长春西汀联合西比灵治疗,治疗5次为1疗程,一共治疗4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所有病例均运用颈性眩晕症状评估量表评分、情感项评分和颈部彩色多普勒评分以及治疗结束一个月后症状评分进行观察记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40.0%,对照组治愈率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开青龙锁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与对照组;颈性眩晕症状评估量表评分、颈部彩色多普勒评分、情感项评分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颈部彩色多普勒、情感项评分的差值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颈源性眩晕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一个月后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的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颈源性眩晕在复发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八把半锁疗法中开青龙锁的方法治疗颈源性眩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操作简单、远期疗效显着、完全无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许金海,莫文[8](2010)在《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药频次的归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归纳分析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处方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2003年1月2008年12月间各类医学期刊,获取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剂;统计方剂中不同功效类别药物的使用频次;比较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用药的差异。结果:共有85个方剂纳入研究。69个内服方剂中,补益药26味283次、活血化瘀药20味216次、解表药17味167次;16个外用方剂中,活血化瘀药18味62次、祛风湿药16味54次、解表11味42次。内服、外用方剂中的补益、活血化瘀、祛风湿以及常用药物,在使用上存在着不同。结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剂以补益、活血化瘀、解表、祛风湿类别药物为主要组成药物;内服方剂多使用补益、活血化瘀类药物,而外用方剂则多使用活血化瘀、祛风湿类药物。
陈宜华[9](2010)在《电针颈夹脊对颈性眩晕患者TCD和血液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颈椎及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关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综合征。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该病一般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以及混合型等。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脖颈僵硬、活动受限、颈肩疼痛、上肢无力、头痛头晕,甚至致残。此病已成为成为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目前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大类。非手术疗法中以血管扩张剂治疗为主,但存在疗效不满意,易复发、后遗症多等一系列及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结合推拿的治疗方法疗法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有着较好的治疗前景及研究空间。非手术疗法仍然是目前国内外得到公认的最主要的颈椎病基本疗法,其中针灸治疗逐年上升为非手术疗法的主体。现代研究认为:针刺颈部穴位能使局部组织张力下降,减轻局部组织椎体增生物、椎间盘突出物等对椎动脉、神经根及颈部交感神经的直接或间接的压迫刺激,改善或解除了椎动脉的血管痉挛、扭曲,从而改善了脑血流,特别是对椎一基动脉的血液循环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本研究首次将两种治疗方法做一个基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在于为以后单独使用电针或中药验方或针灸并用以提高疗效的选择提供最直接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将118例已确诊的颈性眩晕患者,按约1:1的比例分为电针组,及西比灵中药组;电针组62例,西比灵中药组56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异;临床证状及体征,采用目前国内公认的吴氏计分法;主要仪器采用TCD检查,厂牌是西德西门子公司Eleare Sonoline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试剂为西德产RENT:D-Dimer PLUS试剂。血液DDi检测:用真空采血抗凝管,抗凝剂为枸橼酸钠(0.11mol/L)1份与9份静脉全血充分混合,应避免气泡产生、避免溶血、避免血液凝固,采血后立即送检。测定方法与步骤:用DDi PLUS标准血浆进行仪器定标,在仪器上根据所测标准值绘制标准曲线,每天进行DDi PLUS质控的检测,绘制质控图:质控通过后即可进行标本检测。结果:疗效比较,经Rid分析表明Z=3.591;P<0.01,差异有明显意义;说明电针组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口组西比灵中药组,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头疼肩痛计分比较,电针组有非常显着的意义, (P<0.01)说明电针夹脊穴的治疗在改善眩晕方面西比灵中药组相当,但改善肩背痛,颈痛方面则优于西比灵中药组。在两组治疗前后血液DDi值检测结果表明,血液中DDi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电针组治疗后血液中DDi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电针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液中DDi含量,可能与电针颈夹脊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可改善颈椎病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等血液理化性质异常有关,本研究阐明了改善血液理化性质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作用价值,为电针治疗颈性眩晕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并在评价颈性眩晕治疗效果的手段方面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对指导临床工作选用最佳的针剌穴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症,进一步深化研究打下基础。
许金海,莫文[10](2009)在《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药频次的归纳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归纳分析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处方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2003~2008年间各类医学期刊,获取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剂;统计方剂中不同功效类别药物的使用频数;比较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用药的差异。结果:共有85首方剂纳入研究。69个内服方剂中,补益药26味283次、活血化瘀药20味216次、解表药17味167次、平肝熄风10味141次;16个外用方剂中,活血化瘀药18味62次、祛风湿药16味54次、解表11味42次。内服、外用方剂中的补益、活血化瘀、祛风湿、解表类药物以及常用药物,在使用上存在着不同。结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剂以补益、活血化瘀、解表、祛风湿类别药物为主要组成药物;内服方剂多使用补益、活血化瘀类药物,而外用方剂则多使用活血化瘀、祛风湿类药物。
二、颈晕灵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晕灵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试验性观察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1.5 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分析 |
2.2 疗效评价 |
讨论 |
1 颈项部重要性探讨 |
1.1 颈项部生理探讨 |
1.2 颈项部病理探讨 |
2 “解结培元”针法简介 |
3 “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理论依据 |
3.1 解结思想探究 |
3.2 培元思想探究 |
3.3 “解结培元”针法作用机制探讨 |
4 研究的整体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颈性眩晕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内容 |
3.4 疗效的评定标准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分析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4.2 治疗结果 |
4.3 两组患者治疗后量表评分比较 |
4.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西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1.1 颈性眩晕的概念 |
1.2 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 |
1.3 颈性眩晕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2.1 颈性眩晕在中医学中的概念 |
2.2 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2.3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展望及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性眩晕的中医认识与中药治疗现状 |
1 中医认识 |
2 中药治疗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3)输刺联合透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分组方法 |
3.治疗方法 |
4.观察方法 |
5.疗效评价标准 |
6.统计分析方法 |
7.治疗结果 |
讨论 |
1.颈性眩晕的研究背景 |
2.西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3 中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4.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颈性眩晕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颈性眩晕的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颈晕停汤治疗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评价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眩宁汤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病例样本估算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不良反应评价 |
2.6 安全性评价 |
2.7 质量控制 |
2.8 统计学方法 |
2.9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分析 |
3 疗效性分析 |
4 安全性分析 |
分析与讨论 |
1 颈性眩晕的理论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1.2 中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1.3 中医对风痰入络型颈性眩晕的认识 |
2 眩宁汤的组方依据 |
2.1 立方依据 |
2.2 组方配伍分析 |
2.3 单味药功效分析 |
2.4 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的选择 |
4 疗效分析 |
4.1 对风痰入络型颈性眩晕中医症候疗效的分析 |
4.2 对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疗效的分析 |
4.3 对TCD症状改善的分析 |
4.4 对血液流变学改善的分析 |
5 脱落病例分析 |
6 安全性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风痰入络型颈性眩晕的中医药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颈椎不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一、前言 |
二、临床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手术指征 |
2.3 硬膜外封闭及手术方法 |
三、方法 |
四、结果 |
五、典型病例 |
5.1 典型病例1 |
5.2 典型病例2 |
六、讨论 |
6.1 颈性眩晕的临床特点 |
6.2 颈椎负荷试验对于颈性眩晕诊断的意义 |
6.3 颈椎失稳在诊断颈性眩晕中的价值 |
七、结论 |
八、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颈性眩晕临床研究病例表 |
附表二:随访结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八把半锁疗法之开青龙锁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2.3 治疗疗程 |
2.4 统计学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判断标准 |
3.1.1 疗效标准 |
3.1.2 颈性眩晕症状评估量表评分 |
3.1.3 情感项评分 |
3.1.4 颈部彩色多普勒评分 |
4 治疗结果 |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1.1 中医学对颈源性眩晕的认识 |
1.2 西医学对颈源性眩晕的认识 |
1.3 关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眩晕症状的区别与联系 |
1.4 对颈源性眩晕中血压变化的思考 |
2 颈源性眩晕的治疗 |
3 八把半锁疗法操作方法分析 |
4 疗效分析 |
4.1 总疗效分析 |
4.2 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
4.3 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药频次的归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整理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方剂分析 |
2.2 内服方剂所用药物分析 |
2.3 外用方剂所用药物分析 |
3 讨论 |
(9)电针颈夹脊对颈性眩晕患者TCD和血液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第二节 现代中医文献有关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第四节 现代关于针灸及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五节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新技术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颈晕灵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解结培元”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观察[D]. 夏艳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临床研究[D]. 贾梦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输刺联合透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连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颈晕停汤治疗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J]. 陈璐,冉磊.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21)
- [5]眩宁汤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淑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10)
- [6]颈椎不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因素[D]. 娄雅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7]八把半锁疗法之开青龙锁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肖尧.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9)
- [8]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药频次的归纳分析[J]. 许金海,莫文.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0(10)
- [9]电针颈夹脊对颈性眩晕患者TCD和血液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D]. 陈宜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10]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药频次的归纳分析[A]. 许金海,莫文. 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