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合一的电力机房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邓启兵,赵勇,许历灵,吴章玮,余江山[1](2021)在《5G+智慧电力安全服务管理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通过智能型电力安全服务管理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一种新的5G+智慧电力安全服务管理系统设计,系统包括5G+本地服务通信交互平台,5G+电力"单兵"抢修系统,智能三维现场安全行为检测辅助系统等,通过系统的应用,希望对电力企业的安全服务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曹静,吴力飞[2](2021)在《一种服务器交换机协同位置定位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在互联网时代下,数据已经成为高科技企业的核心资产,海量的数据和应用对数据存储和服务部署的需求近年来呈现井喷式增长,承载数据存储和服务部署硬件设备的IDC数据中心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受信息安全、数据隐私等导向,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倾向于自建数据中心或租用运营商的机房独立运营维护。由于不同企业对IDC数据中心的定位不一样,因此在IDC运维管理方面的成熟度差异较大。有些企业在服务器故障处理工作中,需要人工查找服务器位置,无法实现自动查找。基于此,笔者提出一种服务器交换机协同位置定位算法,精确定位服务器在机柜中的位置,解决目前服务器故障定位需要大量人工介入的问题,适用于大规模企业应用场景。
庄紫玮[3](2021)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汽车行业正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朝着智能化、网联化方向深度推进,与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趋势相悖的是,新能源汽车从业者缺口逐年增大。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新增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力电子结构,这对从业者的电工电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除了能够具备传统汽车维修能力,还要求掌握电工电子知识和实践能力。中职院校作为实用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肩负着人才输出的重担,缓解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人才供给压力。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应该紧随行业发展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为培养优质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打下夯实的电学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承载的电学知识和技能贯穿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选择实训项目尤为重要。但是现有实训项目存在与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脱节、验证性实训项目过多的问题无法满足人才需求。因此,本研究首先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分别对企业、教师、学生和课程四类对象进行调研。通过对学生、教师和课程现状展开调查,了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其次采用模块化开发思想,以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职业为基础分析电学能力,设计和开发实训项目,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源。最后运用所设计的实训项目,开展实验实施,总结归纳学生评价,结合教师实践反思不断完善实训项目。研究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显着提高,对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笔者提出研究的不足以及研究展望。
杨玲[4](2021)在《国网供电公司电力调度配网抢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及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国网公司各类信息化系统越来越先进,在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引领下,国网公司对配电网的建设、运维、抢修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如何高效组织抢修力量进行现场配网抢修指挥工作,提升配网抢修管理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如何精准的进行停送电信息对外公布,是当前配网抢修管理面临着的最需急迫解决的问题。因此提出了研究电力调度配网抢修管理系统的需求。系统软件主要基于B/S架构,使用Windows系统,主要采用MVC设计模式及多种技术框架融合方式研发,合理的运用Hibernate技术以实现界面的完美友好建设。本论文中对电力调度配网抢修管理系统的研发设计及实际运用进行详细的阐述,主要是基于凉山特殊边远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的,通过对系统的总体需求分析、系统功能的设计、系统的开发及相关测试等一系列的实践程序,对配网抢修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及实现,主要设计了“基础数据管理、故障报修指挥、停送电信息管理及综合报表及展示”这四大功能模块。通过对该系统的4大功能模块的设计、测试,最终上线运行,主要解决了配网抢修管理业务流程长、抢修效率不高、信息滞后客户感知差等问题。实现了对配网抢修管理全过程的线上管控及停送电信息的快速传递,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配网抢修管理模式,极大地提升了配网抢修管理的效率。
朱修德[5](2020)在《大规模多参量光纤式微气象在线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微气象指标的监测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微气象监测仪广泛应用于包括智能电力传输系统在内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电力传输系统中环境各种微气象指标的测量影响着其安全性和运行效率。目前微气象在线监测系统中使用的传感器基于电力传播方式居多,存在着传输距离短、传输速率低、受电磁干扰等不足,其系统本身多为单体架构模式,信息容量低,监控管理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大规模监测、工业级数据量的需求,应用领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随着传感、通信、物联网等技术的大力发展,电力系统大规模多种指标的微气象监测已成为迫切需求。因此,研究与设计一种大规模多参量光纤式微气象在线监测系统,弥补现有智能电力传输系统中微气象监测的不足,为构建智慧型社会助力,成为撰写本论文的目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建立了各种光纤式微气象监测传感器结构的仿真模型。在仿真验证的基础上,完成了光纤式微气象指标监测传感器结构的研制及其集成方案的实际应用验证。2.基于光纤光栅解调仪硬件,研制实现了可同时负载多种多个解调仪,且可同时解调多通道多参量的高速率解调系统。3.基于JAVAEE、TCP/IP、微服务等技术,研制实现了在线监测软件系统,涵盖传感器配置管理、监测信息的计算及呈现、告警管理、统计管理、多种可视化形式的数据呈现、数据导出、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等功能,并通过实例从软硬角度对本课题研制系统的扩展性进行了论证。
梁枫[6](2019)在《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集成了各类新兴技术,实现了对变电站二次设备的功能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能够实现高效地监视变电站的运行情况,提供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展至今,尽管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受现有专业分工、技术壁垒、思维定势、运维习惯,甚至利益分配的影响,智能变电站技术的推进与深化仍遭遇内外部各种“瓶颈”,还有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因此需要研究更加高效可靠性的智能变电站技术,以实现更加可靠性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论文对110kV园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展开改造,立足其运行现状,提出改造方案并进行详细的配置设计。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110kV园区变电站的运行现状展开分析研究,从电网现状、负荷预测以及电力平衡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针对110kV园区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从而进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从惠州市,惠城区以及近区电网三个尺度把握其所在区域的电力系统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情况,同时分析未来对该变电站运行的要求,进一步对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研究,对工程改造的必要性做进一步的阐述,为后续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提供背景依据。2)针对110kV园区站的综合自动化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挖掘问题的根源,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进而设计了相关的改造方案。从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的思路;同时针对通信系统也进行了分析,挖掘问题,提出改造方案。3)基于前文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方案,设计了二次系统的组网方式,基于层次分析法评价进行二次系统配置方案的优化选择,从自动化系统架构出发,关注保护、防雷、交直流电源等方面提出了优化配置方法,为升级改造110kV园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提供详细的配置方案。通过综合自动化改造,110kV园区变电站可实现无人值班,提高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改善供电质量,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王晴[7](2019)在《220kV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方案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智能电网阶段。然而,目前南方电网绝大多数地区还是常规性电网和常规变电站。由于常规站采用多种规约,通信标准不统一,且二次电缆回路众多,布线复杂,使得定检维护工作量繁重;直流接地、交流串入直流等安全事故频发,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了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满足建设智能电网的要求,智能变电站应运而生。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最主要的差异是二次系统的优化与升级,最显着的特点是网络化的二次系统。智能站一方面向一次设备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更庞大的服务,实现对一次设备的一体化监控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对站内一次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及时发现并处理系统故障,保证了电力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因此,研究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组网方式以及相关新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结合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的结构特点,对220kV智能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和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介绍了智能站中常见的几种过程层接入方案,从不同角度分析比较了“直采直跳”和“网采网跳”的优缺点,并择优选出了最佳方案。最后阐明了现阶段“网采网跳”的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2)研究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相关新技术的应用。针对智能防误一体化系统、温湿度在线监控系统以及视频图像智能化处理系统三大新技术的特点,研究其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技术方案。(3)通过研究智能变电站互感器的选型及配置,对电子式互感器实际存在的技术和运行故障问题进行定性分析,提出了采用“常规互感器+合并单元”的实施方案。(4)结合中山地区220kV团结智能变电站在建工程实例,从系统及元件继电保护配置原则、公用二次设备配置、SCD文件配置等几方面进行具体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该智能站优化后的工程设计方案。本文在南方电网V2.1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中山地区220kV团结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工程设计方案,研究成果对现阶段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祝燕[8](2019)在《汉中市天然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调度管理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调度是城市燃气企业生产运营的核心。调度管理起到平衡供需,满足辖区内的民用和工商业用户用气需求、保障企业燃气输配系统安全平稳运行的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燃气事业的快速发展,常规的调度管理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生产运营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燃气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满足人民安全用气的需求,必须充分重视燃气企业调度管理的重要作用,调整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方法,利用信息化手段为调度管理提供新的决策手段,通过调度管理优化设计提升公司整体生产经营水平。本文运用调度管理理论、信息化理论,从汉中天然气公司调度管理状况流程出发,采用个人访谈及调查问卷的方式,运用逻辑树分析法,对目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分析查找的问题,提出调度管理改进的措施和方法,以此来优化公司的调度管理。具体优化措施有:(1)通过完善调度管理机构的职能、提升调度人员专业水平等方式强化调度管理部门职能。(2)通过完善SCADA系统、GIS系统、巡线系统等系统信息化建设,提高调度管理信息化水平。(3)通过优化管网敷设、利用储气设施及缓冲用户强化调度管理平衡供需、削峰填谷作用。(4)通过完善应急响应流程,成立应急抢险组织机构及队伍,发挥调度管理应急抢险效能。本文的优化设计思路及方法为汉中市天然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及省内其他城市燃气公司调度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彦[9](2019)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广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江苏有线完成了全省广电网络资源的整合工作,改变了市、县公司各自为政的局面,走出了广播电视从单向到双向,从模拟到数字的第一步。随着“三网融合”工作的正式启动,江苏有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原有的管理模式无法再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江苏有线也在探索将现代化的广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到企业的项目建设中,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背景下进行的。本研究立足于波分项目的实际情况,依据相关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以及自身的工作经验,对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在波分项目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从而优化项目流程,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收益。首先介绍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理论、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帕累托图法、三阶段控制法、因果图法三种质量管理方法;然后对广电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启动、规划、实施、结束四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进行研究,包括广电工程项目的特点、质量管控的原则和内容、质量需求识别、质量目标和资源、实施“前、中、后”阶段的质量管控、验收和运行阶段的质量管控等;最后根据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对江苏有线波分项目质量管控进行实例研究,包括波分项目质量目标和质量控制依据、验收规范制定,提出了建立管理组织结构、做好项目质量监督、制定施工质量规范等质量保证措施,对项目实施前的人员配置、项目材料、施工方法等和实施阶段的现场管理、硬件实施、软件调测等关键点工序进行质量管控,并提出了质量改进措施。在对波分项目的网络质量完成检测后,最后是项目的验收和后续运维工作。
李富晓[10](2019)在《工业互联网背景下F公司精益六西格玛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工业4.0、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和新概念的推出,掀起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把制造业带入了智能制造时单。随着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手机各项关键技术加快了普及步伐,导致行业竞争逐渐加剧。各开发商为了求得一线生机或者为了占据行业食物链的顶端保留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加快研发速度,缩短产品生命周期,压缩产品需求批量。这些行业因素给传统制造业,尤其是对习惯了大批量生产的手机单工行业巨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精益六西格玛生产是从宏观的流程的角度对整个流程进行改善,消除的是库存,搬运,等待,过多过早的加工,维修、重工的浪费,过度加工的浪费,动作的浪费,管理的浪费等八大浪费。并从微观的角度以数据为基础,消除的是变异,提高的是品质,从而对系统的解决公司面临的品质、效率和成本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六西格玛和精益生产结合起来的精益六西格玛的应用进行研究并在F公司目前面临的管理问题中进行实践性的尝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工业互联网这个时单背景,将工业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在精益六西格玛的推动过程中。使新技术服务于精益六西格玛的导入,弥补精益六西格玛的短板,使精益六西格玛更好的解决F公司的问题。通过对F公司运营方式和面临管理问题的分析,讨论了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精益六西格玛在F公司应用的切入点和实施一般路径。通过对于F公司精益六西格玛应用推动的研究,寻求对F公司目前面临的管理问题的解决。对F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对同分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四合一的电力机房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合一的电力机房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5G+智慧电力安全服务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型电力安全服务管理的重要性 |
2 5G+智慧电力安全服务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
2.1系统概述 |
2.2 5G+智慧电力安全服务管理系统各单元功能 |
2.2.1 5G+本地服务通信交互平台 |
2.2.2 5G+电力“单兵”抢修系统 |
2.2.3智能三维现场安全行为检测辅助系统 |
3 5G+智慧电力安全服务管理系统部署方案 |
3.1 5G+本地服务通信交互平台系统部署方案 |
3.1.1适用性 |
3.1.2扩展性 |
3.1.3架构原理 |
3.2 5G+电力“单兵”抢修系统部署方案 |
3.2.1综合管理中心部署 |
3.2.2机房部署 |
3.2.3前端设备部署 |
3.2.3.1智能安全帽 |
3.2.3.2智能手机App |
3.2.3.3蓝牙beacon信标 |
3.2.3.4网络传输 |
4 5G智能组网系统方案 |
5结束语 |
(2)一种服务器交换机协同位置定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当前研究现状 |
2 算法说明 |
2.1 服务器接线规范说明 |
2.2 机柜物理位置数据建模 |
2.3 机柜交换机位置标准化 |
2.4 交换机端口位置标准化 |
2.5 服务器交换机协同位置定位算法 |
2.5.1 参数取值标准化 |
2.6 测试论证 |
2.6.1 组合机柜情形(用例1) |
2.6.2 独立机柜情形(用例2) |
2.6.3 改变接线方式(用例3) |
3 结语 |
(3)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
1.1.2 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从业者电学要求严苛 |
1.1.3 中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规模急剧扩张 |
1.1.4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无法满足人才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研究 |
1.3.2 国际主流模块化思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
1.3.3 国内主流模块化思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 |
2.1.2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 |
2.1.3 实训项目 |
2.1.4 模块化 |
2.2 教学理论研究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杜威“从做中学”实用主义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访谈法 |
2.3.4 实验研究法 |
2.4 实施流程 |
2.4.1 实施流程 |
2.4.2 实施流程图 |
第3章 实训项目现状调查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2 学生问卷调查 |
3.2.1 学生问卷调查对象 |
3.2.2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 |
3.2.3 学生问卷调查实施 |
3.2.4 学生问卷调查发放 |
3.2.5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3.3 教师访谈 |
3.3.1 教师访谈对象 |
3.3.2 教师访谈设计 |
3.3.3 教师访谈分析 |
3.4 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分析 |
3.4.1 企业访谈对象 |
3.4.2 企业访谈设计 |
3.4.3 企业访谈分析 |
3.5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现状 |
3.5.1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定位 |
3.5.2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安排 |
3.6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项目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实训项目开发 |
4.1 实训项目开发模式 |
4.2 实训项目开发原则 |
4.2.1 针对性 |
4.2.2 独立性 |
4.2.3 实用性 |
4.2.4 可操作性 |
4.3 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步骤 |
4.3.1 前期调研 |
4.3.2 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
4.3.3 实训项目设计 |
4.3.4 教学资源设计 |
4.3.5 教学实施 |
4.3.6 多方评价学习效果 |
4.4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和工作内容 |
4.5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电工电子能力分析 |
4.5.1 研讨专家团队 |
4.5.2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电工电子能力 |
4.6 课程标准 |
4.6.1 课程基本信息 |
4.6.2 课程定位 |
4.6.3 课程目标 |
4.6.4 课程教学内容 |
4.6.5 课程教学方法 |
4.6.6 课程教学资源 |
4.6.7 课程教学考核评价 |
4.7 实训项目的设计 |
4.7.1 实训项目的选取和序化 |
第5章 教学资源设计 |
5.1 教学资源特点 |
5.1.1 资源多样性 |
5.1.2 指导实践性 |
5.1.3 专业特性强 |
5.1.4 开放先进性 |
5.2 教学资源设计原则 |
5.2.1 科学性 |
5.2.2 技术性 |
5.2.3 效益性 |
5.2.4 发展性 |
5.3 教学资源内容设计 |
5.3.1 实训项目任务书设计 |
5.3.2 实训项目指导书设计 |
5.3.3 实训项目评分表设计 |
5.3.4 微视频 |
5.3.5 数字化网络资源 |
第6章 实训项目实施 |
6.1 实施对象 |
6.2 实施场地和设备 |
6.2.1 场地布置 |
6.2.2 硬件设备清单 |
6.2.3 软件资源清单 |
6.3 实训项目实施 |
6.3.1 实训项目实施教学过程 |
6.4 实训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
6.4.1 教师分析 |
6.4.2 学生访谈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存在的不足 |
7.3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5 企业访谈调查记录 |
(4)国网供电公司电力调度配网抢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研究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的相关知识 |
2.1 B/S网络模式 |
2.2 MVC设计模式 |
2.3 Hibernate |
2.4 Oracle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3.3 系统功能性需求 |
3.3.1 基础数据管理需求分析 |
3.3.2 故障报修指挥管理需求分析 |
3.3.3 停送电信息管理分析 |
3.3.4 综合报表及展现需求分析 |
3.4 非功能性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
4.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3.1 功能结构设计 |
4.3.2 系统信息交互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系统功能体系结构 |
4.4.2 技术架构 |
4.4.3 系统技术路线 |
4.4.4 系统逻辑结构 |
4.4.5 软硬件配置方案 |
4.5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
4.6 故障报修管理模块详细设计 |
4.7 停送电信息管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8 综合报表及展现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引言 |
5.2 系统开发配置 |
5.3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实现 |
5.4 故障报修指挥模块实现 |
5.5 停送电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5.6 综合报表及展现模块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引言 |
6.2 性能测试 |
6.2.1 测试分析 |
6.2.2 系统统性能保证 |
6.3 功能模块测试 |
6.4 系统压力测试 |
6.5 系统安全测试 |
6.5.1 物理安全测试 |
6.5.2 网络安全测试 |
6.5.3 主机安全测试 |
6.5.4 应用系统安全测试 |
6.6 数据存储完整性测试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大规模多参量光纤式微气象在线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本论文各章节内容概述 |
第二章 大规模多参量光纤式微气象在线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综合目标 |
2.2 硬件需求 |
2.2.1 监测传感器硬件需求 |
2.2.2 服务器硬件设备需求 |
2.3 组网要求 |
2.4 软件功能需求 |
2.5 数据处理需求 |
2.6 性能指标需求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规模多参量光纤式微气象在线监测系统硬件研究及设计 |
3.1 FBG式传感器结构原理 |
3.1.1 FBG应变测量原理 |
3.1.2 悬臂梁结构原理 |
3.1.3 温度和应变的交叉敏感问题的解决办法 |
3.2 传感器基础结构仿真模型 |
3.2.1 雨量传感器结构模型 |
3.2.2 百叶箱结构模型 |
3.2.3 风速风向传感器模型 |
3.2.4 覆冰称重传感器模型 |
3.3 传感器集成方案 |
3.4 硬件实物图 |
3.5 实测应用 |
3.6 一种测量输电线路舞动的传感器及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规模多参量光纤式微气象在线监测系统解调模块设计实现 |
4.1 光纤光栅解调仪模型 |
4.2 解调系统逻辑设计 |
4.3 解调系统数据处理 |
4.4 实测应用 |
4.5 问题及优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规模多参量光纤式微气象在线监测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
5.1 系统整体应用框架 |
5.2 数据库设计 |
5.2.1 数据库选择 |
5.2.2 主数据库ER图 |
5.2.3 主数据表概述 |
5.2.4 子数据库ER图 |
5.2.5 子数据表概述 |
5.3 软件系统设计 |
5.3.1 业务结构 |
5.3.2 数据接口 |
5.3.3 技术架构 |
5.3.4 系统功能设计 |
5.4 组网设计 |
5.4.1 子监测中心组网设计 |
5.4.2 主监测中心组网设计 |
5.5 数据处理设计 |
5.5.1 子站系统数据处理 |
5.5.2 主站系统数据处理 |
5.6 软件实现 |
5.6.1 主站监测系统 |
5.6.2 子站监测系统 |
5.6.3 问题及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软着和申请的专利 |
(6)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园区变电站运行现状分析 |
2.1 项目所在地区电力系统现状 |
2.1.1 惠州市电力系统现状 |
2.1.2 惠城区电力系统现状 |
2.1.3 园区站及近区电网现状分析 |
2.2 负荷预测与电力平衡分析 |
2.2.1 负荷预测 |
2.2.2 电力平衡 |
2.3 园区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现状 |
2.4 工程建设必要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自动化系统问题分析与改造方案设计 |
3.1 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
3.1.1 110kV线路保护 |
3.1.2 110kV母线保护及失灵保护 |
3.1.3 110kV故障录波装置 |
3.2 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思路 |
3.2.1 系统继电保护改造 |
3.2.2 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子站 |
3.2.3 安全自动装置配置 |
3.2.4 通信通道 |
3.3 通信光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3.1 通信光缆现状 |
3.3.2 存在的问题 |
3.4 系统通信方案改造设计 |
3.4.1 综合自动化系统对通道要求 |
3.4.2 通信资源分配 |
3.4.3 光通信方案设计 |
3.4.4 光通信设备配置 |
3.4.5 通道组织方案 |
3.4.6 通信电源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园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优化配置 |
4.1 自动化系统通道要求 |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二次系统优化配置 |
4.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4.2.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4.2.3 候选方案评价与选择 |
4.3 元件保护配置 |
4.3.1 主变压器保护 |
4.3.2 110kV母联保护 |
4.3.3 10kV线路保护 |
4.3.4 10kV电容器保护 |
4.3.5 10kV分段保护 |
4.3.6 站用变保护 |
4.3.7 接地变保护 |
4.4 交直流电源配置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220kV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方案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IEC61850 标准的发展 |
1.3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互感器的配置 |
2.1 概述 |
2.2 电子式互感器 |
2.3 智能变电站互感器配置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网络结构研究 |
3.1 网络拓扑结构的研究 |
3.1.1 技术特点对比 |
3.1.2 投资成本对比 |
3.2 组网方式 |
3.2.1 过程层网络 |
3.2.2 站控层网络 |
3.3 保护采样和跳闸方式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新技术的应用 |
4.1 智能防误一体化系统 |
4.1.1 概述 |
4.1.2 方案配置 |
4.1.3 优化应用 |
4.2 温湿度在线监控系统 |
4.2.1 概述 |
4.2.2 方案配置 |
4.2.3 优化应用 |
4.3 视频图像智能化处理系统 |
4.3.1 概述 |
4.3.2 方案配置 |
4.3.3 优化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20kV团结智能变电站二次设计与实施 |
5.1 中山地区电力系统现状 |
5.2 220kV团结智能变电站案例概况 |
5.3 电气一次智能化配置方案 |
5.4 继电保护配置原则 |
5.4.1 220kV侧保护配置 |
5.4.2 110kV侧保护配置 |
5.4.3 主变保护配置 |
5.4.4 10kV侧保护配置 |
5.5 公共二次设备配置 |
5.5.1 智能故障录波器 |
5.5.2 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
5.5.3 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 |
5.5.4 同步时钟对时系统 |
5.5.5 电能计量系统 |
5.5.6 站用电及照明系统 |
5.5.7 远动部分 |
5.6 SCD文件的配置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汉中市天然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调度管理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1.5 框架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城市燃气相关概念及其特点 |
2.1.1 天然气输配方式 |
2.1.2 天然气管网分类 |
2.2 调度管理理论 |
2.2.1 调度理论 |
2.2.2 调度问题的分类及特点 |
2.2.3 城市燃气调度 |
2.3 信息化理论 |
2.3.1 信息化概念 |
2.3.2 信息安全 |
第三章 汉中天然气公司调度管理现状分析 |
3.1 汉中天然气公司介绍 |
3.1.1 公司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
3.1.2 人员配置 |
3.1.3 上游资源供给能力 |
3.1.4 .下游用户资产配置 |
3.2 汉中天然气公司调度管理现状 |
3.2.1 日常调度管理内容 |
3.2.2 调度管理信息化现状 |
3.3 汉中天然气公司调度管理存在问题 |
3.3.1 调度管理存在问题的个人访谈 |
3.3.2 调度管理存在问题的调查问卷 |
3.3.3 调度管理存在问题汇总 |
3.4 汉中天然气公司调度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4.1 调度管理部门职能及人员工作素质技能欠缺 |
3.4.2 调度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低 |
3.4.3 管网及储气调峰设施不健全 |
3.4.4 应急、抢险调度作用未发挥 |
第四章 汉中天然气公司调度管理优化设计 |
4.1 设计思路 |
4.2 设计原则 |
4.2.1 统一性原则 |
4.2.2 预见性原则 |
4.2.3 及时性原则 |
4.2.4 先进性原则 |
4.3 设计方案 |
4.3.1 强化调度管理部门职责 |
4.3.2 建设调度管理信息化四合一平台 |
4.3.3 强化调度管理平衡供需、削峰填谷作用 |
4.3.4 发挥调度管理应急抢险效能 |
第五章 汉中天然气公司调度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
5.1 组织机构调整 |
5.2 加强员工培训 |
5.2.1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
5.2.2 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 |
5.2.3 培养骨干力量 |
5.3 制度保障 |
5.3.1 完善调度管理制度建设 |
5.3.2 规范化管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9)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广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 |
2.1 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理论 |
2.2 项目质量管理基本概念 |
2.2.1 项目和项目管理 |
2.2.2 质量和质量管理与控制 |
2.3 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
2.3.1 帕累托图法 |
2.3.2 “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控制方法 |
2.3.3 因果图法 |
第三章 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与控制在广电工程项目上的应用研究 |
3.1 广电工程项目的特点分析 |
3.2 广电工程项目质量管控的原则和内容 |
3.2.1 广电工程项目质量管控原则 |
3.2.2 广电工程项目质量管控内容 |
3.3 广电工程项目启动阶段质量管控分析 |
3.4 广电工程项目规划阶段质量管控分析 |
3.5 广电工程项目实施阶段质量管控分析 |
3.5.1 广电工程项目实施准备阶段质量管控 |
3.5.2 广电工程项目实施阶段质量管控 |
3.5.3 广电工程项目的质量改进 |
3.6 广电工程项目结束阶段质量管控分析 |
3.6.1 广电工程项目运行和验收阶段质量管控 |
3.6.2 广电工程项目维护和总结阶段质量管控 |
第四章 实践研究-以江苏有线波分项目为例 |
4.1 波分项目背景与概况 |
4.2 波分项目启动阶段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
4.2.1 波分项目的质量目标 |
4.2.2 波分项目质量控制依据和方法 |
4.2.3 波分项目招标和验收工作的质量控制 |
4.3 波分项目规划阶段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
4.3.1 建立管理组织架构 |
4.3.2 做好项目质量监督 |
4.3.3 制定施工质量规范 |
4.3.4 建立质量监控小组 |
4.4 波分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
4.4.1 波分项目实施前的质量控制 |
4.4.2 波分项目实施阶段关键点识别和质量控制 |
4.4.3 波分项目质量改进 |
4.5 波分项目结束阶段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
4.5.1 波分项目运行阶段的质量控制 |
4.5.2 波分项目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
4.5.3 波分项目的后续运维质量控制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工业互联网背景下F公司精益六西格玛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工业互联网 |
2.1.1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
2.1.2 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
2.2 精益六西格玛 |
2.2.1 精益生产理论 |
2.2.2 六西格玛理论 |
2.2.3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结合 |
3 F公司管理体系现状 |
3.1 F公司概况 |
3.1.1 产品处组织架构 |
3.1.2 产品工艺过程 |
3.2 F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运作流程层面的问题及原因 |
3.2.2 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及原因 |
3.2.3 知识传承层面的问题及原因 |
3.3 F公司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3.1 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的必要性 |
3.3.2 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的可行性 |
4 F公司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的路径分析 |
4.1 运作流程层面的路径 |
4.1.1 培养多能工 |
4.1.2 组织扁平化 |
4.1.3 推动系统化 |
4.1.4 实施单元生产模式 |
4.2 实际操作层面的路径 |
4.2.1 培训准备 |
4.2.2 问题发掘 |
4.2.3 根因确定 |
4.2.4 问题解决 |
4.3 知识传承层面的路径 |
4.3.1 知识的继承 |
4.3.2 知识的推广 |
5 F公司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推广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运作流程层面的保障措施 |
5.1.1 巩固良好的流程管理理念 |
5.1.2 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文化 |
5.1.3 加强持续改善的企业文化 |
5.2 实际操作层面的保障措施 |
5.2.1 建立专门的推动组织 |
5.2.2 建立立体化多方单大数据系统 |
5.2.3 开发体系化的培训资源 |
5.3 知识传承层面的保障措施 |
5.3.1 引进工业互联网技术 |
5.3.2 推广AI技术 |
6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6.1 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四合一的电力机房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5G+智慧电力安全服务管理系统设计[J]. 邓启兵,赵勇,许历灵,吴章玮,余江山. 农村电气化, 2021(08)
- [2]一种服务器交换机协同位置定位算法研究[J]. 曹静,吴力飞.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21(12)
- [3]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D]. 庄紫玮.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4]国网供电公司电力调度配网抢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大规模多参量光纤式微气象在线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朱修德.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6]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方案研究[D]. 梁枫.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220kV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方案研究与应用[D]. 王晴.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8]汉中市天然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调度管理优化设计[D]. 祝燕. 西北大学, 2019(12)
- [9]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广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D]. 王彦. 东南大学, 2019(06)
- [10]工业互联网背景下F公司精益六西格玛应用研究[D]. 李富晓. 河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