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钻成就大生意

小水钻成就大生意

一、小水钻做成大事业(论文文献综述)

王峥杰[1](2020)在《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文中研究表明同素异序成语是指构成语素相同而排列顺序不同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成语。清末民初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社会迅速发展变革,推动了词汇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词语,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同素异序成语。本文以清末民初时期白话报中的同素异序成语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类型、特点、形成动因及其对辞书编纂的意义。第一章从形式上,我们可以将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分为两大类:整体异序成语和局部异序成语。整体异序成语是指把同素异序成语ABCD分为前后两个部分AB和CD,前后两部分位置互换变为CDAB且成语义保持不变或相近的成语。从语法角度对整体异序成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分为同构异序成语和异构异序成语两类。同构异序成语是指前后两个同素异序成语的结构类型是相同的,主要是并列式。异构异序成语是指前后两部分互换位置后,二者之间的语法结构发生变化,主要为主谓和动宾、主谓和定中、状中和中补之间的转换。局部异序成语是指成语内部语素之间变换位置且成语义保持不变或相近的成语。第一类ABCD—ABDC式;第二类ABCD—ADCB式异序成语;第三类ABCD—BACD式异序成语;第四类ABCD—BADC式异序成语;第五类ABCD—CBAD式异序成语。局部异序成语可两语素之间互相易位,可四语素间全部易位,其语法结构也更加复杂。第二章至第三章通过对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进行详细的分类描写,把握其共时面貌和历时特点。第四章论述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特点。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复杂,具有繁复性特点。同素异序成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转换不是毫无章法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具有规律性特点。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有的源自古代汉语,有的产生于清末,有的延续到现代汉语,有的则迅速消亡,表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点。第五章阐释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成因。从语言内部因素来看,词汇因素尤其是复音词和同素异序词的大量涌现,为同素异序成语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词汇支撑。从外部因素看,第一,晚清时“文言合一”被大力提倡,白话文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拥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与群众基础;第二,在清末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求俗”“求异”的语言风尚为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第三,汉民族对称性思维方式与类似联想及对比联想为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大量产生提供了重要基础。第六章为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与《汉语大词典》编纂修订。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在《汉语大词典》的收录可分为四种类型:两序皆收、一序收录、一序未收、两序未收。另外,还存在《汉语大词典》书证滞后的同素异序成语,大多为其中一序。“结论”部分概括全文的主要观点,从现代汉语史的角度来看,同素异序成语呈现出由多到少,由不规范到逐渐规范的发展趋势。

王建光[2](2019)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进城”故事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城市想象及其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整体上向现代城市文明迈进的过程。“进城”,意味着从乡村到城市的空间“迁移”,更意味着现代城市文明形态的不断变化所带来的普遍性的生存境遇。在全球化不同阶段社会转型潮流的影响下,中国“进城”故事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50年代初革命者的“进城”,通过建构社会主义城市、社会主义城乡格局,试图超越工业化时代欧美国家的“进城”困境。90年代以来的“进城”,既受到新的全球化潮流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克服50年代初的“进城”所导致的一系列困境。两次“进城”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中国“进城”故事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中国当代文学中丰富而复杂的城市想象,提供了认识中国“进城”故事的活力与困境的有效途径。相对于学界所普遍关注的空间“迁移”中“农民/农民工/乡下人”的“进城”问题,本研究则将“进城”视为中国人普遍性的生存境遇,基于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整体性观照,探究不同的城市想象之间碰撞、冲突的观念基础和现实语境,揭示不同的城市想象所塑造的精神结构以及由此所导致的认同困境,从而尝试为“进城”问题研究提供新的意义空间,这正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论文共三章。第一章,围绕“工人神话”,集中探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想象中的认识问题与认同问题。革命者的“进城”、社会主义城市建构、社会主义城乡格局想象,既体现了神圣性、超越性的特征,也不断地呈现出难以克服的现实困境。在80年代的“返城”故事、农民“进城”故事中,更可以看到这种城市想象对人的精神结构的深刻影响。第二章,围绕“城市的面孔”,集中探讨市场经济时代城市想象中的认识问题。“欲望之城”、“迷宫之城”、“无名之城”、“大城”与“小城”的“双城记”、北京与纽约的“双城记”,“城市面孔”的复杂性既是两次“进城”之间的“对话”,也是现代城市文明形态的特征所在。第三章,围绕“别人的城市”与“我的城”,集中探讨市场经济时代城市想象中的认同问题。现代城市能否为人提供一种家园的归属感、认同感,是中国“进城”故事最为重要的问题。其中,城市化的剧烈程度,“工人神话”所塑造的认同意识与“农民工”、“下岗工人”的边缘境遇之间的复杂关系,城市“欢歌”中对复杂城市生活的有意“漠视”,以及对城市之外的“远方”和“故乡”的想象,均意味着认同困境的必然性。探究城市想象中的认识问题与认同问题,最终指向现代城市文明形态变动不居的特征,这意味着并不存在某种唯一性的想象,“进城”也并不存在一个“完成”的状态,而是处在一种不断探寻神圣性,不断面对困境的过程之中。这或许才是全球化时代中国“进城”故事的真正意味。

马万姣[3](2019)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与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意识形态格局纷繁复杂,人权斗争、文化争夺、非法宗教渗透无处不在,“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及多元文化在不断冲击主流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严峻挑战,同时也在腐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引起的负面效应和社会问题值得我们警醒。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不仅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保证。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通过文献研究,认真梳理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涵、基本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二者融合的内在逻辑进行阐述,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的探究两者融合的具体路径。在具体内容安排上,首先,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高校思想政治资源的世界观教育资源、政治观教育资源、人生观教育资源、法治观教育资源和道德观教育资源五个内容,分析了这些资源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统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统一、历史性与传承性统一、直接性与间接性统一的特点。其次,分析论证二者融合的必要性,从历史、方法、时代、实践这四个方面深刻剖析融合的内在逻辑。再次,通过调研问卷,全面梳理二者融合的现实成效、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最后,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建设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及对策建议。总之,文化育人润物细无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需要,但也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工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群体,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也会有所差异,这就需要在现实实践中具体分析、不断总结完善,这也是下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张慧竹[4](2018)在《电影剧本《匠心》中的意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象在电影中通过不同方式呈现,意象是由人的主观思维模式所“创造”并“生成”,代表着创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或表达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任何具有象征意味的意向性结构在完成意蕴表达后都可称之为意象。电影意象是电影画面的外延,画面与声音的相互配合使得电影意象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在这一形象具备符号性质的象征意味后,它便成为电影意象。本文将以电影剧本《匠心》为例,来探究电影中意象的隐喻性表达。首先对中心概念“意象”进行梳理总结,对电影意象的内涵进行初步界定,通过梳理、归纳、整合剧本中的意象,依据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理论,结合民俗元素在电影中的表现,将民俗元素所反映出的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分析。依据电影剧本,从人物、物象、环境三方面分析电影剧本中的意象构成及意象在电影中的作用。总结如何运用意象理论塑造剧本中的人物,增强电影叙事,使电影打上民族的烙印,独具民族风格。

李霞[5](2016)在《基于思想教育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安全问题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子。企业安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其中,思想教育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战略中居于首位。煤矿特别是民营煤矿是事故高发的重灾区,安全事故频发已经严重羁绊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发展。着名的“3E对策”安全理论揭示出:在安全生产所需要的三个保障中,科技、管理和文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8%、27%和15%。安全文化的单独贡献率虽然不高,但它在发挥自身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的同时,也对科技效能的发挥和监管作用的大小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安全文化既是安全生产的自变量,也是安全生产的因变量。煤矿安全生产需要科技和装备等硬实力的投入,更需要思想文化理念这种软实力的打造,只有注重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有效结合,以软实力有效促进硬实力作用的发挥,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从思想教育这一独特视角,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教育德性教育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企业文化人本理论和心理资本理论,采用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审视了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揭示了思想教育对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论文进行实证研究,选择山西晋城地区李村煤矿作为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证样本,并选取处于同一地区、具有相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陈庄国有煤矿作为参照系,实证研究的整体思路:建立三个剖析面、构建两个对比系。三个剖析面为:2010年李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五圈层剖析面、2010年陈庄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五圈层剖析面、2015年李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五圈层剖析面;两个对比系为:2010年李村煤矿与2010年陈庄煤矿的安全文化剖析面的横向对比系和李村煤矿2010年与2015年自身安全文化剖析面的纵向对比系。实证研究揭示出:国营煤矿发展较为成熟的安全文化并不能简单的在民营煤矿照搬套用,必须结合民营煤矿自身特点建设符合自身实际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而且尤其要注重发挥思想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深入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基于思想教育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向,培养民营煤矿的安全责商、创新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方式,把思想教育深度融入煤矿中心工作、为安全文化建设搭建平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使其成为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论文注重创新:一是在剖析传统的“三圈层理论”、“四圈层理论”、“陀螺模型”、“雷达模型”等各种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民营煤矿的实际,第一次提出了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五圈层雷达模型”,将“安全科技文化”作为煤矿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圈层,并努力揭示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该模型是对以往圈层理论与模型的丰富与拓展。二是本文在剖析个人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教育是解决民营煤矿个人不安全行为重要手段的新观点。三是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从思想教育的视域,对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并针对当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过于注重外部环境的营造,提出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要围绕“本质安全人”来进行。

姚建国[6](2016)在《水下长城》文中提出一回家的思绪总是缠绕着我,在外徘徊几十年,不但没有成熟起来,反而像孩子那样想家。可我却无家可归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山村,如今已经成为一片水下风景。失去家园的人,思乡的感受愈加强烈。我的家是藏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它与外界隔绝,如果我们自己不去张扬,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人知道在中国北方燕山山脉的褶皱里,还有一个叫百草坡

刘继明[7](2016)在《人境》文中研究指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第一章大约是二〇〇〇年秋,距中元节还有几天,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河口镇上行人寥落,沿街的店铺冷冷清清,看不到几个顾客;由于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天空灰蒙蒙的,凹凸不平的马路上这儿一窝水,那儿一层泥,人一踩上去,溅起满身的泥浆,稍不小心还会重重地摔一跤;过往的车辆也不得不放慢速度,像甲壳虫一样,歪歪扭扭、小心翼翼地行驶着。

卢苏宁[8](2015)在《终极》文中研究说明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黑格尔1、EA病毒星期一中午,黎媛和卫东俩人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7203航班,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前往美国。黎媛身穿高档巴洛克套装,意大利名牌高跟鞋,身背LV时尚包,步履优雅从容穿过机场候机大厅,表情在平静中显出尊贵,目光在无意之中流露出自信,看上去像个阔太

杨燕[9](2014)在《从晚清小说浅析中西文化影响下的社会经济转型》文中研究说明晚清七十年,在中国的历史上十分特殊,可以说是震动最烈、社会经济变迁最着的历史时期,同时具有深深的西方烙印。在这段愚昧与文明相交、被动挨打与寻求出路相织的特殊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伴随社会的转型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这些变化具体反映到晚清商业化转型与工业化进程当中,晚清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形象群体也成为这种变化的载体。总之,本文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结合历史文献,我们发现晚清社会中西方化影响或明或暗的痕迹,包括思想层面与器物层面。西方对华的影响引起华人对西方压迫势力的各种反抗,在此背景下,清王朝艰难缓慢地朝近代化迈着步伐。对晚清转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当时的社会,并对我们现今的转型提供些许借鉴。本文通过用文史互证法、分类法、文献分析法对有关晚清社会经济转型的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对比并加以论述。

袁博[10](2014)在《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一种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大禹治水起,中国历史就与水有不解之缘,在这几千年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水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形成治水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中国历史是一部关于水的历史。因此关于水的研究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今水资源紧迫的形势下,中央多次发布文件,号召全社会重视水、解决水问题。选题的研究可为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水文化的建设步伐。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利益的驱使下,纷至沓来。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人。在这炮声的背后,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也随之东传,与传统国人的守旧、保守思想发生碰撞和冲突,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思想的先进性。近代中国社会对水的态度、认识和利用的转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古代历史便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水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套管理高效的水政系统,保存了大量有关水文的记录,还涌现出诸多杰出的水利着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具有神秘力量,人们把水不断神化,形成各种水神,在日常尤其是水旱灾害发生时便会祭祀、祈佑。除此之外,还形成许多关于水的哲学、文学艺术及建筑、民俗等。这些构成了传统水文化的主要内容。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的打开,近代中国的水文化内容也日渐体现出科学、现代化的特征。首先是各届政府逐步引进西方制度,形成现代化水政,对水的管理不断规范化。第二,随着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传播,近代教育体系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水利教育在晚清出现后,在民国时期逐步确立并发展。不仅各级工科学校课程得到完善,还出现多所专门水利学校,为近代水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三,近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不仅近代社会普遍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还形成全社会讨论各地水利建设的现象,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水利专家,同时也推动了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传统文化中的水神崇拜在科学日兴的近代中国仍继续存在,并体现出新特征。虽然水神信仰在近代逐渐式微,但由于民间信仰的依赖性和根深蒂固性,并不容易消除,从而形成了迷信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第五,通过发掘近代出版的书籍、报纸、期刊、名人着作等史料,探究近代民众对水的认识的变化。由于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传入,民众对水尤其是江河湖海、瀑布等自然事物的形成、变化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解读。近代各类报纸、杂志流行,不断向民众传播各类科学常识,其中关于各种形式的水的科学知识、文学作品等改变了人们对水传统认知,也改变了生活习惯,提升了国人素质,表现了中国水学的近代化。最后,作为特殊水体的海洋在近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的侵略者都是从海上入侵的,这就促使了近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加之西方海权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海防、海权思想也得到发展和完善。总之,水文化在近代中国既保留了传统社会的内容,又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内容,使水文化在“变”与“不变”中的不断发展。这体现了近代水文化对传统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近代先进水文化的引进与吸收;也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又体现了近代文化的先进性。在二元文化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科学文化等呈现出多元化、近代化的趋势,中国社会也向着现代、文明、科学的方向前进。

二、小水钻做成大事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水钻做成大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方法
    三 语料来源
第一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概述
    第一节 同素异序成语的界定
    第二节 同素异序成语的分类
    第三节 同素异序成语的分布
第二章 清末民初整体异序成语分析
    第一节 同构异序成语
        一 拼合并列类成语
        二 四元并列类成语
        三 重叠并列类成语
    第二节 异构异序成语
        一 动宾—主谓式
        二 主谓—定中式
        三 状中—中补式
第三章 清末民初局部异序成语分析
    第一节 ABCD—ABDC式
    第二节 ABCD—ADCB式
    第三节 ABCD—BACD式
    第四节 ABCD—BADC式
    第五节 ABCD—CBAD式
第四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特点
    第一节 繁复性特点
    第二节 规律性特点
    第三节 过渡性特点
第五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成因
    一 内部因素
    二 外部因素
第六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与《汉语大词典》的编纂修订
    一 《汉语大词典》收录的同素异序成语
    二 《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同素异序成语
    三 《汉语大词典》书证滞后的同素异序成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一览表
附录二 《汉语大词典》所收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进城”故事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城市想象及其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题的提出
    二 研究范围
    三 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
        (一) 城乡格局与城市想象
        (二) 城市想象中人与城市的结构性关系
        (三) 城市想象中的认识问题与认同问题
    四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工人神话”: 计划经济时代城市想象中的认识问题和认同问题
    一 革命者的“进城”与社会主义城市的建构
        (一) 革命者的“进城”: 改造城市的精神资源问题
        (二) 城市“新人”与“新生活”
        (三) “到远方去”: 从改造城市到创造城市
    二 社会主义城乡格局中农民的城市想象
        (一) 社会主义城乡格局想象
        (二) “支援工业”: 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民“进城”故事
    三 80年代文学中的“返城”故事
        (一) 返城知青的城市想象与远方想象
        (二) 小生产者返城与现代市民社会想象
    四 80年代文学中的农民“进城”故事
        (一) 立于新时代城市的门槛之前: 路遥的意义
        (二) 金狗的“进城”故事与贾平凹的反城市想象
    五 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中的城市想象
        (一) 余华的暴力叙事与城市空间
        (二) 方方的城市“风景”与“工人神话”
第二章 “城市的面孔”: 市场经济时代城市想象中的认识问题
    一 市场经济时代的城乡格局想象
        (一) “青梅竹马”: 传统乡村世界完整性的一种象征及其现代境遇
        (二) “乡村终结”中的土地情话
    二 90年代文学中的“欲望之城”
        (一) “废都”与外乡人的城市想象
        (二) “从俗入流”与“市民”的城市想象
    三 新世纪文学中的“迷宫之城”和“无名之城”
        (一) “繁花”景象与“迷宫之城”
        (二) “黄雀”隐喻与“无名之城”
    四 新世纪文学中的“双城记”
        (一) “大城”经验与“小城”隐喻
        (二) 北京与纽约: “重新”面对世界城市
第三章 “别人的城市”与“我的城”: 市场经济时代城市想象中的认同问题
    一 作为生活理想的“陌生人社会”
        (一) 自由的流动: 城市化的内在逻辑
        (二) 孤独:现代城市生活艺术
    二 “农民工”与“下岗工人”: 两种城市边缘人
        (一) “计划性”流动与农民工的人生困境
        (二) “落脚城市”: 发展中国家的农民“进城”困境
        (三) 改制与工人家园的变迁
        (四) 下岗工人边缘化中的精神危机
    三 市场经济时代的三种城市“欢歌”
        (一) “顽主”的城市漫游
        (二) 水塔街的市民传奇
        (三) “时代姐妹花”的城市舞台秀
    四 “远方”与“故乡”: 关于城市之外的想象
        (一) 在城市想象“远方”
        (二) “返乡”: 何处是家园
结语
    一 人的“进城”与城市的神圣性
    二 文学的“进城”: 永远的“未完成”状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文章创新点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审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点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分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三)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方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
        (一)历史逻辑
        (二)方法逻辑
        (三)时代逻辑
        (四)实践逻辑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研究设计
    二、调查问卷具体内容分析
        (一)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高校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成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不足之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及课程教育模式
        (一)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覆盖面
        (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三)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
    二、培训师资队伍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一)提升高校老师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性
        (二)改善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结构的层次性
        (三)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培训的针对性
    三、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搭建多媒体文化传播平台
        (二)加大校园文化设施管理建设
        (三)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模式
    四、建立和完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保障
        (一)细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
        (二)优化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激励机制
        (三)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的督导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电影剧本《匠心》中的意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起因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意象理论与电影的融合发展
    第一节 意象理论
    第二节 电影意象界定
    第三节 意象表达的影像系统
第三章 电影剧本《匠心》中意象的构成及分析
    第一节 人物意象的象征性表达
        一 人物形象
        二 人物关系
    第二节 物象意象的象征性表达
        一 电影剧本《匠心》中“罗汉腿”的意象表达
        二 电影剧本《匠心》中“族谱”的意象表达
        三 电影剧本《匠心》中“木头”的意象表达
    第三节 环境意象的象征性表达
        一 农村环境建构
        二 县城环境建构
        三 城市环境建构
第四章 意象在电影剧本《匠心》中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运用视听,呈现影像风格
    第二节 透过叙事,解码电影空间
    第三节 刻画人物,了解百态人生
    第四节 透视民族,渲染东方意蕴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电影剧本《匠心》

(5)基于思想教育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依据
3 思想教育之于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3.1 思想教育与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具有高度契合性
    3.2 思想教育是解决个人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手段
    3.3 思想教育对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具有特殊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4.1 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4.2 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特殊背景
    4.3 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4 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5 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思想教育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实证研究
    5.1 民营煤矿与国有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差异性
    5.2 2010年李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
    5.3 李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5.4 思想教育深度介入后的李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2010年以来)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思想教育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路径
    6.1 思想教育把握核心价值观为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引领方向
    6.2 思想教育运用安全责商管理创新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方式
    6.3 思想教育整合资源促进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平台建设
    6.4 思想教育借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智慧支持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水下长城(论文提纲范文)

(7)人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8)终极(论文提纲范文)

1、EA 病毒
2、老同学
3、据理争锋
4、锁定目标
5、抓捕嫌犯
6、秘密基地
7、黑洞迷团
8、数据包
9、水球人
10、恐慌
    二、对水球人虚拟存在的系统严格监管,任何国家、任何人不经批准,不得使用水球人数据包。
    三、水球人数据包研究成果为地球人类所共有。
11、海底疑影
12、疑影重重
13、崂山穿越
14、香港迷踪
15、英伦觅踪
16、香港实验室
17、水下超高速目标
18、三峡之惑
19、回到原点
20、沉船之迷
21、仙座号游轮
22、海上抓捕
23、潜入深海
24、海洋城堡
25、水球人生活印象
26、水球高科技
27、娈生兄弟
28、水球生命
29、水球早期文明史
30、生存的权力
31、智慧之门
32、水球人战争
33、慧星难灾
34、海洋时代
35、上帝来了
36、金苹果
37、水球毁灭
38、联合国决议
39、深海搜侦
40、大堡礁诱惑
41、锁定海洋城堡
42、大战之前
43、和平谈判
44、大洋决战
45、和平条约

(9)从晚清小说浅析中西文化影响下的社会经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摘要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晚清小说与中西文化影响下的商业转型
    第一节 晚清小说中的商业观念改变
    第二节 晚清小说中的洋货及抵制洋货运动
    第三节 晚清小说中的洋行及其活动
    第四节 晚清小说中的新兴社会群体——买办
第二章 晚清小说与中西文化影响下的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 晚清小说中的近代工业的发展
    第二节 晚清小说中的西方在华工业投资
    第三节 晚清小说中的对西方列强的反击——收回利权运动
    第四节 从晚清小说看工商业与科技
第三章 晚清小说与中西文化影响下小说中的新形象
    第一节 鸦片烟鬼吴瑞庵
    第二节 买办单子肃与花清抱
    第三节 民族资本家伯正与慕蠡
    第四节 工艺留学生刘浩三与杨成甫
    第五节 农民科技家余知化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水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代对水资源的管理
        一、历代水官
        二、历代水利法规和制度
    第二节 中国历代对水文的记录和研究
        一、先秦文献中的水文记载
        二、正史中的水文记载
        三、地理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四、历代水利专着
        五、其它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第三节 中国历代水利与农耕文明
        一、治水传说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初步发展
        二、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蓬勃发展
        三、隋唐时期水利工程的普遍发展
        四、宋元时期水利事业的繁荣
        五、明至清前期的水利成就
    第四节 中国历代水崇拜
        一、水与水神家族、水神神话
        二、历代水神祭祀与水神庙
    第五节 中国历代“水”文学
        一、诸子论水
        二、诗词歌赋中的水
        三、祈雨文
    第六节 其它领域的水文化
        一、水与音乐
        二、水与绘画
        三、水与古典园林
        四、其它方面的“水”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水政
    第一节 晚清对水资源及利用的管理
        一、晚清河政变化
        二、晚清漕运
        三、晚清水政其它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国家水政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二、水政统一之前: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全国水利行政之统一
        一、建设委员会的努力
        二、水利行政统一之经过
        三、水政统一之后: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四节 民国时期水利行政之评价与思考
        一、水利行政统一之评价
        二、水利行政建设之特点
        三、关于流域管理体制
    第五节 近代水法规
        一、晚清水法规和制度
        二、民国水法规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水教育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利教育的萌芽与确立(1875—1912)
        一、近代水利教育初露端倪
        二、晚清学制中的水利教育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确立(1912—1922)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
        二、实业教育体系中的水利教育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发展(1922—1937)
        一、壬戌学制时期(1922—1927)
        二、壬戌学制颁布后相关法规的颁布和修正(1927—1937)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中国水利教育(1937—1949)
        一、抗战时期水利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水利教育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五节 近代水利教育机构举例
        一、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
        二、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三、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国水利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对水利的认识
        一、近代关于水利概念之认识
        二、近代关于水利作用之认识
        三、近代关于水利建设之认识
        四、近代关于古代水利之研究
        五、近代关于西方水利之介绍
    第二节 近代全国水利建设之研究
        一、近代关于各省水利建设之研究
        二、近代关于各流域水利建设之研究
    第三节 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早期外国传教士的传播
        二、西方新技术的引进及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三、聘请国外水利专家
        四、派遣留学生
        五、近代水利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
        六、近代关于水利技术书籍的出版
    第四节 近代主要水利人物研究
        一、林则徐兴办水利
        二、左宗棠督办水利
        三、张謇倡导治淮
        四、孙中山与近代水利
        五、李仪祉与近代水利发展
        六、冯玉祥水利实践与水利思想
        七、张含英与黄河治理
        八、近代其他水利专家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的水神崇拜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神崇拜
        一、晚清时期的水神崇拜
        二、民国时期的水神崇拜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水旱灾害与水神崇拜
        一、近代水灾和水神崇拜
        二、近代旱灾和水神崇拜
    第三节 近代水神之治水英雄崇拜
        一、近代大禹崇拜
        二、近代李冰与二郎神崇拜
    第四节 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和文化阐释
        一、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
        二、近代水神崇拜的文化阐释
        三、传统与现代撞击下的水神崇拜
    小结
第六章 近代中国的水认知
    第一节 近代国人对“水”的认识
        一、西方传教士对“水”的宣传
        二、近代外文报纸中的“水”
        三、近代国人眼中的“水”
        四、近代关于“水”的书籍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江”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江”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扬子江”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河”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河”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黄河”
    第四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湖”、“瀑”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湖”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瀑”
    小结
第七章 近代海洋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
        一、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萌芽
        二、鸦片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海防思想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觉醒
        一、近代国民海防意识的觉醒
        二、近代国民海权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海”的认识
        一、关于“海”的自然常识
        二、近代报刊中关于“海”的文章
    第四节 中国近代海洋科学成就
        一、近代中国海洋学发展概况
        二、近代中国的海洋调查
        三、近代中国的物理海洋学
        四、近代中国的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地理学
    小结
结语:中国水文化之近代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四、小水钻做成大事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D]. 王峥杰.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2]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进城”故事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城市想象及其表现[D]. 王建光.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与路径研究[D]. 马万姣.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2)
  • [4]电影剧本《匠心》中的意象分析[D]. 张慧竹.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5]基于思想教育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李霞.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6]水下长城[J]. 姚建国. 唐山文学, 2016(03)
  • [7]人境[J]. 刘继明. 芳草, 2016(02)
  • [8]终极[J]. 卢苏宁. 辽河, 2015(02)
  • [9]从晚清小说浅析中西文化影响下的社会经济转型[D]. 杨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10]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D]. 袁博.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小水钻成就大生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