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数字时代,遇见网络新英雄…(论文文献综述)
朱婕宁[1](2021)在《移动媒体中的纪实短视频研究》文中指出
王舒[2](2021)在《“薛仁贵征东”的跨媒介叙事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戴曙[3](2021)在《民事司法的数字化变革与重塑》文中研究表明民事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是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推进民事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需要在民事司法中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提升民事司法的数字化水平,实现民事司法的数字化变革。民事司法由于其所具有的更适合数字化的独有特性,理应荣膺推进民事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重任。民事司法数字化的过程,必然导致民事司法运行场域从传统封闭的物理实体单一空间迈入现代开放的网络虚拟与实体同构的双层空间,这也必将带来民事司法的一系列数字化变革与挑战。但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民事司法的永恒价值,因此必须在考察借鉴域外民事数字化实践经验基础上,从基本理念、核心原则、解纷机制、诉讼规则、风险防范等方面对民事司法的数字化变革进行重塑,以确保最大限度提高或增加司法公平正义的变量,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减少可能有损司法公平正义的风险,创造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正文共分五章和结语:第一章为民事司法的概念内涵与数字化变革背景,主要从民事司法的现代法治语境出发,界定民事司法的现代概念和内涵,并深入剖析民事司法数字化变革的智慧社会时代背景。民事司法作为司法的重要组织部分,均脱胎于现代法治语境,民事司法数字化必须在现代法治共识性内涵基础上进行建构或重塑。本章从现代法治的源头和概念出发,指出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至少包括法律至上、依法治权、保障公民权利、法律自身公正、司法正义等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论证民事司法的现代概念和内涵,指出现代法治语境下的司法是与立法、行政相对应的概念,仅指法院的审判活动。相对应地,民事司法的现代概念也仅指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民事诉讼和民事审判。民事司法的现代内涵是现代法治内涵在民事司法领域的表现,主要包括权力上的独立行使、目的上的权利保障、价值上的公平正义、主体上的职业专业等四个方面。民事司法的数字化变革深植于智慧社会的时代背景,应从社会形态、技术主义、知识主义三个维度分析智慧社会的内涵,并从智慧社会内含的技术色彩出发界定智慧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技术特征。为行文简洁,将其统称为数字化。从传统社会到智慧社会所呈现出的社会生活与交往的场景化、思维方式与逻辑的颠覆化、社会连接与运行的去中心化等时代变革,必然会传导至民事司法领域,进而引致民事司法的数字化转向与变革。第二章为民事司法的数字化转向及其正义价值,系统梳理传统法院民事司法加速数字化和互联网法院民事司法全面数字化的实践和探索状况,并论证民事司法数字化转向的正义价值。传统法院民事司法加速数字化的主要特征是“部分网上网下案件网上审”,具体表现为司法运行加速平台化、诉讼服务加速电子化、民事裁判加速智能化。互联网法院民事司法全面数字化的主要特征是“网上案件全部网上审”,具体表现为管辖案件全面涉网化、诉讼流程全面在线化、机制创新全面数字化。民事司法数字化转向的正当性源于其数字化的接近正义、数字化的实体正义、数字化的可视正义三个方面价值。数字化接近正义价值,主要体现为保障行使诉权数字化、降低诉讼成本数字化、提升诉讼效率数字化三个方面;数字化实体正义价值,主要体现为数字化助力提升法官能力、数字化助力发现认定事实、数字化助力正确适用法律三个方面;数字化可视正义价值,主要体现为诉讼流程全节点数字化可视、司法裁判全过程数字化可视、司法监督全时空数字化可视三个方面。可视正义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程序正义意义上的“看得见的正义”,而是对其一种丰富发展和质的飞跃。第三章为民事司法面临的数字化变革与挑战,全面分析智慧社会时代变革背景下民事司法从线下走向线上,面临的五个方面的变革与挑战。一是司法运行的场域同时面临着从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空间、从物理剧场走向虚拟场景、从物理剧场走向虚拟广场的三重改变。二是随着司法运行的场域、交互工具和交互方式的改变,传统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民事司法数字化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威胁和侵蚀、对直接言词原则的突破和削弱、对当事人平等原则的目的背反、对当事人辩论原则的空间限缩等。三是数字化的民事司法是适应并为智慧社会时代的数字虚拟空间而打造的一种全新的在线诉讼模式,必将对传统民事司法规则带来全方面的挑战,具体包括电子方式对纸质方式的替代、涉网案件对地域管辖的失灵、电子送达对送达规则的突破、电子数据对证据规则的冲击、在线审理对诉讼规则的挑战等五个方面。四是智能技术运用对司法审判的多维冲击,主要表现为智慧管理对裁判自主的弱化、人工智能对伦理风险的引发、技术主义对司法人文的流失三个方面。五是法院主导型ODR、平台治理型ODR、公益组织型ODR等多型ODR兴起与纠纷分流式、自我式、社会式的解决,对司法中心的分解弱化。第四章为域外民事司法数字化图景与启示,在民事司法数字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的趋势下,考察两大法系代表性国家的发展式样和实践样态,总结域外民事司法数字化的模式异同和有益启示。从推进路径上看,美英和德韩四国都在中央国家机关的指导下,经历了先从局部探索再到全面铺开的过程,只不过美英两国采取的是一种自下而上为主的方式,而德韩两国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为主的方式。从发展趋势上看,域外大部分国家都在着手进行司法数字化改革,旨在实现全面的数字化,不同的是在于是否准备建立“在线法院”。从立法模式上看,美英两国采取的是修订立法模式,即主要通过修订现行民事诉讼规则以适应和规范电子民事诉讼;德韩两国则采取专门立法模式,即除了修订现行民事诉讼法少量条文外,还另行制定了一系列与电子民事诉讼相关的法律。从域外的经验来看,在我国民事司法数字化已经全面铺开并已积累了丰富实践和规则经验的情况下,目前宜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统一的指导机关,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自上而下的统一规范,及时修订相关法律,并尽早启动专门的电子诉讼立法。第五章为民事司法数字化的重塑路径,在借鉴域外经验基础上,主要从基本理念、核心原则、解纷机制、诉讼规则和风险防范五个方面设计重塑方案,着力解决民事司法数字化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数字化民事司法新模式。一是要更新民事司法数字化的基本理念,树立与智慧社会时代相适应的数字司法理念、数字正义理念和商谈司法理念。二是要确立民事司法数字化的核心原则,作为电子民事诉讼的最低限度价值准则。具体包括重大变革合法性原则、安全与真实并重原则和当事人权利保障原则。三是要优化民事司法数字化的解纷机制,构建从“数字化的纠纷预防”到“数字化的非诉分流”再到“数字化的诉讼快审”分层递进的在线多元解纷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纠纷,并实现纠纷的非诉分流和快速处理。四是要重塑民事司法数字化的诉讼规则,主要从适用与管辖规则、证据与送达规则、旁听与程序规则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健全在线诉讼规则。五是要防范民事司法数字化的潜在风险,主要从改进法官绩效考评理念机制与完善相关智能审判管理制度两方面着手,来防范裁判自主弱化的风险;从坚持人工智能应用伦理准则与加强个人数据保护制度建设两方面着手,来防范潜在的伦理道德风险;从坚持技术辅助主义和保障司法人文需求两方面着手,来防范司法人文流失的风险。最后结语为构建以数字正义为主导的数字化民事司法,主要论述数字化民事司法应从传统时代的“场域正义”走向智慧时代的“数字正义”,并应以“数字正义”为主导,从三个方面入手,重构并形成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数字化民事司法新模式。一是顺应民事司法数字化变革之势,确立数字正义主导地位;二是借助民事司法数字化变革之力,推动数字正义更好实现;三是重塑民事司法数字化变革之路,彰显数字正义应有光芒。
彭海玉[4](2021)在《新世纪中国奇幻电影研究》文中指出新世纪以来,中国奇幻电影在经济、文化、市场等多方面的影响之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短短十几年间,奇幻电影已经成为占据中国国产电影市场的主要类型,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发展势态。本文通过分析新世纪以来中国奇幻电影的主题内涵、叙事特征、影像呈现以及影响因素与发展局限,进而明确其类型特征。论文由绪论、四个章节以及结语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明晰中国奇幻电影的概念,介绍中国奇幻电影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研究新世纪以来中国奇幻电影的主题内涵。中国奇幻电影从人类的身份认同危机、对现实欲望的过度追求以及真实与虚幻的不可辩等现代社会困境;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以及刚健自强等传统文化精神和冒险、成长以及救赎等人类生命意志这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其主题表达的多元发展态势。第二章主要以叙事时空营造和人物形象塑造为切入点,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奇幻电影的叙事特征进行分析。叙事空间中现实空间、历史空间以及想象空间多维并置,叙事时间中本事时间的模糊性和本文时间的畸变化,使得中国奇幻电影的叙事时空呈现出多维度和自由化的特征。中国奇幻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之上,赋予其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与文化内涵,着重体现在传统人物的陌生化处理以及新人物的人性化表达两个方面。第三章是对于新世纪中国奇幻电影的影像呈现进行分析,主要体现于技术支撑下的奇观式呈现与东方审美的诗意化表达两个方面。在现代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惊奇感的场面和虚拟角色的设计使得奇幻电影在银幕上创造出影像奇观;与此同时,民族元素以及审美意境营造也进一步加强了本土化故事的独特表达,完成其东方审美的诗意化呈现。第四章主要是针对新世纪中国奇幻电影的影响因素与局限进行分析。从经济、文化、市场三个方面对于新世纪以来中国奇幻电影的发展进行探原,指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究新世纪以来中国奇幻电影的发展困境,指出其在叙事、文化、市场方面存在的危机,对接下来奇幻电影的发展具有警示意义。结语部分对于新世纪以来中国奇幻电影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明确其缺陷与不足,并为接下来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郑妮[5](2021)在《《培养版权意识:创作者和创意产业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在数字时代生存》(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新型产业。数字时代,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关于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这类信息的学术文本较少,翻译界对于该类文本的研究还不充分,因此,加强对该类翻译文本的研究,传递更多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知识,促进以信息性为主导功能的学术文本的翻译研究势在必行。笔者选取指向性较强的学术文本,即由法律学者撰写的《培养版权意识:创作者和创意产业如何能够利用知识产权在数字时代生存》(Cultivating Copyright:How Creators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an Harness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 Survive the Digital Age)中长难句较多的第七章和第八章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文献梳理法和个案研究法对源文本的翻译技巧和过程进行研究,从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方面结合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翻译目的论进行个案分析,总结出适合翻译经济类信息型学术文本的技巧和方法,旨在为该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和建议。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得出结论:翻译目的论适合指导语言客观性较强的经济类学术文本的翻译,在翻译该类文本的过程中,要以传达该类文本的客观信息为主。对于词汇的翻译,应选用直译、意译、词性转换的方法确保译文的忠实性,对于长难句和语篇整体的翻译,应灵活选用增译、转换、重组、替代的方法确保译文的连贯性。希望本翻译实践报告为该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借鉴的同时,也让人们充分了解创意产业和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促进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杨焕丽[6](2021)在《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的创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传播载体,也是拓宽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肩负中华文化影像化传播、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及满足受众文化需求等重要文化使命,彰显文化自信,承载推动电视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在优秀传统文化呼唤现代化表达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以独特的视听语言实现文化符号的消费性生产,契合作为文化生产力形态的电视媒介的商业逻辑和产业发展诉求,持续不断地增加文化供给和文化涵养。创新是故宫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方式,《上新了·故宫》节目在文化探秘到文化传承再到文创产品的文化创造过程中,使故宫文化逐渐渗透大众主流文化视野,赋予故宫文化现代化新活力,推动故宫文化产业发展。《上新了·故宫》节目是如何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及文化传播力,逐渐发展为当前国潮文化“热”现象的呢?本研究选取《上新了·故宫》作为研究样本,探索节目如何创新性地让故宫文化跨越红墙黄瓦,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又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重塑故宫视觉文化形象,展现故宫文化活力?又以何种方式在文化传承到文化消费的过程中构建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深度与温度?最后是如何权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节目有效创新呢?以《上新了·故宫》节目为研究对象,围绕节目文本的理念创新策略、内容形式构思策略及传播策略等方面深度观照节目创新路径,希望丰富理论研究并为类型创作及电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实践经验。本研究涉及范畴主要包括绪论、结论和五个章节内容:第一章阐述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创新概况。在相关概念界定辨析基础上从文化引领者、文艺创作者及文化消费者等视角观照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创新动因,整体梳理节目发展脉络,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思路过渡到《上新了·故宫》节目创新背景和创作动因的详细阐述。第二章主要是分析《上新了·故宫》节目在制作理念层面的创意所在。第三章是《上新了·故宫》节目内容的创新策略,从文化内容、角色内容及媒介内容等方面探讨节目的创新元素。第四章是《上新了·故宫》节目形式与传播的创新策略,从影像叙事、空间表达及传播策略等要素阐述节目的创新要点。第五章是《上新了·故宫》节目对同类节目的创新启示,在总结思考《上新了·故宫》节目创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考究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现存问题和发展困境,进而探讨设想节目创新的提升策略。
聂韬[7](2020)在《表现还是再现?——《王者荣耀》对游戏角色塑造的解构与反思》文中研究表明身为国产网游的执牛耳者,《王者荣耀》在获得了大量的玩家技术和利润收益后,设计者在塑造游戏角色时的后现代解构倾向愈发明显,艺术表现的张力在无关联的要素拼贴下疯狂地刺激着玩家的审美。而主流文化和媒体批判"荆轲"性别变更,并冠以"毁容历史、冒犯古人"的罪名,让其设计者在反思后改变艺术创作策略,即忠实既定历史和价值判断,强调艺术再现,走一条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创之路。
杜珊珊[8](2020)在《中国纪录片40年表情变迁研究(1979-2019)》文中研究说明“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是大众感情最直观的传达方式。表情传达出的可以是“酸甜苦辣”,也可以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影像作为当今社会时代的映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以速度和遗忘作为标记的现代社会里,纪录片以其与社会建构的互动关系,成为了大众表情和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从影像表情与记忆的时代关系进行中国纪录片研究,不仅是一个新视角,且更具有以表情的变迁弥合过去并链接未来的意义。表情变迁与纪实影像,两者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是紧密缠绕不可分割的,纪录片影像的进步最大限度地将公众表情展现在银幕之上,从传统表情、僵化表情到生动表情、国家表情,其变化过程中主流的话语被逐渐改写。受90年代人文思潮、纪实思潮的影响,纪录片中呈现的表情越来越丰富。在这些银幕表情的变化外壳下,包裹着的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影视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化策略的多样性。同时,也正是因为社会的宽容、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中国相册越来越自然越来越丰富。中国纪录片中的表情变迁,可以从不同时代呈现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变化,美学倾向及影像个体差异等层面体现出来。本文主要梳理了1979-2019年40年间的纪录片发展历程,以“表情”作为切入点,从三方面对中国纪录片所展现的影像变迁作一分析:纪录影像变化的背景、纪录影像中的表情所呈现出的变迁历程以及纪录片呈现表情变迁的审美意义。此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其一,纪录影像的表情承载记忆,其建构性取决于影像生产过程中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介入和交互影响,影像作为一种媒介,拍摄对象随着媒介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变化,观者在观看影像时与自我的经验结合而被激发的思考,三者共同构成纪录影像表情变迁的最终状态;其二、纪录片中建构起关于以非常态的外化的“公开表情”和个性化个人化的“私密表情”共同组成的社会表情图景,并以此勾勒出时代的表情变迁;其三、就纪录片现阶段的美学倾向而言,强烈的社会性及历史性的特征经常会压过纪录片本身作为一种影像艺术的属性。由此,对纪录片中不同时代经典案例的表达要素如声音、色彩等的美学分析,从纪录片美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表达路径的认知和探索,更可视为纪录片美学范式探索的一部分。因此从记忆的角度,以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为经,以纪录片影像与公众表情、现实形象之间的互动为纬,探究中国纪录片中集体到个体形象呈现的“表情”变迁,不仅是一个新的视角,更能具体的看到在这样互动关系下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从而找寻纪录片表情背后的生成机制,近而以更为宽阔的视角探究如何把表情丰富性表达出来,如何用国际传播来打开维度,以期许纪录片更好的未来,同时也意味着纪录片所承载的社会记忆可能有更大的覆盖面与影响力。纪录影像呈现公众的表情变化并以此留存记忆。对当下快速变化着的中国社会来说,纪录片以其真实的本质呈现社会的真诚与勇气为历史留下了可资殷鉴的记忆档案,并以此突显纪录影像内在的独特价值。
王彦博[9](2020)在《公共外交视域下中国电竞战略传播的机遇与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对抗逐渐为地缘文化的对抗让路,除了两大阵营的消解,第三世界也逐渐转入了民族文化复兴的道路,以此对冲美国的文化霸权。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一场数字革命,传统制权的重要性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与信息相关的权力和媒介性权力。公共外交在当代被赋予了“数字治国”的新内涵,其对象也从国外公众延伸到国内公众,即公共外交不仅是对外的,还是对内的。中国电竞产业的兴起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电竞对社会的影响逐渐从娱乐性延伸到政治层面。被称为“第九艺术”的电子游戏在媒介更迭的过程中与以社交媒体为核心的大众传媒发生融合,获得了一定的议程设置功能,也参与了社会文化记忆的建构。由于电竞的媒介-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在吸收了大众传媒的功能后,相较于其它媒体电竞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电竞的传播能力和潜力警醒我们必须重视电竞传播,并有必要将电竞提升到战略传播的层面。中国电竞行业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和用户,中国的电竞运动员在近年取得的优秀成绩获得了主流媒体的竞相报道,这为中国电竞战略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国内基础。中国的电竞行业仍存在赛事、IP和管制上的不足,但总体上,中国的电竞战略传播不仅是可行的,且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电竞已从“崛起”到了“谋势”之时,若能抓住机遇,占领电竞媒体的高地,便能为我国媒体实力不足的困境打开缺口,增强在国际上“自己表达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并能推动实现长期、总体的战略目标。
宫春洁[10](2019)在《数字时代电影美学嬗变研究》文中指出电影,作为世界第七艺术,自问世以来就带有典型的科技属性。每一次科学技术和传播媒介的演进与发展,都会促使电影的创作、存储、发行、放映和观赏方式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进而促进电影发生内在的改变,使其作为艺术门类中最为特殊的一位,在短短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展露出一次又一次的美学变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人类进入高度信息化社会,迎来了数字时代的春天,人类生活开始走向以视觉为中心的图像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数字技术大举进入电影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在电影内容与电影表现方式等层面为电影艺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电影的发展由此正式步入数字技术时代。近年来,数字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发展着,为世界电影产业的繁荣贡献了非凡的力量,在引领电影辉煌前进的同时,导演对于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探索也为电影本身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价值。数字电影在追求视觉刺激,致力于营造“奇观美学”的同时,观众的审美期待和审美心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传统的理性审美进入了感性愉悦为主导的娱乐消遣,从对电影叙事真实性和主题崇高性的追求转移到对银幕奇观和视听杂耍的迷恋。表现手段、呈现方式的不同已经不足以说明传统电影与数字电影之间的差异,面对后者层出不穷的数字技术手段与异彩纷呈的电影内容,传统电影理论实足难以解释这一切。由此,数字电影新的语法、新的类型、新的规律,以美学作为方法论和学术视角的全新的电影理论上升为新的美学形态。电影美学作为电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建立在电影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电影艺术的美和审美问题,数字技术为电影艺术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创作实践层面上,更关乎美学观念层面,故而产生了本文研究的初衷。本文内容主要划分为绪论、数字时代电影美学嬗变的思源与语境、数字化电影美学对传统影像真实观的颠覆、数字时代电影叙事策略的变化、数字时代电影审美的变迁、数字时代对电影美学的辨证思考、结语等部分,具体构架如下:绪论部分首先从时代背景与电影发展和电影美学的新形态两个角度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缘起;对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议题的研究做以综述;对数字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电影等本文中涉及到的名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最后详细论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等。在第一部分中,论文从技术与艺术互为相生的文化思源为切入点,论述了技术与艺术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对数字时代的视觉文化语境进行解析,论述了数字技术为视觉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字时代视觉文化的主要特征为从视像到拟像的变化以及虚拟真实与超真实成为拟像审美的新秩序;最后得出数字技术带来了电影美学新革命的结论。在第二部分中,论文从真实性与真实感出发来探讨数字化电影美学对传统影像真实观的颠覆,本章首先梳理了巴赞和克拉考尔两位电影学者对传统电影美学中的“真实”观的理论贡献,紧接着探讨了数字化电影美学中的真实观,这一部分主要从数字影像中的真实感到数字影像的“无中生有”来展现出数字技术对电影影像本身的影响与促进,同时本章的最后还对数字影像中的影像本体观念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在第三部分中,论文主要论述了数字时代电影叙事策略的变化,这一部分以数字技术作为电影叙事策略变化的前提入手,分析了数字技术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学理论、强化了电影对世界寓言式的思考、影响电影前期创作的内容以及创新电影摄制的工具等。同时这一章还将“奇观”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来阐释其作为数字技术时代电影叙事的新策略,主要体现在奇观开始支配叙事,以及叙事题材奇观化、叙事语言奇观化、叙事结构奇观化、叙事视角奇观化、数字表演奇观化等。最后本章还从数字技术拓展光影色调的表意功能、数字声音技术扩大电影空间包容感、数字绘景强化空间造型话语权三个角度探讨了数字时代电影叙事性表意途径的开拓。在第四部分中,论文阐述了数字时代电影审美的变迁。这一部分主要包含电影观众审美心理、数字时代电影审美的新特质以及数字时代电影审美经验变化的原因三个部分。本章从电影审美心理与视知觉研究、电影审美心理与精神分析学研究、电影审美心理与电影第二符号学研究三个问题入手研究了经典电影观众审美心理的研究路径并由此引出数字时代电影审美的新特质。数字时代电影审美的新特质主要包含:审美期待由“真实”至“震惊”、审美感知由“视听”至“多感官”、审美认知由“经验”至“体验”、审美愉悦由“静观”至“沉浸”、审美理解由“浅层”至“深邃”等,本章的最后部分探讨了数字时代电影审美经验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审美主体地位的提升、审美距离的缩减、快感经验的盛行、审美客体的开放与趋同等四个方面。论文的第五部分是数字时代对电影创作的辩证思考。本章首先探讨了数字时代电影创作唯“技术至上”的弊端,指出在数字时代数字电影出现的“唯技术论”影响下的奇观与叙事的失衡、“恐怖谷”等现象,以及由此进入到了感性狂欢之后的理性钝化阶段。随后论文提出了面对数字技术的高度发展,数字时代的电影应该对技术应用“度”的把握,这主要体现在:要把握数字技术与电影叙事的平衡度、把握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本质的契合度两点上。本章的最后是对国产数字电影创作现状的思考,并提出国产数字电影的发展要做到彰显我国数字化电影的民族风格、重视人才作为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等。
二、在数字时代,遇见网络新英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数字时代,遇见网络新英雄…(论文提纲范文)
(3)民事司法的数字化变革与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三、理论与方法 |
四、框架结构安排 |
五、可能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民事司法的概念内涵与数字化变革背景 |
第一节 民事司法的现代法治语境 |
一、现代法治的源头回溯 |
二、现代法治的概念界定 |
三、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民事司法的现代概念与内涵 |
一、司法与民事司法的现代概念 |
二、民事司法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三、民事司法的法治性现代内涵 |
第三节 民事司法数字化变革的智慧社会背景 |
一、全部智慧化的基本内涵 |
二、全面数字化的根本特征 |
三、全新颠覆化的时代变革 |
第二章 民事司法的数字化转向及其正义价值 |
第一节 传统法院民事司法加速数字化 |
一、司法运行加速平台化 |
二、诉讼服务加速电子化 |
三、民事裁判加速智能化 |
第二节 互联网法院民事司法全面数字化 |
一、管辖案件全面涉网化 |
二、诉讼流程全面在线化 |
三、机制创新全面数字化 |
第三节 民事司法数字化的正义价值 |
一、数字化接近正义价值 |
二、数字化实体正义价值 |
三、数字化可视正义价值 |
第三章 民事司法面临的数字化变革与挑战 |
第一节 网络虚拟空间对司法场域的三重改变 |
一、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 |
二、从物理剧场到虚拟场景 |
三、从物理剧场到虚拟广场 |
第二节 场域工具改变对司法原则的冲突背反 |
一、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威胁和侵蚀 |
二、对直接言词原则的突破和削弱 |
三、对当事人平等原则的目的背反 |
四、对当事人辩论原则的空间限缩 |
第三节 数字方式诉讼对司法规则的全面挑战 |
一、电子方式对纸质方式的替代 |
二、涉网案件对地域管辖的失灵 |
三、电子送达对送达规则的突破 |
四、电子数据对证据规则的冲击 |
五、在线审理对诉讼规则的挑战 |
第四节 智能技术运用对司法审判的多维冲击 |
一、智慧管理对裁判自主的弱化 |
二、人工智能对伦理风险的引发 |
三、技术主义对司法人文的流失 |
第五节 多型ODR兴起对司法中心的分解弱化 |
一、法院主导型ODR的分流解纷 |
二、平台治理型ODR的自我解纷 |
三、公益组织型ODR的社会解纷 |
第四章 域外民事司法数字化图景与启示 |
第一节 域外民事司法数字化发展式样 |
一、典型普通法系国家发展式样 |
二、典型大陆法系国家发展式样 |
第二节 域外民事司法数字化实践样态 |
一、典型普通法系国家实践样态 |
二、典型大陆法系国家实践样态 |
第三节 域外民事司法数字化模式异同与启示 |
一、发展模式异同与启示 |
二、立法模式异同与启示 |
第五章 民事司法数字化的重塑路径 |
第一节 更新民事司法数字化的基本理念 |
一、树立数字司法理念 |
二、树立数字正义理念 |
三、树立商谈司法理念 |
第二节 确立民事司法数字化的核心原则 |
一、重大变革合法性原则 |
二、安全与真实并重原则 |
三、当事人权利保障原则 |
第三节 优化民事司法数字化的解纷机制 |
一、数字化的纠纷预防机制 |
二、数字化的非诉分流机制 |
三、数字化的诉讼快审机制 |
第四节 重塑民事司法数字化的诉讼规则 |
一、适用与管辖规则的重塑 |
二、证据与送达规则的重塑 |
三、旁听与程序规则的重塑 |
第五节 防范民事司法数字化的潜在风险 |
一、裁判自主弱化风险的防范 |
二、引发伦理道德风险的防范 |
三、司法人文流失风险的防范 |
结语:构建以数字正义为主导的数字化民事司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4)新世纪中国奇幻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新世纪中国奇幻电影的主题内涵 |
第一节 揭示现代社会困境 |
一、人类的身份认同危机 |
二、多重现实欲望的泛滥 |
三、真实与虚幻的不可辨 |
第二节 彰显传统文化精神 |
一、天人合一 |
二、仁者爱人 |
三、刚健自强 |
第三节 弘扬人类生命意志 |
一、攻坚克难的冒险精神 |
二、战胜心魔的成长之路 |
三、完成自我和他人的救赎 |
第二章 新世纪中国奇幻电影的叙事特征 |
第一节 多层次叙事时空的创造 |
一、多维度的叙事空间 |
二、自由化的叙事时间 |
第二节 现代化人物形象的塑造 |
一、传统人物的陌生化处理 |
二、新形象的人性化表达 |
第三章 新世纪中国奇幻电影的影像呈现 |
第一节 技术支撑的奇观式呈现 |
一、惊奇感的场面设计 |
二、虚拟角色的设计 |
第二节 东方审美的诗意化表达 |
一、民族元素的呈现 |
二、审美意境的营造 |
第四章 新世纪中国奇幻电影的影响因素与局限 |
第一节 新世纪中国奇幻电影的影响因素 |
一、物质前提 |
二、文化基础 |
三、市场影响 |
第二节 新世纪中国奇幻电影的发展局限 |
一、叙事困境:技术与叙事的失衡 |
二、市场困境:品牌意识薄弱与系列化不足 |
三、文化困境:文化焦虑与不自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主要奇幻电影清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培养版权意识:创作者和创意产业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在数字时代生存》(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培养版权意识》(节选)翻译项目简介 |
1.1 翻译任务来源 |
1.2 源文本作者简介 |
1.3 源文本内容简介 |
第二章 《培养版权意识》(节选)翻译过程介绍 |
2.1 译前准备阶段 |
2.1.1 平行文本查阅 |
2.1.2 工具书的准备 |
2.1.3 术语表的整理 |
2.2 《培养版权意识》(节选)翻译实践阶段 |
2.2.1 初译 |
2.2.2 修正 |
2.2.3 审校、润色和定稿 |
2.3 译后评估阶段 |
第三章 目的论概述及应用 |
3.1 目的论概述 |
3.2 目的论的三大原则 |
3.3 目的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
第四章 《培养版权意识》(节选)翻译个案分析 |
4.1 目的论指导下词汇的翻译 |
4.1.1 词组的翻译 |
4.1.2 词义选择 |
4.1.3 词性转换 |
4.2 目的论指导下句子的翻译 |
4.2.1 定语从句的翻译 |
4.2.2 插入成分的翻译 |
4.2.3 长难句的翻译 |
4.3 目的论指导下篇章的翻译 |
4.3.1 篇章内容的衔接 |
4.3.2 篇章内容的连贯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译文 |
附录2 源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的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文创产品 |
二、文化产业 |
三、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 |
第二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概况 |
一、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创新动因 |
二、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脉络 |
三、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类型区分 |
第三节 《上新了·故宫》节目概况 |
一、《上新了·故宫》节目简述 |
二、《上新了·故宫》创新动因 |
第二章 《上新了·故宫》节目理念的创新策略 |
第一节 守正创新:点亮“文化自信”的明灯 |
一、不忘初心:践行文化自觉理念 |
二、兼收并蓄:彰显和而不同理念 |
三、温故知新:坚持文化创新理念 |
第二节 推陈出新:融合“互联网思维”理念 |
一、跨界思维:深耕跨界融合理念 |
二、产品思维:巧用产品创意思维 |
三、用户思维:建立用户导向思维 |
第三节 开拓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一、人文精神:传递“人文情怀” |
二、价值导向:倡导核心价值观 |
第三章 《上新了·故宫》节目内容的创新策略 |
第一节 文化内容:故宫文化的多元嵌入 |
一、古典文化:古典文化的内蕴传承 |
二、精神文化:传统美学精神的书写 |
三、情感文化:家国情怀的弘扬传播 |
第二节 角色内容:角色形象的功能塑造 |
一、明星嘉宾:文化探秘的体验者 |
二、故宫专家:文化内容的阐述者 |
三、宫廷御猫:文化知识的讲解员 |
第三节 媒介内容:文化记忆的媒介表征 |
一、艺术语言媒介:电视语言的记忆编码 |
二、物质材料媒介:文物承载的集体记忆 |
三、电视媒介仪式:文化记忆的仪式建构 |
第四章 《上新了·故宫》节目形式与传播的创新策略 |
第一节 影像叙事:文化描摹的叙事表征 |
一、纪实性叙事:文化表征的纪实手法 |
二、戏剧性叙事:文化探秘的悬念结构 |
三、互文性叙事:多重文本的互文碰撞 |
第二节 文化空间:文化书写的多重空间 |
一、物理空间:去演播室的场景空间 |
二、历史空间:情景再现的历史镜像 |
三、虚拟空间:动画技术的空间建构 |
第三节 传播策略:传播媒介的创新扩散 |
一、渠道策略:线上线下病毒式传播 |
二、整合策略:整合内容营销式传播 |
三、垂直策略:精准互动裂变式传播 |
第五章 《上新了·故宫》节目对同类节目的创新启示 |
第一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 |
一、节目内容“泛娱乐化”的文化空洞 |
二、节目题材与受众局限的“文化错位” |
三、节目创作“技术异化”的文化贬值 |
第二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提升策略 |
一、坚持内容创新,提升文化内涵 |
二、树立品牌意识,拓宽传播渠道 |
三、增强产业思维,发展衍生产业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8)中国纪录片40年表情变迁研究(1979-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概念及选题范围界定 |
1.2.1 表情的概念及界定 |
1.2.2 记忆的概念与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
2 纪录表情的启程:1979-1990 |
2.1 纪录影像缘起:从阴影中走出 |
2.1.1 精英文化的复苏 |
2.1.2 纪录类型的革新 |
2.1.3 纪录影像审美萌发 |
2.2 时代表情:合理与重现 |
2.2.1 表情在影像中的真实表达 |
2.2.2 公开表情的合理 |
2.2.3 私密表情的重现 |
2.3 经典案例:从文化启蒙到《莫让年华付水流》 |
2.3.1 贵在创新 |
2.3.2 表情伴随时代 |
3文化美学的觉醒:1991-1999 |
3.1 纪录影像复苏:浮出水面 |
3.1.1 大众文化的崛起 |
3.1.2 纪录手段的革新 |
3.1.3 纪录影像审美对“真实”的追求 |
3.2 时代表情:多元与公开 |
3.2.1 影像表情的自我投射 |
3.2.2 公开表情的多元 |
3.2.3 私密表情的公开 |
3.3 经典案例:从《生活空间》到《英和白》 |
3.3.1 表现本质 |
3.3.2 从影像真实到表情真实 |
4 纪实美学与人文主义(2000-2009) |
4.1 纪实影像开拓:沉淀与自省 |
4.1.1 在文化融合中蓄力 |
4.1.2 纪录媒介的发展 |
4.1.3 影像表情审美的创新迭出 |
4.2 时代表情:丰富与细腻 |
4.2.1 表情与记忆的影像链接 |
4.2.2 公开表情的丰富 |
4.2.3 私密表情的细腻 |
4.3 经典案例:纪实美学到人文主义——从《铁西区》到《再说长江》 |
4.3.1 写实的影像语言 |
4.3.2 书写底层的人文关怀 |
5 全民纪录时代:(2010-2019) |
5.1 影像表情的融合:多元共生 |
5.1.1 在文化多元中迸发 |
5.1.2 全媒体时代 |
5.1.3 影像审美对“真实”的再探 |
5.2 时代表情:开放与兼容 |
5.2.1 表情与时代记忆的弥合 |
5.2.2 公共表情的开放 |
5.2.3 私密表情的兼容 |
5.3 经典案例:真实、主观到私纪录——《四个春天》 |
5.3.1 纪实风格的杂糅 |
5.3.2 诗意生活的流露 |
5.3.3 生命与现实的建构 |
6 表情变迁的交互审视 |
6.1 时代语境生成纪实表情 |
6.2 表情弥合时代记忆 |
结语:从表情纪录到记录记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公共外交视域下中国电竞战略传播的机遇与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1.符号路径 |
2.传播策略和传播模式路径 |
3.文化安全路径 |
4.电竞传播的竞技体育路径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
3.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国际传播的环境变迁 |
1.1 当前的地缘文化挑战与机遇 |
1.2 数字时代公共外交概念的泛化 |
1.2.1 公共外交的时代内涵 |
1.2.2 数字时代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
第二章 电竞传播的缘起与市民社会变革 |
2.1 电竞传播的基本内涵 |
2.1.1 电子竞技的概念 |
2.1.2 电竞传播的产业基础 |
2.2 电竞传播的内涵 |
2.3 电竞与市民社会的变革 |
第三章 电竞战略传播的内涵与电竞传播的机制 |
3.1 电竞战略传播的内涵 |
3.2 电竞战略传播的必要性 |
3.2.1 电竞媒体的自我议程设置 |
3.2.2 媒体建构文化记忆 |
3.3 电竞传播的机制 |
3.3.1 电竞传播的总体结构 |
3.3.2 游戏开发公司为传播源 |
3.3.3 以赛事为核心 |
3.3.4 以直播平台和视频网站为主要传播平台 |
3.3.5 用户是活跃的互动对象 |
第四章 中国电竞战略传播的现实表现 |
4.1 中国开展电竞战略传播的优势 |
4.2 中国电竞战略传播的不利因素分析 |
4.2.1 中国电竞舆论环境不佳 |
4.2.2 竞技体育体制亟待调整 |
4.2.3 缺少国际顶级赛事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游戏产品 |
4.2.4 我国面临媒体实力与综合国力不匹配的困境 |
第五章 建议与对策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数字时代电影美学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起 |
一、时代背景与电影发展 |
二、电影美学的新形态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括 |
第三节 概念的厘清 |
一、数字时代 |
二、数字技术 |
三、数字电影 |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数字时代电影美学嬗变的思源与语境 |
第一节 技术与艺术互为相生的文化思源 |
一、技术与艺术本为同源 |
二、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的推动 |
三、艺术创作对技术发展的促进 |
第二节 数字时代的视觉文化语境 |
一、世界成为图像——数字技术为视觉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 |
二、从视像到拟像——数字时代视觉文化的显着特征 |
三、虚拟真实与超真实——拟像审美的新秩序 |
第三节 数字技术带来电影美学的革命 |
一、数字技术介入电影整体创作 |
二、电影数字特效典型技术应用 |
三、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影响 |
第二章 真实性至真实感—数字化电影美学对传统影像真实观的颠覆 |
第一节 传统电影美学观中的真实观 |
一、传统电影美学中的“真实” |
二、传统电影美学中的“假定” |
第二节 可信的不可能:数字化电影美学中的真实观 |
一、数字技术动摇了影像摹写现实的传统关系 |
二、数字技术拓宽电影假定性内涵 |
第三节 形式与表达的飞跃:数字化电影美学中影像本体观念的新诠释 |
一、数字化电影中“现实渐近线”的延展 |
二、数字化电影中“真实感”的再诠释 |
第三章 奇观支配叙事——数字时代电影叙事策略的变化 |
第一节 数字技术作为电影叙事策略变化的前提 |
一、丰富电影叙事学理论 |
二、强化电影对世界寓言式的思考 |
三、影响电影前期创作内容 |
四、创新电影摄制工具 |
第二节 “奇观”作为数字时代电影叙事新策略 |
一、奇观作为数字技术产物开始支配叙事 |
二、叙事题材奇观化 |
三、叙事语言奇观化 |
四、叙事结构奇观化 |
五、叙事视角奇观化 |
六、数字表演奇观化 |
第三节 数字技术时从代电影叙事性表意途径的开拓 |
一、数字技术拓展光影色调的表意功能 |
二、数字声音技术扩大电影空间包容感 |
三、数字绘景强化空间造型话语权 |
第四章 “故事欲”至“沉浸感”——数字时代电影审美的变迁 |
第一节 静观故事——经典电影观众审美心理研究路径 |
一、电影审美心理与视知觉研究 |
二、电影审美心理与精神分析学的研究 |
三、电影审美心理与电影第二符号学 |
第二节 数字时代电影审美的新特质 |
一、审美期待由“真实”至“震惊” |
二、审美感知由“视听”至“多感官” |
三、审美认知由“经验”至“体验” |
四、审美愉悦由“静观”至“沉浸” |
五、审美理解由“浅层”至“深邃” |
第三节 数字时代电影审美经验变化的原因 |
一、审美主体地位的提升 |
二、审美距离的缩减 |
三、快感经验的无限盛行 |
四、审美客体的开放、自由与趋同 |
第五章 “有意味的形式”——数字时代对电影创作的辩证思考 |
第一节 数字时代电影创作唯“技术至上”的弊端 |
一、“唯技术论”下奇观与叙事的失衡 |
二、陷入“恐怖谷”的适得其反 |
三、感性狂欢之后的理性钝化 |
第二节 数字时代电影创作对技术应用“度”的把握 |
一、把握数字技术与电影叙事的平衡度 |
二、把握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本质的契合度 |
第三节 国产数字电影创作的现状与思考 |
一、从2018 年国内电影市场看我国数字电影生产 |
二、彰显我国数字化电影的民族风格 |
三、重视人才作为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在数字时代,遇见网络新英雄…(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媒体中的纪实短视频研究[D]. 朱婕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薛仁贵征东”的跨媒介叙事机制研究[D]. 王舒. 辽宁大学, 2021
- [3]民事司法的数字化变革与重塑[D]. 戴曙.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4]新世纪中国奇幻电影研究[D]. 彭海玉.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5]《培养版权意识:创作者和创意产业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在数字时代生存》(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D]. 郑妮. 西北大学, 2021
- [6]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的创新策略研究[D]. 杨焕丽.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表现还是再现?——《王者荣耀》对游戏角色塑造的解构与反思[J]. 聂韬.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02)
- [8]中国纪录片40年表情变迁研究(1979-2019)[D]. 杜珊珊.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公共外交视域下中国电竞战略传播的机遇与抉择[D]. 王彦博.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数字时代电影美学嬗变研究[D]. 宫春洁. 吉林大学, 2019(02)